问题

如果崇祯把各省督抚都封王,有可能阻止满清入关吗?

回答
崇祯皇帝若将各省督抚皆封王,此举之于阻止满清入关,实乃一场风险极高、且胜算渺茫的豪赌。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封赏”问题,而是牵扯到明末复杂的政治格局、军事实力、社会矛盾以及最高统治者的威权。

首先,我们得正视一下崇祯皇帝的处境和封王可能带来的“好处”:

崇祯皇帝登基以来,面临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积重难返的大明。内部,流寇四起,民生凋敝,党争激烈,官员腐败;外部,满清虎视眈眈,屡屡侵扰边境。皇帝急切地想要集权,但又缺乏足够可靠的班底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来支撑。

在这种背景下,将各省督抚“封王”,表面上看,似乎有以下几个可能的“好处”:

提升地方实力派的忠诚度与责任感: 封王意味着至高无上的荣耀和地位,皇帝希望以此来激励这些手握重兵、管辖一方的大臣,让他们更能尽心竭力地为朝廷效力,抵御外敌。就好比古时的诸侯,理论上是皇帝的藩属,理应拱卫中央。
形成强大的区域防御体系: 如果每个督抚都成为一方“王”,他们或许会更主动地构建区域性的防御工事、招募训练士卒、囤积粮草。一旦满清来犯,这些“王”就能在自己的封地内独立作战,形成一道道坚固的防线,减轻中央的压力。
平衡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理论上): 尽管听起来矛盾,但如果封王能让这些地方大员更有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或许能让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更服从中央的调遣,而不是仅仅将自己的地盘视为个人私产。

然而,这背后的风险和潜在的“坏处”,才是真正足以让这个策略走向灾难的:

1. 极易加速中央权威的瓦解与分裂:

“王”的野心膨胀: 封王并非封“臣”,而是封“王”。“王”的地位与皇帝天然存在某种程度的并列或独立性。一旦这些督抚手握重兵、坐拥封地,并享受了“王”的尊荣,他们的野心极有可能随之膨胀。尤其是在信息不畅、交通不便的明末,一旦出现某种危机或中央号令不彰,这些“王”很容易就地自立,形成割据势力。明朝的“藩王”制度在历史上就屡屡出现尾大不掉的问题,更何况是实权在握、手握精兵的“督抚”?
中央失控: 崇祯皇帝如果真的这样做,等于将全国的大权拱手让给了地方势力。中央政府将变得空壳化,沦为各路“王”的协调者,而非统治者。满清打过来,他们可能会想着“王”的封地安危,而不是整个大明的存亡。
互相猜忌与内斗: 即使皇帝本意是统一抵抗,但封王之后,这些“王”之间也可能因为地盘、资源、权力而产生猜忌和冲突。他们可能会互相提防,甚至为了巩固自己的“王国”而牺牲更大的战略利益,出现“围魏救赵”但赵国被围的尴尬局面。

2. 削弱了国家整体的军事动员能力:

“王”的私兵化: 皇帝分封给督抚的权力,本就包含了督军事宜。一旦被封王,这些军队就更可能成为“王”的私家军,而不是国家军队。军队的忠诚对象会从皇帝转向“王”。一旦出现需要全国力量调度的战役,各“王”可能各有打算,甚至可能坐视对方覆灭,以削弱潜在的竞争对手。
战略的碎片化: 抗击满清需要的是全国性的战略部署和协同作战。如果把全国划分为几个“王”的势力范围,那么整体战略的连贯性和执行力会大打折扣。满清可以轻松地各个击破,先攻打一个较弱的“王”,再蚕食其他“王”的地盘。

3. 加剧了社会矛盾和财政危机:

搜刮百姓: 为了维持“王”的排场和军队的开销,这些被封为“王”的督抚,很可能会变本加厉地向自己辖区的百姓征收赋税、摊派徭役。在流寇已甚的情况下,这无疑会进一步激化民怨,为新的流寇提供温床。
财政独立与中央财政枯竭: 随着地方财政的独立化,中央政府的财政将更加捉襟见肘。皇帝可能连中央官员工资和禁卫军的军饷都难以保证,更遑论统一调拨物资和军饷支援前线。

4. 忽略了明末最根本的问题:士气低落与制度腐朽。

士气问题: 明末军队的士气普遍低落,并非仅仅是因为没有“王”的头衔。将领缺乏训练有素的士兵,士兵缺乏有效的指挥和补给,长期欠饷和吃空饷是常态。封一个“王”的头衔,并不能凭空变出忠诚勇猛的士兵。
制度问题: 明末的制度早已弊病丛生,党争内耗,官场腐败是根本原因。封王并非在重建一套廉洁高效的制度,反而是在放大已有的弊端。

如果崇祯这样做,历史大概率会如何演绎?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更糟的结局:

各地“王”自行其是: 满清南下,某位“王”发现自己的封地“固若金汤”,而邻近的“王”正在被攻击,但他可能会选择“明哲保身”,甚至暗中与满清勾结,以换取自己封地的安宁。
地方割据加剧: 在明朝灭亡后,这些“王”很可能不会拥立新的明朝皇帝,而是各自宣布独立,成为一方军阀,继续互相征伐,最终可能被满清各个击破,甚至被其他地方割据势力取代。
百姓的苦难加深: 在这些“王”的统治下,百姓的税赋徭役只会加重,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结论:

崇祯皇帝若将各省督抚封王,这并非一个阻止满清入关的有效策略,反而是一个极度危险的“饮鸩止渴”的昏招。它看似赋予地方官员更高的地位和更大的动力,实则是在拱手让出中央的权威和国家统一的指挥权。这只会加速明朝的灭亡,并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国家的分裂和内耗,让满清能够更轻易地渔翁得利。

更实际、也更符合历史逻辑的策略,应该是强化中央集权,整顿吏治,革新军事制度,提高军队待遇和士气,同时安抚民心,争取民众的支持,以全国之力共同抵御外敌。将权力下放,给地方官员更大的自主权是可行的,但“封王”这种带有封建残余色彩且极易导致分裂的手段,在明末那个复杂而危险的关头,只会是加速王朝覆灭的催化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里最大的问题是京师仍旧在第一线。

藩镇防御的关键点是这些藩镇必须能够形成梯次防御,并且至少顶在前边。

明朝的情况是他们没有多少可以顶在前边的地区。

我们可以看看当时的形势:

清军在崇祯执政期间五次入关(死后第六次入关),将河北山东洗劫一空。这是什么概念呢?太行山以东,淮河以北,整个华北平原,早就洗劫一空了。比如说这一段记载:

四年……三月……丙寅,多尔衮、杜度等疏报自北京至山西界,复至山东,攻济南府破之,蹂躏数千里,明兵望风披靡,克府一州三县五十七,总督宣、大卢象升战死,擒德王朱由賸、郡王朱慈漻、奉国将军朱慈党、总督太监冯允升等,俘获人口五十馀万,他物称是。……乙亥,多尔衮、杜度又报自迁安县出青山关,遇明兵,二十四战皆胜。

这是1638年清军第四次入关时的记载。

这里面提到,俘获人口五十余万。

什么概念呢?

这些人可都是平民百姓,然后突然之间,被人暴打一顿,然后缺衣少食的情况下,在冬季从济南一路走到了沈阳。

你想想死亡率。

你再想想,河北、山东军民付出的代价。算二分之一的死亡率,死亡百万,我这数字保守了吧?这可比蒋介石拉壮丁的死亡率还要低了(有人说蒋介石拉壮丁的死亡率是90%。这可能是个极端情况,不过要不是这样也无法解释为什么我们损失了三千万人)。

你再想想,清军这个时候具备的能力:

带五十万俘虏,行军数千里,穿越明朝腹地。

你想想这个战争能力。

再想一想,北京城是在什么位置。

五十万俘虏,经过河北迁安——距北京城约190公里——出关。

军事上这是什么概念呢?

军事上,这意味着明朝北京城完全是一个孤城。

从连云港到北京足足有六百多公里。这么长的距离内人口精华全部被清兵洗劫。

有人说,关宁防线保卫了明朝,说关宁防线一直未被清兵攻破。

你管这叫保卫了明朝?

你这也叫没有攻破?人家攻你了吗?

这叫吃一个看一个。

明朝的所谓关宁锦防线在这个时候就纯粹是个摆设。

还不如摆设,毕竟摆设不花钱。

明朝耗尽了北方民力营建的关宁锦防线,最大的作用就是抽干了内地防务,导致清兵可以纵横数千里掳走五十万人口。

卢象升在此次作战过程中几天都吃不上饭,最后全军覆没。

就当时的形势,以前标过一个图:

这个图彻底简化以后就是这样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北京城已经是孤城一座了。

现在你知道李自成打下北京以后面临的是什么局势了吧?他的北面东面全部是敌人,南面是被敌人抢了五次的广阔地带。等到李自成组建山西防线的时候,山西明军又卖了他。等于说李自成进了一个超级口袋。

这个图只画了华北,我们把当时明朝中原陕西和南方的全图加上去,那么朱由检给后来者留下的战场形势就会变得非常清楚:

看见没有:

这就是个断头台锁啊。

清军的大胳膊随时都可以伸到河北山东绞住明朝北京城这个脑袋瓜子。明军这个时候只能让宁锦的小舌头在那疯狂舔清军的光膀子,试图让清军放弃。因为这个时候能够捅清军屁股的东江镇已经被袁崇焕干掉了。

这个局势下,你怎么建诸侯?

一方面河北、山东都是清军想打就打的地方,必须建立强大的诸侯;一方面这些地方靠近京师,诸侯强大了京师坐不住。

明朝在华北平原上已经不具有足够的防御能力。所以明朝即便建立诸侯防御体系,最主要的防御支点也只能是山西山地这个华北之脊。

你要在山西建诸侯吗?那就真的被卖了。历来割据山西的诸侯都会发现自己这个位置可以决定中原归属。后晋刘知远就是占据山西、观望不进,通过出卖晋出帝做了后汉皇帝。

那么,在南方建诸侯吗?

图个什么呢?原先收不上来税,现在东南互保了你还收得上来?

所以当时崇祯要建诸侯,第一步最好是迁都南京,然后在河北山东建一些强镇,自己再尽量掌握山西军事。

或者迁都太原,在河北山东建诸侯也可以。

然而历史上崇祯连李自成大军来袭的情况下都做不到放弃北京城,你现在让他提前迁都?

他有这个本事,他能把事情搞成这样?

一般人真摆不出来这个断头台锁的造型。

崇祯最大的问题是对实力没有认识。他完全不懂后方基地是干什么用的。

可以这样说,崇祯做了十七年皇帝,打了十七年仗,完全没入门。

资质太差。

当然,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定都北京把明朝重建诸侯的可能性堵死了。这个事儿要追溯,就要追溯到朱元璋立朱允炆了……话说如果燕王朱棣当时封的是晋王,定都太原,大概也会好很多。

乍看上去,这是历史的小翅膀造成的影响。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这里面最坑的那一个,其实还是朱由检。

你说他是怎么摆出这个断头台锁造型的呢?

袁崇焕。

崇祯用袁崇焕,破坏东江镇。此后也没有下足够的力气恢复东江镇,反而继续分裂,最后东江镇这些与后金有杀父弑母血海深仇的人投降了后金!

袁崇焕在战略上对明朝的破坏抵得上十个努尔哈赤。

user avatar

当然可以,不就是汉末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崇祯皇帝若将各省督抚皆封王,此举之于阻止满清入关,实乃一场风险极高、且胜算渺茫的豪赌。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封赏”问题,而是牵扯到明末复杂的政治格局、军事实力、社会矛盾以及最高统治者的威权。首先,我们得正视一下崇祯皇帝的处境和封王可能带来的“好处”:崇祯皇帝登基以来,面临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积重难返的大明.............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设想。如果把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放在崇祯皇帝的位置上,明朝的命运走向很可能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明朝不至于那么快、那么惨烈地灭亡。当然,这并不是说朱元璋就能“高枕无忧”,毕竟历史的洪流复杂多变,但他凭借其独特的性格、治国理念和手段,处理崇祯时期面临的危机,成功的概率会大大增.............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引人遐思。如果真的能把崇祯换成朱元璋,大明能否扭转乾坤,这是个复杂而深刻的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朱元璋的个人特质、他的治国理念,以及他面对的复杂局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朱元璋的“硬实力”。朱元璋这个人,从一个穷苦出身的孤儿,一步步打下江山,成为开国皇帝,.............
  • 回答
    要说明末 if 崇祯换成溥仪,这脑洞开得可不小。咱们穿越一把,仔细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这俩人可是差了三百多年,身处的时代背景、遇到的难题,那简直是天壤之别。崇祯面对的是一个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明朝,内有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外有女真人虎视眈眈,朝政腐败、财政枯竭那是常态。而溥仪呢?他虽然是清朝末代皇帝.............
  • 回答
    崇祯皇帝想要抄家,动的是宗室的蛋糕,这可不是个小数字,也绝非易事。首先,咱们得看看这“藩王”是个什么概念。在明朝,藩王可不是几个亲戚那么简单,他们是皇室的旁支,封地遍布天下,拥有的财富、土地、人口,那叫一个庞大。他们有自己的藩邸,有自己的护卫,有自己的田庄,说白了,就是一群拥有特权的“国中国”。数量.............
  • 回答
    把宋高宗换成崇祯,这绝对是个劲爆的脑洞!一旦将这位以“勤政但亡国”著称的明朝末代皇帝,置换到南宋早期那位以“苟且”著称的赵构的位子上,历史的走向那可真是要被搅得天翻地覆了。咱们不妨仔细掰扯掰扯,这中间会发生些什么。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各自的处境和性格特点。宋高宗赵构: 时代背景: 北宋靖康之变后.............
  • 回答
    若将崇祯皇帝置于宋徽宗赵佶所处的时代和境遇,那将是一幅截然不同却又充满戏剧性的历史画卷。这并非简单的角色互换,而是将一位身处晚明末世、饱受内忧外患的君王,置于一个同样充满危机但性质略有差异的北宋末年。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推演这一假设,尽量摒弃那些生硬的AI痕迹,让历史的脉络自然流淌。一、 性格与.............
  • 回答
    崇祯南迁,这“如果”二字,就如同一颗投入历史长河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至今仍被无数人揣摩。若真有这么一日,这天下乾坤,怕是又要变个模样。一、 苟延残喘的半壁江山:首先,南迁并非意味着反败为胜,而是从一个已然岌岌可危的局面,转移到另一个同样风雨飘摇的基业上。北京一失,明朝的统治根基便已动摇,迁往南京,意味.............
  • 回答
    崇祯登基后若真能“躺平”不作为,明朝是否还有救,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设问,因为它涉及到了复杂的历史情境、权力结构以及当时明朝面临的内外困境。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剥开“躺平”这个概念背后所蕴含的具体行为,并审视它可能带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首先,让我们明确“躺平不干任何事”在明朝这个特定语境下的含义.............
  • 回答
    崇祯皇帝若向李自成大顺政权投降,并以禅让方式交接权力,这无疑会对大顺政权的“软实力”产生复杂而深远的影响。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权力更迭,更是一场涉及合法性、民心向背、以及新旧政权之间张力的微妙博弈。要深入分析,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探讨:一、合法性的初步确立与正统性的塑造: “受命于天”的象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挑战性。如果把崇祯皇帝的时间线往后拨几百年,让他来到晚清的舞台,他能否力挽狂澜,拯救风雨飘摇的清政府?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抛开历史的惯性,代入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背景,去审视这位明朝末代皇帝的能力和性格,以及晚清所面临的那些无解的困境。先来看看崇祯皇帝本人的特点: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耐人寻味。如果崇祯皇帝登基的不是一个风雨飘摇、危机四伏的大明,而是一个相对平稳、有回旋余地的政权,他有没有可能成为一代明君?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好好剖析一下崇祯皇帝本身的特质,以及他所面临的那些“不可控”和“可控”的因素。首先,我们得承认,崇祯确实有些“天子之才”的苗头。他年.............
  • 回答
    崇祯皇帝若不吊死煤山,选择迁都,能否具备反攻的能力,这是一个极具历史“假设性”的命题,也是一个引人无限遐想的问题。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历史的洪流拨回那个风雨飘摇的时刻,并尽可能细致地分析当时明朝的实际情况,以及迁都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崇祯皇帝选择吊死前,明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
  • 回答
    崇祯皇帝若能辅以大量名臣名将,大明王朝的命运是否会截然不同?这个问题,就像一个沉重的问号,悬在大明王朝覆灭的阴影之上,引无数史家扼腕叹息,也让后人不断追问。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大明朝末年的困境,以及名臣名将可能扮演的角色。首先,我们得承认,崇祯皇帝虽然勤政,但他的性格和施政方式,在很大程.............
  • 回答
    崇祯开城投降李闯,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绝对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一旦这扇城门缓缓推开,迎接的不仅仅是李自成和他手下的闯军,更是整个国家和时代的剧变。崇祯的这一举动,对李闯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政治危机,也让他不得不面对一个棘手的难题——如何处置这位前朝皇帝。当时的国内外形势,足以让李闯头疼不已。国.............
  • 回答
    崇祯皇帝如果没杀袁崇焕,没罢他的官,明朝的历史走向,那可真是要改写一番了。这可不是小事,袁崇焕在当时那可是大明最后的希望,能影响的,绝不仅仅是关宁防线。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捋捋。一、 军事层面:关宁防线的坚守与辽东战局这可以说是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影响。袁崇焕被杀,最大的后果就是关宁防线的主心骨塌了。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牵动着不少人对那段历史的遐想。如果崇祯皇帝没有选择自缢于煤山,而是设法逃到了南方,南明的局势是否会好很多?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回答的,其中牵扯的因素非常复杂。首先,我们得承认,崇祯皇帝如果能逃到南方,毫无疑问会给南明政权带来一个巨大的、象征性的精神支柱。 合.............
  • 回答
    如果崇祯皇帝真能做到这一切,历史的长河定会流淌出截然不同的赞歌。那些关于他“多疑”、“刚愎自用”的标签,怕是早已被“英明神武”、“力挽狂澜”的光辉所取代。想象一下,当李自成的农民军最终被彻底扑灭,漫山遍野的烽火熄灭,那原本摇摇欲坠的江山,便如同涅槃重生一般,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崇祯皇帝,这位曾经背负.............
  • 回答
    让崇祯把灾民交给郑芝龙,让他们跟着郑成功去攻打台湾和菲律宾,然后开辟海外贸易和领土,这个想法确实很有意思,也充满了想象空间。但要说这就能让明朝变成“日不落帝国”,那可就有点太乐观了。咱们得仔细捋一捋,看看这事儿有多大可能。首先,得承认郑芝龙是个能干的人。他手底下有大量的船队,也熟悉海上贸易和军事。如.............
  • 回答
    崇祯皇帝在围困北京时,给李自成下一道旨意让他自杀,这事儿要是真发生了,那真是一场大戏。不过要说李自成会不会遵旨,我的看法是:绝不可能。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1. 崇祯皇帝有没有能力和威信下这道“旨意”?首先,咱们得明白,这时候的崇祯皇帝是什么个情况。北京城已经被李自成的军队团团围住了,城内缺衣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