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接手的是一个很正常的政权。
单凭一条就足以证明:
有几个末代皇帝能像崇祯一样,仅凭一纸诏书就可以想杀谁就杀谁?
强调一下:认为魏阉公忠体国擅长理财的!认为思宗和东林党废除所谓工商税的!赶紧拉黑我!赶紧的!懒得跟你们废话!
————————
实名反对
@沈雅涵,满篇胡说八道。话说
@沈雅涵大神,您到处复制粘贴也就罢了,但能不能别这么迷信网络历史发明?知道啥叫误人子弟不?
这个什么魏忠贤、东林党、文官集团、权力制衡什么的,全是高大上的名词,随便拎出一个就是一本书的容量,但是断章取义颠倒黑白胡乱拼接就发明出了一篇耸人听闻的“历史论文”。想简单了解东林党和魏忠贤的可以看一下温体仁写的
为什么对东林党评价有低有高?他们到底做了什么? - 温体仁的回答、
明朝文官集团是怎么制衡甚至威胁皇帝的? - 温体仁的回答、
崇祯帝向魏忠贤动手是不是错误的决定? - 温体仁的回答还有明末商税,大神是这样说的
我们来分析一下大神这段话传递出的信息:
1、工商税是阉党设立的(太祖高皇帝笑而不语)
2、崇祯上台后,重用东林党,废除工商税(思宗皇帝笑而不语)
3、增加农业税(神宗显皇帝笑而不语)
4、财政大权委任给阉党,是因为阉党没有后人(Excuse me?阉党没有后人?您老是不是认为阉党就是一帮太监???崔呈秀、魏广微等一干阉党笑而不语。)
全都是没有常识的脑洞啊!真的是一点常识都没有啊!商税到底是什么你能先搞明白吗?!阉党到底是什么你能先搞明白吗?不明白能不能先翻翻书啊!!
------------------------
《明史·食货志》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到处都是战火,到处都是饥荒,大明国库没钱啦没钱啦没钱啦!
没钱咋办?薅羊毛!
于是北京户部决定了——南京宣课司,你们那边每年上缴国库三万两!
宣课司是明代商税征收机构,大明甫一立国就有了,设置于都城。设置于地方的叫税课司、税课局。南京是明初的国都,后来的留都。
南京户部尚书郑三俊开始叫苦:
“报告中央,宣课司压根征收不了几个落地税,这事还是另请高明吧。我看芜湖那边混的就不错,不如让它们增税来抵充?”
奏疏到了北京后,户部尚书毕自严跟一帮计臣磋商了半天,于是再次发出了一个决定——很好,芜湖税额三万,但你们也得增加一万。
我们可以脑补一下郑三俊接到中央决定后的心理活动:苟利国家生死以……不对不对,应该是悔了肠子哔了汪!
这个故事发生在崇祯年间。
没错,就是大家口诛笔伐唾沫飞扬痛骂崇祯帝和文官废除商税的那个时候!
奇怪不,按照沈大神的说法,崇祯年间的商税不都是被废除了吗?怎么明史上反倒记载了一个增税的故事?
-----------------------
确切来说,明代几乎没有人叫工商税的,当然,是有“商税”的。这是一个专有名词,最早见于唐代。古代商税又被称为“关市之征”,关就是关税,简单来说就是商品流通过程中征收的商税;市就是市税,也就是在市场交易时征收的商税。
好多人都说崇祯帝和东林党废除商税,那么言外之意就是从崇祯元年开始,明廷废除了关市之征(或许其中很多人连这个词都不知道)。真是这样吗?我们来爬梳一遍明代商税。
一
在明代,关税和市税到底有哪些呢?
关税主要是指工关税、钞关税、门税等;市税是指商货进出门店税、塌房税、门摊税等。工关税,一般由工部派员在主要交通要道设抽分竹木场,对商客贩运的竹子、木材、薪炭等课以实物税,税率为十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不等。钞关税是商品货物在流通过程中,以钱钞缴纳的流通税,如明初的临清、北新两关不仅征收船钱,而且对船上的货物征收货税。门税即京城九门之税。塌房税在朱元璋称吴王时就已经征收,原名官店钱。门摊税是全国各主要城镇对市肆各色门摊征收定额税。此外,明初开征的酒醋税、渔课、房地契税等税种一直存在,以后又相继增加牙税、过桥税、车马税、香税、油布税等。总之,随着时代前进,商税的名目也越来越多。
更详细的税种、税率、征收部门等,可查阅《大明会典》卷三十二到三十七、《明史·食货志》等。
二
明代立国之初,太祖重农抑商,但同时又实行宽赋政策,商税税率极低,“凡商税,三十税一,过者以违令论。”并对多种对象实行免税,例如《明太祖宝训》说到:
囊者奸臣聚敛,深为民害,税及天下纤悉之物,朕甚耻焉。自今军民嫁娶丧祭之物,舟车丝布之类,皆勿税。
这种现象延续到永乐时期,期间商税主要由税课司、局负责征收。
对洪、永年间的明代商税特征,《明史·食货志》评论到:“关市之征,宋元颇繁琐,明初务简约。”
有明一代,商税最宽松时代,就是洪武、建文、永乐年间。至于明末,已是极度繁琐沉重。
说阉党开始征收所谓“工商税”的,你的脸呢?
三
明代商税由简到繁始于宣宗宣德年间,主要表现就是在市税之外,开始征收关税。而承担关税征收的机构主要是钞关、京城九门和抽分厂局。想了解明末到底有没有废除商税,只需考察以上征税部门的岁入即可。下面以抽分厂为例来看一下。
抽分厂是专门的商税税收机构,主要职能是抽分竹木税。竹木税可追溯至唐德宗时期,而作为税收征收之专门用语的“抽”、“抽分”则始于宋代。
明初,户部设有抽分竹木局,负责对过往竹木商人抽分竹木实物,满足工用之需。成化七年,明政府开始设置抽分厂,在保留原有抽分竹木局基础上以征商税,隶属于工部。初期的税收形式延续抽分竹木局的实物税收形式。明代中后期,抽税形式由抽分实物向抽分税银方向发展。
那么,这样一个专门的商税税收机构,其历年课额有多少呢?有学者对芜湖抽分厂做了一个统计,如下:
(数据来自姚国艳《明代商税法制研究》。)
由上表我们也可得知,从成化七年到崇祯十七年,171年间,年税收收入增长约42倍。崇祯年间的岁入已是明代历年最高。
你现在告诉我:崇祯废除商税?!
四
最后,就是开头的那个故事了,原文如下:
天启五年,户部尚书李起元请复榷水陆冲要,依万历二十七八年例,量征什一。允行之。崇祯初,关税每两增一钱,通八关增五万两。三年复增二钱,惟临清仅半,而崇文门、河西务俱如旧。户部尚书毕自严,议增南京宣课司税额一万为三万。南京户部尚书郑三俊,以宣课所收落地税无几,请税芜湖以当增数。自严遂议税芜湖三万两,而宣课仍增一万。三俊悔,疏争不能已。九年复议增税课款项。十三年增关税二十万两,而商民益困矣。
由以上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1、万历二十七、八年间,商税税率由三十税一增至十分之一。
2、天启五年,因财政紧张,户部尚书李起元请求增税至万历二十七八年税率,朝廷准奏。此后什一之税成为定规。
3、崇祯年间,因财政赤字膨胀,朝廷不断增加关税。例如崇祯初年,钞关税每两增收羡余银一钱;崇祯三年,再次增加二钱(临清钞关加半,崇文门和河西钞关则依旧)……数次增税后,商人越来越贫困艰难了。
你现在告诉我:崇祯废除商税?!
————————
什么,你问我到底能不能解决明亡困局?有这本事我还会有时间在网上灌水?今上还不赶紧把我请进大内商量一下当下经济危机的破局之策!!!
所以说,我非常喜欢知乎,是因为知乎真的可以让我见识到更大的世界——一个以知识精英自诩的集聚地,实则与贴吧无多少区别。就这个问题下,我所见识到的答案质量,几乎与百度贴吧一样不堪。但贴吧没有几个人自诩为精英,我大知乎可是个个谈笑间就能拳打中南海,脚踢中科院,乜视史学界,专家学者都是糊涂蛋。
—正文到此结束,以下内容皆与本文主旨无关,继续或止步请随意—
——————7.1 最后说几句——————
这个答案并不对题,所以评论区里一些知友的指责是对的,我也不介意大家点一下反对+没有帮助。我的初衷本就是反对沈雅涵。在之前的一个关于崇祯的题目里,他已经做过相似回答,我在评论区和他以及他的粉丝们有过争论。不成想他竟然把这份荒唐无比的论调四处传播,又在本问题下进行没有根据的臆想胡扯,我实在无语才专门写了一个答案反对。在此略作说明。
至于本文题目
如果崇祯接手的是一个平稳的政权,他可能成为明君吗?司徒琳教授在《南明史》总结出她所认为的明亡根源,一是文武之间无法取得统一和协调(随之而来的就是对于军人的贬抑),二是大臣们在如何作为皇帝的辅弼问题上陷入了困境。《洪业》开篇章节所点明的数条明末困局,私以为,以明末的政权组织,实已无力应对,更非一人之力可以解决(我们要肯定历史人物的重大作用,但更要考虑历史进程啊!)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里的作为,与明末局势密不可分,而他为人诟病的性格,例如刻薄寡恩急躁等,也是在大厦将倾的政局影响下逐渐养成。将他放置到升平年代,面对较为平稳的社会形势,其性格或许是另一番光景,作为守成之君,应该无大问题。当然,历史不容假设。
我不是什么大V,对历史认识也浅薄,更多见解,还是请大家阅读一下较为专业权威的历史专著比较好。我们可以对历史结论抱有怀疑态度,但在此之前,是否应该先了解一下最基本的历史史实?
————对
@Morphling的回应————
本以为事情已了,大家对流传已久的崇祯和东林党废除商税说法的荒谬性已经了解。现在有网友
@Morphling复制粘贴了百科和网文来反对,原本不想回应,只是咄咄逼人下,不得不回复几句。
首先开头的靶子:
此君认为我只知宁远不知宁锦,但实际情况是,我在原来的答案中是这样写的:
此处来源是孟森的《明史讲义》,孟先生的史料来源则是《明史》:
……时称宁、锦大捷,桂、率教功为多。忠贤因使其党论崇焕不救锦州为暮气,崇焕遂乞休。中外方争颂忠贤,崇焕不得已,亦请建祠,终不为所喜。七月,遂允其归,而以王之臣代为督师兼辽东巡抚,驻宁远。及叙功,文武增秩赐荫者数百人,忠贤子亦封伯,而崇焕止增一秩。尚书霍维华不平,疏乞让荫,忠贤亦不许。
兄台,断章取义很无聊。
理解错误却不自知很可笑。
此君一直自诩阅读原始史料,例如实录。但若真的看过《明实录》和《明史》这些明史研究的基础史料,竟然还能得出魏忠贤保全所谓“新税”的观点,那么原因只有两个:或是解读能力差到极点,或是压根没有看过。所以我认为其所说阅读史料之类当是不实之词。
当然,他能把鹿善继笔下的“饮水思源,城是谁修”云云错认为袁崇焕(实际是孙承宗,我在下面有提示),我对其理解能力也抱有怀疑。
而在他的回复中,对商税避重就轻甚至是干脆不提,反复围绕袁崇焕来打转(我原文里有提到袁吗?),就基本可以断定:他很擅长诡辩,而且对明朝商税的知识储备接近于零。
其次就是所谓的工商税,
@Morphling能够附和沈雅涵毫不奇怪,因为二人的资料来源应该是同一个地方:网络谣言。
他的回应很有趣,复制粘贴了一堆网文内容来反对我,然而我的初衷本就是反对这些网络谣言 = =
首先上的是百科百科。按理说,知乎er们大都看不起百科,但有用时就可以拿来用了。前面我完全可以直接拿宁远宁锦的百科去回应,还是算了。(当然,他随后回应了,他引用的都是权威的,但宁远宁锦的百科都是网友胡编的。这双标呵呵)
因为担心有朋友会拿现代意义上的工商税去套用中国古代商税,所以开篇时就对古代商税的概念做了解释。那么,明代商税具体税目到底是哪些呢?按照余清良的研究,大致如下:
住税即市税。
根据上表,如此君所言的所谓“一直在商品的运输环节做文章”不攻自破。实际上,明朝商税就是对前朝的继承和改变而已。
接下来此君长篇大论叙述万历年间的矿税,乍一看去,令我一头雾水——天启、崇祯两朝的商税,关矿税什么事?直到最后,明白了:
原来是魏公公恢复了万历矿税等新税啊!
(我的问题就是你能不能少说两句,说的越多越暴露出你对明朝商税的无知啊!)
关于矿税,以前我做过一个回答
万历年间的矿税是如何征收的,为什么导致朝野的反对? - 我爱林原的回答明朝本就有矿冶之课,所以说他的所谓“万历矿税开始插手生产环节”也是胡扯,更何况明代早已对酒醋等商品征税。
此外,在矿税征收过程中,税率开始增加,例如税率增到什一;增加了税课司、局,扩大了税收范围,例如架间税,又增加了各布政使司的定额。这就导致了一种情况,即史书上说的“自市井场镇丝布米盐食店酒沽,下及菜佣草履,无不有税”。可以说,矿税造成的危害,更多是中下层百姓。
至于此君所持的矿税论调源头,我们从一段话中就可以窥见:
这段话来自大名鼎鼎的杜车别(我为什么知道呢,因为前半段就是杜车别的原话)。
那么,按照此君的说法,则是阉党把持朝政期间,重新恢复了万历年间的矿税,否则他们从哪收到的银子呢?
哈哈哈哈哈
到了这里,大家有没有发现一点很有意思的矛盾之处:
按照此君的逻辑,万历年间征收矿税,文官集团一致反对,是因为触及到了他们的利益。
那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到了天启年间,文官集团就不反对了呢?
当然,你的理解可能是——阉党无后?阉党就是一帮太监!
可现实情况是,阉党也是一堆文官啊!阉党的前身就是齐楚浙昆以及东林旁支,他们也是反对矿税的好吗!
现在问题来了:阉党文官为什么没有再反对了呢?是因为沐浴到了魏公公的光辉圣光所以“洗心革面”了?
很简单啊,因为没有再征收矿税了啊!你口中所谓的“保住新税”压根就是无稽之谈啊!
我们就来看一下,魏忠贤和阉党到底是怎么收的银子。
魏阉开始大肆搜刮银子,是以重建三大殿作为噱头的。工程自天启五年二月开始,直至七年八月才完工,贯穿阉党主政始末。
1、加派。
加派始自万历末年,名为“辽饷”。到了阉党全面把持朝政期间,主要征收的加派项目是提解“税差羡余”。羡余,是地方政府在正项税差钱粮之外增加的部分,名义上是为了征收转运时造成的损失,但实际上沦为中级官员的私囊。天启六年,“税差羡余亦照正额之数,每两解一钱。”各级官吏则将此项转接到百姓头上,此举实际相当于在全国普遍增加了10%的税收。
2、带征
带征就是强行征收各地拖欠之税。天启六年,阉党要求各地将天启元年以来的拖欠全部征收完毕,这等于在当年额外增加了一项重税,以致官员惊呼:“民力止有此数,足于加派必亏于正额,况兼之带征,骨尽而髓不维矣。”
3、捐助
所谓捐助,实际是对各级文武官员的一种强行摊派,始于天启五年。到六年正月,已收到宗藩、文武官员捐献的助工银83万多两。这些捐助者主要是京官中地位较为的大臣,数额也是认捐者自己酌定的。五月,要求“在京尚书以下,在外州县正官以上,俱捐薪俸一年。”此时捐助开始变成对文武官员的抢掠,而官员则把此项强制加派落实到百姓头上,成为百姓的又一项巨大负担。
4、搜括
搜括是指搜刮库存,也就是把中央和地方各单位历年积存下来以备不时之需的一些杂项钱粮搜出上交。这些库存本是为地方应急之用,但阉党为了眼前急需,命令各处库存一律解京助工。到大工告成之日,中央和地方财政荡然无存。
简而言之,所谓魏阉加派,不过是把财政危机转嫁到百姓头上,进一步催逼而已。哪里有什么新税呢?到思宗即位,魏阉不仅花光了历朝积蓄下来的各级府库底子,而且造成了大笔的赤字亏空,使得原本濒临崩溃的明朝财政雪上加霜。
现在我问你:你口中所谓的新税在哪呢?
在开头贴出的那幅截图中,大家基本都能看出来:沈雅涵本意就是说崇祯帝和东林党废除了商税,然而我列出了明代商税到崇祯年间依然存在的证据,那么他建立在崇祯年间废除商税的一系列说法也就不成立了。事情难道不是如此简单?
我说了,你少看点网文!反复举例的就是杜氏研究!还有那篇郑三才的上疏(杜车别的文章中可以看到)!什么年月的了!跟崇祯朝商税有一毛钱关系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