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开始征税,用的是张居正的册子
然后,当时还顺治年间,还有大部分省份是战乱,是不在清朝辖区
征税都比明朝高了··
那么问题来了,崇祯去了南方,能保证收税比清朝更有效率?
二、清朝可以哭庙案几大案把南方的乡贤们都杀得乖乖听话,崇祯的话,五人墓碑记了解一下?江南在富庶,都和你没关系···
三、李自成和清朝作战,后勤不够了,是吃南方的大肥肉呢还是吃南方的大肥肉呢还是吃南方的大肥肉呢?
四、政府南迁,法统问题,其实南明内耗不是那几个皇帝内耗,是扶持皇帝的军阀内耗,崇祯过去,也就是孙中山的命·····至于军阀怎么产生的····儒家大师们杀武将当杀鸡,武将们又不是傻瓜,肯定自己抓紧兵权,听调不听宣咯
五。官僚机构问题,古代皇权不下县,县令你派,刀笔小吏都是本地世家大族,熟读儒家经典,蛮夷来了县令跑了,世家大族们肯定是要跪的····
剃发令的问题,反抗的是谁,是典吏阎应元,是举人张煌言,是反贼李定国,是海寇朱成功,考到进士的大师们早就乖乖的剃了,或者反抗无能·····
说白了,明朝的没落,是整体的没落,有点像八十年代的美帝的国企,买几张纸都要打报告跑好几天,副科长画个圈转给科长,科长转给副处长副处长转给处长,处长转给副经理,副经理转给经理,经理在开一个经理办公会····
不管你是谁,在这个体系里,都被束缚的严严实实
当然也有快的时候,美帝国企改革的时候,厂长的小姨子低价买国企,一个小时所有的程序就都跑完了·
明代也是,大家一起贪污银子的时候,很自觉······很快···
崇祯皇帝要迁都江南,延续大明王朝的首要前提,是他手上得有可靠的武力支持,只因为没有足够核心武力支持做保证的朝廷中枢,权威是荡然无存的。
松锦大战,洪承畴所部13万明军全军覆没,打光了以举国之力调集的四方精锐,放弃辽西关宁防线,退守山海关才变成无奈选择;
潼关大战,孙传庭所部秦军也被李自成军歼灭,朝廷的最后一支机动武力也丢了,则“传庭死而明亡”。
对崇祯帝来说,这个时候哪怕再想迁都,自己的权威已经完全不足以保障能够压制江南,就只有等死和晚死的不同了。
别看直到北京城破的前几个月,崇祯帝中枢朝令还能切实下达到全国各地府县,南北十三省人事权也看似尽数由中枢执掌。但此时崇祯帝的权威,只是对那些无拳无勇的文官士子而言。
那些真正手握重兵的将领,已经完全军阀化了,甚至实际上只有2万战兵实力的左良玉之流,都能反过来作威作福,割据湖广,号称“五十万大军”,听宣不听调。
当洪承畴部和孙传庭部毁败后,帝国机动军力已经全军覆灭,因此崇祯帝哪怕还在北京,就已经对左良玉们无可奈何了。
难道等崇祯帝丢掉半壁江山,背负丢弃祖宗陵寝的骂名,孤家寡人逃去南京,居然反而能以“王霸之气”让左良玉和江北四镇这些军阀们,对朝廷俯首听命不成?这真是个一点也不好笑的笑话。
如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固然还能延续百年,和藩镇军阀相安无事的前提,那也得是自己中枢有一支能打敢战的神策军。
其实当时明朝九边重镇,尚有几十万缺衣少食的大明边军,这些本该是维系帝国边防的精锐武力,因为大明中枢财政崩溃,发不出粮饷,变成了一群卖儿鬻女、典妻乞讨来维系生存的乞丐和奴隶。
然而西北流民遍地,边军饥寒交迫的同时,却是江南地区富甲天下,莺歌燕舞,复社和东林的正人君子们,一边有“秦淮八艳”红袖添香,诗词联话,嘴上忧国忧民,满口道德文章,浑然不知他们的惬意生活,潜藏着北方大地的雄雄怒火!
当时中国任何一支军政集团,无论满清、李闯还是张献忠,谁能满足这些武夫们去抢掠江南富庶地区财富的现实利益需求,谁就最有可能得到天下。
所以当李自成以数万兵马从西安挥军东征时,几十万明朝边军竟卷甲而降,拥戴着李自成去向朝廷“武装讨薪”,让李闯军连破雄关天鉴,几个月就兵临北京城下。
此时不论是崇祯帝还是皇太子逃去了南京,没有亲信兵马支持和保障,必然就和其后弘光帝、隆武帝、永历帝等南明皇帝的下场没什么不同,沦为军阀的玩物和橡皮图章,空有心力而无可奈何。
或许也正是因为明白这点,所以崇祯帝才宁可放弃了南逃,选择了上吊自尽以殉国,成全了一份“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悲壮。
至于为什么晚期的大明王朝竟会如此奇葩?只因一个延续二百年以上的老旧帝国,十余任皇帝薪火相传至此的政治体制,必然是利益集团盘根错节,牵一发则动全身。
置身其中的上上下下大小官僚谁不聪明?谁不是帝国亿万人中搏杀出来的人中之菁?谁对朝局没有清醒认识?无奈都被方方面面利益纠葛牵扯,根本不可能有实质性的变革,只能得过且过,坐以待毙,甚至包括“大改革家”张居正在内。其实他的所谓改革,也只是一场更高明一些的裱糊匠把戏罢了,根本不涉及明朝体制根本。
崇祯帝的致命问题,就是他既想要救国家、保皇位、保社稷,还一定想在史书上留下明君圣主之名,沽名钓誉到了极致,这又怎么可能成功?
帝国此时需要的皇帝,正是不惜留下千古骂名,为变法排除一切干扰,不惜人头杀得滚滚的朱元璋和朱棣们。
因此,崇祯帝如果真想要救大明王朝,远不止是迁都南京就行的,还必须要彻底推翻明朝现有体制,大规模清洗保守官僚,真正建立仅仅直属自己的皇家禁卫军,为此不惜压制一切反抗,然后重建一套崭新的帝国秩序,就如同他两位英雄先祖那样。
遗憾的是,真实历史上能做到这一点的却是满清的多尔衮们,一片石之战打垮李自成部核心主力,旋而收降原明朝九边大军,大军南下后以屠刀为后盾,抢掠江南士绅,限制和取消了他们的种种免税特权,所以明亡清兴,便成定局。
首先,崇祯不会南迁,其次,没有其次了
明朝问题是属于深层次的,并不是南迁就能解决问题
为什么都觉得南明会覆灭得很快?
从史实,1644到1662 来说,也算苟了十八年,中间变数极大。李定国两撅名王,郑成功长江之役。我一向讨厌,这种事后诸葛亮,搬出很绝对定性词语的话语。南明有机会,但是没有把握住,这是双方博弈的结果,不是必然结果。
朱由崧南明迅速败亡的一个关键在于江北四镇的尾大不掉,左良玉拥兵自重,马士英阮大铖与东林党的派系纷争。这一切的极大起因,都来自于定策问题,拥福拥潞拥桂之争。
江北四镇挟兵拥福,朱由崧登基之后,为了犒赏江北四镇,从而四镇逐渐军阀化,朱由崧却无可奈何。史可法因为定策方面摇摆不定,希望拥桂,又留下书信把柄,只能出走中枢,督师江北。并且,在北京被攻克之后,南京方面由于不知道崇祯帝和诸位皇子的下落,在一段时间内毫无动作。南明弘光年间的,假太子案就是在质疑朱由崧的政权合法性。清军在击败李自成之后,讨伐南明政权的理由之一,也是不承认朱由崧的合法性,直接否定南明政权。左良玉不敢与李自成交战,假称辅佐太子,也同样是以朱由崧的政权合法性上做文章。
如果崇祯能南迁,哪怕是皇太子在南京监国,以上情况都能极大改观。江北四镇不会因为定策有功而加倍封赏,从而进一步的割据,藐视朝廷,左良玉也未必敢直接顺江东下。南京的势力平衡,在我看来,也只有崇祯能压制得住,朱由崧几乎没有什么筹码,并且朱由崧的福王本身就和江南的东林党是对立面。
南明迅速败亡的另一原因在于联虏平寇,寄希望划江而治,并无进取之心,对清军威胁性估计不足,并且由于崇祯的死亡以及北京沦陷,南京方面定策的摇摆。山东,河南等地都处于权力真空状态。崇祯南迁,很难说国策会发生怎么样的改变,不过,按照史可法的意思,给清摄政王多尔衮送出那样的国书,应该是无法想像的。
南明这十八年,南明是好牌烂打,李自成和多尔衮也一样。三方都有机会。纵观南明方面,因为立君争议问题,派系斗争愈演愈烈,实在是令人惋惜。崇祯南迁,哪怕皇太子南京监国,不说南明一定能够存续。但是随着诸多问题和因素的不复存在,胜利天平到底向谁倾斜是个未知数,不过,必定比史实线的筹码更重。
------------------------------------------------------------------------
分割线
主流的观点认为南明注定不能偏安,在论述上也没有太大的问题。
不过,在我看来。由于南明十八年间的变数极大,南都方面至少在立君问题上的政治稳定,这个因素,足以影响到当时时局以及后续的方方面面。南都方面,固然是好牌烂打,清廷那里也并非是招招精妙,臭棋也不少。
我们得出南明必定失败的局面,是因为我们以后人的眼观,纵观了整个历史时局,才得出的这样一个结论。当时的绝大部分决策者,乃至于清军方面都没有料想到进展如此迅速,弘光政权一年败亡。
换句话说,南明最终是一个偏安的结局,在当时的人看来也并不奇怪,甚至说,在当时的人眼里弘光政权的迅速倒台才是最为意想不到的,我们在几百年后来就算看到的是偏安结局,也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要找史料来支撑观点,总会找得到。
所以,用我们今天的眼光,在已经知道结果的情状下,去给个本就是博弈胜算的问题,盖棺定论。我觉得没有什么意思。
最后,说些个人对这类问题的看法。
这类问题本就没有什么标准答案。
就比如最高票狐狸晨曦的回答,不是不能驳,但是,真的没什么意思。
在我看来,历史上许多小小的细节,都牵动到了许多大的事件。你能说这些细节的变动和发生,是必然的吗?举个例子,就拿吴三桂反清来说,若是吴三桂准备得当,康熙真的是眼高手低,清亡周兴,胡人无百年国运,我一点都不觉得奇怪。
很多对晚明史料有研究的学者,观点各异,但都不愿意也不想去回答这类问题。因为
实在没什么意义,讨论来讨论去,也不会有什么进步和结果。
你觉得是什么,就是什么,你觉得证明了就证明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