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把崇祯换成朱元璋能拯救大明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引人遐思。如果真的能把崇祯换成朱元璋,大明能否扭转乾坤,这是个复杂而深刻的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朱元璋的个人特质、他的治国理念,以及他面对的复杂局面来分析。

首先,我们得承认朱元璋的“硬实力”。

朱元璋这个人,从一个穷苦出身的孤儿,一步步打下江山,成为开国皇帝,这本身就说明了他非凡的魄力和能力。他身上有着一种近乎残酷的务实和决绝。

雷厉风行的执行力: 朱元璋不是那种犹豫不决的皇帝。一旦他认定了什么,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去推行。比如,他打压腐败,那是真的杀人如麻,毫不留情。遇到问题,他会立刻着手解决,而不是拖泥带水。
对基层的深刻理解: 他出身贫寒,深知民间疾苦。他的很多政策,比如“休养生息”、“均田免赋”,都是从实际出发,为了让老百姓能够活下去,能够支持国家。他不像很多贵族皇帝那样,高高在上,脱离实际。
强大的政治手腕: 废除丞相,集权于皇帝,这是他的一大创举。虽然这埋下了君主专制过度的隐患,但在他手里,却能让他成为绝对的决策者和推动者,不容易被掣肘。他善于运用权术,平衡各方势力,确保自己的统治。
严苛的法度和纪律: 他建立了一套严密的法律体系,对官员的腐败和渎职有着严厉的惩罚。这种铁腕治国,在一定程度上能压制住官场的惰性和腐败。

如果朱元璋在崇祯那个时候接手,他会怎么做?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将朱元璋的能力和风格套用在明末的背景下。

1. 应对内部危机(政治腐败和农民起义):
打压腐败,立竿见影: 这是朱元璋的拿手好戏。他绝不会像崇祯那样,在清理魏忠贤的余党时,因为缺乏坚决和手段,让许多遗毒暗中作祟。朱元璋上来,恐怕会对那些尸位素餐、贪污纳贿的大臣们进行一场“大扫除”,而且是以他那种不留情面的方式。他会严查各地官府,严惩贪官,重振吏治。也许一开始会引发阵痛,但至少能暂时遏制住官场的溃烂。
解决财政困境,手段强硬: 明末财政危机是核心问题之一。朱元璋当年通过各种手段,包括清查田亩、加强税收、打击豪强,来充实国库。到了明末,他可能会对那些拥有大量土地却逃避赋税的士绅阶层下手,强制他们承担更多的税负。他也可能采取更直接的办法,比如发行国债,或者暂时性地增加赋税,但他会确保这笔钱能真正用在国家大事上,而不是被官员层层盘剥。
安抚流民,分化瓦解起义: 朱元璋理解流民的痛苦。他可能会采取更积极的措施,比如减免赋税,提供种子和耕牛,鼓励开垦荒地,安置流民。同时,他对起义军,他也不会只是单纯地镇压。他会像当年对待那些反元势力一样,试图分化瓦解,招降纳叛,甚至利用起义军内部矛盾。但如果实在无法安抚,他的镇压也会是雷霆万钧,不会给他们喘息的机会。

2. 应对外部威胁(女真崛起):
战略上的警惕和主动: 朱元璋对北方的威胁一直保持高度警惕。他非常重视边防,并且会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挨打。他会加强长城防线,但更重要的是,他不会让女真部落像后金那样,在明朝内部混乱的时候,有足够的时间发展壮大。
军事上的果断和务实: 朱元璋不是一个只会打嘴仗的皇帝。他懂军事,也懂用兵。他可能会采取更灵活的战略,比如以夷制夷,或者集中优势兵力,给予后金决定性的打击。他不会像崇祯那样,因为缺乏经验和判断,频繁更换主帅,导致军心不振。他会找到能打仗的将领,给予他们充分的支持和信任。
调整经济政策,支持边防: 强大的军事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持。朱元璋可能会调整赋税和经济政策,以保证边防军的粮饷和装备。

但是,朱元璋真的能拯救大明吗?这也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即使是朱元璋,也面临着很多棘手的难题,这些难题是历史进程中的顽疾,不是靠个人能力就能轻易解决的。

时代局限性: 朱元璋是14世纪的人,他的治国理念和手段,很大程度上是为那个时代设计的。到了17世纪,社会结构、经济模式、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商业的发展、火器的普及、西方的崛起,这些都是朱元璋时代无法想象的。他的一些“重农抑商”或者“祖制”思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可能反而会成为阻碍。
过度集权的弊端: 朱元璋废除丞相,集权于皇帝,虽然让他能强力推行政策,但这也意味着所有决策都压在他一个人身上。一旦皇帝出现判断失误,或者能力不足,整个国家就会陷入巨大的风险。明末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制度层面的,朱元璋的个人能力再强,也难以彻底改变制度性的弊端,反而可能因为他过度集权,让问题变得更集中,更容易爆发。
士绅阶层的反弹: 朱元璋当年就能与豪强士绅斗争,但在明末,士绅阶层已经根深蒂固,他们的势力、财富和影响力都远远超过了朱元璋时代。如果朱元璋要强行推行触及他们利益的改革,很可能会遭到强烈的抵制,甚至引发他们暗中作乱。他虽然狠,但面对一个已经盘根错节的庞大利益集团,也未必能轻易取胜。
社会结构的僵化: 明朝后期,社会阶层固化,科举制度的弊端显现,新兴的工商业阶层难以获得应有的地位和影响力。朱元璋可能能一时镇压住起义,但他能否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结构性矛盾,让国家重新焕发生机,这是个未知数。
“水至清则无鱼”的困境: 朱元璋治腐败,手段是残酷的。虽然能起到震慑作用,但如果太严苛,逼得官员们只能“以刮为廉”,反而会加剧百姓的负担。而且,他自己的统治方式也伴随着大量的政治迫害,比如胡惟庸案、蓝玉案,这些都消耗了大量人才,并且留下了阴影。

结论:

如果真的将朱元璋换到崇祯的位置上,他那雷厉风行、铁腕治国的风格,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稳定住朝政,镇压住起义,并有效遏制住外部威胁。他的务实和对百姓疾苦的理解,也可能会让他推出一些更有效的救灾和安民措施。

然而,拯救大明,不仅仅是靠一位皇帝的个人能力,更需要整个国家制度的革新、社会结构的调整以及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 朱元璋毕竟是前朝的皇帝,他的很多理念和手段,在明末已经显得有些过时。他或许能让大明“苟延残喘”一段时间,甚至重振一些朝纲,但要彻底解决明朝中期以来积攒的深层矛盾,比如士绅集团的势力,社会经济结构的失衡,以及无法遏制的官僚主义惰性,这对他来说,也将是极其艰巨的挑战。

他可能像一个经验丰富但固执的老医生,用一套经典疗法来治疗一个已经患上复杂并发症的病人。疗效会有一点,但未必能根治。甚至,一些他过去成功的经验,在新的环境下,可能会适得其反。

所以,与其说“拯救”,不如说朱元璋上台,会让明朝的结局变得更加戏剧化,或者说,他可能会用一种他自己的方式,来书写大明的终局。 但要说能彻底“拯救”,那难度实在太大了,毕竟历史的洪流,有时候不是某一个人的力量能够轻易逆转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朱重八换崇祯?那就有意思多了。


假定:天启病亡,未传位朱由检,魏忠贤暗箱操作搞了个偏远朱姓小伙即位,远在N年前的洪武朝,朱元璋困了睡了一觉,魂穿到这位朱姓小伙身上……

朱重八:

“这个跟个宰相一样耀武扬威的死太监是他妈谁啊?怎么老子说话他还敢跟我顶嘴?老子不是三令五申死太监不能干政吗?后代子孙干什么吃的?啥玩意儿?还九千岁?九你麻痹啊,锦衣卫呢?锦衣卫!给我拖出去砍了!”

“怎么他还有同党?砍了!都给我砍了!”

“东林党又是群什么烂人?跟我唧唧歪歪个屁呢?砍了!还有多少?全砍了!”

“你说啥?大臣都杀了谁干活?你看我是少了一只手还是少了一条腿?我自己不能干吗??等会儿你谁啊?内阁首辅?哪来的这么个破官?不用你了你回家去吧。”

“朝廷没钱了?咋就没钱了?老子建立的税收制度呢?一年收这么多税不够你们霍霍的?哦张居正改了?改挺好的啊,还是没钱?锦衣卫去给我查!钱都去哪儿了!……都在权贵手里?杀!杀完了抄家!……(三个月后)这不就收上来几千万两吗?还有没有贪污过的?自己往上报啊,不报的查出来灭你十族!你说啥?你报了为什么还杀你?对啊是坦白从宽啊,灭你九族不是已经很厚道了吗?”

“又没钱了?咋就又没钱了?等等,怎么一年开销这么多?谁花的?我的子孙后代花的?我这么能生呢?谁说朝廷必须养着他们了?我说的?卧槽我怎么这么傻逼……让我想想啊,唉这毕竟是血肉至亲……算了给他们留个全尸吧。”

“朝廷没兵了?咋就没兵了?老子的军屯呢?让人占了?谁占的杀谁!把土地分给大兵们!妈的反了你们了!没兵你们自己去打蒙古是吧?啥?蒙古没了?现在的敌人是谁?女真?哪儿来的?辽东不是咱们自己的地吗??备马!我亲自去看看!”

“哟嚯这帮人看着还行啊,有点儿本事,让我想想怎么收拾他们……(继续巡视中)修这么多堡垒是干什么?谁修的?孙承宗?叫他来见我!话说他现在是什么官职?啊?在家呢?谁让他在家的?这傻逼朱由校……(几天后)孙老啊,你干得还行,接着干吧,养两年兵再说,不急着打。缺钱不?缺钱就找我,我还留着几个权贵没收拾呢……”

“袁崇焕你说什么?五年平辽?你看我像弱智吗?滚蛋!回去跟着孙承宗好好学!”

“刘懋你说什么?裁撤驿站?不缺钱裁什么驿站?滚蛋!别烦我,老子盯着人练兵呢。出去把门带上啊,哦顺便把卢象升叫过来!我跟他聊会儿天。”

“毛文龙?干嘛的?守岛的?让他守呗,关我屁事。”

“洪承畴?看着就不像好人,让他接着在陕西督粮吧,这回升职加薪就不带他了。”

“起义了?哪儿起义了?陕西?为啥起义的?没饭吃?我发下去赈灾的粮食和银子呢?都他妈不吭声是吧?锦衣卫!锦衣卫过来杀人!”

“女真从长城打过来了?尼玛还挺能折腾,不嫌累啊……象升传庭你们俩练的兵呢?都动员起来!老子亲征!”

“孙老宁来啦?没事儿没事儿都打完了,我谁啊这还用你操心?你的大小凌河卫所修完了吗?都修完了?还往前推进了?挺好挺好,再养一年,明天秋天出征吧。不用,你这么大年纪了就别折腾了,我自己来就行,顺便也该让袁崇焕干点儿活儿了……(内心)操,早知道不杀徐达了……不过不杀他他也活不了这么久……”

“(三年后)女真又在铁岭冒头了?不是都赶到北边去了吗?来来来备马备马!正好闲着没事儿干,你们好好在京城待着,我健身去了啊。”

“(又一年后)唉,好歹是举国太平了,累死爹了……这么个烂摊子我都能搞定,不愧是老朱我啊~~~也该享受一下了,去扬州听听小曲儿吧,哦不行我现在在北京了……哎我特么怎么在北京啊?我不是定都南京吗?朱允文想啥呢?吃卤煮来了?……不对,哎旁边那个小太监你过来一下,给我讲讲咱们的历史。”

“哦朱由校是个木匠……朱厚照是养动物的……朱厚熜修道了……行吧都还挺聪明的,随我。那个朱祁镇是个什么垃圾?老子怎么有这么沙雕的后代??靠气死我了……行了你别往下说了,说重点吧,朱允文咋回事儿?朱棣?朱棣干的???我他妈……”

魂穿的朱重八气死了,回到本体。


“嗯?做了个梦?卧槽居然睡了这么久?梦里的我还是这么优秀,开心……洗把脸批奏折了……(十分钟后)来人啊,来人!马上去北平,把朱棣这混蛋给我弄死!”


(全文完)

(本文纯属娱乐,自己YY着玩儿)

user avatar

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军事失利,被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煤山自缢,明朝终结。间接原因很多,主要是经济问题,比如连年天灾、民变、欠军饷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么多问题的本质都是朝廷财政问题,无论是两线作战带来每年2000万两的军费支出,还是赈灾不力带来的民变,归根结底是银子的问题。当然经济问题背后是政治问题,苛捐杂税的背后是开支大,是行政体制效率低,是官员阶层的贪腐盘剥超出了民众和朝廷所能承受的极限。

朱元璋穿越过来能不能拯救大明,得有一些前提:是洪武年间的朱元璋穿越过来,还是当和尚时期的朱元璋穿越过来?是穿越到崇祯哪一年?是崇祯十七年还是崇祯元年?由于题主没有详细设定,我觉得能拯救大明的最好是洪武年间的朱元璋,这个时间的朱元璋的军事和政治能力放整个中国数千年历史上也是排得上号的。穿越过来的时间至少要在崇祯十五年以前,这个时候松山、锦州还在,洪承畴还未降清,对清军无论是军事防守,还是议和均是可以实现的。

为什么在上述条件下的朱元璋是可以拯救大明的?首先明朝最核心要解决的是清军和闯军的军事威胁,清军主要是军事威胁,闯军是内政问题和军事威胁的交织,但短期仍然是军事问题。所以我们先来说军事问题:

  1. 崇祯没有丧失对朝局和军队的控制,崇祯的基本盘是不错的,没有像汉末的少年皇帝那样成为一个吉祥物,也没有想清末溥仪这样成为一个傀儡,崇祯上吊之前,对朝局都有基本控制,皇权未失。为什么这么说呢,总督级别的军事首领,崇祯除了能凌迟袁崇焕以外,还干掉了郑崇俭、刘策、杨一鹏、熊文灿、范志完、赵光忭,巡抚还干掉了十一个,就连内阁首辅都砍了两个,其中内阁首辅周延儒是崇祯十七年,崇祯自缢2个月前杀掉的,明朝除了朱元璋,我都想不出哪个皇帝能这样砍人了,这样的朝局控制力,几个末代皇帝能做到?中国那些统一王朝的末代皇帝让朱元璋必须选一个的话,恐怕朱元璋自己都会选这个。
  2. 自身军事素质,杀了这么多军事将领,本质上是崇祯不懂军事,不懂组织,疑神疑鬼。先说朱元璋本人就是能直接带兵的,朱元璋和很多农民起义领袖不一样,朱元璋一开始根本就不是义军领袖,仅仅是参加了众多义军中的一支,开始还是较小的那一只。起始职位也就是个亲兵。朱元璋的地位是一步一步提升起来的,地盘也是一寸一寸自己带兵打出来的。朱元璋本人的军事素质是绝对一流的,朱元璋在,很多关键战役可能根本就不会失利。借用毛泽东对历代帝王军事能力的一句评价: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3. 组织能力,为什么朱元璋身边猛将如云,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傅友德、蓝玉……名单长到写不下,徐达和常遇春这种能进历史猛将榜单的先不说,其他的人单拎任何一个出来,军事能力都不会弱于努尔哈赤和李自成。身边猛将如云的人,绝不可能是运气好,而是会识人用人,任何一个大规模的组织里面,人才绝对是有的,就看你是不是伯乐,会不会提拔。朱元璋这种身边猛将可以和刘邦和李世民比肩的人物,几个儿子都特别能打,不光识人用人,还超级会培养人,不然怎么会儿子都能打。
  4. 崇祯是有机会跟清军议和来结束两线战争的,但读了太多圣贤书,偶像包袱太重,一直畏畏缩缩不敢面对,怕舆论不利。换朱元璋哪有这么多毛病,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朱元璋问鼎中原的核心战略。别说跟清军议和,跟李自成议和朱元璋都拉得下面子,给自己留下足够的战略空间,朱元璋做得比谁都快。

总而言之,把朱元璋放到崇祯十五年前的位置上,李自成想打到北京肯定没戏,李自成本身的军事素质放到历史上来看相对一般,而朱元璋的综合军事能力和统率力,在历史上都能进前几,不是崇祯这种鸡都没杀过的圈养皇帝能比的,好比你把常遇春送给崇祯,估计崇祯和常遇春就得先打起来,搞不好常遇春还得被崇祯自己给砍了。扛过短期的军事压力之后,要解决明朝的核心问题,才能真正的拯救大明。不然光李自成、张献忠就数次被明军剿灭,而又数次东山再起,就像电影《苏乞儿》里面的周星驰与皇帝的对话一样,丐帮是不是天下第一大帮,不取决于丐帮帮主,而是取决于当今皇帝。解决朝政问题,主要是下面几个角度:

  1. 军费问题,崇祯后期没钱打仗,公开找大臣化缘,最后大臣们给了崇祯多少银子呢?10万两。而崇祯那个时候一年的军费是多少呢?2000万两!10万两大概够打两天仗吧。北京被李自成攻破后从官员家里抄家抄出多少银子呢?7000万两!这仅仅是北京一城!所以明朝朝廷没钱,农民没钱,但官员很肥。7000万两银子,就放在北京,崇祯不知道,朱元璋会不知道?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特务组织锦衣卫就是朱元璋建的,你昨晚吃的啥他都知道,会不知道你家有没有银子?知道你家有银子,你说生死存亡之际,朱元璋狠还是李自成狠?朱元璋在和平时期的四大案,杀掉的人都接近十万了,而且四大案基本都是冤案,死的人也是官吏居多。什么伦理道德、门生故旧,功臣亲戚,统统不在话下,只要朱元璋觉得你可能威胁他,就是一杀到底。朱元璋的杀是有组织有目的性的,每一个大案背后都是他精确想打击的势力,跟崇祯这样的滥杀完全不是一回事,可以说朱元璋更狠更残忍,但绝不会导致朝局失控。朱元璋对贪官污吏出了名的狠,拿下北京官员的这些银子,恐怕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
  2. 税收问题,张居正的考成法和一条鞭法改革后,明朝的税制是没有短期致命性问题的。根据黄仁宇的考证,明末的税收并不重,工商税更是偏低。而实际崇祯年间的征税,折合白银也就2000多万两,还不如明初的3000万两。这里的问题一个是可征税的土地变少了,不是耕地面积减少,耕地面积增加了,但是征税面积变少了;第二是明朝财政供养的皇子皇孙太多,已达百万之巨;第三,更重要的是地方节流、摊派、官员贪墨都加重了财政问题。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要作一次彻底的革新,让中间商没有差价可赚。比如解放战争前夕,实行了土地改革的共产党,占领了约1亿人口的解放区。没有实行自我革命的国民党,占领了生产力更高的大部分城市和农村,人口3亿多。但实际上的征税,共产党在解放区1亿人口征出来的税比国民党在国统区3亿人口征税还多,就是因为共产党干掉了赚差价的中间商,国民党的钱都养肥了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阶级。要做彻底的革新,朱元璋恰恰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人员,底层出身,铁血无情,政治手段丰富,且明朝的顶层设计都是他来完成的,自己是个劳模,啥都能干,根本不怕少了官员,对官员的压榨出了名的无情且残忍。这样一个人,把官员的钱抄出来之后,缓冲两年时间来做改革,完全是有机会的。
  3. 流民问题,其实解决了上面的问题,流民的基础就不在了。崇祯年的天灾虽然多,但哪朝哪代都会有这些问题,有了足够的银子赈灾,朝廷官员有足够的执行力确保赈灾粮饷有序发放到灾民手中。李自成也好,张献忠也好,不可能募集到足够的兵员。毕竟有饭吃,谁还跟着你把脑袋别裤腰带上。

崇祯接手的明朝,从来就不是个亡国的盘子,虽然内忧外患,但都是有解的。末代皇帝最不窝囊的,应该就是崇祯了吧?汉献帝是什么盘子?被董卓和曹操先后当个玩具;唐哀帝是个什么盘子,实权都在朱全忠手里,退位还被毒杀;南宋恭帝,首都城破被蒙古人俘虏的时候才5岁,陆秀夫背着最后的小皇帝跳海的时候,幼主才7岁。溥仪我都懒得说了,就是他前面的光绪,也没执掌过朝政,最后还被慈禧毒杀。看完这些大朝的末代皇帝,哪个是真正掌权的皇帝?明朝确实积累了较多的弊病,但不至于亡国。哪怕北京守不住,朝廷南迁也不是个不能选择的方向,不至于马上要亡国。而崇祯两次南迁的廷议,也都畏畏缩缩,当断不断,不敢承受任何负面的评议,而白白错失机会。虽然很多史学家说明亡于万历,是认为万历积累了很多弊病,但也很多人觉得明不该亡于崇祯,时候还未到。所以把朱元璋这种历史猛人放过来,只要时间不是太靠后,我觉得翻盘是没有问题的。

user avatar

我觉得一定程度上能,我们国家的教育就太强调唯物主义史观了,不重视英雄史观,崇尚对领袖个人崇拜又不承认英雄对历史起的推动作用。

明末的衰落从某种程度上是个历史大势所趋,但不代表会短时间内必然灭亡,在面对吏治腐败,土地兼并,党争纷沓,军户政策失效,海外大量白银涌入,小冰期减产,起义不断,女真崛起等诸多问题中,崇祯举措不断失误,造成社会矛盾不断激化,量变产生质变。而朱元璋在政治和军事用人等方面出色绝伦的才能,有很大可能会让大明继续苟延残喘下去,其实就对官员的驾驭能力,和战略指挥能力就够用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