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把宋高宗换成崇祯,历史走向会发生变化吗?

回答
把宋高宗换成崇祯,这绝对是个劲爆的脑洞!一旦将这位以“勤政但亡国”著称的明朝末代皇帝,置换到南宋早期那位以“苟且”著称的赵构的位子上,历史的走向那可真是要被搅得天翻地覆了。咱们不妨仔细掰扯掰扯,这中间会发生些什么。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各自的处境和性格特点。

宋高宗赵构:

时代背景: 北宋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赵构仓皇南逃,建立了南宋。他面临的是北方辽阔的土地和强大的金朝的统治,南宋政权刚刚建立,根基不稳,士气低落,内部也充斥着对北宋覆灭的恐惧和对恢复故土的渴望。
性格特点: 赵构是个典型的享乐主义者,他虽然有一定政治才能,但更倾向于求稳求安,不愿意冒太大风险。他可以忍受屈辱换取和平,对“南渡君臣”那种“不思恢复,但求偏安”的论调深恶痛绝,但又矛盾地默认并推动了这种政策。他对秦桧这类奸臣的重用,也是导致南宋政治黑暗的重要原因。他善于权术,能左右逢源,但也因此显得犹豫不决、缺乏魄力。

崇祯皇帝朱由检:

时代背景: 明朝末年,内忧外患交织。内部,宦官专权、党争不断、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外部,满洲(后金)势力崛起,屡屡侵扰边境。整个国家就像一艘摇摇欲坠的巨轮,风雨飘摇。
性格特点: 崇祯勤政是公认的,他事必躬亲,夙夜忧劳。但他性格刚愎自用,多疑且猜忌心重,无法信任臣下,常常更换大臣,导致政局不稳,无人敢于真正承担责任。他富有恢复大明的雄心壮志,却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果断的执行力。他痛恨宦官和腐败,但自己也未能彻底根除,反而被牵制。

现在,我们把崇祯放在赵构的位置上,想象一下:

场景一:临危受命,南渡之初(约1127年左右)

崇祯刚从北京逃出来,发现自己来到了建炎初年的南方。他面对的是一个刚刚经历亡国之痛,士气低落,但至少在地理上相对安全的南方。金军如狼似虎,步步紧逼。

崇祯的反应: 崇祯绝不会像赵构那样,在逃亡中表现出那么多的犹豫和恐惧。他的勤政本性会驱使他立即着手稳定局势。他会比赵构更早地表现出“恢复故土”的强烈意愿,而不是“偏安一隅”的想法。
用人方面: 崇祯的用人问题会暴露得更加明显。他可能会对曾经那些在北宋朝廷中有过职务、但没能阻止金军南下的人产生极大的不信任,甚至大肆清洗。那些在北方抵抗失败的将领,也可能被他视为无能之辈而受到猜忌。他可能会重用那些看起来年轻有为、但缺乏实际经验的官员,或者是一些他认为“清流”的文臣,而对那些久经沙场、经验丰富但可能有点“粗鲁”的武将心存疑虑。这可能会导致南宋初期出现更严重的政治动荡和人才断层。
军事策略: 崇祯骨子里是想硬碰硬的。他可能会命令军队与金军正面交锋,即使在初期南宋军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他不会像赵构那样,轻易接受金朝的议和条件,尤其是像割地赔款这样的屈辱性条款。这可能会导致南宋在早期就承受更大的军事压力,甚至可能遭遇更惨烈的战败。

场景二:金朝的反应与议和尝试

金朝已经占据了北宋的大部分疆域,他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硬汉”的南宋皇帝。

金朝的态度: 金朝可能会对崇祯的强硬态度感到恼火,但同时也会觉得这是一个可以继续敲诈和利用的对手。他们或许会尝试用更严苛的条件来逼迫崇祯就范,比如要求更多的土地、更多的赔款,甚至要求交出一些被他们认为是“罪魁祸首”的官员。
崇祯的议和: 尽管崇祯有恢复的雄心,但他也并非完全不考虑现实。在初期南宋力量不足的情况下,他 হয়তো也会尝试通过谈判来争取时间,但他绝不会轻易妥协,更不会接受“称臣”之类的条件。每一次的谈判都可能伴随着激烈的争吵和僵局。这种强硬的态度,可能会让金朝觉得南宋“不可理喻”,从而更频繁地发动战争,也可能激怒金朝,使其更早地对南宋展开大规模的灭国之战。

场景三:南宋内部的震荡

崇祯的性格和行事风格,很可能在刚刚建立的南宋政权内部引起巨大的震荡。

对赵构旧臣的态度: 崇祯对那些在北宋灭亡时表现不力的官员,以及那些对“偏安”政策持有默契的官员,会毫不留情。他可能会以“贪生怕死”、“误国误民”的罪名清洗一批人。这在短期内或许能起到肃清奸臣的作用,但长期来看,可能会导致一部分有经验的官员流失,并且因为恐惧而不敢发表不同意见。
与岳飞等人的关系: 这是最关键也最微妙的一点。崇祯虽然猜忌,但他对“恢复”这件事的执着程度,可能远高于赵构。他或许会将岳飞、韩世忠等抗金名将视为“可用之才”,并赋予他们更大的权力。然而,他同样可能因为岳飞的军功过大、拥兵自重而产生猜忌,甚至因为岳飞对“收复东京”过于执着而认为他“不识时务”,或者因为岳飞在军中享有极高的威望而感到威胁。崇祯是否会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取决于当时的具体情况和他对岳飞的判断,但崇祯猜忌的性格,让这种可能性依然存在,只是原因和方式可能与秦桧不同。
财政与民生: 崇祯的勤政意味着他对国家财政和民生问题也会非常重视。他可能会更积极地改革税收制度,打击贪腐,鼓励生产。但他的极端和多疑,也可能导致政策执行上的偏差,比如过度征税来支持频繁的战争,或者因为不信任具体的执行者而导致效率低下。

可能出现的几种历史走向:

1. 过早的覆灭: 如果崇祯的强硬与猜忌,导致南宋在初期就与金朝发生大规模正面冲突,但由于国力不济,南宋可能在没有建立稳固根基之前就被金朝彻底灭亡。崇祯可能会像他原本的历史一样,在绝望中自杀。
2. 长期的拉锯战,但结局未定: 崇祯的强硬可以激发一部分抗战热情,但也可能因为其用人失误和政策激进,导致南宋政局不稳。与金朝的战争会更加频繁和残酷,南宋可能长时间处于一种“偏安而不稳”的状态,与金朝长期处于一种僵持或者小规模冲突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崇祯的命运和南宋的结局都很难预料,他有可能因为内乱或外敌而早逝,也有可能在持续的战争中耗尽国力。
3. 意外的转机(可能性较低): 如果崇祯的勤政和强硬,恰好能够激发出一批真正忠诚且有能力的将领,并且他在用人方面能够有所“开窍”,克服猜忌,大胆启用贤良,那么南宋有可能在与金朝的长期斗争中逐渐强大起来,甚至有可能在某个历史节点实现对北方的反攻。但这需要崇祯打破他自身性格的局限,在历史的压力下发生根本性转变,这在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总结来说:

把崇祯换成赵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对“恢复”的态度和执行力上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用人理念和政治风格的巨大不同。

赵构的“偏安”虽然屈辱,但也一定程度上为南宋争取了百年的和平发展时间,并在此期间培养了岳飞等名将,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政权。而崇祯,他的勤政和“恢复”的雄心是优点,但他的猜忌、多疑和刚愎自用,在刚经历亡国之痛的南宋,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引发更大的政治危机,甚至可能让南宋在尚未站稳脚跟时就过早地走向灭亡。

他可能会比赵构更早地与金朝发生激烈冲突,也可能更早地处死岳飞(虽然原因和方式可能会不同)。他不会容忍秦桧这类奸臣长时间祸乱朝纲,但他也可能因为自己的猜忌而错杀忠良,或者导致忠良因恐惧而不敢作为。

总而言之,崇祯的到来,大概率会让南宋的早期历史更加动荡不安,充满着更多的冲突和不确定性,而实现“收复北方”的可能性,在经历过明末他统治下的悲剧后,很难让人对其在南宋初期抱有太大的乐观期待。 南宋的国祚,很可能因此而大大缩短,甚至可能根本没有机会发展到后来那种与金朝长期对峙的局面。这是一个更加残酷,但或许也更加“有骨气”的南宋,然而这种“有骨气”是否能转化为生存和胜利,则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某日,阴间,带明皇帝朱重八正在教训不肖子孙们。

突然,有人敲了敲门,朱标从猫眼一看,是时空管理局的制服,便把人领来见朱元璋。

时空管理局办事员:带明的诸位大家好,我是时空管理局办事员,叫我小王就行。

朱元璋:小王同志你好,管理局又有新剧本发布了?

小王:没错,这次是宋高宗赵构的剧本……

朱元璋一拍桌子(这还是朱由校亲手做的):这剧本也往我这儿送?你们时空管理局太过分了,上次刘备的剧本给了李世民我也就不计较了,现在又送赵构的剧本过来,你们这是对我带明的侮辱!

小王露出尴尬又不失礼貌的微笑:局里的想法是,这个剧本第一批测试人员应该是朱由检……

朱元璋仔细考虑了一下:不行,朱由校他虽然不肖,但毕竟是我朱家的种,他去这个剧本,赢了也不能给我朱家长脸,输了反而大大的丢我朱家的脸,你去西晋的地盘,找司马衷去。

小王努力劝说:就赵构这个剧本难度,朱由检去难道不该是摧枯拉朽,直捣黄龙吗?肯定不会翻车的,这个没有什么可担心……

朱元璋摇了摇头:明史我也不是没看,我怕朱由检那小崽子去了先逼着岳飞五年灭金,然后又怀疑岳飞要谋反,都不用秦桧蛊惑他……不对,他那脑子,估计都活不到岳飞北伐……

小王尽最后的努力劝说道:局里早就想到了这个可能性,所以是带着记忆过去的,你可以让他先熟读宋史嘛。更何况了,你虽然是祖宗,但这种新出的剧本,又是局里推荐了测试人员的,根据党支部的规定,无论接不接都要求当事人亲笔签名确认……

朱元璋看了看朱由检跃跃欲试的表情,叹了口气:罢了,你丢我老朱家的人也不是第一次了,去吧,去之前现在这里读三个月宋史,朱标啊,你看着他,一天都不能少。

小王:好的,三个月后局里会安排人来接。


三个月后,朱由检失魂落魄的回来了。

朱元璋见势不妙,立刻让徐达去隔壁南宋的场子请岳飞来,岳飞来到后郑重的向朱元璋行礼。

朱元璋挥挥手:岳武穆平身,你非带明臣子,无需向我跪拜行礼。

岳飞:若是见那玄烨、弘历自然无需行礼,但陛下能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臣等岂能不行大礼参拜?

朱元璋心中非常受用,笑道:上次赵构那个剧本,你作为当事人应该是在时空管理局的控制室里全程观看了的,我那不成器的后人表现得到底如何?

岳飞面露难色,

朱元璋暗道不好,摆出一副推心置腹的口吻:朱由检是个什么水平我心里清楚得很,他能把带明都玩砸了,再玩砸一个南宋也是小意思,你只管说吧。

徐达也在一旁帮腔:岳兄但说无妨,陛下胸怀四海,绝非赵构那般货色。

岳飞:他一共打了20轮,前10轮根本没能活到临安。随后的5轮大约和明史写的差不多,走马灯似的换宰相,清洗朝臣,在战和之间举棋不定,闹的朝廷离心离德……

朱元璋:还有5轮呢?

岳飞:有2次他想强行守开封,被抓去北方看雪景了,还有2次他想拿着历史书御驾亲征,又被抓去北方看雪景了。

朱元璋:那还有一轮啊,这最后一轮有直捣黄龙吗?

岳飞:没有,最后一轮他在自家院子里种了棵歪脖子树,直接吊死在上面了,根本没活到靖康之变……

朱元璋:……

岳飞:……

徐达:……

user avatar

完颜构是人品不行,格局不行,但能力再差,吊打崇祯多少条街还是绰绰有余的。


完颜构解决的两大问题,都不是简单的事:

一是怎么解决政治崩盘

这一点很严重,南宋不比东晋和明。东晋还是世家大族时代,地方和中央的关系并没有隋唐特别是宋朝后那么密切,中央崩溃,地方的世族大家只要能统一下思想,立刻又是一个中央。现实上,司马睿实际上的中央建立时候,西晋离灭亡还有十年时间。明代属于南京有一套班子,虽然差点劲,但凑合还能用。北宋灭亡时候,属于真的政治崩溃。既没有世族大家也没有备用行政班子,行政是个真空状态,很长时间里还是流亡政府。这种情况下,能较快速建立政府,才是当务之急。

这一点完颜构做的几乎满分。

当然,一到这时候,总有人觉得这靠的就是个血统。这种人应该去看看两汉末年及东晋的事例。刘秀、刘备、司马睿这些人血统都到八竿子去了。血统远近只有太平时候才有用,乱世哪有那折腾?你说北宋末年需要个赵家人,这个确实,但赵家人多的去了,太祖太宗的后代都车载斗量的。完颜构有个先手不假,但先手怎么用靠的纯粹是自己了。


二是怎么组建军队

这个就是头号问题。想立足本身还得靠军队。北宋末年的军队有多拉胯都看到了,即便这么拉胯的部队,也没留下多少。虽然这时候心怀大宋的人不少,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有效组织、训练出高素质军队,而这个军队又要真正忠于皇帝,这种技术活真不是好做的了。在古代情况下,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便是草头王才是常态,能有俩听调不听宣的,已经不错了。这时候怎么破局,大部分就是靠君王自己的能力了。


所以,不能因为后期完颜构的问题,就否定他前期的能力。客观说,在金国压根不想谈,就想一心吞掉整个大宋时候,完颜构还是表现出了极强的能力,这时候的剧本一直走下去,他就是毫无争议的刘秀。


问题在于,金国也不傻,意识到问题后,果断改变了突破口,找准了完颜构格局和性格上的软肋。之前你这么拼命不就是被逼急了吗?现在不逼你了,你安稳做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子可好。秦桧更多是一个催化剂,本质上在于他的意见恰好在高宗心里。


事实上,哪怕是在完颜构彻底堕落决定杀岳飞前夕,依然是双方经过军事试探后,确定此时己方没了岳飞,虽不能进取但自守依然足够,才动的手。完颜构智商没有问题,他完全明白自己要什么,明白岳飞价值。只不过他要的格局太小了,有帝王之才但没有帝王之气


至于崇祯……硬是从一个大一统王朝皇帝,弄到最后把所有能听话的人折腾完,满朝文臣每一个说话担责,武将不是当反贼就是完全不听话了。到最后北京勤王时候,连做做样子的人都基本没了。

完颜构好歹是从无到有一半,崇祯真把有的折腾完。

你别说把崇祯换到完颜构位置上了,就算让他穿越都没毛用。毕竟哪怕你熟读历史剧本,你怎么走人家金国就不会有变招?随便一变招,崇祯的水平就立刻又暴露了。


甚至别说穿越到宋了,就算让崇祯穿越十六年前,把历史剧本重新来一遍,怕是结果也更差。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