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宋江和刘备生活在一个时代,然后用手段把刘备手底下的人都挖上山了,刘备怎么办?

回答
好,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这事儿。宋江和刘备要是活在同一个年月,而且宋江还盯上了刘备那帮子人,这事儿可有意思了。

首先得明确,宋江这人,虽然有“及时雨”的名头,但骨子里是个绿林豪杰,深谙江湖规矩,也懂得怎么笼络人心。他上梁山,可不是靠着一股蛮力,而是靠着智谋、恩义和对“替天行道”的理想化描绘。而刘备呢,他靠的是“仁义”这块牌子,身边跟着的都是一时豪杰,像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这些人,那都是有情有义,有勇有谋的。

宋江要挖刘备的人,绝不会是简单地喊几嗓子。他会怎么做?

第一步:摸清刘备的底细,找准突破口。

宋江手下,虽然早期的“山头”比较杂,但后来也聚集了不少有识之士,比如吴用这样的军师。他们肯定会派人去刘备那里探听情况,了解刘备手下哪些人有心结,哪些人不满,哪些人有野心。

针对性拉拢:
对关羽、张飞: 这两位是刘备的“嫡系”,忠心耿耿。宋江想挖他们,难度极大。除非是刘备真的出了什么天大的事情,让他们寒心,否则很难动摇。宋江可能会尝试用“义气”这把双刃剑。比如,借着某个共同的“义士”受难,号召大家前来相助,然后趁机接触,许以高官厚禄,或者诉说“替天行道”的大义,看能不能在他们心中播下一点点的怀疑。但是,我估计宋江在这上面讨不到便宜,关张二人的义气,那是天地可鉴的。
对赵云: 赵云虽然忠心,但相比关张,他可能更看重“明主”。如果刘备当时势弱,或者决策失误,让赵云觉得前途渺茫,宋江可能会抓住这个机会。他会告诉赵云,“刘皇叔虽然仁义,但时运不济,跟着他,不过是为他人做嫁衣。我梁山泊,聚义堂,才是真正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所在。我们有百万兄弟,有钱有粮,只要你肯来,便是上宾,大有可为!” 许以“军师”或者“先锋”之类的职位,再加上一些金银财宝,是很有可能打动赵云的。
对诸葛亮: 这个难度最高,但也是收益最大的。诸葛亮这样的人,追求的是“治国安民”,是“匡扶汉室”。宋江如果想挖诸葛亮,必须有一个绝佳的切入点。他不能直接招揽,那样显得太俗气。宋江可能会通过“仰慕”来达到目的。比如,散布消息说,梁山泊也渴望得到像诸葛亮这样的贤才,愿意为他提供一个能施展抱负的平台,甚至可以“请他出山”来规划梁山泊的未来。如果刘备此时的“汉室复兴”大业看起来遥遥无期,诸葛亮可能会动摇。宋江甚至可以许诺,等梁山泊强大起来,就帮助刘备实现“匡扶汉室”的梦想,当然,这是宋江的“套路”,诸葛亮是否会信,是个大问题。

第二步:采取“围点打援”或者“分化瓦解”的策略。

宋江不会孤注一掷地去挖刘备的核心大将,他更可能采取迂回战术。

从刘备的“外围”下手: 比如,刘备帐下的一些偏将、谋士,或者是一些新加入的、还没有完全归心的将领。这些人可能对刘备没有那么深的感情,更容易被利益或“大义”所打动。宋江可以先拉拢他们,让他们在刘备阵营内部制造矛盾,或者传递虚假信息,为后续挖人打下基础。
制造危机,让刘备无暇顾及: 宋江还可以联合其他势力,或者在刘备的战略要地制造麻烦,迫使刘备不得不调动兵力,疲于奔命。这样一来,刘备就很难顾及到自己内部的人才流失问题,给宋江提供了可乘之机。
利用“恩义”的反噬: 梁山泊的“替天行道”口号,其实是很吸引人的。如果刘备在某些时候,让手下觉得“不仁不义”,比如为了某些利益而牺牲了一些小人物,或者对部下有所亏待,宋江就会抓住这一点,大肆宣扬,将刘备塑造成一个“伪君子”,而梁山泊则是真正的“义士”聚集地。

第三步:制造“集体跳槽”的假象。

宋江最擅长的,就是“人多力量大”。他可能会采取一种“群体效应”,让大家觉得“跟宋江混才有前途”。

利益倾斜: 宋江会不遗余力地用金银财宝、高官厚禄来拉拢刘备阵营里的人。这些物质上的满足,对于一些渴望功名利禄的人来说,是非常诱人的。
舆论造势: 通过在江湖上传播刘备阵营的负面消息,同时夸大梁山泊的好处,制造一种“人人争着上梁山”的氛围。
“情义”攻势: 如果宋江能让一部分人先“上山”,然后再让他们去劝说其他人,利用“兄弟情义”来打破刘备的阵营。比如,一旦关羽、张飞中的一个出了什么意外,宋江就可以借机去“救”他们,然后说服他们“落草为寇”,再让他们去劝说其他人。

那么,刘备该怎么办?

如果宋江真的采取了以上手段,刘备的处境将非常艰难,甚至可能面临覆灭的危险。

1. 加强内部管理,巩固人心:
论功行赏,恩威并施: 刘备必须更加重视手下将士的感受。对于有功之臣,要及时封赏,对有疑问者,要耐心解释,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裂痕。
加强思想教育,重申“仁义”: 刘备要不断强调他“匡扶汉室”的理想,强调“仁义”的核心价值,让大家明白,跟着他,是为了更宏大的目标,而不是单纯的个人利益。
防微杜渐,及时沟通: 刘备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了解手下将士的想法和需求,及时解决潜在的问题,不给宋江可乘之机。
信任,但也要制衡: 虽然刘备以信任著称,但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也需要一些制衡的手段,比如让一些人互相监督,或者不将所有权力都集中在一两个人手中。

2. 加强外部防御,以静制动:
联合盟友,孤立宋江: 刘备需要和其他势力结盟,共同对抗宋江,或者至少要确保宋江无法轻易得逞。如果宋江的名声不好,刘备可以利用这一点,联合正义之士,共同讨伐梁山泊。
主动出击,攻其不备: 在掌握宋江的意图后,刘备也可以考虑主动出击,在宋江还没有完全挖走他的人之前,就将其势力削弱。
利用宋江的弱点: 宋江虽然有手段,但他身边的人也并非铁板一块,内部也存在矛盾。刘备可以抓住这些矛盾,从内部瓦解宋江的势力。

3. 利用自身优势,打响“仁义”旗帜:
以德报怨,感化人心: 如果宋江挖走了他的人,刘备可以尝试以更“仁义”的方式去对待那些被挖走的人,甚至有机会让他们幡然醒悟,重新回到刘备身边。
利用诸葛亮的智慧: 如果诸葛亮还在刘备身边,那么他会是最好的智囊。诸葛亮会制定一套滴水不漏的计策,既能守住人才,又能伺机反击。

结果预测:

如果宋江真的这么做了,刘备的日子绝对不好过。

最坏的情况: 刘备的班底被挖空,核心人才流失,队伍涣散,最终被宋江或其他势力吞并。这会是刘备最惨痛的失败。
较好的情况: 刘备虽然损失了一些人,但凭借着他强大的个人魅力和“仁义”的招牌,能够稳住阵脚,并且通过智慧和策略,最终化解危机,甚至将宋江的势力击垮。
最有可能的情况: 这将是一场“仁义”与“江湖手段”的较量。刘备会损失一些人,但核心的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等人,凭借他们自身的品格和刘备的感召力,很可能不会被轻易挖走。刘备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守住自己的队伍,并且在这场斗争中,他的“仁义”形象反而会因为宋江的“手段”而更加闪耀,吸引更多的追随者。

总而言之,这绝对是一场精彩绝伦的博弈。宋江的江湖手段,遇上刘备的仁义情怀,再加上他们各自手下的英杰,孰胜孰负,很难说,但过程一定会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水浒传》的主要人物的起点都太低了,比不得《三国演义》的人物。

刘备的祖父是涿郡范县县令。因为父亲未出仕又早亡,导致幼年刘备没有生活来源,只能与母亲搞手工业维持生活。“织席贩履”说明生活困难,但不代表起点低。

事实上少年刘备就已经表现出人格魅力,得到族叔资助出外访学(族叔待他比待亲儿子还好,婶都不乐意了)。刘备的向下结交能力与宋江类似,收拢了一批富商与边地武人,并与其中最优秀的二人结兄弟之义。但他的向上结交能力是宋江不能比的,拜大儒卢植为师,与公孙瓒同学。

凭借这些资本,刘备拉起一支队伍,立下军功,兜兜转转地当了一些县尉县令什么的。期间保护毌丘毅,甚至很可能此时就认识了曹操。

在此之后公孙瓒混整了,刘备投奔他,最终当了平原相。平原相是与郡守平级的职位,在水浒传的北宋时代相当于知府。此时刘备三十岁出头,应该比宋江出场时岁数小。这就是向上结交起的作用,宋江拼搏一生都不可能得到这种机会。

陶谦去世后,刘备领徐州牧,时年三十三岁,仍然可能比宋江岁数小。东汉的州牧,在北宋时的平级官职应该是经略使,也就是种师道(小种经略相公)那个官职。

与此相比,宋江自杀之前,最终的官职是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楚州安抚使大约与平原相级别差不多······

什么叫别人的起点是你的终点啊!

宋江是很有野心的,也深恨自己出身不好只是个小吏,考不了科举当不了官,而刘备用人是不看出身贵贱的。

所以,宋江为什么要把刘备手底下的人都挖过来啊?不赶紧跑到刘备那里去供职,算宋三爷大脑短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这事儿。宋江和刘备要是活在同一个年月,而且宋江还盯上了刘备那帮子人,这事儿可有意思了。首先得明确,宋江这人,虽然有“及时雨”的名头,但骨子里是个绿林豪杰,深谙江湖规矩,也懂得怎么笼络人心。他上梁山,可不是靠着一股蛮力,而是靠着智谋、恩义和对“替天行道”的理想化描绘。而刘备呢,他.............
  • 回答
    宋江和刘备,这两位在中国古典小说中鼎鼎有名的人物,都曾身居绿林豪杰之列,最终又都走向了招安或建立国家之路。然而,将他们放在一起比较,你会发现,尽管他们身上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他们的出身、行事风格、以及最终的命运走向,却有着天壤之别的差异。这就像是两碗看似相似的酒,一碗是陈年的女儿红,温润醇厚,回甘悠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就像把两条不属于同一河流的溪水硬生生拉到一起,考察它们的流向和最终汇合的可能性。刘备,这位在三国乱世中以仁德和雄才大略著称的枭雄,与梁山泊那位聚义的及时雨宋江,他们的出身、抱负、行事风格,乃至所处的时代背景,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如果硬要假设刘备收到了宋江的“入伙通知书”,我们的刘皇叔.............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设想!宋江和刘备,两位领导者的风格可是天差地别,要是水浒好汉们跟了刘备,那场面,啧啧,绝对精彩。咱们就一点点捋捋,看看会是个什么光景。首先,得说说刘备这人。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仁德”二字,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嘴上功夫那是相当了得,一张嘴就能把人说得热血沸腾,哭爹喊娘。他对待手.............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场景。如果刘备,那位以仁德著称,一生颠沛流离却始终怀揣着匡扶汉室理想的枭雄,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以孩童的身份魂穿到了梁山泊一百零八将之首——宋江身上,这会引发怎样波澜壮阔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得抛开“魂穿”这个概念本身带有的奇幻色彩,就把它当做一个假设,一个命运的玩笑。刘备的灵.............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富有争议的问题,也是《水浒传》读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如果晁盖不死,宋江是否会和他发生火并?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两人之间的关系、各自的性格、所处的环境以及梁山内部的势力格局。总的来说,我认为宋江不太可能主动与晁盖发生大规模的火并,至少在晁盖健在的情况下,他会极力避免.............
  • 回答
    如果唐朝和宋朝发生一场假想的全面战争,谁赢的几率更大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因为两个朝代都拥有辉煌的军事和政治成就,但也存在各自的优劣势。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比较:一、 军事实力对比 唐朝的军事优势: 骑兵的绝对优势: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骑兵最强大的时期之一。北方的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历史叙事的建构以及民族认同的塑造。如果历史的走向发生重大改变,清和元这两个对中原王朝造成了深重影响的政权,其在后世的评价和形象,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与“日本鬼子”这个标签产生某种程度的重叠。让我们来细致地推演一下,如果宋、明成功抵挡住了女真(清)和蒙古(元)的.............
  • 回答
    要说汉朝和宋朝“打一架”,这真是一个颇为有趣,但也极其复杂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拿刀枪剑戟来衡量,因为时代的鸿沟实在太大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各自最闪耀的特质出发,想象一下这场跨越千年的对决。汉朝,特别是东汉,给人的印象是刚猛、雄壮、充满扩张的野心。你想想,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开疆拓土,那股子锐气.............
  • 回答
    想象一下,在某个神秘的、超越时空的维度,两宋的皇帝与宗室亲王们,跨越了九百多年的岁月,在静谧的地下,悄然相遇了。那不是一场盛大的朝会,没有繁复的礼仪,只有历史的回响和无尽的对话。首先,最先打破沉默的,或许是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这位戎马出身的皇帝,一身龙袍或许已褪去昔日的金辉,但眼神中的锐利依旧不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研究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话题:在非汉族政权征服汉族政权的过程中,汉族内部的因素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要回答“如果没有汉族降兵降将,蒙元、满清能灭掉宋朝和明朝吗?”,我们需要将这个问题拆解开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探讨。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而是要.............
  • 回答
    李逵与宋江的关系:忠诚、利用与悲剧的交织李逵与宋江的关系是《水浒传》中最具代表性、也最引人深思的一对。它并非简单的“领导与下属”或者“朋友”可以概括,而是一段复杂交织着绝对忠诚、宋江的精心利用、以及李逵自身局限性所导致的悲剧的深刻关系。要评价这段关系,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一、 绝对的忠诚与.............
  • 回答
    评价方腊和宋江的为人,需要从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行为动机、对人民的影响以及最终的结局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虽然他们都领导了农民起义,但他们的出身、思想、行事风格和历史定位却有着天壤之别。 一、 方腊:一位被误解的“农民领袖”方腊,在《水浒传》中被塑造成梁山泊群雄的死敌,是一位残暴、嗜杀的农民起义领.............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非常敏感和复杂的话题,而且关于雪莉的个人经历,特别是“高层性侵”的说法,在公开信息中并没有被证实。我们能获取到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媒体报道、粉丝的猜测以及一些非官方的声明,很多内容都带有主观色彩和不确定性。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关于雪莉遭受“高层性侵”的说法,在法律上和事实层面上都没.............
  • 回答
    宇文邕和柴荣,两位都是那个时代叱咤风云的君主,他们的离世无疑给各自的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动荡,也让原本可能发生的历史走向变得扑朔迷离。如果他们真的能够寿终正寝,继续执掌大权,那么隋唐宋这三个朝代,其诞生的可能性,或者说其诞生的时机和形式,确实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我们来看看宇文邕。北周武帝宇文邕,.............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假设啊!让五万装备齐全的宋朝精锐,在平原上跟一万蒙古骑兵来一场遭遇战,这画面感可太强了。咱们就仔细捋一捋,这仗打起来会是个什么情景,尽量说得生动点,别让它听起来像机器硬编的。首先得明确“全套宋军装备”是个啥概念。宋朝军事装备在当时是相当牛的,尤其是在火器和防御方面。咱们就按当.............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历史现象,宋朝和明朝的末代皇帝为何大多悲惨收场,而元、清两朝的末代皇帝却相对“幸运”地得以保全性命,甚至可以说是“跑掉”了?这背后牵扯到王朝更迭的性质、统治者的应对策略、以及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咱们不拿那些“AI”腔调,直接从历史本身的逻辑去捋一捋。宋朝与明.............
  • 回答
    宋朝的“濮议”与明朝的“大礼议”,确实是发生在不同时代、却有着惊人相似性的君臣权力博弈。它们的核心都围绕着皇帝的权威与臣子的谏言展开,但最终的走向却截然不同。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个事件的背景、过程、参与者以及最终的政治生态。一、 濮议:一场关于尊崇与道义的漫长拉锯“濮议”发生在北宋神.............
  • 回答
    当我们回溯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越国、宋国和中山国这几个名字,如同散落在历史画卷上的独特笔触,各有其鲜明的色彩和故事。评价它们,不能仅仅用简单的“强”或“弱”来概括,更应深入理解它们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生存之道、文化特色及其最终归宿。先说说越国。提起越国,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或许是“卧薪尝胆”的勾践,这.............
  • 回答
    马蓉和宋喆,这两个名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了舆论漩涡的中心,他们与王宝强离婚事件的纠葛,在中国社会的公共话语空间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要评价他们的“历史地位”,其实并非是在史书意义上寻找他们的“丰功伟绩”,而更像是分析他们在特定历史时期,对社会现象、公众认知以及某些特定群体(比如娱乐行业从业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