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总说入关,但绝口不提为何建州能够入关。
如此给了国内入关人一种暗示,以为满清就是靠野蛮和捡漏打赢大明,以为不解决国内分配问题就能赢下美国。
然而,这是非常错误的,是一种唯心主义政治神话。
可能有很多人不信,但我也不得不说:建州赢,靠的的确不是野蛮,而是公平分配,人心向背
以此战胜了大明两极分化,腐败堕落。
如下是明末辽人的民谣:
“辽人无脑,皆淮(髙淮)剜之;辽人无髓,皆淮吸之;实则成梁代剜之,代吸之矣”
“若遭大虏还有命,若遭家丁没得剩”
“生于辽,不如走于胡”
“若不罢税,达子就是我投主”
如下详细解释了为何辽人要润建州:
“尝秘闻外间人言:向特怕虏杀我耳 。今闻虏筑板升以居我 ,推衣食以养我 ,岁种地不过粟一囊 ,草数束 , 别无差役以扰我 。而又旧日掳去人口 ,有亲戚朋友以看顾我 ,我与其死于饥俄 , 作杇腹鬼 , 死于兵刃 ,作断头鬼 , 毋宁随虏去 ,犹可得一活命也。”
翻译:以前主要怕女真鞑子杀伤我们。但是今天听闻建州给我们建房子,供给我们衣食,一年种地不过收取“粟一囊 ,草数束 ”的税,也没有其他差役。而以前被抓走的人里面还有我的亲朋好友可以在当地照看我。我与其死于饥饿,做饿死鬼,与其死于兵刃,做断头鬼,不如跟着女真走,还能留一条活命。
“军兴以来,援卒之欺凌诟谇, 残辽无宁宇, 辽人为一恨。军夫之破产卖儿,贻累车牛,辽人为再恨 。至逐娼妓而并及张、刘 、田三大族,拔二百年难动之室家 ,辽人为益恨。至收降夷而杂处民庐 ,令其淫污妻女 ,侵夺饮食,辽人为愈恨。有此四恨,而冀其为我守乎?”--1621年山西道御史毕佐周总结的辽人对大明朝廷的“四大恨”
“四大恨”简略总结:明军欺凌民众,劫掠乡里;当地军士纷纷破产,卖儿卖女,家徒四壁;明军奸淫民女,逼良为娼,连本地世家大族也不放过;大明“惠虏”,大肆引入胡虏降卒和当地老百姓杂居,对他们奸淫掳掠行为毫不管制。
“建州彝地有千家庄者 ,东西南北周回千余里 , 其地宽且肥,往年辽沈以东 ,清河 、宽奠等处与彝壤相接 ,其间苦为摇役所逼者 , 往住窜入其中 , 任力开垦,不差不役 , 视为乐业彝人利其薄获 ,阳谓天朝之民也 ,相与安之,而阴实有招徕之意 … … 乃今公私之差日增月益 ,巳自不支 , 而矿税之征朝加夕添 ,其何能任 。 况在此为苦海 ,在彼为乐地 , 彼方为渊为丛 , 民方为鱼为雀 ,而我方为彼为鸥 ,以故年来相率逃趋者 ,无虑十万有余 。”
总结:建州轻徭薄赋,没有差役,让辽人感觉“在此为苦海,在彼为乐地”
于是的结果就是辽地士兵和老百姓纷纷润了,投奔建州(投共),过好日子:
"辽兵六万余人,因避差徭繁重,在彼境,久假不归"
“少壮强勇之夫,亡入建州什四五”
“辽人与贼习,除稍能过活者尽搬移外,惟一二无依穷民 ,仍依旧巢 ,抵死不去 ,曰我搬在何(别)处 ,无过活亦死, 在此亦死, 贼来且随之而去, 即屡请之而不得也。”
到了后来,情况进一步恶化。以至于熊廷弼上书说,当地老百姓宁可冒着被女真杀害的风险,也绝不跟随明政府。他身为一方大员亲自哭泣央求,辽人都没有任何感动。
碰到和建州打仗,就望风而逃,“人人要逃”,严刑峻法,也难以禁止。
“况辽人浸染胡俗,气习相类。贼杀其身及其父母妻子,不恨,而公家一有差役,则怨不绝口。贼遣为奸细,输心用命,而公家派使守城,虽臣以哭泣感之,而亦不动。”
“闻风而逃,望阵而逃,惧战而逃。顷闻北关信息,各营逃者日以千百计。如逃止一二营或数十百人,臣犹可以重法绳之。今五六万人,人人要逃。虽有孙吴军令,亦难禁止。”
接着明朝政府陷入了关外“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面对“辽地无人不通胡”的局面。
“ 辽人之久为奴耳目者十人而五也,南人之为奴腹心者万人而十也,凡我中华之舆地图、兵食志 、马政考 、材官传 , 不乏胪列旧矣 ” “ 奴酋擅东方富殖 , 㗖饵辽人 , 而辽人久为所用,故辽中举动 ,奴酋全知之 。 ”--辽东巡抚张涛
明朝在关外的重要城市,如抚顺、清河、辽阳,等等都是“ 奸细先潜伏于城中 ”,“ 开门内应 ”的里应外合的“不战而降”模式。
甚至后金大军攻破辽阳时候,老百姓张灯结彩,妇女也穿着盛装欢迎,简直和当年欢迎我党进城的景象有一比。
‘ 民家多启扉张炬若有待 , 妇女亦盛饰迎门 ”
毕佐周最后也不得不承认“何一旦若此 ,则我实有以失其心耳。”
“ 臣向闻攻城而破者矣 , 未闻不攻而破者也。沈阳以吊桥绳断破 ,说者谓降夷实为之,辽阳以角楼火起破 , 的系辽人为内应。闻辽城中私通李永芳者凡数十家 ,相与约期举事。不知二百年来休养抚字之人 ,何一旦若此 ,则我实有以失其心耳。”
这些关外的“奸细”真的是所谓的汉奸吗?他们大部分是活不下去的普通汉人老百姓。
单纯的反奸细,反1450,反五十万,能解决辽人投虏的问题吗?也完全不能。
大明两极分化,严刑峻法,贪官污吏横行,苛捐杂税到了老百姓无法容忍的地步。
人心已失,被关外人民抛弃,这是根本原因。
而反过来,建州女真能赢,也是因为一句话:“建州富殖,辽人久为所用”
努尔哈赤甚至直接宣布“打土豪分田地”,据满文老档记载,努尔哈赤在颁布“计丁授田”令时说:
“ 过去你们的尼堪国 ,富人多占土地 ,雇人耕种 ,吃不完的粮就卖,穷人因为没有土地 , 也没有粮 , 就买粮吃 ,买粮的钱财用尽后 ,乞食而生 · … 我今计田 , 一男种粮的田五响 , 种 棉的田一响 ,公平地分给 ” ,“ 乞丐 、和尚都给田 ”
面对着这种号召,贫富分化,贪腐严重的大明无力抵挡。
当然,后期努尔哈赤的政令执行偏颇,倒行逆施,也给当地老百姓带来深重灾难,让孙承宗,袁崇焕等人抓住机会,反戈一击,用“以辽人守辽土”的策略,形成了对后金政权的有力挑战。
到了宁远之战,努尔哈赤干脆被打死。
不过皇太极上位后,改革弊政,后金对关外的统治基本维持了较为公平的分配,为此后入关中原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这种公平分配的基础上,女真在东北苦练数十年,慢慢收服人心,征召兵员,终于才打磨出了一支精兵劲旅,成为明末最强大的一股军阀力量。
于是西征蒙古,东讨朝鲜,形成了对大明的战略包围。
之后更是抓住机会,在农民军政权没有站稳脚跟的情况下,统战吴三桂,问鼎中原。
这就是建州胜利的真相。
毛主席讲“兵民是胜利之本”,“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原动力”,真理无疑。
不论是“投共”,还是“入关”,前提都一定是民心所向,而民心所向的前提是“公平分配”。
公平本身就是战斗力,能形成超越当地经济水平的吸引力。(如很多人看不起的东德,仍能靠公平分配大量吸引西德贫民投奔,冷战时期并非只有往西德移民的现象)
建州当年做到了,女真事实上承担了“解放”辽地,甚至“解放”关内百姓(新朝要均田免赋)的责任,最终获得了大多数老百姓的默许。
不然单靠严刑峻法,单靠剃头令,是绝不可能实现顺利征服和稳定统治的。
那种认为建州只是捡漏,只是靠屠杀镇压就能统治中原,还能同时击败南明和农民军,可以说是严重的违背常识,也是对中国人民反抗精神的严重侮辱。
一言以蔽之:
分田
明末小冰河时代造成边境严重缺粮。
北京离边境太近离粮食产区太远,百万不事农耕的北京人把边境将士的粮食吃了,发再多的银两也顶不过飞涨的粮价。加税只会让原本勉强维持生活的农民,被迫加入起义军。
而大清在辽宁通过大规模屠杀汉人,从死人嘴里夺取粮食来喂饱八旗士兵。穷鬼死了也不会饿的造反。(另外鬼知道是不是真的有天命这事,崇祯祭天后,长达十七年的大旱就立马结束了。)
明军卫所兵确实没什么战力,但募兵在万历年还能把本子的“百战精锐”当成孩子吊打。但物价飞涨发的工资养不活家人。鬼才有战斗力。
知道老蒋北伐的时候有多少人吗?
总兵力十万,八个军中只有第一军是老蒋的嫡系。但老蒋就靠这一个军的嫡系,打败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这些旧军阀,又收服了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这些新军阀。
知道建立新中国的红军有多少骨干吗?
1936年底,三大主力合计剩余3万人,十年之后以这三万人为骨干扩充的解放军,把老蒋的四百万大军打的转进台湾。
清朝入关时期的六万精锐已经不少了,比李自成、张献忠和崇祯的精锐都多。古代打仗靠的其实就是精锐,又不是民族国家,光人口多一点用没有,大明那两亿人里,恐怕有一亿九千万都不知道啥是大明。
你这个提问就是没有看过这段历史的,但凡看过这段历史也不会提出这种问题,还有个可能,是故意为之有目的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