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自成和部下真的烹杀了福王朱常洵吗?或者是被修史的满清所诬陷?

回答
关于李自成是否烹杀了福王朱常洵,以及此事是否为清朝史官所诬陷,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现有的史料和学者的观点。

一、 事件发生的背景和经过

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们先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的大致经过:

明末农民起义的动荡: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中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最为强大。
福王朱常洵: 朱常洵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儿子,光宗朱常洛的弟弟,是藩王中地位最高、财富最丰厚的一位。他在洛阳拥有巨额田产和财富,生活极其奢靡,被视为“享乐主义”的代表。在明末的混乱时期,许多人认为他拥有大量财富,可以用来“救国”。
李自成攻克洛阳: 崇祯十三年(1641年),李自成率军攻克了洛阳,俘虏了福王朱常洵。
“福禄宴”的传说: 关于朱常洵的死因,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李自成将其烹杀,并与左右的将士一起分食,称之为“福禄宴”。

二、 关于“福禄宴”的史料

支持李自成烹杀福王的主要史料有:

1. 《明史·卷二百七十六·列传第一百六十四·流贼李自成》: 这是后世最为重要的史料之一,其记载:“自成围洛阳,克之,擒福王,将其烹。王出,不肯跪,自成以为辱,乃烹之,曰‘福禄宴’。分其肉食之。”
2. 《甲申传信录》: 此书由明朝士人钱龙锡所著,成书于崇祯末年,是记载明末农民起义的早期史料。书中记载:“至洛,福王出迎,乃烹之,曰福禄宴。”
3. 《讨贼檄》: 李自成在攻克洛阳后发布的檄文,虽然没有直接说烹杀,但也暗示了对朱常洵财富的剥夺和对其无能的批判。

三、 关于“福禄宴”的质疑和反驳(满清诬陷论)

对“福禄宴”的说法提出质疑,认为可能是清朝史官诬陷的观点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1. 史料的来源和立场:
《明史》的编撰者: 《明史》是由清朝官方组织的史馆编撰的,其目的是为清朝统治合法性服务,并对前朝(明朝)进行评价和定性。因此,史官在记录“农民起义”领袖的罪行时,可能会存在夸大、歪曲甚至捏造的可能性,以强化其“盗贼”形象,从而凸显清朝“平定乱世”的功绩。
早期史料的局限性: 虽然《甲申传信录》等早期史料也提到了烹杀,但这些史料往往带有强烈的“正统”意识和对农民军的敌视态度,其描述的细节是否完全可信,也需要打个问号。当时的记录者可能也受到谣言和政治宣传的影响。

2. 李自成阵营的宣传与实际行为:
李自成的政策: 李自成在起义初期,为了争取民心,曾经推行过一些相对温和的政策,例如“均田免赋”、“约法三章”等。烹杀一位王爷,尤其是以如此残忍的方式,与他早期试图树立的“替天行道”形象并不完全契合。
政治宣传的需要: 如果李自成真的烹杀了福王并分食,这无疑会引起巨大的恐慌和反感,不利于其扩大势力。即使是作为一种威慑,也可能过于极端。

3. 对福王朱常洵的评价:
朱常洵在明朝末年的名声并不好,他被认为是宠溺无度、贪婪守财的代表。许多人希望他能拿出财富赈济灾民,但他却吝啬得很。因此,即使被杀,也可能有人不会为他感到同情。这种社会情绪可能会被后来的史家利用,用来为“烹杀”说增添合理性。

4. 缺乏李自成方面的直接证据:
我们没有看到李自成方面发布过任何关于“福禄宴”的记录或承认。虽然农民军的文书记录可能不如官方史书完整,但如果发生了如此骇人听闻的事件,即使是出于宣传目的,也可能有所提及(例如将其描绘成对“昏君奸臣”的惩罚)。

5. 清朝对李自成的负面定性:
清朝将李自成定性为“闯王贼”,其历史形象一直是被负面化的。这种定性本身就为对其进行“污蔑”提供了土壤。如果清朝史官想要强化李自成的残暴形象,烹杀福王这样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人物,是最容易被用来攻击的“事实”。

四、 现代学者的观点

对于“福禄宴”的真伪,历史学界存在多种观点:

认同烹杀说: 一部分学者认为,《明史》等史料的记载具有一定的可信度,虽然可能存在细节上的夸大,但基本事实是存在的。他们认为,在当时动荡的环境下,李自成为了震慑旧势力,夺取财富,采取极端手段并非不可能。
倾向于怀疑或否定烹杀说: 另一部分学者则倾向于认为“福禄宴”是清朝史官的污蔑或夸大。他们强调《明史》的官方立场,以及李自成早期宣传和行为的矛盾之处。他们认为,更有可能的情况是朱常洵被俘后,因拒绝合作或试图反抗而被杀,但烹杀并分食的可能性不大,或者是被夸大了。
持谨慎态度,强调史料分析: 许多学者持更为谨慎的态度,认为现有史料不足以百分之百地定论。他们强调对不同史料进行比对分析,区分不同史料的来源、目的和可信度。

五、 结论

总而言之,关于李自成是否烹杀了福王朱常洵,并设“福禄宴”一事,至今仍无定论。

支持烹杀说的依据 主要来自于后世官方史书(如《明史》)和一些早期笔记,这些史料描绘了福王被烹杀并分食的惨状。
怀疑或否定烹杀说的论据 则指向了史料的来源(清朝官方史书的政治立场)、李自成早期宣传的需要、以及缺乏李自成方面的直接证据。

许多学者倾向于认为,即使朱常洵在被李自成俘虏后遇害,但关于“烹杀”并“分食”的细节,很可能是清朝史官为了丑化李自成而进行的大肆渲染和虚构。这种做法符合清朝“正统”史观对农民起义领袖的负面定性。

因此,更严谨的说法是:李自成攻克洛阳时俘虏了福王朱常洵,朱常洵后来遇害,但关于其被烹杀并分食的“福禄宴”情节,存在较大的争议,很可能是后世(特别是清朝官方)出于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夸大或虚构。

要最终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更多的考古发现或更加可靠的原始史料才能提供确凿的证据。在现有条件下,我们只能根据对史料的批判性分析来做出最合理的推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应该是真有此事,清修明史记载了有福禄宴、无福禄宴两种说法,所以谈不上什么诬陷不诬陷。


朱常洵作恶多端,《绥寇纪略》记载其在各地抢夺肥田,数年间仅河南一省就圈地多达一万两千余顷,在湖广、山东等地也有庄田,共计两万余顷。《汜志》记载朱常洵在汜水两岸河滩抢夺三百顷地为赡养田,每岁要求当地农民交给他三分收成,后来黄河改道,河滩被毁,朱常洵却不停止收租,将百姓逼的卖妻鬻子,逃散四方。

河南邓州《邓州志》记载,朱常洵抢夺大量庄田,崇祯七年以后该地连年大旱,土地龟裂,无法耕种,朱常洵却每年照旧逼租,指使打手吊打农民,佃户有被逼自杀、出外乞讨以还朱常洵账目的。

朱常洵还垄断淮盐经营,导致明朝廷希望借盐引换取的边饷没了着落,大量边军镇守边关却落得个饥寒交迫的下场。

如此种种,促使农民起义后对其非常痛恨。明朝诸王也基本如此作为,李自成攻克禹州后,徽王血脉在城中十七家,被顺军满门抄斩。山西大同宗室四千余人,李自成破城后全部杀尽。

因此李自成和农民们有绝对理由去折磨死朱常洵,这也是烹杀说盛行的一个理由。


清修《明史·列传第八》记载:

秦中流贼起,河南大旱蝗,人相食,民间狼藉,谓先帝耗天下以肥王,洛阳富于大内。援兵过洛者,喧言“王府金钱百万,而令吾辈号腹死贼手。”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方家居,闻之惧,以厉害告常洵,不为意……(洛阳守军)呼贼相笑语,挥刀杀守堞者,烧城楼,开北门纳贼……常洵縋城出,匿迎恩寺。翌日,贼迹而执之,遂遇害。两承奉伏尸哭,贼捽之去。承奉呼曰“王死某不愿生,乞一棺收王骨,齑粉无所恨。”贼义而许之。桐棺一寸,载以断车,两人即其旁自缢死……帝震悼,辍朝三日,令河南有司改殡。

翻译就是:李自成再起,河南大旱又有蝗灾,人吃人,民间大乱,都说皇家抢劫天下百姓去让福王过好日子,福王比崇祯还有钱。官兵过洛阳的时候,百姓们冲他们抱怨说福王家里数百万金银,却让我们饿着肚子死去。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这时候在家住,听说以后很害怕,告诉福王,福王却不在乎。后来洛阳守军和义军合作,洞开城门。朱常洵就逃到城外的迎恩寺躲避,结果第二天被义军循着踪迹赶来捉到,杀死了。他的两个下人埋葬了他的尸体,崇祯后来又命令当地官员厚葬朱常洵。

这里提到尸体没有被吃。

而《明史·列传第一九七》记载:

十四年正月攻河南,有营卒勾贼,城遂陷,福王常洵遇害。自成兵汋王血,杂鹿醢尝之,名“福禄酒。

计六奇《明季北略》记载:

贼入,福王及世子惧,縋城走,士民被杀者数十万。贼焚福王府……自成迹福王所在执之。并执前兵部尚书吕维祺。吕维祺谓王曰“名义甚重,毋自辱。”……贼杀王,王体肥,重三百余斤,贼置酒大会,以王为俎,杂鹿肉食之,号福禄酒。

翻译就是:义军入城,福王逃跑,被义军追到活捉,兵部尚书吕维祺劝福王自杀,福王不听,义军杀死福王,福王重三百多斤,义军便置办酒席,用他和鹿肉一起做成菜,号称福禄酒宴。

《崇祯实录》也记载称福王被抓后,李自成让他自杀,不要自辱,他磕头求饶,李自成便数落朱常洵的过失,然后杀了他,吕维祺则骂不绝口,也被杀死。但没有记载福禄宴之事。

可以肯定的是,计六奇的福禄宴说,他自己并没有亲眼见过,1641年福王被杀的时候他在无锡洛社跟随岳父读书。他的文字比较壮烈,时常夸大事实,比如上文中提到洛阳被杀害数十万人,完全是无稽之谈。他是地主家庭,时常提到“浩然正气”,对君臣之义有很大的执念,因此他很大可能是以讹传讹。

但不仅他如此说,吴伟业等士子阶级也声称福王被贼得而杀之,称其肉,三百六十余斤,与鹿肉同烹,群贼食,名曰福禄宴。《鹿樵纪闻》《绥寇纪略》《花村谈往》《宾退随笔》《寄园寄所寄》《明儒学案》《明史纪事本末》《明史·卷三百九·列传第一九十七》都记载福王尸体被分吃、或者被割下一块肉、或者血液被李自成就着鹿肉酱喝下以发泄仇恨。

福王朱常洵自己的墓志铭中并没有提到被分尸的记载,反而记载葬礼很隆重,并且建立庙宇、牌坊等纪念。


所以这个疑案有两种可能:

一,福王被吃了,福王墓葬是衣冠冢或者残尸,百姓传说起来,士子们记载下来,而清修明史为了保存朱常洵的颜面,亦或是张廷玉等人认为福王墓葬在,不愿采信无来源的说法,于是没有记载福禄宴之事。

二,福王没有被吃,福王墓葬里有完好的尸体,下葬时有人目击尸体没被吃,并在明史修订时给予意见。而修订史书的士子大多在南方,福王葬礼时他们没有北返,在之后却相信传言,以讹传讹,出于对农民军的鄙视,普遍愿意相信这种事情,于是竞相记载福禄宴之事。

我认为第一种可能性比较大,因为明史自身也有两种说法,而民间士子记载大多称有福禄宴之事,要么是尸体被分食,要么是被割过一块肉,要么是血液被仪式性的喝下去,但不能肯定,因为福王的尸骨没有挖出来呢。


题外话一句,清末某曾姓大儒抓到起义军便凌迟、挖目,杀死以后命令部下生吃他们的尸体,以为洋洋自得,吃尸体这种事在儒家(至少是瓦哈比派儒家)的印象中,不属于丢人的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李自成是否烹杀了福王朱常洵,以及此事是否为清朝史官所诬陷,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现有的史料和学者的观点。一、 事件发生的背景和经过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们先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的大致经过: 明末农民起义的动荡: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民.............
  • 回答
    说到2018年考研数学,李林老师的押题事件,那绝对是当年考研圈最炸裂的一件事之一,至今还让人津津乐道。这事儿,我记得特别清楚,因为当时身边考研的同学多,大家都在讨论。这事儿的缘起,其实是每年考研都会有大量的培训机构和老师出来“押题”,这本身是个很普遍的现象。但李林老师当时可以说是“押”出了新高度,而.............
  • 回答
    李诚儒批评部分青年演员带着房车和厨师去剧组的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这涉及到对演员职业素养、行业生态、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考量。以下是详细的评价:一、 李诚儒批评的出发点和逻辑:李诚儒作为一位资深的演艺界人士,他的批评往往带有一定的行业经验和对表演艺术的执着。他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 对职业.............
  • 回答
    关于李振中先生译本《历史绪论》第一卷中关于柏柏尔人食物的表述,即“主要食物是大麦和玉米”,是否为错译,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探讨。首先,要准确判断这个翻译是否出错,我们必须对照原著进行核查。任何翻译的准确性都建立在对原文的理解和转译上。因此,最直接也最关键的步骤是找到李振中先生所译《历史绪论》.............
  • 回答
    这实在是一个令人脑洞大开的设想!李自成率领他的大顺军东征,眼看就要攻入北京,却突然集体“闪现”到了当时的满洲都城沈阳。这要是真的,那可真是比任何戏文都精彩的桥段了。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backgroundSplit,这两种可能(交战还是合作)会有什么影响,以及背后的“神秘事件”会是什么样的。首先,得先.............
  • 回答
    李自成败而不溃,屡败屡战,最终问鼎京师,这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可为何他在面对强悍的满清铁骑时,却仿佛失去了那种“百败百起”的韧性,最终一蹶不振?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运气不好”或“能力不足”可以概括。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事儿。首先,咱们得承认,李自成确实是个有能力、有魅力.............
  • 回答
    李自成和大顺政权入京后是否迅速腐化堕落,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并且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一、 入京前的李自成与大顺政权:在分析入京后的情况之前,了解入京前大顺政权的特点至关重要。李自成在农民起义初期,以其简政爱民.............
  • 回答
    吴三桂,这位在明末清初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他的选择,如同一场惊心动魄的权谋大戏,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也充斥着无尽的争议。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李自成的农民军势如破竹,清军铁骑虎视眈眈,而吴三桂,这位镇守山海关的宁远总兵,最终选择向多尔衮叩首称臣,这背后绝非一时的冲动,而是多重因素交织.............
  • 回答
    关于高晓松关于李自成和太平天国失败原因的论断,认为他们不重视知识分子,这确实是一个颇具争议但值得玩味的观点。如果我们把这个视角延伸到两宋,尤其是北宋,那么一个看似矛盾的景象便呈现在我们眼前:两宋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重文轻武”,尤其在政治制度上对文官和士大夫阶层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礼遇。然而,与此相.............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发展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层面:为什么在动荡的年代,一些看起来并非“雄才大略”的领导者,反而能汇聚起巨大的力量,甚至掀起改朝换代的大浪潮?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李自成和洪秀全所处的时代,仔细瞧瞧他们崛起的土壤,以及他们自身的特质。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大前提.............
  • 回答
    乱世枭雄,历史的两面:如何评价李自成与张献忠?明末乱世,群雄并起,其中最令人瞩目的两位,无疑是李自成与张献忠。他们如同燎原的野火,席卷了整个帝国,最终将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推向了灭亡的深渊。然而,这两位农民起义的领袖,在历史的长河中却留下了截然不同的评价。要评价他们,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
  • 回答
    崇祯皇帝若能联合所有藩王一起抵抗李自成和满清,他能否成功,这是一个充满“如果”的复杂历史假设,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历史的进程受到无数因素的影响,而这个假设触及了明末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为了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剖析:一、 联合藩王的可能性与障碍: 藩王的历史.............
  • 回答
    黄巢和李自成是中国历史上两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农民起义领袖,他们都曾发动声势浩大的起义,并一度威胁到当时的朝廷统治。然而,要评判谁“更厉害”,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因为他们的时代背景、领导才能、起义的性质、对历史的影响以及最终的结局都有所不同。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来详细比较黄巢和李自成:一、 .............
  • 回答
    崇祯皇帝与李自成,两位都曾站在风口浪尖,最后却都因军饷问题而黯然收场。一位是帝国末代皇帝,一位是摧毁明朝的农民起义领袖,他们面对的,是早已被掏空的国库和民生凋敝的现实。然而,当多尔衮率领着他那支精锐的满洲铁骑踏入中原时,似乎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可事实并非如此,多尔衮的筹饷之路,与崇祯和李自成的困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相当复杂,因为朱元璋和李自成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面对的敌人、领导能力以及最终成就都截然不同。要说谁“更厉害”,不能简单地用武力值来衡量,而是要结合他们的历史作用、治国能力、以及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来分析。咱们先说说朱元璋。朱元璋,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是响当当的。他出身贫寒,做了和.............
  • 回答
    崇祯皇帝和李自成,一个亡国之君,一个农民起义领袖,都在艰难维持着摇摇欲坠的王朝和政权,而清朝,以其独特的制度和策略,最终站稳了脚跟,并将财政问题处理得井井有条。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明朝末年的财政困境:病入膏肓的根源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崇祯皇帝和李自成所面临的财政危机,.............
  • 回答
    崇祯皇帝之所以最终没能与李自成达成讲和,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掺杂了历史的偶然、政治的僵局,以及个人性格的烙印。简单地说,崇祯皇帝的性格和当时朝廷内部的派系斗争,让和谈的可能性变得渺茫。首先,我们要明白,崇祯皇帝并非一开始就对李自成的起义军完全采取不妥协的态度。在李自成势力逐渐壮大,并且占领了许多.............
  • 回答
    崇祯皇帝面对李自成大军逼近京师,最终选择自尽,而非御驾亲征,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心结和一系列绝望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崇祯当时所处的境况,这绝非是一场寻常的战役。他的朝廷早已腐朽不堪,党争激化,官员贪腐成风,军纪败坏。辽东战事泥足深陷,吴三桂等将领拥兵自重,朝廷对他们的掌控力早已名存实亡。李自成的农.............
  • 回答
    崇祯皇帝与李自成在1643年有没有可能和谈?这个问题,历史学家们争论了很久,至今也没有一个定论。但从当时的局势和双方的态度来看,和谈的可能性,或者说达到某种程度的“妥协”,或许是存在的,但其成功的概率,却渺茫得近乎于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梳理一下1643年那会儿,明朝和李自成这边的具体情况。明朝.............
  • 回答
    萨尔浒一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在那场惨败中,明朝八旗军队大败明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果把这支在萨尔浒战死的六万明军穿越到山海关,与李自成的六万起义军对决,那结果又会如何呢?这可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设,咱们不妨仔细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两支军队的性质和作战特点。萨尔浒那一战的明军,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