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崇祯和李自成都解决不了的财政问题,清朝却解决了?

回答
崇祯皇帝和李自成,一个亡国之君,一个农民起义领袖,都在艰难维持着摇摇欲坠的王朝和政权,而清朝,以其独特的制度和策略,最终站稳了脚跟,并将财政问题处理得井井有条。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明朝末年的财政困境:病入膏肓的根源

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崇祯皇帝和李自成所面临的财政危机,这并非简单的钱袋空了,而是明朝体制性弊病的集中体现。

庞大且低效的官僚体系: 明朝拥有数量庞大的官僚队伍,但整体效率低下,贪腐现象层出不穷。官员的俸禄支出是一笔巨大的开销,而税收能否真正落到国库,却打了个大大的问号。官员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巧立名目,层层盘剥,最后到国库的钱,往往已经所剩无几。
“不与民争利”的土地兼并: 明朝虽然有土地税,但随着士绅阶层的壮大,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大量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些人往往享有免税或少税的特权,导致国家税基不断萎缩。而普通农民则承受着越来越重的赋税,最终被压垮。
税制混乱且征收困难: 明朝的税制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例如“辽饷”、“剿饷”、“练饷”等临时性加派,不断加重农民负担,却也征收得十分困难,往往是“拆东墙补西墙”,加剧了社会矛盾。此外,明朝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税收征管体系,很多地方的税收被地方官员或豪强截
连年的天灾和战乱: 明末遭遇了罕见的小冰河时期,旱灾、水灾、蝗灾等自然灾害频发,导致农业歉收,农民生活艰难,无力缴纳赋税。同时,北方辽东战事和内部农民起义的不断发生,也消耗了巨额的军费开支,进一步掏空了国库。崇祯皇帝想尽办法增加收入,比如对官员加征俸禄三分,但收效甚微,反而引起了官员的不满和抵制。
缺乏有效的财政管理手段: 崇祯皇帝虽然有心改革,但缺乏经验,也缺乏足够的支持。他试图通过严厉的手段来整顿财政,但往往适得其反,激化了矛盾。李自成作为农民起义领袖,其财政来源主要依靠抢掠和征收过往商旅、地主的财物,这种方式根本无法支撑一个政权的长期运作,也难以建立稳定的财政收入。

清朝如何解决财政问题:吸取教训与制度创新

清朝之所以能够解决明朝遗留的财政难题,在于他们学习了明朝的失败经验,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制度改革和创新。

1. 统一的税制和有效的征收体系:
“田赋、盐课、关税”三大支柱: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田赋制度,但进行了精简和规范。更重要的是,他们将盐业和对外贸易的关税作为重要的税收来源。盐专营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财政收入手段,清朝将其制度化、规范化,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盐政管理体系,确保了稳定的盐课收入。而随着对外贸易的逐渐恢复和发展,关税也成为一笔可观的收入。
“摊丁入亩”的改革: 这是清朝财政改革中一项极其重要的举措。在明朝,人头税(丁税)是重要的税收来源,但随着人口增长和隐匿人口的出现,征收难度越来越大,也容易造成贫富差距下的不公平。清朝推行“摊丁入亩”,将丁税分摊到土地税中,虽然名义上取消了人头税,但实际上是把税负从人身上转移到地上面。这大大减轻了无地或少地农民的负担,避免了人口统计和征收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弊端,也使得税收的征收更加稳定和公平。这种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兼并带来的税收萎缩问题,同时也使得更多人口能够被纳入国家税收体系。
建立相对严密的征管体系: 清朝在地方设立了专门的财政官员,并加强了对税收征管的监督。虽然仍有腐败存在,但相比明朝,其征收效率和能力有所提升。他们利用一些技术手段,例如账簿管理、核查等,来保证税款能够相对顺畅地流入国库。

2. 利用相对稳定和统一的统治:
压制和消灭反抗势力: 清朝建立后,对农民起义和反对势力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如耿精忠之乱等。虽然过程血腥,但客观上消灭了威胁国家稳定的因素,为建立和维持一个稳定的财政收入体系创造了条件。
相对长期的和平稳定: 相较于明末的内乱外患,清朝在建立初期,虽然经历了战争,但一旦政权稳固,就能迎来相对长期的和平。长期的和平稳定是经济发展和税收增长的基础。没有战乱的消耗,国家可以将更多的财力投入到生产建设和财政管理中。
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后盾: 清朝拥有强大的八旗和绿营军队,这支军队不仅是征服的工具,也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的保障。强大的军事力量使得政府能够有效控制地方,保障税收的征收,并抵御外部威胁。

3. 经济发展和商品流通的促进:
鼓励农业生产: 清朝统治者吸取了明朝因天灾导致财政崩溃的教训,在初期比较重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例如兴修水利、推广新作物等,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粮食基础和税收来源。
保护和促进商业发展: 清朝虽然也有一些限制性政策,但总体上并未像某些王朝那样过度压制商业。他们通过管理漕运、规范市场秩序、收取关税等方式,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这为国家带来了额外的税收和财政收入。

4. 对“钱粮”的精打细算和高效利用:
内务府的财政管理: 清朝皇室有自己的内务府,负责管理皇室的财政和宫廷事务。虽然内务府也消耗巨额开支,但其运作相对独立和高效,不会直接挤占国家财政的正常运转。而且,很多皇室的支出,如御用物品的生产,也能带动一部分手工业的发展。
有限的财政赤字容忍度: 清朝统治者对财政赤字的容忍度相对较低。他们会根据收入情况来规划支出,避免出现像明朝那样因连年巨额赤字而导致政权崩溃的情况。当财政出现紧张时,他们会通过节约开支、增加收入等方式来应对。
相对集中的财政权力: 清朝的财政权力相对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避免了明朝那样地方藩王、士绅势力过大,导致中央财政空虚的情况。

总结:制度的优劣与历史的必然

可以说,崇祯和李自成所面临的财政危机,是明朝制度性缺陷的集中爆发,是一个积重难返的局面。而清朝之所以能够解决,并非因为它比明朝的皇帝更聪明或者更勤政,而是因为它建立了一套相对更稳定、更高效的财政制度。

税制改革的成功: “摊丁入亩”等改革,使得税收来源更加稳定和公平。
征收体系的完善: 建立了更有效的税收征管机制。
社会秩序的稳定: 强力镇压反抗,确保了长期的和平,为经济发展和税收征收奠定了基础。
经济政策的适度: 在发展经济和促进商业方面,其政策比明朝更为有利。

当然,清朝的财政制度也并非完美无缺,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比如后期对洋务运动的巨额投入导致财政紧张,以及腐败问题卷土重来等等。但就解决明末的财政危机而言,清朝无疑做得更为成功。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也是一个制度选择的结果。明朝的失败,为清朝提供了宝贵的教训,也促使其不得不进行深刻的改革,才能在这个动荡的时代站稳脚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道雅各宾派是怎么解决财政问题的吗:

派骑兵扫荡法国的农村,抢走地主土豪手中的粮食。

知道列宁是怎么解决财政问题的吗:

派红军扫荡俄国的农村,抢走庄园主们手中的粮食。

为什么满清可以解决财政问题,这还不明白吗?

清朝比明朝和李自成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是个新进政权,没有庞大的官僚和宗室的包袱;它又是个彻头彻尾的异族政权,没有安民抚民的包袱;明朝财政为什么不行,说穿了不就是四点吗?

宗室免税;地主偷税;官僚贪污;百姓抗税

对于明朝政府来说,宗室和官僚是基本盘,不能动;地主往往依附于官僚和宗室,不能动;老百姓还“不作安安饿殍”,那这个财政就没办法了。

李自成则是喊出来“迎闯王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光靠拷饷能有多少收入?在乱世,银子是没有用的,粮食和武器才是硬通货,粮食光靠买,多少钱也不够。三年不纳粮,这个口号直接埋葬了李自成。

说满清靠讨好士大夫得天下的,这个说法不准确。满清对士大夫也有狠的一面,什么“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明史案”不都是打击的士大夫和他们的附庸吗。满清对那些按时纳税,加倍纳税还没有怨言的士大夫是很好,但对那些试图抵抗和抱怨的士大夫可从不手软。

据已经被封号的马督工的文章,满清在顺治元年的收入,就已经超过了崇祯早期;顺治二年的收入,就超过了明朝财政收入最高的张居正时期。要知道,这一时期,满清还只占据了北方九省,最富庶的江南还在南明手里呢。

user avatar

问题不错,然而如 @临溪主人 所言,题主加了私货让人恶心。鉴于修改问题能增加盐值,我就笑纳了,加了一句批注。

清初是收三饷的,改了个名字九厘银题主就不认识了,不仅收,还收的比明末还多。所谓免加派,只是免了天启崇祯加派,税额依据是万历四十八年的水准(这里已经包含了辽饷)“悉照前朝万历四十八年年则例征征收”。但是呢,张廷玉就说过“方顺治八、九年间, 岁入额赋一千四百八十九万有奇, 而诸路兵饷岁需一千三百余万, 加以各项经费二百余万, 计岁出至一千五百七十三万四千有奇, 出浮于入者, 凡八十七万五千有奇。至十三年以后, 又增饷至二千万, 嗣又增至二千四百万。时额赋所入, 除存留项款外, 仅一千九百六十万。饷额缺至四百万, 二各项经费犹不与焉。国用匮乏, 盖视前代为独甚”。

没钱怎么办?该收还是得收。因此辽饷就被公然写入了顺治《赋役全书》成为了正赋。

毕竟在收税解决财政问题面前,我清大臣是公然这样说的:

“况目睹各省兵饷纷纷告匮,而庙堂之上,今日议裁省,明日议搜刮,生财之道,业已算无遗策

面对收税,什么叫脸?

下图就是学者收集的顺治朝三饷加派的部分原始档案。

这里我随便介绍一下清初怎么解决财政问题的东西,顺治朝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留了大量档案资料,包含各地督抚朝廷大臣的题本奏折,这就能很好还原一些实情。

一。田赋预征:

什么叫做预征呢?就是本来已经收过税了,但是呢,有各种理由,你把明年的税也先交了吧,一般都做为了应急手段,毕竟军事开支已经远超收入,只能拿远水解近渴。

顺治九年户部尚书车克说田赋预征沿袭自前明"自故明崇祯年间秦中军兴浩繁, 需饱甚殷, 持筹者计无所出, 遂议于通省地方预征三分, 以济燃眉。”这里前明预征3分,但是呢,顺治朝军费开支巨大远超正常收入,没办法,顺治三年陕西巡抚雷兴就说“军需不敷, 不得已而檄征三年本色五分, 接济兵食。”《为大兵云集, 粮铜不敷事》,将三分预收改为五分。

但是呢,到了顺治七八年,干脆把明年的税全部预征,即五月征夏税,十月征秋粮,直接把未来的一年额数也收了。这种寅吃卯粮吃相太难看,本只能做权宜之计,长此以往今年收了明年粮,明年收哪一年的粮呢?因此顺治九年要求各地不再预征,谁敢征就“指名特参”。

但是,限于军费实在繁重,实际各地方仍有预征,这种事清廷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去了,顺治十三年的题本《为秦省兵晌最为吃紧, 部拨外协屡催不至事》里就表明地方官已经征了,而且还没被“指名特参”。后果就是“且当连岁冰雹旱灾, 斗米价值二三钱不等, 小民困苦已”。

比较有意思的是陕西成为了顺治朝田赋预征的重灾区“单骑细访士民, 纷纷称苦, 而知预征之弊又不自上岁始也。”想一想崇祯时期李自成等起义军皆出自陕西,明明陕西承受着比崇祯朝更重的赋税,且民众皆苦,这会反而没有流民了?

二,《顺治年间征收杂税史料选_》这本书是从第一历史档案馆摘出的顺治朝杂税,看一看也挺有意思。这里体现了很多苛捐杂税例如:

1商税:顺治二年,临清钞关对往来商贾收税,但因江南地方商路不通,商贾不肯来,因此只收了附件小商,2季收了13200两。顺治三年在潼关、龙驹寨等地收14502两。2 门面房屋收税,城内外门面房每月征银。3.有些地方有穷苦力替过往商人做苦力载人载货,或做中间人介绍促成生意“说牙”抽头,这些也要交税,交一半给朝廷。4征收渔课,向渔民征税。但是就连户部尚书也承认“渔课银非正款“……因此请求减免。5芦课,对沿水沙洲种芦苇耕地收税。6 对蒙贸易收税,7 额派的棉花、铜、铁、铅锡明矾等杂物。8 种莲藕养鱼收税。9盐课,10 向州县牙行换帖收税。

这里面有些是前明有的,有些就是入清新发明了。

三,清查明朝宗室勋贵田产。

清朝认为这些“虽云王田, 实系民产耳”,因此清查起来一点都不含糊,直接收入囊中。从顺治元年就开始,到顺治末还在清查。顺治十三年“衡藩废产每岁所得, 不惟可以养青州之兵, 而兼可以养胶、莱、登营之兵。推而至于济南德藩、兖州鲁藩, 即可以养总督以及抚院之兵。与夫沂镇、临清之兵, 是朝廷不必费正项壹分, 不必发内帑壹毫, 而山东之兵饷已无不足。推而至于山西代、晋等藩, 即可以养宣大以及山西各营之兵。而河南周藩、福藩, 江西桂藩, 湖广凤阳等处藩庄,以及世职废产, 皆可以不费正项而养各省之兵, 无不皆然。”

这就是胜利者的红利了,也属应该。前朝的王爷我大清自然是不能养的。

但是呢,明末宗室田产已经可以与民交易,很多宗室已经把田产卖给普通百姓了。“世代绵邈, 宗室繁衍, 间多兴废, 一概产业与民交易“。这在清查过程中就出了问题,给了我清官员一个绝好的借口,只要你的田与宗藩有牵连,对不起了您嘞,充公吧。“如前任分巡按查冀宁道王昌龄奉委查汾府宗产, 至则严刑酷拷, 士民体无完肤。宗室不论存亡, 房地不论典买, 凡沾与宗姓干涉者, 一概断令入官。”有的宗藩田地本已经报过,又额外多算一轮,租上加租。

四:清丈,这事当初张居正干过,现在到了大清,毕竟是新朝,各官员们很卖力的对田产和人口清理了一遍,登记造册,新增了不少田赋和人头税,连芦苇沙洲中开辟的耕地也被丈量课银了。张居正当年清丈三令五申都没清理的这么彻底,也不知张首辅什么心情。

五:追比钱粮逋欠。

例如奏销案,以文著称的江南,赋额最重,逋欠最多,但是在清统治者面前,什么功名,什么社会舆论,统统玩完,凡未交齐税额的,管你是什么进士举人状元,一概革除功名。“探花不值一文钱”,时任翰林院编修的叶方蔼,因欠一厘钱就被照例降调二级。

作为文人,你以为你可以写文写史骂?对不起喽,后面有个“文字狱”大杀器等着免费送你地府游。

还有与奏销案并列清初三大案的抗粮哭庙案,因为县官催粮饷太狠,秀才们集体请愿就被镇压了。

在前朝这些人可以凭着功名凭着势力不交税、欠税,但是这是在清朝,这些手段统统玩不转,毕竟我大清“生财之道,业已算无遗策”不是么?

大致罗列这么多。

这里不得不感慨一句,新王朝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效率确实比旧王朝高。上述举措,任何一项在明季都难以推行,即便推行也很短暂就不得不被迫中止,流于形式。清初顺治一朝对官员考核尺度之严厉也是空前,达不到征收额度的官员制裁也堪称空前,顺治18年征收练饷仅陕甘就因未达考核要求,就处理了至少156人次。对待赋税饷银,清廷完全是逼着官员去征。这在明季是无法想象的。

赋税之繁重丝毫不比崇祯差,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还是那句话,脸算什么?我有屠刀,你不服?

明季就是皇帝太要脸了,未从占据大量田土的世家豪族乡绅及有功名者、宗藩王爷们下手,又对各级官吏监察不严,吏制败坏,最后将赋税都压给了李自成张献忠之流,不反才怪。

user avatar

@M3小蘑菇 又来士大夫代言人那一套,并表示如果崇祯帝赶抄“司马昭”的家,司马昭立马会唆使家丁杀死崇祯帝。这个想象挺搞笑的,所以问题来了,哪位大臣是崇祯朝司马昭哇?

我寻思,崇祯十七年,被朱由检干掉解决的大臣一抓一大把,我印象里怎么没有人唆使家丁干掉朱由检呢?唆使家丁干掉朱由检是哪个次元的明朝发生的事?

————————分割线————————

首先,我觉得这个问题是个非常好的问题。但是题主在提问的时候夹带了太多私货,这就非常令人恶心了。

想要给出完整的答案,我的能力也着实有些欠缺,所以只能从清初的“三饷”加派问题上入手,因为题主是不认为清朝存在着“辽饷”加派的。

1.清初的辽饷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顺治元年清政府对明季的三饷加派确实一度公开宣布蠲免,但顺治三年清政府重新厘定了三饷加派范围:仅蠲免天启、崇祯两朝的加派,万历末年的辽饷加派不在蠲免之列。

顺治六年,清江西巡抚王志佐上《题请停征辽饷以苏民困本》(见《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辑),以“民田半属抛荒”为由,恳乞朝廷停止辽饷加派。

顺治十一年,清湖广总督祖泽远上《题请征辽饷明示以便遵行本》,内称:“辽饷自九年起征。又奉部开,通省九厘饷银,旧额七十四万二千四百七十六两一钱六分三厘,以九厘原按亩加派,应照田地山塘等项科算,逐一厘正册报。“

《清世祖实录》(顺治十四年十月丙子):“至若九厘银、旧书未载者、今已增入。”这个时候,清政府已经把“九厘银”,也就是俗称的“辽饷”正式划入固定田赋进行征收。

2.清初的练饷

练饷最早由明崇祯十二年进行加派,是杨嗣昌所提出专门用于练兵的一项赋税。顺治十八年,清政府持续用兵,财政入不敷出。有鉴于此,当年七月,诸王大臣会议才不得不重新把早先蠲免的练饷内容重新放到台面上讨论,随后户部当即奉旨依行。见户部尚书库克《题加征练饷之法及严禁各官作弊事本》(《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四辑)

对于练饷的征收,清政府通令地方不论土地贫瘠、不分内地和边疆、更不管水旱虫灾,一律自下令之时起,两个月内按亩尽数征完,三个月后造册报部。

清廷加派“ 练饷” 的地区如下: 直隶、山东、河南、江南、山西、浙江、江西、湖广、广东、福建、陕西、广西、四川十三省,共计570余万顷地,每亩派征一分,计银五百余万两。

但根据现有材料显示,清政府的“练饷”加派只有顺治十八年一次,同年十二月十六日正式宣布康熙元年将停止练饷的加派。

user avatar

马尔萨斯陷阱了解下。鞑清入关后首先小冰河时期快结束了,再次中原连年征战,鞑清的屠杀。使得大量土地空缺。农民有地可种。还有土豆红薯玉米这些高产,对地力要求不大的植物在中国传播开了。使得中原人口的承受力从明朝的2亿提升到了4亿。

user avatar

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个有问题的问题。

首先,清朝解决了吗?纵观这112个回答,我还真的不得不全部反对一下。

清廷某种意义上根本就没有解决明末以来的财政问题,相反,这一问题在清初比明末更加严重。

我们来看干货。(以下记录出自清经世文编)

顺治七年以前的财政收支情况,史籍俱未详载,据时人张玉书所说:“七年以前可考者,盐课制钱而已,其余钱粮,未经奏销,无可稽考。”所以我们只能从顺治八年以后的记载,来研究顺治时期的财政状况。张玉书又称:“方顺治八、九年间,岁入额赋一千四百八十五万九千有奇,而诸路兵饷,岁需一千三百余万,加以各项经费二百余万,计岁出至一千五百七十三万四千有奇,出浮于入者,凡八十七万五千有奇。至十三年以后,又增饷至二千万,嗣后又增至二千四百万,时额赋所入,除存留项额外,仅一千九百六十万,饷额缺至四百万,而各项经费犹不与焉,国用之匮乏,盖视前代为独甚。

从该条史料我们可以看出,顺治八、九年间财政亏空不过 87.5 万余两,至顺治十三年,军饷陡然缺至 400 万,据陈锋研究,顺治八、九年间的军费额 1300 余万两,基本上是指当时的常额军费数额,而随着统一战争的深入,至顺治十三年以后的军费数额 2000 余万两,则包括了相当一部分战时军费在内,从顺治十三年至十八年间,各省每年的最高军费额已经大大超出上揭 2400 万两之数。清廷在顺治年间的财政困难终于在顺治十八年达到了顶峰,“议政王、贝勒、大臣、九卿、科道等官公同会议得,本年不敷五百七十万有奇银两”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数字恰好与当年魏公公修三大殿所耗费的银子数目不谋而合,呵呵。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严重的财政困难,清廷为啥没垮台。

按照知乎某些对清廷政治正确的理论来说,那这时候就是疯狂胡扯的好时机了,知乎的回答大概有两种废物观点,总结起来就是:

1.清廷会抢劫,所以南方的“大资产阶级 大地主 官僚”纷纷把自己的银子献了出去。

呵呵呵。

自清初开始,江南地区也还是沿袭了明朝的旧习,仍然缴税不足,有所拖欠,“江宁苏松常镇五府…计(顺治)五、六、七、八等年,积欠二百余万两,钱粮甚多。”;“江南等省原未完成八、九、十年份银共三百五十九万三千八百二两五钱零。”(《顺治十三年正月二十六日户部尚书车克等题本》,一史馆藏)

积欠二百余万两也没看清廷用刀就能搞定啊。到了顺治十八年江南奏销案之时,然而所谓的轰动天下的江南奏销案到底搞到了多少银子呢?往这看来:经查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府及栗阳县共欠条银 50000 余两,在追缴逋欠钱粮的过程中,共革黜上述四府一县官绅士子 13000 余名,收缴钱粮共 49105 两有余。(叶梦珠:《阅世编》卷六,《赋税》,第 137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

50000两对570万两,我觉得知乎大佬的数学基本没及格,意思是五万两的财政收入能搞定570万两的巨大亏空了意思是。

2.根据某些知乎er的疯狂意淫,清廷掌握北方以后就开始强迫大萌农民劳动了。

有趣,真的有趣。再看看记载,请。

“山东地土荒芜,有一户之中止存一二人,十亩之田止种一二亩者”①;中原河南景象最为凄惨,“大江以北,积荒之地,无如河南最甚……满目榛芜,人丁稀少,几二十年矣”。②山西本来土地十分贫瘠,遭圈地和战乱以来,民不聊生,大量逃往。据户部尚书和硕端亲王博洛奏报:“山右(山西)年来经大兵大荒之后,田地榛芜,生齿雕耗。旧日里徒存版籍之名,有一甲有一里止存数人,甚有一里一甲全然脱落,其徼幸存者十不一、二。”。北方除了受战乱影响外,还受清入关之初圈地、逃人等恶政摧残,给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尤其北直隶一带,破坏尤其严重。“圈地一定,则庐舍、场圃悉皆屯有。④(《清世祖实录》卷十三,顺治二年正月,第 119 页,中华书局 1985 年版。《皇清奏议》卷四,李人龙:《垦田宜宽民力疏》,顺治九年,光绪二八年石印本)

从顺治初到康熙五十年,清入关已60 余年,耕地也没有突破 700 万頃,其社会经济恢复与发展如此缓慢,在中国古代史上是少见的。究其原因,还是因为顺治朝为解决由兵饷严重不足而引发的财政吃紧所采取重赋措施导致的结果。

如果你但凡有点文言文能力都能看明白,明末残破,清初,更残破,结束。

那么问题来了,清廷到底怎么解决的财政问题,有问题,总得解决的呀。

在我看来,大概是以下几个方法。

首先刨除掉知乎ER意淫的什么抢劫,畏惧之类的放屁方法,清廷确实入关之前是强盗,动不动到处抢劫,入关以后也是屠刀开路统一全国,那可不代表他们就能用刀取得经济利益,所以清廷第一个完成的大规模解决财政问题的项目,就是减少地方存留。

所谓地方存留那可是大萌特色,根据大萌制度,各地的存留银和起运银比例可以达到1:1,也就是说一半存地方,一半给中央,再加上路程损耗,这种亏损十分巨大,我们对比一下明清财政,以康熙七年为例,各地的存留银额只剩338.7万余两,与该年田赋银2583.9万两相比较,起运比例为86.9%,存留比例仅为13.1%,与明朝时的“起、存相半”比较,已是少得可怜。清廷为了改变中央财政的窘迫局面,该年又裁存留银1744369两零,实际存留银1643237两零,存留仅占6.4%。

虽然这一行为导致了康熙后期地方财政的崩溃,但是却是在战时机制下最为有效的一种方法集中经济力量,要是换成大萌,那就饿死了,其实清初的财政收的钱还没崇祯鼎盛时期多,但是通过这种方法大量的集中了财政于中央,要换成大萌,2600万两只能收1300万两,那当然年年穷死。清廷甚至对付三藩的时候还是这么干,不这么干清廷一样完蛋。

问题来了,大萌为啥不减少地方存留呢?呵呵,这道理估计也就知乎er会问的出口,其实很简单的一个回答就是,大萌的地方财政存留如此巨大,其最大的理由就是——养猪。

没错,养他朱家的藩王们呗,呵呵呵。

至于说这笔银子有没有真的用于养猪,那还真的没什么人管。

3.再看看漕粮改折。

这事可以说是大萌最愚蠢,最令人恐怖的操作了。

现在的知乎ER动不动就是江南大地主资产阶级不交税,苏松重赋假的呢?苏淞地区承担了大萌400万漕粮的四分之一,这其早已不堪重负,于是乎苏淞地区年年对大萌中央表示:能不能减税。

大萌表示,你们这些当年支持张士诚的叛乱分子还想减税?做啥梦呢?

连外国人都看明白了苏淞地区的人压根就是大萌的五等公民,一等朱家二等官三等汉民四等南,苏淞地区的人在大萌的地位连狗都不如(户部尚书无苏淞,除了第一位),于是乎苏淞的五等废物请求,那我们不减少漕粮了(实在是太难运了),咱们把漕粮变银子好不好。(折算一下)

大萌在这件事上,实际上是对双方都有利的好事,但是一再的扭扭捏捏。

为啥呢?原因很简单,你不给我粮食给我银子,那我粮食从哪来。(大萌财政,实物交税持续了很久)但是江南表示,你不让我改折,我就只能抗税逃税偷税漏税了。(我TM粮食太难运了)而且你真以为漕粮说收苏淞地区90万就是90万吗?

徐阶就一针见血的指出过,90万,呵呵,实际上比90万多多了。

有些地区根本不产米也不得不交付漕粮导致只能高价到外地购买交税,还有的地区交通不便也不得不交付漕粮:

甚至漕粮导致了江苏的大规模内斗,以江苏高淳为例,由于漕粮摊派过于巨大,高淳在大萌中后期的一百多年里面的日常操作就是——求减税求折漕,求减税求折漕。大萌官方就一个回复:滚。为啥折漕他们乐意呢?还不是因为折漕交钱少,而且江南银子多,折漕以后就能减少大量虚浮的摊派和中间的损耗,而官方又能收到以官价兑换的银子,傻子才不乐意。

没错,大萌官方就是傻子,就是傻子!他们不乐意,原因很简单,大萌的地方官员不愿意背锅,中央又懒得管,于是乎这一废物制度就一直卡着,直到顺治九年清廷同意高淳漕粮改折。

高淳人民欢呼雀跃,

屠啥刀啊,暴啥力啊,清廷根本就不需要好不好,不是清廷太牛逼,完全就是大萌太奴性,全靠同行衬托。

user avatar

'抢啊!

不过是一群亡国奴,有何资格发言?

就算大清入主中原两百年,还不是在一次战乱中把长江下游抢的一堆县少了六七八九成人口,甚至至今没恢复当年人口。

不过这抢,有抢的方式,不能乱抢。要团结大多数人,去抢少部分富豪。这是不可能的。

不能光满洲人去抢汉人,还要发动支持我大清的汉人去屠杀去劫掠普通汉人。扬州十日,广州之屠,南京之屠,一堆支持我大清的汉人来屠杀汉人。

让汉人去劫掠汉人。主子省心了,连奴才都算不上支持我大清的汉人也纳了投名状。粮食有了,军饷也有了。苟全性命的普通汉人,也有了可以租佃的土地。社会也稳定了。

至于正常财政收入,大萌和大清差距没那么夸张。只是大萌的统计方式不一样。什么收不上税纯属扯淡。明史可是怒黑大萌末年疯狂收税的暴政。一年仅送达北京的中央税就史无前例的两千万两。(是不是我就不清楚了,反正清朝是这么黑的。)

没有中间商?别扯淡了。就算地主阶级老实纳粮。我大清的八旗贵族又不是国际主义的战士。

那个和珅是那个朝代的。

user avatar

高赞答案基本上属于胡说八道。

满清入关的时候,是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当时清朝初期的财政制度,依然是起运存留。它规定的是国家财政收入,在中央与地方间的分配比例。意思就是,凡地方州县征收的赋税,运解中央规户部支配的部分交“起运”,扣留本地分配的部分称之为“存留”。

划重点,清入关后初期的财政并没有解决,从顺治建国开始,清政府便陷入了严重亏空;到三藩之乱时,财政陷入了最低点,康熙军费都拿不出;一直到康熙中叶,清政府税收问题才得到解决。

高赞答案瞎扯什么清朝消灭了中间商,请问,你清朝入关后有这么多人手入收税,你搞笑吧。封建社会落后的生产力,决定了不论是明代还是清代,它必须通过中间商来进行。否则,你根本没那么多人去收税。你以为一个县能有几个办事的,现在这么发达的互联网收税都是难题,真胡说八道。

清顺治入关后,顺治三年,重修了《赋税全书》,直到顺治十四年修订完成,以此作为新的征收赋税依据。而在此期间,均是实行的万历初年的版本。来来来,你告诉我清初期,究竟那个政策是消灭中间商的,只不过是把不听话的中间商换成了听话的中间商,清初财政这么好,还需要累死个雍正,去搞什么改革?

为什么清入关后,财政好于崇祯,有以下几个原因。

1.清入关洗劫了江浙富裕地区的财富。

屠江南、岭南、江阴、昆山、嘉兴、常熟、海宁、广州、赣州等,甚至伙同荷兰屠思明州。除此之外,还有四川。

“民賊相混,玉石难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
“所过州县地方,有能削发投顺,开城纳款。”

看清楚没有,你剃头发都不好使,多尔衮要的是钱。你真当多尔衮吃饱了撑的,当然是抢钱抢女人。清入关后,相当大一部分军费来源于此。请问屠杀百姓,是不是也叫消灭中间商?

2.接收明代藩王土地

清入关后,初期为了获得农民的支持,曾部分将明代藩王的土地“更名田”给予农民。但依然有大部分明代藩王土地分为荒、熟酌量变价,拍卖给农民。这些土地坐落在直隶、山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陕西、甘肃等8省,约有十八万顷,是极其可观的财产。

除此之外,顺治元年 (1644年) 到康熙八年 (1669年),清政府在北京附近500里以内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圈占土地,共圈地20万顷。

3.田赋

清朝初期收税从操作层面上,从顺治开始是实行的二联票制度,一联给纳户,一联存官府。地方官吏从中贪污腐败,多了去了。顺治建国后,即可下令编制户籍,三年一编审,顺治十三年又改为五年一编审。户籍编审的原则是,每110户中,丁粮多的十户人为长,其余100户分为10甲,编为一册。城区的称为坊,城市近郊的称为厢,乡村的称为里;各设一长。

请问基层和明代有什么区别, 你告诉我中间商消灭了吗?

4.农业人口回归带来的税收增益。

从顺治八年开始,一直到康熙六十一年,全国的耕地面积由2908584顷增加到8510992顷,增加了600万顷,增长近两倍。

这个一是因为气候回暖,二是因为明朝大量的流民,重新回归生产,带来了农业人口的回归。而战乱导致的人口死亡,也给人口回归腾出了生产空间。从顺治二年开始,既鼓励人口重新回归农田。

“新垦开荒地免租一年,原荒地,三年后起科,原熟地而抛荒之田,一年后供赋”

结论,多尔衮入关时是靠洗劫汉族百姓财产,以无情屠杀和逼纳维持的;而后接收了大部分明代宗室财产,在通过引导人口重新回归生产而稳定下来的。满清入关所谓的解决财政问题,绝大一部分就是杀光你全家,抢光你的银子,把你的城围了让你交钱,确实是能解决呀。

罗马不能解决的问题,被蛮族解决了,能说明什么?

---------------------------------------------------------------------------------------

而且现在人一谈到清朝,就只谈康雍乾,清朝其他时间都属于真空状态是吧。

清朝经过顺治和康熙时期战乱的平定,生产的恢复,到康熙末时,财政又陷入了入不敷出的局面,在经过康熙和雍正的改革(部分改革始于康熙),一直到乾隆中叶,此时的财政又归于良好的状态。

但是到咸丰初年,各地农民起义不断,清朝又立刻陷入了财政半破产状态。当时实际情况是,户部将部分财政权下放到各省。至此由前期的中央集权制财政体现,向分权型财政转变。

至此咸丰、同治开始,各地拖欠中央款项。比如1859年,山东、山西欠京响282万两,1863年各省各海关应解京响700万两,实际只收21万两。你看,这不是天道好轮回,不是和崇祯末年一样么,一样陷入了收不上税的局面。

同时此时的清朝政府,那才叫真正的财政破产好吗?

地方收不上税+镇压农民起义的亏空+两次鸦片战争赔。如果不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介入,光镇压农民起义的几亿亏空,都没办法解决。可以说,这期间一直到清末,完全就是靠卖国,借款,把诺达一个中国能卖的都卖了,才换来所谓的清政府财政问题解决!

user avatar

先总统 蒋公蒋委员长也跟题主有一模一样的问题。

为啥我在大陆搞土改搞金融改革那么失败,被tg赶到台湾后却立刻成功了呢?

答案也早就被历史学者们找出来了。

因为原有的既得利益者消失了。

当年国民党在大陆土改金融改革的时候,既得利益者们——也就是大地主大资本家们,同时也是国民党最坚固的支持者。国民党有可能跟自己的基本盘翻脸吗?

所以蒋经国太子爷到上海打老虎到时候,一开始打些小苍蝇时进展神速,被世人赞许为「蒋青天」。然而,一旦他开始要对问题的根源,也就是大老虎们翻脸时,立刻就被自己的父亲斥责不顾大局。

「不要这样不顾大局,哪有人自己打自家人的?」

同样的道理,大明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非常复杂,但说白了,根本问题就是没有税收。正所谓,没有钱,万万不能。

为什么没有税收?因为明朝跟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朝代一样,都面临着一个问题,也就是封建国家的基本盘——地主官僚们。地主官僚们拥有一项特权,免徭役免税,这些有着功名在身的地方仕绅们,都是历代封建王朝的基本盘。

也正是因为他们免税免徭役,贫苦的农民们在撑不下去后,只能绝望的投靠依附在那些地方豪强们身上。于是乎,土地兼并开始蓬勃发展,到了最后,整个国家被寥寥几百几千个家族们把持大部分的土地,而国家的税收也就因此受到重大的打击。

这些国家栋梁,这些忠君爱国的士绅们,是不可能缴税的。

于是,国家收不上税,对外军力衰败外患兴起,对内遇到天灾人祸无法救济灾民,内忧外患下——一个王朝的天命移转,寿终正寝,新的王朝兴起再一次重复近乎一模一样的历史轮回。

所以,满清之所以可以解决明王朝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一个——既然旧的王朝已经灭亡,旧时代的既得利益者们自然不可能继续拥有特权,一切重新洗牌,历史的车轮继续滚滚向前。

至于李自成为何无法解决经济问题?他不是没有办法解决经济问题,李自成的失败完完全全只是因为在军事上彻底的失败。假如他能够击退满清,一统天下坐拥江山的话,一切也会重新洗牌,既得利益者们一被清除,经济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中国的历史绝大多数时候都能够被归类为一种循环。

旧王朝既得利益者土地兼并严重—国家税收降低—内忧外患兴起王朝衰败—乱世开始各方豪杰逐鹿中原—新的统治者登基洗清既得利益者经济问题解决—旧王朝既得利益者土地兼并严重。

不过满清倒是极少数的例外,他的灭亡不是既得利益者土地兼并严重,而是遇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遇到了透过工业革命后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的西方列强。

没错,要跳脱土地兼并历史轮回的方法只有一个,透过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并借此彻底消灭掉传统的地主阶级(这段过程在西方主要表现在法国大革命后,新兴资本家逐渐取代传统土地贵族成为国家的实际统治者。)

可惜中国未能够引发工业革命,以至于在近代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可悲状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崇祯皇帝和李自成,一个亡国之君,一个农民起义领袖,都在艰难维持着摇摇欲坠的王朝和政权,而清朝,以其独特的制度和策略,最终站稳了脚跟,并将财政问题处理得井井有条。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明朝末年的财政困境:病入膏肓的根源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崇祯皇帝和李自成所面临的财政危机,.............
  • 回答
    崇祯皇帝与李自成,两位都曾站在风口浪尖,最后却都因军饷问题而黯然收场。一位是帝国末代皇帝,一位是摧毁明朝的农民起义领袖,他们面对的,是早已被掏空的国库和民生凋敝的现实。然而,当多尔衮率领着他那支精锐的满洲铁骑踏入中原时,似乎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可事实并非如此,多尔衮的筹饷之路,与崇祯和李自成的困境,.............
  • 回答
    崇祯皇帝,一个注定背负着王朝覆灭恶名的君主,他的结局,也是明朝走向终结的悲歌。关于他为何没有选择退守江南,一个看似更稳妥的选项,而是选择了在京城孤注一掷,最终自缢身亡,这个问题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崇祯皇帝自身的性格特质。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的“退守江南,守长江之利”,这更像是一种后.............
  • 回答
    李自成兵临城下,崇祯皇帝拒绝讲和,这是一个复杂而悲剧性的决定,背后牵扯着多重因素,既有崇祯个人的性格特质,也有当时严峻的政治和军事形势,以及对局势的误判。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 崇祯皇帝的个人性格与治国理念 刚愎自用,不善纳谏: 这是崇祯皇帝最突出的缺点之一。尽管他勤于政务,但却常常固执己见,.............
  • 回答
    崇祯皇帝在明末风雨飘摇之际,面临张献忠、李自成两大农民起义军的汹涌攻势,却为何会在关键时刻将全国的精锐部队投入到与后金(清)的松锦会战中,而非集中力量围剿关内的农民军?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经常讨论的难题,其中原因复杂,绝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当时明朝面临的严峻形势。后金(清)不仅仅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而且触及了中国古代历史和思想史中一个非常微妙且复杂的问题。简单来说,儒家对“三代”和周朝的推崇,与王莽“复古”的尝试,两者在目的、执行方式以及历史评价上存在显著差异,这导致了后世儒家对王莽的态度也更为复杂。一、 儒家为何崇尚三代和周朝?儒家推崇“三代”(夏、商、周)尤其是周.............
  • 回答
    古印度社会中,尽管存在对象征生殖力与美的女神的崇拜,但女性地位却长期处于社会底层,这一现象可以从宗教、社会结构、经济、文化观念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为详细解析: 一、宗教崇拜与女性地位的矛盾1. 女神崇拜的象征性 印度教中对女神的崇拜(如达摩女神Durga、拉克希米Lakshmi、萨拉斯.............
  • 回答
    要理解崇祯为何会在其统治末期有所谓“平反”魏忠贤的意思,我们需要先拨乱反正一下史实,因为崇祯皇帝在位期间,从未真正“平反”过魏忠贤。实际上,魏忠贤的臭名昭著和被彻底清除是发生在崇祯即位之初,这是崇祯皇帝巩固权力和赢得民心的重要举措。魏忠贤的兴衰,与明朝晚期的政治腐败紧密相连,而他本人则是这场政治风暴.............
  • 回答
    崇祯除掉魏忠贤,听起来好像很轻松,但实际上这背后是一盘精心策划的棋局,涉及了政治博弈、权臣覆灭的历史规律,以及崇祯皇帝自身的性格和机遇。要说简单,倒不如说魏忠贤倒台的时机成熟,而崇祯抓住了这个时机,并以一种相对高效的方式完成了权力清洗。首先,魏忠贤的倒台,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长久以来积怨和政治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南明政权和崇祯皇帝决策的根本性差异。要说清楚为何南明可以“借髡平寇”,而崇祯却不能“借髡平虏”,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上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搞清楚“借”的是什么,以及“借”的对象是谁。“借髡平寇”这事儿,南明政权,尤其是以隆武朝为代表,确实干过。这里的“髡”指的就是郑成功和他.............
  • 回答
    明朝崇祯皇帝能够安葬于十三陵,而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却未能长眠于清西陵,这其中涉及的不仅是历史的走向和王朝的更迭,更是礼制、政治以及个人选择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崇祯皇帝与十三陵:王朝的终结与最后的仪式首先要明白,十三陵是明朝历代皇帝的陵寝之地,从明成祖朱棣开始,历代皇帝都将此地视为“万年吉地”。崇祯.............
  • 回答
    明末崇祯皇帝的处境与唐玄宗安史之乱时的情况,虽然都面临君王南迁的可能,但两者的根本原因、时代背景、皇帝个人特质以及朝廷的应对方式都存在巨大差异,这使得崇祯最终未能像唐玄宗那样“御驾亲征”后撤往南京。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细致剖析。一、 朝局的根本稳定性差异: 唐玄宗时期: 安史之乱爆发前,唐朝经.............
  • 回答
    说到崇祯皇帝朱由检,我们通常称他的庙号为“思宗”。这个称呼背后其实有一段挺有意思的故事,也反映了明朝那个时代的一些政治考量和历史演变。要理解为什么是“思宗”,咱们得从头说起,一步一步来分析。首先,咱们得明白,庙号这东西是怎么来的。在古代,皇帝去世后,会给他们一个庙号,用来在太庙祭祀的时候称呼。这个庙.............
  • 回答
    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标志着大明王朝的落幕,也拉开了南明政权仅存十八年的悲歌序曲。这十八年的时间,与其说是南明的风雨飘摇,不如说是其内外交困、步履维艰的挣扎史。究其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的偶然,更有其自身的必然。一、 政治上的支离破碎与合法性危机崇祯死后,北京城破,明朝的中央政府瞬间崩塌。在这种真空.............
  • 回答
    崇祯年间,清军对明朝的侵扰确实是愈发频繁,造成的破坏也越来越大。然而,仔细梳理一下,我们会发现,尽管清军攻势凶猛,但每次都能最终退去,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首先,后勤补给是绕不开的硬骨头。清军当时最大的优势在于其骑兵的机动性,能够在辽东和蒙古地区快速集结和机动。但一旦深入明朝腹地.............
  • 回答
    明末崇祯皇帝之死,确实是明朝灭亡过程中一个极其令人扼腕叹息的节点。而关于那些坐拥巨额财富、掌握着庞大藩地的朱明藩王们,为何在那生死关头,对朝廷和皇帝袖手旁观,甚至到了皇帝吊死都无动于衷的地步,这背后原因复杂,绝非一句“冷血”或“忘恩负义”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明朝藩王制度本身,以.............
  • 回答
    崇祯年间,若大明将国都迁往南京,以江南为核心,构建长江防线,这场迟暮王朝的命运会发生怎样的转折?能够抵挡住如潮水般涌来的李自成和后金铁骑多久?这个问题,就像试图在风雨飘摇的危楼中寻找安稳一样,充满了变数与挑战,也充满了值得我们细细揣摩的可能。一、 南京的优势与吸引力:为何是南京?首先,我们得承认,迁.............
  • 回答
    谈迁的《北游录》确实是探讨后金对袁崇焕使用反间计这一历史事件时,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史料。要判断其是否能“说明”后金反间计的真实存在,我们需要仔细梳理《北游录》中的相关记载,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其他史料进行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北游录》的性质。谈迁是清朝初年的一位史官,他的《北游录》记录的是他亲身.............
  • 回答
    1971年的蒋介石,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刚刚经历过中国大陆的失守,退守台湾,心中满是失落与不甘。他一生戎马倥偬,深谙治国理政之道,更有着坚定的反共信念。如果这样一位人物,突然发现自己身处1628年的大明王朝,附身在那个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崇祯皇帝身上,这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变数。初临大明:错愕与适应当.............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语境下,相比于英美,苏联、德国和日本似乎更容易吸引一些特定群体的“崇拜”或“追随者”。需要强调的是,“崇拜”这个词在这里可能带有一定的争议性,因为这些国家在战争中的行为都伴随着巨大的负面影响。这里我们尝试从历史、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