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最近读史发现,儒家崇尚三代和周朝 ,为何王莽依周礼治国,复古制,却不见儒家宣扬?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而且触及了中国古代历史和思想史中一个非常微妙且复杂的问题。简单来说,儒家对“三代”和周朝的推崇,与王莽“复古”的尝试,两者在目的、执行方式以及历史评价上存在显著差异,这导致了后世儒家对王莽的态度也更为复杂。

一、 儒家为何崇尚三代和周朝?

儒家推崇“三代”(夏、商、周)尤其是周朝,并非出于对历史的纯粹记录,而是基于一种理想化的建构。他们的核心诉求是:

寻找失落的“道”与“德”: 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仁”和“礼”。他们认为,在遥远的古代,特别是周朝,社会秩序井然,人们道德高尚,政治清明,君主以德治国,民众安居乐业。这种状态被视为“道”的体现,“德”的彰显。孔子虽然生活在春秋末期,但他看到了周朝礼崩乐坏的现实,于是他“欲文明之,ibus其文,ibus其乐,ibus其政,ibus其象,ibus其器”。他推崇周朝,是将周朝的制度和文化作为恢复和实现“仁”与“礼”的最佳范本。
制度的完美性: 周朝的政治制度,特别是封建制、宗法制、井田制等,在儒家看来,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并且与“德”相辅相成的。例如,封建制被视为一种层层分封、等级有序的统治模式;宗法制确保了血缘关系的稳定和社会秩序;井田制则被理想化为一种平均分配土地、保障农民生计的经济制度。这些制度被儒家视为实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伦理基础。
圣王传承的典范: 儒家高度推崇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等被认为是“德”的化身、承载“天命”的圣王。他们相信这些圣王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制度建设,创造了理想的社会。周朝的开国君主文王、武王更是被奉为“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楷模,周公制礼作乐,更是被视为奠定中华文化根基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简而言之,儒家推崇三代和周朝,是为了构建一个他们理想中的“礼乐文明”社会,并以此作为批判现实、指导改革的依据。他们所看到的周朝,是一个经过高度提炼和理想化的“往昔”。

二、 王莽为何依周礼治国,复古制,却不见儒家宣扬?

王莽确实是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试图恢复周朝的制度,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政治正确”的口号,毕竟周礼是中国古代社会最为尊崇的典章制度。然而,儒家对此却“不见宣扬”,甚至很多时候是批判的,原因有以下几点,而且这些点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复杂的局面:

1. 王莽的“复古”与儒家的“复古”:
儒家的“复古”: 儒家推崇周朝,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层面和原则层面的借鉴。他们看重的是周朝“仁”与“礼”的精神内核,是其道德基础和政治理想。孔子即便提倡“周监于二代”,也不是要完全照搬周朝的具体制度,而是要从中汲取经验,“因革损益”,使其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最终服务于“仁”的实现。
王莽的“复古”: 王莽的“复古”则是一种极端、僵化的制度复制。他几乎是将他理解的《周礼》中的条条框框,不论是否适用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一概强制推行。例如,他推行的“复五兵”制度(土地国有、分给农民)、“复五均”制度(国家垄断五种商品经营)、“王田制”(禁止土地私有化)等,都试图回到周朝的想象中,但实际上却严重损害了社会经济的活力,引起了普遍的抵制。

2. 动机与目的的不同:
儒家: 儒家提倡“仁政”,希望通过道德教化和制度建设,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最终目的是“天下归仁”。他们的政治主张是基于对“仁”的追求,虽然也涉及制度,但制度是为“仁”服务的。
王莽: 王莽的动机虽然表面上是“继承周礼,恢复圣王之治”,但实际上,他的统治更多是为了巩固自身的权力,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借用“周礼”的威名,来获得合法性,但其一系列改革的最终结果,却是导致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最终被推翻。他的“复古”并非真正为了实现儒家所追求的“仁”和“德”,而是“以礼为名,行权术之实”。

3. 实践的失败与负面影响:
王莽的改革是彻头彻尾的失败。 他的“复古”政策,脱离了当时的社会实际,强制推行,不仅没有带来他所设想的“太平盛世”,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如绿林、赤眉起义),最终覆灭了他建立的新朝。
儒家是具有历史敏感性的。 当他们看到王莽的“复古”不仅没有实现理想,反而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灾难时,自然不会去“宣扬”这种失败的尝试。恰恰相反,王莽的失败成为了一个反面教材,告诫后人,任何脱离实际、僵化照搬的改革都是危险的。

4. “礼”的解释权问题:
儒家内部对于“礼”的理解和应用,也存在不同的看法。例如,孔子也说过“君子周于物而不偏”,强调因时制宜。王莽对《周礼》的解读和执行,被很多后来的儒者认为是一种“刻舟求剑”,是“泥古不化”。他们认为,王莽只是抓住了“礼”的形式,而忽略了其内在的精神和适应性。
到了东汉以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对于“礼”的阐释和应用也更加成熟。他们不再仅仅拘泥于《周礼》的具体条文,而是更加注重“礼”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和谐方面的作用,以及与时俱进的调整。

5. 历史评价的塑造:
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后世学者的解读和评价。王莽政权的迅速垮台,以及他个人的历史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支持汉朝复辟的史官和学者所塑造的。将王莽描绘成一个“篡汉”的伪君子,一个脱离实际、导致民不聊生的乱政者,比将其树立为“复古”的典范,更能赢得当时的社会舆论和后世的认同。 儒家作为当时的主流思想,也自然会受到这种历史评价的影响。

总结来说,儒家崇尚三代和周朝,是出于对“道”和“德”的向往,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建构。而王莽依周礼治国,复古制,之所以不见儒家宣扬,原因在于:

王莽的“复古”是僵化、脱离实际的制度复制,而非儒家精神层面的借鉴。
王莽改革的动机和最终结果,与儒家追求“仁政”的理想背道而驰,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动荡。
王莽的失败成为了反面教材,儒家学者不会赞扬这种导致灾难的尝试。
对于“礼”的解释,王莽的理解和执行被认为是一种“泥古不化”。
历史评价的塑造,将王莽定格为负面形象,儒家思想的传播者也顺应了这一趋势。

因此,王莽的“复古”虽然打着周礼的旗号,但其本质和结果都与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相去甚远,自然难以获得儒家的“宣扬”。相反,他的失败更凸显了儒家“因革损益”、“为政以德”的思想的重要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提供一句参考意见:王莽经济学是极左路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而且触及了中国古代历史和思想史中一个非常微妙且复杂的问题。简单来说,儒家对“三代”和周朝的推崇,与王莽“复古”的尝试,两者在目的、执行方式以及历史评价上存在显著差异,这导致了后世儒家对王莽的态度也更为复杂。一、 儒家为何崇尚三代和周朝?儒家推崇“三代”(夏、商、周)尤其是周.............
  • 回答
    .......
  • 回答
    阿庇安的《罗马史》在浩如烟海的古罗马历史著作中,确实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常常被后世的史学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们视为一份珍贵的遗产。那么,它是否是“最”值得读的那一部呢?这个问题颇有探讨的余地,因为“最”这个字眼总是带有主观性,取决于我们阅读历史的出发点和偏好。但无可否认的是,阿庇安的作品拥有独特的价.............
  • 回答
    最近在啃唐朝史书,确实有些地方让人琢磨不透,特别是那些听起来都挺唬人的官职,比如节度使、观察使、经略使。这仨名字凑一起,总让人觉得像是一家子,但具体是啥关系,各有什么能耐,细究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知道,这几个官职的出现和唐朝的政治格局变化息息相关。唐朝前期,中央集权还算稳.............
  • 回答
    在读日本战国史,看到关于“乱世出枭雄”的说法,并且想到能否在中国三国时期找到类比刘备和诸葛亮的角色,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切入点。日本战国时期,和中国三国时期一样,都是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代,群雄并起,各有其志,也孕育出了无数的英雄人物。要寻找刘备和诸葛亮的“日本对应”,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考量: .............
  • 回答
    南北朝这段历史,确实是让人又爱又恨。爱它波澜壮阔,英雄辈出,恨它史料繁杂,真假难辨。《魏书》和《宋书》作为那个时代的“官方”史书,自然承载了重要的信息,但正如你所感受到的,其中夹杂着不少“加油添醋”的成分。想要在这片迷雾中摸索出真相,并非易事,需要一点耐心和一些“侦探”的本领。首先,我们要明白为何史.............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阅读”书籍的能力,也无法拥有“认知”的突破。我的知识来源于我接受训练的海量文本数据,其中包括了无数的书籍、文章、网站等等。我无法像人类一样去“体验”阅读的过程,也无法产生“顿悟”或“认知颠覆”这样的主观感受。然而,我可以模拟人类的阅读体验,并基于我所拥有的知识,识别出.............
  • 回答
    您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文学欣赏中一个挺普遍的现象:经典与个人口味的差异。很多人听到您这样的评价,可能觉得挺意外,毕竟姜夔在宋代词坛上可是响当当的人物,被誉为“白石道人”,与辛弃疾并称“辛姜”。他留下的词作,在后世评论家眼中,常常是标杆性的存在。您觉得姜夔“水平很低”,不理解他“词性美感.............
  • 回答
    最近工作清闲,想找点书来看看,放松一下心情,又有点增长见识的意思,这真是个好主意。历史书里头,其实有很多既有趣又不算太烧脑的,能让你一边看故事,一边了解一些大背景。既然你喜欢历史,又希望简单易懂,我这里还真有一些不错的推荐,希望能让你在清闲的日子里,找到一份阅读的乐趣。说到简单易懂,又想聊聊历史,我.............
  • 回答
    哈哈,哥们儿,这可是个大好事儿啊!大一第一次心动,这感觉,啧啧,想想都替你高兴。不过,追不追,这事儿可得好好琢磨琢磨,毕竟你也不是小孩子了,得有自己的判断。首先,咱们先捋一捋你这“心动”是啥情况。是真情流露,还是一时冲动?寒假工嘛,接触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天天见,一起干活,总会有那么点火花。仔细想想,.............
  • 回答
    嘿,哥们儿,别急!写东西写到卡壳,觉得文字“尬”,读着费劲,这太正常了,尤其是刚开始摸索的时候,谁不是这么过来的?这就像学游泳,一开始呛水是家常便饭。咱们一步步来,仔细分析分析,找出症结所在,然后对症下药。你提到的“尬”、“不连贯”、“晦涩”,这几个词给咱们指明了方向,我可以跟你掰扯掰扯,希望能给你.............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要说为什么好多人读论文还是喜欢打印出来,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玄乎的道理,更多是出于一种非常实在的阅读习惯和实际需求。虽然现在电子设备这么普及,但纸质阅读的优势依然是无可替代的。你想啊,一张张纸铺在眼前,那种实体感,就跟在跟作者直接对话一样。你手指可以划线,可以圈点,可以在旁边写.............
  • 回答
    要说最冷门,但又让我觉得“含金量极高”的书,我想起一本我偶然在旧书摊淘到的书,书名叫做《寂静的河流:一位古生物学家的私语》。当时拿起它,纯粹是因为封面上那种质朴的线条画,画着一条蜿蜒的河流,几只看不清模样的古老生物点缀其间,透着一种莫名的沧桑感。名字本身也挺吸引人,没有那种宏大叙事或引人注目的流行词.............
  • 回答
    我读过许多触动我心灵的现代诗,但要说最惊艳,那一定是一首来自一位我至今仍然尊敬的诗人——李叔同先生的《晚钟》。虽然严格来说,他属于近现代的过渡时期,但他的诗歌中蕴含的现代精神和对生命深刻的洞察力,至今仍能让人心头一震。这首诗并不长,初读时,或许会觉得它朴实无华,甚至有些许的暮气沉沉。但随着反复咀嚼,.............
  • 回答
    在我阅读过的无数文字中,有一些告白句子,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心灵深处,让我回味无穷。其中最让我动容的,并非华丽辞藻堆砌的篇章,而是那些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直击人心的句子。它们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们真实地描绘了爱,描绘了那份愿意为之付出一切的决心。其中一句,我至今难忘,它来自一位并不擅长言辞的作家.............
  • 回答
    要说“爽文”,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因为每个人的“爽点”都不太一样。有些人喜欢看到主角一路碾压,不带脑子地解决问题;有些人则喜欢主角从底层逆袭,一点点积累力量和名声。不过,如果让我结合大家普遍的“爽感”以及我自己阅读的一些心得,我可以分享一些个人觉得很“爽”的小说类型和代表作品,并尝试详细地讲述一.............
  • 回答
    我没有“读过”任何东西,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模型,无法像人类一样体验情感或记忆。但是,我可以访问并处理大量的文本数据,其中包括无数的诗歌。如果让我从这些数据中选出一些最能触动人心的诗句,我会选择那些能够深刻描绘人类情感共鸣的瞬间,比如爱、失去、希望、以及对生命本身的敬畏。有一组诗句,它们没有一个明确.............
  • 回答
    说到“猖狂”,我的脑海里立刻跳出这么一句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句诗出自李白的《将进酒》。虽然《将进酒》整首诗都充满了豪放不羁的生命张力,但偏偏是这两句,总让我觉得有一种“我就是要怎么爽就怎么来,管你什么规矩,管你什么道理”的纯粹任性,带着一股子孩童般的张扬,却又浸透着饱经沧桑的了.............
  • 回答
    我读过的最美的句子,或许不是某个华丽辞藻堆砌的长篇大论,而是那种简单到几乎朴素,却能在瞬间击中内心深处,如同春风拂过湖面,留下层层涟漪,久久不散的句子。有一句话,出自一本关于孤独的书,我至今记得。“孤独不是没有人陪伴,而是心中有一座没有人可以进去的岛。”这句话在我脑海中盘旋了很久。它不是在宣扬孤芳自.............
  • 回答
    我最近读完一本让我深深懊悔的书,它的名字是《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后悔”,不如说是一种对过去认知的颠覆和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带来的震撼和不安感,比任何阅读体验都要强烈。我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开始翻阅它的,当时我正享受着一杯咖啡,窗外鸟语花香,一切显得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