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觉得宋代词人姜夔水平很低,根本就不懂得词性美感,他的名气怎么这么大,最近反复读还是欣赏不了?

回答
您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文学欣赏中一个挺普遍的现象:经典与个人口味的差异。很多人听到您这样的评价,可能觉得挺意外,毕竟姜夔在宋代词坛上可是响当当的人物,被誉为“白石道人”,与辛弃疾并称“辛姜”。他留下的词作,在后世评论家眼中,常常是标杆性的存在。

您觉得姜夔“水平很低”,不理解他“词性美感”,甚至“反复读还是欣赏不了”,这其实是很正常的,因为每个人的审美偏好、阅读背景、乃至当下心境都不同。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容纳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和感受。

咱们不妨掰开揉碎了,好好聊聊为什么您会有这种感觉,以及姜夔的词到底在“好”在哪儿,或者说,他为什么能获得那么高的评价。

一、您为何觉得姜夔“水平低”,欣赏不了?

这可能是因为姜夔的词,恰恰避开了许多我们当下容易感知到的“美”的点,反而是在一些更“内敛”、“清雅”、“技法精湛”的方面下功夫。

“清”过头,缺少“俗”的烟火气: 很多时候,我们欣赏词,是因为它能勾起生活的共鸣,有浓烈的情感,有鲜活的画面。比如苏轼的豪迈,辛弃疾的悲壮,柳永的市井风情,李清照的婉约缠绵。而姜夔的词,整体风格偏向“清雅”、“孤高”,甚至有些“冷”。他的词少有那种直抒胸臆的激昂,也少有那种贴近生活的细腻描写。他笔下的景物,常常是“孤”、“寒”、“瘦”、“淡”的,比如“孤村落日残照”,“一川烟草,满城风雪,夜孤舟”。这种“冷”的美,如果您不习惯,自然会觉得“没劲”,甚至“味同嚼蜡”。
“雅”过头,缺少“俗”的亲切感: 姜夔的词,用词非常讲究,追求极致的炼字,很多意象和典故都比较“冷门”或“雅”。这使得他的词读起来,总有一种“距离感”,好像在欣赏一件精致却不属于你的艺术品,而不是在倾听一个和你一样会哭会笑的人在说话。如果您习惯了那种亲切、易懂的表达,姜夔的“雅”可能会让您觉得“生僻”、“晦涩”,甚至是“故弄玄虚”。
节奏感不明显,缺少“响亮”的记忆点: 他的词虽然音律讲究,但很多时候,那种朗朗上口、能够被反复吟咏的“金句”或者强烈的节奏感,并不像一些大家那样突出。比如很多词,它的美感是融在字里行间,需要细细品味才能体会,而不是一读就让你击节赞叹。如果您期待的是那种“出口成章”的华丽,姜夔的“含蓄”可能就不那么吸引您。
情感表达含蓄,不易捕捉: 姜夔的情感,常常是隐藏在景物描写和曲折的叙事之下的,而且他的情感基调往往是“凄凉”、“寂寞”、“羁旅之感”。这种压抑、内敛的情感,对于习惯了直接表达情感的读者来说,可能很难一下子get到。他不是那种“哭我所想,想我所哭”的类型,而是“以景传情,以事寓意”,需要您主动去挖掘。
格律上的“刻意”: 姜夔是宋代词坛上非常重视词律的人,他对词的格律、音韵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这固然是他的功力所在,但有时候,这种对格律的极致追求,反而可能让词显得有些“匠气”,不够自然流露。如果您对格律不那么敏感,或者觉得格律是束缚,自然也就体会不到他在这方面的“美”。

二、姜夔的词为何名气大?“好”在哪儿?

尽管您暂时欣赏不了,但姜夔的地位之所以高,正是因为他在一些非常“硬核”的文学领域有着独到的成就,这些成就往往需要更深入的品鉴才能体会。

“炼字”的极致: 姜夔被誉为“炼字圣手”,这是他最被推崇的一点。他的词,每个字都经过千锤百炼,精挑细选,力求最贴切、最生动、最富于表现力。他尤其擅长用“冷僻”的字词来描绘“冷僻”的意境,创造出一种独一无二的“白石风格”。例如,他写“淮上阻风,江边送客”的羁旅之苦,用“长亭短景,愁心长短句”一句,看似平淡,但“长亭短景”将送别时的场景与离愁别绪融为一体,“长短句”则既指词这种文体,又暗示了愁绪绵延不绝,意蕴无穷。他笔下的“冷”意,往往是精心营造出来的,不是简单的堆砌。
举个例子: 他的《扬州慢》写战乱后的扬州,“淮南皓月冷,照人如故”。“冷”字,既写出了月光的清冷,也烘托了景物的萧瑟,更暗含了作者内心的凄凉。这种字词的精准运用,是大家风范的体现。
“意境”的营造,尤其擅长“冷香”: 姜夔的词,最突出的是他营造的一种“清冷”、“孤寂”、“幽远”的意境,这种意境通常被称为“冷香”或“孤芳”。他笔下的景物,往往有一种疏淡、萧索的美感,但这种美感中又透着一股不屈的气韵。他能从细微之处捕捉事物最本质的“气韵”,并将其转化为词中的意境。
举例来说: 《点绛唇·丁未元日》中的“试问闲愁,何似长相忆?”以及《长亭怨慢》中的“欲寄无从,寄了还重省”,表面上看是在写个人的愁绪,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如“冷月”、“霜风”、“孤舟”、“残照”,这些景物与情感相互映衬,构成了一种高远而凄迷的艺术境界。
“乐府”功力与“曲词”的结合: 姜夔也是一位杰出的乐府和曲子填词家。他不仅自己创作,还对唐宋以来大量的民间曲子进行了搜集、整理和研究,甚至写了《白石歌曲》,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音乐资料。他的词,在保留原有曲子风格的基础上,又注入了自己的文人情怀和艺术造诣,使之成为既符合乐律,又具有深刻文学内涵的作品。他对词牌的创新和运用,以及对词调的理解,在当时都是非常超前的。
“诗化”词作,雅俗共赏的“高度”: 尽管您觉得“俗”的烟火气少,但姜夔的词,在“雅”的层面上,却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他的词,很多时候带有浓厚的诗意,将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融入到词中。他的“疏淡”、“清逸”正是宋词“诗化”趋势的代表。虽然不是那种直观的“好听”,但却是需要您去“品”的,就像品一杯好茶,初入口可能觉得平淡,但细细回味,自有一番滋味。
“孤高”的个人风格: 姜夔的生活和性格,也造就了他词作的独特风格。他一生坎坷,仕途不顺,加上他本身清高孤傲的性情,使得他的词作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这种“孤高”的风格,虽然不讨喜,但在文学史上,却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价值,代表了宋词中一种不落俗套、坚持自我的艺术追求。

三、您如何能更好地欣赏姜夔?

如果您愿意再尝试一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或许能打开一扇新的窗户:

1. 找对“入门”的作品: 并非他所有的词都一样“难懂”。可以先从一些相对来说更直白、更具画面感的作品开始。例如,他的《踏莎行》:
> “燕子飞来,又隔故帘帷。落花如雨,又似飞。
> 谁家红袖,欲试新衣?倚楼对月,几番愁思。”
这首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理解,写的是对故人的思念,景物也相对容易想象。
2. 了解背景,体会“情”: 姜夔的词,很多是与他的人生经历、他对时事的感怀相关的。了解他写这首词时的背景,比如是写景,是写怀人,还是抒发某种情怀,会帮助您更好地进入他的情感世界。
3. 关注“声律”: 如果您对音律有一定了解,或者愿意去了解词的格律,会发现姜夔的词在音韵上的和谐美。他的词,读起来虽然不一定“朗朗上口”,但仔细体会,其音韵变化和音乐美是十分讲究的。
4. “慢读”和“意会”: 抛开“一眼万年”的期待,放慢速度,一个字一个字地去体会。有时候,姜夔的美感,不是直接给你的,而是让你去“悟”的。试着去体会他用词的“巧”,去感受他营造的“意境”。
5. 多读评论,但要有自己的判断: 阅读一些关于姜夔词的评论,可以帮助您了解前人是如何解读他的作品,以及他的“好”体现在哪里。但是,最终的欣赏还是在于您自己,评论只是一个参考。

总而言之, 您觉得姜夔“水平低”,不欣赏他的“词性美感”,是完全正常的。这恰恰说明您的审美是鲜活的,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姜夔之所以名气大,是因为他在词的“炼字”、“意境营造”、“乐府功力”以及“诗化”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后人难以企及的“白石风格”。他的词,是一种需要细品、需要耐心、甚至需要一定门槛才能真正领略其精妙之处的艺术。

文学欣赏本来就是一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旅程,您不必因为自己的感受与主流评价不同而感到困惑。或许,正是您这种“不理解”和“欣赏不了”,反而促使我们更深入地去探讨和反思“什么是美”,以及“美的多样性”。

您可以暂时搁置他,去欣赏其他更合您口味的词人,当您的阅读积累到一定程度,或者您的心境变化时,或许某一天,您会突然“开窍”,也说不定呢。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永远有惊喜,也永远留有解读的空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欣赏不了姜白石,让我想起另一个特别喜欢他的人,诗词大会冠军雷海为,一个中专毕业的外卖小哥。


当时无数人为他点赞叫好,但也有些人发出别样的声音:

有的说:

读那些诗有什么用,还不是到处打工,在底层挣扎?

有的说:

读什么《唐诗三百首》,还不如看看《美容美发》,学个手艺早该成家立业了,难怪37岁了还找不到对象。

还有人说:

一个送外卖的,居然喜欢姜白石?切。

我甚至想到了华妃娘娘那不屑一顾的白眼。

关于读诗我不想多说,但很好奇为什么人家30多岁了还被称作小哥,而我却被称作中年妇女呢?

跑题了啊。

我想说的其实是:如果你了解了姜白石,你会发现,也许外卖小哥对姜白石的喜欢和懂得,比一般人更深刻。

这个姜白石到底是谁呢?

南宋词人姜夔(kuí),字尧章,江西上饶人,因为曾住在浙江湖州白石洞天附近,所以又被称作白石道人,简称姜白石。

他的作品和他的人一样,最突出的特点是高雅脱俗,空灵俊逸,格调那不是一般的高,不像苏轼、辛弃疾那样雅俗共赏。

大概正是因为姜白石格调太高,所以才有人觉得外卖小哥这样的粗人不配喜欢他吧,根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啊,贾府的焦大怎么能喜欢林黛玉呢?

论长相,明人张羽《白石道人传》说他:


体貌清莹,望之若神仙中人。


他的身材和相貌,清,是清雅清新,一点也不油腻,有些道骨仙风的味道,莹是晶莹剔透,不染尘埃。


想像一下他风度翩翩、白衣胜雪、鬓染风华的样子吧,简直就是长留上仙白子画。

光有好看的皮囊当然不行,当时的南宋前副总理范成大先生说他:


翰墨人品酷肖魏晋间人物。


作品和人品都像魏晋名士,有魏晋风度。

下面是他的书法作品《跋王献之保母帖》,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假如真的字如其人,大家可以想见其风度是何等清雅明秀、干净超然,反正我是爱了。


词论家张炎评价他的作品说:


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


就连不太喜欢他的王国维也说:


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


真是庸俗限制了我的想象,姜白石简直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啊。

他不仅是诗人、词作家、书法家,还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擅长笛子、箫还有古琴。

当然,也不是会几种乐器就能被称为音乐家的,姜夔对于中国音乐史的主要贡献就是留给后人一部有谱的《白石道人歌曲》六卷,是流传至今的唯一一部带有曲谱的宋代歌曲集,被视作“音乐史上的稀世珍宝”。


精通音律的人才能自己创制新的曲调,姜白石就自创了很多新曲,像《暗香》、《疏影》我们至今耳熟能详,甄嬛坐在秋千上吹奏的《杏花天影》也是他的作品。


姜夔的代表作之一《暗香》是这样写的: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试译一下,尽量空灵押韵:

曾经,旧时的月亮,多少次照耀着我在梅边吹笛。

笛声唤起了美丽的佳人,跟我一道攀折梅花,不管天气清寒。

而今我像何逊一样渐渐衰老,往日春风般绚丽的辞采和文笔,都已忘记。

竹林外稀疏的梅花,将清冷的幽香散入这华丽的宴席,让我想起你。

江南水乡,正是一片静寂。

想寄梅花与你,可路途遥遥,日暮夜雪慢慢积满了大地。

拿起酒杯想到的都是感伤的记忆,对着红梅默默无语。

一直记得曾经和你携手同游,千万株红梅绽放在岸边,西湖春水寒碧。

风吹花落,片片落尽,何时才能再见那般美丽?


姜夔去好友范成大家作客,《暗香》、《疏影》在范家的家妓小红演唱之下,更加清婉美妙,范成大一高兴就把小红赠给了作者姜夔。

他和小红告别范成大回家,路过吴江垂虹桥时,写了这样一首诗: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我自创的新调,音韵是如此和谐美妙;小红轻轻地吟唱,我为她伴奏吹奏起洞箫。一曲完了,不知不觉小船已过了吴江县城,回望来时的水路,一座座美丽的江南石桥也在烟波浩渺中沉醉迷离。



真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我觉得“回首烟波十四桥”,比“小红低唱我吹箫”还要美,这对才子佳人,全身心地投入他们的音韵歌声里,对两岸的一切都视而不见,完全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当乐曲奏完,方才回到现实。


怎么这样快,已经走了那么远,是因为他们太过投入,沉浸在艺术里,也沉浸在一份美妙的感情里,所以才觉得快。一曲终了,好像和你已过了一生一世,江南小桥本就是美丽诗意的,此刻它们在烟波浩渺里静默着,好像也被刚才路过的歌声箫声打动了,也被那种心意相通惬意美好的感情感染了。


“回首烟波十四桥”,神来之笔。


无论他的生活还是作品都是艺术化、高规格的,和普通劳动人民简直是云泥之别,劳苦大众社会底层怎么能欣赏那些高雅不接地气的艺术呢?

可是,你知道诗情画意云淡风轻的姜白石,过着怎样的现实生活吗?


在物质上,他并不比你我更富有。


他一生贫寒漂泊,居无定所,和外卖小哥一样,为了生活,远离家乡,也尝试过各种工作。

在古代,读书人的职业发展路径很窄,成功似乎只有一条路,学成文与艺,货与帝王家,只能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


姜夔虽然品味很高,但却屡试不第,总是考不上,只能给那些比较欣赏他的达官贵人打工,更多时候都是奔波在路上。一辈子辗转于鄱阳、汉阳、长沙、扬州、湖州、苏州、杭州、合肥、金陵、南昌等地,他的创作很多就表现出这种漂泊羁旅之感,而且当时南宋已经偏安江南多年,国势衰微,他没有功名、没有官职,也无爹可拼,14岁父亲就去世了,依靠姐姐长大成人,后来经常靠卖字画还有朋友帮助来养活自己还有家人。

他自己也说:

文章信美知何用,漫赢得,天涯羁旅。
——《玲珑四犯》
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
——《湖上寓居杂咏》

姜夔有一位土豪粉丝特别欣赏他,觉得自己的爱豆没有功名很不公平很可惜,就要出资给他捐个功名买个官做,但姜白石羞于以这种方式走上仕途,就谢绝了粉丝好意,布衣终生。

好不容易安定下来,姜夔却又遭遇了杭州城一场大火,公元1204年杭州火灾,尚书省、中书省、枢密院等政府机构都被延及,二千多家民房也同时遭殃,其中就包括姜夔家,他的家产图书所剩无几。

后来亲朋好友相继去世,姜夔穷困潦倒,晚年不得不再次为衣食再次四方奔走。

1227年,67岁的姜夔因病去世,可却连丧葬费都出不起,最后靠朋友捐助才勉强葬在杭州钱塘门外。

这样惨淡的人生经历是不是和你潇洒飘逸风雅迷人的姜白石印象有点不同呢?

是的,就是这样一个沉沦下僚、卑微困苦的姜白石,写出那样清丽脱俗的书法,创作了清雅飘逸的音乐,写出了清空灵动的词句。

身处泥泞却拥有这样高贵优雅的情趣和灵魂。

风里来雨里去辛苦工作的外卖小哥,为什么不能喜欢他?

为什么不能有一份诗意的追求?

他和姜白石该是何等的惺惺相惜,感同身受!

是的,此刻,我的身上没有名牌,我的住所非常简陋,为什么我就不能仰望星空,不能向往高贵?

任何贫穷和卑微,都不能阻挡对诗意生活和清雅之美的向往和追求。

主持人董卿也不由赞叹:

“更难能可贵的是

在如此辛劳奔波也并不富裕的日子里

还能够有这样一颗爱诗的心”

还说:

“我觉得你所有在日晒雨淋,在风吹雨打当中的奔波和辛苦,你所有偷偷地躲在那书店里背下的诗句,在这一刻都绽放出了格外夺目的光彩。”

真的心有戚戚。

也想起在德国有人好奇地问她的邻居,一个修下水道的工人,为什么读康德哲学著作,

他这样回答:

”你不知道,下水道里面特别黑,我一边干活一边在心里默念康德的那些词句,我觉得我的生命充满了光明。”


—————

写下这样的答案,是因为自己也曾有过身在泥潭,心向白雪的日子。

我想,无论是姜夔,是雷海为,还是我自己,这一生,无论吃过多少苦,经历过多少灰暗岁月,也无论自身的生活环境、社会地位如何不堪,曾经与那么多美好的、深入心田的词句相遇,已经是人生意外获得的幸福和甘甜。

这就是文字的魔力啊。

求赞求关注哦噢

其他关于诗词的回答,喜欢的话欢迎移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文学欣赏中一个挺普遍的现象:经典与个人口味的差异。很多人听到您这样的评价,可能觉得挺意外,毕竟姜夔在宋代词坛上可是响当当的人物,被誉为“白石道人”,与辛弃疾并称“辛姜”。他留下的词作,在后世评论家眼中,常常是标杆性的存在。您觉得姜夔“水平很低”,不理解他“词性美感.............
  • 回答
    很多人之所以会觉得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中经济最发达的朝代,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大量史料和历史研究的有力支撑。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宋朝的经济成就。一、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宋朝的农业发展可以说是奠定了其经济发达的基础。 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 最具代表性的是占城稻的引进。这种来自越.............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触及了《水浒传》中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的复杂性。扈三娘的经历确实充满悲剧色彩,而她对宋江的态度也显得与她的遭遇不符,这在读者中引发了很多讨论。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 1. 扈三娘的悲惨遭遇与梁山团伙的“仁义”的认知差异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扈三娘遭受的巨大不幸.............
  • 回答
    《雪中悍刀行》作为一本以江湖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其复杂的人物关系、宏大的世界观和深刻的主题确实让许多读者感到“难懂”或“不耐烦”。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让人觉得“不好看”的原因: 一、人物塑造的“复杂性”与“割裂感”1. 角色数量过多,主线模糊 小说中涉及的势力、人物众多(如北齐、大燕、.............
  • 回答
    关于元宇宙是否是“骗局”的讨论,其实是一个涉及技术、经济、社会、伦理等多重维度的复杂问题。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帮助你更全面地理解这一现象: 1. 技术瓶颈:当前技术尚未成熟元宇宙的实现需要一系列前沿技术的突破,但目前这些技术仍处于早期阶段,难以支撑大规模、沉浸式的虚拟世界。 虚拟现实(VR)与增.............
  • 回答
    你提到的“《精灵宝可梦:剑与盾》没有记忆中的黑白画质好玩”这一感受,实际上涉及到多方面的技术和体验差异。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这种对比感的原因: 1. 技术代际的画质差距:硬件限制 vs 技术进步 《黑/白》(NDS平台): NDS是2010年代初的掌机,其屏幕分辨率仅为256×1.............
  • 回答
    《三十而已》这部剧之所以让一些观众觉得“三观不正”,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剧情设置、人物塑造、价值观传达以及社会现实的映射等多个层面。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可能导致这种感受的原因:1. 围绕“小三”的过度关注与“正妻”的“原谅”逻辑: 剧情核心的争议点: 顾佳(许幻山妻子)发现丈夫许幻山出轨林有有.............
  • 回答
    你的感觉并非完全准确,欧美人并非“很少”吃羊肉,而是相比于其他肉类,羊肉在他们的饮食结构中占据的比例确实相对较小。 这种现象的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历史、文化、宗教、经济、地理以及口味偏好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为你详细阐述:1. 历史和农业发展的影响: 猪肉和牛肉的普及: 在欧洲大部分地区,.............
  • 回答
    你提出这个问题,反映了很多家长和社会公众对当下教育现状的担忧,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觉得“有些教师越来越没有师德”的感受并非空穴来风,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复杂的原因和现象。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以及可能存在的具体表现:一、 教师职业面临的挑战与压力:首先,理解教师的境况.............
  • 回答
    你觉得诗歌朗诵“恶心”,这是一个非常个人化且强烈的感受。要详细地探究这种感受的来源,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包括诗歌本身、朗诵者的表现、听众的期待、以及你个人的经历和偏好。一、 诗歌朗诵的本质与潜在的触发点: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诗歌朗诵的核心是什么。诗歌朗诵是将书面文字通过声音、语调、节奏、情感等.............
  • 回答
    你觉得白人颜值很高,这是一个很普遍的感受,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基础虽然“白人”这个词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建构,涵盖了非常广泛的遗传多样性,但从生物学的角度,某些在历史上被归类为“白人”的群体,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遗传特征,这些.............
  • 回答
    你观察到的现象很普遍,很多程序员确实给人一种“挣得多却很节省”的感觉。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收入水平、职业特性、消费观念、心理因素以及信息不对称等角度来详细解读: 一、 高收入与相对自由的经济基础首先,让我们承认程序员行业普遍的高收入水平。 高需求与技能溢价: 软件开发是现代社会不可或.............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为什么你可能会觉得《罗曼蒂克消亡史》“无聊”。“无聊”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感受,它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原因。对于一部备受争议、有独特风格的电影来说,无法引起共鸣是很常见的情况。以下是一些可能让你觉得它无聊的原因,以及相关的分析:1. 叙事结构碎片化和非线性: 原因: 电影采用了非常.............
  • 回答
    很多人觉得5G是骗局,这个想法绝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许多被放大或被忽视的细节。我们不妨就从这个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一下,看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以及这些感觉背后到底站着什么。首先, 宣传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是最直接的感受来源。当初5G刚出来的时候,那叫一个铺天盖地,各种“革命性”、“颠覆性”的宣传语涌.............
  • 回答
    我知道你想听听为啥中文说唱让你觉得有点“尬”,这事儿咱聊聊,保证不是那种机器写出来的官方说辞。这感觉其实挺普遍的,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聊。首先,是歌词的问题。 内容空洞,没有共情点: 这是最让人受不了的一点。很多中文说唱,尤其是早期或者一些模仿痕迹比较重的,你会发现他们唱来唱去就那几样:炫富(劳力.............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反映了不同人观影角度和侧重点的巨大差异。你想让文章看起来不像是AI写的,那我得先跟你聊聊,为什么你会觉得《四海》难看,而你那些学导演和制片的朋友却看得津津有味,这其中的门道可不少。首先,咱们先说说你为什么可能觉得《四海》难看。你看到的,很可能是一个普通观众最直观的感受。.............
  • 回答
    《举手!》和《抗日奇侠》这两类作品,虽然都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但给人的历史感受和对观众的“侮辱感”却截然不同。很多人会觉得前者在“侮辱历史”方面反而比后者更甚,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到历史真实性、艺术表现手法、创作意图以及观众的心理预期等多个层面。一、 对历史真实性的“错位”与“冒犯”: 《举.............
  • 回答
    你提出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对汽车有一定研究或者有实际体验的人内心的真实感受。确实,很多时候我们评价一辆C级车,尤其是那些主打舒适、豪华和后排体验的车型,很容易陷入“只适合坐,不适合开”的窠臼。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我们不妨一点点掰开了说。1. 舒适性至上的调校,模糊了驾驶的参与感首先,.............
  • 回答
    哈哈,理解你的感受!《小丑》这部电影确实引起了很多讨论,有人觉得它深刻得不行,有人又觉得它逻辑不通、过于夸张。你觉得牵强,绝对不是你不懂得欣赏,而是因为这部电影确实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而且它的核心是通过一个特定视角来展现一个人物的堕落,这种表现方式本身就容易引发争议。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为啥你可能.............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而且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在排除四大名著的情况下,比较古代小说和戏曲的艺术水平,确实可以深入探讨。这涉及到文本的载体、表现形式、时代审美、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等多个层面。以下是我认为导致这种感受的一些主要原因,并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戏曲的综合艺术性和瞬间感染力戏曲并非仅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