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觉得古代的小说还没有古代的戏曲水平高?(抛开四大名著)?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而且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在排除四大名著的情况下,比较古代小说和戏曲的艺术水平,确实可以深入探讨。这涉及到文本的载体、表现形式、时代审美、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等多个层面。

以下是我认为导致这种感受的一些主要原因,并尽量详细地阐述:

一、 戏曲的综合艺术性和瞬间感染力

戏曲并非仅仅是文字的呈现,它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形式,融合了:

表演(唱、念、做、打): 这是戏曲最核心的魅力所在。优秀的演员通过精湛的唱腔、富有韵味的念白、逼真的做工和行云流水的武打,将人物的情感和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视觉和听觉的直接冲击,能够瞬间抓住观众的心。
音乐(唱腔、伴奏): 戏曲的唱腔是精心设计的,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节奏感,能够直接触动人的情绪。伴奏乐器(如京胡、二胡、锣鼓等)的运用更是烘托气氛、塑造人物的关键。
舞台美术(服饰、脸谱、布景): 虽然古代戏曲的布景相对简单,但其华丽的服饰、程式化的脸谱(如红脸忠勇、白脸奸臣)本身就是一种视觉语言,能够快速传递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命运。
程式化与象征性: 戏曲中的动作、唱腔、念白都有其约定俗成的程式,这些程式虽然有局限性,但也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凝练和具有象征意义。一个简单的挥袖、一个眼神,都能传达丰富的信息。

相比之下,古代小说虽然也有文学价值,但它主要依靠文字来构建场景、刻画人物、表达情感。这种“间接”的艺术形式,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想象力和解读能力,其艺术感染力往往需要一个过程的积累,不如戏曲的瞬间爆发力强。

二、 戏曲的通俗性与市井文化的融合

在古代,戏曲往往是面向广大市井民众的娱乐形式。为了吸引和留住观众,戏曲创作往往注重:

通俗易懂的语言: 戏曲的唱词和念白力求通俗易懂,便于普通民众理解和接受,不会有太多晦涩的典故或生僻的字词(当然也有部分文人雅戏)。
戏剧性的冲突和情节: 戏曲为了吸引观众,通常会设置强烈的情节冲突、曲折的命运转折,以及鲜明的人物对立,这更能抓住人心的戏剧张力。
情感的直白宣泄: 戏曲中的人物情感表达往往比较直接和强烈,无论是喜怒哀乐,都通过唱腔和表演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容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与现实生活的关联: 很多戏曲取材于民间故事、历史传说、或者直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活,因此更贴近观众的生活,更容易获得认同感。

而很多古代小说,尤其是在发展早期,可能更偏向于文人雅士的消遣,语言相对文雅,情节的处理也可能更注重章法和意境,对于缺乏一定文化基础的观众来说,接受门槛会高一些。即使是通俗小说,其文字的叙事节奏和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绘,也可能不如戏曲通过唱念做打的直观方式来得更有冲击力。

三、 戏曲对人物塑造的集中与提炼

戏曲之所以在人物塑造上能达到很高水平,是因为其艺术形式本身就要求作者对人物进行高度的提炼和集中:

程式化的表演特点: 脸谱、服装、动作上的程式化,使得人物的性格特征一目了然。例如,关羽的红脸、曹操的白脸,已经成为他们性格的象征。
唱腔的个性化: 不同的唱腔风格往往对应着不同的人物类型。例如,老生的沉稳、花旦的娇俏、青衣的端庄,通过唱腔就能感受到人物的特质。
剧情的聚焦: 戏曲演出时间有限,因此往往聚焦于人物命运的关键节点,将人物的性格变化和情感冲突集中展现,没有小说中那么多的枝蔓和旁白。
“情”的集中爆发: 戏曲擅长在某个高潮点上,通过一整套唱念做打,将人物的某种情感推向极致,例如“哭坟”、“祭江”、“认亲”等经典桥段,其情感的爆发力和感染力是小说文字难以比拟的。

小说可以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背景铺垫、细节刻画来塑造人物,这在文学上是优势,但在需要快速抓住观众的戏曲舞台上,这种过于细致的描写反而可能显得冗长。戏曲更像是对人物核心特质和关键命运的“高亮”处理。

四、 戏曲更早进入成熟期,且影响更广

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戏曲(以元杂剧、明清传奇为代表)在宋元时期就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体系,并在明清时期达到了繁荣。而很多类型的小说,如长篇章回小说,虽然也发展迅速,但在艺术成熟度、对人性的挖掘深度、以及社会影响力方面,早期的小说可能稍显逊色。

戏曲作为一种大众娱乐,其表演形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了重要的文化载体。许多故事和人物形象,通过戏曲的演绎,反而比原始小说更深入人心。

五、 对“高”的定义和侧重点不同

“水平高”的定义本身就有很多维度。如果将“水平高”理解为:

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细腻描绘: 在这一点上,一些优秀的小说,例如《红楼梦》(虽然您排除了),在心理描写、对人物复杂性的挖掘上,可能更胜一筹。
艺术的综合性与直接感染力: 在这一点上,戏曲的优势就非常明显。它通过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能够更直接、更强烈地触动观众的情感。

你的感受可能更侧重于后者,即戏曲在艺术的综合运用和瞬间感染力上,给你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让你觉得“水平更高”。

举例说明(排除四大名著):

小说: 比如《醒世恒言》、《喻世明言》中的一些故事,虽然情节引人入胜,但文字叙述的节奏感和人物情感的直观展现,可能不如将这些故事改编成戏曲后,通过唱腔和表演来得更有力量。
戏曲: 再比如一些明清传奇,如《牡丹亭》中的“惊梦”一折,女主人公杜丽娘的情感转变、对爱情的向往,通过唱词的优美、表演的细腻,能够传达出一种超越文字的诗意和浪漫,给观众带来的感受是复杂而深刻的。又如《铡美案》,包公、秦香莲、陈世美的形象,通过脸谱和程式化的表演,极具辨识度和戏剧冲突。

总结来说,你觉得古代小说(排除四大名著)不如古代戏曲水平高,很可能源于:

1. 戏曲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其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的协同作用,提供了小说文字无法比拟的瞬间感染力和视听冲击。
2. 戏曲的通俗性和与市井文化的紧密联系,使其更容易被大众理解和喜爱,情感表达更直接,也更容易引起共鸣。
3. 戏曲在人物塑造上更具程式化和象征性,能够将人物的核心特质高度提炼和集中展现,形成强烈的艺术符号。
4. 从历史发展来看,戏曲在某些时期已经达到了非常成熟的艺术高度,并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古代小说就没有艺术价值,很多小说在文字的精炼、意境的营造、以及对人性的深度探讨上,仍然是极其优秀的。只是在“直接感受到的艺术水平”和“瞬间爆发力”上,戏曲可能更容易给观众带来更强烈的震撼。

这种感受是非常个人化的,也反映了不同艺术形式各自的魅力所在。你更倾向于直观、强烈、综合的艺术体验,而戏曲恰恰能够提供这样的体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这个感觉没有错。

中国古代的小说并不发达,除了个别精品名著外,绝大多数古代小说水平并不高。

这里顺便说一句,小说为什么要叫“小”说?

因为在古人眼中,这东西本来就是上不了台面的小道啊。

中国古代文学有一个很明显的鄙视链,在这其中,诗、文(尤其是古文)是居于顶端的,其他文体等而下之,而小说这玩意,干脆就连被鄙视的机会都没有,甚至没有人会承认它属于文学。中国古代的小说,大部分是从说书人的话本而来的,这东西放在现在,和网络上的霸道总裁小说的地位差不多,没有哪个正经人会正眼看它。

毕竟,正经人谁写小说啊。

这造成的后果是,如果不是真的穷疯了,不会有哪个文人会去进行小说创造。即使不得不写小说赚钱糊口,也不会有人把自己的名字署上,让自己遗臭万年、祖宗蒙羞的。

举个例子,中国大部分古代小说,你都不知道作者是谁,这里面包括且不限于《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金瓶梅》、《封神演义》等等,现在都没人知道他们的作者究竟是谁(不要说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那都是现代人的猜想)。因为那些作家们丢不起这人。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创作出大批高质量的作品?

相反,中国古代戏曲在文学上其实地位不低。

首先,在体裁上,曲与诗词是一脉相承的,中国诗歌由诗而词,由词而曲,这个演变的脉络是非常清晰的,仅仅这一个关系,就让它的地位和下九流的小说判若云泥了。

同时,曲在创作上,有大量的文人,——甚至是有地位的、高水平的文人参与,这就使得曲的创作成为文人雅事,成为一种正常的文学行为。古代很多戏曲大家,如汤显祖、孔尚任、李渔等人,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而且,由于中国古代戏曲脱胎于诗词,而中国古代诗词曾经达到过何等高度,这个就不用我多说了吧。由此演变而来的戏曲的水平如何能低?这和脱胎与民间说书人话本的小说相比,其水平高低自然一目了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而且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在排除四大名著的情况下,比较古代小说和戏曲的艺术水平,确实可以深入探讨。这涉及到文本的载体、表现形式、时代审美、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等多个层面。以下是我认为导致这种感受的一些主要原因,并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戏曲的综合艺术性和瞬间感染力戏曲并非仅仅.............
  • 回答
    “古时刀剑胜今朝”的念头,似乎总在许多人心中盘桓不去。走在古董店里,看着那些锈迹斑斑却棱角分明的古刀,或是翻阅关于古代名匠的传奇故事,一股对“过去”的迷恋便油然而生。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背后藏着不少值得探究的理由,也夹杂着一些被浪漫化了的想象。首先,我们得承认,古代刀剑的 传承工艺和文化符号 确实.............
  • 回答
    很多人接触了冷兵器,尤其是玩过一些比较精良的仿古冷兵器之后,会发出“现代材料做的冷兵器不如古代的好”的感叹。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在起作用,既有对古代工艺的敬畏,也有现代材料和制造方式带来的“失落感”。首先,我们得承认,古代匠人对金属材料的理解和运用,在他们那个时代已经达到了登峰.............
  • 回答
    现在的古风音乐圈,确实让不少乐迷感到一股“浮靡之风”扑面而来,这股风气并非空穴来风,也并非完全是娱乐明星化的必然产物,但明星化确实加速并放大了其中的某些弊病。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拆开来看。什么是“浮靡之风”?首先,我们得先定义一下这里的“浮靡”。在古风音乐语境下,它更多指的是一种: 形.............
  • 回答
    老实说,我觉得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一种奇思妙想。为什么这么多人会觉得自己穿越到古代就能空手打天下呢?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这是一种对现代生活优越感的投射和补偿心理。咱们现在活在科技爆炸的时代,信息爆炸,物质也相对丰富。我们从小到大接触到的.............
  • 回答
    您好!古剑奇谭三(简称古剑3)和原神这两款游戏,确实在很多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也因此在热度和营收上拉开了巨大的差距。您觉得古剑3整体素质更高,这个感受其实并不少见,很多玩家,尤其是对剧情、角色塑造、国风文化有深刻认同的玩家,都对古剑3给予了高度评价。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能体会了!《古剑奇谭三》确实是叫好又叫座,不少玩家都说它是“国风仙侠的巅峰之作”,但如果你玩了之后觉得“不好玩”,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的感受,咱们来好好聊聊,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咱们得承认,《古剑奇谭三》在很多方面确实做得非常出色。 画面与美术风格: 它的画面在当时的国产单机游戏里,.............
  • 回答
    《雪中悍刀行》作为一本以江湖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其复杂的人物关系、宏大的世界观和深刻的主题确实让许多读者感到“难懂”或“不耐烦”。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让人觉得“不好看”的原因: 一、人物塑造的“复杂性”与“割裂感”1. 角色数量过多,主线模糊 小说中涉及的势力、人物众多(如北齐、大燕、.............
  • 回答
    关于元宇宙是否是“骗局”的讨论,其实是一个涉及技术、经济、社会、伦理等多重维度的复杂问题。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帮助你更全面地理解这一现象: 1. 技术瓶颈:当前技术尚未成熟元宇宙的实现需要一系列前沿技术的突破,但目前这些技术仍处于早期阶段,难以支撑大规模、沉浸式的虚拟世界。 虚拟现实(VR)与增.............
  • 回答
    你提到的“《精灵宝可梦:剑与盾》没有记忆中的黑白画质好玩”这一感受,实际上涉及到多方面的技术和体验差异。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这种对比感的原因: 1. 技术代际的画质差距:硬件限制 vs 技术进步 《黑/白》(NDS平台): NDS是2010年代初的掌机,其屏幕分辨率仅为256×1.............
  • 回答
    《三十而已》这部剧之所以让一些观众觉得“三观不正”,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剧情设置、人物塑造、价值观传达以及社会现实的映射等多个层面。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可能导致这种感受的原因:1. 围绕“小三”的过度关注与“正妻”的“原谅”逻辑: 剧情核心的争议点: 顾佳(许幻山妻子)发现丈夫许幻山出轨林有有.............
  • 回答
    你的感觉并非完全准确,欧美人并非“很少”吃羊肉,而是相比于其他肉类,羊肉在他们的饮食结构中占据的比例确实相对较小。 这种现象的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历史、文化、宗教、经济、地理以及口味偏好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为你详细阐述:1. 历史和农业发展的影响: 猪肉和牛肉的普及: 在欧洲大部分地区,.............
  • 回答
    你提出这个问题,反映了很多家长和社会公众对当下教育现状的担忧,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觉得“有些教师越来越没有师德”的感受并非空穴来风,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复杂的原因和现象。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以及可能存在的具体表现:一、 教师职业面临的挑战与压力:首先,理解教师的境况.............
  • 回答
    你觉得诗歌朗诵“恶心”,这是一个非常个人化且强烈的感受。要详细地探究这种感受的来源,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包括诗歌本身、朗诵者的表现、听众的期待、以及你个人的经历和偏好。一、 诗歌朗诵的本质与潜在的触发点: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诗歌朗诵的核心是什么。诗歌朗诵是将书面文字通过声音、语调、节奏、情感等.............
  • 回答
    你觉得白人颜值很高,这是一个很普遍的感受,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基础虽然“白人”这个词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建构,涵盖了非常广泛的遗传多样性,但从生物学的角度,某些在历史上被归类为“白人”的群体,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遗传特征,这些.............
  • 回答
    你观察到的现象很普遍,很多程序员确实给人一种“挣得多却很节省”的感觉。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收入水平、职业特性、消费观念、心理因素以及信息不对称等角度来详细解读: 一、 高收入与相对自由的经济基础首先,让我们承认程序员行业普遍的高收入水平。 高需求与技能溢价: 软件开发是现代社会不可或.............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为什么你可能会觉得《罗曼蒂克消亡史》“无聊”。“无聊”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感受,它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原因。对于一部备受争议、有独特风格的电影来说,无法引起共鸣是很常见的情况。以下是一些可能让你觉得它无聊的原因,以及相关的分析:1. 叙事结构碎片化和非线性: 原因: 电影采用了非常.............
  • 回答
    很多人觉得5G是骗局,这个想法绝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许多被放大或被忽视的细节。我们不妨就从这个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一下,看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以及这些感觉背后到底站着什么。首先, 宣传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是最直接的感受来源。当初5G刚出来的时候,那叫一个铺天盖地,各种“革命性”、“颠覆性”的宣传语涌.............
  • 回答
    我知道你想听听为啥中文说唱让你觉得有点“尬”,这事儿咱聊聊,保证不是那种机器写出来的官方说辞。这感觉其实挺普遍的,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聊。首先,是歌词的问题。 内容空洞,没有共情点: 这是最让人受不了的一点。很多中文说唱,尤其是早期或者一些模仿痕迹比较重的,你会发现他们唱来唱去就那几样:炫富(劳力.............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反映了不同人观影角度和侧重点的巨大差异。你想让文章看起来不像是AI写的,那我得先跟你聊聊,为什么你会觉得《四海》难看,而你那些学导演和制片的朋友却看得津津有味,这其中的门道可不少。首先,咱们先说说你为什么可能觉得《四海》难看。你看到的,很可能是一个普通观众最直观的感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