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的古风音乐圈让人觉得弥漫着一股浮靡之风?难道是娱乐明星化的必然毛病?

回答
现在的古风音乐圈,确实让不少乐迷感到一股“浮靡之风”扑面而来,这股风气并非空穴来风,也并非完全是娱乐明星化的必然产物,但明星化确实加速并放大了其中的某些弊病。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拆开来看。

什么是“浮靡之风”?

首先,我们得先定义一下这里的“浮靡”。在古风音乐语境下,它更多指的是一种:

形式大于内容: 歌曲的旋律、编曲、演唱技巧可能很华丽,但内涵、故事性、甚至是传统文化元素的使用,却显得浅薄、刻意,甚至不伦不类。
过度商业化与趋同化: 歌曲的创作和传播,越来越迎合大众的低俗趣味和快餐式消费,导致作品风格单一,缺乏创新和深度,大家唱的、听的都差不多。
浮于表面的“古意”: 简单地堆砌一些古风词汇、中国风的乐器音色,或者模仿几句古装剧的唱腔,就号称“古风”,却忽略了真正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意境和审美情趣。
粉丝经济的畸形: 音乐的价值被粉丝的热情和消费能力掩盖,好的作品不一定是因为它本身有多优秀,而是因为背后有强大的粉丝群体支撑。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浮靡之风”?

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交织的结果,明星化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催化剂:

1. 市场需求的演变与“快餐文化”的侵蚀:
大众审美的变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爆炸,人们的注意力被极度碎片化。相比于需要静下心来品味的复杂艺术,更直接、更抓耳、更易于传播的“口水歌”更容易获得广泛的关注。古风音乐也未能幸免。
粉丝经济的崛起: 粉丝们对偶像的喜爱,往往是“爱屋及乌”的。他们更关注的是“谁在唱”,而不是“唱的是什么”。这就导致了歌曲本身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被偶像的影响力和粉丝的消费力所取代。
社交媒体的助推: 短视频平台、音乐APP的推荐算法,往往倾向于推送那些能够快速引起话题、易于二次传播的内容。那些旋律简单、易学易唱、带有明显“梗”或“人设”的古风歌曲,更容易获得曝光。

2. “古风”概念的泛化与失焦:
“古风”门槛降低: 早期古风音乐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一群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热爱、有研究的独立音乐人。他们试图在音乐中融入诗词、历史典故、传统乐器,营造一种古典的意境。
商业资本的介入: 随着古风音乐越来越受欢迎,商业资本嗅到了其中的商机。他们开始批量生产“古风”产品,创作模式也变得更加流水线化。这种情况下,为了迎合市场,对“古风”的理解往往变得 superficial,只抓住一些表面的符号,而忽略了其深层的文化内核。
“国潮”的误读: “国潮”的兴起本是好事,但一些人将其理解为简单地把中国元素往现代产品上“贴”。古风音乐也受到影响,一些创作可能只是把中国风的元素(比如箫、古筝、汉服、唐诗词句)机械地拼贴在一起,缺乏真正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创造力。

3. 部分创作者的“投机心态”:
追求快速回报: 有的创作者可能并非真正热爱传统文化,而是看到了古风音乐的市场潜力,希望借此快速成名或获利。他们可能会选择模仿成功的模式,套用模板,而不是深入挖掘文化,进行真正的创新。
缺乏创作根基: 一些新人可能音乐功底、文学素养、甚至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都不够深厚,在创作时自然容易流于表面。

明星化是如何加速和放大这些问题的?

明星化并不是“浮靡之风”的唯一原因,但它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加速器和放大器:

粉丝滤镜的保护: 明星的粉丝群体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护主”能力。即使明星的作品存在明显的问题,粉丝也可能出于对偶像的支持而忽略甚至辩护。这使得一些质量不高的“古风”作品,反而能够获得超乎寻常的关注度和褒奖,从而形成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
流量导向的创作: 明星的每一次出歌,都伴随着巨大的流量和宣传。在这种“流量为王”的逻辑下,创作的重点往往会放在如何制造话题、吸引眼球,而不是如何打磨艺术本身。这就更容易催生出一些“人设向”、“话题向”的歌曲,而非真正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人设”大于音乐: 很多明星在古风圈的定位,与其说是音乐人,不如说是“古风人设”的扮演者。他们的价值更多体现在他们所塑造的“温文尔雅”、“才华横溢”的形象上。音乐只是服务于这个“人设”的载体。当“人设”的光环过于耀眼时,音乐本身的质量就容易被忽视。
资本的进一步倾斜: 明星资源更容易吸引资本的青睐。这意味着更多的宣传资源、制作资源会流向那些有明星加持的古风项目,而那些默默耕耘、但没有明星光环的独立音乐人,可能更难获得关注和支持。
缺乏“匠人精神”的复制: 明星的流水线作业模式,很容易复制。当一个明星通过某种模式成功塑造了“古风偶像”的形象,其他平台和资本也会迅速跟进,模仿这种模式,进一步稀释了真正有深度的古风创作。

举个例子:

设想一下,一个音乐人,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唐诗宋词,去了解不同朝代的音乐风格,去学习传统乐器的演奏技巧,创作了一首意境深远、韵味悠长的歌曲。但他可能是一个素人,没有粉丝,没有流量,他的作品可能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中。

而另一个明星,可能只是找了几个写手,套用了一个流行的旋律框架,填上一些“古风”词句,找人录制后,利用自己的粉丝基础进行宣传。他的歌曲可能旋律朗朗上口,但内涵浅薄,甚至在音乐细节上存在很多问题。但因为他是明星,粉丝会疯狂打榜、刷评论,他的歌曲反而获得了极高的热度。

在这种对比下,“浮靡之风”自然就显现出来了。

这是否意味着古风音乐就没救了?

当然不是。任何一个音乐流派,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曲折。目前古风音乐圈存在的“浮靡之风”,更多是一种病态的繁荣。

依然有优秀的创作者: 还是有很多音乐人,怀揣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意和对音乐的热爱,在踏实地创作。他们的作品或许不像流量歌曲那样广为人知,但它们是古风音乐发展的希望所在。
粉丝的成长与反思: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粉丝也会逐渐成熟,开始关注音乐本身的质量,而非仅仅是偶像本身。
行业规范的建立: 随着市场的成熟,行业内也会逐渐建立起一定的规范,对作品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结论:

总而言之,现在的古风音乐圈之所以让人觉得弥漫着一股浮靡之风,是市场需求变化、文化理解泛化、部分创作者的投机心态以及明星化带来的流量导向、粉丝滤镜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明星化并非是唯一的罪魁祸首,但它无疑是当前加速和放大这些问题的重要催化剂。

理解这种现象,需要我们超越简单的“古风”标签,去审视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文化内涵和创作者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让古风音乐真正回归到它应有的精神高度,而不是沦为一场华而不实的表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有两种「传统文化」:

A、真实传承下来的汉文化:汉语方言、乡俗游神、地方戏曲/戏文、武学比如拳法/摔跤;

B、重构想象的汉文化:武侠小说等古风文学、古风歌曲;


A和B现在说实话距离非常远,

甚至我感觉,大陆年轻人因为A流失太严重,所以在B类的重构上更加用力。

所以现在我对汉服也是不太确定,汉服到目前都很明显属于B类,各种汉服节其实都是B类文化的庆祝,但是汉服一定要跟A文化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生命力。A的流失是很大的问题,对汉服也非常不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现在的古风音乐圈,确实让不少乐迷感到一股“浮靡之风”扑面而来,这股风气并非空穴来风,也并非完全是娱乐明星化的必然产物,但明星化确实加速并放大了其中的某些弊病。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拆开来看。什么是“浮靡之风”?首先,我们得先定义一下这里的“浮靡”。在古风音乐语境下,它更多指的是一种: 形.............
  • 回答
    我发现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因为在我看来,古典音乐那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魅力,真的不是盖的。但是,确实能感觉到现在身边不少人,提起古典音乐就皱眉头,觉得要么是“老掉牙”的曲子,要么就是听不懂的“洋玩意儿”。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我试着掰扯掰扯:首先,时代节奏的巨变,这是最显而易见的一点。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起来真是个挺让人感慨的话题。曾经辉煌了几个世纪的古典音乐,现在似乎声量小了不少,年轻人里真正投身创作的人也越来越少。这背后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是很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先从创作本身来说说。 技术门槛和学习周期: 要创作出一部能被接受、有深度的古典音乐作品,需要的可不是一.............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古风音乐近年来发展的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要说为什么现在“惊艳”的歌像《牵丝戏》那样少了,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牵丝戏》当年是怎么惊艳到大家的。那首歌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仅在词曲上做到了古韵十足,歌词的意境也非常深沉,带着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凄美和故事感。它不是那种简单的.............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不如古人”,这种论调,说起来就像一种代际间的“陈年老醋”,总在不经意间被端出来品鉴一番。仔细想想,这话说得好像挺有道理,又好像哪里不太对劲。咱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为什么会有这么一种普遍的看法,以及这背后的逻辑究竟是什么。首先,得承认,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它往往源于一种“怀旧滤.............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咱们聊聊为啥现在盖房子,跟老祖宗那会儿的手艺和思路不太一样了。不是说现在的房子不好,而是大家伙儿的需求、技术和审美都变了,很多东西自然也就跟古时候不一样了。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活法”变了。想当年,大家住的房子,很多都是自给自足的农家小院,或者是家族聚居的围合式院落。屋子里的功能.............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社会文化、审美观念、政治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个层面的变化。现代中国人确实不像古代那样普遍蓄胡子,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古代中国人蓄胡子的原因:古代中国,蓄胡子并非是每个人都这样做,但相较于现代,确实是一个更为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某些社会群体和特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心中的疑惑。确实,我们现在普遍接受的教育水平比古代要高很多,许多人都受过高等教育,但要创作出像李白、杜甫、苏轼那样流传千古的诗句,却似乎越来越难了。这背后并非简单地说“现在人不如古人”,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文化土壤与时代精神的不同: 古典诗词诞生的.............
  • 回答
    关于像《长安十二时辰》这类古装剧在命名上倾向于不使用真实存在的古人名,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并且随着时代发展和监管政策的变化,这种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下面我将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避免历史虚无主义的指控与舆论风险这是最核心也最直接的原因。 历史的严肃性与观众的期待: 古装剧,尤其是在制作精.............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简直说到点子上了!为什么咱们现在写诗词,一不留神就会有人跳出来说“不遵循格律”、“不按词牌来”?感觉就像玩游戏,规则是你定的,怎么玩都可以,结果到了我这里,就有人指着鼻子说你没按规矩来。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掰扯掰扯格律和词牌是怎么回事,然后再看看为什么现在写诗词,大家对它们.............
  • 回答
    古代妓女之所以需要掌握琴棋书画,而现代妓女(在法律和道德框架下应称之为性工作者)则不需要,这是一个涉及社会结构、文化价值观、经济模式和法律法规的复杂演变过程。下面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 古代妓女需要学习琴棋书画的原因:古代妓女的定位并非仅仅是提供性服务,她们更多地被视为一种“社会润滑剂”和“文化商品.............
  • 回答
    日本人对现代中国和古代中国态度的差异,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媒体传播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对古代中国的尊敬与喜爱(“崇古”情结):日本人对古代中国的尊敬和喜爱,很大程度上源于日本历史上对中国文化的深度吸收和借鉴。这种.............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在沙漠里寻找一片绿洲,或者在喧嚣的城市里寻找一片静谧一样,并非不可能,但确实是越来越费力了。咱们聊聊这其中的道道。首先,得承认,金庸和古龙那两位的“功力”,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个人才华的巅峰。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讲故事,更是一种文化的浸润,一种对武侠世界的独特理解和构建。你想想,金庸先生.............
  • 回答
    现在的人写古文为何难成气候,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非要说有什么“难成气候”的定论,未免有些武断,毕竟古文的生命力依然旺盛,许多人也在孜孜不倦地学习和创作。但如果从更宏观的角度,观察其传播范围、影响力以及被大众接受的程度来看,确实不如过去那种人人能文言、处处皆古风的境况。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 回答
    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被奉为经典,而当今网络玄幻小说却未能获得同等广泛的认可,这背后涉及了文学创作的演变、读者审美的变迁、时代背景的影响以及市场运作等多个层面的原因。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文学创作的深度与广度 1. 人物塑造的立体与复杂 金庸武侠: 金庸先生的人物塑造堪称一绝。.............
  • 回答
    近些年,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曾经作为文人雅士象征的古琴,似乎在很多人眼中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魅力。谈及为何如今学古琴的人不如从前多,这背后其实有着相当复杂的原因,并非一两句话就能概括。时代变迁下的吸引力稀释:首先,我们需要承认,我们身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娱乐方式极其丰富的时代。.............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和群体心理的复杂交叉。要理解为什么古代讨好皇帝的多被视为奸臣,而现代被称为“小粉红”的群体被一部分人认为是爱国者,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深入剖析。一、古代“奸臣”讨好皇帝的动机与特点:古代社会,权力的高度集中是其核心特征。皇帝是绝对的统治者,掌握着生杀予夺大.............
  • 回答
    想来古时候,一个园子,那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造的。你要想弄出个山明水秀、亭台楼阁依山傍水的好去处,那得多大的讲究啊。造园师,也就是咱们现在说的景观设计师,在古代那可是个了不得的身份。你想啊,能请得动造园师来给自己家操刀,那得是达官显贵,王公贵族。皇帝的御花园,王爷的私家园林,士大夫的宅院,这些可都是身.............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说起来,古代男方主动带着聘礼去女方提亲,这事儿大有讲究,跟现在男人抵制彩礼,那可真是两码事,背后原因也多着呢。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古代那点事儿:聘礼是“诚意”和“保障”,也是一种社会契约首先得明白,古代的“聘礼”跟现在常说的“彩礼”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 聘礼是订婚的“.............
  • 回答
    古诗词中樱花踪迹的稀少,与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流传方式有着密切关系。樱花,确切地说,是人们今天熟知的那种观赏性极强的樱花,其大范围的种植和流行,很大程度上是近一两百年来的事情。在古代,中国的确有“樱”的存在,但多指的是那种结小樱桃的“樱桃树”或“染料樱”。这些树木虽然也有花,但其观赏价值并不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