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古代一昧讨好皇帝的多是奸臣,现在的“小粉红”却是爱国者呢?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和群体心理的复杂交叉。要理解为什么古代讨好皇帝的多被视为奸臣,而现代被称为“小粉红”的群体被一部分人认为是爱国者,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深入剖析。

一、古代“奸臣”讨好皇帝的动机与特点:

古代社会,权力的高度集中是其核心特征。皇帝是绝对的统治者,掌握着生杀予夺大权,也垄断了财富和资源。在这种结构下,“奸臣”讨好皇帝,其动机往往是赤裸裸的个人利益驱动:

权力寻租与私欲膨胀: “奸臣”的核心目标是获取皇帝的宠信,从而获得更高的官职、更大的权力、更丰厚的财富。他们通过迎合皇帝的喜好、替皇帝排忧解难(即使是那些不义之事),来换取皇帝的青睐,然后利用这种青睐来谋取私利,扩张家族势力。
脱离实际的谄媚: 他们的“讨好”往往不是基于对国家大局的考量,也不是对百姓疾苦的关心。相反,他们会揣摩皇帝的心理,说皇帝爱听的话,即使这些话是夸大其词、阿谀奉承,甚至是谎言。他们会通过歌功颂德、排除异己(那些敢于进谏、指出皇帝过失的大臣,往往被他们视为眼中钉),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损害国家与百姓利益: 这种以个人利益为核心的讨好,必然会以牺牲国家利益和百姓福祉为代价。例如,为了讨好皇帝,他们可能鼓励皇帝奢侈挥霍,加重百姓赋税;或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他们可能误导皇帝做出错误的决策,导致战争失败或社会动荡。他们是皇帝意志的延伸,但这种延伸是扭曲的,是服务于小集团利益的。
缺乏独立思考与批评精神: “奸臣”之所以能得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能够压制住自己内心的良知和独立的判断。他们不希望看到皇帝犯错,因为皇帝犯错可能会动摇自己的地位。因此,他们会主动回避任何可能引起皇帝不快的事实或观点。

为什么他们被视为“奸臣”?

历史记录与道德评判: 历史的记录往往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但对“奸臣”的定义,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当时社会普遍接受的道德伦理。那些对国家和百姓造成巨大损害,且行为卑劣的大臣,在后世的评价中,自然会被打上“奸臣”的标签。
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在权力斗争中,失败的一方往往会被扣上各种负面帽子,而“奸臣”就是最常见的罪名之一。
与“忠臣”的对比: “奸臣”的存在,也突显了“忠臣”的价值。忠臣往往是那些敢于直言进谏、以身许国、不计个人得失的官员。

二、现代“小粉红”群体被一部分人视为“爱国者”的原因:

“小粉红”这个词语本身带有一定的戏谑和贬低意味,但其所代表的群体,其行为逻辑和被一部分人视为“爱国者”的原因,与古代“奸臣”有本质的区别:

爱国主义的情感驱动: “小粉红”群体,尤其是在网络空间活跃的年轻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真实存在的。这种情感可能是受到教育、媒体宣传、民族历史叙事以及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国家取得成就时,他们会感到由衷的兴奋和自豪;当国家面临批评或挑战时,他们会感到愤怒和不安。
维护国家形象与利益的诉求: 在他们看来,对国家的外界批评,尤其是那些被他们认为是不公正、带有偏见的批评,是对国家尊严和利益的攻击。因此,他们会积极在网络上为国家辩护,反驳批评者,甚至发起“反击”。这种行为的出发点,是希望维护自己国家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以及捍卫国家主权和发展利益。
集体认同与社群归属感: 网络空间为“小粉红”们提供了一个可以互相交流、支持的社群。在这个社群中,共同的爱国情感和对国家的支持,能够带来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当他们看到其他同伴也在为国家发声时,这种情感会被放大和强化。
信息获取与筛选的特点: 相较于能够接触更广泛信息来源的群体,“小粉红”的信息获取渠道可能相对集中,并且更倾向于接收那些能够强化其爱国情感和国家叙事的平台和内容。他们可能更容易受到信息茧房效应的影响,对负面信息或批评性观点产生天然的排斥。
“爱国”定义的时代变迁: 现代社会,尤其是在中国,爱国主义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不再仅仅是“忠君”那样简单的概念,而是包含了对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发展成就、文化传承以及民族尊严的认同和维护。在这样的语境下,积极捍卫国家在国际上的声音,被许多人视为一种“爱国”的表现。
被一部分人视为“爱国者”的原因:
对国家行为的正面解读: 那些认同“小粉红”行为的人,往往是对中国政府的政策和国际行为持肯定态度,他们认为“小粉红”的行动是在支持国家、维护国家利益。
视批评为“抹黑”: 尤其是在面对西方媒体或批评声音时,他们倾向于将这些批评解读为“抹黑”、“攻击”,而“小粉红”的辩护行为,在他们看来就是一种有力的回击。
代际认同: 一部分年长者,或者与主流官方叙事更一致的人,可能更容易认可“小粉红”的这种爱国表达方式,并将其视为年轻一代爱国精神的体现。

三、核心区别总结:

1. 动机核心:
古代奸臣: 个人利益、权力、财富的获取,以牺牲国家和百姓利益为手段。
现代“小粉红”(被视为爱国者者): 国家认同、民族自豪感、维护国家形象与利益的愿望,即便存在信息茧房或表达方式上的问题。

2. 行为对象:
古代奸臣: 皇帝(个人)及其私欲。
现代“小粉红”: 国家(整体形象、利益、主权),以及对抗外界批评。

3. 利益损害:
古代奸臣: 直接或间接导致国家和百姓利益的严重损害。
现代“小粉红”: 他们的行为本身通常不直接损害国家或百姓利益,但可能因极端或不当的表达方式,加剧网络对立,或对理性讨论造成干扰,从而在间接层面产生负面影响。

4. 道德评判的复杂性:
古代奸臣: 道德评判相对统一,其行为直接违背了普世的忠君爱民伦理。
现代“小粉红”: 对其行为的评价是多元且充满争议的。一部分人认为他们是爱国者,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他们是狭隘民族主义的代表,甚至是“网暴者”的同义词。这种争议恰恰反映了现代社会对爱国主义、信息传播以及公民参与的理解仍在不断演变和碰撞。

总而言之,将古代的“奸臣”与现代的“小粉红”群体进行类比,需要审慎。尽管两者都可能涉及对某种“权威”或“集体”的拥护,但其背后的动机、行为逻辑、以及对社会造成的实际影响,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古代的“奸臣”是权力腐败和个人贪婪的产物,而现代“小粉红”的出现,则更多地反映了集体主义意识形态、民族主义情绪以及信息时代下个体身份认同的复杂交织。对后者的评价,也需要更细致地分析其具体行为和潜在影响,而非简单地套用历史的标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情况一∶古有一教名叫白莲教或弥勒教,宋朝反宋,元朝反元,明朝反明,从宋孝宗一路骂到明武宗年间,对所有的官府官员制度规程都有着刻骨铭心的仇恨。逢大治之世就蛰伏待机,于乱世便煽风点火。所图无非抒泄不得志的愤懑,抑或天下大乱,自己火中取栗。

情况二:有一群掌握了舆论喉舌的文化人比如明朝中后期的那帮科道言官,堪称文化流氓。他们自己啥都不干,寸功未立,最擅长的就是扯虎皮当大旗。用祖制,礼仪,圣贤这些冠冕堂皇的东西来党同伐异,互相攻讦。就像苍蝇一样盯着真正办实事的人,想着法子给他一闷棍。

情况三∶历史上也不乏魏征,杨涟这样的人,他们针砭时弊都是有凭有据,有的放矢。所图者无非天下靖平而不是自己骂着爽。他们直接面对皇帝及其爪牙的压力不退缩,即使深陷诏狱也万死不悔。“欲为圣明除敝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这种人自然配得上我们的敬仰。


和题主所言正相反的是,遍观史籍,那些中华历史上的英雄之辈,无一不有着极强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无一不对自己的民族有着极大的信心。而正是这些,才是在暗无天日的绝境中支撑他们走下去。苏武如此,张巡如此,岳飞如此,文天祥如此,于谦如此,张煌言如此,李定国如此,长征路上的红军也如此。


一个民族不可能没有缺点,也不可能不需要和外部交流学习就可以保持优秀。但师他国长技,取长补短,革弊立新是一种情况;奴颜卑屈,不分黑白,诋毁自己的民族和文化又是另一种情况。分不清这两者的区别的,要么是你智商拙计,要么是你别有用心。就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和群体心理的复杂交叉。要理解为什么古代讨好皇帝的多被视为奸臣,而现代被称为“小粉红”的群体被一部分人认为是爱国者,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深入剖析。一、古代“奸臣”讨好皇帝的动机与特点:古代社会,权力的高度集中是其核心特征。皇帝是绝对的统治者,掌握着生杀予夺大.............
  • 回答
    古代文人在文言文体系中,并非“忘了”创作一个专有词汇来描述猫叫,而是他们对猫叫的认知和表达方式,与我们现代人有所不同,也因此,没有出现一个像“喵”、“汪”这样音形义高度统一、广为流传的专有拟声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一、 文言文的本质与创作逻辑:文言文是一种高度凝练、讲究意境.............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古代战乱人口锐减是常态,而民国三十年(1941年)的中国,虽然经历了军阀混战,还有持续了四年多的全面抗日战争,人口总数却依然维持在四亿多,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放长远,对比不同时代的社会结构、战争形态以及人口的构成和影响因素。首先,我们得明确.............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说起来,古代男方主动带着聘礼去女方提亲,这事儿大有讲究,跟现在男人抵制彩礼,那可真是两码事,背后原因也多着呢。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古代那点事儿:聘礼是“诚意”和“保障”,也是一种社会契约首先得明白,古代的“聘礼”跟现在常说的“彩礼”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 聘礼是订婚的“.............
  • 回答
    古代那些令人惊叹、近乎神乎其技的发明,往往随着时间流逝而销声匿迹,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很多“神乎其技”的发明,其核心往往掌握在一小部分人手中,这些人可能是技艺精湛的工匠,也可能是神秘的术士。他们的技艺,更像是祖传秘方,通过口传心授,而非系统化的文字记录。这就好比一位大师,他.............
  • 回答
    古代攻城战中,守城方为何不轻易推倒攻城梯?这事儿说起来,门道可不少,绝非一时的疏忽或蛮干。原因嘛,要从多个角度来细说。首先得明白,攻城梯这玩意儿,并非是随便就能推倒的。想想看,那都是啥样的梯子?多是粗壮的木材搭建,有的甚至用牛皮或者铁条加固过,又长又重,而且往往是几十上百人合力搬运才能立稳。更要命的.............
  • 回答
    在我们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之前,先要澄清一个概念:渭河从来就不是黄河的源头。 这是一个常见的误解,可能源于渭河在中国地理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最终汇入黄河的事实。但从河流的定义和地理学原理来说,渭河的源头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部山地,而黄河的源头则在更遥远的青藏高原腹地。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解,以及为什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历史的敏感点。首先,我们要明白,将“太监”这个群体一概而论地贴上“不是好人”的标签,其实是一种过于简单化的看法。历史上,当然也有尽忠职守、为国鞠躬尽瘁的太监,也有那些因为各种原因落得悲惨下场的太监。但是,为什么我们常常在历史故事、文学作品中,以及在人们的普遍认知里,太监.............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确实长期处于一种边缘化、从属化的状态,这并非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重因素长期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状况在世界其他许多古老文明中也并非孤例,女性的普遍被压制和约束是人类早期社会发展中一种显而易见的现象。而时至今日,重男轻女的观念依然顽固,也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历史遗留、文化传.............
  • 回答
    在探讨为何东亚古代游牧民族未能孕育出类似阿拉伯那样持久且影响深远的商业文明时,我们需要跳脱出简单的“游牧vs农耕”二元对立,深入剖析东亚地区独特的地理、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以及游牧民族自身的发展轨迹。阿拉伯文明的崛起并非偶然,它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而东亚的游牧民族,虽然也曾辉煌,但其发展的脉络与.............
  • 回答
    襄阳,这座横亘于中华腹地的古城,其在古代军事上的重要性,绝非偶然,而是由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禀赋所铸就。它就像一颗镶嵌在华北与华中枢纽地带的璀璨明珠,扼守着南北交通的咽喉,战略价值高得令人咋舌。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襄阳所处的“依山傍水”的地理格局。它坐落于汉水中游,依仗着西北方向的秦岭余脉,尤其是巍峨雄壮.............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人在思考的。确实,当我们回顾历史,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古代中国,都曾是各自时代的巅峰,孕育了璀璨的文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如果比较它们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可见度”和“渗透力”,古希腊文明似乎更为显著。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多种历史、文化、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古代苏伊士地峡的地理环境、政治格局以及军事技术的局限性。简单地说,古代在苏伊士地峡大规模修建类似中国长城那种绵延数千公里的防御工事,确实不太现实,原因有很多,我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古代并非完全没有人会在苏伊士地峡进行军事防御。事实上,历史上这里有过不少.............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令人着迷的问题,涉及到科学、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方方面面。我们拥有古代文物,但却无法完全复刻其工艺,原因有很多,而且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 为什么我们有古代文物,但有些工艺无法复刻?核心原因:信息的缺失与技术的局限性简单来说,无法复刻的根本原.............
  • 回答
    印度古代未能像中国那样实现长期大一统,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地理、文化、社会结构、政治传统等诸多层面。而外族统治集中于北印度,南印度为何未能随之统一,同样有其独特的历史原因。一、 印度为何未能像中国那样实现长期大一统?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审视一下中国得以实现相对长期统一的内在因素,再对比印.............
  • 回答
    农业革命,这项划时代的人类社会变革,为何最早出现在古代西亚,而非其他可能孕育文明的地区?这个问题,如同追溯人类文明的源头一样,充满了考古学、人类学和环境科学的智慧交织。要详尽地解答,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古代西亚独特的地理环境、生物资源以及早期人类社会的演化路径。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农业革命归结为某个单一原因.............
  • 回答
    英国未能完成对法兰西的“英国化”(Anglicization)是一个涉及历史、政治、文化、经济和地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问题。尽管英国在历史上长期拥有法兰西的部分领土,但最终未能将其完全融入英国的政治和文化体系,这其中有深刻的原因:一、历史背景:起源与继承 诺曼征服 (1066年): 这是英国与法.............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古代战争中一些非常现实的考量。不是说古代战将不能一箭射死对方,而是说在“出城单挑”这个特定场景下,这样做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麻烦,甚至适得其反。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其中的门道。首先得明白,古代战将“出城单挑”这事儿,它本身就不是一场简单的个人恩怨的解决,更不是一场秀。它.............
  • 回答
    中国古代,确实存在着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压制寡妇改嫁的价值观,这与我们当下“重视人口”的朴素理解似乎有些矛盾。但如果我们深入到当时的社会结构、伦理道德以及经济基础,就会发现这种压制并非无迹可寻,反而是一种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首先,宗法制度和家族利益是根基。中国古代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
  • 回答
    斗篷,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韵味。在古代,它并非仅仅是一件简单的衣物,更是一种身份、一种地位、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斗篷都曾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如今,它却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成了历史的旧影。古代斗篷的辉煌岁月:为何它如此流行?古代社会的斗篷,其流行绝非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