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重视人口的中国古代,会出现压制寡妇改嫁这样的价值观?

回答
中国古代,确实存在着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压制寡妇改嫁的价值观,这与我们当下“重视人口”的朴素理解似乎有些矛盾。但如果我们深入到当时的社会结构、伦理道德以及经济基础,就会发现这种压制并非无迹可寻,反而是一种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

首先,宗法制度和家族利益是根基。中国古代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一个家族的延续和壮大是至关重要的。女性在婚姻中承担着繁衍后代的责任,更是家族血脉的传递者。一旦丈夫去世,按照当时的观念,妻子“嫁夫从夫”,其身份实际上已经与夫家紧密绑定。如果寡妇改嫁,她会带走一部分家族的财产(嫁妆),更重要的是,她将与前夫家族的子嗣断绝关系,甚至可能将原本属于前夫家族的子嗣带到新的家庭中。这对于注重家族延续和财产继承的夫家来说,是极其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从维护家族利益的角度出发,压制寡妇改嫁就成为一种维护家族完整性和财产稳固的策略。

其次,贞节观的兴起与强化。虽然“贞节”作为一种道德要求,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但在汉代以后,尤其是宋明理学兴起之后,对女性的贞节要求变得尤为严苛。“贞节牌坊”的出现,就是这种价值观的极致体现。寡妇守节被视为对亡夫的忠诚,是对家族的贡献,也是对自身品德的证明。这种道德规范,最初可能是为了维系宗法社会下的家庭稳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演变成一种社会评价标准,成为衡量女性价值的重要尺度。鼓励寡妇守节,可以树立榜样,对其他女性形成道德约束,进一步巩固男权社会下的妻妾制度和女性的依附地位。

再者,经济因素也不容忽视。古代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婚姻的经济属性。女性的出嫁往往伴随着丰厚的嫁妆,而寡妇如果改嫁,夫家会担心嫁妆(甚至一部分遗产)被带走。更重要的是,寡妇在夫家通常拥有一定的财产继承权,或者至少是依靠夫家生存。如果她改嫁,这意味着夫家在她身上的“投资”可能要拱手让给别人。另一方面,从女方家庭来看,虽然养育女儿花费不少,但女儿的婚嫁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或联姻好处。但一旦女儿守寡,如果她改嫁,可能会被视为“二嫁”,在婚嫁市场上价值降低,给女方家庭带来“麻烦”。

更深层次来看,对女性权利的限制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她们的经济和人身依附性很强。丈夫的去世意味着她失去了主要的经济和精神依靠。社会舆论和法律制度往往倾向于将寡妇的命运与前夫家捆绑在一起,而非赋予她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压制改嫁,某种程度上也是在限制女性重新获得独立生活、重新组织家庭的可能性,以巩固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

此外,“男尊女卑”的思想渗透。贯穿中国古代的“男尊女卑”思想,也在无形中强化了对寡妇改嫁的压制。男性可以三妻四妾,但女性一旦出嫁,就只能属于一个男人。寡妇的改嫁,在一些人的眼中,是对男性权威的挑战,是对“专偶”概念的破坏,从而触犯了这种根深蒂固的性别观念。

最后,也不能排除一些社会观念的惯性与误读。当一种价值观被长期推崇并形成社会共识后,即使其初衷可能有所变化,也会因为惯性而延续下来。例如,有些人可能将守节的寡妇看作是“烈女”,而改嫁的寡妇则容易被贴上“不贞”、“轻浮”的标签,尽管这并非事实,但这种负面标签足以让许多寡妇望而却步,也让社会力量倾向于维护守节的价值观。

所以,尽管中国古代重视人口繁衍,但这种“重视”更多是体现在人口的数量和家族的延续上。压制寡妇改嫁,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宗法制度下的家族利益、巩固男权社会下的道德伦理以及保障经济结构的稳定,而非单纯的“人口增长”考量。这种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是社会结构、伦理道德、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共同作用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里有这么段故事。

讲严监生病故后,他那独子没多少时候也夭折了。

严监生扶正的妾想立他大哥严贡生的五儿子为嗣子。

结果他大哥正好二儿子娶亲没有新房,便直接过继给了死去的弟弟严监生。

还把这扶正的妾打回成了小老婆住偏房。

算是宗族传统艺能吃绝户了。

这寡妇便告上公堂。

这严贡生便说了一番话““像这泼妇,真是小家子出身。我们乡绅人家,那有这样规矩!不要恼犯了我的性子,揪着头发,臭打一顿,登时叫媒人来,领出发嫁。


在中国封建社会,除了少数节妇烈女,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即使女性想守寡,也会被强逼着改嫁。

如果是小宗,男人死了,留下妻子和年幼儿子,还会出现大宗撵走寡妇儿子(强迫改嫁、卖、杀、诬告让官府杀),吞并小宗财产的情况。

就如同《儒林外史》这一节一样,只不过严家好歹算是衣冠中人,还没搞出彻底吃绝的情况。

甚至古代妇女为了抵抗“被改嫁”,或者自己追求节烈,往往选择自残,常见字样”割鼻、断指、毁容、断发”

这位节妇选择“刺字于面”,脑洞一下,被逼嫁卖的妇女,给自己来套刺青,既不用肢体残缺,也可以吓退绝大部分男性了,就是古代这条件,刺青容易染病。说起来部分保留女性面部刺青的部族,也常有为了防止妇女被抢掠所以刺青的传说。

甚至有时候女性为了避免自己被改嫁,还得拿“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来为自己辩驳。

如果寡妇改嫁,与前夫所生小孩很容易没了着落,一般来说儿子会被前夫家留下,女儿能够随身带走,如果前夫家没人愿意收留儿子、后夫家也不要就容易产生矛盾。

这个清末判牍,是亲儿子跟妈抢夺妹妹所有权,亲妈要改嫁,儿子冲撞母亲也不让两个未成年妹妹跟母亲走。最后两个妹妹被判进“清节堂”收养,从速嫁出去,清节堂是一种晚清寡妇集体守节的地方。

这儿子和亲妈其实争夺的是两个女儿/妹妹的嫁卖权,官府看出了门道,算是各打五十大板。干脆哪一方都不给。

对自己的嫡亲尚且如此,何况寡妇。


罗翔老师说过一句话叫“绝对的自由只会让强者剥削弱者”

女性自古以来都是弱势群体。

在封建社会,你如果鼓励改嫁,看起来是滋生人口。

实际上是给了宗族里叔伯兄弟,乃至于自己亲生兄弟一个嫁卖寡妇的绝佳借口。

就像《陈情表》里写“舅夺母志”,李密幸亏还有个老祖母躬亲抚养,绝大多数这种幼年失怙的孩子都活不大,因为父亲死了,母亲嫁人,如果叔伯和继父不养,那么大概率只能被遗弃或者沦为奴婢。

就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儿子一死,大伯就过来吃绝户,收房子。


换个角度来说,封建社会旌表节妇,给立牌坊,实际上是最大程度保全这些寡妇的权益。

通过社会影响,名教背书,政府旌表来确保寡妇自己的意志。不让他们在丈夫死后沦为夫族的一笔银子。

如果你寡妇自己想改嫁,那么自然没有人可以强逼你守节。

就像元武宗时,一些尚书省臣认为,不少寡妇在夫亡后归宗改嫁,致使女方家庭再次收受聘礼获利,前夫家庭则人财两空,很不合理。因此决定:此后寡妇如愿守节不嫁,只能在夫家守节;如不愿守节,即由“小叔儿续亲”收继;如没有小叔收继,则由公婆主持改嫁,收受聘礼。 ​​​


古人可不傻,他们很清楚自己人是什么样。

这个故事里,主人公是个庠生,准备去赶考,苦于没有盘缠,就和父亲商量,把年轻的婶子嫁了作为盘缠费,父亲同意了,他家就把婶子嫁给了一户农家。当地风俗,嫁寡妇,有头脸的乡邻都能分一点彩礼钱。总而言之最后到书生手里不过5两银。这书生后来被婶子去世的丈夫/叔父,索命而死。

没钱就卖了守寡的婶子。

惦记兄弟的家业就卖了兄弟的寡妇。

哪怕是今天,如果寡妇亡夫丧子都还有亲戚会上门分家产。

遑论过去。

user avatar

压制寡妇改嫁并不贯穿整个古代,实际上主要只有明清以来——尤其是清朝、民国才压制,而且这个压制更多局限于大户人家,至少也是小康水平,底层老百姓实际压制也不是很重。


这个情况与中国人口增加情况基本正相关的。


简单说,当生产力发展一定时候,人口增加一定程度后。对于一定层次的家庭来说,暴人口的需求下降了,维护家族财产的需求大于了前者。减少寡妇改嫁,有利于维护家族的稳定。所以这种道德观念得到了普遍提倡。


所以,压制寡妇改嫁这个情况有两个基本基础:

一是生产力发展一定程度,人口增加到社会一个极限,统治阶层及士绅阶层对于人口减少的恐惧不存在后才会全社会提倡寡妇不再嫁。

二是家族相对层次较高,家族资产的维护以及与社会道德的适应是首要问题。对于较贫困人家来说,如果家族生活质量本来就差,那么失去一个劳动力后肯定缺乏能力再多养一个女人的。像祥林嫂那种,婆家就可以为了点钱主动把寡妇再嫁出去。

user avatar

谔见礼教凋敝,公卿薨亡,其爱妾侍婢,子孙辄嫁卖之,遂成风俗。谔上书曰:“臣闻追远慎终,民德归厚,三年无改,方称为孝。如闻朝臣之内,有父祖亡没,日月未久,子孙无赖,便分其妓妾,嫁卖取财。有一于兹,实损风化。妾虽微贱,亲承衣履,服斩三年,古今通式。岂容遽褫缞弊,强傅铅华,泣辞灵几之前,送付他人之室。凡在见者,犹致伤心,况乎人子,能堪斯忍?复有朝廷重臣,位望通贵,平生交旧,情若弟兄,及其亡没,杳同行路,朝闻其死,夕规其妾,方便求娉,以得为限,无廉耻之心,弃友朋之义。且居家理治,可移于官,既不正私,何能赞务?”上览而嘉之。五品以上妻妾不得改醮,始于此也。

user avatar

为什么要组织学者教授写各种文章反对早恋?提倡青少年时期应该以学习为主?

就是因为太多的青少年早恋,不专注于学习,把精力放到了其它地方。

这对于一个国家的人才培养尤为不利,同时会引发大量的社会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长此以往必有后患。

然鹅,早恋问题解决了吗?青少年都在认真学习吗?

恐怕就未必了。

反过来,如果青少年已经认识到不能早恋,大家都努力学习。从社会上观察,此类问题并不严重,那么这样的教育力度必然会降低。

这是一种逻辑关系。

古代社会如果都是贞妇烈女,寡妇都不改嫁,那么政府也就用不着提倡,也不需要去花费大量的钱财去建那么多贞节牌坊,组织那么多文人来不遗余力地写这类文章了。

对一种已经成为良好社会风貌的事情,顺其自然就是最好的。

然而,事实上,寡妇改嫁是一种普遍现象,甚至于已经成为了社会危害,不利于安定团结。

这是不是有点出乎意外?和大家平时看到的观点完全相悖?

中国的社会治理是一脉相传的,中国古代社会之所以能够比较长时间处于一种和平的生活环境,这还是应该归结于中国的国家治理有着合理的部分。

寡妇改嫁并不是大家一直所认为的那样,就是一种封建思想对于妇女的压迫。

这里面有没有封建思想的压迫呢?

当然是有的,但不是主要原因。

对于一些上层社会和部分剥削阶级来说,可以养活寡妇,同时寡妇也是免费劳动力,可以承担家务,并且符合一贯的儒教思想,既提倡贞妇,守护贞洁。这对于寡妇来说,特别是年轻的寡妇,确实是一种迫害。

而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寡妇就是一种可以用来交换利益的资源。

中国古代农村和城镇居民讲究血缘关系,宗祠制度。

一个男人死亡后,宗族内部的人第一时间关心的就是这个人的财产分配问题。

寡妇不改嫁,那么这些财产就依然控制在寡妇的手上,特别是还留下了大量的土地和房产。

这个时候,宗族内就一定要想办法要把这个寡妇嫁出去,剥夺她的财产继承权,大伯子小叔子等等就合理合法地争夺产业。

小说《红高粱》里面就是这样写的。九儿那个得麻风病的男人死后,留下来一个很赚钱的烧锅坊和酿造技术,大伯子就想方设法要把九儿嫁出去。然后夺取产业。九儿为了守护自己的利益,坚决不改嫁。由此引发了各种矛盾冲突。

对一些底层民众来说,因为贫穷,做事是没有底线的。

所谓的改嫁,就是一种非常好的赚钱途径。

中国历史上人口贩卖一直是长期存在的灰色地带。

寡妇是可以用来卖钱的。

一些所谓的媒婆干的并不都是保媒拉纤,有的时候,这些媒婆就是人贩子。说起来将寡妇嫁到了几十里外,给了多少彩礼。其实就是把人给卖了。《水浒传》里面的王婆在武大郎还活着的情况下,就迫不及待想要利用潘金莲来大捞一笔。出恶毒主意将武大郎害死,然后将潘金莲改嫁给西门庆。

家族里的宗族势力不但要夺了寡妇名下的财产,还要以改嫁为名,实际上将寡妇卖给人贩子,最惨的是丢入妓寮,凄惨一生。

按照中国有些地方的风俗,兄终弟及。这本来是一些游牧民族的习惯,因为元清这样的政权,这样的习俗也传入了汉人之中。这对于保护家产当然是好事,但是,这对于寡妇来说,她是不是就一定愿意?这样的改嫁到底有利于谁?

所以寡妇很多时候就是被压迫对象,是一个社会问题。寡妇门前是非多,这里面饱含了寡妇的眼泪和不幸。

而对于进行国家管理的人来说,究竟应该怎么办?

寡妇到底是改嫁还是不改嫁?

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大问题,实际上是相当棘手的。

如果鼓励寡妇改嫁,那么谁来保障寡妇的利益?

自古皇权不下县,地方乡绅治理已经成为了惯例,很难从根本上予以改变。国家管理制度很难去了解这里面到底有多少问题。就算是知道了,也没有实际的治理权,最后还是要交给地方乡绅去处理。哪怕是出了人命,按照古代的交通和信息交流情况,没有人去报官,谁知道呢?

权衡利弊,干脆一刀切,提倡贞妇烈女,寡妇不改嫁。至少在贞节牌坊的保护下,寡妇的财产还可以得到保全。不嫁男人虽然后半生凄苦,但总算可以有些体面的活下去。

提倡归提倡,然而实际上,寡妇被迫改嫁,被贩卖的命运从来没有停止过。

因为这个问题,发生的命案和悲剧数不胜数。

这是社会的一个重大不安定因素,解决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

因此,问题要一分为二的去看待。

人口只有在一个持续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才稳步增长,维稳就是要尽量消除不稳定因素。中国古代社会提倡贞节牌坊,并不是一昧的不近人情,纯粹为了压抑人性。这对于统治者来说,又有多少好处?

这里面更多的因素是为了进行社会治理。作为一个问题的两面性,有压迫妇女的一面,也有良好愿望的出发点。

究其原因,还是要建立起现代社会制度,彻底打倒乡绅地主,消灭黑恶势力,将社会管理深入到乡村和街道,从法律上保护妇女的利益,改不改嫁尊重妇女的意愿。

这就是打倒地主,彻底推翻封建社会,建立新中国的意义。



user avatar

不让寡妇改嫁?

那你见没见过,未婚夫死了,都不让未婚妻改嫁的?

南宋的《名公书判清明集》一书,收集了朱熹、真德秀等一大批儒家大师们的案例

儒家圣人们就提出来了:

不光丈夫死了寡妇要守节

未婚夫夭折了,未婚妻也得守节!!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啊!!

至于我们这些大师们不讲节气,投降蛮夷,那算什么失节?

规矩是给你们这些下人定的,懂不懂??


我个人总感觉,在宋朝开始,儒家独大,中国就开始往死路上狂奔,明朝处于人体本身求生的本能,还有一些挣扎,·比如心学的产生,比如何心隐这些思想家的产生,比如强令寡妇必须改嫁,比如《苏州府志》里记载的明朝殉节了十七个寡妇,明政府扭扭捏捏才封了2个人的牌坊,获取牌坊太难,殉节的就开始下降,但是到了清朝光绪时期,这剩下的15个,清朝直接给追封了(《苏州府志》卷一一三,光绪九年刊本,第 11 页),好吗····不光清朝苏州直接殉节90多个了,连未婚夫夭折了,七八岁的小姑娘也要殉节了··

感觉明朝一直在左右摇摆,人体求生的本能还在挣扎

但是清朝,那已经在死路上撒欢儿一样的跑了,自然就没必要说了··我感觉很多人对明朝很苛刻,对清朝很宽容的原因就是,我们就没指望过清朝···

雍正二年的海州直隶州赣榆县,截止光绪前期,被旌表的列女,明代烈妇 2 人; 清代烈妇 41 名,烈女 10 人,

顺治还没入关呢,就下令说贞洁烈女我们也承认了··················


说白了,南宋时候,理学是受到压制的,推崇的皇帝不多,儒家流派是很多的

但是到了元朝,元仁宗打算重新开科举的时候,突然发现,去元朝当官的,学理学的居然是绝大多数!

然后在这些汉奸学大师的努力下,元仁宗规定科举题目,只能从朱熹修订过的四书五经里边出

明朝和清朝延续了这个传统


明朝末年,儒家流派也很多,但是到了清朝开始规定科举的时候,放眼朝堂,居然还是理学占据了大多数,然后规定,科举你回答题目,也只能用朱熹修订过的四书五经里边的内容来回答!


这时候,自然就开始疯狂的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了·····

当然是针对下层的,上层还是很爽的,比如凤阳县教谕张某强奸陈姓处女及其仆人,“种种荒谬,有关风化”。两江候补都司张登五,甚至奸占侄女;

下层呢,就要守节,自杀···

赣榆柏显栋女,未婚夫死,“女欲往吊,母不许,誓以身殉。母防之密,女乃佯笑语,饮食如常,防少懈,遂自尽。”

赣榆周玺女,未婚夫死,自经以殉,被婢女救下。家人防备益密,“然女终 不食,逾月而死。”

海州监生仇盛远长子死亡,聘妻胡氏,未婚殉节

海州汪天泉女,未婚夫死后,尽焚奁具,沉水自尽,

沭阳钱毓玑女,未婚夫死, 钱女自杀被救,家人予以密防,女得间自尽,

赣榆庠生许泳次女,自尽殉夫。



当然还有更经典的


赣榆蒋氏,闻未婚夫讣自尽,乃母施救得免。与母奔丧,见未婚夫之父衰病,其子仅数岁,蒋氏遂留其家辛勤劳作 16 年。翁卒叔娶后,于乾隆丁未年自尽而死。

(《增修赣榆县志》卷三,嘉庆元年刻本,第 18 页)


注:一直到民国时期,修县志的文人还以贞洁烈妇为荣,新中国成立后,总算刹住了这股歪风······


当然随着现在儒学复兴,这种歪风又吹回来了···

当然这时候还是不嫁人,到了我大清,就要自尽跟着未婚夫一起死了·········

user avatar

没读过历史书我建议不要大放厥词。

古代寡妇是不可能的,因为寡妇是资源,必须立马改嫁,这都是皇帝下发的政令,还因此出现了活人的妻子被迫改嫁的荒唐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古代,确实存在着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压制寡妇改嫁的价值观,这与我们当下“重视人口”的朴素理解似乎有些矛盾。但如果我们深入到当时的社会结构、伦理道德以及经济基础,就会发现这种压制并非无迹可寻,反而是一种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首先,宗法制度和家族利益是根基。中国古代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
  • 回答
    在花椒、辣椒还未踏入中华大地之前,那时的巴蜀之地,也就是如今的四川和重庆,人民的餐桌上早已是五彩斑斓、滋味十足。与其说他们失去了什么,不如说他们早已懂得如何利用手边的食材,变幻出令人回味无穷的美味。想象一下那个年代,大地慷慨地馈赠着丰富多样的物产。盆地特有的湿润气候和肥沃土壤,孕育出了种类繁多的蔬菜.............
  • 回答
    人生如同一条蜿蜒的长河,我们在其中会遇到无数的岔路口,每一次选择都可能将我们引向截然不同的风景。在这些重大的生命节点上,我们究竟应该倾斜哪一份砝码,让它成为我们掌舵的方向?我想,最应该深思熟虑的,不是外界的喧嚣,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那份与自己内心深处最真挚的连接——你的核心价值和生命目标。听起来或许.............
  • 回答
    在中国,父母对子女最看重的品质,常常是“乖巧懂事”。这四个字背后,隐藏着几千年来深厚的文化积淀、社会现实的考量,以及对子女未来的一种朴素而又深刻的期盼。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点点地掰开了说。1. 儒家文化的影响:孝道与等级观念首先,得说到儒家思想。这玩意儿在中国人骨子里头扎根太深了。儒家强调“孝”,.............
  • 回答
    在申请人文社科类高校教职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证明你是一名有潜力、有能力、并且能够为所在院系和大学做出贡献的学者和教师。 这一个核心目标贯穿了整个申请过程的各个环节,并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要素上:一、 学术研究能力与潜力(这是最核心的基石): 高质量的学术产出(Publications): .............
  • 回答
    一个人能在失败的痛苦中坚持下去并重新站起来,这绝对是一场与内心深处的较量,其背后支撑的力量,我认为最核心的是以下几点,而且它们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1. 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也就是那个“为什么”这是基石,是失败面前最坚固的锚。当一切都崩塌的时候,真正能把你拉起来的,不是别人一句空泛的鼓励,而是你自己.............
  • 回答
    毛坦厂中学之所以备受关注,甚至被不少人“吹捧”,其背后原因复杂,不能简单地用“高考成绩一般般”来概括。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到其独特的办学模式、社会背景以及大众心理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需要厘清“一般般”这个概念。在安徽省,尤其是以理科为主力的省份,一本率和本科率是衡量学校实力的重要指标。毛坦厂中学在.............
  • 回答
    在微博这个虚拟社区里,“女权”这个标签下的讨论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戾气”,并且一些发言者似乎展现出一种高人一等的姿态。这确实让很多人感到困惑,尤其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很少遇到与此相似的女性时。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点:一、 微博作为信息茧房与情绪放大器首先,微博本身就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社会结构深处的肌理,不是一句“不够努力”就能简单概括的。农村父辈的贫困,往往像一张无形的网,牢牢地罩在他们的下一代身上,让他们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了不止一步。我试着从几个层面,更细致地掰开揉碎了讲讲,希望能还原一些真实的原貌,而不是一篇生硬的分析文。1. 教育的鸿沟:知识的代际传递是双.............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人际交往中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为什么有些人“上瘾”般地喜欢往别人家跑,甚至住下都不带犹豫的?反过来,为什么又有人乐此不疲地打开自家门,欢迎四方来客?这背后牵扯到的心理动机、生活需求,甚至还有一些我们不太愿意承认的社会学因素,都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咱们先聊聊那些爱往别人家.............
  • 回答
    重庆和天津,这两座在中国版图上举足轻重的直辖市,常常被拿来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北上广深”四巨头相提并论。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也因此在人们的定居意愿上,表现出了不同的吸引力。地域与地理特征的差异:首先,最直观的区别在于地理位置和地形。 北上广深: 它们基.............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也常常是职场中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很多人会觉得,那些忙忙碌碌、冲在前面的人反而更受领导青睐,但现实情况往往并非如此,有些看起来“清闲”的人,反而更容易在领导心中占据一席之地。这并不是说偷懒就能获得重视,而是这种“清闲”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更重要的特质和价值。首先,咱们得弄明白,.............
  • 回答
    建国初期的剿匪战争,如果论影响力和重要性,绝不应该被忽视。然而,在许多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叙述中,它确实显得有些“低调”,甚至不如同时期的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事件那样广为人知和被反复提及。这种“不被人重视”的现象,并非说它不重要,而是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交织作用。一、 历史叙事的侧重点与时代背景.............
  • 回答
    生活中许多时候,我们似乎都能看到这样一类人:他们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总是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好像什么都入不了他们的眼,也什么都激不起他们的波澜。你约他出去,他可能会耸耸肩说“都行”,你问他想吃什么,他可能也会淡淡地说“随便”。这种“无所谓”的态度,有时候让人觉得他们很洒脱,但有时候又让人觉得难以捉摸,.............
  • 回答
    国民党撤离大陆时,带走了大量重要的人和物,这既是对他们执政时期积累资源的转移,也包含了对未来政治斗争的考量。这批人与物的背后,是近几十年来中国历史的复杂变迁和两种政治力量的殊死搏斗。人才,尤其是技术和管理人才,是国民党最看重的。 军事将领和士兵: 这是最直接的力量。国民党军队的骨干,包括许多高级.............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我琢磨了挺久,也挺纠结。毕竟,咱们这生活,哪一样不是挑着担子往前走,总得有个方向,有个底气。你说人是努力重要,还是学历重要?我觉着吧,这俩跟手心手背似的,都有道理,但具体哪个更“重要”,那得看你站在啥角度,问啥时候。学历:敲门砖,还是围城?先说说学历这玩意儿。你说它重要不?当然重要.............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咱们来掰扯掰扯。首先,你说的“正常重量和长度的武士刀”,这个概念就很有意思了。一把真正的日本刀(或者说模仿日本刀形制的刀具),虽然看起来帅气,但它其实是有特定设计考量的。它并非为了单纯的蛮力劈砍而生,而是讲究平衡、锋利度和韧性。它的重量和长度,加上刀身的弧度,是为了配合使用者身体.............
  • 回答
    家庭教育,这四个字如今已经成了教育领域里绕不开的话题。走到哪里都能听到大家在谈论,好像一夜之间,它就成了决定孩子未来的关键因素。那么,家庭教育究竟重要在哪里?它又该是什么样子呢?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家庭教育,重要在哪里?要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那可真不是一句“重要”就能概括的。它更像是孩.............
  • 回答
    面对新冠疫情,许多国家呈现出“消极抗疫”的态势,这并非简单的“不够重视”所能概括。背后盘根错节的原因,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对科学理解的差异等等。要细究起来,确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消极抗疫”这个词的语境。它可能指的是: 措施不力或时滞明显: 很多国家在疫情初期.............
  • 回答
    结婚之后,两个人在一起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个问题问得好,也问到了点子上。如果非要我挑一样最关键的,那一定是“同频共振”。别误会,“同频共振”不是说两个人要一模一样,变成一个人。那反而不现实,也失去了婚姻的乐趣。而是说,你们的心思、步调、价值观,甚至是面对生活琐碎时处理问题的态度,能够在一个相对相似的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