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花椒、辣椒还没有传入中国的时候,四川、重庆人民是吃什么的?

回答
在花椒、辣椒还未踏入中华大地之前,那时的巴蜀之地,也就是如今的四川和重庆,人民的餐桌上早已是五彩斑斓、滋味十足。与其说他们失去了什么,不如说他们早已懂得如何利用手边的食材,变幻出令人回味无穷的美味。

想象一下那个年代,大地慷慨地馈赠着丰富多样的物产。盆地特有的湿润气候和肥沃土壤,孕育出了种类繁多的蔬菜和谷物。

主食:朴实而坚韧的底蕴

在没有辣椒的刺激,花椒的麻香点缀之前,米饭、麦面依然是餐桌上的主角。但不同于如今精细加工的米面,那个时代的谷物更多是粗粮。稻米会经过更原始的舂磨,带着米糠的香气,口感也更为扎实。小麦则会制成馒头、面条,蒸煮 bake 的方式,朴实却能带来温暖的饱腹感。

更重要的是,巴蜀地区盛产各种杂粮。高粱、小米、荞麦、玉米(虽然玉米传入也相对晚一些,但早期可能通过丝绸之路等途径零星传入,并非大宗作物)都会被加工成饭、粥、面,或者酿成酒。这些粗粮不仅提供了能量,也带来了更丰富的口感和营养。比如,用高粱煮成的饭,带着特有的谷物香气,配上一些家常小菜,就是一顿地道的农家饭。而各种杂粮粥,在寒冷的季节更是暖心暖胃的佳品。

蔬菜:大地最真实的馈赠

蔬菜在那个时代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盆地内丰富的蔬菜种类,是他们调剂口味的主要来源。

根茎类: 萝卜、白菜、芋头、红薯(番薯)等是常见的蔬菜。新鲜的萝卜可以生吃、炖汤,清爽解腻。白菜则可以用来炒、炖、腌制,变化多样。芋头蒸熟后软糯香甜,是很多家庭的喜爱。红薯虽然是相对晚传入的作物,但一旦普及,凭借其易种植和高产的特点,迅速成为重要的食物来源。
叶菜类: 各式各样的绿叶蔬菜,如菠菜、莴笋、苋菜、芥菜等,被广泛地应用于烹饪。它们可以是简单的清炒,也可以是煮汤,或者晒干后作为储存的蔬菜。
瓜果类: 黄瓜、冬瓜、南瓜等瓜类蔬菜,既可作为菜肴,也可用于煲汤,清淡爽口。
菌菇类: 四川山区盛产各种野生菌菇,如香菇、木耳、平菇等,它们为菜肴增添了鲜美的风味和独特的口感。这些菌菇很多是晒干后储存,在需要时泡发烹饪,是那个时代重要的“山珍”。

肉类与蛋白质:家禽、家畜与河流的馈赠

虽然不像现在这样肉食供应充足,但当时的巴蜀人民也并非是纯素食者。

猪肉: 饲养猪是普遍的,逢年过节或是特殊场合,猪肉会成为餐桌上的亮点。猪肉可以通过炖、煮、煎等方式烹饪。
鸡鸭: 家禽的饲养也很常见,无论是炖鸡汤,还是烤鸡,都能带来满足感。
鱼类: 四川地区河流众多,水产资源丰富。捕捞的鱼类,如鲤鱼、鲶鱼等,是重要的蛋白质来源。鱼可以通过清蒸、红烧、炖汤等方式烹制,鲜美无比。
羊肉: 虽然不像北方那样普及,但在一些地区,羊肉也是被食用的,尤其是在冬季,可以起到滋补的作用。
豆制品: 大豆是重要的蛋白质来源,豆腐、豆浆、豆干等豆制品在当时的饮食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它们不仅可以作为菜肴,还可以单独食用,提供丰富的营养。

调味品:古老的智慧与风味

没有花椒和辣椒,但巴蜀人民的味蕾并没有因此而变得单调。他们依靠的是更为古老而朴实的调味品,同样能创造出令人惊叹的风味。

盐: 这是最基础也最重要的调味品。古时候的盐主要来源于岩盐或海盐,其味道纯正而浓郁。
姜、蒜: 这两样是提升风味的神器。姜的辛辣与温和,蒜的浓烈与芳香,在各种菜肴中都能起到提鲜、去腥、增香的作用。无论是炒菜还是炖肉,姜蒜都是必不可少的。
葱: 青葱的清香在很多菜肴中都扮演着画龙点睛的角色,无论是作为配料还是最后的点缀,都能带来清新感。
醋: 醋的酸味能够解腻、开胃,尤其是在搭配一些油腻的菜肴时,酸味能够起到平衡的作用。当时可能主要以米醋为主。
酱油/豆豉: 酱油的制作历史悠久,虽然工艺可能不如现代精细,但其提供的咸鲜风味是不可或缺的。豆豉,也就是发酵的大豆,更是增香提味的法宝,用来炒菜、做酱,味道醇厚。
香料类: 除了花椒,还有一些本土的香料也可能被使用,例如一些本地的山野香草,虽然具体名称可能难以考证,但它们无疑为当时的菜肴带来了独特的地域风味。比如,在一些炖煮的菜肴中,可能会加入一些能够带来复合香气的草药。
糖: 冰糖、红糖等糖类,在一些菜肴中用于调味,带来甜味,或者用来制作甜点。
油: 食用油的来源相对有限,可能以猪油、菜籽油为主。虽然不像现在这样种类繁多,但简单的烹饪方式也足以将食材的原味激发出来。

烹饪方式:简单而高效的智慧

没有了辣椒的“爆炒”和花椒的“麻辣”,当时的烹饪方式更加注重食材的原味和营养的保留。

煮、炖、蒸: 这是最常见的烹饪方式。将食材放入水中煮熟,或者慢火炖煮,能够充分释放食材的鲜味,同时使口感软糯。蒸则能最大程度地保留食材的营养和原味。
炒: 即使没有辣椒,炒菜依然存在。通过油和高温,快速将食材炒熟,保持其脆嫩的口感。但相比于现代的重油重辣,当时的炒菜可能更为清淡。
腌制、风干: 为了应对食物的储存,腌制和风干也是重要的手段。比如,腌制的咸菜、风干的腊肉,都是那个时代重要的调剂品和食物来源。

总而言之,在花椒和辣椒尚未传入中国之前,四川、重庆人民的饮食,虽然少了后来的麻辣鲜香,却依然可以依靠着丰富的本土食材、古老的调味品和朴实的烹饪智慧,变幻出令人满足和回味无穷的美味。那是一种回归本真、注重原味、顺应时节的饮食文化,同样充满了生活的热情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他们的餐桌上,没有被后来的“川味”标签所定义,而是拥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更古老的风味记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简单聊一下。。

大致调料味以下几类:

1,茱萸。

唐代李颀(川籍)作《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辟恶酒,汤饼(面条)茱萸香。”

汤饼就是唐朝的面片汤,属于唐时民间比较常见的食物,而川籍人士的吃法,会在里面加一些腌制或者晒干的茱萸

北宋蜀守宋祁《益部方物略记》:“蜀人每进羹臛(肉羹)以一二粒(茱萸)投之,少顷,香满盂盏。”又曰:“绿实若萸,味辛香苾。投粒羹臛,椒桂之匹。”

还有把茱萸煎作辣油的。

《礼记》:“今蜀郡作之。九月九日,取茱萸折其枝,连其实,广长四五寸。一升实可和十升膏,名为藙也。”藙就是茱萸做的“辣子油”

还有投茱萸佐酒增香的。

北宋赵抃《成都古今记》载:“蜀人每进酒,辄以艾子一粒投之,少顷香满盂盏。”

而茱萸本身也可以用作酿酒的调味材。

2,花椒。

陆矶《毛诗草木疏》:“椒聊之实……蜀人作茶、吴人作茗,皆合煮叶以为香。今成皋诸山间有椒谓之竹叶椒,其状亦如蜀椒,少毒热,不中合药也。可著饮食中,又用蒸鸡肠最佳香。”

《始丰稿。贾氏族谱》:“蜀多美椒,汉州解官归,携其种蒔之,其味辛烈不减蜀椒,至今人称汉州椒云。”

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其叶及青摘取,可 以为菹,乾而末之,亦足充事

具体可见,林莆田论文《花椒古今》,载于《农业考古》2004年1月。

3,蜂蜜。

曹丕《与朝臣诏》: “新城孟太守道,蜀睹豚鸡骛味皆淡,故蜀人作食,喜着饴蜜。”

4,五辛调料。


这个是全国都有的。《正一法文修真旨要》:“五辛者,大蒜、小蒜、韭菜、芸苔、胡荽是也。”当然,具体名目还是有争议的,因为这个概念不仅仅是佛家在使用,民间也在使用,比如有人将胡椒也算入其中了。正牌引文中的五辛基本上全国市集都常见。


比较有争议的是胡椒是否是普遍的调味料,一种说法是唐朝“胡食”较盛,故而胡椒理应也是常见的调味料。

《齐民要术》卷八有记载这么一个东西:“胡炮肉法”云:“肥白羊肉———生始周年者,杀,则生缕切如细叶,脂亦切。著浑豉、盐、繴葱白、姜、椒、毕拨、胡椒,令调适。净洗羊肚,飜之。以切肉脂内于肚中,以向满为限,缝合……内肚著坑中,还以灰火覆之,于上更燃火,炊一石米顷,便熟。香美异常,非煮、炙之例。


其次,据《酉阳杂俎》记载,唐人在制作胡盘肉食时也喜欢添加胡椒调味,“胡椒……形似汉椒,至辛辣。六月采,今人作胡盘肉食皆用之。


由于唐时,成都已经是西南四通重镇,益州诸地仅次于关中和中原,故而“胡食”风估计也是有的。可能也会出现胡椒。

唐代成都的经济地位试探--《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06期


5,姜。

《吕氏春秋。本味篇》:“阳朴之姜,招摇之桂”,注:“阳朴, 地名,在蜀郡。”


6,葅


就是泡菜。《齐民要术。作葅藏生菜法第八十八》中有介绍蜀人腌制葅。


7,酱。

这个也是全国都有的,在《齐民要术》中第六十八、第七十有介绍黄衣、黄蒸和制酱,这些调料是早期中餐广泛采用的。

详细可见:《齐民要术》中的黄衣、黄蒸和制酱--《微生物学通报》1975年01期


蜀地比较著名的是枸酱

《蜀都赋》:“其圃则有蒟蒻、茱萸……”句下,刘逵注道:“蒟,蒟酱也。缘树而生,其子如桑椹,熟时正青,长二、三寸,以蜜藏而食之,辛香,温调五脏。蒻,草也。其根名蒟头,大者如斗,其肌正白,以灰汁煮则凝成,可以苦酒腌之,蜀人珍焉。”



8,豆豉。

没有直接证据说川人在吃,只不过豆豉实在比较广泛。豆豉也是从魏晋开始就非常流行的。比如 西晋张华《博物志》说:“外国有豉法,以苦酒溲豆,暴令急燥,以油麻蒸迄复暴,三过乃止,然后细捣椒屑筛下,随多少合投之。”


具体做法,在《齐民要术》里面有详细的腌制方法,足见其流行之广。具体可参见:

《齐民要术》“豆豉”之烹饪应用技艺_CNKI学问


因为蜀地饮食在西晋没有分化为”川食“,那么其他地流行的做法,也是可能有的。


9,芥末

这个也没有直接证据说川菜有芥末,但是中国人吃芥末实在是太早了,周朝就有,故而,有可能蜀地也有。

先秦时代记载的话。

《诗经。小雅。六月》:“饮御诸友,炮鳖脍鲤”,“脍鲤”就是生鲤鱼。

《礼记》又有:“脍,春用葱,秋用芥”。而先秦饮食必须要调酱,芥末是作为酱主体而来。


只能说,蜀地的菜品既然“好辛香”,是有可能会使用芥末的。




完毕


参考资料:

1,《中华文明史饮食篇》

2,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史》

3,郭声波,《四川历史农业地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