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英国在古代长期具有法兰西的部分领土,为什么没能完成对法兰西的英国化?

回答
英国未能完成对法兰西的“英国化”(Anglicization)是一个涉及历史、政治、文化、经济和地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问题。尽管英国在历史上长期拥有法兰西的部分领土,但最终未能将其完全融入英国的政治和文化体系,这其中有深刻的原因:

一、历史背景:起源与继承

诺曼征服 (1066年): 这是英国与法兰西之间复杂关系的起点。来自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了英格兰,成为了英格兰国王。这使得英格兰的统治阶级和语言都受到了深远的法国(诺曼底法语)影响。然而,这并不是英国对法兰西的“征服”,而是法国统治者成为了英格兰的国王。
金雀花王朝的法兰西领地: 随着时间推移,通过联姻和继承,英格兰国王,尤其是金雀花王朝(Plantagenet dynasty),在法兰西拥有了包括阿基坦(Aquitaine)、诺曼底、安茹等大片领土。这些领地在名义上属于法兰西国王(法国国王),但英格兰国王作为这些领地的公爵或伯爵,对它们拥有直接的统治权。这种“封建双重身份”是问题的核心。

二、未能完成英国化的根本原因:

1. 法国自身的强大和统一力量:
法国国王的努力: 从卡佩王朝后期到瓦卢瓦王朝,法国国王一直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封建贵族的势力,并收回那些分散在外的领土。他们将英格兰国王在法兰西的统治视为对法兰西王权的挑战和威胁。
民族意识的萌芽: 尽管在早期阶段,封建领主对地域的忠诚可能大于对国家整体的忠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兰西作为一种政治和文化实体,其凝聚力逐渐增强。尤其是在百年战争期间,法国人普遍对外国(英格兰)占领者产生了强烈的抵制心理,国家认同感进一步提升。
人口和经济优势: 法兰西在人口、经济和资源方面通常都比英格兰更具优势。这使得法国在长期的对抗中能够动员更多的资源。

2. 英格兰国王在法兰西的统治性质和局限性:
“外国”统治者: 尽管英格兰国王在法兰西拥有领地,但他们本身是英格兰的君主。当他们作为法兰西的领主时,他们往往是“外国”的统治者,这与法国本土贵族和民众在感情和利益上有天然的隔阂。
有限的统治能力: 英格兰国王的精力大部分被用于管理英格兰本土,以及处理与教皇、神圣罗马帝国等其他欧洲势力的关系。他们难以在法兰西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去进行深入的统治和改革。
封建制的制约: 英格兰国王在法兰西的统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地的封建贵族。这些贵族本身拥有强大的自治权,他们对英格兰国王的忠诚度往往取决于自身利益的考量,而非对英格兰的认同。在对抗法国国王时,他们也可能转而支持法国国王以维护自身利益。

3. 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与隔阂:
法语的统治地位: 在法兰西的这些领地中,上层社会和政府行政语言一直是法语(或当地的法语方言)。英格兰的统治者本身就说法语(早期诺曼法语,后期又与法语融合)。因此,尽管英格兰国王统治着法兰西的土地,但他们的行政和法律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当地的法语传统运作的,这与英格兰的盎格鲁撒克逊传统和后来的英语影响存在区别。
未能成功推广英语: 英国没有积极或有效地将英语作为行政、法律或教育语言推广到其在法兰西的领地。这并非说英国人不想,而是因为在这些地区,法语的社会地位和实用性远高于英语,强行推广会引起巨大的阻力,甚至引发反抗。
英格兰自身的语言变革: 随着英格兰内部政治和社会的发展,法语对英语的影响逐渐减弱,英语逐渐成为英格兰的主体语言。这进一步加大了英格兰与法兰西之间语言和文化的隔阂。

4. 地理因素和后勤困难:
跨海的统治: 英格兰与法兰西的领土被英吉利海峡分隔。这意味着军事、政治和经济上的联系需要克服地理障碍。在军事冲突中,补给和增援的运输都更加困难,也更容易被法国本土势力阻断。
战略重心: 对于英格兰的君主而言,英格兰本土的安全和稳定始终是首要任务。在法兰西的领地,虽然有经济和政治上的收益,但往往也意味着需要投入资源去防御法国国王的进攻,这在战略上是一种分散。

5. 战争的消耗与政治动荡:
百年战争 (13371453): 这场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战争是英国未能完成对法兰西统一的决定性因素。战争的起因之一就是英格兰国王对法兰西王位的继承权宣称。在战争期间,英格兰虽然取得了一些辉煌的胜利(如克雷西、普瓦捷、阿金库尔),但战争本身也极其消耗国力。法国方面则在后期逐渐占据优势,特别是随着圣女贞德的出现,法国的民族抵抗意志空前高涨。
内部纷争: 在战争的进程中,英格兰自身也面临内部的政治动荡,例如玫瑰战争(Wars of the Roses),这极大地削弱了其在对外扩张和巩固领土方面的能力。

三、未能完成“英国化”的体现:

领土的丢失: 英国最终在百年战争后,除了加莱(Calais)之外,失去了在法兰西的所有领土。这标志着其在法兰西的政治野心彻底破灭。
文化上的隔阂: 尽管存在诺曼征服的影响,但英格兰并未能将自身的语言、法律或政治制度成功地“移植”到法兰西。相反,英格兰自身吸收了大量的法国文化元素。
法兰西的独立发展: 法兰西则在此过程中不断巩固了中央集权,发展了自己的民族国家和文化认同,并最终成为欧洲最重要的强国之一。

总结来说,英国未能完成对法兰西的“英国化”,根本原因在于法国自身强大的统一力量、英格兰国王在法兰西统治的内在局限性、文化和语言的隔阂、地理障碍,以及最重要的——漫长而消耗巨大的百年战争的失败。 英格兰国王与其说想要将法兰西“英国化”,不如说他们更希望通过继承和武力来维护他们在法兰西的特权和领土,甚至争夺法兰西的王位。但法国人民和国王的强大抵抗,以及英格兰自身的局限性,使得这一野心最终落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这个问题的提法就不对。

在本时空位面,是诺曼底公爵殖民英格兰,不是英格兰国王殖民诺曼底,在这个前提下谈何“英国化”?怕不是只有不列颠遗民流不尽的血与泪。

而如果题主的“英国”指代的是到了百年战争及之后的时期,已经逐渐形成自身文化主体性的英国文化。那它本身就是以法兰西王国治下地区为主导的大陆文化殖民不列颠岛的产物,也难谈什么大陆地区“英国化”,因为这个“英国文化”本来就是不列颠地区“大陆化”(或者按照题主的论述:“法国化”。我之所以不用这个词是希望提醒题主不要混淆近代之后的英国概念和中古时期的英国概念,对于法国也是如此)的结果。

——————————————————————————

雪叔的回答在讨论加洛林晚期卡佩早期史时候忽略了几个方面:

第一,国王享有国王特有的权利,这些权利是诸侯们所不具备的,如果一定要讨论带来的实力提升,你看看北法的主教们在雨果卡佩和下洛林的查理争夺王位的过程中对他的帮助就知道了

第二,国王和大领主们都代表着各自的同盟,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国王的同盟都比诸侯的同盟更强大。

第三,10-11世纪是从加洛林式王权向新的王权模式转型的时期,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国王的权威相对有所衰落,但这显然不意味着王位没意义,不然加洛林和罗贝尔/卡佩(在参与王位争夺的初期他们便已经是西法兰克权势最大的诸侯)为啥要花上百年跨越三四代人,建立强大的同盟,甚至不惜让出领地来争夺这个王位呢?

user avatar

英国贵族和主教都是法国来的,玩啥英国化,英国长期法国化好不








威廉对英国的征服也可以看作是诺曼底宗教势力对英国本土宗教势力的一场入侵,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流血宗教革命。英国本土的宗教势力因为海峡的缘故依旧保持了不少查理曼大帝时期的古风,比如贵族子弟可以直接当上修道院院长,他们不必熟读经书甚至可以不识字,上任时也要拖家带口,超过半数的英国教会高层都有子女。这在公元九世纪时还算正常,因为查理曼大帝就是这个规矩,他老人家甚至直接把骑士变成主教,原因就是这个骑士很能打,能够保护教会的财产。但在11世纪中叶却被天主教会憎恶,教皇大人开始在欧洲范围内根除陋习,加强自己的权威。而哈罗德尽管也投入重金修建教堂,却不得不容忍带着老婆孩子的斯蒂根德充当坎特伯雷大主教,因此在教皇看来全英格兰都是异端。




威廉拿下英国后,对英国本土教会做得更过分,在1071年“令人将英国所有的修道院都劫掠了”,却没有得到教会方面的反对,因为威廉把英国重要的教会职务都换成了自己人。威廉征服英格兰最重要的一个助手就是同母异父的兄弟奥多,他也是贝叶主教,是黑斯廷斯战役的重要参与者,著名的贝叶挂毯就是他派人制作的。奥多也是英国的肯特伯爵,在威廉回老家诺曼底显摆时,他是英格兰两名摄政之一(另一个就是后来阵亡的布里德耶领主菲茨奥斯本)。除了奥多,大量的诺曼底教士来到英国,从1066年到1087年,威廉任命了27名来自诺曼底的教士充当修道院院长。这些人都是威廉任命的,自然对威廉的暴行视而不见。




威廉囚禁了被撒克逊人视作圣徒的达勒姆主教塞尔里克,支持手下的诺曼骑士(在当时又被叫做大陆骑士)用武力支持诺曼神甫。被威廉任命的法国修道院院长瑟斯坦因为宗教仪式问题和撒克逊神甫发生争执时,他在第一时间就召唤了大量诺曼骑士,让敢和他争执的撒克逊神甫大出血。除了教皇制定的约克和坎特伯雷大主教外(坎特伯雷大主教是他的意大利哥们),到1087年英国本土只有两个主教还是撒克逊人充当(他们两个也是威廉的合作者,不反对法国来的同行)。因为自家在宗教方面的优势实在太大,威廉的兄弟奥多甚至想要竞选教皇(这一举动被威廉制止了)。




威廉在英国北部制造了190英里的无人区,敢于抢劫全英国的修道院,他在临终时也不讳言自己的大屠杀,但被他任命的宗教首领们却能把这洗白成必要的恶行,认为他带来了最好的秩序.英国的中世纪骑士也在很长时间内都被叫做法国人,成功的英国骑士甚至都在法国有地产,马歇尔当过约翰王的老师,但为了保住法国的地产,这个英国骑士还是主动xia最优秀的代表还是主动向法国国王下跪.从宗教到骑士,英王统治法国国土的时间都离不开法国,他们多想不开要在法国玩英国化

user avatar

因为这理解就有问题

诺曼征服后长期的英王,直到起码金雀花中期,不应该被视为拥有法国土地的英国国王。正确的认知应该是法国贵族(诺曼底公爵/安茹伯爵等)兼任英国国王。

user avatar

这里其实应该引出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英国国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认为自己有争夺法国王位的必要性?

首先要明确一件事,那就是早期法国国王的王权身份并不高,“政令不出巴黎”是此时最真实的写照,政治解体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曾有历史学者称为「(王权)施行的空间范围要小于骑马一天的行程」。各地的诸侯贵族原则上参加法国国王的加冕礼,但实际上呈现出地位/政治/军事独立的情况,拥有实施惩罚和颁布法律、征税的权力,拥有军事实力的人建立起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家族王朝,试图把堡垒领地变成自由公国。

我们现在熟知的中世纪政治程序“分封契约”、即“向封君表示效忠,承认自己是封臣”也并不是法兰西自古以来的传统,而是8世纪时期才开始慢慢出现的做法,并且到了11世纪开始,这个程序变得越来越世俗,在受封仪式结束后封臣们就立即要获得主人的赐予,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愿意效忠封君。除此之外,封君亦不能收回给封臣的恩赐,即使知道封臣只是为了这份利益而口头上宣誓效忠而已,因此情感关系上十分松懈。对于某些封臣而言,法国国王在他们眼里并不比任何人高贵,只是一个相对来说有着一定实力的“大封建主”,向他效忠、根据契约要求偶尔为他提供一些帮助,便可以获取利益,谁不愿意呢?

换句话来说,夺取法国王位就意味着你需要承担这份责任,在没有非常严重的冲突下,有什么必要非得要把法国国王整下台、自己取而代之呢?

所以法国国王的地位在前期是非常松散的,国王只是众多诸侯中间的一个,和阿基坦、诺曼底两个公爵的采邑相接,布列塔尼、图卢兹等采邑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较之法国国王有过之而无不及,早期的洛林、弗朗什孔泰、里昂、维埃纳、维瓦莱等地都属于神圣罗马帝国,整个领土围绕着巴黎-奥尔良这一狭窄的领域,中间和附近还掺杂了一大堆数不清的小贵族,无法形成高度集中的统治。英国国王——即法国封臣诺曼底公爵家族,在10-13世纪所面临的政治格局就是这样。

与自己封君为敌的利益实在是太小,所以诺曼底公爵家族才会将目光转向海外,1066年哈斯廷斯战役成功夺取英格兰岛,自己开创英国。但是这也随之而来引发了一个法律问题,诺曼底公爵名义上仍然是法国国王的封臣,他之所以能拥有诺曼底领,是因为他向法国国王效忠而得到了其政治认可。仅仅是得到了英格兰岛就迫不及待地摆脱这个头衔自立为王,一无法律依据二违反封建法,很有可能会尽失人心。加上法国国王们也不是坐着等死,他们也在想方设法扩大王权的影响力、从政治或军事上扩张领土,增强自身实力。诺曼底公爵-英国国王是否有能力和自己的封君进行长期交战?其他诸侯认不认可他、愿不愿意脱离法国国王而保持中立或支持他?他要从哪个封建法中找出一条来支持自己“将诺曼底领英国化”呢?

长达数百年的封建思想与政治改造,让前期柔弱的法国国王们变得越来越强势,军事、政治、技术水平都变得远高于其他领土衔接的诸侯,法国境内只认可巴黎货币,所有货币都需要向王家货币让步。各地领主自己铸造的私币粗制滥造,信用度不高,只被允许在自己领内流通。法国出身并且得到国王支持的各地人士慢慢渗透到各大诸侯领地中,在长久的岁月里抹去这些领地对独立地位的追求。这其中以巴黎大学更甚,巴黎大学开启大面积招生教育,吸引了西欧国家的有识之士前来就读,从巴黎大学毕业的意大利神学博士罗塔里奥(Lotario)成功担任教皇,被后世称为英诺森三世(Innocent III),他在1204年就认可法国国王的地位并宣布法国国王不承认任何高于他的世俗权威,使得法国国王的“权威性”得到多方的认可,介入其他诸侯的领土纠纷并获得裁决的权力,其长久居住的巴黎更是成为了西方世界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国家首都,各地诸侯、封臣、附庸纷纷来到巴黎建造公馆,反过来寻求法国国王的认可和庇护,法国的国家实力就此越发强悍。

这便让诺曼底公爵-英国国王更加难以摆脱“法国封臣”的地位,发现这一点的英国国王开始向法国国王诉之武力。我们把时间调到1200年,这时期的英国国王约翰一世(无地王约翰,John I)强娶了昂古莱姆·德·伊莎贝尔(Isabelle d'Angoulême),获得了妻子家族的庞大领土。伊莎贝拉原本就被定为吕西尼昂家族出身的拉马什伯爵于格十世(Hugues X de Lusignan)的未婚妻,约翰一世此举让势力强大的吕西尼昂家族彻底倒向了法国,法国国王腓力二世(Philippe II Auguste)立刻介入此事,接受了于格十世的诉讼,宣布没收诺曼底公爵领,并摧毁了约翰驻扎此地的英军,成功夺得诺曼底。至此,诺曼底从政治与文化上正式成为法国的一员,被没收诺曼底公爵称号的英国国王们失去了统治诺曼底领的正当性,被视为不拥有法兰西传统的“外人”,因此多年以后的百年战争中,即便诺曼底再度沦陷,成为了英国人的领地,也难以将其同化了

这也是为什么百年战争期间的奥尔良战役中,奥尔良居民宁愿向勃艮第公爵投降并和他商量相关事宜,也不愿意对英国国王效忠了,因为对于奥尔良居民而言,勃艮第公爵虽然和法国国王敌对,还联手英国人攻打自己,但政治和文化上勃艮第公爵都是个“法国人”,投降勃艮第公爵只是相当于在法国的框架下易主,更何况未来还有回头忠的可能性。英国国王是“外国人”,是海外小岛上的主人,并不归属法兰西,也不拥有诺曼底公爵的称号,人们难以接受向他投降。你可以从中看到人们对于英国国王关于文化传统上的记忆变化,对“诺曼底公爵-英国国王”的认可变成了“英国国王”,这也是封建王朝时期最常见的政治常态。

英国现任君主伊丽莎白二世偶尔被媒体称为诺曼底公爵,英国人时不时也会炒作此事,实际上是非法且非正式的,如今的英国人已不再拥有对法国诺曼底领土的合法权益。

user avatar

问题应该反过来提,法兰西封建领主在中世纪长期兼任英格兰国王,为什么没能完成对英格兰的法国化?

user avatar

你这个问题就跟“为什么朝鲜总督府没有完成朝鲜对日本的朝鲜化”一样好笑,英王自打1066以后就是诺曼贵族充当,本来就是法国贵族武力从英伦三岛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手里抢来的,一个奴役英国人的奴隶主政权,人家“龙兴之地”是诺曼底,英伦三岛是任由他们欺压奴役的殖民地,统治英伦三岛的就是当年跟着威廉入关渡海侵略的法国贵族,靠着屠杀盎格鲁撒克逊土著人民抢来土地自己变成大贵族,哪有让自己龙兴之地老家英国化的道理?你是不是把顺序倒了?

user avatar

你英国国王当初都是法国人,谁化谁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