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英国在爱尔兰大饥荒中的无所作为和冷漠?

回答
英国在爱尔兰大饥荒(18451852年)中的角色和反应,至今仍是历史学界和社会舆论中极具争议的话题。普遍的评价是,英国政府的应对措施 严重不足、迟缓且带有冷漠色彩,这使得一场原本就已非常严峻的自然灾害演变成了一场空前的人道主义灾难,并对爱尔兰社会和民族认同产生了深远影响。

要详细评价英国在爱尔兰大饥荒中的无所作为和冷漠,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

一、 历史背景:英国与爱尔兰的殖民关系

理解英国的反应,必须先认识到爱尔兰当时并非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大英帝国的一部分,但长久以来处于被殖民、被统治的状态。英国对爱尔兰的政策深受“重商主义”经济学和“自由放任”主义思想的影响。

殖民统治的历史包袱: 几个世纪以来,英国对爱尔兰实施了土地剥削、宗教压迫(天主教徒在政治和经济上受到歧视)以及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限制。这种长期的压迫和不平等,使得爱尔兰在面对灾难时本身就处于非常脆弱的地位。
“经济效率”优先于人道关怀: 当时的英国政府内部,普遍存在一种观念,认为经济自由市场和“自由放任”原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佳途径。即使在面对饥荒时,许多英国官员和政策制定者也倾向于不干预市场,担心政府干预会破坏经济规律或导致依赖。
种族和阶级偏见: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英国官方和部分民众对爱尔兰人存在根深蒂固的偏见,认为爱尔兰人懒惰、愚蠢,并且是导致自身贫困的原因。这种歧视性观念,无疑削弱了英国政府提供大规模援助的意愿。

二、 饥荒的初期应对:反应迟缓与有限的措施

当马铃薯晚疫病(导致土豆歉收)在1845年首次爆发时,英国政府的反应是犹豫且不足的。

低估了灾难的严重性: 最初,一些官员认为这只是暂时的农业挫折,马铃薯作物的病害会在下一年得到恢复。他们没有预见到疾病会持续多年,并且对爱尔兰人口生存构成根本性威胁。
有限的粮食援助: 首相罗伯特·皮尔爵士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
进口玉米: 皮尔政府进口了约10万吨的玉米,希望用玉米来替代歉收的土豆。然而,玉米在爱尔兰的普及程度不高,当地居民不习惯食用,而且玉米烹饪方式也与土豆不同,并未能有效缓解饥饿。
关闭玉米仓库: 然而,皮尔政府很快因为财政压力和保守党的反对,关闭了玉米仓库,停止了大规模的粮食进口。
“公共工程”计划的失败: 另一种主要的援助方式是通过“公共工程”项目,让饥民通过劳动来获得报酬以购买食物。
条件苛刻: 这些工程通常设在远离饥饿人口的地区,劳动强度大,薪酬微薄。许多人因为过度虚弱而无法完成工作,甚至在途中就已经死亡。
“工作house”制度: 政府还依赖于“济贫法”,将饥民安置在拥挤不堪、条件恶劣的“工作house”(贫民收容所)。在这些地方,疾病传播迅速,死亡率极高,人们被迫与家人分离,工作也异常繁重,这更像是一种惩罚而非救助。

三、 饥荒的后期应对:自由放任主义的强化与“绝不放弃”的幻灭

随着饥荒的持续和恶化,特别是1846年由自由党领袖约翰·拉塞尔接任首相后,英国政府的政策变得更加僵化和冷漠,更加强调“自由放任”原则。

取消进口税: 尽管皮尔政府已经开始取消《谷物法》(限制粮食进口的保护性关税),但这些改革的时机太晚,而且实施过程缓慢。拉塞尔政府的政策更是进一步收紧了国家干预。
禁止粮食出口: 这是最令人诟病的一点。在饥荒最严重的时期,尽管爱尔兰本土的粮食歉收,但从爱尔兰出口到英国以及其他地方的粮食、牲畜和农产品却并未停止。英国政府认为,禁止出口会扰乱市场,并且认为爱尔兰的土地仍然能够生产足够的食物,只是分配有问题。
真相是: 许多爱尔兰的农产品仍然被地主及其英国包税商出口,以满足他们的商业利益,甚至出口的谷物比进口的还多。这在当时被视为是对爱尔兰人民的残酷剥削和死亡判决。
“爱尔兰人应自救”的观念: 拉塞尔政府和许多英国官员秉持一种观念,认为爱尔兰人应该依靠自己的土地资源来解决问题,政府的援助会削弱他们的自立能力。这种观念忽视了马铃薯作为主食的特殊性,也忽视了爱尔兰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垄断和剥削。
“剩余食品”法案的失败: 政府试图通过向爱尔兰地方政府征税来筹集资金用于援助,但许多爱尔兰地方政府本身就因饥荒而财政枯竭,无法承担。
援助的微薄和条件: 尽管英国政府名义上提供了援助,但其规模和持续性与爱尔兰面临的灾难相比,显得微不足道。而且,援助的分配往往伴随着苛刻的条件,比如要求饥民进入“工作house”或证明自己一无所有。

四、 英国政府“无所作为和冷漠”的具体体现:

1. 经济利益优先: 在许多情况下,维护英国经济和地主的经济利益似乎比挽救爱尔兰人民的生命更重要。尽管爱尔兰饥荒,但粮食出口并未停止。
2. 意识形态僵化: “自由放任”主义的意识形态成为政府不作为的挡箭牌,即便这种理论在极端人道危机下显得不合时宜和残酷。
3. 政治意图的考量: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英国政府的某些政策也可能出于政治考虑,例如,希望通过饥荒削弱爱尔兰的民族主义情绪,或者鼓励爱尔兰人移民到英国或海外殖民地,从而更好地控制爱尔兰。
4. 缺乏同情心: 从英国媒体的报道和一些官方言论来看,确实存在对爱尔兰人的不尊重和缺乏同情心。一些文章将饥荒归咎于爱尔兰人自身的懒惰和不负责任。
5. 援助的象征性: 英国政府在饥荒期间提供的总援助金额,相对于其国力以及饥荒造成的损失而言,是极其有限的。

五、 后果与评价的深远影响:

英国政府的失当应对,加剧了爱尔兰大饥荒的死亡人数(估计有100万至150万人死亡),并导致约100万人移民,这对爱尔兰人口结构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The Great Hunger”的象征意义: 在爱尔兰,这次饥荒被称为“An Gorta Mór”(伟大的饥荒),它成为爱尔兰民族记忆中最痛苦的一页,也极大地加深了爱尔兰人民对英国统治的仇恨。
民族主义的催化剂: 饥荒的经历成为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的重要催化剂,许多爱尔兰人认为,英国政府的冷漠证明了英国的统治是剥削性的,只有独立才能真正拯救爱尔兰民族。
历史反思: 尽管如此,直到近几十年,英国方面才开始更普遍地承认其在饥荒中的责任,并对此进行道歉。但对于许多爱尔兰人来说,这种承认仍然不足以弥补历史的伤痛和长期的不公。

总结而言,英国在爱尔兰大饥荒中的表现,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殖民统治的背景、僵化的经济意识形态、对爱尔兰人的偏见、政府决策的迟缓和不足,以及对经济利益的优先考量。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英国政府在面对如此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时,表现出了显著的“无所作为”和“冷漠”,最终使得一场由自然灾害引发的危机演变成了一场民族性的悲剧。 评价其行为,绝大多数历史学家和爱尔兰民众都持负面态度,认为这是一种严重的政治失职和人道主义罪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几十年前的老书说得很清楚了

user avatar

国际政治归根到底是族群竞争,英伦三岛别看不大,族群并不单纯,凯尔特、罗马、维京、诺曼、盎撒.....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背后,是族群的你死我活。

多死一个凯尔特,可能就多块田地给其他人,这种千年的残酷竞争,既促进了英美移民体系的全球扩张,也构成了极端自私的英美文化。

user avatar

很多人喷满清如何如何反人类,但满清在赈灾,河务方面还真没不舍得银子的

user avatar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实际上很难,但并不是不清晰的,因为史料记载的很详细。

造成尔兰大饥荒的结果是极为复杂的。

但你所说的土耳其苏丹的故事,是个编造的故事。这个故事一直流传在中文互联网世界里,来源于19世纪一位民族分裂主义者编造的一个故事。

土耳其苏丹确实捐赠过1000英镑。并且保留有完整的感谢信。但其它的,都是编的。


爱尔兰饥荒从1845年开始,到1852年结束,历时七年。1845年至1850年期间,英国政府为爱尔兰的救济支出了700万英镑。

英国救济协会一共为救济爱尔兰募集了约三十九万英镑。

美国原住民族乔克托族在1847年捐赠了170美元,而不是你说的710美元,因为爱尔兰大饥荒的资料非常详实,所以我翻阅了一下捐赠者名单。美国各界为爱尔兰饥荒的捐助前前后后大概有54万多美元。其中时任国会议员的林肯捐了10块钱,当然,我们知道林肯一向不富裕~


你所说的英国首相罗伯特·皮尔秘密从美洲购买了价值10万英镑的印第安玉米和麦片,但由于天气不好,第一批玉米和麦片直到1846年2月初才运抵爱尔兰。

首先不存在秘密这一说,首相支出任何款项,都需要经过国会。这笔钱确实用于支出购买美洲玉米。这些玉米也不是无法食用,而是爱尔兰缺乏研磨整粒干玉米设备。不好吃。

当然,他不仅做了这些,他还提出废除谷物法,也就是对进口农产品增加额外关税。提出对佃农的保护法案。提出了一系列的救济法案,包括开设多个公共工程,以缓解爱尔兰的失业状态。但是这些都未通过,而反对最积极的恰恰是爱尔兰地方的议员们。爱尔兰在英国议会拥有110多个席位。这些议员几乎全票反对首相的政策。加上其它辉格党人的票,在议会里形成了多数。

此后首相黯然下台。

新上台的罗斯首相则同意议会多数的决议,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认为政府不应该过多参与到具体的地方政策制定与经济操作当中。


这个说起来就很复杂了。

就要说到为什么会产生死亡100万人的大饥荒。还有100万人移民出走,其中20万去了英国,80万去了北美。

首先是天灾,也就是马铃薯瘟疫。

其次当时百分之八十的爱尔兰人信奉天主教,而天主教会和本土贵族们都是大地主。这些地主们干了什么呢。驱逐佃农。因为英国有一个救济法案,规定每户都得交税用来做慈善,不足的要由地主帮佃农补齐。而地主们觉得划不来,开始驱赶无法负担的小佃农。这一数量据统计就有超过50万户。

而在饥荒最严重的期间,地主们还在大量出口粮食到国外,包括豌豆、豆类、洋葱、兔子、三文鱼、牡蛎、鲱鱼、猪油、黄油、蜂蜜、牛肉、动物皮、破布、鞋子、肥皂、胶水和种子等物品。根据当时的记载,爱尔兰的问题不在于缺少食物,食物很丰富,但其高昂的价格却令穷人们望尘莫及。

英国诗人、改革家埃比尼泽·琼斯在1849年写道,“在1846年,除了面粉、豆类、豌豆和黑麦之外,爱尔兰共出口了3266193夸脱的小麦、大麦和燕麦,186,483头牛、6,363头小牛、259,257只羊、180,827头猪(这些谷物和肉类大约可以满足爱尔兰一半人口的需求);而1846是一个正处于土地垄断和饥荒的一年。

爱尔兰在饥荒的大部分时间中仍是粮食净出口国。

在大饥荒最严重的时期,爱尔兰的小麦进口量是其出口量的四倍。而这些小麦则主要被用作牲畜的饲料。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历史学家小詹姆斯·S·唐纳利在他的著作“十九世纪爱尔兰的地主与佃农”中称:

我将得出以下广泛的结论:在爱尔兰大饥荒的较早期阶段,英国政府并未阻止甚至没有减缓地主们对佃农的驱逐,此举在很大程度上使英国支持种族灭绝的观念在爱尔兰民众心中的根深蒂固。或许有人会说,这一主张吸引了许多受过教育的、有鉴别力的人,而非只有少数革命者支持……我的另一个论点是,虽然事实上种族灭绝并未发生,但对很多爱尔兰人来说,驱逐佃农期间和驱逐后所发生的一切都像是种族灭绝。


当时的爱尔兰其实更像是一个自治区域。英国政府多次希望过干涉,但是无法得到爱尔兰本地地主和议员的支持。在议会中的爱尔兰裔议员,一直是代表大地主阶级利益的,他们一直反对一切有损于他们利益的法案通过。


但英国政府也并不是白莲花,比如有很多人认为,英国政府并没有采取一些强力措施,虽然在宪法解释上政府是否在未有议会授权的状况下有这些权力,是个大问题。

比如政府仍允许爱尔兰继续出口粮食。

财政上在救灾的支出过于少。七年之中,不足900万英镑。

过于迁就爱尔兰贵族教会和地主的势力。

在爱尔兰大饥荒的较早期阶段,英国政府并未阻止甚至没有减缓地主们对佃农的驱逐


这里提一下,根据英国《1832年改革法案》(Reform Act 1832

在市镇中,年付十镑以上房产租税者,在郡乡中,年付十镑田土租税的六十年长期田地租用者、年付五十镑田土租税的短期田地租用者及年付两镑地税的自有土地者皆享投票权。选民总数由五十万增加到八十一万三千,更多中上层的中产阶级取得选举权。但有选举权的人也只占全英人口的百分之三,1830年英国的人口大概是3000万左右

很显然,绝大部分爱尔兰人是没有选举权的,而爱尔兰本地贵族以及地主们,显然不代表他们的利益。

饥荒从来就不是天灾造成的。


这个问题其实很复杂,我没时间详细写。大概写一下吧。

user avatar

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在其著作《贫困和饥饿:论权力和剥夺》(Poverty and Famines: An Essay on Entitlement and Deprivation)中提出一个著名观点:

人类饥荒史的一个重要事实是,没有一次大饥荒是发生在有民主政府和出版自由的国家。饥荒发生在古代的王国,发生在当代的专制社会,发生在原始部落,发生在现代技术官僚独裁的国家,发生在帝国主义者统治的殖民地经济,发生在专制统治的新兴独立国家。但是,在那些独立的,实行定期选举的,有反对党发出批评声音的,允许报纸自由报导的和能够对政府决策的正确性提出质疑的,没有实行书报检查的国家,从来没有一个发生过饥荒。

也就是说,饥荒并不完全是由于食品短缺造成,而更可能是由于权利分配不均造成。这些权利包括四个方面:

1.以自己所拥有的物品交换食物的交换权,
2.以自己或雇佣的资源进行生产换取食物的生产权,
3.以自身劳动换取工资以获得食物的劳动权,
4.继承权,或获取他人,包括政府的赠予。

前三个是基于市场的权利,称交换性权利。阿马蒂亚·森认为,交换性权利突然减少会对社会底层人民造成重大的打击。

1845年至1852年的爱尔兰大饥荒,当时爱尔兰在英国看来就是天主教徒组成的殖民地,而爱尔兰的地主多是新教徒,而新教是英国当时的主流宗教。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应该上Quora问。

搬运一段Quora上的回答吧

First, the British government didn’t need to transport food from England: Ireland exported huge amounts of food during the Famine years. mostly to England. If the government had really wanted to avert a terrible humanitarian catastrophe, it could simply have bought and paid for the food while it was still in Ireland (it was the property of mainly Anglo-Irish or English landlords), and distributed it to the starving poor.
Besides, as others have noted, the government did make some effort to procure food abroad, including in Great Britain. The Tory Peel administration made honest (but inadequate) efforts to help in 1845–46. The Whig government of Lord John Russell (1846–52) was an absolute disaster, however: The British official in charge of famine relief, Sir Charles Trevelyan, was in thrall to a toxic blend of half-understood laissez faire economics and evangelical Christianity. He saw the famine as "a direct stroke of an all-wise and all-merciful Providence" sent in response to the wickedness of the Irish. "The judgement of God sent the calamity to teach the Irish a lesson,” he wrote, “that calamity must not be too much mitigated." He did his best to ensure that the government did as little as possible to mitigate the calamity, but he was relatively powerless to prevent private relief efforts.
As for the monarch, Queen Victoria, I don’t know what she could have done. She contributed £1,000 from her personal resources, a significant amount at the time. She also participated in appeals that raised further substantial funds for Irish famine relief. But she was in no position to dictate government policy.

全文翻译太麻烦,我简要总结一下:

  1. 英国政府并不需要从英格兰运粮食(去爱尔兰),事实上在饥荒期间爱尔兰还在出口大笔粮食。事实上她只需要买下爱尔兰的粮食并将其散发给居民就可以有效缓解饥荒。
  2. 英国政府在1846年以前确实作出了一定的努力,但是46年上台的辉格党首相John Russell搞出了灾难。当时派到爱尔兰赈灾的Charles Trevelyan对自由放任主义有极端错误的理解,他甚至写下了“这场灾难是上帝给爱尔兰人的教训”。在这类人的主导下,政府尽可能的不作出任何可以缓解饥荒的动作。
  3. 女王从她的私人账户里捐了一千磅,但是当时一千磅不是小数目,作为一个立宪君主她也做不了更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