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十六十七世纪英国在加勒比海建立甘蔗种植园并从非洲运去黑人奴隶,为什么不直接在非洲建立甘蔗种植园?

回答
这桩历史事件,英国人在十六、十七世纪在加勒比海建立甘蔗种植园,并为此从非洲贩运大量黑奴,看似不直观,为何不在非洲本土就近取材,而是费了这么大的周折?这里面的门道,可比表面上要复杂得多,涉及到当时国际政治、经济运作、技术限制以及残酷的奴隶贸易链条等等诸多因素。

首先,我们得从 甘蔗这种作物本身的特性 说起。甘蔗,这玩意儿对生长环境要求颇高。它喜欢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气候,而且需要肥沃的土壤。此外,甘蔗的种植、收割和加工,尤其是炼糖这个过程,是相当耗费劳动力的。一块甘蔗从种下去到成熟收割,再到送到糖厂进行榨汁、熬糖,整个周期下来,需要大量、持续的体力劳动。这不是简单地撒下种子就能等着收成的活计。

那么,非洲当时具备这些条件吗?从地理上看,非洲某些地区,尤其是沿海和部分内陆地区,确实拥有适合甘蔗生长的气候和土壤。理论上,这块大陆的潜力不小。然而,问题出在 当时的非洲并非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或政治实体。非洲大陆在那个时期,由众多分散的王国、部落和政治组织统治,它们之间既有贸易往来,也存在着激烈的冲突和竞争。

英国人要到非洲建立大规模的甘蔗种植园,就意味着需要获取大量的土地,并且要确保这片土地上的劳动者能够服从他们的管理。在非洲,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土地所有权和政治因素: 非洲各地的土地通常由当地的酋长、国王或部落首领掌握。英国人要想获得大片土地用于种植,就必须与这些当地势力进行谈判,甚至可能需要通过武力征服或建立联盟。这不仅耗时耗力,而且成功率无法保证。即使 удалось(成功了),当地的政治环境复杂多变,随时可能出现新的挑战。

劳动力的获取问题: 这是最关键也是最残酷的一环。尽管非洲有丰富的人口,但要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成为种植园的奴隶,接受远方的殖民者的严酷剥削,这在当时是极难实现的。非洲社会虽然存在奴隶制,但其形式和规模与后来跨大西洋奴隶贸易所形成的 plantation slavery(种植园奴隶制)有着本质区别。非洲本土的奴隶制更多是一种债务奴隶、战俘奴隶或者被惩罚的奴隶,他们往往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地位,甚至可以融入到奴隶主的家庭中,并且其劳动被用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体系。

而英国人在加勒比海建立的甘蔗种植园,是一种 资本主义式的、以获取最大利润为导向的、近乎零成本劳动力的模式。他们需要的不是融入社会体系的奴隶,而是纯粹的、可以被商品化、可以被肆意买卖和驱使的劳动力。

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形成: 为了解决劳动力问题,英国人(以及其他欧洲殖民者)发现了一条“高效”的途径——从非洲直接购买或抓捕大量人口,然后将他们贩卖到美洲的种植园。这条贸易链条之所以能够形成并发展壮大,背后有多重原因:

1. 经济利益链: 这不仅仅是英国人的生意。非洲的一些部落或王国,也从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他们通过参与奴隶的抓捕、贩卖来换取欧洲的商品,比如枪支、火药、纺织品、金属制品等。这种交换关系反过来又刺激了奴隶贸易的扩大,因为欧洲的商品对非洲本土势力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非洲内部的权力斗争也往往会加剧对奴隶的需求,因为俘虏的敌人可以被用来交易。

2. 既有贸易网络: 在欧洲人抵达之前,非洲内部和非洲与阿拉伯世界之间已经存在了奴隶贸易网络。欧洲殖民者只是利用并极大地扩充了这个网络,将其导向了服务于美洲种植园经济的方向。

3. 疾病和抵抗: 非洲的许多疾病,如疟疾、黄热病等,对欧洲人来说是致命的。如果英国人自己去非洲大规模地招募或征召劳动力,他们会面临巨大的健康风险。同时,非洲人民在面对外来者强占土地和奴役时,也必然会产生剧烈的抵抗。这使得欧洲人在非洲本土直接建立大规模、稳定的种植园并进行管理变得异常困难且危险。

4. 地理和物流的考虑: 相较于直接在非洲建立庞大的、由欧洲人管理的种植园,将劳动力运送到加勒比海的种植园,虽然路途遥远且充满风险(著名的“中间航程”),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反而形成了一个相对“成熟”的运作模式。加勒比海的岛屿,尤其是那些远离欧洲大陆的岛屿,成为欧洲各国争夺殖民地和发展经济的重要基地。这些岛屿的社会结构相对简单,主要由欧洲殖民者及其控制的劳动者构成,更容易被殖民者有效管理和剥削。

简单来说,就像你去采购一批效率极高的、能24小时工作的机器人,你可以选择自己花高价研发和生产,或者选择从一个已经有成熟生产线和销售网络的供应商那里购买。当时的情况是,欧洲殖民者找到了一个(尽管极其不道德和残忍)“供应商”——那些非洲的贸易者和统治者,他们愿意提供被抓捕或卖出的非洲人民作为劳动力,以换取欧洲的商品。而将这些“商品”运往加勒比海的种植园,对于欧洲殖民者而言,是一个更为可控且利润更高的选择。

所以,为什么不在非洲本土建立甘蔗种植园?因为那里的政治、社会结构和劳动力获取方式,与欧洲殖民者追求的极度剥削和利润最大化的模式不符。更方便、更“经济”(从剥削者角度看)的路径,是将非洲人口作为一种商品,贩运到美洲的殖民地,在那里建立起以他们为代价的、高效运转的甘蔗种植园经济。这是一个由经济利益、政治野心、技术限制以及罪恶的奴隶贸易链条共同交织而成的复杂历史现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非洲是人类的故乡,各种病菌病毒寄生虫和人类一起进化了几百万年,其战斗力根本不是当年滚出非洲的渣渣们所能承受的。。。。。。。

user avatar

首先因为非洲是个难以进入的大陆。中学地理教科书对非洲有一个概括性描述:高原大陆。

其实非洲的平均高度并不如亚洲,但高度分布非常“均匀”,即没有太多的高山,也没有太多的沿海平原,而是整体抬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尤其如此。这意味着三点:

1 大多数河流在海岸附近都会经过巨大的落差,产生急流或者瀑布,阻止船只进入内陆。

2 河流密度低,能进入内陆的通道少。

3 几乎没有曲折的海岸线和海湾(造山运动少)。

欧洲的第一波扩张是非常依赖于水路的。殖民者没法坐船深入内陆,少数沿海平原又被原始森林包围,不断有传染病侵袭——这非洲的传染病既有原始森林菌群,又包含发达农业文明积累的病菌,可比美洲厉害多了。所以殖民者在铁路出现之前始终只能保持一些海岸据点,没法开辟广阔的控制区。直到19世纪末,大清都快亡了,欧洲列强才瓜分距离自己最近的这片大陆。

只占有沿海据点,殖民者必须贩卖一些搬运方便的高利润货物才能赚钱。显然黑人是兼顾这两点的优质货物(自己会走,到地方能创造远超体重的商品),所以殖民者用枪炮挑动内陆的黑人王国相互争斗,自己坐在沿海据点收购人口。

而加勒比海小岛除了气候合适,很重要的一点是绝大多数土地离港口都非常近,可以把雨林砍光,变成种植园,运出产品的成本也很低。再加上没有白人害怕的传染病,当然欧洲人会喜欢在这里建立种植园。对于英国来说,这些小岛的价值比整个北美大陆可能都值钱,更不要说非洲了。

最后,看北大西洋的风向和海流地图:

显然,从加勒比海向欧洲运大宗物资很容易,从非洲运回来则很难。中学历史课本谈到过“三角贸易”,就是要利用洋流和风向搞运输。在蒸汽船普及之前,只要欧洲本土还是主要消费市场,加勒比海就比非洲更适合搞种植业。

相关回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