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十八十九世纪法国打了那么多场败仗每次都能迅速恢复,最后没被英国落下多少反而能甩开其他国家一截?

回答
18世纪和19世纪,法国确实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军事冲突和政治动荡,尤其是与英国的长期对抗。尽管期间有过不少败仗,但法国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恢复能力,不仅没有被英国彻底甩开,甚至在某些时期和领域还占据优势,并最终在欧洲大陆上保持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以下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详细阐述:

一、 法国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内在优势

尽管经历了革命和战争,法国在这一时期拥有一些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制度优势:

中央集权和高效的国家机器: 法国在路易十四时期就已经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这使得国家在征税、征兵和资源调动方面效率很高。即使在革命后,虽然经历了动荡,但拿破仑及其继承者进一步巩固了这种中央集权,建立了一个反应迅速、组织严密的国家机器。这使得法国在战败后能够迅速调整,并集中力量进行恢复和再动员。
强大的农业基础和人口红利: 法国拥有广袤肥沃的土地和庞大的人口。这意味着其经济具有强大的韧性,即使受到战争影响,基础的农业生产也能维持国家的基本运转。庞大的人口也意味着充足的兵源和劳动力,为战后重建和军事力量的恢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国家财政的创新和改革(尤其是在拿破仑时期): 尽管战争消耗巨大,但法国在财政管理上也进行了改革。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银行,统一了货币,并实施了更有效的税收制度。虽然法国的财政状况并非总是最优,但相对于许多分裂或效率低下的国家,其财政动员能力和对战争资源的筹集能力是相当可观的。
国民意识的觉醒和民族主义的兴起: 法国大革命催生了强大的国民意识和民族主义。这种“为法兰西而战”的情感能够极大地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和参战意愿,形成强大的军事凝聚力。在战败时,这种民族主义反而能成为凝聚人心的力量,推动国家的恢复和反击。

二、 军事改革和创新

法国在军事领域始终走在前沿,其改革和创新是其快速恢复的关键:

大陆军的组织和战术革新: 从路易十四的“小陆军”到拿破仑时期的大陆军,法国在军事组织和战术上进行了革命性的改变。
军团制: 拿破仑将军队组织成独立的军团,每个军团都能独立作战,并且拥有炮兵、骑兵和步兵等不同兵种的配合。这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机动性和作战效率,也使得在局部战败时,整个军队体系不易崩溃。
炮兵的运用: 法国在炮兵的研发和运用上取得了巨大进步,炮兵的火力支援成为法军获胜的重要因素。
战略思想的进步: 拿破仑的战略思想,如集中兵力于决定性地点、利用速度和机动性歼灭敌人等,极大地提升了法军的作战能力。即使在战败后,这些战略战术的经验仍然被保留和传承。
人才的选拔和提拔机制: 尽管存在贵族军官,但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时期,更注重根据能力和功绩选拔人才。这使得军队能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将领和士兵,即使在老将领牺牲或被俘后,也能迅速补充优秀的军事领导者。

三、 外交策略的灵活性和国际环境

法国的恢复能力也离不开其灵活的外交策略和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利用欧洲大陆的均势: 欧洲大陆的列强之间存在复杂的利益和联盟关系。法国的强大始终是对英国海上霸权的制衡。当英国试图联合其他国家孤立法国时,法国也常常能够利用某些国家(如西班牙、普鲁士或奥地利在不同时期)与英国的矛盾,或者通过外交手段瓦解反法同盟。
对战败国的处置和吸收: 在拿破仑时期,法国通过征服和重塑欧洲政治版图,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被征服国家的资源和人力。例如,占领的领土和附庸国提供了税收和兵源,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本土的损失。
英国的战略限制: 英国虽然拥有强大的海军和经济实力,但其陆军相对较弱,且难以在欧洲大陆直接发动大规模的决定性战役。英国的战争更多是通过资助盟友、封锁和海上作战来消耗法国。这种战略限制使得英国难以彻底摧毁法国的陆军力量。

四、 经济韧性和工业基础的初步发展

尽管法国的工业化进程不如英国,但其经济基础依然相对雄厚:

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 法国拥有相对完整的经济体系,能够支撑其战争需求。即使在海上封锁下,其国内的工业和农业生产也能提供基本保障。
初步的工业化: 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法国的工业化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尤其是在军事工业方面(如兵工厂、武器制造)。这为其军事力量的重建提供了物质基础。

五、 战争的性质和恢复的可行性

“有限战争”到“总体战”的演变: 在18世纪,战争更多是一种“有限战争”,即目标是削弱对手,获取领土或经济利益,而非彻底灭亡对方。这使得战败方即使损失惨重,也有空间进行谈判和恢复。到了拿破仑时期,虽然战争规模扩大,但法国的民族动员能力也使其具备了更强的“总体战”潜力,能够快速重整旗鼓。
战败后的社会结构完整性: 即使在战败后,法国的社会结构和国家机器并未完全崩溃,精英阶层(无论是旧贵族还是新崛起的精英)依然存在,能够主导恢复进程。

总结来看,法国之所以能在多次战败后迅速恢复,并能在与英国的竞争中保持强大,是以下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强大的中央集权和高效的国家机器,提供了快速动员和恢复的制度保障。
2. 雄厚的农业基础和庞大的人口,提供了经济和兵源的韧性。
3. 革命带来的民族主义和国民意识,激发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反抗精神。
4. 持续的军事改革和创新,保证了其军队的作战能力和战术优势。
5. 灵活的外交策略和欧洲大陆的政治格局,使其能够规避完全孤立的风险。
6. 英国战略上的局限性,使其难以在陆地上给予法国毁灭性打击。

这些因素使得法国在面对英法的长期对抗时,虽然会经历挫折,但其内在的韧性和制度优势使其能够不断地从失败中站起来,并保持其在欧洲舞台上的重要地位。这种恢复能力甚至让法国在某些时期成为了欧洲的主导力量,而不是被英国彻底落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十八十九世纪,法国参加了以下战争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战争双方各有让步,法国在领土上做出了一些让步但是法国波旁王朝继承了西班牙王位,法王没有实现全取西班牙这个最高目标,但是也保住了西班牙王位这个最低目标;

四国同盟战争:法国所在的四国同盟轻松取胜;

波兰王位继承战争:法国获胜,控制了洛林并给西班牙盟友拿到了那不勒斯;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法国站在普鲁士一边取得了对奥地利的胜利,不过并没有太多获益;

七年战争:法国耻辱性地失败,丧失大量海外殖民地;

美国独立战争:美法同盟获胜,法国取得一些海外殖民地;

一系列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前五次反法同盟战争法国均获得决定性胜利让法国主宰欧洲,后两次反法同盟推翻了拿破仑帝国终结了革命;

克里米亚战争:英法联军击败沙俄获胜;

意大利独立战争:法国意大利击败奥地利;

法国干涉墨西哥:法国失败;

普法战争:法国耻辱性地失败。

总体来看,法国在十八十九世纪并不是一直打败仗,真正算得上彻底失败的,只有七年战争和普法战争,以及后两次反法同盟战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后两次反法同盟战争是法国在主宰欧洲十年后被列强联手遏制的结果,是只有霸主才能有的待遇……七年战争法国失败,是挫败了法国同时在欧洲大陆和全世界建立绝对霸权的野心,普法战争的失败,则彻底让法国失去了在欧洲的优势地位。可以说,这两场战争的失败对法国的打击不可谓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战争,除了普法战争大片国土沦丧,后两次反法同盟战争被人打进巴黎之外,剩下的战争要么是威胁到了法国的边境省份,要么就是在法国国土之外的意大利,南德意志,低地,西班牙甚至东欧,海外打的,不会波及法国核心省份。

在同时期,欧洲能够与法国相提并论的大国,只有英俄普奥四国。英国不必说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立于不败之地。俄国先是输了三皇会战,随后又被拿破仑打进莫斯科,之后克里米亚战争又一败涂地。普鲁士给人印象很强,但是七年战争几乎亡国,靠着反常的运气坚持到最后,拿破仑战争中又是被轻易击溃,十九世纪中期以前只能算列强里最弱的。奥地利更是从波兰王位继承战争一路输到了普奥战争,几乎没有赢过。

所以,法国在十八十九世纪,本身就是欧洲大陆最富裕最强大的国家,有败仗但是胜利不少,战绩强于其它列强,本土又没经历过什么战争……这个题目本身就不成立,只反映了一些人的刻板印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8世纪和19世纪,法国确实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军事冲突和政治动荡,尤其是与英国的长期对抗。尽管期间有过不少败仗,但法国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恢复能力,不仅没有被英国彻底甩开,甚至在某些时期和领域还占据优势,并最终在欧洲大陆上保持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几.............
  • 回答
    这桩历史事件,英国人在十六、十七世纪在加勒比海建立甘蔗种植园,并为此从非洲贩运大量黑奴,看似不直观,为何不在非洲本土就近取材,而是费了这么大的周折?这里面的门道,可比表面上要复杂得多,涉及到当时国际政治、经济运作、技术限制以及残酷的奴隶贸易链条等等诸多因素。首先,我们得从 甘蔗这种作物本身的特性 说.............
  • 回答
    查理十世和路易十九之间的“20分钟国王”事件,实际上是法国1830年七月革命历史中的一个非常戏剧化,也常常被误解的环节。要理解为什么查理十世不能直接禅位给路易·菲利普,我们需要回到那个动荡的年代,以及当时法国的政治和继承法体系。历史背景:革命的硝烟与波旁王朝的复辟首先,我们得知道,查理十世是波旁王朝.............
  • 回答
    十九世纪末,一股前所未有的艺术浪潮席卷而来,它像一股暗流,涌动着对既有秩序的颠覆和对全新表达的渴求。那些曾经被视为“正常”的艺术规则,如同老旧的框架,开始松动、破碎。于是,我们看到了许多令人费解的尝试,它们挑战着人们的认知,甚至在一些人看来,早已脱离了艺术的范畴。但有趣的是,这些“奇怪”的尝试,非但.............
  • 回答
    沙皇俄国,作为那个时代罕见的、根深蒂固的专制主义国家,科技水平相对西方列强确实显得落后。按理说,在19世纪和20世纪,全球殖民浪潮汹涌,欧洲列强蜂拥瓜分弱小国家,沙俄这样的“病大象”似乎是最好的猎物。然而,历史的走向却截然不同,它不仅没有被殖民,反而一路向东、向南扩张,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
  • 回答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人均 GDP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发展目标,但理解这个“水平”需要结合多个维度进行分析。简单来说,它指向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质的飞跃,不再仅仅追求量的增长,而是要达到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与全球发达国家行列中的中等水平相比较。为了详细阐述这个目标所代表的水平,我们可以.............
  • 回答
    郭靖请黄蓉吃一顿饭花了十九两七钱四分,这在当时可是笔巨款!咱得好好掰扯掰扯,这钱到底有多值钱。你想啊,这是《射雕英雄传》里,发生在南宋时期的故事。那个年代,物价跟咱们现在可完全没法比。咱们先来换算一下: 一两银子,在当时大概相当于现在人民币的两三百块钱。这只是个粗略估算,因为各地的购买力、成色都.............
  • 回答
    汉地十八省的说法,最早出现在明朝。当时,明朝统治着以汉族为主体的广大地区,为了便于行政管理和税收征缴,将全国划分为十八个布政使司。这些布政使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十八省”。至于为什么辽宁不在其中,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历史地理的变迁。在明朝建立之前,辽宁地区一直处于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拉锯战之中.............
  • 回答
    说起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这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他那复杂又矛盾的政治手腕和性格使然。要详细说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背景得交代清楚。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大家都被秦二世的暴政压得喘不过气来,于是纷纷揭竿而起。陈胜、吴广打响了第一枪,接着刘邦、项羽这两位日后争霸的巨头也加入了反秦大军。项羽,作为.............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为什么九月三号阅兵部队全是原十八集团军和新四军的部队?”这个问题,需要澄清一个关键点:在中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阅兵式中,并没有出现过只包含原十八集团军和新四军部队的情况。 历次的大阅兵,尤其是纪念性质的重大阅兵,其参阅部队通常是代表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整体实力,会从全军各个战区、军兵种中.............
  •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三国演义中,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是决定汉室命运的关键一役。然而,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联军面前,董卓派遣的将领华雄,却成为了诸侯们难以逾越的鸿沟。令人费解的是,在这关键时刻,本应坐拥雄兵的曹操,却并未主动派出一员大将迎战,反而将这份“人情”送给了名不见经传的关羽。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考量,为.............
  • 回答
    路易十八的弟弟之所以被称为查理十世,这背后并非随意的命名,而是法国历史上一脉相承的王室命名传统和继承序列的体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一下法国波旁王朝的王室命名惯例以及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各自的身份。首先,理解法国国王的编号是很重要的。在波旁王朝时期,国王的谥号(即“第几世”)是根据他们父系家族中.............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好奇的。你想想,如今直播平台这么火,似乎谁都能上去露个脸,捞点流量,为什么那些我们平时可能只在一些不太起眼的电视剧、综艺里偶尔瞥见的明星,却很少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呢?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道道,不是简单地说“他们咖位不够”就能解释清楚的。首先,得聊聊直播平台的核心逻辑。这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细节和人们习惯性称呼的有趣结合。简单来说,十八集团军之所以一直被叫做“八路”,是因为它继承了“八路军”的番号,而“八路军”的番号虽短,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极深的烙印,成为了一种深入人心的代称。咱们一步一步捋清楚:1. 国共合作与“八路军”的诞生这事儿得从1937年抗日战争全.............
  • 回答
    万历三大征(通常指万历年间对日本、朝鲜和蒙古的三次军事行动)与萨尔浒之战(1619年)之间存在时间与战略上的关联,但二者并非同一历史事件。萨尔浒之战是明军在辽东对抗后金(清朝前身)的战役,而万历三大征可能被部分史家误指为对日本、朝鲜、蒙古的三次军事行动。不过,根据历史脉络,萨尔浒之战是万历时期辽东战.............
  • 回答
    关于朱棣诛方孝孺十族一事,历史记载存在争议,需结合正史与民间传说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梳理: 一、事件背景1. 方孝孺的身份 方孝孺(1357–1402),字克勤,浙江台州人,明初著名文人、学者,建文帝(朱允炆)的老师,以忠直著称。他参与编纂《皇明典礼》《通鉴纲目》等书,主张“仁政”与“礼治”.............
  • 回答
    关于北宋燕京之战(即1004年高粱河之战)中宋军惨败的详细分析,需结合历史背景、兵力部署、战术决策及地理因素综合解释。以下为详细解析: 一、战役背景与时间 时间:1004年(北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军南侵,宋军在河北地区与辽军交战。 战役名称:高粱河之战(今北京西),并非“燕京之战”。燕京(今北京)是.............
  • 回答
    美国食糖价格升至十年来最高水平,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经济、气候、政策等多重因素,其影响也波及全球市场和多个行业。以下从原因和影响两个方面详细分析: 一、糖价飙升的原因分析1. 供应端减少: 极端天气影响产量:2023年,巴西、印度等主要糖生产国遭遇严重干旱或洪水,导致甘蔗和甜菜减产。例如,巴.............
  • 回答
    唐朝(618907年)与宋朝(9601会被历史学家称为“宋代”,但实际延续至1279年)在刑罚制度上的差异,是中古中国法律演变的重要节点。这一转变并非简单的“宽→严”趋势,而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法律思想的演变:从“德主刑辅”到“礼.............
  • 回答
    粉丝愿意为流量明星花钱,但其电影票房难以突破十亿大关,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市场逻辑、观众心理和行业规律。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矛盾现象: 一、粉丝消费与电影票房的错位:两个不同的消费场景1. 粉丝消费的性质 粉丝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偶像的周边产品、演唱会、社交媒体互动、代言商品等,这些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