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二地支的声调以及非辅音韵尾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语言学观察。不过,我们需要先澄清一些前提,才能深入探讨。
首先,十二地支的声调问题,并非是古汉语的直接声调对应,而是后世根据对《说文解字》等文献的理解,以及当时的读音习惯,进行的一种声调归类和研究。 古汉语的声调系统远比现代汉语复杂,并且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读音都可能存在差异。十二地支的声调归属,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汉字“上声”这一概念的理解,并将其套用到我们现在熟悉的十二个地支字上。
其次,关于“七个上声字,且都为非辅音韵尾”,这个说法可能存在一定的误解或不准确之处。 让我们来逐一分析十二地支的常见读音(以现代汉语普通话为基础,同时考虑到一些历史读音的可能性)以及它们的韵母:
子 (zǐ):现代普通话一声。韵母是 /i/,这是一个元音韵母,属于非辅音韵尾。
丑 (chǒu):现代普通话三声。韵母是 /ou/,这是双元音,以元音 /u/ 结尾,属于非辅音韵尾。
寅 (yín):现代普通话二声。韵母是 /in/,以鼻辅音 /n/ 结尾,属于辅音韵尾。
卯 (mǎo):现代普通话三声。韵母是 /ao/,这是双元音,以元音 /o/ 结尾,属于非辅音韵尾。
辰 (chén):现代普通话二声。韵母是 /en/,以鼻辅音 /n/ 结尾,属于辅音韵尾。
巳 (sì):现代普通话四声。韵母是 /i/,这是一个元音韵母,属于非辅音韵尾。
午 (wǔ):现代普通话三声。韵母是 /u/,这是一个元音韵母,属于非辅音韵尾。
未 (wèi):现代普通话四声。韵母是 /ei/,这是双元音,以元音 /i/ 结尾,属于非辅音韵尾。
申 (shēn):现代普通话一声。韵母是 /en/,以鼻辅音 /n/ 结尾,属于辅音韵尾。
酉 (yǒu):现代普通话三声。韵母是 /ou/,这是双元音,以元音 /u/ 结尾,属于非辅音韵尾。
戌 (xū):现代普通话一声。韵母是 /u/,这是一个元音韵母,属于非辅音韵尾。
亥 (hài):现代普通话四声。韵母是 /ai/,这是双元音,以元音 /i/ 结尾,属于非辅音韵尾。
基于上述现代普通话读音,我们来分析一下“上声”和“非辅音韵尾”的情况:
上声字(三声):丑 (chǒu)、卯 (mǎo)、午 (wǔ)、酉 (yǒu)。 实际上,只有四个字是现代普通话的三声(上声)。
非辅音韵尾(即以元音结尾的韵母):子 (zǐ)、丑 (chǒu)、卯 (mǎo)、巳 (sì)、午 (wǔ)、未 (wèi)、酉 (yǒu)、戌 (xū)、亥 (hài)。 这包含了九个字。
因此,说“十二地支里有七个上声字,且都为非辅音韵尾”的说法,在现代普通话读音下,并不完全准确。
那么,这个说法可能源自何处?或者说,它试图表达什么呢?
有几种可能性:
1. 古汉语读音的推测: 如前所述,古汉语的声调系统与现代汉语差异很大。古汉语的“上声”可能包含了一些现代读音为其他声调的字。一些学者根据反切等文献资料,试图 rekonstruieren(重构)出古汉语地支的声调,并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如果是在某个特定时期的某个特定地域的古汉语读音研究中,可能确实会发现更多的上声字。
2. 对“上声”概念的宽泛理解: 有时候在民间或一些非专业的语言学讨论中,“上声”可能被泛化,或者与一些具有“上扬”趋势的调值混淆。
3. 研究中的特定方法论: 某些研究可能采用了特定的切韵方法或者声调划分标准,使得统计结果有所不同。
4. 误传或记忆偏差: 信息在流传过程中,也可能出现数字上的偏差。
我们更深入地探讨“非辅音韵尾”的特点:
“非辅音韵尾”的字,其韵母是以元音(a, o, e, i, u, ü)结尾的。这类韵母在发音时,气息从喉咙发出,经过口腔,不受到阻碍,形成一个持续的、敞开的发音。
在十二地支中,我们看到:
子 (zǐ) 韵母 i
丑 (chǒu) 韵母 ou
卯 (mǎo) 韵母 ao
巳 (sì) 韵母 i
午 (wǔ) 韵母 u
未 (wèi) 韵母 ei
酉 (yǒu) 韵母 ou
戌 (xū) 韵母 u
亥 (hài) 韵母 ai
这些字的发音确实都以元音结尾,听起来相对“滑”或者“圆润”,没有像“寅”、“辰”、“申”那样有明显的鼻音或舌尖音阻碍。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即使数量上可能不是严格的七个)?这是否具有某种意义?
1. 声母与韵母的搭配: 汉字的声母和韵母并非任意组合,存在一定的语音规律。某些声母更适合搭配某些韵母。十二地支作为一组固定的概念,其名称的选取可能也遵循了当时的语音习惯和搭配原则。
2. 早期语音的特点: 有学者认为,早期汉语中单音节词更普遍,多为开音节词(即以元音结尾)。十二地支的命名,虽然可能不是最早的汉语词汇,但作为一套古老的系统,其名称的语音特征可能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特点。例如,许多古汉语中的上声字,其韵尾也多是元音。
3. 象征意义的推测(但要谨慎): 尽管科学上不可靠,但古代人们在命名时,有时会赋予名称某种象征意义。例如,元音结尾的圆润发音,是否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与“流动”、“无碍”或某些哲学观念相关,这是一种非常 speculative(猜测性)的解读,缺乏直接证据。
4. 易于记忆和传播: 简洁、清晰、朗朗上口的读音更容易在口头传播。非辅音韵尾的字,往往发音更加清晰,也可能有助于这些名称的流传。
总结一下,关于“十二地支里有七个上声字,且都为非辅音韵尾”这个说法,需要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
数量不精确: 在现代普通话读音下,上声字(三声)并非七个,非辅音韵尾的字也并非只有七个。
古今差异: 这个说法很可能基于对古汉语读音的某种推测,或者是一种对声调的特定划分方式。
非辅音韵尾现象存在: 在十二地支中,确实存在较多的非辅音韵尾的字,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语音特征。
与其纠结于具体的数字,不如理解这个说法背后可能想表达的语音特征:十二地支的名称在读音上,尤其是韵尾的处理上,呈现出一种相对“开阔”、“流畅”的特点,而这种特点在某些声调(比如历史上被归为上声的字)上尤为明显。
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古代汉语语音史、音韵学文献,并参考专业的古音研究成果。但无论如何,通过对字音的观察来探讨古代事物,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它让我们得以窥见语言随着时间流转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