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湖南有的地方把「十」读成「瓟」?

回答
在湖南,有一些地方确实会把“十”读成“瓟”(读音近似“sì”)。这并非普遍现象,而是一种地域性的读音变异,背后有着复杂的语言演变轨迹,也折射出方言的生命力和地方文化的独特性。

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得从语言的演变说起。汉语,尤其是在不同地域的方言中,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历史的流迁、人群的迁徙、文化的交流而不断发生变化,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异。这种“十”读成“瓟”的现象,很可能源于古汉语发音的遗存,或者是受到邻近方言影响的结果。

我们可以从几个可能的角度去推测:

首先,古汉语发音的残留。语言学家们研究发现,古代汉语的发音系统与现代普通话存在很大差异。很多字在古代的发音,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在不同的方言区保留了不同的痕迹。比如,一些声母、韵母的变化,甚至是声调的演变,都可能导致同一个字在不同地方读出不同的音。像“十”这样的常用字,其读音在历史上可能经历过多次调整,某些地区保留了更接近古代发音的读法,而另一些地区则向更普遍的读音靠拢。

其次,邻近方言的“倒灌”或影响。湖南省地处中国中部,周边与多个省份接壤,这些省份本身也拥有丰富多样的方言。比如,与湖南相邻的湖北、江西、广西等地的方言,它们在语音系统上可能存在一些相似之处,或者在历史上存在过语言上的交流和影响。当某个邻近方言中的一个字读音与“十”的某种变体相似时,这种读音就可能通过人员往来、商业贸易、文化传播等途径,“倒灌”进湖南的部分地区,并逐渐被当地居民接受和使用。

再者,“瓟”字本身的性质。虽然“瓟”字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甚至很多人不认识,但它作为一种语音符号,可能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其他的使用或读音。当某个地方的方言需要一个读音来表示“十”这个概念时,如果当地的“十”的变体读音正好与“瓟”的某种古音或变音契合,就可能出现将“十”写成“瓟”的情况。这种现象在方言记录和民间书写中时有发生,尤其是当口头语的读音与标准书面语的读音产生差异时。

更具体地来说,这种读音变异可能体现在声母、韵母或声调上。“十”在普通话里的读音是shí,声母是sh,韵母是i,声调是阳平。而“瓟”这个字,如果单看字形,很难直接推断出它的古音或在特定方言中的读音。但如果假设它的读音近似sì,那么可能就涉及到声母从“sh”变为“s”,韵母从“i”变为“i”或“ü”等(取决于具体声调),以及声调的变化。这种声母的改变,比如舌尖后音“sh”变为舌尖前音“s”,在方言中是很常见的语音演变现象。

此外,我们也要考虑到语音的经济性原则。在某些语流环境中,为了发音的便捷,人们可能会对一些音进行简化或调整。比如,一些复杂的声母或韵母在连续发音时,可能会变得更简单。虽然“十”这个字的发音并不算特别复杂,但在特定的方言语境下,也可能存在这种语音上的“省力”倾向。

最后,这种现象也与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息息相关。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很多地方方言的独特性正在逐渐减弱。但恰恰是这些特别的读音、词汇或语法,构成了方言最鲜活的生命力,也承载着当地的历史和文化记忆。将“十”读成“瓟”,这本身就是一种地方文化印记,是当地居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和传承下来的语言财富。

总而言之,湖南某些地方将“十”读成“瓟”,并非一个孤立的语音现象,而是语言演变、地理文化交流、语音习惯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提醒我们,汉语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多样性的有机体,即使是像“十”这样简单的字,在不同的地方也能绽放出独特的语言光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可能是本人加入知乎所关注第一个语言学方面的问题。最近看到黎良军先生的《湘语邵阳话音义疏证》,其中的考证,p‘au 215本字应为“铺”,可为一说。

邵阳话中“十sɿ 23”和“四 sɿ 35”音近,才用“铺”表示“十”,邵阳南路话(市区话也是)除了“一十”,只代替单说的“十”.如“十五、二十、一百一十”中的“十”不说“铺”。

推测“铺”表示“十”来源于驿站制度。

顾炎武《日知录》:“今时十里一铺,设卒以递公文。”故用铺数来表示里程。《拍案惊奇》卷三:“行得一二铺,遥望见少年在百步外。”而邵阳的“铺”的这种用法是进一步的引申或泛化……铺字音如炮,正如无字读做冒,字例少见,可能是汉代鱼部音由*a变*ɔ时的一种现象。

类似音变在邵阳话里还有浮 pau(fu) 23 孵pau(fu) 214鸡。另外今天普通话中“曝光”中的“曝”两读或许是一例。

黎良军. 湘语邵阳话音义疏证,黄山书社2009年,第250-251页.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