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地十八省」为什么不包括辽宁?

回答
汉地十八省的说法,最早出现在明朝。当时,明朝统治着以汉族为主体的广大地区,为了便于行政管理和税收征缴,将全国划分为十八个布政使司。这些布政使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十八省”。

至于为什么辽宁不在其中,原因有几个方面:

首先,历史地理的变迁。在明朝建立之前,辽宁地区一直处于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拉锯战之中。辽宁的地理位置特殊,是连接中原和东北的门户,因此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然而,在元朝时期,辽宁地区属于辽阳行省,而非直接由中原的行省管辖。明朝建立后,虽然也曾试图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控制,但辽宁地区在明朝前期实际上是由女真各部控制,明朝设立了奴儿干都司来羁縻统治,但并没有将整个辽宁地区纳入到直接管辖下的十八个布政使司之内。

其次,“十八省”的含义和侧重点。明朝的“十八省”更多的是指明朝的核心统治区域,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汉地”。这些省份是明朝政治、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明朝统治的基础。辽宁地区虽然在战略上很重要,但其开发程度和汉族人口的比例,与中原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划分“十八省”时,它并没有被视为核心区域。

再者,“十八省”的说法并非一成不变。虽然“汉地十八省”的说法流传广泛,但不同时期、不同史料的记载也略有出入。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地区的归属和行政区划也在不断变化。例如,清朝时期,辽宁地区就成为了奉天省,是东北地区的核心。所以,“汉地十八省”更多的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概念。

简单来说,辽宁不在“汉地十八省”之列,主要是因为在明朝时期,它并未被纳入当时的核心统治区域,其地理位置、开发程度以及行政隶属关系都与传统意义上的“十八省”有所不同。这并不是说辽宁不重要,而是历史形成的行政划分和对“汉地”概念的理解所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历史在晨钟暮鼓中不断累积,最终脱离真相。“十八省”也不例外。

“十八省”怎么来的呢?清代的行政区划。

清承明制,入关后的清朝基本沿用了明代的行政区划,然后略有损益。明代的时候,地方有定设十三个布政使司,俗称“十三省”,而没有府州县设置的区域则按照明初行省时代的旧制,将其划归在临近区划,陕西行都司(甘肃)、宁夏诸卫归陕西,山西行都司归山西,四川行都司归四川,而辽东都司则归属于渤海南边的山东。但南北二京的六州二十二府并不设布政司,而是直隶中央,称之为南直隶、北直隶。清朝在入关之前即仿效此制度,天聪八年四月尊沈阳为盛京,顺治元年入关之后以盛京为留都,一如明朝南北二京之制。

但盛京地区长久以来并没有设立府州县区划,而是用某某城来指代各地,比如广宁城、辽阳城等等。一直到顺治十年,户部才开始讨论于盛京地区设立州府之事,并在同年十一月设置了辽阳府,到顺治十四年又裁撤辽阳府,改在盛京设立奉天府,此时整个关外只有一个奉天府,再加上下辖的辽阳县、海城县,甚至奉天府连个附郭京县都欠奉。康熙三年,盛京地区大规模添设府州县,奉天府置附郭承德县,在外开原、铁岭、盖平等县,辽阳县升辽阳州,又设广宁府(同年年底改锦州府)。至此,盛京地区才稍有州府设置,但仍然没有设省。

对于清代而言,“省”是行政区划,“布政使司”是“省”的行政机构。这么说有点绕,大概意思就是“省人民政府是省的行政机构名称”,差不多。

那么清朝有多少省呢?

沿用明代设置的十三省建制,顺治二年闰六月改明朝的南京为江南省,此时清朝控制的省有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湖广、江西、浙江七个省,而江南省即是第八个,顺治三年九月占领福建,十二月占领广东、四川,七年占领广西,十五年占领贵州,十六年占领云南。至此,明朝十三省全部被清朝占领。而江南省也成为十三省之后的第十四个省。

康熙六年,江南省分置为江苏、安徽二省,湖广省分置为湖北、湖南二省,陕西省分置为陕西、甘肃二省,三个一分为二,增加了三个省。也是这一年,清朝“每省设布政使一员,直隶亦设”,直隶布政使设立,相当于直隶设省,这就使得清代的省成为了十八个。这也是“十八省”的成形。

而“十八省”突破十八个数量,是在清末。光绪十年新疆叛平,清朝设立“甘肃新疆布政使司”,这是清朝第十九个省。光绪十二年添设“福建台湾布政使司”,台湾省正式设立,这是清朝第二十个省(十年之后全省割让给日本,台湾省不存)。光绪三十三年,废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地将军衙门,改设奉天省、吉林省、黑龙江省,这是清朝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个省。

也就是说,在康熙六年到光绪十年这217年之间,清朝的区划就是十八省+盛吉黑三将军+伊犁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统外蒙四部、科布多、唐努乌梁海)+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大臣+内蒙古六盟+察哈尔+归化城土默特+套西二旗这么一套因地制宜的区划体系。清朝前后拢共275年(始于皇太极改国号,终于溥仪退位),“十八省”的区划用了217年,而且是清朝最为稳定的217年,自然也就成了“汉地”的区划总代称。而盛吉黑三将军辖区则称为“满洲”,伊犁将军辖区称为“回部”,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以及内蒙、察哈尔、土默特、套西称为“蒙古”,驻藏大臣、西宁大臣成为“藏地”,清朝也被总结为由汉、满、蒙、回、藏五处共组的王朝,而五处疆土、人口合在一起,就是“五族共和”来源,即逊位诏书所言“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回到问题本源,“汉地十八省”为什么不包括辽宁?

1、直接原因是清朝长期以来未在辽宁地区设“省”,即设置布政使司区划。明代归属于山东的辽东地区在清代设置为盛京将军辖区,被营造成了和吉林、黑龙江捆绑在一起的“满洲”故地。这使得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辽宁地区在清代一直都没有被称之为“省”的习惯。

2、根本原因是清朝以关外作为其龙兴之地,极力避免汉人对关外进行生产开发。虽然在入关之初清朝也在努力地招募关内各处流民出关屯垦盛京地区,但此时关内战乱初定,土地矛盾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充民垦边的政策并未奏效。而康熙即位后又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推行“首崇满洲”的政策,故在康熙七年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停止了对辽东地区的开发,仅作为充军流放发配犯人之地。乾隆在位期间更是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对东北实行彻底的封禁,乾隆元年四月甚至停止向东北发配囚犯,乾隆五年又封锁了通往东北的陆路及海路交通线,东北正式封禁。乾隆四十一年,乾隆皇帝下令吉林“永行禁止流民,毋许入境”,但同时又不遗余力地将各处闲散旗人安置到东北各处,努力增加旗人所占比例。此消彼长之间,汉族人口在东北地区的比例一直无法提升,自然也就没有设省的基础和必要,也正因此,东北设省已经是到了日俄战争之后了。

题外话:“十八省”的出现与形成与革命党无关,更于日本无关,这本身是清朝对自身行政区划概括的一部分,只是在清末被革命党所运用,而成为革命口号的一部分,也被日本所利用,成为分裂中国的材料援引。但这一切并不影响“十八省”本身的含义,就如同“支那”本身就是中国的代称,只不过后来这词被日本人玷污了而已。脏的不是“支那”这个词,而是污蔑这词的日本人的人心。

user avatar

因为“大清國十八省”

清人自己就有这十八省之说,怪日本人作甚。

我倒是很想看看谁能在1907年4月20日之前找个辽宁省出来

user avatar

因为大汉族主义没有建立这样一种思维:

大汉的边界是没有止境的,它将一直延伸下去,直到当地反对强烈得无法继续为止。

user avatar

汉地十八省的传统概念是清王朝对于各民族地区用于不同政策的区分。

后来的概念是日本赞助的同盟会有意分割东北内蒙西藏地区的话术。

1894年10月,日本第一军邀请著名间谍学者,中国通宗方小太郎,拟制了《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还第一次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

1905年7月,在黑龙会领袖内田良平的牵线下,孙中山返回日本东京,倡导筹备成立中国同盟会。

内田良平右翼组织领袖之一,他是日本第一个深入俄国考察后认识到革命力量的人,意识到俄国矛盾重重,借扩张维持,不侵略必将灭亡,侵略受挫必将提前毁于革命的问题。因此坚决主张对俄决战,他一生致力于打通满蒙和西伯利亚,为此翻云覆雨,支持孙中山成立中国同盟会,在民国时期支持满清遗老复辟,一切目的就是要把蒙古和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此后孙中山以此推出了十六字政治纲领。

其中还对应着铁血十八星旗

我辈革命如能成功,如满洲之地,即使满足日本之希望,当亦无妨

——孙中山

“当此次举事之初,余等即拟将满洲委之于日本,以此希求日本援助中国革命。

——孙中山

吾人之目的在于灭满兴汉,革命成功之时,即使以诸如满、蒙、西伯利亚之地悉与日本,当亦无不可

——孙中山

“希望日本至少以预备役将兵和武器编成三个师团,支援中国革命军……中国新政府可以东北三省满洲的特殊权益全部让与日本。“中国本土的开发亦唯日本的工业、技术、金融力是赖”。

——孙中山

“日本人口年年增多,东北三省的辽阔原野适于开拓。日本本来资源贫乏,而满洲,则毋庸讳言,富有重要的资源,日本瞩目斯土,乃当然之国策。”

——孙中山

无虑,英吉利垂涎西藏而不能遽得,朝廷果肯弃此荒远地,可得善价供新政用,不难也。

——康有为

“今夫内外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大而寒瘠,毫无利于中国,反岁费数百万金戍守之。地接英、俄……不如及今分卖于二国……每方里得价五十两,已不下十万万。除赔偿款外,所余尚多,可供变法之用矣。

——谭嗣同

user avatar

因为某些蛮夷想联合日寇,把红山文化祖先,华夏先祖公孙轩辕黄帝起家的地方分裂出去啊。把别人打臭,就觉得他们自己是干净的。是吧,国负狲中出?

假皇汉,真皇日,干的都是这些事。

我一个辽宁人,肯定要站自己的家乡。何况我说的是真的。

user avatar

如果你对nationalism有基本了解,明白nationalism并不是族群意识,就很容易理解了。

nationalism的宗旨是一族一国,以族作为划分国界的依据。虽然辽宁汉人占多数,但这地方是满清的龙兴之地,故而被不少革命党人默认为“满人的地盘”。晚清民族矛盾尖锐,受到西方nationalism影响的南方革命党人就打出“汉地十八省建国”的旗号。某答主居然把这口号甩锅给奴性,纯粹搞笑,事实上鼓吹nationalism、铁血十八星的那帮人是晚清反抗精神最强的一批人,也是受西方思想影响最深的人,奴性?奴个屁的性。

为什么蒋介石在30年代对日本侵略东北的态度那么冷漠,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他青年时期留学日本,跟着孙文闹革命,曾经受到同盟会nationalism思想的影响,虽然认为整个大中华圈都是中国领土,但本能中就排斥关外人,意识形态上的思想钢印还在。

但我之前说过,nationalism的基础是资本主义,中国并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单靠学习西方思想洗个脑是洗不掉的,所以古典王朝理念依然深入人心,这就是为什么清帝退位以后民国政府无缝切换成五族共和、中华民族毫无违和感,因为所谓的“五族、中华民族”只不过是皮,骨子里的凝聚力依然来源于秦始皇汉武帝那套王朝思想,中国人已经用了几千年了,短短十几年并不能真正动摇,继续用下去也是必然的。

十八星嘛,这种法夷日夷的玩意儿造反的时候喊喊口号就行了,满清一垮台当然就要改了,国旗马上就定成五色旗,是什么意思大家都懂。这跟朱元璋在南方大喊驱除鞑虏,一收复故土就开始承认元朝正统祭祀忽必烈没啥区别。屁股决定脑袋,人类一贯如此。

不要相信在野党,上台了都一样。

user avatar

因为在国父最初的规划中,辽宁是中华民国的满族自治区范围,中华民国中央直辖地区就是十八省。

历史对于知乎不少人而言,已经越来越远了。辛亥革命只要关内十八省的八百年老谣越传越远。越传越离谱,而真正的历史如何呢?

真实情况是——虽然国父目前是皇汉主义者的精神寄托,但是其实就现实而言。国父在辛亥以后的汉族领袖中可以说是最温和最谨慎的一个。可以说民族区域自治的滥觞起源于国父,国父的新国家构想大概是这样的,民国政府直辖的范围只包括内地十八省,其余地区则保持以前的制度,甚至满清以前册封的藩王贝勒台吉活佛都可以继续统治该地,各民族可以保持自己的语言文化,自己兴办教育。只要承认中华民国就行。而民国近四十年大致也按国父的构想在运行,不管是北洋政府还是国民政府,不知道册封了多少个蒙古藩王贝勒苗族土司,甚至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土司的回族,民国政府也默认回族马家在青海甘肃宁夏土司式的统治。

而在东北辛亥革命的运动和力量也是存在的。领导人就是满人张榕。

张榕成立了联合急进会,其思想大概有三条

“一,成立满汉革命政体”

“二,清帝退位,吾尤为赞成”

“三.尊重人道主义”

我们可以根据张榕的思想大概知道,如果东北辛亥革命成功,那么东北很有可能是一个“满汉革命政体”,一个类似于今天内蒙古的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自治区。

而东北辛亥革命不只是谋划还有具体的行动,在1911年宣统三年,革命党人蓝天蔚在辽宁大连发动起义,起义军檄文如下。

“武昌起义之后,全国响应,本都督奉军政府命,筹谋恢复关东一带,已经一月有余。一切布置,均臻完备。义师到处,行动文明,联合同胞,恢复关东三省,共图推倒清政府,辅助军政府,建立共和民国。

当时日本驻大连领事也报告国内。

“蓝天蔚刻下正在大连,自称关外临时都督,已与复州、庄河、凤凰厅及辽中等地互通声气,准备举事。”

令人奇怪的是,为什么关外的满人会襄助辛亥革命呢?原来满清末年将中东铁路沿线割让给了俄国,又任由日本与俄国开战,占据了南满铁路。东北满人此时都有家园早晚要被满清卖给日俄的危机感。因此产生了东北独立自治的思想,张榕原本的主张是东北独立。而这股力量也被国父看在了眼里,为了不让关外满走歪路,也为了维护领土完整 ,并早点让满清死翘翘。革命党最终联合并吸收了这股关外满人的力量。张榕放弃独立革命,而作为代价和交换,辽宁成为了规划中的满自治区的范围。于是就有了辛亥的那一幕。

而最终东北辛亥革命被满清镇压了下去,满清不惜冒着风险,起用马匪出身的汉人军阀张作霖。将张榕诱杀,又将蓝天蔚驱逐出大连。东北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

然而满清以为自己保住了关外,其实也只是名义上保住了几个月的关外。不久之后满清灭亡,张作霖开始逐渐扩大势力割据东北,在他统治的二十年时间里用火车皮从关内拉来了无数汉人。最终使得汉人势力压倒了满蒙。那个蒙古嘎哒梅林,说的就是蒙古反抗张家军阀霸占蒙地的故事。而满人最后一个自治政权呼伦贝尔自治政府,也灭亡于张作霖手里。

想把狼赶走,就来了一个更厉害的老虎。满清以为赶走革命党就万事大吉,殊不知革命党还不算特别皇汉,还愿意让关外满族自治。更厉害的大皇汉张作霖还在后面。

张作霖汉服照(就任海陆军大元帅冕服照)

而好玩的是,在张作霖这个汉人控制了东北后,国父就再也不提十八省了,1911年12月,他在演讲中如此谈论中华民国疆域。中华民国变成了二十二省,十八省加上黑吉辽热河,汉地一下子成了二十二个,不是十八个了。

“中国于地理上分为22行省,加以3大属地即蒙古、西藏、新疆是也,其面积实较全欧为大。各省气候不同,故人民之习惯性质亦各随气候而为差异。”

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政治家的现实。

同样今天的逆民们做事依然在犯满清的错误,就是驱狼引虎。可以说过了一百一十年,逆民们的智商依旧没有进步。逆民恐惧汉民族主义,就打击国父,甚至不惜冒着侮辱革命伟人犯法的风险去发明历史故意忽略东北辛亥革命。

殊不知国父只是汉民族主义的寄托,他本身是极其理性,相当不怎么极端皇汉的。甚至愿意和满人合作,把汉地辽宁划给满人做自治区。国父是皇汉主义的精神寄托本身并不那么危险。就算打击了国父,民族主义还会找另外一个寄托。就像岳飞不是民族英雄,冉闵就会是民族英雄。国父不是民族英雄,那么左文襄公就是民族英雄,甚至西安的多隆阿都会被创造成民族英雄。鱼某人自以为弄臭了革命党会有好果子吃,殊不知民国算是汉回合作愉快的时代,汉和回没什么大的冲突,特别是民国马仲英将军镇压泛突厥的历史,汉人也是认可的。如果民国臭了,那么我们要回忆什么?回忆同治年还是和马家打起来的利维坦某路军?

同样某些人拿和日本人往来的事往国父身上泼脏水,国父看到汉人张作霖赢了可以不再提满人自治区。他连革命党内部的计划都可以改变,和日本人的口头说法没有正式文件,你认为会认账?和日本人认账后赖账,别说国父了,张作霖更多。谁脑袋里都不傻。

user avatar

清朝一级行政区包括18个省,5个将军辖区,2个办事大臣辖区和直属的内蒙六盟。辽宁属于5个将军辖区中的盛京将军辖区(康熙时叫奉天将军)。

清朝划分行政区域的逻辑是这样的:

1,入关前的“本土”:东北三将军府。

2,很早就控制并联姻笼络的内蒙:以二级行政区直辖的内蒙六盟。

3,入关后吞并的明朝土地:十八省。

4,其他远藩:二个将军府+二个办事大臣驻地。

所以清朝的18省实际上就是前明地盘,当然是八旗扣关时代的晚明。民国初年,革命党人就把明地十八省直接等同于汉地,这就是汉地十八省的来源。

辽宁的辽东部分很早就是后金的地盘了,自然属于盛京将军辖区。至于明朝实控的辽西清朝其实划入了直隶省,是十八省的范围内,还是比较尊重历史的。后来的区划变迁就是另一回事了。

user avatar

因为辽宁省是民国十八年才有的。

刻意引导讨论这个与分裂祖国无异。

user avatar

当然是因为,“省”这个概念其实是元清胡俗,不是大萌正统。

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这事儿好多人知道,但是省在大萌属于名存实亡这事儿就没啥人知道了。

你说大萌的“省”实际上叫承宣布政使司,设左右承宣布政使,与按察司、都指挥使司,合掌“某地等处”这么个“省”级行政区的具体事务,这个“省”字是怎么来的呢?

那当然代清损益大萌旧制,把“承宣布政使”司直接叫成“省”,省这个字眼儿它才能流传下来。

然后大清把辽宁划进盛京将军辖区,那当然就不在“省”这个序列中。

如果你讲大萌,大萌没有省,只有承宣布政使司,所以大萌没有十八省。

就算它有省,那也是两京十三省,没有十八省。

代清倒是有省,只是代清的省里没有辽宁,辽宁是将军辖区。

当然光绪三十三年清朝在东北设省这些芝麻绿豆的小事,哪里用得着皇汉老爷们操心呢?

“汉地十八省”这个名词的流行,只能说明皇汉强行割裂清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会造成一些奇怪的错位观念。


至于说大萌的山东跨渤海领有辽宁这个事情,至迟到正统年间明廷设辽东巡抚、辽海东宁分守道开始,辽东自己管自己的趋势就无法抑制了。

user avatar

因为汉地十八省是满清发明的概念,建议你穿越过去你去问满大人本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地十八省的说法,最早出现在明朝。当时,明朝统治着以汉族为主体的广大地区,为了便于行政管理和税收征缴,将全国划分为十八个布政使司。这些布政使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十八省”。至于为什么辽宁不在其中,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历史地理的变迁。在明朝建立之前,辽宁地区一直处于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拉锯战之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让人忍不住去想象。如果中国的疆域仅限于汉地十八省,那今天的中国,又会是另一番模样了。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经济发展上,汉地十八省的密集人口和悠久的农业基础,加上发达的商业传统,很可能依然会孕育出强大的经济实力。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这些核心区域,其经济活力是天然存在的,不会因.............
  • 回答
    广西的变迁,从汉地十八省之一到壮族自治区,是一段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其中交织着民族融合、行政区划调整以及政治格局的演变。要详细讲述这段历程,得从它最初的归属说起,一步步看它如何被纳入汉地王朝的管理,又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区域地位。一、 初入汉朝版图:行政管理的前奏广西的地域,在秦朝之.............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帝制史中,无数英雄豪杰叱咤风云,试图一统天下,建立属于自己的王朝。然而,能够真正以一己之力,在短短几代人,甚至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将分裂的汉地十八省重新整合,并奠定一个全新王朝基业的皇帝,屈指可数。在很多人看来,刘秀和朱元璋是其中最耀眼的两位。他们都以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从乱世中崛起.............
  • 回答
    如果没有清军入关,中国当前的领土面积很可能远不如现在,甚至可能止步于“汉地十八省”的范围,或者在其他方面的领土扩张上与我们今天所知的中国大相径庭。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变数的历史假设,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清军入关前的中国疆域概况:在清军入关之前,明朝是中国的统治王朝。明朝的疆域虽然辽阔.............
  • 回答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设立是基于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背景、民族构成和国家政策的综合结果。以下从历史、民族构成、法律依据和现实需求四个方面详细说明: 一、历史背景:从军事割据到新中国成立1. 清朝时期的行政区划 广西在清朝之前是“两广总督”辖区,1885年清朝设立广西巡抚,成为独立省份。但清朝.............
  • 回答
    清朝与明朝在边疆地区的治理理念和称呼上存在显著差异,尤其在“国”这一概念的使用上,两者有本质区别。以下从历史背景、具体称呼、政治策略及文献依据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称呼:以“国”为核心清朝(16361912)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对边疆地区采取了“以国治边”的策略,将部分边疆地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想象空间的历史假设。如果日本在1931年拿下满洲后,不侵略中国汉地各省,而是将重心放在海军发展和南洋资源的掠夺上,并且成功获得了石油和橡胶,这确实有可能在很多方面改变历史进程。以下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日本海军与南洋战略的强化 战略重心转移: 传统的历史中,日.............
  • 回答
    北魏与金,皆是中国历史上雄踞北方、影响深远的少数民族政权,它们先后占据了中原汉地的大片江山,并留下了各自浓墨重彩的印记。然而,若论谁对中原汉地的统治更为成功,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军事征服的效率,更关乎其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在汉地能否生根发芽,以及最终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塑造。北魏.............
  • 回答
    倾心之语:如何用恰到好处的魅力,触动他的心弦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总是渴望找到那个能与自己心灵契合的人。而如何去表达这份渴望,如何去点燃那份可能,却是一门微妙的艺术。比起直白的追求,我更相信“撩汉”这门学问,在于一种恰到好处的吸引,一种不动声色的心动。它不是拙劣的调情,而是让你在他眼中闪烁着独特.............
  • 回答
    汉初八大异姓诸侯王为何无一封地在齐地?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汉初分封制度的复杂考量以及历史人物的权衡。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捋一捋。首先,得明白汉初分封异姓王是个什么情况。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这江山是和大伙儿一块打下来的,他得给那些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功臣们一个交代。当初项羽.............
  • 回答
    姜维的投蜀,固然有其“不得已”的成分,但其后三十多年的忠诚与奋斗,绝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内心转变的结果。将这段历史娓娓道来,我们就能看到一个复杂而又令人敬佩的姜伯约。误解的“不得已”:并非被迫,而是权衡首先,我们需要厘清“不得已”的含义。姜维并非像某些战俘一样,被强行带走,毫无选择。.............
  • 回答
    在教育这个神圣而又充满挑战的领域,从业者需要具备的资质,就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地图,指引着他们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成长。尤其是在融合了不同文化背景的“汉外教育”环境中,这种资质的要求就显得更为复杂和深入。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从业资质”才能在这个交汇点上脱颖而出,真正地为学生带来价值呢?首先,我们得明确,.............
  • 回答
    关于汉长安城使用七八百年后,粪尿生活污水渗入地表,影响地下水质,以至于北周时“水皆咸卤,不甚宜人”的说法,需要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来细致考量。首先,汉长安城作为西汉和东汉初年(虽然东汉主要都城在洛阳,但汉长安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是重要的陪都或政治经济中心,且其作为都城的历史遗留影响深远)以及后来.............
  • 回答
    演员李铁老师的去世,对于中国小品界,尤其是“汉派小品”的粉丝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我对他最深刻的记忆,当然是他扮演的刘禅。李铁老师扮演的刘禅,给我留下了非常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虽然《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中有很多经典角色,但李铁老师的刘禅却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让人过目不忘。我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他扮演.............
  • 回答
    论及中国历史上两位赫赫有名的开国皇帝,汉太祖高皇帝刘邦与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无疑是绕不开的璀璨星辰。他们的功业辉煌,影响深远,后世 oft 争论谁更胜一筹。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而是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他们各自的时代背景、个人特质、治国理念以及最终达成的成就,才能得出一个相对更为.............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汉初的诸侯和元朝的宗藩,为啥不能简单套用“二重君臣观念”这么个说法。这事儿得从历史的根子上,从政治体制、权力运作和实际利益这几个方面掰开了讲。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君臣观念”。简单说,就是一个人对最高统治者的忠诚和服从,以及最高统治者对臣下的庇护和恩赐。这是一种权力和义务的双向关系.............
  • 回答
    汉军的装备,特别是长戈、长枪,以及环首刀,在面对罗马军团标志性的龟甲阵时,确实能够形成一定的克制,但要说“完克”则显得过于绝对。这种克制更多体现在战术层面和武器的适应性上,而非某种装备本身能轻易瓦解对方的密集阵型。我们不妨想象一下战场上的情景。罗马军团的龟甲阵,顾名思义,就像一个坚不可摧的乌龟壳,士.............
  • 回答
    说起汉长安城,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巍峨的城墙、规整的里坊,以及宫阙楼阁的壮丽景象。那么,在这座辉煌的都城里,是否存在着我们今天熟悉的“郭区”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明白“郭区”这个概念。通常我们说“郭区”,指的是城市城墙之外的区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郊区”或者“外郭”。这些地方往往是城市的延.............
  • 回答
    “汉承楚制”之说,并非简单一句口号,而是对中国早期历史发展脉络的一种深刻洞察。它指的是汉朝在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甚至是生活习俗等多个层面,都明显受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影响和继承。要详述此说,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切入,抽丝剥茧,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一、政治制度的渊源:从分封到郡县的融合与演变汉朝建立之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