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拿下满洲后用海军抢南洋各国,而不侵略中国汉地各省,有了石油橡胶以后有没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想象空间的历史假设。如果日本在1931年拿下满洲后,不侵略中国汉地各省,而是将重心放在海军发展和南洋资源的掠夺上,并且成功获得了石油和橡胶,这确实有可能在很多方面改变历史进程。以下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 日本海军与南洋战略的强化

战略重心转移: 传统的历史中,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特别是华北事变后的全面侵华)消耗了巨量的资源和人力,并且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谴责和制裁,最终成为其败战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日本将此部分战略资源和精力转移到海军建设和南洋扩张上,其海军实力会比历史上更早、更集中地发展。
海军技术与规模: 日本在“八八舰队”计划和之后的海军条约时期,虽然受到条约限制,但其海军技术和造船能力依然是世界一流的。如果不受制于华北战场,且资源(包括从满洲获得的煤炭、钢铁等,以及从南洋获得的石油、橡胶)能够优先投入海军,日本海军的规模和技术水平可能会进一步提升,甚至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越英美。
“南进论”的加速实现: 日本的“南进论”是其重要的对外扩张战略之一。如果成功控制了满洲这个战略支点和资源基地,并以此为跳板,利用强大的海军力量直接向南洋地区扩张,其进程可能会比历史上更早、更顺利。

二、 资源获取与战争潜力

石油和橡胶的意义: 石油是现代战争的血液,橡胶是制造轮胎、车辆部件、飞机零件等关键物资。在二战时期,日本的石油资源极度匮乏,这是其发动太平洋战争最主要的动机之一。而南洋(特别是印度尼西亚)正是石油和橡胶的富集地。
摆脱资源困境的可能性: 如果日本能够成功控制南洋地区,特别是印度尼西亚(荷属东印度),那么它将获得相对稳定的石油和橡胶供应。这极大地提升了其战争潜力,使其在与西方列强的对抗中,至少在资源方面,能够摆脱最致命的短板。
对欧美列强的影响: 历史上,日本对南洋的侵略直接触动了英美在该地区的利益,是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直接导火索。如果日本能够通过“掠夺”而非“全面战争”的方式获得这些资源,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避免与英美的直接摊牌,但其持续性的资源掠夺仍然会构成严重的威胁。

三、 对中国汉地各省的影响

“不侵略中国汉地”的承诺: 这个假设是关键。如果日本真心遵守这一承诺,那么中国汉地各省将避免遭受日本侵略的巨大灾难。
经济与社会: 中国将不会经历大规模的战争破坏,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可能会更顺利,城市和农村的建设也会免受战火摧残。民众将免于战争带来的饥饿、疾病和死亡。
政治格局: 国民党和共产党将可能在没有外敌入侵的情况下进行内部的政治斗争和发展。中国国民党政府可能会有更多精力集中于统一全国、发展经济和建设国家。共产党也可能在不同的环境下发展其力量。
国际关系: 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可能会有所不同。没有日本的全面侵略,中国可能不会成为同盟国阵营的核心,其在二战后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也可能受到影响。
满洲的地位: 满洲作为日本的占领地,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和军事区域。日本会在此地进行资源的开发和军事部署,为南洋战略服务。这可能导致满洲成为一个拥有特殊地位的区域,与中国汉地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共存关系,或者是一种事实上的分裂状态。

四、 改变历史进程的潜在结果

更早爆发的太平洋战争,但性质不同: 如果日本将海军和南洋资源置于首位,它可能仍然会与西方列强发生冲突。但这场冲突的起点可能是对荷兰东印度群岛的军事行动,而非偷袭珍珠港。战争的爆发时间可能提前,也可能延后,取决于日本海军建设的速度和时机。
战争的焦点转移: 战争的焦点将主要集中在海洋和南洋地区,而非中国的陆地战场。这将是一场围绕石油和橡胶的资源争夺战,而不是历史上那样在中国土地上进行的长期消耗战。
日本的战争能力: 获得充足的石油和橡胶将大大增强日本的持续作战能力。如果日本能在战争爆发前建立起一支规模庞大且技术先进的海军,并牢牢控制住南洋的资源,它将对英美海军构成更严峻的挑战。
欧美列强的应对: 英美等国在资源上的依赖性,以及对日本海军的警惕性,可能会促使它们采取更早、更强硬的措施来制衡日本的南进。可能在对荷兰的援助,或者直接干预南洋局势方面采取行动。
世界格局的变化:
二战的走向: 如果日本能够成功建立起独立的、以南洋资源为基础的战争体系,并能在太平洋战场上与英美长期周旋,甚至取得一定的优势,那么二战的走向将发生根本性改变。轴心国整体的胜算可能会增加。
冷战的格局: 如果日本在二战中并未像历史上那样惨败,或者成为一支独立于美苏之外的强大力量,那么战后世界的格局将会完全不同。冷战的阵营划分可能会变得更加复杂,甚至可能出现多极化的世界格局。
日本的命运: 日本可能不会经历战后在美国的占领和改造,其政治体制和民族发展道路将与历史完全不同。它可能成为一个在东亚地区长期保持强大军事和经济影响力的国家。
中国在战后的发展: 如果中国未经历抗日战争的洗礼,其现代化进程将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也将发生改变。

五、 可行性与挑战

“不侵略中国汉地”的政治意愿: 这是最核心的假设。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逻辑,以及其内部的政治派系,是否能够真的放弃对中国大陆的野心,转而全力投入南洋,存在巨大的疑问。军部中强硬派的意见,以及“大陆政策”的惯性,都可能成为阻碍。
海军的建设速度: 即使有资源倾斜,日本海军的建设也需要时间。是否能在与英美的实力对比中取得压倒性优势,是一个关键问题。
南洋地区的抵抗: 南洋地区并非没有抵抗力量。虽然日本海军强大,但占领和控制这些地区,以及应对当地的反抗和游击战争,依然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和兵力。
国际舆论和制裁: 即便不直接侵略中国汉地,日本对南洋的侵略行为仍然会引发国际社会的谴责和制裁。石油禁运等措施,即便日本拥有其他资源,也仍然会对其战略造成压力。

总结:

如果日本在1931年拿下满洲后,能够坚决执行“不侵略中国汉地,全力南进并发展海军”的战略,并且成功获取了南洋的石油和橡胶,那么历史的进程将会发生颠覆性的改变。

对日本而言, 这将极大地增强其战争潜力,使其成为一个能够与西方强国长期对抗的独立军事力量,摆脱对西方资源的依赖。
对中国而言, 这是巨大的幸运,避免了深重的灾难,为民族的独立和发展提供了可能。
对世界而言, 这意味着太平洋战争的性质和规模将发生巨大变化,甚至可能导致二战的结局和战后世界格局的重塑。

然而,这个假设的实现,取决于日本军国主义是否能够压制住其对中国大陆的固有野心,以及其海军建设和资源掠夺能否真正有效地应对西方列强的反制。这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历史情境,但其一旦成为现实,其影响将是极其深远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这个问题没有考虑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本质,太平洋战争的本质是日美战争,其根源是日美矛盾。美国是太平洋战争的主角而不是替中国打抱不平的吃瓜群众。

日本为什么发动918事变?是因为日本恐惧中国的统一和强大会威胁到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得的满洲利权。而此时的中国即使统一了实力依然不足以威胁日本,日本之所以恐惧是因为日本的满洲利权从来没有得到过美国的承认。迫使日本在1931年疯狂的不是中国的统一,而是这个中国背后的美国的压力。

日俄战争当中日本花费的军费是19亿日元,而英美提供的贷款是21亿日元。英国的贷款因为有日英同盟所以好理解,美国为什么要借钱给日本?除了美国犹太资本家对俄国排犹的仇恨之外,也有美国自己的利益。美国要求日本在战胜俄国之后实行满洲门户开放。而此时正独自对抗俄国,最大的奢望就是保住朝鲜的日本也同意了美国的要求。但是当战争结束缔结《普思茅斯条约》的时候,日本却没有拿到赔款只拿到了一点俄国领土,旅大租借权和南满铁路。日本认为这些满洲利权是赔款的替代物,条款是美国调停的,所以美国应该承认日本的南满利权。而美国人的态度是一码是一码,南满利权固然是赔款的替代物,但是你们答应的满洲门户开放不能改。这时候就引发了日本国内第一次军部与政府的分歧。军部坚决反对满洲门户开放,外务省则不反对门户开放。换而言之日本的外交二元化,在明治末期已经出现了。结果是军部压倒了政府,日本拒绝了美国的要求。于是日美矛盾迅速升级,美国的大白舰队环球航行就是向日本示威。从这以后一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日美矛盾都是围绕满洲利权的。即使在日美关系最友好的《石井-兰辛协定》里,美国也没有承认过日本的满洲利权。

但是20世纪前三十年的日本,背后有日英同盟、日俄协约,还有一个完全无力的中国,所以日本对美国的威胁并不恐惧。但是随着俄国革命和日本跟随协约国出兵西伯利亚,跟苏联关系陷入冰点,日俄协约不复存在。英国迫于加拿大的压力,放弃了日英同盟。则日本实际上已经成了国际孤儿。此时中国政府全面倒向美国,而且名义上逐渐统一中国。日本丧失满洲利权的恐惧,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这个背景上918事变和制造满洲国都是为了以《日满议定书》的形式确认日本在满洲的利权。而这个目的就是摆脱美国对日本的威胁。而美国连日本根据《普思茅斯条约》获得的南满利权都不承认,怎么可能承认《日满议定书》?所以1931年日本的冒险,实际上必然导致日美战争。1941年进军南洋是因为美国的禁运。而1939年美国还没有禁运就主动进军南洋,也不可能迫使美国妥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