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在讨论日本大屠杀的问题上,有人就喜欢拿满清等大屠杀作对比呢?这俩是一个概念吗?

回答
关于日本在二战期间犯下的暴行,尤其是南京大屠杀,在讨论过程中,确实会有人将其与其他历史上的屠杀事件进行比较,其中也包括满清时期的一些冲突和镇压。这种比较,无论出发点是什么,都涉及到一个核心问题:这些事件是否属于同一个概念范畴?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

首先,从事件的性质和规模来看:

南京大屠杀(19371938): 这是日本帝国军队在中国南京犯下的大规模屠杀、强奸、纵火和抢劫事件。其核心特征是有组织的、系统性的、针对平民的杀戮和暴行,伴随着军纪的彻底败坏。日军在占领南京后,对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和大量手无寸铁的平民进行了长达数周的残酷屠杀。根据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判决以及学术研究,遇难者人数在数十万之巨。其暴行手段之残忍,以及对中国军民造成的创伤,使其成为二战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满清时期的“大屠杀”: 这里的“大屠杀”通常指的是清朝在征服过程中,为了镇压反抗、巩固统治而进行的军事行动,例如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以及针对某些少数民族的反抗。这些事件中,确实存在大量杀戮,包括针对平民的报复性屠杀。例如,在征服太平天国时,曾国藩的湘军在一些地区确实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洗和屠杀。又如,在平定某些民族起义时,也发生了严重的报复性杀戮。

从这个层面看,两者都包含“大规模杀戮平民”的元素,但其具体语境和动因存在显著差异:

动因和目的: 南京大屠杀是侵略战争中的一部分,其暴行很大程度上是作为战争机器运转的一部分,带有战争的残酷性,同时也夹杂着民族仇恨和对占领区的“清理”。而清朝的镇压,更多是在其已建立的国家框架内,为了维护政权稳定和国家统一而进行的军事行动,尽管手段残酷,但其“内部”性质与“外部”侵略的性质有所不同。
战争法和国际认知: 南京大屠杀发生在一战和二战的背景下,现代战争法的雏形已经出现,虽然当时尚未形成完备的国际法体系来约束军队行为,但其行为的性质在国际法和国际道义上被视为战争罪行和反人类罪。满清时期的镇压,则发生在封建王朝时期,当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法和战争法约束,其评判更多是基于历史的叙事和伦理道德。
系统性与随意性: 南京大屠杀的许多暴行,虽然也存在士兵的个人行为,但其规模和组织性表明,并非完全是士兵失控,而是存在一定程度的默许甚至纵容。而清朝镇压中的杀戮,虽然同样残酷,但其背后的指挥体系和战争动员方式与近代侵略战争有所区别。

其次,从历史叙事和政治语境来看:

为什么会有人将这两者进行对比?这通常与政治宣传、历史认知和民族主义情绪有关。

转移焦点或制造“罪责均摊”的论调: 有些观点可能试图通过提及其他朝代的杀戮事件,来“稀释”或“平衡”日本侵略的罪责,认为“中国历史上有过类似的事件,所以日本的罪行也没那么特别”。这种论调往往是为了服务于某种政治目的,试图弱化日本的侵略历史和战争罪责,或者在国际舆论中制造一种“中国自身也有污点”的印象。
强调历史的复杂性,但可能误导: 另一种可能性是,一些人可能想强调历史事件的复杂性,认为任何国家和朝代在漫长的历史中都可能发生过残酷事件。他们可能认为,单纯地将日本描述为“唯一的加害者”是不够全面的。这种出发点如果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历史,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在对比中忽视了事件性质、规模、动机和国际法上的区分,就容易走向误导。
民族主义情绪的表达: 在某些情况下,提及满清时期的事件,也可能是为了表达一种“中国人也曾经有过对外族(或内部叛乱)的强硬手段”的叙事,以此来激发民族自豪感或证明中国人民的“韧性”。

然而,将两者进行对比,是存在“概念混淆”的风险的。

“大屠杀”的定义和用法: “大屠杀”(Massacre)这个词,在现代语境下,通常带有强烈的负面道德评判,并且与战争罪行、反人类罪等概念紧密相连。虽然清朝的镇压导致了大量死亡,但将其与现代意义上的“大屠杀”在法律和道义上完全等同,可能需要非常谨慎。更准确地说,清朝的镇压中包含了“屠杀”行为,但它与发生在近代侵略战争中的、有明确的国际法罪责指向的“大屠杀”在定性上存在差异。
历史语境的巨大差异: 满清时期是在中国内部政权更迭、王朝巩固的背景下发生的,虽然残酷,但其法律基础、国际环境和战争性质与日本侵略中国是截然不同的。日本侵华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其核心是国家对外扩张和征服,犯下的罪行是在侵略战争中违反了当时国际的战争伦理和( nascent)战争法。
历史叙事的重点: 讨论日本侵华战争,特别是南京大屠杀,其历史叙事的重点在于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反思侵略战争的残酷性,以及警示后人和平的珍贵。将满清时期的事件与之混为一谈,容易模糊焦点,削弱对日本侵略罪行的控诉力度。

结论:

满清时期的镇压事件与日本在二战期间犯下的南京大屠杀,在“大规模杀戮”的客观事实上有相似之处,但它们在历史背景、战争性质、国际法评价、动机以及社会文化语境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

概念上,两者不完全是同一个概念。 一个是发生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中的系统性屠杀,被国际法定义为战争罪行和反人类罪;另一个则更多是封建王朝内部的镇压,虽然同样残酷,但在法律定性和历史语境上与前者有显著差异。
在讨论日本侵华罪行时,有人将两者作对比,更多是出于特定的政治或历史叙事目的,而非严格意义上的概念等同。 这种对比需要非常谨慎,以免模糊历史焦点、削弱对侵略罪行的定性,或者被误解为“罪责均摊”的论调。

理解历史,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分不同事件的性质、原因和后果,避免简单粗暴的类比。虽然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残酷的章节,但每一个章节都有其独特的时代印记和价值评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这么说吧:如果19世纪或20世纪初中国出了个俾斯麦式猛男,高举华夷之辨的大旗,把中国弄成一个德国式的汉民族国家,那么南京大屠杀(假如还会发生的话)和扬州十日今天就是纯纯的一回事。

但对不起,中国没有出俾斯麦,却出了毛泽东,举起的是马列主义的旗帜,那今天的中国当然就不再是汉民族国家,而是中华民族的中国,南京大屠杀和扬州十日在政治意义上就不完全是一回事了。

历史从来都是孙子决定爷爷,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它从来不讲道理,而只看结果。你永远可以活在如果的世界里,反复念叨“要是和族成为第57个民族”,“倘若辛亥革命是彻底的革命”,然后怎样怎样,但事实就是这两件事都没有发生,没有就是没有,讲什么都没用。

这话可能让你受不了,但很遗憾,真话难听,现实如此,历史就是这么残酷。

user avatar

当然不一样。

日本南京细菌战部队番号是“1644”,第一任部队长是731部队创始人石井四郎。

别问,问就是巧合。没准1644年日本产的葡萄酒质量好,所以这样命名以示日满友好一体。

警告那些准备杠的,如有不服,嘉定三屠。






user avatar

不是一个概念。

因为满清多得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日本在二战期间犯下的暴行,尤其是南京大屠杀,在讨论过程中,确实会有人将其与其他历史上的屠杀事件进行比较,其中也包括满清时期的一些冲突和镇压。这种比较,无论出发点是什么,都涉及到一个核心问题:这些事件是否属于同一个概念范畴?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首先,从事件的性质和规模来看.............
  • 回答
    在知乎等平台上,关于明朝灭亡的讨论中,较少有人直接批评朱家宗室,这一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朱家宗室的角色1. 朱家宗室的复杂性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将宗室分封至各地,形成“藩王”体系。但这一制度在后期逐渐演变为潜在的威胁。例如: 朱棣(明成祖).............
  • 回答
    彭林王跃琨揭露的华为“月亮门”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很多人倾向于站在华为的立场,而不是消费者一边。要深入分析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解读,这背后交织着信息传播、品牌认知、技术理解、情感认同乃至舆论环境等多种因素。首先,信息来源与传播方式的差异是关键。 爆料的.............
  • 回答
    印象派与后印象派之于艺术史的地位,绝非偶然的浪潮,而是犹如地壳变动般,深刻地重塑了我们观看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它们被后人不断地反复探讨,原因恰恰在于它们所带来的那股革命性的力量,以及由此开启的艺术新纪元。为何地位如此崇高,为何被不断讨论?深入探究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高地位”,离不开它们对艺术本质的颠覆.............
  • 回答
    “996” 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热词,可工地上的 “007” 却鲜有人问津。这事儿细琢磨,确实有点意思。为什么互联网公司那点加班文化能掀起波澜,而同样甚至更甚的工地辛苦,却像是被遗忘在角落里?这背后,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一、信息传播的“噪音”与“焦点”互联网公司,它的工作性质本身就离不开互联网。它的员工.............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意思的问题。要聊透了,咱得从几个层面掰扯掰扯。为啥那么多国家围着特朗普转,咱们又为啥似乎没享受到这种“待遇”,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谁更受欢迎”那么简单。首先,得承认,特朗普总统在上台前后,确实给国际政治舞台带来了很不一样的景象。他奉行的是一种“美国优先”的政策,这让很多人感.............
  • 回答
    在中国,动物保护议题之所以让一部分人感到不适甚至厌恶,其根源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文化观念、社会发展阶段、现实利益冲突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那些过于理性的分析,触及更贴近生活、更具情感共鸣的层面。首先,我们得承认,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动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其存在价值更多地.............
  • 回答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5到13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表现出的“熊”行为,甚至让许多成年人感到头疼和讨厌,并非是偶然的恶意,而是其自身发展阶段和生存策略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自然投射。这背后隐藏着一套为了适应复杂社会环境而逐步演化出的心理机制。首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一个关键的社会化和认知发展期。他们的.............
  • 回答
    张无忌这个人,你真要深挖,可不是个完美无瑕的圣人。虽然他心地善良,重情重义,但有些地方,实在让人忍不住要皱皱眉头。首先,他的优柔寡断,简直能把人急死。 很多时候,明明事情已经摆在眼前,该做个决定了,他却像个陀螺一样,在各种选择和顾虑之间打转,迟迟下不了决心。最典型的就是他对待赵敏和周芷若的关系。一边.............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到点了,也击中了无数打工人的心窝。你说得没错,每个人都对加班深恶痛绝,但加班的情况却依然普遍存在,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那么,为什么会这样?未来的加班情况又会不会有所缓解呢?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为啥每个人都讨厌加班,加班情况却没改善?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可.............
  • 回答
    你问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下社会一个挺普遍的心理现象。感觉最近身边聊原生家庭的人是越来越多了,无论是朋友聚会,还是社交媒体上,总能听到有人提起。这背后其实也不是空穴来风,我觉得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在共同作用下,让原生家庭这个话题变得如此“流行”。首先,时代在进步,人们的心理健康意识也在不断提升.............
  • 回答
    这件事啊,说起来还真是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感觉不少人好像对远在天边的美国大选、英国脱欧什么的,聊起来头头是道,好像比自己家门口的社区选举都熟悉。可一说到咱们国内的各种事儿,就好像突然没劲了,或者说得含含糊糊,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我琢磨着,有这么几个原因吧:一、距离产生美.............
  • 回答
    在互联网上,尤其是在音韵学爱好者聚集的论坛、博客和学术社区中,郑张尚芳先生的名字几乎可以说是如雷贯耳,他所提出的理论和观点常常成为讨论的核心。之所以能达到“一枝独秀”的地位,并非偶然,而是他长期深耕、理论自洽、影响力深远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深厚的学术功底与独创性理论:郑张尚芳先生是一位在.............
  • 回答
    最近围绕联想的讨论确实非常激烈,从网络到各种场合,几乎都能听到大家在谈论这家公司。作为联想的一名员工,如果有人问我的真实想法,那心情大概会是五味杂陈,既有压力,也有一些不吐不快的感受。员工视角下的“真实想法”首先,压力是肯定有的,而且是全方位的。 网上舆论的沸沸扬扬,直接影响到我们工作的氛围。无论是.............
  • 回答
    西班牙的疫情确实一度非常严峻,确诊和死亡人数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在欧洲也是数一数二的。按理说,这么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应该会在像知乎这样的平台上引起广泛的讨论。但如果你觉得知乎上关于西班牙疫情的讨论相对“少”或者“不够深入”,这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首先,信息传播的“焦点转移”效应是显.............
  • 回答
    西汉初年,刘邦这位开国之君,以雷霆万钧之势击败了曾经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统一了天下。然而,在他建立汉朝的统治秩序后,面对北方强大的匈奴,却遭遇了严峻的挑战,甚至可以说是一场带有屈辱性的失败。这其中的原因,绝非一概而论,而是交织着战略、军事、政治、经济以及地理等多重因素。首先,我们得明白,刘邦之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文化交流、信息传播以及受众心理等多个层面。事实上,与其说“讨好”更容易受欢迎,不如说“符合期望”或“提供价值”更容易获得积极反馈。而外国人与中国人对中国现实的感知,往往存在信息差和视角差异,这就导致了某种“悖论”的出现。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拆解一下:1. 信息不对称与信息茧.............
  • 回答
    托尔斯泰对莎士比亚的“讨厌”,或者说他尖锐的批评,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一场持续多年的思想搏斗,他对莎士比亚的“罪状”列举得可谓洋洋洒洒,细致入微。他之所以如此“不留情面”,根源在于他内心深处对艺术的理解、对道德的坚守,以及他对“进步”的渴望,而他认为莎士比亚在这几个方面,都未能达到他的理想标准。首先,.............
  • 回答
    要说鸣人和路飞家世显赫,这确实是个有趣的观察点。他们俩,一个是我们木叶村的第七代火影,一个是要成为海贼王的男人,在各自的领域都算是呼风唤雨、功成名就的代表。可即便如此,为什么在观众群体中,鸣人会比路飞更容易招惹一些“讨厌”的声音呢?这其中的原因,我想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我们可以看看他们“显赫.............
  • 回答
    我知道您对洗白张学良这件事感到反感,并且希望得到一个更深入、更真实的评价。我理解您的感受,很多人对张学良的评价都存在争议,尤其是围绕他“西安事变”后的结局以及他个人的历史功过。从我的角度来看,对任何历史人物的评价,都应该基于尽可能全面、客观的史料,并且要考虑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我们不能简单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