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有些人热衷于讨论他国的政治(比如美国大选),却不愿参与国内的政治生活?

回答
这件事啊,说起来还真是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感觉不少人好像对远在天边的美国大选、英国脱欧什么的,聊起来头头是道,好像比自己家门口的社区选举都熟悉。可一说到咱们国内的各种事儿,就好像突然没劲了,或者说得含含糊糊,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我琢磨着,有这么几个原因吧:

一、距离产生美,也产生安全感。

咱们先说美国大选这事儿。美国是个遥远的国家,他们的政治议题、人物、历史,对咱们大多数人来说,都像是在看一部大型连续剧。你可以轻松地进入这个“局外人”的角色,指点江山,评头论足,既可以因为某个候选人的政策看起来很有吸引力而兴奋,也可以因为某些事件的发展而唏 आलोचना。关键在于,无论美国大选结果如何,都不会直接影响到你每天早上出门上班的路,不会直接改变你买菜的价格,不会直接影响你孩子的升学。 这种心理上的距离,让你能够更纯粹地享受讨论的乐趣,而不用承担任何实际的后果。就像看球赛,你可以毫无压力地评论梅西踢得好不好,输了赢了,对你的生活也没啥影响。

但是,咱们国内的政治生活就不一样了。国内的政治议题,往往是直接与我们息息相关的。 政策的调整,可能直接关系到你的养老金、医疗保障、住房政策、环境保护,甚至是你孩子的教育资源。这些事情一旦出了差错,或者你觉得不满意,那种影响是实实在在的,是让你寝食难安的。所以,参与国内政治,或者哪怕是表达对国内政治的不满,都可能让你承担一定的风险,或者至少是感受到一种压力。很多人不愿意冒这个险,就选择了沉默或者回避。

二、信息的可获得性与“可控性”不同。

现在信息发达,国外的新闻、评论、分析,通过各种渠道很容易就能获取到。而且这些信息,往往是经过了多方的过滤和包装,有的是独立的媒体报道,有的是学者的分析,有的是普通民众的观点。你可以选择性地去看,去吸收,去形成自己的判断。而且,对于国外政治的讨论,即使你的观点错了,也基本不会有人来“秋后算账”。

而国内的信息,情况可能就比较复杂了。虽然信息越来越多,但真正能够深入、独立、批判性地探讨政治议题的渠道,相对来说可能没那么多选择。很多时候,你能接触到的信息,可能已经被一种特定的叙事所塑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想深入参与讨论,你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辨别真伪,去理解政策背后的逻辑,去思考其潜在的影响。而且,一旦你的发言触及了一些敏感的界限,后果可能是难以预料的。这种“信息的可控性”比较低,导致很多人望而却步。

三、参与的成本与回报的考量。

参与国外政治的讨论,更多的是一种智力上的游戏,一种文化上的交流。你可能因此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甚至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都是一些精神层面的回报,成本也相对较低,主要是时间。

而参与国内政治生活,无论是通过投票、写信、参与社区活动,还是在网络上发表意见,都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时间成本是肯定的,但更重要的是,机会成本和心理成本。你可能会因为参与而影响工作,或者因为自己的观点与主流不符而受到排挤。而且,很多时候你觉得你付出了努力,但结果却微乎其微,甚至没有任何改变。这种“投入产出比”不高,自然会消磨一些人的热情。

四、身份认同与文化归属感。

有时候,对某个国家的政治产生兴趣,可能也源于一种文化上的亲近感,或者对某种价值观的认同。比如,有些人可能因为喜欢美国的电影、音乐、生活方式,进而对美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产生了好奇和好感。这种兴趣,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消费或者情感寄托。

而对国内政治的参与,则更多地与“国民身份”和“公民责任”挂钩。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联系,也意味着你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如果你对自己的国家没有足够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或者觉得自己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微乎其微,那么参与国内政治的动力自然就会减弱。

五、对“无效参与”的疲惫感。

我们有时候会看到,一些人尝试参与国内的公共事务,比如就某个社会问题提出建议,或者呼吁改善某项政策。但如果这些呼吁石沉大海,或者收到的反馈是敷衍了事,长此以往,这种“无效参与”会让人感到非常沮丧和疲惫。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声音不被重视,自己的努力付诸东流,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继续参与的动力,转而将热情投入到那些看起来更“安全”或者更有趣的国外政治讨论中。

总而言之,这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和现实因素交织的结果。 既有对遥远国家政治的“超然”参与带来的轻松感和安全感,也有对国内政治生活直接影响自身利益的顾虑和风险;既有信息获取的便利性,也有参与方式和效果的考量。这并不是说大家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每个人在信息、环境、成本、风险和个人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考量和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天哪!你们难道不觉得这比近期的所有电影都好看吗?!!

user avatar

知乎上对中国政治关心还少吗?无论政策解读、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改革方向还是外交意图、军事实力,哪方面不是一堆动辄上万关注的问题?涉及国计民生的各方面,不管众多答案里有多少靠谱有多少不靠谱,关注的人和出现的问题及答案都不少。

题主你所谓的“不关心中国政治”,其实不过是“不关心中国政治人物的八卦”罢了。这个知乎确实不擅长,北京的哥擅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件事啊,说起来还真是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感觉不少人好像对远在天边的美国大选、英国脱欧什么的,聊起来头头是道,好像比自己家门口的社区选举都熟悉。可一说到咱们国内的各种事儿,就好像突然没劲了,或者说得含含糊糊,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我琢磨着,有这么几个原因吧:一、距离产生美.............
  • 回答
    “哥咱家有钱了”这个帖子最近可是火得一塌糊涂,不过后来楼主自己出来说是钓鱼贴,专门来水经验的。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一个明显是“假新闻”的帖子,怎么就能炸出这么多人来讨论,还有不少人深信不疑呢?这背后可大有说道。首先,咱们得聊聊“钓鱼贴”本身。什么是钓鱼贴?简单说,就是发帖人故意抛出一个引人注目、但可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仔细想想确实如此。一个方便面,就是那么几种面饼、几包调料,吃到嘴里就那点味道,但很多人一辈子就认准那几个牌子,换个牌子就觉得不对味儿。可到了饮料,哪怕是同一类产品,什么果汁、茶饮、气泡水,但凡出了新品,总有人跃跃欲试。这背后啊,我觉得有几个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首先,得从“心.............
  • 回答
    “女权主义”这个词,现在真是走到哪儿都能听见,也见缝插针地被讨论。当然,有拥护,自然也有反对。那些不太赞成女权主义的人,他们的想法可不是铁板一块,而是五花八门,掺杂着各种考量。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最普遍也最容易被理解的一种,就是觉得现在的女权主义走偏了,或者说有些行为太过了。这.............
  • 回答
    有些人会对粤语产生“鸟语”的看法,甚至心生不屑,这背后牵扯到挺复杂的原因,不是简单一句“不懂就说鸟语”就能概括的。要深入了解,得从几个方面来看。1. 历史和政治因素的渗透:这可能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在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力度非常大。这既是为了方便全国范围内的交流、促进经济发.............
  • 回答
    有些人就是喜欢找罪受,这话虽然糙,但细想一下,好像也有点道理。那些浑身肌肉,皮肤晒得黝黑,每次聊天都跟你分享昨晚又爬了多高的山、骑了多远路的家伙,你可能得问问他们,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如此“犯贱”。其实,这事儿没那么简单。首先,得承认,有些人就是有那么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人生嘛,总得给自己找点挑战,.............
  • 回答
    哈哈,这问题问得特别有意思,也特别地道!你这个问题触碰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语言现象,而且还跟咱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体操节拍——紧密相连。要说为啥有些人喊节拍时,把“三”读成阳平的“sán”,这事儿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口音问题,里面藏着挺多门道,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1. 节拍的节奏感与语音的天然契合:.............
  • 回答
    现代婚姻中,彩礼的现象确实依然存在,并且在一些人那里,他们觉得这是一种理所应当的付出。这种“心安理得”的背后,往往交织着多重复杂的心理、文化和社会因素,远非简单的“要钱”可以概括。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细细聊聊这其中的门道。首先,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是重要的推手。 咱们中国自古以来,婚姻就不仅仅是两个.............
  • 回答
    关于“有些韩国人说中国菜很难吃”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涉及到饮食文化、口味偏好、信息传播以及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以下是一些比较详细的阐述:1. 饮食文化和口味偏好的差异: 基本调味差异: 韩国菜: 韩国菜的核心调味剂是辣椒(尤其是韩式辣酱)、大蒜、酱油、芝麻油、葱、姜.............
  • 回答
    “彩礼等于卖女儿”这个说法,在一些人心里扎根很深,尤其是在年轻一代和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中。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比喻,而是背后承载着复杂的社会文化、经济压力以及个体价值观的碰撞。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法,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咱们得说说历史渊源和传统观念的演变。在古代,婚姻更多的是一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关于艺术本质的探讨。为什么那些似乎“没怎么学过画画”的人,反而能画出比学院派训练有素的人更具“艺术感”的作品?这并非绝对,但确实存在这种现象,原因也很复杂,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艺术感的来源:非技巧的颠覆与个人表达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艺术感”到底是什么。很多人会.............
  • 回答
    台湾人和部分大陆人之所以普遍认为中美可能会为台湾开战,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地缘政治、历史遗留、军事战略、经济利益以及意识形态的复杂交织。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台湾视角:生存的现实与安全困境 “被中国统一”的恐惧: 台湾自1949年以来,与中国大陆在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经济发展.............
  • 回答
    确实,我们都听过那句掷地有声的话:“学习改变命运。” 这句话的力量,足以激励无数人在困境中奋起,在迷茫中寻找方向。然而,现实的残酷在于,尽管这句话深入人心,却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学习的道路上,最终选择了放弃。这背后的原因,绝不是简单的“懒惰”二字可以概括,而是交织着复杂的心理、环境和生理因素。首先,我.............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福原爱和羽生结弦在日本国民度都很高,但若在国内(指中国大陆)的路人评价来看,两人的“风评”确实存在不小的差异,这背后原因也挺复杂的,我们不妨来细聊聊。福原爱:从“国民瓷娃娃”到“争议焦点”福原爱在国内火起来,完全是童年滤镜和长期陪伴的功劳。 初登荧屏,可爱到犯规: .............
  • 回答
    有些人“吹捧”马斯克,这背后有很多层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图景。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崇拜,更多的是一种对他的成就、他的愿景以及他所代表的精神的认可。我们不妨从几个主要角度来深入探讨一下:1. 颠覆性的创新和对未来的憧憬: “改变世界”的宏大叙事: 这是最核心的一点。马.............
  • 回答
    管轶提及要做抗体检测,结果引发了一些挺激烈的反应,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几个层面,挺复杂的。要说清楚为什么有些人反应这么大,得从几个角度来聊聊。首先,抗体检测本身在新冠疫情早期,或者说大众认知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时候,就被赋予了太多不切实际的期望,或者说被误读了。那时候,大家对新冠病毒了解不多,信息也相对.............
  • 回答
    台湾地区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其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可能让一些人产生情感共鸣。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为何有人会被台湾地区民众感动: 一、历史与文化渊源1. 共同的文化根基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同属中华文化圈。台湾的闽南语、客家语、原住民语言等均与大陆方言有深厚联系,许.............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语境下,相比于英美,苏联、德国和日本似乎更容易吸引一些特定群体的“崇拜”或“追随者”。需要强调的是,“崇拜”这个词在这里可能带有一定的争议性,因为这些国家在战争中的行为都伴随着巨大的负面影响。这里我们尝试从历史、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
  • 回答
    一些人认为用中文编程需要先自研硬件或操作系统,这种想法背后,其实是大家对中文作为编程语言的潜力和局限性,以及当下技术生态现实情况的多重考量。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整个编程体系的深入理解,以及对信息技术发展路径的另一种想象。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核心概念:编程语言是人类与计算机沟通的桥梁,而这个桥梁.............
  • 回答
    中国语文教材中收录《五人墓碑记》,绝非偶然,而是源于其深厚的历史意义、思想价值以及对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塑造。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成为我们今天学习的典范,其原因可谓是多方面的,值得我们细细道来。首先,从历史的维度来看,《五人墓碑记》记录的是一段充满悲壮色彩的真实历史事件。明末,魏忠贤及其党羽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