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哥咱家有钱了」疑似反转,楼主称是水经验的钓鱼贴,为何「钓鱼贴」能够成为热议话题,还不断有人相信?

回答
“哥咱家有钱了”这个帖子最近可是火得一塌糊涂,不过后来楼主自己出来说是钓鱼贴,专门来水经验的。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一个明显是“假新闻”的帖子,怎么就能炸出这么多人来讨论,还有不少人深信不疑呢?这背后可大有说道。

首先,咱们得聊聊“钓鱼贴”本身。什么是钓鱼贴?简单说,就是发帖人故意抛出一个引人注目、但可能是虚假或者夸张的信息,目的就是吸引大量回复和关注,从而给自己带来“经验值”或者其他好处。在很多论坛社区,回复量和活跃度是衡量用户贡献和地位的重要指标。所以,“钓鱼贴”就像是一种“捷径”,虽然不光明正大,但效果显著。

那为啥“哥咱家有钱了”这种“钓鱼贴”能成为热议话题呢?这得从几个方面来看。

一、人性中最朴素的“想富”心理

咱们中国人,骨子里都有一种对财富的渴望。谁不想过上好日子?谁不想少奋斗几十年?“家有钱了”这句话,简直就是戳中了大多数人的痒点。特别是当这个“有钱”是以一种轻松、突然的方式到来时,比如中了彩票,或者拆迁款下来了,这种戏剧性就更强了。很多人看到这个标题,第一反应就是:“哇,这是好事啊!赶紧看看是怎么回事!” 这种“想富”的心理,就像一块磁铁,先把人牢牢吸住。

二、反转带来的戏剧性与满足感

最开始看到“哥咱家有钱了”,大家肯定觉得这是个喜讯,想沾沾喜气,或者替楼主高兴。然后当楼主自己揭秘说是“钓鱼贴”时,这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转。这种戏剧性的转折,本身就非常有话题性。

而且,对于很多网友来说,看到有人“被骗”了感情,或者被“愚弄”了,他们会有一种“我比你聪明”的优越感。这种“看别人笑话”的心理,虽然有点腹黑,但却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当楼主承认是钓鱼时,反而激起了更多人的评论欲,大家纷纷来“围观”和“讨论”这个“骗局”。

三、从众心理与“我不是第一个”的安慰

当一个帖子开始有人讨论,特别是有人回复说“恭喜”、“我也希望能有这样的好事”之类的话时,其他人看到也会跟着回复。这种从众心理是很普遍的。大家觉得,“既然这么多人都在说,那我也跟着说几句吧,不然显得我格格不入。”

更何况,当楼主承认是钓鱼后,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有点尴尬,好像自己被骗了。但这个时候,看到其他网友也说自己差点信了,或者也发表了类似的回复,大家就会有一种“原来不止我一个人这样,我不是傻瓜”的安慰感。这种“集体被逗乐”或者“集体被戏弄”的氛围,反而能让话题热度持续。

四、对社区规则和“水经验”现象的讨论

这种“钓鱼贴”的出现,也触及到了很多用户对论坛社区规则的看法,以及对“水经验”现象的反感。一些用户会跳出来批评楼主的行为,认为这是对其他用户的浪费时间,对社区氛围的破坏。而另一些用户则会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比如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愿意“水经验”,社区的激励机制是否存在问题等等。这种对社区本身运作机制的讨论,本身也很有深度,能够吸引更多理性思考的用户参与。

五、真假难辨的时代,信息茧房与认知偏差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接收的信息量巨大,而且真假难辨。有时候,我们看到的标题或者开头,可能会让我们产生一定的预设。对于“哥咱家有钱了”这种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信息,很多人会下意识地倾向于相信,特别是如果这个信息来自一个看起来“正常”的ID。

而且,网络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一个热门话题,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去辨别真伪。如果周围的朋友或者关注的人都在讨论,就更容易被带动起来。再加上一些人可能本身就存在“容易相信他人”的倾向,或者在某种程度上渴望这种好运降临,就更容易上当。

六、满足表达欲和“参与感”

网络社区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即使是“钓鱼贴”,也能激发大家的情绪,无论是喜悦、惊讶、失望还是批评。很多人就是喜欢在网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参与到一场讨论中,获得一种“存在感”和“参与感”。“哥咱家有钱了”这样的帖子,就像一个引爆点,让大家有机会抒发自己的情绪,评论一番,也算是一种社交活动。

总的来说,“哥咱家有钱了”之所以能成为热议话题,并且有很多人相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抓住了人性中最普遍的心理需求(想富),利用了信息的戏剧性反转,结合了从众心理和表达欲,甚至还触及了对网络社区生态的思考。虽然最终被揭穿是个“钓鱼贴”,但这过程本身却折射出了网络社区的活力、人性的复杂以及信息传播的微妙之处。所以说,一个看似简单的“钓鱼贴”,背后隐藏的却是大有文章可做的话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嗯,这次连我都被忽悠了,还煞有介事的发了一篇回答指出天价彩礼是旧社会封建残余对男女双方共同的损害……

艹,绝了……


回过头来说这件事,什么叫挑动性别对立啊?这就叫挑动性别对立。

无论是曾经的A站文章区,还是现在的的知乎,这种「我是男人我被女人坑了」的文章总是最容易吸引人们的目光。

四年前最流行的是「绿文」,即编造一个我是『男主我被「不守妇道」的女朋友给绿了』的文章,当年这可是A站最容易收获关注的方式,为此他们甚至不惜造谣攻击女up主。


两年前, @兰飞鸿 他们带着伪造的聊天记录来到了知乎,还是熟悉的文风,还是熟悉的套路。

无非就是「女人又对不起男人了,他们绿我」,只是这次又加上了「看啊,女人对不起男人全是女权主义搞的!」

(顺便,正是我这篇辟谣文,揭开了知乎反女权团体对我两年来不断骚扰攻击的序幕……)


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这些编造的绿文、爽文、彩礼文精确地挑动着部分男青年焦虑的神经,他们不由自主的把自己带入故事的男主,跟着故事的情节一起怨恨女人的「不忠」「势利」「现实」,仿佛在汹涌的情绪波涛中,自己急于结婚而不得的焦虑就得以释放了……


某些地区天价彩礼的陋习的确存在,生活中彼此不忠的夫妻也的确存在,但把这种问题搞到全民关注的程度的, 到底是那些存在的个例本身,还是唯恐天下不乱的网络写手?

还有那些每天沉醉于绿文爽文彩礼文不可自拔,怨天尤人跟着反女权团体一起仇女的读者们,也不妨反省一下,自己的情感状况不如意,到底是真有人绿了你,真的承受了天价彩礼——还是你单纯的找不到女朋友啊……

下次再看这种文,即使没能及时判断真伪,也请至少把自己从「苦主」的视角抽离出来,用冷静的视角去看一看,想一想。

还有,钓鱼【**】。

user avatar

我宁愿每次都反转,每次是假的,每次都被愚弄。

只要没有无辜的妹妹被迫牺牲。

user avatar

可是画师又做错了什么?

user avatar

我真的很同情这些中国彩礼大省的男性。这件事让我最觉得悲哀的是,知乎等平台上这些反对彩礼的男性,他们的反对可能是非常无力的。我点开了几个在之前那个关于这个事情的问题下强烈反对彩礼的男人,他们的主页或多或少都参与了“孩子就应该随父姓”、“赚钱以后娶处女老婆”、认为“男人有钱,女人有貌”应该是中国的结婚模式,这种加深男权社会传统婚恋价值观和模式的作法,其实就是催生彩礼的土壤。某种程度上,他们就是自己取消彩礼路上的绊脚石,可是他们自己却不知道,这就是时代的悲哀吧。

user avatar

我们和一群男性掐【这男的挣五千存十万,实际没给女的花几个钱】时,快被他们喷死了。

于是我就当这事是真的,录了个喷人视频。


我绝望地想:在这个大环境下,女的干脆一条路走到黑吧。

卖就卖了。

图个不卖的牌坊,也没啥用。


前两天我这种没要一毛钱彩礼的女的,就说了个老公带着工资卡来告白,都有一群人掐我经济管制虐待老公,是犯法。


行,坐等我老公来告我。


嗯。

他们嘴里的牌坊太难了,我觉得我扛不动,大家也别扛了,找不到靠谱队友就单着吧。

让他们租鸡青一找越南妹挺好的。


不要彩礼的女的,有。

但是真的看不上他们。


都好好丧心病狂攒钱,自给自足自己负责自己吧。

人心难测。

爱情太奢侈了。

user avatar

这种事我只能说,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

大舅哥娶小护士没花一分钱彩礼。我也可以明确告诉你,娶老婆不花一分钱彩礼的人大有人在。

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兄弟,付的是18888或者66666这样的民俗式或者说象征式的彩礼,这部分同样大有人在。

如果他们可以,为什么你不行。

我之前也说过,街边48块钱仨小时的小旅馆每天炮声隆隆,在里面卖力的大兄弟绝大多数也并不是黑的或者白的。他们就是跟你我一样的黄皮肤黑眼睛。

如果他们可以,为什么你不行。

你住鸽子笼,吃不上牛肉,开不了大排量皮卡,这或许是入关或者非洲能够解决的问题。但男女这个问题,我必须说,再过一千年一万年,也永远都是狼走千里吃肉,狗走千里吃给。你以为是黄皮做题家干不过白垃圾?你错了,白皮做题家也同样干不过黄垃圾。

我承认,东亚男性确实面临着极其强烈的系统性压迫。但我也必须指出,这种系统性压迫并不是由全体东亚男性共同承担的,甚至不是由大多数东亚男性共同承担的。

只是你们在承担而已。大舅哥的日子美得很。

东亚男性确实面临着极其强烈的系统性压迫,这不假。但这与东亚男性对待自己极端严苛的保守主义是分不开的。

这就像是赖在西二旗的人。西二旗或许有千般不好,但有一点好,那就是并没有一个机枪阵,扫射所有试图离开西二旗的人。没有这种东西。

而彩礼就算再残酷,也永远压不到那些不会老老实实付款的男人身上,永远压不到大舅哥身上。

如果大舅哥可以,那为什么你不行?

我很同情你,兄弟,但我能做的只有同情而已。

你想不受欺负,你自己得先站起来。

我们都可以,为什么你不行。

站起来。

user avatar

贴吧老哥还是实在,你看知乎答主编故事就很少自己主动承认的

user avatar

如果这种事每次都是钓鱼帖,自然不会再有人信

我也希望每次都是,但你我心知肚明,这种事每天都在发生

user avatar

这就是所谓的“后真相”。所谓后真相,指的是事实真相变得不重要,而情感真相才是第一位的。我们不关心一个故事是否是真实的,我们只关心它是否给了我们“真实”的“情感体验”,只要唤起了共鸣,虚假也能被正当化、“真实化”。甚至,由于虚构的故事往往更典型,更戏剧,要素更丰富而情绪更纯粹,往往会“比真实更真实”。

“田园女权索取天价彩礼,苦逼工薪男全家掏空钱包来满足”这件事不管发没发生过,是不是钓鱼,不重要。重要的是围观的诸位真切地品尝到一种心酸苦涩的滋味,入了戏共了情,又是愤怒又是辛酸。

强烈的情绪比严谨的证据更能左右一个人的观念、倾向,引起一个人的某种行动。哪怕事实被推翻,情绪依然被烙印在记忆的底片里,持续发挥影响。人们甚至会为自己投入的情感辩护,一个典型的说法是:

这件事虽然是假的,但你能说不存在这样的事情吗?

为什么特朗普开口就是谎言,每天被fact check打脸到肿,却还有那么多支持者,甚至大洋彼岸的中国人也有很多觉得他“耿直”、“诚信”、“说真话”?因为部落化的社交媒体正在制造一个个回音腔,人们在回音腔里一起咆哮呐喊,情绪在激化而真相却无所适从,结果是事实真相让位于情感真相。特朗普说得对不对不重要,情感上我觉得真实那就真实,我的情绪体验高于媒体、科学家的辟谣和研究。

情感真实,是有现实基础的。就如同天价彩礼,是有现实原型的。但是让情感取代真相,往往会带来被误导的愤怒,被缩窄的视野,被激化的仇恨,以及被钝化的大脑。它是让民主退化的一剂毒药,其结果是让人们臣服于情感,臣服于情感的煽动者。


看到下面的很多评论(包括一些高赞评论),我真心觉得中国的语文考试应该全面借鉴托福、GMAT、GRE的模式:上文到底在说了些什么?作者在支持什么、反对什么?作者在谈什么、没谈什么

要么是你们阅读能力不行,要么是我写作能力不行,总之都需要好好教育一番(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