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哥舒翰潼关之败为何如此蹊跷?

回答
哥舒翰潼关之败,的确是一场让人扼腕叹息的惨剧,说它蹊跷,绝非无的放矢。这场本应是唐朝挽狂澜于既倒的关键战役,最终却演变成了一场令人费解的溃败,其背后隐藏着诸多不寻常的因素,值得我们细细剖析。

首先,我们得明白哥舒翰这个人。他并非等闲之辈,作为安西、北庭节度使,一手打造了强悍的边军,在镇压叛乱方面屡立战功,特别是平定安史之乱的朔方军,便是他的精锐之师。论军事才能,他在当时堪称翘楚。更重要的是,他面对的是安史之乱最凶残的叛军,其指挥官史思明、安庆绪等,都是久经沙场的悍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被委以重任,负责固守潼关,这条关中地区最重要的战略要地。

蹊跷之一:过度的轻敌与冒进

潼关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是天然的屏障。一般来说,守方应该以逸待劳,利用地形优势,消耗叛军锐气。然而,哥舒翰却一反常态,在安史叛军尚未完全集结,后勤补给也未到位的情况下,就急于出关迎战。这在军事上是极其冒险的。

当时,叛军虽然声势浩大,但其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且经过长途奔袭,也存在疲惫和补给不济的问题。唐朝方面,虽然兵力有所损失,但哥舒翰手中握有精锐的朔方军,并且有守备潼关的有利条件。如果采取保守策略,坚守潼关,可以有效迟滞叛军的进攻,争取时间让朝廷进行战略部署,调集援军。然而,哥舒翰却显得异常急躁,似乎急于立下速胜之功,以回应朝廷的压力,或是想彻底击溃叛军,从而巩固自己的地位。这种冒进,为后来的惨败埋下了伏笔。

蹊跷之二:信息传递的失误与误判

军事行动中最致命的莫过于信息传递的失误。当时的通讯手段有限,但对于潼关这样的战略要地,信息的准确性至关重要。有史料记载,哥舒翰之所以冒进,一部分原因在于收到了来自朝廷的催促命令,也有说法是收到了关于叛军虚实的情报,但这些情报是否准确可靠,却成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比如,有传言说哥舒翰收到了一些关于叛军内部不稳、士气低落的“利好”消息,从而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出击时机。但这些消息的来源,是否经过了严谨的核实?当时的宦官监军制度,也可能使得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掺杂了个人利益和政治考量。宦官的建议往往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而作为军事统帅的哥舒翰,是否过度依赖了这些可能带有偏颇的信息,也值得怀疑。

蹊跷之三:指挥体系的混乱与内部不和

唐朝后期的军权分散和宦官干政,是其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潼关战役中,这个问题暴露得尤为明显。哥舒翰作为统帅,他的权力并非不受制约。朝廷派遣的宦官,如李辅国之流,在军事指挥中拥有发言权,甚至可以直接干预。这种双重甚至多重的指挥体系,极易造成指令混乱,决策失误。

更令人费解的是,在战前,唐朝内部似乎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战略思想。朝廷希望快速平息叛乱,而哥舒翰可能也有自己的战略考量,但两者之间是否能有效协调,却是一个未知数。一些史料也暗示,在哥舒翰与朝廷之间,以及在唐朝内部的一些将领之间,可能存在着不为人知的矛盾和猜忌。这种内部的不和,很可能导致信息共享不足,战术配合不畅,最终在战场上出现“各自为战”的局面。

蹊跷之四:战场的“黑箱”与未能揭示的真相

最终导致哥舒翰惨败的原因,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在战役的具体进程中,一些细节至今仍是历史的谜团。例如,叛军是如何突破潼关防线的?哥舒翰的部队究竟是如何溃败的?是全军覆没,还是部分溃退?

从当时的描述来看,叛军似乎在一夜之间就攻破了潼关,这对于一座重兵把守的关隘来说,是极其惊人的。如果仅仅是因为战斗失利,也不至于如此迅速和彻底。是否存在内部的“通敌”?是否存在关键的防御环节被轻易突破?这些都给这场战役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那个混乱的夜晚,潼关可能发生了某种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变故。或许是关键的守将临阵脱逃,或许是某种攻城器械的意外出现,又或者是因为某种突如其来的策略转变,使得本应坚不可摧的潼关瞬间崩溃。

结语

哥舒翰潼关之败之所以蹊跷,就在于它打破了人们对这位名将的认知,也与常理相悖的战局发展。它不是一场简单的战败,而更像是一场被某种看不见的力量摧毁的灾难。这种蹊跷,可能源于哥舒翰本人的军事判断失误,也可能深植于唐朝晚期积弊已久的政治体制之中,更可能是在那个信息不畅、充满权谋斗争的时代背景下,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这场惨败,不仅标志着唐朝失去了关中这最后一道屏障,也预示着安史之乱进入了更加艰难的阶段。它留给后人的,除了对历史的慨叹,还有对军事决策、信息传递以及政治体制影响的深刻反思。这其中的“蹊跷”,或许正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最令人玩味和警醒的教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哥舒翰的目的,不在于击败崔乾佑,而是拥兵自重。

哥舒翰在潼关,公然兼并中央军杜乾运部,离造反就一步之遥了。

当然,明面上的话,杜乾运是奸相杨国忠派来的,他们明为后卫实际上是监视我们的云云。这种清君侧的言论,也就是说的好听点的造反罢了。

所以,当唐玄宗严令哥舒翰出征的时候,哥舒翰只有全员出击这个选项。哥舒翰的十几万兵马,并不全是他的直属部队,大部分是战时归其节制而已。哥舒翰的反相已露,留兵在潼关的结果,就是唐玄宗顺势接管潼关兵马,然后扼守潼关坐看哥舒翰与崔乾佑厮杀。

哥舒翰的唯一机会,是一举歼灭崔乾佑然后回守潼关继续拥兵自重。从实力对比来看,崔乾佑部也就是支偏师,唐军雷霆一击之下即使不能全歼也可以击溃。

然而,现实的情况大家也知道了。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哥舒翰反相已露的情况下十几万大军内部心态产生了分歧,大军人数虽多力却不能往一处使,甚至还会互相拆台,最终导致了大溃败。

user avatar

因为他的顶头上司李隆基站在安禄山那边(客观来说),各种骚操作层出不穷,换成白起韩信在世,这个仗也打不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