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哥布林鲨存活了 1.3 亿年,为什么没有进化成智慧物种,人为什么区区几百万年就可以达到这样的高度?

回答
哥布林鲨与人类的进化历程,确实是地球生命史上一个耐人寻味的对比。一个古老的物种,在漫长的岁月中似乎纹丝不动,而另一个相对年轻的物种,却在几百万年间完成了质的飞跃,达到了我们所说的“智慧”。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自然选择的逻辑?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进化并非是一个预设的蓝图,不是朝着“更智慧”的方向必然前进的旅程。 进化是环境驱动下的适应性过程。每一个物种都在努力地更好地生存和繁衍,而“智慧”只是其中一种可能的、并非最优的适应策略。

哥布林鲨:漫长岁月中成功的“静止”

哥布林鲨,这种活化石,生活在深邃、漆黑、寂静的海洋深处。它的生存环境异常严苛:

极端压力和黑暗: 深海的环境承受着巨大的水压,完全的黑暗剥夺了视觉作为主要感知方式的优势。
食物稀少: 在这样的环境中,食物来源极其有限且分散。
低代谢需求: 为了在这种食物贫瘠的环境中生存,哥布林鲨进化出了极其缓慢的新陈代谢,它们不需要频繁捕食,也不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来应对复杂的生活挑战。

在这种环境下,哥布林鲨的生存之道是极简而高效的:

独特的捕食方式: 它们拥有可以弹出式的颚部,能瞬间将猎物吸入口中。这种高效的捕食机制,加上其低能量消耗的身体,让它们在食物稀缺的环境中如鱼得水。
强大的感官弥补视觉: 失去了视觉的优势,哥布林鲨进化出了极其灵敏的电感受器,可以感知到猎物微弱的生物电信号,甚至可以通过皮肤上的特殊感受器来感知水流和压力变化,精准定位猎物。
外形与结构的“完美”适应: 它们细长的吻部、柔软的身体以及特殊的牙齿,都是为了适应深海环境和捕食模式而生的。这些特征在它们所处的生态位上表现得非常成功,足以让它们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延续下来。

哥布林鲨“不需要”智慧。 它们无需复杂的社会结构来协作捕猎,也无需工具来改造环境,更无需抽象思维来理解宇宙。它们拥有的“机械式”的捕食本能,以及高度特化的感官系统,足以让它们在这个特定的生态位上安稳地繁衍。在这样的环境中,过度发展大脑、消耗更多能量的“智慧”反而可能是一种负担。所以,为什么要去费力进化出一种对自身生存并无直接益处的东西呢?

人类:从猿到智人的跃迁

相比之下,人类的祖先所处的环境则要复杂得多,也充满了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多变的栖息地: 人类祖先经历了从森林到草原的迁徙,这意味着需要不断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食物来源和新的威胁。
社会化生存的优势: 在广袤的草原上,个体力量相对弱小的早期人类,必须依赖群体协作才能更好地狩猎、防御和繁衍。这催生了对沟通、合作和策略的更高要求。
杂食性与食物的不可预测性: 人类是杂食动物,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找到并处理各种各样的食物,这比只依赖特定食物来源的物种需要更强的学习、记忆和规划能力。

这些环境压力共同推动了人类大脑的快速发展:

大脑容量的增加: 这是最直观的表现。人类的大脑容量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大幅增加,尤其是在额叶皮层,这与高级认知功能如规划、决策、语言和抽象思维密切相关。
工具的使用与制造: 从简单的石器到复杂的工具,工具的使用极大地拓展了人类获取食物、改造环境的能力。而制造和使用工具本身就需要精细的运动协调、空间认知和前瞻性思维。
语言的出现与发展: 语言是人类社会化和信息传递的基石。它使得经验、知识和文化能够代代相传,极大地加速了学习和创新的速度。复杂的语言能力需要高度发达的大脑结构来支持。
社会学习与文化传承: 人类能够通过观察、模仿和教授来学习,将知识和技能传递下去。这种文化演化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基因演化的速度,使得人类能够快速地适应和改造环境。

对比的核心:生态位与进化驱动力

哥布林鲨的成功在于它完美地契合了深海的严酷生态位。它的“静止”并非失败,而是“足够好”的体现。在数亿年的时间里,环境相对稳定,而它拥有的适应性特征也足以让它在其中繁衍生息,没有遇到足以让它“必须”改变的强大进化压力。

而人类,则是在一个充满变化和挑战的环境中,通过发展出更高级的认知能力和更强的社会性来争取生存空间。每次小的环境变化,每一次与其他物种的竞争,每一次内部的社会协作需求,都可能成为驱动大脑进化的“推手”。这种“学习、适应、创新”的循环,一旦启动,其速度和效率会随着复杂度的提升而呈指数级增长。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谁“比谁进化得好”。哥布林鲨在它所处的世界里,是极其成功的;人类也是。只是它们选择了不同的进化路径,以适应截然不同的环境和生存策略。哥布林鲨的亿万年未变,恰恰证明了它在特定环境下的“完美适配”;而人类的快速崛起,则是对另一个极端环境挑战的绝妙回应。这就像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超级计算机,一个以超长的续航和稳定性著称,另一个则以爆炸性的计算速度和适应性引人注目,但它们都被设计来解决各自不同的核心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重要的一点,你搞错了比较对象。

700万年前的乍得沙赫人,已经属于人族。

族是介于属和科之间的分类。乍得沙赫人和我们的关系,有多近呢?大约相当于云豹和豹之间的亲缘关系。(与人类的亲缘距离,接近黑猩猩)

1200万年前的西瓦古猿,已经属于人科。他们和我们的差别,相当于老虎和家猫的差距。(与人类亲缘距离,接近红毛猩猩)

而1800万年前原康修尔猿,属于人猿超科,他们和我们的差距,大约相当于蒙哥和猫的差距。(与人类亲缘距离,接近长臂猿。)

6000万年的普尔加托里猴,通常被认为是最早的灵长类。

看起来样子和松鼠差不多,和我们亲缘差距,大约相当于猫和狗的差距。

1.3亿年前的攀援始祖兽,通常认为是真兽亚纲的最早祖先。

真兽亚纲(胎盘亚纲)分类:

700万年前的乍得沙赫人,已经属于智慧物种。

实际攀援始祖兽,才恰恰是活了1.3亿年,才演化出了智慧物种。

所以,题主要举例哥布林鲨也不应该和人类比较,而应该和最早的胎盘动物攀援始祖兽比较。

俗称欧氏尖吻鲛的哥布林鲨属于板鳃亚纲。

这形象,还真的鲨如其名了。

板鳃亚纲隶属于软骨鱼纲。

通常认为,软骨鱼比硬骨鱼更加的原始,起源时间都是在4~5亿年前。

作为与真兽亚纲横向对比,例出板鳃亚纲的分类:

板鳃亚纲包括下孔总目和侧孔总目两大类。

下孔总目包括:锯鳐目;鳐形目;鲼形目;电鳐目。

在海洋类纪录片中,经常看到的带翅膀的鱼,大多数属于此总目:

侧孔总目(鲨形总目)包括各种鲨鱼:六鳃鲨目;虎鲨目;鼠鲨目;须鲨目;真鲨目;角鲨目;扁鲨目;锯鲨目。

属于鼠鲨目的哥布林鲨,仅仅只是板鳃亚纲的一个物种,且是剑吻鲨科的唯一物种。

要强行比较哥布林鲨和人类,就必须比较两个物种所属的纲,板鳃亚纲和真兽亚纲。

真兽亚纲起源于1.3亿年前,而板鳃亚纲起源于4亿年前。

相对于比较年轻的真兽亚纲,板鳃亚纲算是相当古老了。

也难怪,板鳃亚纲总是出了很多“活化石”。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鲨鱼被称为活化石,但2亿年前的鲨鱼和现今的鲨鱼,无论看起来再相近,也早已经是完全不同的物种(生殖隔离)。

所以,题主所认为哥布林鲨存活了1.3亿年,也完全是一种误解。哪怕1亿年前的鼠鲨和现今也已经差距巨大,更不用说鼠鲨目中的一种鱼类。

软骨鱼通常繁殖力低,性成熟晚,所以它们的迭代速度,也的确比硬骨鱼以及后裔更慢。

4亿年前,那时候便有了最早的鲨鱼,例如裂口鲨。

最早的硬骨鱼,通常认为是梦幻鬼鱼:

其实,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早期的裂口鲨就是海洋里的掠食者了。

可以说,哥布林鲨的祖先板鳃亚纲一开始就是这个世界主角,在海洋里如鱼得水。

但从生物演化的角度来说,越适应环境,越不会有选择压力,越不会发生演化。

相反,人类的远祖硬骨鱼,生存则相当的被动。

为了生存繁衍,梦幻鬼鱼和它们的远祖甲骨鱼一样,同样拥有硬甲。

但哪怕是这样,也难以在竞争越来越白热化的海洋生存下去。

但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后来,硬骨鱼一支向死而生——登陆了。

演化出了整个亚纲:肉鳍亚纲。

当然,哥布林鲨的远祖软骨鱼的身体硬件,也并不利于登陆。

登陆是一个奇迹,同时也残酷无比。

在登陆的这个过程,灭绝类多少早期硬骨鱼,才能从海洋硬骨鱼类,演化成了淡水硬骨鱼类。

又得多少淡水硬骨鱼类灭绝了,才能有多少鱼类演化出了肺,演化出肉鳍鱼。

肉鳍鱼演化出了肺鱼亚纲和总鳍亚纲两个分支。

总鳍鱼有了内鼻孔和较发达的肺,一部分回到海洋演化成空棘鱼类,一部分留在淡水演化成扇鳍鱼类。 其中,真掌鳍鱼是扇鳍鱼类的一种,距离爬上岸,只有一步之遥。

提塔立克鱼开始尝试进军陆地。

鱼石嫄已经具备一定两栖动物特征。

不知道灭绝了多少物种,最后才成功登陆。

而足够适应环境的板鳃亚纲门,则只是在相对缓和的选择下,适应不同的生态位,进行了足够缓慢的演化分支。

当它们分化出更多的鲨鱼目类之时,登陆的脊椎动物也开始在陆地上繁荣。

也是从这里开始,人类的远祖和哥布林鲨的远祖的差距,越来越大。

我们知道陆地的面积不仅比海洋的面积低,而且生态位的立体空间比海洋低了无数倍。

陆地动物一繁荣,又会面临残酷的竞争。

在两栖动物进化成最早的羊膜动物之后不久,就开始分别向蜥形纲和合弓纲(3.2亿年前)演化。

简单来说,蜥形纲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爬行动物,而合弓纲包括哺乳动物和早期的类哺乳动物。

也就是说,所谓的恐龙和哺乳动物的起源时间,实际是相当的。

虽然合弓纲有过水龙兽这样的巨兽,但总的来说,蜥形纲长期压着合弓纲。

当时植被繁荣,植食性动物们有丰富的食物。

陆生动物繁荣,对栖息地的竞争也越来越大。

不仅仅合弓纲不断迭代演化,就连蜥形纲也在飞速演化。这也是为什么,主龙类演化来的恐龙,最终形成了一个极其繁荣的大类群。

除了生态位的竞争之外,还有大自然的淘汰选择。

2.5亿年前的二叠纪大灭绝,史前最大的大灭绝之后,所有的大型类哺乳动物都灭绝了。这也注定了,哺乳动物诞生的那一刻,仅仅只是类似鼩鼱那样的小动物,例如:吴氏巨颅兽。

攀援始祖兽诞生于恐龙制霸的巅峰时代,生存压也到了极致。

其实,就是已经到了灭绝的边缘。

一直到6500万年前,一颗天外小行星造成恐龙的灭绝,这种小型动物才有了真正的转机。

而人类的远祖灵长类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其实也是相当被动的。

用“被动”这个词都是相当隐晦了,说穿了,就是根本竞争不过食肉目,最终只能占据丛林的生态位,靠水果和小虫子度日。

有了丛林里的生存竞争,才有了四肢的演化。

大约在1800~2000万年左右,因为板块运动,造成非洲越来越干旱。面对残酷的生存环境,生活在树上的猴类,一部分不得不下地,下肢变得更加的发达。

在竞争过程中,长臂猿的祖先占据了高大丛林。

1200~1600万年左右,猩猩亚科祖先占据了森林边界的生态位。

600万年前,黑猩猩祖先偶尔走出丛林,有集体猎食小型哺乳动物的行为。

人类的祖先,则一步步走向了非洲草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可能是自动走出的森林,也有可能是在森林中竞争不过其它人猿。因为下肢进一步强化之后,在森林中的竞争力反而会降低。

经过400万年的演化,人类祖先此时才在草原上有了足够的适应力,身体结构也更加的适应直立行走和捕猎。

随着脑容量的飞速提升,以及足够适应环境后,自然也迎来种群的爆发。

南方古猿脑容量为450~530ml,而猴类的脑洞量只有200~300ml,近乎提升了一倍。

随着南方古猿活动区域的拓展,不同种群的产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但活动区域过大,必然产生物理隔离,由此形成生殖隔离,于是南方古猿演化出了不同的种属。
例如阿法南方古猿、羚羊河南方古猿、 非洲南方古猿、惊奇南方古猿……

然而,在人类演化出真人属的时候,地球突然开启了地狱模式。

第四纪冰期出现了。

非洲环境变得更加的恶劣,不仅干旱,还越来越寒冷,食物越来越少。大量的人类和动物在这一时期灭绝。

要知道南方古猿的身高也就一米出头,而直立人为主的真人属身高普遍达到1.5m,长高了近半个身子。

直立人脑容量已经达到1000ml,已经是南方古猿的两倍。而直立人几乎和南方古猿存在于同一时期,从古猿到直立人的跨度,比起乍得沙赫人到南方古猿,缩短了很多。

这里可以看到一个十分残酷的事实:个子矮小的古猿人,以及智力不够高的,几乎都在残酷的自然之下系数灭绝。

也正是因为残酷的竞争,直立人大概就已经走遍了全球大部分地区(所谓第一次走出非洲)。

然而除了寒冷也就罢了,当时的非洲气候,还在出现周期性的波动。

在20万年的时间内,曾出现过五六次森林到草原的变化过程。

恶劣的气候,逼迫人类走遍踏入不同的大洲,但也因此出现地缘隔离,诞生了越来越多的人种。
例如能人、树居人、卢道夫人、匠人、直立人等等。

直立人从180万年前走出非洲,而现代人是20万年前走出非洲,直立人和现代人是完全不同的两支人类。两支人类都演化出了丰富的亚种。

智人的演化,实际从120万年就已经开始,在40万年前,才和尼安德特人的祖先分道扬镳。7万年前走出非洲的现代人和尼安德特人发生过短暂的基因交流。所以除了非洲之外的现代人基因中,存在1%-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

演化出来的现代人,生存能力无异于是最强大的。

一些人种自己灭绝了,一些人种则被现代人消灭了。

人类拥有极强的战争属性,这或许是100多万年前,残酷的竞争已经铭刻到了基因之中。

我们作为胜利者,除了一部分是自然灭绝的外,极有可能还有很多人种,是被我们亲手埋葬(甚至吃掉)。

不仅仅尼安德特人,包括现代人种下的奥莫人、科罗马农人、山顶洞人、柳江人也悉数灭绝。

人类演化过程中的残酷,是无数现代人不可想象的。

一个萝卜一个坑。

知乎上,也总是有人问,为什么除了人类之外,其它动物没有创造文明。甚至直接问,为什么黑猩猩没有继续演化成人,或者创造文明。

你让人类消失1000万年(甚至更长时间),完全空出人类的生态位,再来看看?

俗话说,只见人吃肉,看不见人挨打。

大多数人讨论人类演化,和其他动物对比时,往往只看得见最后几百万年人族的演化历程。

最后,再来谈谈哥布林鲨。

它的祖先,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相对于人类来说,即没有过于足够残酷的生存竞争,也没有出现生态位的剧烈改变,更没有再适宜的时机抓住合适的演化方向。

当一个物种处于相似的环境或者生态位,经过长期的适应,就会出现特异性。

这样的演化历程,会让它们越来越进入死胡同。

哥布林鲨的特征,已经逐渐向深海鱼类演化。

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各类特征已经逐渐特化。

由于在200米的深海,它们的视觉退化,依靠鼻尖的电感受器捕猎。

由于不像硬骨鱼那样拥有鱼鳔,它们利用超过体重20%的超大肝脏合成角鲨烷来提供浮力。

它们的下颚也已经完全特化,通过急速充气膨胀来推出下颌捕食,速度可达3米/秒,张开角度达111°。

……

哥布林鲨的这些特征,注定了它们的脆弱,难以适应其它环境。

当环境出现较大的变化时,它们都可能直接陷入灭绝的边缘。

当然,如果它们没有灭绝,给予合适的条件,也并不是没有演化成海豚那样智慧生物的可能性。

例如,所有海洋中的所有大型掠食者全部消失,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只要没有其它物种填补这些生态位,哥布林鲨就会逐渐填补。例如,经过上亿年的历程,演化成适应各个生态位的新物种。

当这些物种形成大的类群之后,总有一些物种会出现群居性,最终诞生类似于海豚那样的智慧生物。

至于要像人类这样建立文明,至少从目前的经验来看,是必须要登陆的。

而登陆成功的脊椎动物,目前来说,仅仅只有肉鳍鱼。

登陆其实也看机遇的,在淡水系统和陆地生态位都占满的情况下,不说未来的哥布林鲨,哪怕就是让肉鳍鱼再来一次,恐怕都不见得能成功了。

也就是说,不仅要扫清海洋障碍,除非连陆生动物也完全消失了,哥布林鲨才有机会。

然而,从4亿年前,哥布林鲨的祖先没有演化成硬骨鱼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它们永远不可能再成为“人”了。


有时候生物演化,就像人生选择一样。

你在某一个时期没有选择某一样东西,那么,你这一辈子就和那一件事情彻底错过了。

user avatar

1.智人作为一种物种,只诞生了几十万年,作为一种人科生物,人科的历史长达上千万年,而作为地球生物圈的一员,智人和哥布林鲨都是数十亿年生命演化的结果。在发展时间上,并不存在谁长谁短的问题。

正如美国建国不到三百年,但它也继承了古代两河流域、希伯来、希腊、罗马的文明遗产,从文化的根源来说,并不比中国更短。

2.演化并不是有明确方向的前进过程,不如把它看成是种广泛的试错,在不同的树枝上,结出不同的果实。发展智力,并不是生物演化的必然方向,诞生人类这样的智力型物种,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偶然的结果,正如现代科学没有诞生在中国、印度、中东一般。

3.演化的速度,并不是均匀的,一些生物可能历经千万年而没有太大的改变(当然,还是有些变化的),一些生物则可能在数万年里演化出繁多的分支。生物的演化,受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影响,人类文明的发展也同样如此。

哥布林鲨是海洋生物,即使演化过程中出现过向智力方向进步的倾向,海洋的环境和它的身体构造也不适合文明的发展。海豚和虎鲸的智力远高于哥布林鲨,甚至不比大部分灵长类动物逊色,但它们没有适合灵巧而适合抓握的手,无法制造复杂的工具,海洋环境对物质文明的建设和保存也不如陆地,因此海豚发展出高级文明的概率,就远远低于陆地的灵长类动物。

类似的还有聪明的鸦科鸟类,虽然它们能够制造一些工具,但其前肢已经演变成翅膀,不如灵长类的手方便。鸟类选择了上天的道路,为了飞行而控制体积、重量,大脑的极限体积和复杂程度都受到限制。即使是不能飞的大型鸟类,就算选择了智力型发展方向,想要让翅膀重新演变成灵巧的手,也非常困难。(所以如果鸟类的祖先虚骨龙类没有灭绝,同时保留双手,那么成为智慧生物的潜力也许会大一些)

工具、语言和文字都是人类演化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极大加速了人类发展的速度。上千万年的人科动物演化史,最剧烈的演变发生在最近的数十万年,甚至一万年中,在这过程中,工具、语言、文字的作用功不可没。

工具扩展了双手,使人类能够战胜强大的猛兽,完成之前难以进行的复杂工作。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近代的工业革命,都离不开工具的发展。简单的工具可以用来制造复杂的工具,复杂的工具又可以制作更复杂的工具和精巧的物件,循序积累的发展,搭建了物质文明的基础。

语言传达了信息,加速了人类的相互沟通和社会构建。成熟的语言可以传达形而上的思想和复杂的概念,对万物进行精细的分类和区分,对个人而言,这细化了我们思考的过程,对社会而言,语言拓展了思维的空间,使大家能够围绕一个议题进行讨论交流。

文字沉淀了思想,将无形的言语化为有形的语言,将前人的言语和思考固化在能够长久保存的纸张、泥版、石碑等物件上。如此,我们便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也省去了不断重新发明轮子的麻烦,在时间的维度上,拓展了人类的思维。

以现代人的后见之明来看,工具、语言、文字可以说是人类加速发展的关键,也许这并不是一切智慧生命的必然,但在我们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情况确实如此。

user avatar

多图慎入!!!!!!

大半夜的小心别被吓着了!!!!!

请做好心理准备!!!!

F

B

I

W

A

R

N

I

N

G


在哥布林鲨的问题下回答里没有哥布林鲨,就像是红烧牛肉面里没有牛肉一般


在哥布林鲨的问题下回答里没有哥布林鲨,就像是红烧牛肉面里没有牛肉一般


在哥布林鲨的问题下回答里没有哥布林鲨,就像是红烧牛肉面里没有牛肉一般

准备好了吗

那我放哥布林鲨了!!!!




啊这∑(゚Д゚;≡;゚Д゚)

啊这∑(゚Д゚;≡;゚Д゚)

啊这∑(゚Д゚;≡;゚Д゚)


所以你们一群人分析来分析去,真的有一个人知道哥布林鲨长什么样吗?

连个发哥布林鲨照片的都没有,就一群人分析的好好的

啊这∑(゚Д゚;≡;゚Д゚)

啊这∑(゚Д゚;≡;゚Д゚)

啊这∑(゚Д゚;≡;゚Д゚)

你们真的有给哥布林鲨一点点尊重吗?

行,你们都不给哥布林鲨尊重,我给!

你们仔细看看!看看哥布林鲨,看看哥布林鲨的样子!

你们就不觉得,这玩意长得就一副不太聪明的亚子吗?

怎么看这玩意都不像是能“进化”成智慧物种的样子耶ᶘ ᵒᴥᵒᶅ


哥布林鲨,即欧氏尖吻鲛/goblin shark/Mitsukurina owstoni

这玩意可是以丑到喜感而闻名的好么!你们但凡有一个知道哥布林鲨是什么,就不至于不提一嘴!

这是种深海鱼,通常活动于270–960米深的海域,最深也在海底1300米的地方被抓到过

众所周知,生活在越复杂的环境中的物种,一般演化得越聪明

复杂的环境与需要解决的复杂问题,往往能推动得物种往复杂化(聪明)演化

而生活在深海中的哥布林鲨,你让它们进化得跟人一样聪明有什么用吗?

在海底和螃蟹玩跑跑抓?

啊这(゚∀゚ )三 三( ゚∀゚)

啊这(゚∀゚ )三 三( ゚∀゚)

啊这(゚∀゚ )三 三( ゚∀゚)

啊这(゚∀゚ )三 三( ゚∀゚)

啊这(゚∀゚ )三 三( ゚∀゚)

啊这(゚∀゚ )三 三( ゚∀゚)

啊这(゚∀゚ )三 三( ゚∀゚)

啊这(゚∀゚ )三 三( ゚∀゚)

啊这(゚∀゚ )三 三( ゚∀゚)

啊这(゚∀゚ )三 三( ゚∀゚)

啊这(゚∀゚ )三 三( ゚∀゚)

啊这(゚∀゚ )三 三( ゚∀゚)

上面这一系列图©defendbuttholes


而且归根结底,地球上所有生存至今的生物,都有同样的演化时长好嘛!

你和哥布林鲨都是同一个祖先演化至今的,就是一个演化的不太聪明,另外一个…似乎也不太聪明

233333ᶘ ᵒᴥᵒᶅ


每一个物种都是它所在环境的最优解,如果把人丢到哥布林鲨所在的环境,人也活不了

不要看不起小动物啊!!!!!在它们所处的环境,它们就是最棒的!!

还有就是请在哥布林鲨的问题下给丑到喜感的哥布林鲨一点点尊重!!!

谢谢!!


©犬君拌汪酱 欢迎关注这条风骚的写小说的生态狗!!

user avatar

或许一切都是进化来的。

但肯定不包括能创造文明的智商。

user avatar

塑造人类的生活方式与一系列偶然事件,尤其是一些特定的逆转录病毒感染和人类群体在过去数十万年间高强度的狩猎活动,难以发生在哥布林鲨(欧氏尖吻鲛)这样的水生动物身上,因此无法期待它们走和人类一样的道路。

2016年,一项研究[1]认为病毒是人类演化的主要驱动力:

  • 自“人猿相揖别”以来,人体合成的蛋白质在结构和组成上的变化有30%由病毒导致,与病毒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发生适应的速度是其它蛋白质的三倍。
  • 在你的基因组里,有一千多个古代逆转录病毒打进来的基因片段,占了约29亿碱基对中的8%,其中一些在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另一些还能制造具有感染力的病毒。
  • 人的记忆力可能关系到病毒片段,现在Arc基因的行为仍然很像病毒[2]
  • 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编码的BANCR可能通过增大心脏塑造了人类的体型。
  • 根据2015~2016年的遗传学研究,约6500万年前作为我们祖先的早期哺乳动物没有胎盘,该构造可能整个都是内源性逆转录病毒搞出来的。另一些研究显示,胎盘相关的事件或许有1.5亿~2亿年历史。

通常而言,感染哺乳类的病毒不能感染鱼类,即使感染了也不会造成相同症状。我们还不了解哥布林鲨的基因组的具体情况,但看起来它们没有胎盘、采用卵胎生,那么你就更难期待其它多种病毒的支持了。

2021年初,一些学者提出,古人类接连杀绝了在人类聚落附近生活的体型较大的猎物,食物短缺迫使人们向陌生的环境迁移、用语言进行交流、开发更容易打击较小猎物的弓箭和陷阱、驯化狗等动物,推动人脑容量水涨船高。随着人类的耕种能力逐步发展,在过去两万年间,人脑容量小幅下降,因为农耕并不需要狩猎时那么强的认知能力。可以简写为“人通过狩猎创造了人”。

  • 相关证据主要是出土化石中人类猎物平均体型的缩小和人脑容量增加的统计学关联性——260万年前,人类祖先周围生活的野生动物的平均体重约500千克。1万年前,这个数字已经不到50千克。人类祖先所到之处,大象之类动物被批量歼灭。

在自然界,除了古人类,似乎没有任何动物进行过这样高强度的狩猎活动。我们对哥布林鲨的生活方式了解得不多,但看起来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它们曾经组成150条左右的群体去歼灭鲸鱼什么的,所以我们很难期待它们通过这样的方式给自己的脑施加选择压。

赫拉利在畅销书《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中提出,人类现今的巨大力量并不是来自跟其它物种在体能或智力上的差异,而是源于人类组成富有弹性的大规模群体进行合作的能力,而这能力是因为人类不需要彼此相识才能产生联系,靠想象力、故事和虚拟的概念就能让成百万人团结,这就是宗教、政治、法律、经济、国家、公司、货币等等。共享虚拟的概念(讲故事)让人类得以大规模合作,让科学和技术快速成长。新的科技创造新的阶级、破坏旧的秩序,需要新的故事。

  • 赫拉利的看法的证据强度是有限的,我们目前并不知道鲸类能不能用鲸歌传唱故事。但鲸类的合作狩猎从未像古人类那样批量灭绝自己的主要猎物。

不过,“哥布林鲨存活了X亿年”这样的表达方式,依照的主要是形态学证据:“一种动物的远古祖先的化石的形态,与现在的该动物高度类似。”这种说法淡化了该物种的基因与祖先的差异,同时过度关注形态学相似性。

你可以注意到,人和哥布林鲨都是LUCA的后代,演化时间都在38亿年到45亿年的程度。

此外,由于环境的明显差异,水生动物创造文明的路径可能与人类大相径庭,本就不能互相参照。

参考

  1. ^ David Enard, Le Cai, Carina Gwennap, Dmitri A Petrov. Viruses are a dominant driver of protein adaptation in mammals. eLife, 2016; 5 DOI: 10.7554/eLife.12469
  2. ^ Arc指导合成的蛋白质衣壳会随机地包裹上细胞里的短链RNA,就像病毒那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哥布林鲨与人类的进化历程,确实是地球生命史上一个耐人寻味的对比。一个古老的物种,在漫长的岁月中似乎纹丝不动,而另一个相对年轻的物种,却在几百万年间完成了质的飞跃,达到了我们所说的“智慧”。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自然选择的逻辑?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进化并非是一个预设的蓝图,不是朝着“更智慧”的方向必.............
  • 回答
    如果哥布林真的存在于现实世界,并且我们参考了在奇幻作品中它们普遍的形象和设定,那么它们的战斗力将会是一个复杂且令人担忧的问题。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现实中哥布林可能具备的战斗力:一、 物理属性与身体构造: 体型与力量: 现实中的哥布林通常被描绘成比人类矮小但同样强壮的生物。它们可能拥有相对发达.............
  • 回答
    《哥布林杀手》(Goblin Slayer)作为一部轻小说,自2016年开始连载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它以其独特的世界观、写实的战斗描写和深刻的主题,成功吸引了大批读者和观众。要评价《哥布林杀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世界观的构建与独特性: “现实主义”的.............
  • 回答
    关于像“脸肿”、“巴比伦”、“哥布林”这样的汉化组关闭的现象,这确实牵动了许多玩家的心。要理解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得一一道来。首先,得从版权和法律风险说起。汉化组本质上是将海外游戏的内容进行二次创作,并免费提供给玩家。这个过程在法律上是游走在灰色地带的。一旦触碰到游戏开发商或发行商的版权利益,.............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哥谭市本身一样,充满了灰色地带,没有一个简单的“应该”或“不应该”。哥谭当局是否应该逮捕蝙蝠侠?这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以及你更看重什么——法律的字面含义,还是实际的治安效果。首先,我们得承认,从法律的条文上来说,蝙蝠侠的行为是存在问题的。他没有执法资质,却在行使执法者的权力。他穿上.............
  • 回答
    “屠龙勇士”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古老传说里的骑士精神,手持长剑,面对烈焰喷吐的巨龙,保护一方安宁。而哥谭市,这个黑暗、混乱、充斥着腐朽与绝望的城市,它的“屠龙勇士”又会是谁?我们习惯性地会想到蝙蝠侠,那个披着斗篷、在黑夜中惩奸除恶的孤独战士。但如果,我们拨开那层熟悉的迷雾,审视一下哥谭市最令人不安的.............
  • 回答
    “哥谭市十佳杰出青年”这个梗,其实是网友们对《蝙蝠侠》系列漫画、电影以及衍生作品中那些在哥谭这座罪恶之城里,虽然身处黑暗,却依然努力做出积极贡献,或是因为各种原因成为“例外”的年轻一代的戏谑称呼。简单来说,就是“在黑得流脓的哥谭,还能保持不黑化甚至发光的年轻人,选出十个最厉害的”。这个梗之所以有趣,.............
  • 回答
    哥谭市,这座阴影笼罩的城市,从来不缺那些让市民夜不能寐的传说。这些故事,有些荒诞不经,有些却又透着一丝令人心悸的真实,它们像病毒一样在人群中传播,成为哥谭生活的一部分。要说哥谭最广为人知、也最让人胆寒的都市传说,那还得从这座城市最黑暗的角落说起。“尖叫的地下水道”(The Screaming Sew.............
  • 回答
    哥舒翰潼关之败,的确是一场让人扼腕叹息的惨剧,说它蹊跷,绝非无的放矢。这场本应是唐朝挽狂澜于既倒的关键战役,最终却演变成了一场令人费解的溃败,其背后隐藏着诸多不寻常的因素,值得我们细细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哥舒翰这个人。他并非等闲之辈,作为安西、北庭节度使,一手打造了强悍的边军,在镇压叛乱方面屡立战.............
  • 回答
    “哥咱家有钱了”这个帖子最近可是火得一塌糊涂,不过后来楼主自己出来说是钓鱼贴,专门来水经验的。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一个明显是“假新闻”的帖子,怎么就能炸出这么多人来讨论,还有不少人深信不疑呢?这背后可大有说道。首先,咱们得聊聊“钓鱼贴”本身。什么是钓鱼贴?简单说,就是发帖人故意抛出一个引人注目、但可能.............
  • 回答
    哈哈哈,这个问题可真是太有意思了!哥谭的守护神布鲁斯·韦恩,还有我们川皇孙笑川,这俩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怎么就被你给联系到一块儿去了呢?不过话说回来,既然你这么想知道,那我就给你好好掰扯掰扯,咱们用咱自己的话说,不整那些虚头巴脑的AI腔。首先得捋清楚这俩人都是谁。布鲁斯·韦恩,就是那个白天是花花公子.............
  • 回答
    哥大 MSBA vs. 纽大 MFE,这俩项目我琢磨了老鼻子了,感觉就像是让你在米其林三星的法餐和米其林二星但性价比超高的日料里选,各有千秋,难分伯仲。要我说,这俩哪个更好,真得看你自己的“口味”和“需求”了。先说哥伦比亚大学的 MSBA(Master of Science in Business .............
  • 回答
    选择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纽约大学(NYU)、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Tech)、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和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CMU)这几所顶尖学府的数据科学(DS)专业,确实是一个令人.............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哥谭市、浣熊市、洛圣都,这三个名字一出来,脑子里立马就闪过无数个画面,每个地方都有它的“特色”,让人实在难以抉择。不过,既然非要选一个,我得好好盘算盘算。首先,咱们排除法来。浣熊市,这名字听起来就透着一股子不祥。虽然我承认,它或许有些“末日生存”的趣味,你能体验一把当个孤胆.............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