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守不守得住不重要,那二十万军队的价值才是最重要的。二十万军队是什么概念。安禄山也才十五万正规军。
更别说这是一直镇守关中的核心部队,装备武器都一应俱全。哥舒翰征战半生,都没有这么奢侈过。
结果这二十万葬送,唐朝中央军队直接无了。这才有哥舒翰创建,镇守西北的神策军入朝变成了禁军。而神策军经过多次扩编之后,才有了十多万的规模,巅峰期达到了十八万人。
以西北边军补中央,西北就空虚了。结果就是后续的吐蕃、回鹘崛起,西域丢失,河湟丢失。引发一连串恶性后果。
哥舒翰二十万人守潼关,叛军根本没有任何办法。叛军要么只能选择硬啃潼关,要么只能选择突破河东。叛军无法速胜,最终就只能败亡。
哥舒翰就算每天在潼关睡大觉,唐军都是稳赢。
就因为杨国忠瞎指挥,才使得唐军葬送,形势扭转。所以时人是非常痛恨杨国忠的,最终引起了马嵬坡之兵变。
安禄山冬月起兵,腊月攻占洛阳,断了关中漕运,而玄宗时关中粮食无法自给自足,正常年景(丰收年)每年经洛阳运往关中的粮食有100万石(斛)。洛阳是运河的到关中的转运节点,漕粮需要在洛阳转运。唐早期迁都洛阳,两京轮换就是因为关中粮草不足长安养活不了那么多人,才需要跑到洛阳去吃漕粮的。玄宗时修了条小运河从洛阳直接水运到长安才解决粮食运输问题才能安心待在长安。
哥舒翰是腊月上任,次年五月被催出潼关,六月初四动身;唐代夏粮的缴纳是六月份进行“夏输无过六月”,应该是朝廷的粮食耗尽熬不到夏粮收缴上来,迫切需要打通运河通道,让南方的漕粮进入关中。
长安能在漕运隔断的情况下让20万人守潼关半年也真是奇迹……
能否坚守潼关取决于长安还能支撑这20万人多久,关中的粮食还能支撑关中多久,不是单纯的想不想坚守的问题。
先说答案,唐朝的安史之乱几乎是历史必然。即便是出现概率事件导致安禄山早早的失败了,但唐朝的衰败也几乎无法扭转。
唐朝这个朝代的制度,与我们所知的其他朝代有很大的区别。简单的说,唐朝吸取了之前南北朝时期主要是北朝统治的某些经验,而形成了重武分权的统治特点。
现代人一说起宋朝就觉得重文轻武不好。确实是不好,偏科都不好。但是宋朝之所以重文轻武,那也是眼看着大唐轰然倒下,然后华夏大地陷入百年杀戮之后,痛定思痛矫枉过正的结果。所谓有果必有因,这一点不可忽视。
唐朝这种重视武力扩张的分权制,将一个地区的大权全部集于一人手中,迟早会出事。安禄山这个人,早期是表现的非常忠心的,且不论其是不是伪装的,但一个人一旦大权在握了,就极有可能野心膨胀,人都是会变的嘛。即便是安禄山能保持个人的忠心,也难保其他藩镇不出问题。
千年前的东周战国、欧洲的历史,包括中国北部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都不断验证了分权制的后果,那就是迟早会内斗分裂。
唐朝采用的这套制度,好处是每个地区都能比较高效的实现资源调度,所以唐朝的疆域可以很大,军事力量可以很强。但是人都有倒霉的时候,这种制度的弊端就在于,它在经过一段时期之后,必然会腐化,而这腐化的结果就是内斗和分裂。
两宋的历史告诉我们,重文轻武的腐化结果就是在面对外敌时会软弱。但唐朝的历史告诉我们,重武分权的结果就是军事叛乱。所以宋太祖说宁愿养贪官也不愿将军叛乱,他认为一千个贪官的危害都不如一个叛乱的将军。
回到主题,后人可能会惊讶,唐玄宗晚期,明明那么精明的一个人,为什么会变得那么昏庸?他周边的那些人,明明都死到临头了,为什么还在忙着内斗?很简单,一方面是因为时间带来的不可避免的腐化问题。二是由于制度带来的分裂和内斗趋势问题。
唐朝由于藩镇强大,导致中央军无所事事,时间一长就腐化得特别快,这时候再和精锐的藩镇军去打,怎么打得过?
唐朝的武将权力巨大,一方面也导致他们欲望更大。哥舒翰手握军权,就可以捏造诬告,也可以肆意斩杀官员。唐玄宗此时必定也只能顺着他,即便是知道他干了一些违例的事情,只要他别造反,总体上听指挥,其他事情也假装没看见了。
问题是唐玄宗的底线只是哥舒翰别造反,但其他大臣的底线不是呀。比如杨国忠,他的底线是要能保住权力和富贵,眼看着你大权在握,生死由人。你今天可以干了安思顺,明天万一心情不好看我杨国忠不顺眼了怎么办?退一步说,万一哪天大家建议把杨国忠当晁错杀了怎么办?
其实不仅仅是杨国忠,换一个权臣过来,估计也是这样想的。哥舒翰掌握了兵权,再借机一逼迫,就掌握了部分中央决策权,那就一家独大了呀。朝廷的权力分配本来是有数的,而且变化是有脉络的,结果突然就变成你一家独大了,其他人就会面临抉择。要么掉头站哥舒翰,要么就只能想办法把哥舒翰这个家伙搞掉,至少要削弱。
哥舒翰占了兵权的便宜,就要承受其责任。唐玄宗能忍你违法乱纪,但不能忍你不听指挥,不能忍你打不过叛军。所以其他人要削弱哥舒翰,或者至少让这个人滚远点,让中央官员获得一定缓冲期,以完成权力再分配,那就要想方设法的逼迫哥舒翰出战。
哥舒翰出战如果打败了,最大的输家是哥舒翰和唐玄宗。杨国忠也想不到会兵变,所以他觉得天塌了有高个顶着。哥舒翰出战即便是打赢了,那也要一定时间平乱,中央官员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去转换权力。再说只要安禄山败亡了,最大的危机解除了,对于唐玄宗来说需要哥舒翰的紧迫性就会下降,到时候哥舒翰对于朝廷的威慑力就会下降,他要再违法乱纪,唐玄宗就不一定会假装没看见了。
所以,当时已杨国忠为首的中央官员,他们不一定想哥舒翰战败,但一定是想哥舒翰早点出战的。而哥舒翰一旦出战,一家独大的地位就会削弱。即便是打赢了,由于失去了威慑中央的决策权,他的影响力也会下降。
当然这对于唐朝来说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唐朝的这一套分权制度的核心条件就是中央一定要强大,而且必须一直强大,这样才能震慑藩镇。
安禄山这一造反的结果就是,告诉所有的藩镇,中央是纸老虎了,藩镇的力量不比中央弱多少。所以即便是安禄山被平灭了,唐朝也无法再次回到过去的那种岁月静好的状况了。以前的藩镇是有惯性思维了,总认为自己不如中央。但现在思想解放了,都瞅着自己的权力去和中央对比,觉得自己有资本和中央叫板了。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这时候的唐朝,除非出现一个强大的皇帝,带着部队把天下再打一遍,把各藩镇的权力全部削了,改成类似宋朝那种中央禁军制(可以更重视军事一些,但必须得逼迫地方强权收心),否则很难再恢复强盛了。
哥舒翰最多依靠潼关天险跟安史叛军死磕,死等安西和朔方的精锐边军回防,想迅速剿灭叛乱很难,最起码哥舒翰的大军不顶用,哥舒翰的20万兵马,基本上都是乌合之众,这些人挖个壕沟、守个碉堡,还能勉强为之,但凡出战肯定完败。如果安史叛军不记代价强攻,怕潼关都不一定守得住。
哥舒翰虽然是帝国的名将,但是此时他的部下都是弱鸡,面对的帝国最强的燕辽兵团,根本没有胜算。公元755年农历十一月初九,安禄山范阳起兵。公元755年的农历十二月十二日,安禄山的军队攻克洛阳。从北京杀到洛阳,安禄山的军队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单看这个行军速度,就能知道:安史叛军的士兵素质和组织水准,绝对属于精锐级别的军队。
而哥舒翰的潼关守军,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毕思琛的东京募兵和封常清的洛阳募兵,这两个人的军队应该算作一支,毕思琛先到洛阳募兵,封常清后到洛阳接管,然后指挥这支军队跟安禄山开干,这部分人大概六万。然后,封常清率领这支军队就开赴前线了,武牢之战大败、葵园之战又败、东门内之战又败、都亭驿又败、宣仁门之战又败,最后逃出洛阳、逃奔陕州。封常清好歹也是帝国名将,怎么连一仗都打不赢?其实别怪封常清打不赢,他这个帝国名将能活着跑回陕州就算不错了。
封常清所募兵皆白徒,未更训练。
这就是封常清统领的洛阳募兵。士兵质量也就比普通老百姓多拿了一把刀。就是这么一伙人,你让封常清这个名将怎么能打赢精锐的河北叛军?后来封常清率部逃到陕州之后,残部也肯定不足六万。
第二部分是高仙芝在京师长安带去的军队。当时应该是募集了十一万,但估计是质量太差,带上战场也是只吃粮食、只会闹事、不会打仗的。所以,高仙芝总共就带走了五万人。
高仙芝将飞骑、彍骑及新募兵、边兵在京师者合五万人,发长安。
飞骑、彍骑是皇帝的禁卫军,这两支部队成立之初曾经是帝国战力最强的军队之一,唐玄宗当年也是靠得这两支精兵击败众多竞争者,登上帝国皇帝宝座,可是帝国承平已久,皇帝已经不是曾经那个励精图治的屠龙少年,他的禁卫军也差的一塌糊涂,因为两支禁军为皇帝所重视,往往优先从中选拔官员,所以后期多数权贵富家把子弟送进禁军,希望赚取出身,剩下的兵员就是长安附近的府兵,这些人就像清末的八旗兵一样,早都烂到根了,根本就打不了仗。高仙芝就带着这伙人在陕州跟封常清的残兵会师了。两大名将一研究,就感觉到什么是恐惧了。为什么恐惧?指望这些人在陕州跟安禄山的军队打,那就是找死。所以,这两个人立即带着军队往潼关跑。但是,唐军刚准备跑,叛军就杀到了。
贼寻至,官军狼狈走,无复部伍,士马相腾践,死者甚众。
这就是高仙芝带去的军队,连跑都不会跑,自己人都能把自己人跑死。
第三部分就是哥舒翰从长安带去的部队,总共八万人。
哥舒翰拜兵马副元帅,将兵八万以讨禄山;仍敕天下四面进兵,会攻洛阳。
唐玄宗确实是发了诏书,让朔方、河西、陇右这三路边军会师长安,而且严令二十天内必须到。但是, 河西和陇右的军队距离太远,主力河西军还要在千里河西之地重新集结,所以这个诏令根本就执行不了。
朔方军距离长安最近,而且主要任务就是拱卫京师,因为北边的突厥早就打没了。所以,唐玄宗也诏令郭子仪赶紧带兵过来。但是,郭子仪和李光弼这两个人在山西、河北已经跟叛军打上了,根本就抽不出军队来。
所以,哥舒翰带的这八万人还是拼凑出来的军队。即便这里面有边军老兵,但人数肯定不多。而大军完成集结,往往得有一个磨合训练的过程。但是,形势急迫,根本不可能有这个准备的时间。
以上就是哥舒翰的潼关兵马,撑死了算:封常清六万、高仙芝五万,哥舒翰八万,总共也就十九万。但是,肯定还有杂七杂八的军队,权且算作二十万。这伙人真得能打仗吗?这些人在帝国燕辽兵团面前都是送死的。
另外,就是大环境也不允许哥舒翰坚守,因为潼关之战还没开打,唐玄宗就把高仙芝和封常清这两个帝国名将给宰了,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国难思良将,而唐玄宗一出手就宰了两个当世名将,先别说什么自毁长城,折失臂膀,你就说前线的那些部将士兵会怎么想吧,战端未开,先斩大将,军心士气必受影响。我记得明末袁崇焕被斩杀以后,辽东边军多叛,叛军的理由是以督师之忠诚尚不能保,何况我们乎,当然袁督师到底怎么样,这里不是重点,不做讨论和评价。
当然此时的哥舒翰也是作死,哥舒翰跟安禄山堂兄安思顺关系不好,硬是搞出了一封安禄山写给安思顺的书信,然后把安思顺整死了。
哥舒翰素与之有隙,使人诈为禄山遗思顺书,于关门擒之以献,且数思顺七罪,请诛之。
其实安禄山这个杂胡杂种,自己都不知道他老爹到底是谁。安禄山老爹当年就是贪图安禄山老娘的美色,当了便宜老公,带了安禄山这个拖油瓶,所以安思顺和安禄山也没啥血缘关系,甚至,安思顺还向唐玄宗上书举报过安禄山,认为这家伙不是什么好东西,早晚要整故事。安思顺先后担任过河西节度使和担任朔方节度使,也是帝国的猛将之一,对唐玄宗大体上还是忠诚的,郭子仪、李光弼以及仆固怀恩这些朔方系名将都要叫他一声老大。安思顺在朝中和军中的威望,要比高仙芝和封常清还高,所以唐玄宗还是相信了安思顺,在安禄山叛变后也把他调到了长安救驾。不过在哥舒翰和唐玄宗的联合骚操作下,又自损一员大将。更要命的是,这件事把杨国忠给惊吓到了。
杨国忠不能救,由是始畏翰。
杨国忠和安思顺关系非常铁。在杨国忠看来,哥舒翰以一面之词就把安思顺给杀了,哪天杀我岂不是太正常了。于是,杨国忠恐惧了。然后,为求自保,杨国忠在长安又招募了一支军队,说是作为第二道防线,但实际上就是为了防哥舒翰的。
又募万人屯灞上,令所亲杜乾运将之,名为御贼,实备翰也。
不过哥舒翰虽然是胡人,除了领兵打仗是把好手,玩权斗也是内行,虽然病得中风不能领兵,但是搞起权力斗争来却清醒得很。一道上书就把杨国忠的灞上屯军给接管了,而且还把屯军将军、杨国忠的亲信杜乾运,给叫到潼关、直接宰了。杨国忠好不容易弄了一支军队用以自保,结果却被哥舒翰接管。于是,杨国忠当真就要被吓死了。
虽然一通奇葩骚操作,但是平叛的形势还是很不错的。河南方面至少牵制了四万叛军,李光弼的朔方军已经打出山西,河北的地方部队也拼凑了20多万,关键是把安禄山与范阳方面的联系给中断了。所以,帝国此时是关门打狗,而安禄山就是那只狗,此时哥舒翰只用死死守住潼关和黄河防线,等精锐边军回援,加上各路大军围剿,虽然不敢说能迅速平定叛乱,但是最起码不用折腾这么久。可是这个时候,哥舒翰和杨国忠折腾差不多了,唐玄宗又出来折腾了。唐玄宗到底是人老了糊涂了,对自己的实力和整体局势没一点逼数,当他得知陕州的叛军也就四千老弱之后,就立即诏令哥舒翰出兵收复陕州和洛阳。
之前说了,哥舒翰的军队都是乌合之众,依靠名将指挥,死守险要,也许还能顶一顶,但凡出去打仗肯定是送死。所以,哥舒翰坚决不同意。但是,这回又轮到杨国忠助攻了,杨国忠就不能让哥舒翰在潼关呆着,原因是距离长安太近,没准哪天就把自己玩死。
国忠疑翰谋己,言于上,以贼方无备,而翰逗留,将失机会。
结果唐玄宗主攻,国舅爷助攻,哥舒翰被实在逼得没办法,只能出兵送死。一群乌合之众、纨绔子弟面对帝国曾经最强的边军,结果可想而知。
今四方军垒虽多,皆新募乌合之众,未更行陈,岂能敌我蓟北劲锐之兵,何足深忧!
有什么可怕的,帝国四方军队虽然多,但都是新招募的乌合之众,但凡拉出来阵战,谁也不是蓟北战士的对手。这句话是谁说的?就是叛军潼关攻坚战的总指挥崔乾佑说的。这个人早把大唐的家底看得干干净净。所以,老将哥舒翰算是遇到真正的对手了,而这个对手真得就让他晚节不保了。
哥舒翰带了二十万人去守潼关,那么安史叛军会用多少人攻打潼关?叛军肯定不超过十万人。安禄山总共带了十五万人出兵造反,但是河南攻略就派去了四万。而史思明被郭子仪痛揍一顿后,它又派了两万人去支援河北战场。所以,安禄山现在手里就剩下九万人。而这九万人还得分出一拨人或是去守卫洛阳,或是作为机动部队。虽然进攻潼关是最重的战略任务,但在军队数量上,安禄山完全不占优。然而,十几万、二十万规模的大军阵战,军队数量可能就真心不算是什么优势了。这个时候就要比军队质量。
哥舒翰把大军一分为三,开始主动进攻。王思礼率五万精锐步兵打头阵,庞忠率十万军队做后续,自己率三万人在黄河北岸的高地上指挥调度。王思礼的五万精兵直接就杀向了崔乾佑不到一万人的先头部队,而且直接就给干翻了。
乾祐所出兵不过万人,什什伍伍,散如列星,或疏或密,或前或却,官军望而笑之。
但是,这不到一万人只是诱敌之兵,就是要让你钻圈套的。所以,王思礼所向披靡,叛军望风披靡。哥舒翰就没看出来这伙人不正常吗?就没发现这伙人是诱敌之兵吗?大概率的情况是看出来了,但战场杀得就是一个气势,只要唐军能够一直撵着叛军杀,就肯定能打赢。所以,诱敌之兵玩不好,就会自相践踏、自毁军阵,也就是自寻死路。
但是,安史叛军却足够强。诱敌之兵在被追赶进山谷后,接续而来的精兵部队硬是能扛住唐军冲锋,给顶了回去。这就是叛军的军队质量。人都是会害怕的,自己家一万多兄弟被人打得没命跑,后面的军队还能迎着士气高涨敌人正面刚。不是精兵绝对干不出这种事,因为人都是会害怕的,而害怕还是会传染的。
然后,叛军伏兵出击,说什么“乘高下木石”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崔乾佑亲率同罗精骑从唐军的背后杀了过来,这才是最厉害的伏兵。骑兵打步兵就是大人大小孩儿。于是,哥舒翰的前军立即就被杀散了,只能等着叛军的马刀砍脑袋。前军被屠戮,后军立即跑。而且跑得还不止后军,哥舒翰身边的中军三万人也跟着跑。
后军见前军败,皆自溃,河北军望之亦溃,瞬息间,两岸皆空。翰独与麾下百馀骑走,自首阳山西渡河入关。
这就是唐军的成色,可以说质量要多差有多差。前军扛不住,后军害怕逃跑还有情可原。但是,中军的三万人是守着主帅哥舒翰的,结果也跟着跑。估计哥舒翰都蒙了,瞬息之间,黄河两岸的唐军全都跑没了,要不是有百余亲兵护卫,哥舒翰铁定就是光杆司令了。
唐军会往哪里跑?当然是往潼关要塞跑啊。但为了防止安史叛军突袭潼关,唐军非常认真地在潼关前面挖了三个大壕沟。所以,往潼关跑的唐军,一下就撞到了自己挖的壕沟,真是自己给自己挖坑。关键问题是这伙人还挖得特别宽、特别深,而且还挖了三道。
关外先为三堑,皆广二丈,深丈,人马坠其中,须臾而满;馀众践之以度,士卒得入关者才八千馀人。
突然之间,先头不对被叛军首尾屠戮;瞬息之间,两岸唐军全线溃退;须臾之间,二十万唐军就全掉进了自己挖得壕沟里。所以,潼关之战就是一场屠杀,乌合之众的唐军被河北劲卒屠杀得只剩下八千人。仗打成这样,哥舒翰还怎么有脸逃回长安见天子,而且天子已经连续杀了好几个名将了。也不用他思考这个问题,部将火拔归仁就已经给他想好了后路,咱们就向安禄山投降吧。
公以二十万众一战弃之,何面目复见天子!且公不见高仙芝,封常清乎?请公东行。
一代名将哥舒翰,最后的结果竟然是被部下绑在马肚子上,押到了叛军大营。而潼关天险呢?还有什么天险啊,人都没了。
此时帝国真的是烂到底子了,大敌当前,唐玄宗、杨国忠与哥舒翰不仅不能团结一致对付叛军,而且还内斗不止,唐玄宗作为帝国最高负责人,识人不明,对局势也糊里糊涂,刚愎自用,听信谗言,人说国难思良将,唐玄宗反而接连斩杀忠于自己的大将,最后还强迫大军弃守天险、主动出击,驱羊喂虎。其实此时,哥舒翰能不能坚守潼关,安史之乱是否能迅速扑灭,唐朝不会中衰,这些都没有意义了,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国家也是一样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