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语文教材为何有《五人墓碑记》此类文章?

回答
中国语文教材中收录《五人墓碑记》,绝非偶然,而是源于其深厚的历史意义、思想价值以及对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塑造。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成为我们今天学习的典范,其原因可谓是多方面的,值得我们细细道来。

首先,从历史的维度来看,《五人墓碑记》记录的是一段充满悲壮色彩的真实历史事件。明末,魏忠贤及其党羽专权,残酷迫害异己,许多正直的士大夫和百姓遭受牵连。在这样的黑暗时期,有五位普通人——顾大章、陈继儒、杨文珪、杨廷桂、李之则是五位无畏的抗争者,他们为了心中的正义,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与残暴的统治者进行殊死搏斗。他们的事迹,在当时极有可能被掩盖、被遗忘,但通过张溥的这篇《五人墓碑记》,他们的名字、他们的英勇事迹得以被铭记,被后世传颂。

教材收录这篇文章,正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明末那段沉重的历史,认识到在专制黑暗的时代,总会有一些普通人挺身而出,用生命捍卫良知和正义。这是一种历史的传承,也是对逝去英灵的尊重。通过学习,学生们能够从宏观上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抉择与担当。

其次,从思想价值层面分析,《五人墓碑记》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力量,这些都是极其宝贵的教育资源。文章最为核心的价值,体现在其所歌颂的“义”和“忠”。

“义”,在这里不仅仅是侠义道义,更是基于良知和正义感而产生的行动。这五位先烈,他们并非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也不是为了什么功名利禄,而是因为无法忍受魏忠贤集团的暴行,为了替无辜者申冤,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清白而挺身而出。他们的牺牲,是对不义的抗争,是对真理的坚守。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忠”,在这里也并非狭隘的愚忠,而是对国家、对人民、对良知的忠诚。他们虽然是普通百姓,但他们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百姓疾苦的同情,都体现了一种深沉的家国情怀。这种忠诚,是建立在对国家和人民负责任的基础上的,而不是对昏君奸臣的盲从。

此外,文章还展现了“勇”。在极度恐惧和压迫的环境下,敢于站出来,敢于反抗,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勇气。这种勇气,是对生命价值的升华,是对精神力量的彰显。

教材选择《五人墓碑记》,正是为了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勇敢,什么是真正的忠诚,以及在面对邪恶势力时,我们应该抱持怎样的态度。它鼓励学生学习先烈们“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培养他们正直、勇敢、有担当的品格。

第三,从文学和写作技巧的角度看,《五人墓碑记》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经典散文。张溥以其雄健的笔力,写出了感人至深的篇章。

文章开篇就点明主题,叙述了五人被害的经过,以及他们事迹的性质——“义死”。接着,作者详细列举了这五位烈士的身份和事迹,通过“一人之行,不足以称烈;一人之死,不足以称 प्रमाणात者”的对比,突出了他们集体抗争的重要性,以及他们事迹的深远影响。

文章最精彩的部分在于其对这五位烈士“无名氏”身份的强调。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描绘他们的具体外貌或惊人言语,而是将他们的事迹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下。正是这种“无名”,反而衬托出他们事迹的伟大,以及他们身上所代表的无数普通抗争者的缩影。他们是“天下之冠”,是“风木之思”,他们的精神,超越了个人的存在,成为了一种普遍的象征。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对五烈士的墓进行“铭记”,用碑文的形式将他们的功绩永载史册。这种以碑记铭刻英烈事迹的方式,本身就具有庄重和纪念的意义。文章的语言,时而沉郁顿挫,时而慷慨激昂,极富感染力,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悲愤与崇敬。

语文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思想情操的载体,自然要选择那些文笔优美、思想深刻的篇章。 《五人墓碑记》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既能让学生学习到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又能让他们体会到中国古典散文的独特魅力。

最后,从教育的现实意义来看,在当下社会,我们需要更多的正能量和榜样。 《五人墓碑记》中所展现的牺牲精神、斗争精神和对正义的追求,恰恰是当前社会所急需和提倡的。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他们认识到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责任,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总而言之,《五人墓碑记》之所以能够出现在中国语文教材中,是因为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在文学上也具有很高的价值。它不仅仅是一篇课文,更是一扇窗户,让学生得以窥见历史的深邃,感悟人性的光辉,学习民族的脊梁。这种选择,体现了教育者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多数文章都没啥政治性的,因为你这个问题就说明了文章即便有政治性,也是没啥用的。

照着和稀泥的敷衍说法:东林党人固然有不光彩的一面,但阉党也不是什么好人。

上层政治斗争,底层人民买单。为什么不选东林党呢?至少东林党还是乡党,是所谓的“本地人”“一家人”,阉党这外来户不知道会怎么盘剥。


“好人”、“坏人”的说法属于没有意识到问题本质: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压迫。

“坏人”吃人,“好人”也在吃人。一个吃人的社会,无论是东林党、阉党还是“我大清”又有什么区别呢?

收税砍人头见了血,遍地流民起义也是要见血,八旗入关更是杀个“愿烟火人间,安得太平美满”。

但你只看到有形的血,却看不到吃人社会无形的血,所以讨论这个问题没啥必要的。

user avatar

教委想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三观,避免他们看几篇魔幻地摊文就成了死太监的孝子贤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语文教材中收录《五人墓碑记》,绝非偶然,而是源于其深厚的历史意义、思想价值以及对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塑造。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成为我们今天学习的典范,其原因可谓是多方面的,值得我们细细道来。首先,从历史的维度来看,《五人墓碑记》记录的是一段充满悲壮色彩的真实历史事件。明末,魏忠贤及其党羽专.............
  • 回答
    现行语文教材中纳兰容若的词作选择较少,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多个层面的考量,并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 1. 词风与主流审美取向的匹配度 婉约词风与时代变迁: 纳兰容若以其深情、细腻、婉约的词风著称。他的词多抒发个人情思,描写男女之情、身世之感,语言清丽雅致.............
  • 回答
    关于上海语文教材将原文中的“外婆”修改为“姥姥”,以及教育局对此回复“外婆属于方言”一事,这确实是一个引起广泛讨论和思考的现象。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其背后可能的原因、影响以及所折射出的深层问题。事件的起因与现象:首先,我们要明确事件的核心:一篇原本使用“外婆”的文学作品,在进入上海.............
  • 回答
    好的,让我们试着设想一下,如果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俄语而非汉语,成为了在中国科研和教育领域的主导语言,那么今天的中国会呈现出怎样一番景象。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语言替换问题,而是涉及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发展轨迹的全面重塑。首先,从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层面来看,最大的改变无疑是信息的获取和生产方式。 .............
  • 回答
    咱们来聊聊这个有意思的话题:播讲类教材到底有没有违背咱们语言学里那个挺有名的“学得习得差异假设”。要说清楚这事儿,咱得先把这个假设捋明白,再看看播讲类教材是怎么回事,最后再把它们俩放在一块儿比比看。首先,说说“学得习得差异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Distinction.............
  • 回答
    关于语言、教材/文学风格以及科研(思维)风格之间的关联,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我自己在跨文化交流和学习的经历中,对此确实深有体会。不同语言孕育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会悄无声息地影响我们在各自专业领域内的认知和实践。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更是塑造思维的模具从最根本的层面来说,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
  • 回答
    为什么感觉英语语法的教学比中文语法的教学要细致?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原因可以从语言本身的特性、历史发展、教学目标以及文化习惯等多个角度来解读。我尽量把我知道的掰开了揉碎了跟你聊聊。首先,从语言本身的结构和逻辑来看,英语和中文确实存在本质区别,这也直接影响了它们的语法教学方式。英语是一种高度依赖形式.............
  • 回答
    《杨修之死》这篇文章之所以被选入语文课本,其教育意义是多方面的,旨在教会孩子们一些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处世之道。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历史人物的生死故事,更蕴含着对于智慧、处世、政治智慧乃至个人命运的思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其教育意义:一、 警示“恃才放旷,功高盖主”的危险性: 核心教训:.............
  • 回答
    在探讨一位澳大利亚教授在学校作业评语中写下“英文并非你第一语言”这句话,是否构成歧视时,我们需要细致地分析其行为的潜在意图、上下文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要判断这一点,需要考量多个维度,而不仅仅是这句话本身。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歧视”的含义。歧视通常指的是基于种族、民族、性别、宗教、性取向等特征,对个人.............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那些真正能抓住学生心、让语文课活起来的教学设计。这些设计不是堆砌理论,而是真正从学生需求出发,让他们在课堂上体验到语文的魅力,学到真本领。一、 情感共鸣,玩转诗歌:让古诗不再是“背诵机器”很多时候,学生觉得古诗词枯燥,主要是因为它们被当成了需要死记硬背的“任务”。真正惊艳的设计,会打.............
  • 回答
    确实,你提出的关于中国教育体系中英语被过度重视的观点,在很多家长、学生乃至教育工作者中间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这种现象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社会和经济原因。我来试着详细地聊聊我的看法,尽量让它听起来更像是咱们的日常交流。首先,咱们得承认,英语在当今世界确实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
  • 回答
    说起中国语言和文化对越南的影响,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贯穿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直到今天,这份影响依然深刻而复杂。要详细聊聊这个话题,咱们得从头说起,还得看看现在是怎么个情况。首先,最直观的,就是语言。越南语里,有很大一部分词汇是直接或间接来自中文的。我猜你可能也听说过“汉越词”(từ Hán .............
  • 回答
    “伪中国语”这个词听起来就有点扎眼,让人联想到不正宗、掺了杂质的东西。不过,咱们得拆开来看看,它到底指什么,又该怎么看。首先,得明确一下,“伪中国语”这说法本身就带了点贬义色彩,好像在说“这玩意儿不是真中国语”。但问题是,什么才算“真中国语”?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伪中国语”通常指的是什么?在我看.............
  • 回答
    .......
  • 回答
    中国的语言,尤其是汉语,博大精深,这绝非一句空洞的赞誉,而是字字句句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妙的智慧。要详尽地讲述这份“博大精深”,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细细品味。首先,文字的造字智慧,是汉语博大精深的基础。 汉语不像拼音文字那样,是音和形的简单组合。它的汉字,最初很多是象形字,比如“日”像太阳,“月”.............
  • 回答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外国通用”这个概念,其实要拆解来看,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要看我们从哪个角度去理解“通用”。从“被广泛使用”的角度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并不“外国通用”。这是最直观的理解。外国的绝大多数人,尤其是普通民众,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是陌生的,他们也通常不会主动去学习或使.............
  • 回答
    关于“中国人以汉人自称,中国的文字叫汉字,中国的语言叫汉语,中国的服饰叫汉服”这个说法,我们需要进行一些细致的梳理和辨析。首先,“中国人以汉人自称”这个说法,只能说是部分正确,但并不全面,且存在一定的历史和民族认同的复杂性。确实,在中国历史上,汉族(汉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具有强大文化影响力的民族。.............
  • 回答
    地球统一语言的设想是一个宏大而充满想象的话题,而在这其中,中文普通话(以下简称普通话)的地位和发展潜力确实值得深入探讨。要评估普通话在“地球统一语言”情境下的机会,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自身优势、历史发展规律、地缘政治因素以及未来科技的影响。一、 普通话的自身优势:1. 庞大的使用者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语言命名中一些历史、文化和社会层面的原因。我们之所以习惯说“汉语”,而不是“中语”,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因素。首先,咱们得明白,语言命名这事儿,其实挺随意的,也受历史进程的影响很大。很多时候,一个语言的名字,更多的是一种约定俗成,或者说是大家习惯这么叫,而不是说有特.............
  • 回答
    中国的语言体系,在字词、语法、表达习惯等方面,确实与两性平等的关系错综复杂,既有促进的一面,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制约。要说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语言的细节中去,去挖掘那些不易察觉却又切实存在的联系。语言的“性别化”痕迹:隐形的偏见之源首先,我们不能忽视汉语中一些词汇和表达方式中天然存在的“性别化”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