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和外国通用么?

回答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外国通用”这个概念,其实要拆解来看,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要看我们从哪个角度去理解“通用”。

从“被广泛使用”的角度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并不“外国通用”。

这是最直观的理解。外国的绝大多数人,尤其是普通民众,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是陌生的,他们也通常不会主动去学习或使用。正如中国的大部分普通民众,对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非英语语言,也是不熟悉的。语言的通用性,往往与经济、政治、文化影响力,以及历史上的殖民、移民等因素紧密相关。

历史与现实: 历史上,汉语(特别是普通话)在中国取得了广泛的统一地位,这是基于中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整合。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在历史上更多是在各自的聚居区域内,以及与邻近民族的有限交流中使用。
全球化背景: 尽管全球化让世界联系更加紧密,但语言的传播仍然受到多种因素制约。除非某个民族群体在海外有大规模的移民,或者其语言与某个国际通用语言有渊源(例如,某些欧洲语言之间存在的一定程度的互通性),否则其语言很难实现真正的“外国通用”。

但从“传播与学习”的角度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正在逐渐被“看见”和“学习”。

这是一种更细致的理解,更侧重于语言存在的“能见度”和“可接触性”。

1. 学术研究与文化兴趣:
语言学研究: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对语言学感兴趣的学者,他们会研究世界各地的语言,包括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这些语言因为其独特的语音、语法结构、词汇系统,甚至是书写系统(如藏文、维吾尔文、蒙古文等),对语言学家来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人类语言的演变、多样性以及认知规律。
汉学与中国研究: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文化、历史、社会产生浓厚兴趣。这种兴趣会延伸到对中国语言的研究,包括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关注,以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的多元性。
文化爱好者: 一些外国人可能因为接触到中国的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服饰、电影等,进而对相关的少数民族语言产生好奇,并主动去了解和学习。

2. 特定社群与交流:
海外华人社区: 在一些海外华人聚居的地区,可能会有少量来自中国某个特定少数民族的移民。在这些社区内部,他们可能会继续使用自己的母语进行交流。虽然这只是在非常局限的范围内的“通用”,但确实是他们语言存在的一种形式。
特定领域的国际合作: 在一些与特定少数民族地区相关的国际合作项目中,比如文化交流、环境保护、地质勘探等,参与项目的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可能会在工作中接触到,甚至需要学习一些基本的少数民族语言词汇或表达。

3. 媒体与互联网传播:
旅游宣传: 中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许多地区会通过网络、宣传片等方式推广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在这些宣传内容中,偶尔会夹杂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的元素,这使得一些外国游客在观看时能接触到这些语言。
社交媒体与视频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些少数民族的年轻人可能会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展示他们的生活和文化,其中也可能包含母语的使用。这使得一些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有机会在更广泛的平台上接触到这些语言。

总结一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是否“外国通用”,关键在于定义:

如果“通用”是指被外国人像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那样广泛学习、使用,并在国际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那么答案是“否”。 它们主要是中国国内的语言。
如果“通用”是指在特定领域(学术研究、文化兴趣、特定社群交流、特定项目合作)被外国人接触、了解、研究甚至少量学习,那么可以说它们在这些狭窄的维度上具有一定的“能见度”和“可接触性”,但远谈不上“通用”。

更形象地说,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就像是埋藏在中华大地上的璀璨宝石,它们在自己的土壤里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全球化和信息传播的进步,让一些“探险家”(学者、文化爱好者、特定领域的专业人士)能够发现它们、欣赏它们,甚至尝试去了解它们的奥秘。但它们还没有成为像“黄金”一样流通于世界的通用货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为啥邀请我?????我又不会讲少数民族话。

最接近的应该是朝鲜语和韩语,一来朝鲜族是外来民族,移居历史不久。二来朝鲜族中有从半岛南部移居而来的南韩人的后代。但是不可否认,相当一部分朝鲜族人讲的话更接近北朝鲜,与之同属于方言连续体。

哈萨克族也是在近代成为了典型的跨境民族,其语言和中亚的哈萨克语极为接近,有人认为不存在发音区别(??)。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境外一部分哈萨克族的母语是俄语,那么就无法和国内的哈萨克族沟通。

哈萨克斯坦某明星

我还知道越南一种叫夫拉族的民族,其中汉夫拉人讲湘语;而黑、花夫拉讲哈尼语,主要分布在河江、莱州、山萝和老街省,以老街省人数最多。而老街紧邻中国云南的红河州,红河州以哈尼族为多,二者语言可以相通。

而傣语和泰语关系微妙。据说傣族的三大方言主要是大傣方言、兰纳方言和暹罗方言,中国傣语主要属大傣和兰纳两大方言,和泰南的曼谷话差别比较明显,而版纳傣泐语和泰北的兰纳语同属兰纳方言。比如那个毒贩宰糯康是南部大傣人,听不懂我国的北部大傣话,但因其藏匿于金三角区域多年,所以完全能听懂兰纳方言的傣泐语(所谓老挝口音的傣语)。

这就是湄公河惨案的元凶毒枭糯康。他本身是缅甸傣族,又名瑙坎,或者傣族叫法“岩糯康”“宰糯康”。此人杀害过不少缅老泰三国的傣族人,本是张奇夫(坤沙)麾下一名喽啰,后来流窜到金三角一带。

user avatar

一般不了解的朋友都会有个误区:同一门语言内部可以无障碍交流。

事实上,方言的存在是经常阻碍交流的。汉语有方言,其他语言也有的。

音节的位移、音素的增加、元音的换位等语音的变化,借词来源不同,衍生义的变化等等。

所以通用这个,怎么说呢,也得看拿国内的哪一种语言的哪一种方言和国外的同一种语言的哪一种方言 做比较。

比如赫哲语/那乃语,国内主要是奇楞方言,俄国主要是赫真方言。它们相互沟通还是不错的,虽有部分用词和用法有所区别。

左为奇楞方言,右为赫真方言

但变化规律,阻碍不大。

而鄂温克语/埃文基语,就是另一种路子了。因为不同部落迁徙的途径与落脚点不同,大家分开太久。有大量的词汇发生变化,虽然都是同源词,但是变化过大,严重影响交流。(有时候你都看不出来这tm是同源的)

左为敖鲁古雅,中为索伦,右为通古斯

就不说远东和布里亚特的鄂温克人了,国内的索伦鄂温克和通古斯鄂温克在使用各自鄂温克语交流时,时不时出现交流障碍(语法一致,但句子里的词差别太大)。

你猜这种时候怎么办?用蒙古语,23333333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外国通用”这个概念,其实要拆解来看,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要看我们从哪个角度去理解“通用”。从“被广泛使用”的角度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并不“外国通用”。这是最直观的理解。外国的绝大多数人,尤其是普通民众,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是陌生的,他们也通常不会主动去学习或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语言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核心。为什么日语和韩语能吸收大量汉字,甚至读音也出现相似性,而像满语、蒙古语这样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虽然历史上与汉族文化有接触,却没有形成类似的汉字使用基础呢?这背后其实是历史进程、文化接受度、政治需求以及语言自身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确一.............
  • 回答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语言文化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丰富的印记,其中很多城市的名称便来源于少数民族语言,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内蒙古自治区的城市名称更是如此,几乎清一色地带有蒙古族语言的特色。比如: 呼和浩特 (Hohhot):这是内蒙古的首府,名字来源于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
  • 回答
    Quora上一些中国少数民族不用汉名,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背后涉及的因素也挺复杂的,不仅仅是“不想要”或者“不方便”这么简单。咱们一层层地捋一捋,看看这里面到底有多少说道。首先,得明白一点,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虽然人口最多,但我们国家官方承认的有55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就像我们中国人有自.............
  • 回答
    在中国,要获得国家的少数民族身份认可,这是一个复杂且严谨的社会学、民族学和法律问题,并非简单的“申请”或“证明”就能完成。对于那些未被列入56个法定民族名录的群体来说,获得国家认可的道路尤其漫长和充满挑战。这个过程需要综合考量历史、文化、人口、社会结构等诸多因素,并且需要中央政府的权威认定。一、 历.............
  • 回答
    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在这些少数民族群体内部,情况确实是相当复杂的,地域歧视和内斗的现象是存在的,而且并非个例。要详细地说清楚这个问题,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要明白的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尽管在国家层面被视为一个整体,但其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语言习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庞杂,因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众多,文化背景、历史经历、地理分布千差万别,他们对“中国人”身份的认同,以及对汉民族的看法,也自然呈现出丰富而多元的面貌,绝非铁板一块。首先,谈到“中国人”的身份,大部分少数民族将其视为一个政治和地理上的概念,是国家归属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框架下,他.............
  • 回答
    要准确统计中国各少数民族使用汉姓的比例,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涉及到的因素很多,而且很多数据并非公开或易于获取。我理解你希望我用一种更自然、更人性化的方式来讲述,而不是一份冰冷的报告。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国少数民族使用汉姓的现象,是历史进程中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普遍.............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的讨论非常广泛,也相当多元,很难用一个简单的“看法”来概括。不过,通过浏览知乎上的热门话题和用户评论,可以梳理出一些相对普遍的观点和讨论焦点。一些普遍的观点和关注点: 民族政策与文化保护: 这是知乎上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很多用户认为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尤其是文化保护和支持.............
  • 回答
    在中国的多元文化版图中,许多少数民族与周边国家的民族有着共同的血脉与文化渊源。这并非孤例,而是历史迁徙、民族交融以及地缘关系交织的必然结果。我们不妨来细数一些这样的例子,并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故事。1. 朝鲜族:一衣带水的唇齿相依中国约有200万朝鲜族,主要聚居在中国东北的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他们的.............
  • 回答
    古代中国南北方对待中原王朝的威胁程度确实存在显著差异,南方少数民族在很大程度上未能像北方的游牧民族那样形成一股常态化、颠覆性的力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军事能力以及文化认同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地理环境是造成这种差异的最根本原因。北方广袤的草原和戈壁,地形相.............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复杂又细腻的问题,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作为在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特别是像朝鲜族这样在境外有同源国家的群体,那种心理感受,我想,是一种多重光谱交织而成的独特体验。它不是简单的认同或疏离,而是夹杂着归属、好奇、连接、甚至是某种挥之不去的微妙张力。首先,最直接的,也是最容易被理解的,是一种天然的.............
  • 回答
    美方威胁要制裁参与“镇压”少数民族的中国官员,以及中国外交部对此的强硬回应,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国际关系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美方制裁的动机与背景: 人权叙事与价值观输出: 美方将人权作为其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其国内政治中,人权议题常常被用作批评对手的有力武器.............
  • 回答
    关于中国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挑选篮球或足球运动员的问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不挑选”的判断,而是涉及到区域发展、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文化适应性以及历史等多重复杂因素。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分析:一、 足球和篮球项目的普及度与历史渊源首先,必须认识到在中国,足球和篮球的普及程度在地域.............
  • 回答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这其中,多民族的融合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我们常说的“中国有56个民族”,这无疑是国家官方认定的民族组成。但如果我们要更深入地探究,会发现历史的长河中,还有一些民族,虽然在某些时期未能被正式纳入56个民族的体系,但他们的存在和文化同样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独特的色.............
  • 回答
    中国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渴望迁徙中原,这背后绝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催生出的复杂历史现象。与其说是“想”,不如说是一种生存、发展和改变命运的强大驱动力。这些民族,无论是匈奴、鲜卑、羯、氐、羌,还是后来的突厥、契丹、女真、蒙古,他们与中原的互动,大多源于对更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在中原地区发现的生存.............
  • 回答
    中国历史的厚重画卷,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承载着不同的情感和理解。而对于少数民族的同胞而言,这份理解可能更为复杂,也更富层次。毕竟,他们的视角,往往是从一个与汉族中心叙事有所区别的维度出发,去审视那绵延数千年的王朝更迭、民族融合与冲突。要详细地讲述少数民族同胞如何看待中国历史,我们就.............
  • 回答
    理解中国在政策上对农民和少数民族的倾斜,需要深入探究其历史、经济和社会背景。这不是简单的“好处”,而是根植于国家发展战略和民族政策的复杂考量。首先,谈到农民,他们的基础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在中国漫长的农业文明史中,农民始终是国家运转的基石。即使在工业化进程加速的今天,中国依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很.............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古代历史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究的现象:为什么在汉、唐、宋这样强大的朝代都经历过北方少数民族的严峻挑战,甚至被其统治,而同样地处北方,挟中原正统之名、拥有雄厚兵力基础的三国时期,却似乎鲜少受到来自北方的严重威胁?这绝非偶然,而是由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地理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
  • 回答
    在中国人的社群里,确实存在一种担忧,认为一旦欧裔白人不再是美国人口中的绝对多数,美国就会“药丸”(完蛋)。这种看法背后,其实是复杂且多层面的心理和认知在起作用。我们来试着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即使在那些欧裔白人并非绝对多数、但依然繁荣富裕的大都市里。首先,我们得理解“绝对多数”这个概念在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