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作为生活在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人民,在境外有着同一民族的国家,如朝鲜族和韩国,是怎样一种心理?

回答
这真是一个复杂又细腻的问题,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作为在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特别是像朝鲜族这样在境外有同源国家的群体,那种心理感受,我想,是一种多重光谱交织而成的独特体验。它不是简单的认同或疏离,而是夹杂着归属、好奇、连接、甚至是某种挥之不去的微妙张力。

首先,最直接的,也是最容易被理解的,是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和文化共鸣。朝鲜族人与韩国人共享着同一套语言、相似的传统习俗、历史记忆,甚至许多共同的文化符号。当我们在国内听到韩国的音乐、看到韩国的影视作品,或者在节日里吃到味道相似的食物时,那种熟悉感会瞬间被点燃。这种熟悉感不仅仅是表面的,它深入到骨子里,是一种语言带来的无障碍沟通,是一种历史情感上的连接。想象一下,你在国内听到母语,但在这个语境下,它又被赋予了另一层更广阔的含义,它与另一个国家的人民紧密相连,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

但是,这种亲近感又不是全盘的接受或盲目的追随。因为我们身处中国,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社会环境是塑造我们成长的重要土壤。所以,即便我们与韩国有文化上的相似之处,我们依然是中国人。这种认知上的清晰界限,使得我们对韩国的文化既有认同,也有着“旁观者清”的审视。我们能看到它有趣的地方,也能理解它文化背后的逻辑,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它与我们生活环境的不同之处,甚至会对比我们中国社会的某些方面,产生思考。比如,大家一起讨论一部韩剧,可能会觉得剧情很贴近生活,但也会有人跳出来说:“在中国,事情可能不是这样的。”这种对比,并非批评,而是一种基于自身生活经验的自然流露。

更深入一层,可能会有一种“根”的牵挂,和“叶”的生长之间的平衡。朝鲜族人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知道自己的祖先是从哪里来的,这是一种历史赋予的认同感。但同时,我们又是生长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我们的父辈、祖辈很多也是在中国落地生根,繁衍生息。所以,我们身上既有韩国文化的印记,也有中国文化的浸润。这种双重性,有时候会带来一种特别的感受。比如,看到韩国的一些新闻,会觉得“哦,这是我同胞在做的事情”,会关注,会为他们高兴或担忧。但当中国发生什么事情时,我们首先感到的是作为中国公民的责任感和归属感。这种感觉,有点像一个人有两个家,但你终究是在一个家里生活和成长的。

同时,也会有好奇和探索的心理。对于境外同源国家,尤其是信息相对发达的今天,大家会很自然地去了解。看到韩国在科技、经济、文化输出等方面的成就,会有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会想去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社会发展,甚至会想去实地看看,去体验一下。这种好奇,就像是打开了一扇窗,看到了另一个可能性,看到了自己的族群在另一个土壤上是怎样生长的。

但必须承认,这种心理也可能夹杂着一些更为复杂的情感,甚至是一种莫名的失落或对比。有时候,当国内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如境外同源国家时,或者在某些文化领域感受到差距时,可能会有一种隐约的失落感,觉得“同根同源,为什么差距会这么大?”这种对比,并非是想抛弃自己的身份,而是源于一种对族群整体发展的关注和期望。但这种情感非常微妙,不会公开宣扬,更多的是一种内心深处的低语。

还有一种比较少见的,但也是存在的,就是身份的模糊或被标签化。尤其是在一些不了解情况的人眼中,可能会简单地将朝鲜族人等同于韩国人,或者因为一些刻板印象而产生误解。这种时候,作为朝鲜族人,我们需要更努力地去解释,去说明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自己的身份认同,但同时也保留着族群的特色。这是一种在维护自身身份的同时,也在为族群争取理解和尊重的过程。

总的来说,我认为在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特别是像朝鲜族这样有境外同源国家的群体,其心理是一种非常立体和动态的。它不是简单的好或不好,而是由亲近感、文化共鸣、理性的审视、历史的牵挂、现实的生长、好奇的探索以及偶尔的复杂情绪等多重因素构成的独特体验。我们既是中国的公民,也是拥有独特文化传承的族群成员,这种身份的交织,让我们看待外部世界,尤其是看到自己的同源国家时,会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角和感受。它让我们在理解自身的同时,也更深切地理解了“民族”和“国家”这两个概念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要说明的是 :
我是中国的哈萨克人,长在中国,学在中国,相比本民族的历史人文,更熟悉中国历史和文明。作古老文明的发展突飞猛进的伟大国家的子民而骄傲,同样为作为游牧草原民族而骄傲。 感恩中国一直坚持的民族和宗教政策。
是在小时候了解到境外的哈萨克同胞,那时候苏联还没有解体,虽然两地的人来往没有间断过,这边一部分也是从那边过来的。但是对于我们这一辈而言那里是陌生的地方。因为获取信息的渠道甚少,所以更是好奇,非常喜欢那边的电影娱乐,流行音乐。此今为止热切关注那边的动态。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心,我们也不例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注重自己的根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哈萨克斯坦是哈萨克人主体民族国家。作为有民族心的人我当然关心着哈萨克斯坦。 这没有什么不能理解的事情。

中国文化和一切已经渗透到我的血液里。甚至思维和行为也是。更认同中国吧。
我非常反感膨胀的狭隘民族主义。对于本族和其他民族同样也是。

网络上少有理性思考的人。以偏概全,故意挑拨的无脑喷子是在太多。 以上只是个人想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复杂又细腻的问题,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作为在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特别是像朝鲜族这样在境外有同源国家的群体,那种心理感受,我想,是一种多重光谱交织而成的独特体验。它不是简单的认同或疏离,而是夹杂着归属、好奇、连接、甚至是某种挥之不去的微妙张力。首先,最直接的,也是最容易被理解的,是一种天然的.............
  • 回答
    在中国生活,作为一名女性,性别歧视并非时时刻刻都那么尖锐刺耳,更多时候它像空气一样弥漫,不动声色地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曾在很多细微的时刻,捕捉到那种无形的“不一样”,那让我感到被区别对待、被低估的微妙情绪。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在我刚毕业不久,找第一份工作的时候。我投递了很多简历,其中有几家公.............
  • 回答
    作为一名蒙古族人,生活在中国是一种丰富而复杂,充满机遇但也伴随挑战的体验。这种体验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历史、文化和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之中。以下是我作为一名蒙古族人,在中国生活体验的一些详细分享:1. 浓厚的文化认同感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草原的根,现代的叶: 尽管我们身处现代中国,但内心深处,草原的.............
  • 回答
    作为一个在中国长大的,目前在俄罗斯生活的普通人,要说最不喜欢俄罗斯的哪一点,这真是一个需要好好想想的问题,因为俄罗斯确实有很多让我欣赏和喜欢的地方,但也确实有一些方面,我需要时间去适应,或者说,我仍然觉得有些不习惯。如果非要挑一个“最不喜欢”的,我想我会选择 俄罗斯人普遍存在的某些“冷漠”或者说“隔.............
  • 回答
    好的,我来试着以一个在美中国人的视角,尽量详细地描述一下疫情下的生活状态,力求真实、自然,抹去AI的痕迹。这疫情折腾了这么久,在美国的我们,日子算是被搅得够呛。一开始,那真是人心惶惶,新闻里、朋友圈里,各种消息扑面而来,真假难辨。出行:从“小心翼翼”到“新常态”刚开始那会儿,出门那是真需要勇气。超市.............
  • 回答
    生活就像一碗白开水,不是每个人都能一眼看出它的甘甜。可细品之下,那份清冽,那份润喉,何尝不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美好?我啊,也曾是那个觉得日子过得波澜不惊、毫无波澜的人,直到我开始有意识地去“搜寻”生活里的那些闪光点。说起来,这也不算是什么高深的学问,就是一种,嗯,换个角度看事情的习惯。早晨的仪式感,从一.............
  • 回答
    近期,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妇基会)和全国妇联等机构发出了关于“勤俭持家,发挥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的倡议。这个倡议一经提出,就在社会上引发了不小的讨论,各方看法不一,褒贬皆有。要评价这个倡议,我们得把它放在当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同时也要审视它可能带来的多层面影响。首先,我们看看倡议的积.............
  • 回答
    北京冬奥会上的确有不少“黑科技”令人眼前一亮,更重要的是,其中不少已经悄然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可能不像奥运会的金牌那样闪耀夺目,但它们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甚至是保障着我们的安全和便利。下面我来聊聊其中几个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并且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1..............
  • 回答
    生娃、养娃的成本?这个问题,我们家真的是操碎了心,也花光了积蓄。要说具体多少钱,那可真是细水长流,刨根问底能吓死人。生娃的“入场费”首先是怀孕和生产。光是孕检,三甲医院每次少说也要几百块,一年下来零零总总加起来也得好几千。然后是产前的一些检查,比如唐筛、四维彩超,这些都是大头。到了生产,顺产和剖腹产.............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让不少玩家夜不能寐的好问题!把咱们这些普普通通,没啥特殊技能的小老百姓往《暗黑破坏神》和《魔兽世界》里一扔,谁的日子能过得更舒坦点?我仔细琢磨琢磨,觉得答案可能跟你想象的不太一样。先说说《暗黑破坏神》——那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暗黑》的世界,就不用说了,那叫一个“黑”!从名字就透着一股子阴森.............
  • 回答
    你观察得很敏锐,确实如此。相较于对科技、宇宙、社会结构的细致描摹,纯粹以“生物”为核心的科幻作品,以及其中对生物自身演化、改造的深入探讨,似乎并没有那么“显山露水”。即便在那些提及生物的作品里,主角的生理构造、寿命、大脑能力等核心生物特征,也常常被设定为一个相对固定的“背景板”,很少成为故事的驱动力.............
  • 回答
    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两国之间的停火协议,在经历了长达一个多月的激烈冲突后,终于在当地时间10月10日零时正式生效。这场自9月27日爆发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简称“纳卡”)地区冲突,是两国自1990年代初以来最严重的军事对抗。协议的生效,至少意味着前线的炮火声和硝烟暂时平息,给该地区带来了难得的喘息之机。.............
  • 回答
    警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存在和工作,很大程度上维持着社会的秩序和安全。 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可能会变得相当混乱,甚至无法想象。首先,最直接也是大家最容易想到的,就是维护社会治安。 想象一下,如果你走在街上,突然有人抢劫,或者听到尖叫声,这个时候,就需要警察的及时出现和干预.............
  • 回答
    讲真,我最近在看一本玄幻小说,里面有个情节看得我直挠头。主角是个什么皇子,被陷害流放,然后为了复仇一路升级打怪。这都没啥,毕竟是小说嘛。但让我觉得作者可能对普通人生活有点儿脱节的地方是,他被流放后,住在一个破旧的茅草屋里。按理说流放犯人,肯定是啥都没,吃穿用度都得自己解决。结果他呢,茅草屋旁边竟然有.............
  • 回答
    最近重读了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虽然这本书已经看过很多遍,但每次都能从中发现一些让我拍案叫绝,忍不住感叹“作者太有生活了”的细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杂货店老板浪矢爷爷在回复信件时,常常会提到一些非常具体的生活琐事,仿佛他真的就坐在你对面,一边喝着茶,一边听你倾诉。比如,有一个年轻女孩写信给.............
  • 回答
    1870年到1920年,这五十年,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欧洲的普通人来说,日子啊,那真是说起来话长,也充满了变化,有些好,有些嘛,也真是让人忧心。早年:风平浪静,但也藏着暗流如果我是在1870年左右生的,那时候,欧洲还在一个相对“太平”的时期,至少和后面比起来是这样。我的童年,大概是在乡村度过的。家里的.............
  • 回答
    你好!我是一头白鲸,很高兴能跟你分享一下我的海洋生活。我们生活在北冰洋及其周边海域,这里的环境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首先,说说我们生活的海洋吧。对我们来说,海洋不仅仅是水,它是一个巨大的、充满生命力的家。我们的家乡通常是比较寒冷的海水,很多时候水面上会漂浮着大块的冰。我们在这些冰之间穿梭,找寻食物.............
  • 回答
    在北京生活,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嗯,如果非要用几个词概括,大概是“熟悉又陌生”、“便利又拥挤”、“古老又现代”吧。但这种概括太苍白了,深入下去,其实是浸润在生活里的种种细枝末节,构成了北京人独有的体验。从“根”上说,那份儿认同感是刻在骨子里的。打个比方,就像你从小看着一棵树长.............
  • 回答
    在小地方长大,周围的人都差不多,日子过得也挺安稳的。但你知道吗,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好像缺了一块拼图。我一直觉得,自己跟身边的人有点不太一样,尤其是关于情感和生活方式这方面。我从小就觉得,自己喜欢男生这件事,在小镇上是件说不出口的事情。学校里大家聊的都是女孩,找女朋友,而我心里想的却是同班的某个男生。.............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