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人以汉人自称,中国的文字叫汉字,中国的语言叫汉语,中国的服饰叫汉服的说法正确吗?

回答
关于“中国人以汉人自称,中国的文字叫汉字,中国的语言叫汉语,中国的服饰叫汉服”这个说法,我们需要进行一些细致的梳理和辨析。

首先,“中国人以汉人自称”这个说法,只能说是部分正确,但并不全面,且存在一定的历史和民族认同的复杂性。

确实,在中国历史上,汉族(汉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具有强大文化影响力的民族。尤其是在中国大一统的王朝中,如汉朝、唐朝、明朝等,汉族的文化和政治影响力辐射广泛,许多其他民族的文化也与之融合。因此,很多人将自己归类为“汉人”,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我认同。

然而,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了汉族之外,还有壮族、满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等等,总共有56个民族。这些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和认同。他们并不一定以“汉人”自称,而是以自己所属的民族名称来称呼自己。比如,一个维吾尔族人会称自己为“维吾尔族人”,而不是“汉人”。

因此,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在中国,汉族是主体民族,许多中国人是汉族人,并以汉人自称;但中国也包含许多其他民族,他们有自己的民族称谓和认同。 将“中国人”与“汉人”完全划等号,就忽视了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现实。

其次,“中国的文字叫汉字”这个说法,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但同样需要一些补充说明。

汉字是中华文明最鲜明的标志之一,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仍然被广泛使用的最古老的表意文字系统。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经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演变,一直流传至今。无论是古代的书籍、碑文,还是现代的报纸、书籍、网络信息,都离不开汉字。

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一些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文字系统。例如:

藏文: 藏族使用的文字,系统独立,非常古老。
维吾尔文: 维吾尔族使用的文字,是阿拉伯字母的变体。
蒙古文: 蒙古族使用的文字,是回鹘式蒙古文的后裔。
朝鲜文(谚文): 朝鲜族使用的文字,虽然在中国境内使用,但其文字系统本身并非起源于中国汉字。
满文: 满族曾使用的文字,也是独立发展的。

当然,在现代中国,汉字是官方推广和使用的主要文字,也是各民族之间交流和进行国家事务的主要工具。因此,“中国的文字叫汉字”在强调其主导地位和文化象征意义上是成立的,但在描述所有中国境内存在的文字系统时,就不够全面了。

再者,“中国的语言叫汉语”这个说法,在通用性和代表性上是正确的,但同样存在民族语言的多样性。

汉语,也称中文,是汉族使用的语言,也是中国人口最多的语言。它拥有悠久的历史,其发展演变形成了众多方言,如官话(普通话)、粤语、吴语、闽语、客家话等等。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定型的国家通用语言。在中国的教育、行政、新闻、文化传播等各个领域,汉语(尤其是普通话)都占据着主导地位。

然而,中国还有许多少数民族语言。例如:

藏语: 藏族的语言。
维吾尔语: 维吾尔族的语言。
蒙古语: 蒙古族的语言。
朝鲜语: 朝鲜族的语言。
壮语: 壮族的语言。
苗语、彝语、侗语等等。

这些少数民族语言是中国语言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有各自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体系,并被各自的民族世代传承和使用。

因此,更准确地说,汉语是中国的主体民族语言和国家通用语言,但中国也存在着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语言。

最后,“中国的服饰叫汉服”这个说法,是存在较大争议和误解的。

汉服,通常指的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它是一个历史概念,指的是从黄帝时期到明朝末年,汉族人民所穿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系列服饰的总称。汉服并非指某一种单一的款式,而是包含了不同朝代、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多种形制。

然而,将“中国的服饰”直接等同于“汉服”,这是不准确的。原因如下:

1. 汉服是汉族的服饰: 如前所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了汉族之外,其他民族也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服饰。例如:
藏袍: 藏族的传统服饰。
维吾尔族艾德莱斯绸服装: 维吾尔族的特色服装。
蒙古族长袍: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
苗族银饰和服饰: 苗族服饰以精美的手工艺和独特的造型闻名。
朝鲜族韩服(在中国境内的朝鲜族): 朝鲜族的传统服饰。
满族旗袍、马褂等: 满族的传统服饰。

这些少数民族服饰都是“中国的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服饰文化的丰富多彩。

2. 汉服在历史上的演变和中断: 虽然“汉服”概念被提出并受到一些年轻人的推崇,但历史上,服饰的演变是连续的,并且受到政权更替、文化交流等因素的影响。例如,清朝建立后,满族服饰成为了统治阶级的服饰,对汉族服饰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导致了某些汉族服饰形制的改变或中断。如今人们所说的“汉服复兴”,更多的是对特定历史时期(如明朝)汉族服饰风格的重现和借鉴。

3. 现代的“中国服饰”概念: 在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穿着已经高度现代化和国际化,穿着西式服装(西装、连衣裙等)非常普遍。所以,如果泛指“中国的服饰”,更应该包含现代的各类服装,而不仅仅是历史上的汉族服饰。

因此,“中国的服饰叫汉服”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而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其服饰文化是多元化的,包含着各民族的特色服饰,以及现代的各类服装。

总结一下:

中国人以汉人自称: 部分正确,汉族是主体民族,但忽略了其他民族。
中国的文字叫汉字: 在主导地位和文化象征上正确,但存在其他少数民族文字。
中国的语言叫汉语: 在主导地位和通用性上正确,但存在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语言。
中国的服饰叫汉服: 是不正确的,汉服是汉族服饰,中国服饰文化是多元的,包含各民族特色服饰和现代服装。

理解中国,需要看到其宏大叙事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任何一个标签,如果试图涵盖一切,都可能失去其准确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评论有惊喜,我们可以看下迟飞是怎么死不承认自己错误的。

一上来就看到 @迟飞 在大放厥词,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不学无术的神论

原链接:zhihu.com/question/4153

其实韩国首都首尔原本就叫“汉城”,就是以汉为尊的意思,它立志追随汉人,向化输诚,汉文明就是他们的灯塔,他们的方向,明亡了也做个小中华。
然而当下是美帝驻兵韩国,中国对外文化输出不力,贵华夏贱夷狄的文明优越感彻底没了。韩国这小跟班再提“汉”就感到颜面无光,汉不能保护它,还成了被羞辱的对象——你崇拜美帝灯塔就行了,那个没用的“汉”还高举着干嘛呢?
人家挣扎了一番“历史传统”,最终还是以“汉”为耻。把“汉城”改了,成了“首尔”。从文化底层不认汉人是老大了——别告诉子孙我曾经追随过你!彻底脱粉了。
可悲的是,中国政府并没有坚持“汉城”的称谓,似乎这跟自己真没关系似的,也叫首尔了。看来是真不想做老大了。

迟飞不懂朝鲜半岛汉江汉城的得名由来和历史,就出来大放厥词,着实给我整乐了。

一.朝鲜半岛汉江汉城从何得名?

首先跟汉文化基本没啥关系。

说法一:

韩语中汉字“汉”“韩”的写法完全一样,皆记作“한 ”,其发音也都为“han”。而“han”这个音,是韩语固有词,在古韩语中有“大”“一”“多”“光明”之意。汉字传入半岛后,虽然汉字“韩”无这些意思,但由于发音相类,所以就被古韩人用来标记“han”这个音。而“汉”与“韩”发音也相同,考诸文字起源,“汉”也有“国之大水”的意思,所以后来“汉”在半岛也衍生出了“大”的含义,并被古代韩国人用来命名半岛的那条大江——汉江。

但这种说法,在学术界也并不占主流。

说法二:

《朝鲜世宗实录·地理志·江原道》江陵条载:(属县)羽溪县,本高句丽羽谷县,新罗改今名,为三陟郡领县。高丽显宗戊午,移属溟州任内,本朝因之。别号玉堂。名山曰五台。【在府西。山五峰环列,大小均敌,山以是得名。西台之下水精庵侧槛,泉涌出,色味胜常,其重亦然。曰于筒水,即金刚渊,为汉水之源。春秋令所在官行祭。汉水虽受众流之聚而于筒为中泠,色味不变,若中国之扬子江,汉之得名以此。】

按照朝鲜王朝官方史书《朝鲜世宗实录》说法,半岛汉江源头叫“于筒水”,因为这条河流“受众流之聚而于筒为中泠,色味不变,若中国之扬子江”才得名汉江。

一般认为,《世宗实录》的这条记载来源于朝鲜大儒权近的《西台水精庵重创记》(1401):

江原交界有大山,五峰并峙,小大均敌而环列,世号为五台山。中曰地炉,东曰满月,南曰麒麟,西曰长岭,而北为象王,遂有五类圣众常住之说,为浮屠者盛称之,于吾儒为无稽,兹不复详。西台之下,有槛泉涌出,色味胜常,其重亦然,曰于筒水,西流数百里而为汉江以入于海。汉虽受众流之聚,而于筒为中泠,色味不变,若中国之有扬子江,汉之得名以此。于筒之源有菴,曰水精。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叫“水精”?晋代杨泉《物理论》言:“汉,水之精也。“中泠,又叫中泠泉,是扬子江流域的一口泉水,位于现在的镇江。结合这些概念,很明显,是在指水质优良。

这口泉水的得名,大概隋代才出现,到唐代才声明渐显。因此,半岛史书把汉江得名的上限追溯到公元前6年,是不合实际的。结合5-6世纪在半岛上出现的“北汉山郡”,学者姚诗聪将汉江得名下限定于5世纪末之前。

简而言之,半岛汉江的得名,更应该来源于汉江源头水质精良。而汉城的古名汉阳,则因其位于汉江之北得名。无论是哪种说法,都跟“汉文化”没啥关系。迟飞所谓的“以汉为尊”,不过是他一厢情愿罢了。

二.如果韩国人以“汉”为耻,为什么不把汉江、汉城大学的名字给改了,只改个首尔?

1.现在的首尔在高丽王朝时期叫汉阳(한양)

2.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后,迁都于此,并改名“汉城(한성,Han-Seong)府”

3.日本吞并韩国后,将当地改名“京城(경성)府”

4.日本战败,韩国光复后,美军政厅第106号令将当地定名为“서울”,汉字译名则一直沿用其古称“汉城”。

附《美军政厅第106号令》全文:

在朝鮮美國陸軍司令部軍政廳
法令第一〇六號
서울特別市의設置

第一條 京畿道管轄로부터서울市의分離
서울市를京畿道管轄로부터分離함
第二條 特別市의設置
서울市는朝鮮의首都로써特別市로함, 서울市는道와同等한職能及權限이有함

第三條 本令의目的을達成키爲한移管
從前서울市에關한京畿道의諸般職能權限及記錄은서울市에移管함, 京畿道職員中서울市에關한事務를擔當한者는人事行政處의推薦에依하야法에規定된方法으로서울市에移任함, 人事行政處는이에關하야豫히京畿道知事及서울市長과協議함을要함, 京畿道의經費及基金中서울市에關한 部分은財務部司計局長의指示에依하야法에規定된方法으로서울市에移管함, 司計局長은이에關하야豫히京畿道知事及서울市長과協議함을要함
第四條 서울市의管轄區域
서울市는現在의區劃에따라八區로構成함
鍾路區
中區
麻浦區
城東區
西大門區
東大門區
龍山區
永登浦區
第五條 施行期日
本令은公布後十日에效力이生함
一九四六年九月十八日

“서울(Seoul)”,在谚文中是“京城”“首都”的意思,不但很早就存在这个词的用法,最重要是这个是韩语中的固有词,不是汉字词,也就说一开始就没有其对应的汉字。

但是问题来了。90年代中韩建交后,两国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如果仍然使用“汉城(한성)”来对译“서울”,那真的“汉城”咋办?要知道,韩国不但有首尔大学,还有汉城大学。如果对此不加以区分,会造成极大的信息混乱。

韩国方面才在2005年正式把“서울(Seoul)”的汉字名定义为“首尔”。笑。

没想到他就这水平~~~就这?就这!这也好意思提马克思?难道马克思教他这么张口就来了?

user avatar

我家乡在新疆,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公民,而我的民族自称不是汉人而是维吾尔人,我的民族文字叫维吾尔文而不是汉文,我的民族语言叫维吾尔语而不是汉语,我的民族服饰叫维吾尔服而不是汉服。

所以你这是不认同新疆维吾尔族是中国人,还是不承认“中国”的领土包括新疆?


不正确,宪法承认中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而不是属于汉族一家,这也是当年和现在我们认同和热爱这个国家的根本原因,而不是被谁压着或者怕于谁。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人的自称是中国人不是汉人,中国有维汉蒙满回藏壮等56个民族,中国的文字有汉文维文蒙文藏文等,中国的语言有汉语维吾尔语蒙古语藏语等,中国的民族服饰有维吾尔服藏服蒙古服等。汉语汉文是全国性通用语言文字,各自治区域还有其他的官方通用语言文字与汉语汉字并用,服饰不同民族不同区域都有各自的服饰。

维满蒙藏等其他民族跟汉族一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原住民民族,不是移民更不是难民,其地位身份与汉族平等,不同于欧洲国家的移民难民没有合法族裔政治身份,与汉族一样自然拥有中国国籍。

把中国等同于汉族,否认其他民族的地位,视其他民族地位比汉族低,就是搞民族压迫和歧视,就是在搞分裂国家。

因为维吾尔族承认和拥护的是认可自己和也属于自己的中国,而不是仅属于其他民族却不属于自己的“中国”。更不接受否认民族身份,贬低民族地位,仇视民族语言文字的“中国”。


这是底线问题。

user avatar

绝大多数中国人,绝大多数汉族人都不穿汉服。说到底,汉服这个词是个网络语,就像“细思恐极”“深藏功与名”一样,不是规范汉语。

user avatar

China:中国

Chinese:中国人

CN:简体中文

TW:繁体中文

同理 Chinese clothes 应该叫中服

就算说别称,见过自称兔子的,华夏人的,天朝人的……就没见过自称汉人的

你要叫也应该叫华服、天服之类的

user avatar

我觉得正确——至少对于汉族、汉族文化圈来说是这样。

按这个逻辑,我们应该确认下:

T恤是汉服。中国人穿T恤的很多。

背心是汉服。中山装是。polo衫也是。

雪纺衫是汉服。蕾丝衫也是。

连衣裙是汉服,凉鞋、高跟鞋也是。

甚至西装也是汉服。实在不行的话,至少销售小哥穿的西装是。


中国人、至少大部分中国汉族穿的衣服,叫做汉服。

而不是把一个东西命名为汉服,然后让其他中国人都去穿。


是我们现在说的现代普通话叫汉语。而不是宋朝汉朝的官话叫汉语——它们最多叫古汉语。

是我们使用的现代简体字叫做汉语。而不是甲骨文、小篆、金文——它们最多叫古汉字。

而一般概念里的汉服,哪怕形制最严谨的、有考据可循的,按理说最多也就叫“古装”“古代汉族服饰”

再说一次。

是大部分中国人在用的东西,叫做中国[某物],或者汉[某物]。

而不是你们用“汉、中国”来命名这个东西,然后要全中国的人陪你们一起用。



防杠:我不反对汉服、不反感汉服、穿汉服的小姐姐我会多看两眼。

我只是反对把商品和民族绑定,或者绑架其他人。

user avatar

白马是马 正确

马是白马 错误

user avatar

中国人以中国人或者华人自称,中国的文字叫繁简体中文(这个的确也有叫汉字的,不过这个不是我们叫,是日韩叫。),中国的语言叫中文或者普通话,中国的服饰……中国的服饰多样化,没有“中国的服饰叫汉服”这种说法。

所以这种说法不正确,这种说法一开始就没有。

不要莫名其妙立个虚空靶子然后去打它,虚空靶子已经很累了,虚空靶子不想再被打了,它想它的家人。你考虑过这些吗?没有。你只考虑你自己。

user avatar

你搁这儿匡扶汉室呢?

user avatar

帮你加几个字,或许反对者就没那么歇斯底里了。中国人“大多”以汉人自称,中国“最重要”的文字叫汉字,中国的“主流”语言叫汉语,中国的“主要”(传统)服饰叫汉服。

其实基本就是一回事,反驳的人就像我用Great Britain(大不列颠)指代英国,有人就说哎呦不对啊!应该叫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他们希望每个“华服”后面都跟着一长串说明:汉服及蒙古袍、藏袍……联合服饰。

当然,毕竟他们都是高材生,用词精确,眼睛里容不得一粒灰尘。以后,碰上这类问题都得带上主流的、主要的、基本上、大部分巴拉巴拉限定词,最好在历史纬度上也限定。示范如下:

法国位于欧洲✘(比如法属圭亚那在南美)

法国绝大部分领土位于欧洲✘(近代法国在非洲西部和中部拥有广阔殖民地)

2020年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绝大部分领土位于欧洲✔(暂时没找出茬,但是我总会找出来的。)


希腊人信仰东正教✘(古希腊人主要信仰多神教,近现代还有许多希腊人改信伊斯兰教,奥斯曼土耳其就有大量希腊人供职)

现代希腊人的主流信仰是东正教✔

好了,我觉得我可以到处去纠正别人了,同志,请注意多用从句多用限定词,我们要保证每一句话都比词典例句还精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国人以汉人自称,中国的文字叫汉字,中国的语言叫汉语,中国的服饰叫汉服”这个说法,我们需要进行一些细致的梳理和辨析。首先,“中国人以汉人自称”这个说法,只能说是部分正确,但并不全面,且存在一定的历史和民族认同的复杂性。确实,在中国历史上,汉族(汉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具有强大文化影响力的民族。.............
  • 回答
    满清在谈论借鉴西方文明时,确实存在着一个很有意思的逻辑悖论,那就是“以夷变夏”的说法。深入探讨一下,你会发现其中确实有值得玩味的地方,而且这种说法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也并非没有其复杂的原因。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夏”和“夷”这两个概念。 “夏”的含义变迁: 传统上,“夏”这个概念,在先秦时期,确.............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历史叙事中一个复杂且常被误读的层面。要理解为何汉族为主的中国人对清朝(一个由满族建立的王朝)普遍没有“被奴役”的厌恶情绪,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点:1. 历史叙事的演变与“正统”观念: “改朝换代”的认知: 在中国漫长的王朝史中,“改朝换代”是常态。每一次王朝更迭.............
  • 回答
    清朝(16441912)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满族人建立。这与现在中国以汉族人口为主的局面看似存在矛盾,但实际上,清朝的统治恰恰是推动中国人口构成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也是满族与汉族深度融合的关键阶段。清朝的建立与初期统治:满族入主中原1644年,满族人通过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和吴三桂的引路,成.............
  • 回答
    从上帝视角审视中国历史,汉族文明在征服或击退草原游牧民族的某个节点后,是否有可能实现对广袤草原的有效统治?这个问题相当复杂,涉及地理、经济、文化、军事、政治等诸多层面,而且“有效统治”的定义本身也需要界定。我们不妨拨开历史的迷雾,以一种超然的眼光来探讨几种可能实现“有效统治”的路径。首先,要明确一点.............
  • 回答
    外国人觉得中国人“以白为美”就等于种族歧视,这事儿确实挺让人生气的,也挺让人琢磨的。我觉得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得拆开来看,细细品味。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现象:确实很多中国人喜欢皮肤白皙的。这不光体现在护肤品市场的火爆,也体现在人们的审美偏好上。看电视剧、看电影,白皮肤的女主角总会被贴上“美”的标签;.............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深远意义的问题,涉及到国家、个人、历史、文化、现实等多个层面。简单地将“国家利益”与“国际道义”对立起来,并要求中国人在这两者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可能过于简化了现实。更准确地说,这是一个关于如何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兼顾并践行国际责任与道义的平衡问题,以及如何理解和界定这些概念.............
  • 回答
    中国人普遍认为日本是美国的“走狗”这种看法,确实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认知,尤其在中国大陆的互联网和舆论场上更是如此。这种认知并非来自日本人自己的普遍认同,而是更多地源于中国方面的视角和解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政治、文化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中国人为何会产生“日本是美国走狗”的.............
  • 回答
    作为一名中国人,想要以“外国人”身份就读山东大学,这背后涉及到的是一种身份的转换与规章的遵循。这并非改变国籍,而是通过特定途径,让你的个人资质符合国际学生的申请标准。下面我们就来梳理一下这个过程,尽可能详尽地展示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希望能帮助你理解。核心问题:身份的界定与转换首先要明确一点,“外国人”.............
  • 回答
    如果中国以其“基建狂魔”的禀赋去开发澳大利亚,那画面,用咱们中国人自己的话说,简直是“活久见”!这可不是简单的“建设”,而是彻头彻尾的“中国式基建速度与激情”,最终的结果,绝对是颠覆性的,而且会引发无数讨论,甚至是“惊掉下巴”的那种。首先,咱们得明白,中国的基建能力可不是纸上谈兵。想想那些拔地而起的.............
  • 回答
    提起罗伯特·爱德华·李将军,中国人的评价是比较复杂的,这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我们历史经历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我们看待他,往往不是孤立地看他这个人,而是把他放在一个更大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脉络里去理解,特别是他所代表的那个时代、那场战争以及南北双方不同的价值观和诉求。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李将军在军事上的 卓越.............
  • 回答
    “中国人不过洋节”这一说法以及由此引发的抵制圣诞节行为,是近年来中国社会在文化交流与本土文化认同之间产生张力的一种体现。这种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文化心理和社会现实因素,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过洋节”的争议:本质是对文化认同的焦虑1. “洋节”概念的模糊性 “圣诞节”作为西方.............
  • 回答
    花木兰的故事在中国流传已久,虽然深受喜爱,但若仔细审视其剧情设置,确实有一些让咱们中国人觉得“不太对劲”的地方。这些地方并非否定花木兰的英勇,而是从咱们的文化和现实角度出发,觉得有些地方处理得略显牵强,甚至有些“蹩脚”。首先,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征兵的理由和流程。 为什么一定要木兰替父从军? 在中国.............
  • 回答
    中国人怀念唐朝,以唐朝为荣,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根源,绝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岁月沉淀、代代相传的情感共鸣。这股怀旧之情,不仅仅是对一段辉煌历史的追忆,更是对一种理想精神、开放姿态以及强大国力的集体认同。一、 盛世的辉煌:经济、文化、政治的全面繁荣唐朝最令人称道的,无疑是其“盛世”的光辉。.............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特别是盾构机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方面。关于“为什么中国人研制出盾构机后不以外商价格的九成出售而是以一成价格出售”这个说法,它可能存在一些误解或者过于简化的表述。更准确的理解是,中国在掌握了盾构机核心技术并实现国产化后,不仅能够以远低于国际品牌.............
  • 回答
    “以德报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价值观,意思是对于别人的怨恨或不公,不报复,而是以恩德来回报。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在中国文化中,崇尚“以德报怨”有其深刻的社会和历史根源。为什么中国人喜欢“以德报怨”?1. 儒家思想的影.............
  • 回答
    在中国教育体制下,高考确实是绝大多数学生“最佳出路”的象征,承载着巨大的社会期望和个人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对于那些在这样一种以分数和升学为主导的体系中成绩不佳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成绩差,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说明以下几个方面,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详细解读:一、 对当前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适应性问题: 认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中国人思维和表达方式的深层原因。与其说“习惯引用名句并以之为真理”,不如说这是一种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经过历史演变和社会心理塑造而形成的独特表达与认知模式。这其中,逻辑的“缺席”并非是完全不存在,而是常常被其他更具力量的元素所“替代”或“融合”。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
  • 回答
    在巴以问题上支持以色列的中国人,其心态是复杂且多样的,通常不是单一因素驱动的。以下是一些可能构成这种支持心态的解释,并尽量详细展开:一、 基于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的考量: “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的逻辑: 在中国国内的舆论环境中,美国在中东地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以色列是美国在中东最.............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想起了身边一些或远或近的朋友。中国人里“飙英语装13”这个现象,我感觉更多的是一种“显摆”心态,想通过展现自己掌握了一门“高大上”的语言,来获得某种优越感,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场合。那英语为母语的人呢?他们可不会去“飙”英语,因为英语就是他们的母语,就像我们说汉语一样自然,没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