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巴以问题上支持以色列的中国人是什么心态?

回答
在巴以问题上支持以色列的中国人,其心态是复杂且多样的,通常不是单一因素驱动的。以下是一些可能构成这种支持心态的解释,并尽量详细展开:

一、 基于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的考量:

“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的逻辑:
在中国国内的舆论环境中,美国在中东地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以色列是美国在中东最重要的盟友。因此,一些中国人可能将对美国及其盟友的普遍不信任或敌对情绪,延伸到对以色列的支持上。
从这个角度看,支持以色列,在某些人眼中,可能被视为一种“制衡”西方影响力的策略,或者是在国际舞台上的一种“站队”选择,即便这种“站队”并非官方立场。
对西方霸权主义的反感:
部分中国人可能认为,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在中东问题上存在双重标准,倾向于偏袒以色列,而对巴勒斯坦人民的苦难关注不足。这种不公平感会让他们产生反弹,从而在情感上或观点上倾向于被他们认为是“受委屈”的一方。
他们可能会认为,如果西方媒体和政府普遍同情巴勒斯坦,那么支持以色列反而更能体现一种独立的思考和反权威的精神。
对“恐怖主义”的担忧与对“国家安全”的认同:
以色列将哈马斯等巴勒斯坦武装组织视为恐怖组织,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军事行动。中国国内也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和反恐问题,并经历过自身的反恐斗争。
因此,一些中国人可能会将以色列的反恐行动与中国自身的反恐需求进行类比,认同以色列维护国家安全的努力,并将其描绘为“正义的防卫”。他们可能更倾向于看到以色列在面对袭击时的“自卫反击”,而对巴勒斯坦方面的诉求则相对忽视或认为是“恐怖主义活动”的借口。

二、 基于历史叙事和对冲突的理解:

“文明冲突论”的变体或受影响:
虽然这不是主流观点,但一些人可能受到西方一些“文明冲突论”思潮的影响,将巴以冲突简化为不同文明或宗教之间的对抗。在这种框架下,他们可能更倾向于从一个固定的文明或宗教视角来看待问题,而忽略了更复杂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因素。
对某些历史事件的片面解读:
例如,对于犹太人在二战中遭受纳粹迫害的这段历史,很多人会产生强烈的同情。这种同情有时可能被过度引申,使得一些人在看待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冲突时,不自觉地将以色列定位为“受害者”,而忽略了其在巴勒斯坦土地上的行为可能造成的“施害”。
一些人可能更熟悉或更认同以色列建国初期所面临的生存挑战和外部威胁的叙事,而对巴勒斯坦人在此过程中失去家园和权利的历史叙事了解不多或选择性忽视。

三、 基于信息获取渠道和媒体影响:

接触到的信息来源偏向性:
在中国大陆,信息传播受到严格管控,官方媒体在巴以问题上的报道往往会侧重于国家安全、反恐以及对以色列军事行动的描述,而对巴勒斯坦平民遭受的苦难、人道危机以及定居点扩张等问题则可能提及较少,或者从中国国家利益的角度进行阐释。
部分网民可能主要通过官方媒体、或受官方口径影响的中文社交媒体平台获取信息,这使得他们对巴以冲突的理解更容易受到特定叙事的影响。
西方社交媒体的“回声室效应”:
尽管存在信息管控,但仍有部分中国人能够接触到西方媒体或社交媒体。然而,在这些平台上,算法的推荐机制也可能导致用户陷入“回声室效应”,即只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信息,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对某一立场的认同。例如,如果一个中国人本就倾向于支持以色列,他更容易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支持以色列的论调,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看法。
网红和意见领袖的影响:
在中文互联网上,一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红或评论员,可能会基于上述地缘政治、历史叙事等原因,旗帜鲜明地支持以色列,并形成自己的粉丝群体。这些粉丝群体可能会受到偶像观点的影响,从而形成支持以色列的立场。

四、 基于个人经历和情感投射:

与犹太民族经历的共鸣(较少但存在):
尽管不普遍,但少数中国人可能因为对犹太民族历史上遭受苦难的了解,或者对犹太人在科技、文化等领域取得成就的赞赏,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同情和好感,进而延伸到对以色列的支持。
对“强者”的崇拜或对“弱者”的质疑:
在中国社会文化中,有时会存在对强大、成功的国家或民族的天然好感。以色列在军事、科技等方面展现出的实力,可能会吸引一部分人将其视为一个“优秀”的民族或国家,从而产生支持。
反过来,对于巴勒斯坦方面持续的抵抗,尤其是在面对以色列强大军事力量时的表现,一些人可能不理解,甚至将其视为“无效”或“激进”的抗争,从而对巴勒斯坦的立场产生质疑。

总结来说,在巴以问题上支持以色列的中国人,其心态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 这些因素可能包括:

地缘政治角度下的“制衡”心理和对西方霸权的不满。
将以色列的行动类比于自身国家安全关切的反恐视角。
对特定历史叙事的片面理解和情感投射。
受到信息获取渠道和媒体报道的影响。
个人价值观和对“成功”或“强大”的认知。

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这些支持并非代表中国政府的官方立场,而是中国社会中一部分个体观点和心态的体现。在复杂的国际政治议题上,不同国家和人群的观点都可能受到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巴以问题也不例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更新

上面有些答案混淆了一些问题,还包含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在此简单回应一下:

首先,巴以冲突不等于穆犹冲突,有人搬出什么“犹太人不吃猪肉是否见过犹太人掀猪肉摊”,要知道犹太教极端正统教徒有一些人对现代以色列国并不支持,他们认为要在弥赛亚降临之后再谈犹太人复国的事情,现在的锡安主义者没有资格占领巴勒斯坦土地。他们甚至会参加巴勒斯坦人抗议占领的示威活动,并且与其他以色列人对骂。他们和伊朗内贾德前总统关系也不错。

再者说,巴勒斯坦人的解放运动中宗教因素占多大比例,也是需要具体分析的。其世俗、民族独立背景是很强的,至少不能简单将巴勒斯坦等同于“伊斯兰”,遑论“伊斯兰极端势力”。

其次,正统犹太人不仅会掀你的猪肉摊,而且还会往你身上倒垃圾。亲身经历过的中国希伯来语学生跟我们讲的(不是我们班,我忘了是中传媒还是北大我们上一届了)。如果你去耶路撒冷的百门社区(mea shearim),你会发现他们有一条大标语:please be dressed modestly,这是我亲眼看见的。有中国女性因为穿了短袖衣服,被他们用垃圾扔过——标准的极端宗教行为,不分外人和自己人,不分自己家里面和大街上的区别。这和伊斯兰国只有暴力程度的差别,我不认为有本质差别。

我一个外国人在周六(他们的安息日)拍照他们都会跑过来指着鼻子骂。他们不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在他们眼里,以色列这篇土地相当于他们的炕头,所有外国人也要遵循他们的规则——这和伊斯兰国的理念真的只是程度差别。

你去看看以色列的电影就知道,这群正统教派在三四十年前还会在安息日走出来用石头砸“胆敢”在周六上街的汽车。

前两年有个叫Moriah Goldberg的女人在定居点因为袭击阿拉伯人被捕,关了三个月就出来了,被当地当成英雄。大家可以去看看vice news的采访,在他们眼里对不仅仅阿拉伯人而且还包括其他goyim(外邦人)的轻视态度。

再次,更血腥的事情他们也做过:

简单总结几个例子——刺杀拉宾的人,就是个正统教徒,自己承认是为了“神”去刺杀拉宾;

有正统教徒在特拉维夫烧死过性工作者;

有正统教徒试图在特拉维夫同性恋者游行上放置炸弹被查了出来;

针对阿拉伯人的暴力言论比比皆是。

具体针对阿拉伯人的暴力事件,一个美国来的犹太人在希伯伦枪杀了枪杀二十多名在清真寺礼拜的穆斯林,并造成一百多人受伤:

Cave of the Patriarchs massacre 这是在1994年。

最后,没有宗教背景的暴力、恐怖事件,在巴以这个地区,也不是巴勒斯坦的专利。

我在这儿就不把以方空袭加沙造成大规模平民死亡算进来了(大家可以看看美国vice news在加沙的实地采访并自行判断以方提前五分钟通知要空袭的“人道行为”到底有多大用,与其说是人道行为,倒不如说是让你死前更恐惧、难熬一点)

其实,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地区最早的针对平民的大规模恐怖袭击就来自犹太人——King David Hotel bombing

锡安主义半军事组织Irgun1946年炸掉了耶路撒冷的大卫王饭店,造成91人死亡。

如果说犹太人这么做算是反抗英国殖民统治,那么巴勒斯坦方面能否也说我们发火箭弹是为了打击“锡安主义殖民者”?我不是说我这么觉得,只是说如果我们不持严重的双重标准的话,恐怕这件事讨论起来会很有意思呢。

至于第一次中东战争、82年中东战争中对阿平民的屠杀,也不说了,好歹是战争行为,虽然很可能是战争罪行,但的确是在战时吧。

最可怕的是,在某些西方语境下,你只是提提这些事件,就被扣上反犹的帽子。 这也就怪了,以色列也有左翼人士反思这些事情,他们作为以色列人也反犹?没错——这群人被称为self-hating jews。哦,也就是说一个好的犹太人应该支持以色列的暴力行为?

我想,大多数爱好和平(存疑)的以色列人不是这样想的(存疑)。所以我们中国某些朋友,不要替以色列人自我抹黑了。


一些其他资料的汇总见下:

知乎专栏 (链接错了,是专栏最新一篇)



下为原回答:

一、基于个人观察的主观描述

我们中国的以色列支持者有哪些元素呢?首先,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学术话题。同时,因为涉及当代议题,也非常难调查,需要排除的干扰因素也是很多的。

根据我从本科开始学习犹太、以色列相关专业的经历,以及长期管理某qq希伯来语群的体会,我认为中国人对以色列主要有以下特点:

1. 大概从五六年前开始,出现明显的“厌巴亲以、亲犹”的趋势;这个趋势与以色列近年来加大对华政治和文化宣传的力度有很大相关性;

大概从我读希伯来语专业以来,以色列在中国的形象颇有改观。十几年前,阿拉法特去世前后,中国民众仍然延续中国政府过去的立场,从民族解放、公平正义的角度大多支持巴勒斯坦一方。但近几年,网上亲以亲犹,同时将巴勒斯坦的抵抗运动简单等同于恐怖主义的言论非常流行。

我在这里不想建立简单的因果关系,但我个人观察到了以下几个趋势:

a. 在这一期间,以色列的对华宣传力度加大,政府间合作变多。在宣传方面,许多与以色列相关的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如以色列计划)出现;一些以色列国家领导人也开了微博。此外有意无意加入此宣传队伍的也有一些旅居以色列的华人;

b. 从宣传内容上,有两个特征:

b1. 强调两国友好源远流长:人人网、微博、微信还是出现强调以色列对华友好(所谓对我们最友好的西方/中东国家)、强调以色列对中国的“军事和科技援助”,打造其“与其他西方国家不同”的形象。虽然关于歼10与以色列某机型是否真的有关应该有很多争论,但也经常被拿来作为佐证;此外还有预警机之类。

b.1.1必须单另拿出来的,是以色列对华宣传大打“犹太人与中国”牌,特别是上海犹太人,以示中犹友谊之牢固。

b2. 强调以色列本身“先进”。最近最流行的有所谓“以色列黑科技”、“以色列是创业的国度”等。有些人从事的职业,就是介绍中国金主去以色列投资。

c. 发放大量奖学金,鼓励中国学生赴以色列读书。能申请奖学金的许多都与犹太学、考古和现代以色列挂钩。换言之,从某个角度来说,都是直接或间接巩固以色列领土诉求的“文宣”学科。

d. 中国互联网上开始出现大量将巴勒斯坦乃至阿拉伯、穆斯林整体与恐怖主义势力简单划等号的言论。我无法判断这背后是否有以色列宣传力量的直接参与(我的理解,见末尾)。

2. 亲以亲犹人群中有很多基督徒,主要是基督教新教徒

再引用我之前的一个答案:以色列建国在巴勒斯坦地区对吗?为什么不换个地方? - 梅华龙的回答 - 知乎

“我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的中国以色列同情者里,一多半是基督徒,遍布各个年龄段。其中有些还热衷学习希伯来语。极端例子是某年p大会议,有天津大学的学生家长(!)赶到北京会场大骂巴勒斯坦“死多少人活该,本来就是人家的地方”。作为旁观者,我表示相当震惊。”

其他的一些经历:

1. 2013年底参加西南某省关于以色列的活动,几乎一大半参与者都是基督徒,席间这些基督徒朋友多次跟我说“学了神的语言为什么还不信神?快点信神吧!”

2. 我长期参与管理的某希伯来语学习qq群,大半成员是基督徒。通过私下交流我了解到,里面有一些是就读于国内底下神学院,接受境外地下传教的基督徒。除了极端亲犹之外,少数人也体现出极端反华、反政府的倾向。

————

二、类比美国社会的情况


其实美国也有一些人不是犹太人但支持以色列,他们当中最著名的就是福音派基督徒。在了解中国的以色列支持者之前,我们不妨先看看这批人:


我在另一个答案里简述过这些人的立场和背景《圣经》是犹太人写的,耶稣也是犹太人,但基督教徒为什么都讨厌犹太人? - 梅华龙的回答 - 知乎


“……简而言之,(福音派的立场)就是支持犹太复国主义,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的领土索求,强调基督徒和犹太人和平共处,强调犹太教是基督信仰的根。美国的福音派也是一股不可小视的政治力量,拥有自己的游说集团。以色列政府也懂得积极利用和引导福音派在美国社会发出有利于以色列和犹太人的声音。

他们会引用诗篇133形容基督徒和犹太人的关系: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地善,何等地美!

有些福音派基督徒甚至被称为“基督徒犹太复国主义者/锡安主义者”。

这方面的研究,大家可以参阅一本写得非常简单的书,里面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同时也是学术研究:
Spector, Stephen. Evangelicals and Israel: The Story of American Christian Zion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作者是犹太人。(Library genesis可以下到电子版)

福音派支持以色列、犹太人的动因,根据某些福音派人士的说法,可以分为两点

1. 宗教上,希望“耶和华”的信众抵抗伊斯兰教(虽然其实安拉和犹太-基督教的神其实可以背看作是同一个神、虽然其实伊斯兰教介绍亚伯拉罕、摩西、耶稣的先知地位——但普通福音派基督徒恐怕不了解也没必要了解——口号重于“事实”)

2. 政治上,认为以色列是中东的“民主灯塔”。

所以除了神学上的认同之外,福音派和以色列更多是政治上的相互利用关系。

换言之,福音派支持犹太人和以色列,与他们反感非西方、反西方的伊斯兰文明有很大关系。他们痛恨伊斯兰教。

而好玩的是,早先被视为顽固不化的犹太人,已经在近二百年来随着拿破仑解放犹太人和犹太启蒙运动(Haskalah)、犹太人在商界、政界和学界的贡献和影响力,被接纳为了“西方”、“文明”的一部分。甚至地处中东的以色列国,也被认为是西方的一部分。并且,以色列人也因为自己的西方身份深深自豪(当初没少听外教自豪的说“我们西方”)。

引用结束

———————

三、综合上述内容并讨论和推崇题主所提之问题及其原因

1. 以色列近几年的宣传着力于美化以色列的科技、旅游,强调中以、中犹友谊,淡化巴以冲突里以方造成的损害。这当然能影响一大批普通中国人对以色列的观感。简而言之:以色列和有些犹太集团在中国、部分中国人身上花了钱,见了效。

2. 伊斯兰极端势力的恐怖主义在911事件之后被宣传为人类社会的“公敌”,影响了部分中国人对伊斯兰教、阿拉伯世界的评价。

就袭击事件本身,我认为任何针对平民恐怖主义袭击自然都是公敌,但伊斯兰极端势力的兴起有深厚的地缘政治和大国角力背景。叙利亚的悲剧凸显了二者——希望阿萨德下台的有美国也有以色列,也有逊尼派穆斯林势力。此外,我们普通人大多只会注意事件本身(如昆明暴恐袭击),少数人才会读到新闻背后不同国家(如美国自己)对恐怖主义极端势力的利用。于是,很多人会只看见极端宗教势力的信仰背景,却无视其产生过程以及针对其斗争当中的国际政治因素。我们简单回想一下:我国遭受暴恐袭击时,欧美的表态是怎么样的?而就在前不久,打击在内战中东突的是叙利亚政府Syrian Army unleashes hell on jihadist stronghold in western Idlib。这种事,依信仰背景判断风险是很大的。

3. 我的观察表明(无数据支持)中国支持以色列的人,相当一部分都是基督徒(有选择偏差)。而这些基督徒朋友也会像在本题下面的某些答案一样,有意无意协助传播对亲犹亲以观点。

如果我是以色列宣传口的人,我会很小心地利用中国部分基督徒来作为对华宣传的中转站。一方面,部分基督徒人士天然亲以;另一方面,部分基督徒也亲西方、反共反政府反华。二者不一定有交集。以色列方面应该要把握好火候,否则可能引火烧身。

总结:中国亲以人士是什么心态?这种问题太难回答了。什么叫亲以呢?对以色列友好、尊重,我想并不算什么。我本人就很尊重以色列,也希望中以合作中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在有利于中国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前提下不断加深。我能说自己亲以吗?我不觉得。我觉得“亲”表示的是一种立场和倾向,这种立场甚至会让人以双重标准的方式偏袒一方。那么如果到了这个地步,那么我认为他们的心态与某几种情况有重合:信仰背景、反穆斯林、(有时)亲西方。

对此,我的看法是(重复之前答案里的观点):

不论是基督徒还是穆斯林,我们终究是中国人。我们个人的利益和中国息息相关,和巴以任何一方关系可能寥寥。如果有些朋友对中东历史和地缘政治很感兴趣,并学习研究这个话题,那么我的看法是:中国需要的既不是亲以的中东学生和学者,也不是亲巴的中东学生和学者,而是亲华的学生和学者。我们观察其古代历史、文明特征、现代政治等议题,还是应该以自己的视角去分析为上。

我去过以色列,也去过巴勒斯坦,二者都可以是我们的朋友。在此问题上我们应该看的是中国人能得到什么,而不是“中国人能做人家的什么工具”。

user avatar

小时候我爷爷教育我,脑袋上蒙个白布副个箍的就不是好人,那时候还是1980年代,我也不知道他咋知道这些人不是好人的,因为他唯一去过的国家就是朝鲜。


大点知道了某亲戚1978年以来被贵教迫害的经历,这还是辽宁,其余地方估计这种事真要翻地方的档案,绝对更多。


我个人感受就是在某教本性露出来以前,我这种迎绿必黑的被当成异类,3*25事件以后,网上大多数人还是不太明白,一新疆的姐给我讲过少事情,当时我是相当的吃惊,不是因为那些家伙坏,是那些家伙有多狠。阿拉伯之春以后,大家渐渐开始看出来这些人的嘴脸。而且以色列也没向我国传他们的犹太教,对他们有好感的人也多了起来。特别是像我这类的毛粉,很喜欢拿他们来黑黑两个大胡子及一个没胡子的,对他们异常喜欢。

user avatar

以前觉得巴勒斯坦最可怜,和央妈的宣传不无关系,现在呢,发现巴勒斯坦那些武装基本就是下图的套路。


PS.如今根据我国自身的宗教问题,对这些地球之癌实在是没有任何好感可言

user avatar

没有什么心态,以色列打击伊斯兰恐怖分子,我们就坚决支持,尤其是像哈马斯这样的恐怖组织,那也是巴勒斯坦人民自己选出来的。

说实话,在零九年之前,对待巴以问题,大多数人都会本能地偏向巴勒斯坦,因为大家都有同情弱者的心理,以色列是中东军事强国,是美国安插在中东的一个楔子,以色列也乐于做美国的狗腿子,在中东充当祸乱地区局势的马前卒。

那时候网络上报道的照片,大都是巴勒斯坦人民在挨炸后无家可归,流落街头的景象,还有巴勒斯坦儿童拿石头砸以色列坦克的图像,很是令人震撼,我们为巴勒斯坦人民不屈的精神所感动,支持他们抵抗以色列入侵。

时间就这样到了零九年,新疆发生了大事件,紧接着昆明也发生了大事件,我国也遭受了很多伊斯兰恐怖袭击,再加上自媒体的快速成长,我们能从更多渠道了解到巴以冲突的真相。

之前看到的都是片面消息,了解到真相本质之后,我们知道,原来我们的同情心被利用了,巴勒斯坦有今天的处境,都是他们自找的。

一个地区能选出哈马斯这样的恐怖组织当领导,那这个地区的人民也不是什么好鸟,那些小孩从小就被灌输着仇恨,以及写在教义里对犹太人的敌视,等于说是把恐怖分子的培养从娃娃抓起,巴勒斯坦人民可怜吗?可怜,但更加可恨,本来能够按照联合国决议双方和平建国,但他们却想把犹太人彻底从地球人抹掉,实力支撑不了妄想,自然就会越来越极端。

至于在以色列炮火下死的那些巴勒斯坦人,我为他们的生命消逝感到惋惜,但并不会对他们表示同情,事实上,以色列在战斗中已经非常克制了,尽一切努力不伤害平民,然而无耻无下限的哈马斯利用以色列的这一弱点,把火箭发射器架在居民区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又把根据地建在居民区,让平民做掩护,以色列要打击哈马斯,无论如何也不能避免误伤平民,每次停火没多久,哈马斯就又会皮痒痒挑衅一下,被打疼了再签停火协议,老是这么折腾,没有国家能受得了。

巴勒斯坦平民在为哈马斯当挡箭牌,而哈马斯的那些头目们却拿着相关国家给的援助过着奢华的生活,请问,这样的巴勒斯坦值得我们去同情吗?

对于那些伊斯兰恐怖分子,就要坚决消灭,无论年长年幼,男性女性,只要搞恐怖袭击,那就直接就地解决,因为当他们发动恐怖袭击时,他们的身份就只有一个,恐怖分子。

我支持以色列打击消灭哈马斯这样的组织,对于那些搞恐怖袭击的所谓“平民”,不用多说,格杀勿论!

-

--

公众号:呵呵的小书屋

微博:西域守卫使

user avatar

1、我大新疆的恐怖袭击消息逐渐放开到口里,导致人们对反恐战争有了切肤之痛的认识,而且巴解组织尤其是哈马斯和某突恐怖分子实在太像了。

2、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让国人更容易和生活富足的以色列人产生共鸣感,以前穷的时候看到哈马斯袭击以色列,我们的感觉是抗战游击队员端了鬼子炮楼;如今看到哈马斯袭击以色列,我们的感觉则是某突分子又在搞暴恐活动。

3、以色列本身就是一个以弱敌强、自强不息的鲜活例子,中国人对这种价值观向来毫无抵抗力,我们自古以来的传统也是人定胜天,自强不息。

4、虽然作为飞天拉面神教的新疆教区常任秘书,我对抹黑进化论的基督教也无好感,但比较起来,我骂一句耶稣,最多被基督徒反骂回来,如果骂一句某教的真主,估计现在就分散降落在方圆十里的土地上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巴以问题上支持以色列的中国人,其心态是复杂且多样的,通常不是单一因素驱动的。以下是一些可能构成这种支持心态的解释,并尽量详细展开:一、 基于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的考量: “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的逻辑: 在中国国内的舆论环境中,美国在中东地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以色列是美国在中东最.............
  • 回答
    围绕拜登政府在巴以局势持续紧张的情况下,批准向以色列出售精确制导武器的决定,确实牵涉到复杂的地缘政治、人道主义考量以及美国国内外的多重声音。要理解这一举措,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看到拜登政府采取这一行动的直接背景和官方理由。 官方层面,美国政府通常会强调其对以色列安全承诺的坚定不移。.............
  • 回答
    日本防卫副大臣木原稔在巴以冲突爆发后发表“心与以色列同在”的言论,这番表态在日本国内和国际上都引发了不小的关注。要理解这背后的逻辑和日本在巴以冲突中所扮演的角色,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心与以色列同在”的背后逻辑:日本防卫副大臣的表态,表面上看是一种情感上的声援,但深究其背后,可以解读出几个层面的.............
  • 回答
    最近这些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在巴以冲突中的角色,与其说是独立行动的主体,不如说更多地是在维护其作为巴勒斯坦人民合法代表的地位,同时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扮演着协调者和对话者的角色。尤其是在哈马斯崛起并控制加沙地带后,PLO的重心更多地放在了约旦河西岸,以及在国际舞台上为巴勒斯坦事业发声。首先,.............
  • 回答
    中国宣布欢迎巴以冲突谈判代表在华举行直接谈判的消息,无疑为长期胶着的地区局势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其潜在影响是多方面且深远的。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审视这一举措的意义。首先,在国际舞台上凸显中国的斡旋作用和负责任大国形象。 长期以来,巴以冲突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也是国际社会解决棘手问题的典范。.............
  • 回答
    巴以双方在阿克萨清真寺的冲突,即使在停火协议生效后依然爆发,其根源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一两个事件能够解释。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历史、宗教、政治以及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去。首先,要明白阿克萨清真寺(在犹太传统中称为圣殿山)不仅仅是一座宗教建筑,它承载着三千多年的历史,是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两个宗教都.............
  • 回答
    约旦河西岸最近发生的70多名巴勒斯坦人因与以色列军方冲突而受伤的事件,无疑令人担忧,也确实让许多人嗅到了新一轮冲突的火药味。要理解这一事件的意义以及它是否预示着新一轮冲突的开始,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背景、具体情况以及可能的发展走向。事件的发生背景: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约旦河西岸的局势从来都不是平.............
  • 回答
    在巴基斯坦遇袭车辆被证实是中国企业承建项目班车后,这件事情背后牵扯出的信息维度就非常多了,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关注。这不仅仅是一起孤立的暴力事件,更可能折射出复杂的地区安全局势、中国海外投资面临的挑战,以及当地社会政治经济的微妙动态。首先,关于袭击本身,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袭击者的身份和动机:.............
  • 回答
    关于苏联能否在巴巴罗萨两年内反攻并占领中南欧这个问题,这是一个极富争议且需要深入分析的设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审视当时苏联的实力、战略、资源以及德国的状况。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巴巴罗萨行动之初,苏联的处境极其艰难。德军的闪电战突袭打乱了苏联的部署,导致了巨大的损失,包括大量的兵力和装备。到1.............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初期德军东线作战的一个核心困境:有限的工业产能与不断膨胀的战争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对战局走向的战略误判。 简单地说,德国并非不知道苏联的烂路问题,也并非没有履带式车辆,但他们无法,或者说不愿在“巴巴罗萨”之前大规模列装更多履带/半履带车辆用于后勤和机动,原因错综复杂,且环环相扣。首.............
  • 回答
    辛巴燕窝事件,说白了,就是一场关于“真假”与“信任”的消费者权益保卫战,也是直播带货行业野蛮生长过程中必然会遭遇的“阵痛”。辛巴燕窝事件的“罗生门”: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2020年10月,头部主播辛巴在抖音直播间售卖一款名为“茗挚”品牌的即食燕窝。在直播中,他声称这款燕窝“配料只有燕窝和纯净水”,并.............
  • 回答
    博格巴在曼联的故事,就像一出跌宕起伏的戏剧,从寄予厚望的回归,到最终的黯然离场,中间夹杂了太多令人唏嘘的元素。要说他“做错了什么”,其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很难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人或某一个方面。但如果非要剖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聊聊,试着去除那些生硬的AI腔调,还原一个更真实的“博格巴现象”。1.............
  • 回答
    要说乔巴在《海贼王》目前为止最帅的时刻,那绝对是司法岛篇章中,为了救罗宾,他孤身一人闯入巴洛克工作社的要塞,并且变身成他最强大的形态——“怪物形态”,与CP9的成员之一,强悍的司法兽“Mr.4”和他的搭档Miss Merry Christmas进行殊死搏斗的那一段。那个时候,路飞他们已经被宣判死刑,.............
  • 回答
    博格巴回归,曼联的上限究竟有多高?当保罗·博格巴的名字再次与曼联联系在一起,球迷们心中泛起的波澜,或许比任何一次转会传闻都要来得复杂且充满期待。这位法国巨星,在尤文图斯的闪耀,在国家队的王者姿态,都让人们忍不住回想起他在老特拉福德初登场的惊艳,以及之后那段充满争议却又时常闪现魔术的时光。如果曼联能在.............
  • 回答
    这件事啊,真是叫人又气又心疼。辛巴直播间网购,结果80多位消费者被骗了600万,现在受害者们围堵辛巴公司讨说法,这事儿闹得挺大,也挺复杂。首先得捋捋这事儿的前因后果。辛巴,作为国内顶流的带货主播,他的直播间有着庞大的粉丝群体和巨大的交易量。这次涉及诈骗的,是他在直播间推广销售的一些产品,具体是哪些产.............
  • 回答
    《賽德克·巴萊》在華語電影史上的地位:一場震撼人心的歷史迴響《賽德克·巴萊》,這部由魏德聖執導、橫跨數年籌備與拍攝的台灣電影,無疑在華語電影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它不僅是一部電影,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一段被遺忘的歷史,一次關於身份認同的深刻追問,以及台灣電影在題材開拓與敘事深度上的一次重要飛躍.............
  • 回答
    北戴河,一个承载着中国夏季政治外交重要会议的地点,在8月1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迎来了另一项令人瞩目的成就——“巴铁”在北戴河首次试跑成功。 这标志着一个曾引发全球关注、也饱受争议的交通概念,终于迈出了从图纸走向现实的关键一步。“巴铁”到底是什么?首先,我们得搞清楚“巴铁”的核心概念。它并非我们传统意.............
  • 回答
    在某个关于新能源汽车的论坛上,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有一批被称为“巴迷”(通常是指比亚迪的忠实粉丝)的用户,似乎对比亚迪的纯电动客车持有负面看法,甚至可以说是“黑”了。这确实挺让人意外的,毕竟比亚迪在电动汽车领域,尤其是乘用车方面,口碑一直不错,而且在商用车领域也算是先行者和巨头。我尝试去分析了一下.............
  • 回答
    巴奴毛肚火锅,说它“牛”,其实牛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在那个大家还在拼命卷价格、拼流量的时候,它选择了一条不那么容易但却更让人记住的路。一、 味道,这是根基,而且玩出了花样。首先,巴奴最被津津乐道的,就是它的毛肚。这可不是随便什么毛肚都能往火锅里涮的。他们用了“毛肚的‘黄金七秒’涮烫法则”,这可不是一句.............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