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既然知道苏联都是烂路,为什么德国在“巴巴罗萨”前后不大量生产列装履带/半履带式车辆用于后勤和机动呢?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初期德军东线作战的一个核心困境:有限的工业产能与不断膨胀的战争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对战局走向的战略误判。 简单地说,德国并非不知道苏联的烂路问题,也并非没有履带式车辆,但他们无法,或者说不愿在“巴巴罗萨”之前大规模列装更多履带/半履带车辆用于后勤和机动,原因错综复杂,且环环相扣。

首先,咱们得掰扯一下德国当时工业生产能力的现实。

1. “闪电战”的设想与对速胜的预期: 希特勒和德军高层对“巴巴罗萨”的设想,是基于一种“ Blitzkrieg ”(闪电战)的辉煌成功。他们认为,凭借德军精锐的装甲部队和航空兵,可以迅速突破苏军防线,瓦解其抵抗意志,在几个月内就结束战争。在这种“速胜”的战略构想下,他们并没有为长期、艰苦的后勤保障需求做充分准备,更不用说为穿越广袤、崎岖的苏联腹地而设计和生产大量的重型、专用后勤车辆。

2. 优先满足一线作战部队: 德国工业的重心,在那时几乎全部放在了生产坦克、飞机、火炮等直接参战的作战单位上。装甲部队是“闪电战”的核心,它们的数量和质量是优先保证的。配套的后勤和工程车辆,自然要往后稍稍。你想啊,战车开不进去,没有履带式牵引车拉,炮弹、油料、粮食怎么运?但当时更紧迫的是让前线的装甲师能有更多的坦克去冲锋。

3. 履带式车辆的成本与复杂性: 履带式车辆(无论是全履带还是半履带)在设计、制造和维护上,都比轮式车辆要复杂得多,成本也高昂得多。一辆半履带车,它的履带、悬挂系统、驱动轮、诱导轮等部件,制造工艺要求更高,生产周期更长,消耗的材料也更多。如果把这些产能挤出来,就意味着要少生产多少坦克、多少卡车?在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德国人做出了“取舍”。

4. 对轮式车辆的信心与局限: 在欧洲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在战前,德国的公路网相对发达,而且在设计和生产轮式卡车方面,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许多德国的重型军用卡车(如Saurer、MAN、Opel Blitz等)在设计上已经考虑到了通过性,尽管与履带车辆相比,它们在泥泞和雪地里的表现会大打折扣,但在德军高层看来,在“闪电战”的预期下,这些轮式车辆的运力已经足够应付初期阶段。

其次,我们得看看德军对苏联战场情况的认知偏差。

1. 低估苏联的抵抗韧性: 德国人普遍低估了苏联的动员能力、工业生产能力以及人民的抵抗意志。他们原以为苏军不堪一击,可以在短时间内崩溃。这意味着对持久战和恶劣后勤环境的准备就显得不那么必要了。

2. 对“烂路”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 虽然德国人知道苏联的公路不如西欧,但他们可能没有充分预料到,在没有季节性维护的情况下,那些所谓的“路”在雨季会变成沼泽,在冬季会变成冰封的雪原,其对机械化部队的阻碍程度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他们的很多履带式车辆(比如早期的Sd.Kfz. 251半履带车)本身的设计,更多是为欧洲的良好路况和轻度越野设计的,并非为应对苏联那种极端恶劣的条件。

3. 后勤车辆的“兼顾”: 德国也确实装备了一些半履带式车辆,比如Sd.Kfz. 251系列。它们被广泛用作装甲运兵车,但也承担了一部分运载和牵引任务。此外,还有一些牵引车(如Sd.Kfz. 7、Sd.Kfz. 9)是履带式的,用于牵引火炮和损伤的车辆。但这些数量相对有限,而且更多是为了直接作战支持,而非大规模、全天候的战略后勤。

再者,技术与设计的取舍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1. 陆地巡洋舰(Landkreuzer)的挑战: 制造大型、重型的履带式后勤车辆,例如能够搭载大量物资、油料,或者能够牵引重型装备(如大口径火炮、坏掉的坦克)的履带式“卡车”,其技术难度和成本是巨大的。你需要强大的发动机、 robust(坚固)的履带和传动系统,以及高超的制造精度。德国虽然有技术,但要实现大规模生产,并保持可靠性,在当时是个巨大的挑战。

2. 履带的磨损与维护: 履带式车辆最大的缺点之一就是履带的磨损。在苏联那种多变的地形下,履带的磨损速度会更快,需要更频繁的维护和更换。这意味着需要大量的备件和专业的维修人员,这进一步增加了后勤的负担。

3. 轮式车辆的“升级”尝试: 德国也尝试过通过改进轮式车辆的性能来应对苏联的路况。例如,为卡车安装更大的轮胎、更强的发动机、改进悬挂系统,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允许车辆在不那么恶劣的路段尝试“半履带化”(例如在车后加装附加履带,但这种方案的效率和可靠性都远不如原生设计的半履带车)。

总结一下, 德国在“巴巴罗萨”前后不大量生产列装履带/半履带式车辆用于后勤和机动,并非因为“不知道”苏联路况差,而是因为:

战略误判: 对速胜的迷信,导致对后勤的准备不足。
工业瓶颈: 产能有限,优先满足一线作战需求。
成本与复杂性: 履带式车辆制造和维护成本高,技术要求高。
技术取舍: 对轮式车辆抱有一定期望,且大规模生产履带式后勤车辆的技术和经济难度巨大。

总而言之,这是一系列战略、经济、技术和认知上的“一步错,步步错”。当战争走向消耗战,而苏联的严酷环境暴露无遗时,德军的后勤体系就面临了难以弥补的短板。他们后续虽然也在不断改进和增加履带式车辆的生产,但为时已晚,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东线战场后勤的困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给德三那么多资源吗?丫变得出来吗?

user avatar

在有一定硬化程度的路面上,轮式载重车辆是效费比最高的运输方式。

任何运输手段本身都是有消耗的,以前冷兵器时代,沈括记载从汴京运送粮食到河北,“十之存一”,这样的运输效率不仅严重影响实际送到物资的数量,在财政上也是不可持续的。

履带车辆存在大量的结构死重(履带、负重结构等),在发动机性能一致的前提下,要么可运输的数量不如轮式,要么运输相同数量的消耗大于轮式,因此不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是尽量不用履带车当常规运输工具的,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卡尔尤斯的“虎”式坦克也担负过给前方的步兵送饭的任务~

技术到了现代,由于电机驱动技术的发展,载重车辆可以进化到小型汽油机柴油机发电,带动电动机驱动车轮,可以相对进一步减少载重运输时的油耗。

user avatar

时常搞不懂为什么有人问问题和答问题之前都不查点资料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初期德军东线作战的一个核心困境:有限的工业产能与不断膨胀的战争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对战局走向的战略误判。 简单地说,德国并非不知道苏联的烂路问题,也并非没有履带式车辆,但他们无法,或者说不愿在“巴巴罗萨”之前大规模列装更多履带/半履带车辆用于后勤和机动,原因错综复杂,且环环相扣。首.............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制造”与“酿造”之间本质的区别。虽然我们知道酒的最终成分——主要是乙醇(酒精)——可以通过化学合成得到,但人们之所以选择“酿造”而非“制造”,背后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技术、经济以及感官体验等多方面的考量。这就像我们知道面包的面粉可以化学合成,但我们仍然选择烘烤,因为.............
  • 回答
    这是一个困扰了很多人心头的问题,也是一个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深入思考的议题。你提出了一个核心的矛盾:既然有潜在的灭绝风险,为什么我们还要执着于发展人工智能?这背后牵扯到的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考量,更是人类自身的欲望、本能、以及对未来的复杂预判。首先,我们要明白,任何一项颠覆性的技术,从火到核能,再到如今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我们对宇宙尺度和时间尺度的理解,以及人类目前的能力和对未来的规划。虽然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的碰撞听起来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危机,但事实上,我们不必为此感到恐慌,更谈不上“从现在开始准备逃离银河系”。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原因:1. 时间的尺度:一个极其漫长的未来首先,最关键的一.............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到底,是经济和文化相互交织催生出的复杂现实。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承认,现在确实很多地方“男的不好找对象”,这背后是生育率下降、人口结构失衡的长期结果。但你问为什么在这种大背景下,女婴还是会受到“迫害”,这就像问,一个地方都缺水了,为什么还有人要浪费水一样,原因往往不在于“缺”,.............
  • 回答
    人既然知道努力就可以进步,为什么还是会不努力?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深刻的问题,背后涉及到的心理、生理、社会和环境因素错综复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一、心理层面的阻碍1. 畏惧失败与挫败感: 内在的恐惧: 很多人内心深处对失败感到恐惧。他们担心付出努力后,如果结果不如预期,会感到沮丧.............
  • 回答
    这是一个关于信仰、反叛和永恒斗争的深刻问题,牵涉到我们对“撒旦”这个概念的理解,以及它在不同宗教和哲学传统中的含义。如果我们要细致地探讨这个问题,就需要剥离掉那些过于教条化或简单化的解释,尝试去理解一个被描绘成“对抗”但又“不敌”的存在的动机。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撒旦”这个形象是如何被塑造出来的。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古代中国人在天文学、农业以及文化上的深层考量。明明掌握了可以相对精确地反映太阳运行规律的二十四节气,为什么最终选择的却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阴阳合历(也常被俗称为“农历”),而不是像西方那样纯粹的阳历呢?这背后并不是因为古人“不知道”阳历的好处,而是他们有更切实的需要和更全面的.............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三体》中一个引人入胜的逻辑悖论。三体人如此谨慎,以至于连地球的引力都视作威胁,却又在看似与黑暗森林法则相悖的情况下,为监听站设计了无线电发射功能。要详尽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理解三体文明的生存逻辑、技术能力以及他们对黑暗森林法则的解读。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黑暗森林法则对三体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深刻,也触及了人性的复杂角落。明明知道杀人解决不了问题,那为什么还有人会走上这条不归路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太多深层的原因,远远不是简单的“解决不了问题”就能概括的。我尝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希望听着能觉得像是个人在跟你聊:1. 情绪的洪流冲垮了理智的堤坝你提到了“财产纠纷”和“.............
  • 回答
    “我们的家园终将走向终结”,这似乎是一个冰冷的预言,一个深植于我们文明肌体里的警示。正是因为这份对未来的清醒认知——也许是来自地质变迁的证据,也许是气候变化的严峻现实,又或者是宇宙本身的浩瀚无垠所带来的渺小感——才让一部分人心中燃起了那份对星辰大海的渴望,以及一个看似简单的疑问:既然如此,为何不倾尽.............
  • 回答
    这是一个直击人性、直击国家运作核心的终极问题。我们都知道战争的残酷,也都知道它可能带来的灭顶之灾,但历史的车轮却一次又一次地碾过和平的土地,留下血与泪的印记。为什么?这个问题,要从很多层面去剖析,它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恶果。首先,我们得承认,国家并非一个能够独立思考、拥有.............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火影忍者》世界观中一些核心的设定和人物的价值观。要解释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首先,理解“秽土转生”这门禁术本身。 条件的苛刻: 秽土转生可不是谁都能用的。施术者需要掌握死者的DNA样本(比如头发、血液),并且要进行繁琐的仪式。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风险.............
  • 回答
    2022年美国加息股市暴跌,这并非什么难以预测的“黑天鹅”,而更像是一场早有预兆的“风暴”。面对加息这个明确的信号,你说美国人难道不知道吗?美国人当然知道,而且知道得非常清楚,因为加息的决策者正是他们自己——美联储。预兆与认知: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美联储加息的动因,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抑制失控的通货膨胀.............
  • 回答
    你遇到的这种情况,其实挺常见的,尤其是在长辈和晚辈之间。你心里觉得奶奶的关心有点“过载”了,但奶奶那边却觉得自己是出于好意,结果就产生了误会。这背后涉及到的心理现象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1. 代际沟通的鸿沟与期望错位 奶奶的视角: 对她来说,年轻时可能物质条件不那么好,或者经历过饥荒、疾病等,所.............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都有的疑问。知乎上关于华为的讨论,可以说是意见群体特别活跃的平台,里面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有赞赏,有批评,有分析,也有情绪化的表达。正因为观点驳杂,才容易让人产生“华为被说的一无是处”的印象。但另一方面,现实数据摆在那里——每年应届生涌入华为的数量确实非常可观,这.............
  • 回答
    教材固然提供了扎实的知识基础,但课堂的价值远不止于此。课堂的存在,是对知识学习过程的丰富、深化和全方位体验,它弥补了教材作为静态载体所无法提供的动态、互动和个性化学习的可能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为什么需要课堂的存在:一、 课堂是知识的“活化器”:将静态知识转化为生动体验 教师的讲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老用户心中的那份怀旧情结。当初的知乎和B站,确实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和对互联网社区的某种理想。那么,为什么我们不直接复制粘贴,重新打造一个“当初那个样子”的平台呢?这背后涉及很多现实的因素和演变的必然。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聊。一、 “当初那个样子”到底是什么意思?.............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直指了学习与生活的本质联系,同时也触及了我们对“有用”的定义。学习,固然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但“无用的知识”却并非全然的洪水猛兽,它有着比我们想象中更微妙也更深远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白,“生活”这个词的内涵远比我们日常琐碎的柴米油盐来得宽广。 生活不仅仅是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更是关乎精.............
  • 回答
    《连城诀》里,梅念笙身怀《连城剑诀》秘籍,又知晓诀窍,为何却不曾动念去寻那藏宝之处?这事儿,细究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里面门道多了去了。首先,咱们得说说梅念笙这个人。他是个什么出身?是做官的,而且是当了戚长发的师弟,官做到了总兵。你想想,当了总兵的人,在那个年代,家底能差到哪里去?家有万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