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既然知道努力就可以进步,为什么还是会不努力?

回答
人既然知道努力就可以进步,为什么还是会不努力?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深刻的问题,背后涉及到的心理、生理、社会和环境因素错综复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一、心理层面的阻碍

1. 畏惧失败与挫败感:

内在的恐惧: 很多人内心深处对失败感到恐惧。他们担心付出努力后,如果结果不如预期,会感到沮丧、无能,甚至怀疑自我价值。这种恐惧会导致他们选择“不尝试”,从而避免了可能的失败,但也错失了进步的机会。
过去的负面经历: 如果一个人过去有过多次努力却遭受重大失败的经历,这些经历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他们可能会潜意识里认为“反正努力也没用”,于是消极地回避挑战。
完美的追求: 有些人对“完美”有着极高的要求。他们认为如果不能做到最好,还不如不开始。这种完美主义使得他们因为害怕达不到理想状态而迟迟不行动,陷入“分析瘫痪”。

2. 缺乏内在驱动力(动机不足):

目标不明确或不具吸引力: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努力,或者目标本身并不吸引人,那么他很难产生持续的动力。例如,一个被父母强迫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即使知道学习会带来“进步”,也难以产生内在的学习热情。
缺乏即时反馈和奖励: 努力的成果往往是滞后的,而大脑更倾向于追求即时满足。如果努力得不到及时的肯定或奖励,人们容易感到枯燥和疲惫,从而失去动力。
价值感缺失: 努力本身需要被赋予价值。如果一个人不认为所做的事情有意义、有价值,或者看不到努力与自身价值观的联系,那么他就不太可能投入精力。

3. 习惯与惰性:

舒适区的魔力: 人们天生倾向于保持现状,因为舒适区是最安全、最省力的地方。走出舒适区需要克服阻力,需要付出额外的精力和勇气。长期处于安逸状态,会加剧惰性,让人难以适应和接受改变。
“帕金森定律”与“彼得原理”的衍生物: “帕金森定律”指出工作会填满所有可用的时间,而“彼得原理”指出人在组织中会晋升到其无法胜任的级别。虽然不直接是关于不努力,但它们都暗示了组织和个人都可能存在一种“维持现状”的倾向,而非持续的进取。

4. 注意力分散与即时诱惑:

信息爆炸时代: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娱乐、社交媒体、游戏等都提供了丰富且即时反馈的刺激,极易分散人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沉溺于眼前的短暂快乐,而忽略了长远的目标。
情绪波动: 人的情绪是波动的。当感到疲倦、沮丧、焦虑或无聊时,就很难提起精神去努力。这些负面情绪会像“能量吸血鬼”一样消耗人的行动力。

5. 自我效能感不足:

“我不行”的信念: 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如果一个人长期以来都觉得自己“能力不行”、“运气不好”,那么即使知道努力会进步,也难以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从而选择不行动。

二、生理层面的因素

1. 能量与资源的限制:

身体疲劳: 人的身体是有限的能量来源。如果一个人睡眠不足、饮食不均衡、缺乏运动,身体会处于疲劳状态,大脑和身体都难以产生足够的精力去投入到需要努力的任务中。
精神疲惫( Burnout): 长期过度劳累或压力过大会导致精神疲惫,即使知道努力能进步,也可能因为心力交瘁而提不起劲。

2. 生物本能的“节能模式”:

进化心理学视角: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看,生物倾向于保存能量以应对生存挑战。在没有明显生存威胁的情况下,大脑可能会默认进入一种“节能模式”,即避免不必要的体力或脑力消耗。

三、社会与环境层面的影响

1. 社会环境的“内卷”与“躺平”:

过度竞争与内卷: 在某些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内卷”现象严重,即使付出巨大的努力,回报也可能不成正比,甚至难以超越他人。这会让人感到“内卷无意义”,从而产生“躺平”的想法,即放弃竞争,降低期望,以求得心理上的解脱。
周围人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身边的人普遍不努力,或者对努力持消极态度,那么这种氛围也很容易影响到个体,让他觉得“大家都这样,我没必要特殊”。

2. 外部奖励机制的缺失或不公平:

缺乏正面激励: 如果社会或组织缺乏对努力者的有效激励和奖励机制,或者奖励机制不公平,那么人们的努力动力就会受到影响。
结果导向的评价: 有时社会更看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中的努力。如果努力的过程不被认可,只看最终是否成功,那么人们可能会因为害怕不成功而被否定,反而不敢轻易尝试。

3. 对“成功”定义的误解:

狭隘的成功定义: 社会上对“成功”的定义往往是单一的,例如财富、地位、名声等。如果一个人不追求这些表面的成功,或者认为通过其他方式也能获得满足感,那么驱动他努力的外部动力就会减弱。

4. 缺乏有效的引导与支持:

教育和家庭环境: 从小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例如过度溺爱,或者教育方式过于严苛而缺乏鼓励,都可能影响一个人形成健康的努力观。
缺乏榜样和指导: 没有好的榜样可以学习,也没有人能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使得个人在面对困难时感到孤立无援。

总结

所以,尽管人们知道努力可以进步,但影响他们是否“努力”的因素远不止“知道”与“不知道”这么简单。

心理上的恐惧、惰性、动机不足、不确定性 是最直接的“阻力”。
生理上的疲劳、能量限制 是现实的“制约”。
社会环境的压力、缺乏支持、奖励不公 是重要的“外部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使得“知道努力就能进步”变成了一句道理容易懂,但实践起来却困难重重的事实。要克服这些障碍,需要个体在自我认知、情绪管理、目标设定上做出努力,也需要社会环境提供更积极的支持和引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努力了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会很轻松哟。

user avatar

空旷的训练馆里传来时断时续的砰砰声。


“年轻人,你为什么还没走?” 教授走到发出声音的位置问道。


小伙子转过头,见是教授,于是气喘吁吁地回答:“我想多练一会,打会沙袋,今天要打够1000拳再走。”


教授走过去看了看小伙子流血的拳峰,摇头道:“打沙袋?我看是沙袋在打你,空手道不是这么练的。”


“那您说该怎么练?”


教授紧了紧腰间的黑带,退后了两步,冲小伙子招了一下手:“来。” 说罢,眼神凛冽地摆出了实战式。


小伙子愣了一下,咽了口吐沫,向教授行了个礼,也摆出实战的架势,朝教授慢慢蹭过去。


在压抑的呼吸声中,两人越来越近,最后指尖轻轻触碰在了一起,小伙子突然发力,一记左平勾掏向教授胸口,刹那间,小伙子心里一惊:“触感不对!” 紧接着白光一闪,小伙子就觉得迎面吹来一股风,再睁眼一看,教授的腿已经停在自己脖子上。


“这一腿要是不收力,明天的实验课您也就看不见我了。” 小伙子沮丧地坐在地上:“看来我真的不适合练空手道。”


教授收腿站好:“你说什么?”


“我说我不适合练空手道!!” 小伙子有些恼怒,说完不再看教授。


“年轻人,你说了一句彻头彻尾的蠢话。”


“蠢在哪了?您看我多下了多少功夫?!吃了多少苦?我连校赛的第一轮都过不去!我没这个天赋!” 小伙子委屈地举起伤口绽裂的双手给教授看。


教授:“你蠢就蠢在迷信上,你就好像斯金纳的鸽子。”


“什么的鸽子?”


教授:“斯金纳的鸽子,斯金纳是一代心理学宗师,他在1948年曾经发表了一个广受关注的论文,以解释鸽子的是如何在实验环境下变得迷信的。” 教授戴上眼镜不疾不徐地说。


“这个实验具体来说是这样的,斯金纳将8只鸽子分别置于彼此独立的8个箱子内,箱内设有机关,每隔15秒就会有食物落下给鸽子喂食。几天之后,两个独立的观察者分别记录了这8只鸽子的行为。观察者们发现,这8个鸽子中有6只都在行为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有的鸽子会刻意地逆时针转圈,而有的鸽子则会反复地用头部撞击箱子的某个角落,这些行为都是之前未曾观察到的。”


小伙子不耐烦地摊手:“您老毛病又犯了,讲个道理非得扯出八百里远再绕回来,鸽子吃饲料和我练空手道有鸡毛关系?!”


教授:“你知道鸽子为什么会不停地重复奇怪的行为吗?斯金纳认为,那是因为鸽子迷信了,鸽子们认为一定是自己做了某个动作才导致饲料出现的,如果想让饲料再次出现,自己也就要重复之前求食舞的特定动作才行,像鸽子这样,在时间上仅仅有先后顺序的两件事之间强行建立因果关系,就是迷信的本质。”


小伙子听到这,慢慢站起身来,疑惑地看着教授。


“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只有鸽子会迷信,人也会,从梯子底下走就会倒霉,打碎镜子就会有血光之灾,拜某个观音像就能怀孕,转发杨超越的照片就能摇上号,这些都是迷信,但还有一种迷信在这片土地上四处弥漫,危害甚广,可绝大多数人都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教授语音越发地低沉。


小伙子听得有些害怕:“什么迷信?”


教授双眼盯住小伙子的脸:“很多人认为,只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承受痛苦,人就能取得进步,然而,这根本就是彻头彻尾的迷信,这是在痛苦和进步之间强行建立的因果关系,其实这种因果根本不存在。”


“可是超凡的技艺难道不是努力苦练的结果吗?!这是常识啊!” 小伙子迫不及待地反驳起来。


“话是不错,但你理解反了,努力取得进步的过程中确实有很大可能承受痛苦,但承受痛苦并不一定带来进步,痛苦和煎熬并不是进步的真正原因。”


小伙子:“那什么才是进步的原因?!”


教授:“科学正确的训练才是。”


小伙子满头问号地站在原地,说不出话来。


教授慢慢走到小伙子身边:“用两位美国心理学家艾利克森和普尔的话说,如果你真的想在某个领域里取得进步,你需要做到三个F。” 教授说着竖起三个手指。


小伙子:“什么三个F ?!”


“所谓的三个F,就是Focus专注、Feedback反馈、以及Fix it修正,概括来说,3F就是一种刻意为之的练习,这样做是取得进步的一种有效手段。” 教授指着小伙子训斥道:“像什么‘我没有这方面的天赋’,‘我不适合干这个’,‘我天生就不是这块料’,这都属于概而括之大而化之的屁话,只能打击人的信心,对你一点实际帮助都没有,要想真的提高水平,你需要在练习中解决一个个具体切实的小问题,不断地积跬步为千里,积小胜为大胜,才能最终脱胎换骨,只要有科学正确的训练,凡人也能成为大师。”


小伙子一脸不解:“那我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教授:“首先,第一条,集中注意力,你先把你那无线耳机摘了,练习时要心无旁骛高度集中,而且训练时间不宜太长,否则注意力一下降就谈不上什么训练效果了。” 小伙子赶紧把耳机摘了。


“第二条,反馈,所谓的反馈就是你每做一次动作,就要知道你做的正确与否,你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你的拳法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你的拳头力量虽足,但落点不准,勾拳打在对方胸口上根本没用,你要打这...” 说着,教授用手指点了点小伙子的身侧,“你要用拳峰勾对方的第11根肋骨,这根骨头很脆弱,容易折断,而且挨着肝脏,甭管对方多么强壮,被拳法震荡肝脏也只有满地打滚的份,现在你做进攻方,我给你反馈。”


小伙子于是贴上去,用勾拳连续进攻教授的肝部。


“落点不准...再来...”


“步伐没跟上...再来...”


“别光用胳膊的力量,转腰...再来...”


“很好,这下有了,记住这种感觉,争取在下一次重现,很好,再来...”


半个小时后,小伙子累的满头大汗,气喘连连,教授也微微出汗:“很好,你注意力一直很集中,之前的臭毛病也改了不少,现在已经能连续地打出10次正确的勾拳了,说明技术在渐渐稳定,这就是第三个F即修正要达到的目的,今天就先到这,离比赛还有一月,咱们每天都来练。”


小伙子累的直晃悠:“教授,您确定这么练真的有用吗?”


教授一边往外走一边说:“1968年的时候,美军飞行员在越战中吃了亏,一度被打出1:1的战损比,也就是说每击落对方一架战机,自己也要损失一架,这个成本是美军难以承受的,所以美军开展了王牌飞行员学校计划。”


小伙子跟在后边一边走一步调侃:“嚯,您这又扯到越战了,然后呢?”


教授:“然后美军组织了最好的飞行员做教官,让学员不断地模拟空战,并且把演习过程记录下来,学员落地以后,立刻开展作战报告会,教官会对之前的演习进行批评总结,然后学员们带着这次教训再进行下次空战,就这样不停地反馈-修正-反馈-修正,等双方1970年再次交手时,你猜战损比达到了多少?”


小伙子:“大概1:2...?”


教授:“按美国人自己的说法,特训后,他们平均每损失1架战机,就能击落敌方12.5架战机,美国人说不定在吹牛,但受过特殊训练的那部分飞行员在战绩上大大提升了却是真的,其他没接受同样训练的美军飞行员战绩依然很挫,这就是刻意训练的结果,只要有大量科学的训练,就能够诞生高手,不仅仅是驾驶战斗机和空手道,各行各业都是如此。”


小伙子跟在教授后边怀疑地问:“真...真的吗?”


教授停住脚步,转过头看向小伙子:“年轻人,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你或许想说,这世界上有些人就是生来有问题,也许他们天生不能辨别颜色,也许他们天生无法听准声音,这确实会在美术和音乐等领域带来麻烦,但那毕竟是少数,是特例,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声称自己不适合做某事的人其实根本就是在胡扯。”


教授意味深长地补充道:“他们没有取得进步是因为他们没有以正确的方式练习,他们无法坚持下去是因为他们迷信地认为只要承受痛苦就能取得进步,可当痛苦过后没有迎来进步时,他们又觉得是命运欺骗了他们,于是开始自暴自弃。”


教授完全转过身来,神色凛然:“而且你要记住,就算你是特例,你生来就具有某些缺陷,也不意味着你无法成为高手,人的命运是二级混沌系统,这意味着你对它的态度会反馈回它本身,一个人对自己命运的预期最后往往都会成真,所以你绝不能对自己有任何怀疑,那是在毁你自己。” 说到这,教授拿出手机递给小伙子看。


屏幕上是两张照片,一个没有四肢的年轻人在和人摔跤。


小伙子一脸震惊:“这人是谁?!”


教授:“他叫Dustin Carter,5岁的时候他有过一次严重的感染,为了保全性命不得不截去四肢,如果没有器械的帮助,他只能在地上靠蠕动前行,但我再告诉你一件事,后来Dustin开始练习摔跤,然后在比赛中一路碾压,把各界高手摔得七荤八素,最后这个没有四肢的人取得了州际摔跤冠军。”


小伙子犹如被雷电轰顶,愣在原地说不出话来。


教授收起手机盯着小伙子:“所以,年轻人你要记住,你命由你不由天,以后像‘我天生就不是这块料’这样的屁话不要让我再从你嘴里听到。” 说罢,教授转身消失在体育馆的门口。


一个月后,教授正在教室里写着板书,突然,教室的门开了,小伙子捧着一个巨大的奖杯走进教室:“教授,很抱歉我迟到了,您知道,冠军领奖被安排在了最后,耽误了一些时间。”


教授举着粉笔笑了:“你可真是一个天才,我一早就看出来了。”


user avatar

有一点,上面的答案都没有说到。

「努力就可以进步」,这个信念本身,就是很沉重的。——越是把这句话当回事的人,生活中往往越是受到束缚,有压力。他们很可能会取得进步,但是,需要克服远远更多的阻力。

下面是详细解释:

什么叫努力?努力并不是一种客观的对行为的定义——小明今年看过100本小说,还在豆瓣写了100篇书评,每天都写到凌晨1点。请问这个行为是否叫努力?我想大多数人的答案是:不一定。

一方面得看小明做这些事的状态,他是很享受做这些事呢?还是硬撑着勉为其难?

——假如这就是小明的一个业余爱好,看得高兴,写得轻松,我要说小明是个努力的人,你多半会撇撇嘴不同意:这就算努力了啊?我刷美剧还刷了100部呢,每天还能刷到凌晨2点呢。

所以,努力这个词本身,必须要包含「克服痛苦」的元素在内。

但是克服痛苦,就可以算作努力了吗?也不一定。

在「

为什么心急如焚时间很紧的人反而更愿意选择游戏?

」这个问题的说明里,提到过一个现象:

「题主并不是一个喜欢游戏的人,实际上我玩游戏并得不到快感,并且觉得厌烦」。那么,他强忍厌烦,一遍一遍地打着毫无快感的游戏,这一行为克服了大量痛苦,但似乎也不算努力?

对此你会有一个很通俗的解释:光克服痛苦有毛用啊?干的又不是正事。

所以,什么是正事,对于努力与否的判定也很关键。

前面的问题,如果加一个预设条件,小明今年准备考研,但是他每天不看书复习,而是焚膏继晷地看小说和写书评,这些事他做得很辛苦,也并不快乐,但他就是忍不住做啊做,反正就是不复习。现在他积累了丰硕的成果,但你还是会觉得他不努力——因为你觉得他干的不是正事。

可是,如果小明是一个专栏作者,职业写书评为生,或者他是大学里研究通俗文学的博士生,总之看小说是他的「正事」。然后,他做出的行为和前面的情况一模一样——已经快看得吐了,但还是很辛苦地看啊看,每天看到凌晨。这时,你一定会对他肃然起敬:真努力啊!偶像啊!

所以一模一样的行为,有时叫做努力,有时不叫做努力,完全取决于参照系。

「努力」逼着你把全部的痛苦聚焦在所谓的「正事」上,也就是,你希望取得「进步」的地方。

现在我们来说进步。

什么叫进步?为什么不是左步右步?不是退步?

「进」代表了一种时间关系上的参照,即「未来要比现在更好」。至于这个「好」在哪里,则取决于不同人的价值观,俗一点不妨是挣钱多少,高尚一点不妨是知识能力的高低,对这个人是复习考研多看两页书,对那个人是多写一篇专栏的稿子,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我提到「进步」的时候,我其实就暗含了一个思想:现在这样,是我不满意的。我不想继续像现在这样。

把以上几点结合起来,我们把「努力就可以进步」这句话,可以翻译如下:

现在这样,是我不满意的。我不想继续像现在这样。我希望能够针对我不满意的方向,持续做一些特定的事情(我知道需要克服大量的痛苦)——但愿,我就终于不用像现在这样了……

「努力就可以进步」,你以为是很积极昂扬的,健康振奋的。

不是,它的潜台词,实则是很阴暗沉重的。最沉重的一点就在于:现在,我不满意自己。

现在,我不满意自己。好好想想,这个信念潜移默化地,给你带来了多少压力。

会让你不快乐,让你觉得现在这些时间都没有价值。

会让你耽于幻想,沉迷于将来有朝一日成功后的如释重负。

会让你忍不住泄气,自怨自艾,精神萎靡,缺乏动力。

「啊,还是先睡一觉,先吃点零食,先刷刷淘宝,养精蓄锐再开始努力好了……」

因为啊,努力,一定是痛苦的。

被这个信念坑苦了的人想:我不想那么痛苦行不行?能不能找一件让我快乐的事情去努力?

把兴趣当做努力方向不就可以了吗?从今以后就研究美剧、电影或游戏为生了不就可以了吗?

这样是不是就乐趣百倍,没有痛苦了啊?——不,这样的结果只会是你慢慢失去兴趣。

然后重新感觉到痛苦……感觉到肩上的担子一天比一天重。

原理很简单:既然努力,你就要当正事来做。

做正事,你一定会想要「进步」。

「进步」我们说过了,就等于说现在——你,还,不,满,意,自,己。

大概就是这样了。努力就可以进步,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怪圈。它创造了痛苦(对自己的不满),同时又指导你用痛苦(努力)去克服这种痛苦。然后如果你做不到,你就会更痛苦。至于说,为什么我做不到?从目前的答案来看,最通常的解释无非就是:因为你还不够能忍受痛苦呀……

我有时会尝试另一种思路,试图帮助别人建立不一样的信念,这样问题会清爽很多。但这个过程非常艰难,也没法通过这道题目解释清楚。我在这里把这个信念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做事就可以有结果,不管做的是什么事,都一样。」

这句话和「努力就可以进步」,实质上是一回事,但是它们背后的情感含义完全不同。如果你用这句话来取代「努力就可以进步」,也许做事对你来说就会容易一些。大家感受一下。

user avatar

在2017年3月,我买入了价值800元的比特股,在6月,这些比特股涨到了80000元以上。虽然我卖的早了,但也赚了15000元。在这三个月里,我并没有为此做任何努力。这个事实摧毁了我对努力就可以进步的信心。

user avatar

因为人们想要的不是进步,而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AKA钱。

不同的努力会带来不同方向、不同速度的进步,同时一定会有成本。比如时间成本。

当发现当前努力方向是个坑的时候自然就不想努力啦。

user avatar

因为我们活成别人眼中的亚子。

进步的目的是什么?是格物明理,是忠两全,还是儿女双全?

成本啊,谁都得为自己的行为付出对应的成本。然而,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汝来不负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