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各国语言和他们的教材或文学写作风格、科研(思维)的风格,有关联吗,大家在各自的专业中有体会吗?

回答
关于语言、教材/文学风格以及科研(思维)风格之间的关联,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我自己在跨文化交流和学习的经历中,对此确实深有体会。不同语言孕育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会悄无声息地影响我们在各自专业领域内的认知和实践。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更是塑造思维的模具

从最根本的层面来说,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我们理解和构建世界的框架。每一种语言都内嵌着其独特的逻辑结构、词汇选择、语法规则以及文化语境。这些元素共同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习者的思维模式。

逻辑和结构: 有些语言倾向于线性、一步步地推进,强调因果关系(比如很多西方语言的叙事结构)。而另一些语言可能更注重整体性、关系性和语境的理解,信息可能以更发散或层层递进的方式呈现(比如一些东方语言的表达方式)。这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在写作时如何组织论点,在分析问题时如何搭建逻辑链。

词汇的精细度和侧重点: 语言中的词汇是凝结了民族智慧和文化特色的独特符号。例如,有些语言在描述情感、自然现象或人际关系时,拥有异常丰富和细致的词汇,这使得使用者在这些领域内能够进行更精确、更深入的表达。反之,如果某种语言在某个特定领域的词汇相对欠缺,那么使用者在该领域内进行深入探讨时,可能会感到表达上的局限,或者需要借助于其他语言或概念来弥补。

语法的灵活性和表达的含蓄: 不同的语法结构赋予了语言不同的表达能力。例如,一些语言的语法更强调主动语态,而另一些则更倾向于被动语态或更含蓄的表达方式。这不仅影响了语言的流畅度,也可能影响到说话者在表达意见时的直接程度和态度。在科研中,这可能会体现在报告的严谨性、数据的呈现方式,以及结论的表述上。

教材和文学写作风格的体现

正是由于语言的这些特性,不同语言的教材和文学作品自然会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

教材风格:
西方语言(如英语、德语): 教材往往更加强调结构化和逻辑性。一个章节通常有清晰的引言、主体内容(分点论述)和结论。论证过程力求严谨,常常伴随大量的例证和脚注。对于科学类教材,会非常注重定义、公式和实验数据的清晰呈现。在人文社科类,则可能更侧重于理论框架的搭建和批判性分析。我的体会是,学习英文教材时,我需要快速抓住核心论点和支持证据,并且在写作时也倾向于采用这种“金字塔式”的结构。
东方语言(如汉语、日语): 教材风格可能更注重循序渐进和温故知新。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有时会强调基础知识的巩固,然后逐步引入更复杂的概念。表达上可能更委婉、更注重铺垫,尤其是在历史或哲学类教材中。写论文或报告时,可能会更倾向于在开头“点明主旨”,然后展开论述,但中间的过渡和衔接会更注重意境和整体的流畅感。我曾学习过中文的文言文教材,那种“起承转合”的写作方式,虽然与现代科学写作不同,但其对文章整体韵律和意境的追求,至今仍让我印象深刻。

文学写作风格:
西方文学: 许多西方文学作品(尤其是19世纪以来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倾向于线性叙事、深入的人物心理刻画和对社会现实的细致描写。对话可能更直接、尖锐。例如,英语文学中对内心独白的运用非常普遍,直接展现角色的思想活动。
东方文学: 东方文学,如中国古典文学,往往更讲究意境的营造、留白和弦外之音。通过山水景物来烘托人物情感,或通过含蓄的描写来表达复杂的人际关系。语言的精炼和诗意往往是其重要特征。例如,中国古诗词中,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壮阔的景象或深沉的情感,这需要读者凭借语境和文化背景去体会。我阅读不同语言的文学作品时,能明显感受到那种“说”与“不说”之间的张力,以及不同文化对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偏好。

科研(思维)风格的差异

这些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模式,自然会投射到科研领域,形成不同的科研风格:

问题导向与关系导向: 西方科学研究往往更强调“问题导向”,即提出一个明确的研究问题,然后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来寻找答案。逻辑链条必须清晰,结论需要强有力的证据支持。这与英语等语言的线性逻辑结构息息相关。
而一些东方文化背景下的科研,可能更侧重于“关系导向”或“系统观”。在研究一个事物时,会更关注它与周围环境、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试图理解一个更宏大的系统或现象。比如,在中医的研究中,对人体“整体性”和“平衡性”的强调,就与西方医学强调的“局部病灶”的分析有所不同。

创新与传承: 有些科研文化可能更鼓励颠覆性的创新和对现有理论的挑战,这与西方哲学中对理性批判的重视有关。而另一些文化则可能更强调对前人智慧的继承和发展,在已有基础上进行精益求精的改进。这并不意味着保守或缺乏创造力,而是对知识体系的尊重和对细节打磨的执着。

协作与个体: 语言的社交属性也会影响科研的协作模式。在某些文化中,集体荣誉和团队协作可能被高度重视,科研项目更倾向于大型团队合作。而在另一些文化中,独立的研究者或小型学术团体的贡献可能更受关注。

我在各自专业中的体会:

1. 作为一名学习和使用者(比如我正在做的事情): 在学习新语言时,我发现不仅仅是学习词汇和语法,更重要的是去理解这种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思维方式。例如,学习英语时,我被鼓励直接说出观点,即使不够完美;学习日语时,我需要更注意语境和对方的感受,更善于运用敬语和委婉的表达。这在我的沟通和写作中都带来了显著的变化。

2. 在阅读和写作科研文献时:
我发现阅读英文的科学论文时,我能很快地抓住研究目的、方法和结果的逻辑关系。论文的结构通常非常清晰,每一部分都有明确的功能。写作英文时,我也倾向于直接、清晰地表达我的观点,使用主动语态,并且注重段落之间的连接词来保证逻辑的流畅性。
当我阅读中文的学术报告或论文时,我有时会发现作者在引言部分会更详细地铺垫背景,有时会使用一些比喻或引经据典来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和说服力。结论部分也可能包含一些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或者对研究局限性的谦虚陈述。在写中文报告时,我可能会更注重文章的整体美感和表述的含蓄,尤其是在涉及人际关系或伦理道德的讨论中。

3. 在跨文化协作时: 在与不同语言背景的同事合作项目时,我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这种差异。例如,在讨论方案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决策风格:有的倾向于快速做出决定并立即执行,有的则更倾向于花时间进行广泛的讨论和 consensus building。这往往与他们习惯的沟通方式和对风险的认知有关。理解这些差异,并学会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是确保项目顺利进行的关键。

总结

总而言之,语言与我们的教材、文学写作以及科研思维风格之间,确实存在着深刻的关联。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语言是我们理解世界和表达自我的工具,也是我们思维模式的印记。深入理解和尊重不同语言带来的独特视角,不仅能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也能极大地丰富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在各自专业领域内的探索深度。对我而言,这是一个持续学习和探索的旅程,每一次对不同语言及其背后文化的接触,都像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更多元、更精彩的表达和思维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语言学其实不研究这个。你说的——我觉得哈——应该是社会语言学方面的东西;研究语法的NLP系语言学中比较基础之部分,而且整个语言学都是在研究语言们的特性(feature);社会语言学其啊——我似乎听语言学家朋友说过——系在研究语言的面貌(LOOK)。

这方面研究之主要——似乎唯1——的样本(Sample)系德语。记得的是,德语获得过士兵的语言、农夫的语言、半宫廷语言、革命的语言、哲学的语言、科技的语言:历史伸展地依次都获得过来。都留下了很多的语料。以及、上述的每个LOOK几乎都可以扯1大篇坡。

发育良好的语言——2如英语and中文——反而没有如此之际遇。


在你模糊地觉得俄语跟C++很像论断之前……我觉得,应该系你突然接驳到Cpp编程语言这样的历史有关。如果你像我这样事后复盘也就是说并非绝对时序地认知
①三极管物理性表达;②门电路逻辑基础;③指令码到汇编助记符;④C(B)语言下接“内存抽象”上通“尽力向人思靠拢”;⑤Cpp尽力在对象化方便and少写ing代码两个方面努力……
你应该很容易理解自己对Cpp的感哙着实偏倒向了一个偏差(bias)因为、the looks of cpp are made from人——面貌如此清晰如此以致你将其作为了参考。

编程语言地说,cpp现在相当式微:unpopular more than自然语言的德语。

user avatar

非语言学专业,整理一下相关资料,估计错误很多,仅供抛砖引玉:

语言是社会特有的产物,对于个人而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对于社会而言,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产生的现象。所以感觉个人的思维能力与方式、社会结构复杂程度也会与语言有关系。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所有单词都是符号。语言作为符号的集合,也充当着沟通的媒介,夹杂着太多的社会、文化、宗教、历史等方面的内涵。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对应着不同的内心逻辑结构和思维方式。每个社会也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对应着不同的社会结构与形态。

语言组成的符号体系,也和语言所表达的个人思维与社会结构体系存在投影关系。

根据维特根斯坦的语言的图像理论,语言表达和逻辑结构存在的投影关系可以总结如下:

  • 世界由全体的相互连接的原子性事实构成,而命题建造世界的"图像"。
  • 为了让一个图像表现一个特定事实,它必须在某个方面拥有同这个事实一样的逻辑结构。这样的话,语言表达可以被看作一种形式的几何投影,这里的语言是变化的投影形式,而表达的逻辑结构是不变的几何联系。
  • 我们不能用语言说出在结构中什么是公共的,而是它必须被显示,因为我们使用的任何语言也都依赖于这种联系,因此我们不能用语言走出我们的语言。

而语言与许多文学方面的投影关系,可以表述为“一种符号将文字和感性质量与抽象或暗示的方面结合起来”。

语言与社会结构之间也应该存在着显著的对应关系,比如东方和西方分别形成了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两个语系在语音、语素、语法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差异。

构词是指语素构成单词的方式,可分为分析语和综合语。分析语几乎没有词形变化,往往一个词仅包含一个语素,透过语序、助词、句法等方式来传达多元的意义;与分析语不同的是综合语,有词型变化,一个词可包含多个语素。综合语可再细分为两类:黏着语和屈折语。黏着语单纯将多个语素以黏着的方式构词,较容易分析语素之间的关系;而屈折语使用不规则的方式构词,或将多个概念的语素融合在一起构词,因此有时较难分析出原始的构词关系。黏着语的一个子类型是多式综合语,允许极端高程度的黏着法构词(agglutination)。
分析语包括汉藏语系,其中有汉语及东南亚、太平洋、西非,和一些日耳曼语言。屈折语包括印欧语系的大多数语言—例如,法语、俄语、印地语—以及闪米特语族和乌拉尔语族的一些语言。世界上的大多数语言是黏着语,包括突厥语族、日本-琉球语系和班图语支的语言,以及美洲、澳洲、高加索、非斯拉夫语族的俄罗斯的语族。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化,语言体系也会发生显著变化。比如中国的汉字从早期的表意、会意(甲骨文)变成了既表意又表音,现代汉语的形声字占总汉字的96%左右,这些形声字是既表音,又表意的。

汉语也是在民族大融合过程中不断优化升级,尤其是到了近代,通过借鉴西方语言的表达逻辑,推出白话文的普通话,进一步增加汉语的易学性,准确性,高效性。否则,我们继续用文言文的方式交流会异常困难,也不必在似是而非的听书呆子们之乎者也的胡扯。
因此,所有语言都是向分析语的进化,而汉语是进化到最高级阶段的人类语言。
zhihu.com/question/2293

不同语言体系的信息编码率存在显著差异,比如中文相对英文编码率更高。整体感觉汉语相比英语更精炼。

自然语言与计算机语言也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自然语言经常会提到词法、句法、语法、文法。而计算机语言编译原理也会提到词法、语法等等。

感觉两种语言都是为了沟通而存在,只是两种语言沟通的对象不同。计算机语言比自然语言更加严格,对错误的容许程度更低。这是因为人类语言具有显著的内置冗余机制,容许我们使用上下文来消除歧义,而计算机语言几乎没有冗余。所以自然语言需要从统计的角度来自下而上进行理解,而计算机语言几乎已经消除了歧义,可以直接通过逻辑的角度自上而下进行解析。


对于题主的问题:“各国语言和他们的教材或文学写作风格、科研(思维)的风格,有关联吗”

感觉这种关联肯定存在:每个人几乎都是都在自己的语言边界内进行表达,无论是想要表达不理解、不存在的现象,还是语言体系中不存在的内容,都是非常困难的。不同文学、科研风格的人,肯定用语习惯不一样;不同国家的人,文学、科研风格也差异巨大,比如经常听说的法语浪漫、德语严谨等。

但是个人感觉这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学问题,到底是社会环境导致文学、科研风格的变化,从而反映在语言学的差异上,还是语言学的差异导致了社会表达的差异,从而影响到文学、科研风格?或者是兼而有之,相辅相成?这种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只能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语言、教材/文学风格以及科研(思维)风格之间的关联,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我自己在跨文化交流和学习的经历中,对此确实深有体会。不同语言孕育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会悄无声息地影响我们在各自专业领域内的认知和实践。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更是塑造思维的模具从最根本的层面来说,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
  • 回答
    足球场上的沟通,那可真是个五花八门的场景!虽然没有一条硬性规定说必须说哪种语言,但实际情况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和有趣。你想啊,现代足球早已是全球化的运动。一场比赛,你可能会看到来自巴西、阿根廷、法国、德国、西班牙、英格兰,甚至非洲、亚洲的球员。他们每个人的母语都不同,要怎么交流?最普遍的选择:英语。这大.............
  • 回答
    不同语言音素丰富程度的差异,绝不是偶然,它背后隐藏着一系列深刻的语言学、历史、社会乃至人类认知层面的因素。这就像土壤的肥沃度、气候条件、种植习惯共同决定了某种作物能长出多少果实一样,语言的音素库也是由多种力量共同塑造的。首先,我们得聊聊语言的历史演变和谱系关系。这是最根本的因素之一。任何一种语言都不.............
  • 回答
    生肖和天干地支,这套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方法,虽然根植于中国文化,但随着历史的演变和文化的交流,在东亚乃至世界其他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传播和影响。要详细了解它们是如何被表示和应用的,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生肖:十二兽的循环生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属相,是十二种动物按照固定的.............
  • 回答
    当然有!许多语言都藏着与百合花(Lily)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女性名字,它们不仅富有韵味,更能巧妙地展现出该语言独特的文化印记。我们来好好聊聊这些名字,深入探寻它们的美丽故事。 优雅的拉丁语系:Lily的直接绽放Lily本身就是拉丁语“Lilium”的演变,所以这个名字在拉丁语系国家简直是如鱼得水。 .............
  • 回答
    作为一个多语者,我的语言学习经历确实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充满了探索、挑战和惊喜。回想起来,我的语言习得过程并非一个简单的线性排列,而是层层递进,每一种语言都给我带来了独特的世界观和体验。第一门语言:母语(中文)这是最自然、最不可抗拒的学习过程。我出生在一个讲中文的家庭,所以中文是我最早接触到的语言。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文字学和历史语言学研究的核心。要说能否“完全”还原战国七雄各自独立的文字和语言系统,答案恐怕是否定的。但是,我们可以说,依靠我们现有的文献资料,我们已经能够相当程度地勾勒出它们的面貌,并且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战国时期的“文字”和“语言.............
  • 回答
    芬兰语与其北欧和波罗的海邻国语言在语法上展现出显著的差异,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语言现象。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深深植根于它们各自的语言家族和漫长的历史发展轨迹。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芬兰语所属的独特语言家族——乌拉尔语系(Uralic languages)。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语系,与我.............
  • 回答
    从狼的嚎叫到印欧语系的羁绊:拉丁语 lupus 与亚非语 labiʔ 的划清界限印欧语系这个庞大的语言家族,其成员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像一张覆盖了欧亚大陆的古老地图。而要在这张地图上准确地定位一个词的来龙去脉,则需要印欧语学家们运用严谨的科学方法,如同考古学家在层层泥土中挖掘失落的文明。拉丁.............
  • 回答
    有些语言的发音确实会让人觉得新奇甚至有些“奇怪”,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包含了我们在母语中不常听到,或者发音方式完全不同的音素。这些“奇怪”之处往往是语言独特性和魅力的体现。我们来聊聊一些语言中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发音特点: 1. 声门塞音(Glottal Stop)在语言中的“无处不在”声门塞音,简单来说.............
  • 回答
    “班门弄斧”和“关公面前耍大刀”这两句中国谚语,生动地描绘了一种自不量力、在行家面前炫耀技艺的滑稽场景。在世界各国的语言中,类似这样的表达也比比皆是,它们往往也带着幽默或讽刺的意味,用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来比喻这种不自量力的行为。英语:英语中最接近的说法可能是 “To teach one's grand.............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和哲学思考。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确实存在一些词汇,它们虽然不一定有完全一一对应的含义,但都指向了“无法得到但值得追求”的这种微妙而深刻的情感。这是一个很难精确翻译的概念,因为它包含了两层含义:1. “无法得到” (Unobtainable/Elusive.............
  • 回答
    有些词,真的很难用另一种语言完全捕捉它们的神韵。它们就像是某个民族情绪、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独特花朵,一旦移植到别处,纵然外形相似,内里的芬芳也总会失落几分。我这里就想聊聊那些,我遇到的、觉得特别难以翻译,又带着点说不出的美好的词语。德语:Weltschmerz(世界之痛)这个词,我第一次听到的时候,.............
  • 回答
    民国时期,那是一个风云变幻、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与融合的时代。在这股浪潮中,涌现出了一批令人肃然起敬的学者,他们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造诣,更能游刃有余地驾驭外语,甚至精通数国语言。这绝非偶然,而是历史洪流、个人勤奋与时代机遇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的学习环境。清末民初,中国经历了前所.............
  • 回答
    确实,语言中充满着有趣的“冷知识”,尤其是关于日常事物名称的来源和演变。将“计算机”称为“电脑”在中国汉语中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它体现了语言对新事物的翻译和本土化过程。以下是一些类似“汉语里将计算机称为电脑”的各国语言冷知识,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 1. 法语:Ordinateur(计算机) vs..............
  • 回答
    “中国人不吃这一套”这句话,意境深远,包含了民族的坚韧、对尊严的坚守以及不屈服于外部压力的决心。要将这层意思用不同语言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使其“信达雅”,确实需要一番斟酌。这里的“这一套”,并非指具体的某件物品或某个动作,而是泛指一种压迫性的、不平等的、或者带有侮辱性的“方式”、“手段”、“做法”或.............
  • 回答
    法语中“Tu me manques”的直译“You are missing to me”确实是一种非常动人的表达方式,它将思念的情感寄托于一种“缺失”的状态,仿佛对方的存在就像空气或阳光一样,一旦失去,便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份空缺,那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表达方式,在世界各地的语言和文化中,也存.............
  • 回答
    东南亚,这片充满活力和多元文化的土地,孕育了无数独特的语言。那么,这些语言是否都有自己的文字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和复杂。历史的痕迹:婆罗米文字的辉煌要了解东南亚的文字,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古老而重要的源头——婆罗米文字(Brahmi script)。这是一种起源于印度的古老文字系统.............
  • 回答
    “妈妈”这个词,在世界各地的语言里,是不是听起来都挺熟悉的?无论是“mama”、“mamma”、“mère”、“madre”,还是咱们汉语里的“妈妈”,它们之间似乎总有那么点儿亲缘关系。这可不是什么巧合,背后藏着语言学上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儿。要说清楚这事儿,咱得回到人类最最原始的那个时期。那时候,人们.............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虽然汉语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但为什么它没有像英语那样,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行政语言呢?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考量,还有语言本身的特性。一、 历史的惯性与殖民主义的遗产首先,我们要承认,英语之所以能在全球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