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什么类似「汉语里将计算机称为电脑」的各国语言冷知识?

回答
确实,语言中充满着有趣的“冷知识”,尤其是关于日常事物名称的来源和演变。将“计算机”称为“电脑”在中国汉语中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它体现了语言对新事物的翻译和本土化过程。

以下是一些类似“汉语里将计算机称为电脑”的各国语言冷知识,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

1. 法语:Ordinateur(计算机) vs. Ordinateur(电脑)?

冷知识点: 法语中,“计算机”的正式名称是 Ordinateur。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的 "ordinator",意为“组织者”或“安排者”。这个名字的提出者是法国教育家 Jacques Perret,他在1955年提议使用这个词来替代当时流行的英格兰词 "ordinateur"。他认为这个词更能体现计算机的“组织、安排数据”的核心功能。
详细讲述:
历史背景: 在计算机发展初期,许多语言都直接或间接地采用了英语的 "computer" 一词。例如,西班牙语的 "computadora",意大利语的 "computatrice"。
法语的独立选择: 然而,法国人希望拥有自己本土化的术语。Perret 在提出 "Ordinateur" 时,是希望这个词能更准确地描述计算机的运算和管理能力,而不是仅仅“计算”。他强调的是计算机能够“安排信息”和“执行一系列有序的操作”。
为何不是“计算”? 如果直译“computer”,可能会想到 "calculateur"(计算器)。但 Perret 认为计算机的功能远不止计算,它还能处理、存储、组织数据,甚至执行逻辑判断。因此,"Ordinateur" 更能体现其综合能力。
与“电脑”的关联: 汉语的“电脑”之所以流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简洁、形象,并且与“计算机”的“计算”功能紧密相连。而法语的 "Ordinateur" 则是从“组织者”的维度出发,同样是对事物功能的一种概括。虽然名称不同,但都试图抓住事物本质并赋予其本土化的表达。
现代用法: 如今,"Ordinateur" 在法语中是标准且唯一的说法,涵盖了从个人电脑到大型服务器的所有计算机设备。

2. 日语:コンピューター (Konpyūtā) vs. 電算機 (Densanki)

冷知识点: 日语中,计算机最常见的说法是直接音译自英语的 コンピューター (Konpyūtā)。但同时存在一个更具日本特色的词 電算機 (Densanki),字面意思是“电子计算机器”。
详细讲述:
音译的普遍性: 和许多现代科技词汇一样,"computer" 最早是通过音译进入日语的。这种音译词汇非常方便和普及,几乎成为主流。
"電算機" 的由来: "電算機" 这个词则是在计算机早期技术传入日本时,由日本人自己创造或选用的词语。它直接描述了计算机的两个核心特征:“电子”(電)和“计算”(算)。
“電算機”的文化意涵: “電算機”这个词更具“和制汉词”(Washiseikan,日本人用汉字组合创造的词)的特点,强调了事物的具体构成和功能。它有一种更正式、更技术化的感觉,常常出现在官方文件、学术论文或技术手册中。
“电脑”与“电算机”的异同: 汉语的“电脑”和日语的“電算機”在字面上非常相似,都强调“电子”和“计算”的结合。可以说,它们都是对“computer”的直观理解和本土化翻译。
现代语境的演变: 在日常生活中,"Konpyūtā" 更为常用,尤其是在谈论个人电脑或消费电子产品时。而 "Densanki" 则更多出现在与“计算”、“处理”等更基础的计算机功能相关的语境中,或者作为一种更学术、更正式的称谓。有时候,人们也会为了强调计算机的“电子化”属性而使用“電算機”。

3. 德语:Computer (计算机) vs. Rechner (计算器/计算机)

冷知识点: 德语中,虽然最常用的词是直接音译自英语的 Computer,但还有一个非常本土化的词 Rechner,它字面意思是“计算器”,但也被广泛用于指代计算机。
详细讲述:
"Rechner" 的双重含义: "Rechner" 是动词 "rechnen"(计算)的名词形式。在计算机技术普及之前,它主要指代“计算器”或进行计算的人。
本土化命名 vs. 音译: 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德语词汇界也出现了两种选择:要么直接接受音译的 "Computer",要么使用本土化的 "Rechner"。
"Rechner" 的优势: "Rechner" 这个词的优点在于其简洁性和词源的本土性。它直接抓住了计算机的核心功能——计算,并且是德语本身就有的词汇,没有外来语的痕迹。
"Computer" 的普及: 然而,由于英语在科技领域的强势地位,"Computer" 最终还是成为了最通用的说法,尤其是在讨论个人电脑(PC)和更广泛的计算机技术时。
现代用法: 在日常交流中,"Computer" 更加普遍。但是,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下,"Rechner" 仍然被使用,尤其是在强调计算机的计算功能或者与“计算”这一行为紧密相关时。例如,你可以说“我的新Rechner很强大”,这句话和“我的新Computer很强大”意思基本相同。有时,“Rechner”也可能被用来特指一个纯粹的计算设备,或者是在不那么正式的场合中使用。
与“电脑”的相似之处: 德语的 "Rechner" 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汉语“电脑”的逻辑,都从核心功能(计算)出发来命名新事物。虽然一个是“电子计算器”,一个是“计算者/计算设备”,但都体现了对事物功能的直接描绘。

4. 俄语:Компьютер (Komp'yuter) vs. ЭВМ (EVM)

冷知识点: 俄语中,最常见的词是音译自英语的 Компьютер (Komp'yuter)。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且具有历史意义的缩略语 ЭВМ (EVM),全称是 Электронновычислительная машина (Elektronnovychislitel'naya mashina),意为“电子计算机器”。
详细讲述:
"ЭВМ" 的历史地位: 在苏联时期,"ЭВМ" 是指代计算机的标准官方术语。这个词组直接而准确地描述了计算机的构成(电子)和功能(计算、机器)。它体现了当时苏联在科技发展上力求独立自主的精神,希望创造自己的技术术语。
"ЭВМ" 的象征意义: "ЭВМ" 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术语,它还承载了一段历史记忆。在苏联的科学技术宣传中,"ЭВМ" 是一个充满力量和未来感的词汇,代表着科技进步和国家实力。许多苏联时期的计算机都被称为 "ЭВМ"(例如 БЭСМ Большая электронносчетная машина,大型电子计算机器)。
音译词的崛起: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西方计算机技术的涌入,音译词 "Komp'yuter" 也逐渐普及,并在日常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它更简洁,更容易被国际理解。
现代用法: 目前,在日常交流中,人们更常使用 "Komp'yuter"。然而,"ЭВМ" 仍然在一些技术语境、历史文献或怀旧的讨论中出现。它依然代表着一种更广泛的、具有历史厚重感的“计算机器”概念。例如,在谈论计算机的早期发展史,或者与苏联时期的科技成就相关时,"ЭВМ" 就会被频繁提及。
与“电脑”的对比: 俄语的 "ЭВМ" 同样是“电子计算机器”的直译,与汉语的“电脑”在概念上非常接近,都强调了“电子”和“计算”的结合。但 "ЭВМ" 是一个缩写,更具官方和技术色彩。

5. 西班牙语:Computadora (计算机) vs. Ordenador (计算机)

冷知识点: 在西班牙语世界,对于“计算机”的称呼存在着地区差异。在拉丁美洲大部分地区,Computadora 是主流说法,直接来源于英语的 "computer"。然而,在西班牙(西班牙王国)本土,更常用的是 Ordenador,这个词的来源和法语的 "Ordinateur" 非常相似,都强调“组织者”的含义。
详细讲述:
两种命名方式的并存: 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语言现象,即在同一个语言体系中,对于同一事物存在两种不同的、且都广为接受的命名方式。
"Computadora" 的传播: "Computadora" 这个词在技术和媒体的传播中,通过美洲的文化影响力,在拉丁美洲迅速普及。它直接对应了英语的 "computer",也体现了计算机的“计算”功能。
"Ordenador" 的选择: 西班牙本土则选择了一个更具本土特色的词汇 "Ordenador"。与法语类似,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的 "ordinator",意为“组织者”、“安排者”。西班牙皇家语言学院(Real Academia Española)在1960年代就推荐使用 "Ordenador",理由是它更能概括计算机处理信息、逻辑排序的功能,而不仅仅是“计算”。
词汇的分界线: 这种分歧并非绝对的政治或文化界限,而更多是传播路径和文化偏好的体现。许多来自拉丁美洲的西班牙语使用者也会理解 "Ordenador",反之亦然。但通常来说,在书写和正式场合,西班牙本土会优先使用 "Ordenador",而拉丁美洲则倾向于 "Computadora"。
与“电脑”的关联: 汉语的“电脑”是直接从“计算机”的“计算”功能出发,是一种非常直白的命名。而西班牙语中的 "Computadora" 也遵循了这一逻辑。与此相对,西班牙本土的 "Ordenador" 则是从“组织信息”的角度出发,这与汉语命名逻辑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殊途同归地找到了一个能够概括事物核心特性的词汇。

6. 意大利语:Computer (计算机) vs. Calcolatore (计算器) / Elaboratore (处理机)

冷知识点: 意大利语中,最常用的词仍然是音译自英语的 Computer。但同时存在两个本土化的词汇:Calcolatore(字面意思是“计算器”)和 Elaboratore(字面意思是“处理机”或“演算机”)。
详细讲述:
音译的主导地位: 意大利语和许多欧洲语言一样,在面对新兴科技词汇时,往往会倾向于直接音译英语。这使得 "Computer" 成为最普遍的说法。
"Calcolatore" 的历史渊源: "Calcolatore" 源于动词 "calcolare"(计算)。在计算机出现之前,这个词就已经存在,用来指代算盘、计算尺等计算工具,以及后来的机械计算器。因此,当计算机出现时,将其称为 "Calcolatore" 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联想,因为它也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
"Elaboratore" 的技术含义: "Elaboratore" 源于动词 "elaborare"(处理、加工、演算)。这个词的提出者更强调计算机处理、组织和转换数据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计算。这与法语的 "Ordinateur" 和西班牙本土的 "Ordenador" 在概念上更接近。它旨在提供一个更全面、更技术化的描述。
现代用法的演变: 尽管 "Computer" 是最常用的词,但 "Calcolatore" 和 "Elaboratore" 仍然在特定语境下使用。
"Calcolatore" 有时会被用来指代功能相对简单的计算设备,或者在强调其“计算”本质时使用,甚至偶尔也用作指代个人电脑。
"Elaboratore" 则更多地出现在更专业、更学术的领域,例如在讨论计算机的处理器("elaboratore centrale" CPU)时,或者在描述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系统的整体功能时。
与“电脑”的相似之处: 意大利语中的 "Calcolatore" 和汉语的“电脑”一样,都直接从“计算”这个功能出发来命名。这反映了语言在面对新事物时,往往会从最容易理解和最核心的功能入手进行概括。

总结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

1. 英语的影响力: 英语作为计算机科学的发源地,其词汇 "computer" 对全球语言产生了巨大影响,许多语言都选择直接音译或部分保留了这一词汇。
2. 本土化翻译的策略: 各语言在引入“计算机”这一概念时,也展现了不同的本土化策略:
强调“计算”功能: 汉语的“电脑”、日语的“電算機”、意大利语的“Calcolatore”、德语的“Rechner”等,都直接抓住了计算机的计算核心。
强调“处理/组织”功能: 法语的“Ordinateur”、西班牙本土的“Ordenador”等,则更侧重于计算机处理、组织、安排数据的能力。
描述构成和技术: 俄语的“ЭВМ”则是直接描述了“电子计算机器”。
3. 词汇的演变与选择: 在不同语言中,会存在音译词和本土化词汇并存的情况。最终哪个词汇成为主流,往往受到传播路径、文化偏好、技术发展的多重因素影响。有时,即使有本土化的选择,音译词也因其便捷性和国际性而占据主导地位。

这些语言冷知识不仅有趣,也揭示了语言是如何适应和反映科技进步,以及不同文化如何理解和命名同一项技术的。汉语的“电脑”虽然简练,但却并非个例,它是在全球语言体系中,对新事物命名逻辑的一种普遍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当然是冰岛语了

冰岛作为一个小国特别讲究语言的纯洁性,极力避免借词,什么都要自己造一个

冰岛语的电脑叫做tölva 这个词是tala和völva两个词融合在一起形成的

tala是数字,而völva是女巫……所以在冰岛,电脑就是数字化的女巫

还有一些这样很脑洞的新造词

比如说sími原本是古旧词汇,表示长线,近代又把它拿出来,意为电话

skriðdreki,字面意思是爬行的龙,指的是……坦克

user avatar

想到啥写啥,以后想到别的再更(咕咕咕预定)

  • 太阳花/向日葵,很多语言里都叫太阳+花,但是土耳其语里是 月亮花(ayçiçeği),原因有两说,一说说这花长得又大又圆,像月亮(ay);另一种说来自 aydın(明亮)+花(çiçek)的缩合。
  • 波斯语里螳螂叫ākhundak,直译过来是“小阿訇”(ākhund+指小后缀-ak),因为螳螂看起来像是在祈祷。希腊语mantis((祈祷的)预言家)、德语Gottesanbeterin(拜神者)也是来自类似的想法。
  • 同样,波斯语里蜻蜓叫sanjāqak(小旗帜),sanjaq是突厥语的“旗帜”,不过波斯语里sanjāq已经有了“别针、大头针”的意思。
  • 土耳其语里,蜻蜓叫yusufçuk(小优素福),估计是因为优素福在伊斯兰传统里是美貌的代名词(见古兰经优素福章),而蜻蜓的另外一个叫法是kızböceği(少女虫),也是突出蜻蜓漂亮的特点。
  • 钡餐(barium meal),日语里叫钡粥(バリウムがゆ);斋菜叫 精進料理;骑缝章叫 割り印(分开的印章)。抖腿叫 貧乏揺すり(穷摇)。
  • 黑车,英语里叫pirate taxi或gypsy cab,土耳其语里叫korsan taxi,korsan就是海盗的意思。
  • 意大利语里的漫画叫fumetto,意思是“小烟雾”(fumo的指小形式),指漫画里的对话条(speech bubble)。
  • 国际象棋的象(bishop)在原版印度象棋(chaturanga)里叫车(ratha)或者船(nauka),车(rook)在印度象棋叫象(gaja)。法语里叫fou,字面上看好像是“蠢人”的意思,但实际上来自阿语/波斯语里对象的称呼fīl(大象)。
  • 医院,在很多语言里都是病院的意思,比如德语(Krankenhaus),波斯语(bīmārestān),瑞典语(sjukhus),俄语(больница)。
  • 德语die Spendierhosen anhaben(慷慨解囊),直译“穿慷慨裤”。
  • 韩语里艾薇叫야동,来自冶하다 (야)+動映像 (동영상)。(感谢 @修破太瑞宝 指正)
  • 蝙蝠,冰岛语(leðurblaka)和瑞典语(läderlappar)都是皮+拍翅膀,德语(Fledermaus)和瑞典语(fladdermus)里是拍翅膀+老鼠。所以瑞典语里蝙蝠侠叫Läderlappen,冰岛语里叫Leðurblökumaðurinn。

  • 汉语的“儿茶”(catechu),本来叫“孩儿茶”,跟孩儿没啥关系,是阿拉伯语/波斯语khair的音译,来自梵语的khadira(以前曾音译为“竭地罗”)。同样,祖母绿也跟祖母没啥关系,是阿拉伯语/波斯语zumurrud的音译(这个词的同源词包括德语Smaragd,英语的smaragdite和emerald)。
user avatar

印欧篇

1,立陶宛语是比较存古的印欧语言之一,某些方面甚至比梵语、阿维斯塔语、古希腊语还要高举

2,英语正字法看起来“杂乱无章”是因为元音大推移(a读成[æ][eɪ],o读成[əʊ],oo读成[uː],e读成[i][ɪ],ee读成[iː],i读成[aɪ],u读成[ju]都和这个有关)

3,英语在某些方面比其他日耳曼语存古、高举,比如咬舌音[θ][ð]被完整的保留下来(除英语外的日耳曼语也就冰岛语还有这两个音)

4,罗曼语族在词汇上最存古的是撒丁语,语法上最存古的是罗马尼亚语

5,目前认为东伊朗语支可能是并系群(也就是不一定存在所谓“原始东伊朗语”)

6,现代希腊语的β读作v

7,马其顿语和保加利亚语是少数有分析化倾向的斯拉夫语(其他斯拉夫语几乎都是高度屈折)

8,印度-伊朗语族(雅利安语族)除了包括印、伊两大语族外还包括自成一支的努里斯坦语

9,吐火罗语和安纳托利亚语既不是西印欧语(centum)也不是东印欧语(satem),因为它们分化的时间远比东西印欧语分化要早。

10,安纳托利亚语的词性分为生物性和非生物性(有生命性和无生命性)

11,库尔德语是一种存在有作-通格结构的伊朗语,可能暗示原始印欧语也具有这种语法结构。

12,拉丁语respublica是英语republic的词源,但这个词的本义是“公共事物”,和“共和”没什么关系

13,英语“蜻蜓”是dragonfly(飞龙/龙蝇)

14,波斯语中称希腊为Yunan

15,英语paradise(天堂)和波斯语Ferdousi(菲尔多西)是同源词


汉藏篇

1,藏语是作-通格语言

2,西夏语(党项语)据分析更接近于嘉绒语

3,藏缅语族有可能是并系群(即原始藏缅语=原始汉藏语)

4,巴控克什米尔的巴尔蒂斯坦语属于藏语方言,但使用波斯体阿拉伯字母书写(当地人长相同其他中亚人类似)

5,汉语中的柠檬、葡萄、狮、芫荽等都是波斯语借词


突厥篇

1,土语“狗”是köpek,其他突厥语大多数是it

2,土语“pasta”指的是蛋糕,“makarna”指的才是英语中的pasta

3,哈拉吉语和雅库特语保留了原始突厥语的双元音和工具格,而两者分化的年代比鄂尔浑-叶尼塞古突厥语出现的时间还要早

4,“南西伯利亚语支”是并系群,共同的特征是存古而不是像葛罗禄语i、ı成为互补音位、钦察语ag变au/aw首字母y变j、乌古斯语首字母k/t塞音遇到前元音浊化等创新性特点。

5,乌兹别克语和维语在口音上差别很明显,乌兹别克语没有元音和谐,且部分a受到平原塔吉克语影响变o

6,加告兹语的语序结构是主谓宾,在突厥语族中实属少见。

7,奥斯曼语88%的词都是外来语借词,而现代土语的比例则和这个几乎是刚好相反(凯末尔时期曾经有过语言纯化运动),而在这少数的借词中,法语词是仅次于阿语词的第二大来源

8,土语kurt 是“狼”的意思,而维语kurt却是虫子(这个在《突厥语大词典》中就有提及,说乌古斯人管狼叫kurt,而葛逻禄语中kurt的含义为“虫”)

9,现代土语中çocuk指“孩子”,但《突厥语大词典》里面的chochuq是“小猪”

10,dudak在土语中是“嘴唇”,维语中是某不可描述部位(以下省略)


乌拉尔篇

1,匈牙利语大部分词汇在乌拉尔语系中都找不到同源词

2,虽然地处欧洲,匈牙利语最接近的却是西伯利亚的汉特-曼西语

3,著名语言学家高晶一先生认为,汉语和乌拉尔语系有发生学关系


南岛篇

1,马来语有“雪”这个词(尽管马来群岛和马来半岛从不下雪),读作salji,源自阿语thalj

2,闽语(尤其是闽南语)称“肥皂”为“雪文”,源自马来语sabon,和英语soap都源于同一阿语词,但这个词可能最早的起源其实是拉丁语sapo或sebum。


其他篇

1,日语“猎虎”的意思是海獭,“入鹿”的意思是海豚,“山鲸”的意思是野猪。

2,越南语中称呼孜然为“埃及莳萝”,而汉语中的“孜然”是波斯语借词,“枯茗”是阿语借词(同英语cumin,最初来自于阿卡德语)

仅供参考,不喜勿喷

user avatar

越南语对《哈利波特》里各事物的称呼(翻译)不意译还好,一意译就颇给人一种神仙方术的感觉。比如: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叫做“哈利波特与符水石丸” Harry Potter và hòn đá phù thủy (喃字: Harry Potter 吧 丸 ⿰石多 符 水)

大脑封闭术 Occlumency 叫做 “闭关秘术” Bế quan bí thuật (喃字:閉 關 秘 術)

骑士公交车 The Knight Bus 叫做 “侠士班车” Chuyến xe đò Hiệp sĩ (喃字:傳 車 徒 俠 士)

厄里斯魔镜 Mirror of Erised 叫做 “幻影镜” Chiếc gương Ảo ảnh (喃字:隻 鏡 幻 影)

神奇动物在哪里 叫做 “玄秘生物与找寻地” Sinh vật huyền bí và nơi tìm ra chúng (喃字:生 物 玄 秘 吧 坭 尋 ⿰羅出 眾)

鹰头马身有翼兽 Hippogriff 叫做 “鹏马” Bằng mã (喃字:鵬 馬)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叫做 “哈利波特与死神宝贝” Harry Potter và Bảo bối Tử thần (喃字:Harry Potter 吧 寶 貝 死 神)


按说越南语一般翻译得音节较短。但是有个词却冗长无比:

Kẻ-mà-ai-cũng-biết-là-ai-đấy (谁都知道的那个人)

You-know-who 神秘人

整整八个音节


有些殊不可解,实在是搞不懂越南人的脑洞:

Moony 月亮脸 作 Mơ mộng ngớ ngẩn(昏乱迷梦)

Prongs 尖头叉子 作 Dây nhợ lòng thòng (悬绳)


好像有点跑题了……

user avatar

说几个藏语的吧。


把藏语的“革命(གསར་བརྗེ།)”字面意思译回汉语是“更新/换新”。这个翻译有许多故事可讲,是一个被广泛称颂的精妙翻译范本。

把藏语的“飞机 (གནམ་གྲུ།) ”字面意思译回汉语是“空之舟”。

把藏语里的“机器(འཕྲུལ་འཁོར།)”字面意思译回汉语是“魔法驱动的/幻术驱动的”。

“椅子 (རྐུབ་སྟེགས།)”叫“抬屁股的”。

“厕所 (གསང་སྤྱོད་ཁང་།) ”叫“秘密使用室”。

……

这些倒是讲道理的和存在很久的词汇……


问题是近年来藏语文文化的弱势,使用人数减少以及很多时候“非必须”的属性,导致很多新生词汇的翻译存在东一个译法西一个译法,无法统一和规范的问题,然后我们口语就只好直接用汉语。

比如“网络”、“鼠标”、“点击率”、“下载”、“U盘”、“蹦极”等等等等……


最令我崩溃的是……

藏语里的“篮球(ལག་རྩེད་སྤོ་ལོ།)”其实是“手球”的意思(相对于足球རྐང་རྩེད་སྤོ་ལོ།的译法)。

因为运动项目“手球”也冷门也弱势,藏语也冷门也弱势,两弱相遇,它们俩竟然不认识。

我至今不知道“手球”到底藏语该怎么说,也不知道是藏语看不上手球还是手球看不上藏语……

user avatar

德语里面盾牌是Schilde,蛤蟆是Kröten。

而他们又觉得乌龟很像是一只带着盾牌的蛤蟆,

所以!!!他们称呼乌龟为:盾牌蛤蟆(Schildkröten)

谢谢大家的点赞!再分享一个日语的。

第一次看到这个词的时候我就在怀疑这是真的吗,实在想不到剖腹产在日语中这样表达,属实有点中2。

user avatar

日语。

我们平时说刷机失败,手机变砖头,你们知道日语怎么说吗?这种新潮概念么可想而知肯定是外来词啦………

慢!


它居然是一个很有古风的汉语词,叫做



文镇化…………


文镇,就是笔墨纸砚里的压纸的那个东西……

把纸镇住的东西,叫文镇……

手机变得只能用来压纸了,所以叫文镇化了………

user avatar

虽然我觉得一点也不冷知识,但日语里将计算器称为電卓。

和手机叫携带一样,电卓也是取简称而来,全称叫电子式桌上计算机……

我们把计算机叫电脑,他们把计算器叫电卓,挺对仗嘛这不也是

中国的痒痒挠又叫老头乐、不求人。而在日本叫孙之手。也蛮对仗的,而且莫名有种温馨感。


虎牙尤其是漫画里锯齿状的嘴巴,在日语里叫八重齿,属于萌点之一。


另外日本人也没那么爱用外来语,比如虽然用的是智能手机スマホ但仍称作携带,说空调而不是クーラー啥的也比比皆是。

user avatar

日语中的一个迷惑词语

「火车」被称为「汽車(き·しゃ)」。这大概是因为早期的火车是蒸汽动力,明治时期的日本学者们就把「train(steam train?)」翻译成了「汽車」。当然现在很多时候都不这么说了。

user avatar

在韩国语里,把「叔叔」称为「삼촌」,直译过来是「三寸」。

「촌(寸)」是韩国文化中计算血缘关系的一个单位。一个人和他的孩子、父母之间的距离,是一寸。

「我」和我的「父亲」之间关系是一寸,我和我的「爷爷/奶奶」的关系是两寸,因此和爷爷奶奶其他的儿子,也即叔叔的关系是三寸,因此「叔叔」就被称为「三寸(삼촌)」。


那夫妻之间呢?本来是毫无关系的两个人,结成夫妻之后,他们之间的关系比父母子女还要亲密,因此是 0 寸。

所以夫妻、情侣之间,有一个爱称,叫「자기(自己)」。

user avatar

在英语里,火鸡是turkey,土耳其;

在葡萄牙语里,火鸡是peru,秘鲁;

在法语里,火鸡是dinde,来自印度;

user avatar

一个略懂中文的美国人问我,你觉得turkey好吃吗?

我说不好吃,和鸡肉差不多。而且和鸡肉比,又干又柴。

她说不对啊,turkey 和 chicken 怎么一样呢,明显两种不一样的东西没的比啊。

我说哪有,就是大一号的鸡而已..

对方想了想,问我, turkey 用中文怎么说?

......

Hahaha... fire chicken ....

user avatar

『ワイシャツ』这个词,读出来是『wai shatsu』。对,没错。 就是英语『white shirts』的日式音译。

所以我之前遇到这个词的时候,下意识就理解为『白衬衫』了……

直到我上周看《天气之子》的时候看到了这个组合『赤いワイシャツ』——>『红色的白衬衫』

嗯?怎么回事?这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读起来这么像五彩斑斓的黑,或是说五颜六色的白?于是我就去查词了……

原来『ワイシャツ』一词仅仅指代『正装衬衫』,大概是因为最早的正装衬衫仅仅有白色一种颜色,而休闲衬衫又不会做成白的。所以白衬衫=正装衬衫。而后来随着时代发展,正装衬衫已经发展出了各种颜色,但『ワイシャツ』一词却已经固定下来,指代『正装衬衫』了。

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红色的white shirts』『紫色的white shirts』这样的组合。嗯,果然是五颜六色的白呢。

user avatar

讲个好玩的:英文的算法一词Algorithm来自波斯数学家Al-Khwārizmī(花拉子米)名字的拉丁文译名Algorithmi。所以说“算法”就是“花拉子米的算术”……

还没完……波斯常见的姓氏构成是出生地+“i”的组合,因此“花拉子米”来自一个叫Khwārizm的地方,中文翻译过来就是……花剌子模……这不是成吉思汗征服过的那个国家的名字吗!

所以Algorithm的意思是:“来自花剌子模(的数学家)带来的算术”

user avatar

有意思

维吾尔语里红薯叫yermedigi,yer土地,medeg玉米,意思就是土里的玉米。

微信叫ündidar语音交谈,ün是语音,didar是交谈。

现代维吾尔语口语里没有单独的“安全”词汇,普遍才有“危险xeter”的否定形式“无危险bixeter”。

向日葵在维吾尔语里叫aptappares,aptap是阳光,peres指有这种爱好嗜好,直译就是“嗜阳光者”。

维吾尔语里教师叫oqutquchi,学生叫oqughuqi,二者词根为oqush指读书,前者直译是“使人读书者”,后者的直译是“读书者”。

维吾尔语里烟叫ziyan,ziyan本意是“有害”。鸦片海洛因等叫zeher毒药。

维吾尔语里“孩子”叫bala,跟房屋顶梁柱bala和灾难bala是同型同音。

维吾尔语里指伴侣的词汇yer跟指伤痕的yer是同性同音词。

user avatar

英语里「瓷器」的一种说法是 porcelain,开头看起来有点儿像 pork(猪肉)。

「瓷器」跟「猪」难道有什么关系吗?还真有。

英语的 porcelain 借自中古法语 porcelaine,后者又来自意大利语 porcellana。

意大利语的 porcellana 指的是一种贝壳,之所以用这种贝壳来命名瓷器,是因为它与瓷器具有相似的光泽。

而 porcellana 这个名字,又是来自拉丁语 porcella。

porcella 是 porcus(猪)的指小词 porculus 的指小词 porcellus 的阴性形式,说白了就是「小小母猪」。

这个贝壳怎么就跟「小小母猪」扯上关系了呢?原来是因为贝壳长得像小小母猪身上的某个部位(咳咳,自己想象吧……)

参考资料: etymonline.com/word/por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