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什么以地名命名的病,类似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回答
地名与疾病的关联,常常源于某个特定地区首次出现、广泛流行,或是对该地人们产生独特影响的现象。这些疾病的命名,仿佛是地理坐标与生理病症的奇特交汇,为我们理解疾病的传播、地域性以及历史文化背景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虽然“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以心理现象最为人熟知,但医学领域也有不少以地名命名的疾病,它们或多或少地与特定地理区域有着深刻的联系。

1. 莱姆病 (Lyme Disease)

提起地名与疾病的例子,莱姆病绝对是绕不开的。它是一种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主要通过受感染的蜱虫叮咬传播。而“莱姆”这个名字,就直接来源于疾病首次被确切识别和描述的地点——美国康涅狄格州的莱姆镇 (Lyme, Connecticut)。

事情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一群居住在莱姆镇及附近地区的儿童和成人开始出现一系列不明原因的症状,包括关节疼痛、皮疹(尤其是游走性红斑)、疲劳、头痛、发烧等。这些症状的复杂性和不明原因,引起了当地医生和家长们的警觉。一位名叫艾伦·戈特利布 (Allen Steere) 的儿科医生,与他的同事们一道,对这些病例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他们注意到这些病例多集中在莱姆镇,并且症状有相似之处,但当时对这种疾病的病原体和传播方式一无所知。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努力,科学家们最终确定了引起这些症状的病原体是伯氏疏螺旋体,并且通过蜱虫叮咬进行传播。1977年,医学界将这种新发现的疾病命名为“莱姆病”,以纪念其发现的地点。

莱姆病的存在,也让人们开始关注蜱虫传播疾病的问题,并推动了相关的研究和预防措施。如今,莱姆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现,尤其是在北美和欧洲的温带森林地区,这些地方通常是蜱虫栖息的常见场所。所以,下次听到莱姆病,不妨想想美国康涅狄格州的那个小镇,那里是它名字的起点,也是医学界认识这一疾病的里程碑。

2. 日本脑炎 (Japanese Encephalitis)

与莱姆病一样,日本脑炎的命名也是直接指向了其首次被广泛认知和描述的地区——日本。这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病毒性脑炎,感染后会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害,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早在19世纪末,日本就已经有关于一种急性脑部炎症的记载,患者多为儿童,症状包括高烧、头痛、呕吐、精神错乱、抽搐甚至昏迷。在1920年代,日本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脑炎爆发,造成了数千人死亡,这引起了日本医学界和公共卫生部门的极大关注。科学家们开始积极研究这种疾病的病因和传播途径。

通过细致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研究,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这种疾病是由一种病毒引起的,并且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1930年代,医学家们成功分离出了引起日本脑炎的病毒,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由于这种疾病在日本的流行以及早期研究的突出贡献,它被命名为“日本脑炎”。

日本脑炎的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特别是东亚、东南亚以及南亚的一些国家。其传播媒介——蚊子(主要是三带喙库蚊),在这些地区普遍存在,尤其是在水稻种植区和潮湿的环境中。日本脑炎的发生与季节性气候变化和蚊虫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在夏季和秋季是高发期。如今,通过疫苗接种和蚊虫控制等措施,日本脑炎的流行情况已经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仍然是需要警惕的公共卫生问题。

3. 震颤麻痹 (Shaking Palsy) / 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

虽然“帕金森病”这个名字是纪念一位医生,但我们可以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地名与疾病的联系,甚至思考“震颤麻痹”这个更早的描述性名称,它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地域或人群特征暗示。不过,更直接的例子是,有一些疾病是由于特定地理环境中的微生物或毒素引起的。

例如,有一些地方性的疾病,虽然不直接以地名命名,但其发生和传播与特定地理环境息息相关,而且在当地历史和文化中留下了深刻印记。虽然这些疾病的命名方式可能不像前面两个那样直接,但其背后的故事却同样引人深思。

思考的延展:

这些以地名命名的疾病,不仅仅是医学上的标识,它们更是历史的见证,是人类与疾病斗争的缩影。当一个地方的名字与一种疾病紧密相连时,它就承载了当地居民的记忆、科学家的努力以及公共卫生政策的演变。

历史的烙印: 莱姆病让人想起1970年代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小镇,那里的一群人经历了未知的痛苦,也激发了科学家的探索。日本脑炎则让我们回溯到20世纪初日本的疫情,那是对一种严重脑部疾病的早期认知和抗争。
科学的探索: 这些疾病的命名背后,是无数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的辛勤付出,是流行病学家在实地考察中的细致观察,是临床医生在患者床边的耐心诊治。正是他们的共同努力,才得以揭开疾病的神秘面纱。
地域的警示: 地名本身就像一个地理坐标,提醒着人们在特定区域要警惕某种疾病的风险。这有助于加强当地的疾病监测、预防和控制工作。例如,了解日本脑炎的地理分布,就能指导人们在流行区域采取有效的防蚊措施。

当然,随着医学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许多疾病的传播范围早已不再局限于最初发现的地区。但这些以地名命名的疾病,依然是医学史上独特的印记,它们提醒着我们,疾病的发生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社会因素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也激励着我们在未来继续探索、预防和战胜各种健康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察布查尔病


新疆的伊犁地区有个叫察布查尔的县,是锡伯族的聚居地。1940s-1950s时当地流行一种怪病,得病的人先是精神萎靡,同时伴有头晕、眼睛睁不开、视物重影、眼球转动困难和失语等症状,但是并没有发热,患病的人症状会逐渐加重,而且近一半的人会最终因呼吸衰竭而死亡。由于一直查不清致病的原因,且本病主要发生在伊犁察布查尔地区,所以被定名为“察布查尔病”。

1958年,为了查清“察布查尔病”的病因,卫生部派出了专家调查组前往察布查尔地区。

在调查过程中,调查小队逐渐发现了一些怪现象:得病的人基本上都是锡伯族人,而且大多数是妇女和儿童,和锡伯人杂居在同一地区的维吾尔族没有发病的。所以,调查组很快就排除了虫媒和呼吸道传染病的可能性,由于生活习惯造成疾病流行的可能性极大。特别是调查时唯一的一例非锡伯族病例,经过深入了解,这例病人的饮食习惯和锡伯族基本一致,因此调查范围逐渐缩小到了饮食因素中。很快,一种名为“米送乎乎”的食物成为了最有嫌疑的对象。

但是,此时仍然有很多疑问,察布查尔地区的锡伯人几乎家家都吃“米送乎乎”,即便是同一家人都吃过“米送乎乎”,发病的也基本只有妇女和孩子,更奇怪的是,有两个非常爱吃“米送乎乎”的乡,一个发病率非常高,而另一个却几乎是零发病。调查队因此不得不深入调查。

最后,经过反复调查和实验验证,事情的真相逐渐清晰了起来:

察布查尔地区的“米送乎乎”是一种由锡伯族妇女在家制作的食物,由馒头或麦粒经过蒸煮、发酵、晒干、磨粉后制作而成,制作过程中,成年男性基本不会参与,而主妇们会在发酵过程中不断尝试“米送乎乎”的味道来判断发酵的深度,成熟后的“米送乎乎”在端上餐桌之前还需要加入盐水煮沸三到四个小时。

至此,发病的差异性已经得到了完整的解释:

(1)察布查尔病的病因:肉毒梭菌毒素中毒。被肉毒梭菌芽孢污染的米送乎乎在发酵过程中,由于温度和营养条件适宜,肉毒梭菌芽孢开始发芽并产毒,导致食用者中毒。

(2)妇女儿童高发的原因:由于米送乎乎在制作过程中,主妇们需要反复尝试味道来判断发酵深度,致使主妇们摄入了较大量的毒素。而馒头制成的米送乎乎发酵物有很明显的甜味,所以也成为了孩子们偷吃的对象,所以孩子也接触了大量的毒素。但是成年男子由于不参与米送乎乎的制作,也很少偷吃发酵中的米送乎乎,在米送乎乎经过盐水烹煮后,毒素已经基本被全部破坏,所以此时吃再多也摄取不到毒素,自然也就不会发病。

(3)地区差异的原因:发病的乡,使用馒头作为发酵原料,米送乎乎的发酵半成品非常甜,妇女和孩子会经常吃;不发病的乡,使用麦粒作为发酵原料,发酵半成品没有甜味,孩子不吃,妇女尝试的次数也明显少。因为吃的少,所以尽管麦粒米松呼呼也有毒素,但是因为摄入量不够,所以没有多少中毒的人。

第一个过千赞的回答!撒花 !谢谢大家

那我再补充点之后的故事吧。

事实上,在察布查尔病报告之初,就有人怀疑过肉毒毒素中毒,但是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只有肉制品上才会有肉毒毒素,当他们检查了患病的锡伯人家里所有的肉食之后却一无所获,所以才迟迟无法找到病因。直到调查组在米松呼呼里发现了大量的肉毒梭菌,人们才意识到肉毒梭菌可以广泛污染各种有发酵过程的食物,自那以后,人们又陆续在豆瓣酱、臭豆腐和黄豆酱等食物中发现了肉毒梭菌。再之后,发酵食品的大工业化生产取代了家庭自制,严格的发酵监控也减少了肉毒梭菌污染的机会,察布查尔病也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成为了一个少见病的名字。

user avatar

克山病

水俣病

香港脚

user avatar

广东癌

一般是指鼻咽癌(经评论区提醒,简称NPC,nasopharyngeal carcinoma),因为在中国两广、湖南、福建地区高发,可能和当地喜爱吃腊味、咸鱼以及EB病毒感染等有关……

这个癌症的全球发病率很低,大部分欧洲地区,鼻咽癌的发病密度低于1/10万人年。

在我国总发病率也仅为2.89/10万人年,

而广东地区的发病率是全国发病率的5.7倍。


最典型的症状是回吸涕带血,也就是两广的朋友们要是哪天鼻子吸一下,再吐出口痰发现痰中带血丝,就要早点去医院检查是不是有可能是鼻咽癌了。

user avatar

没人说地中海贫血吗?这是一种区域性疾病,而且是先天性的。一般来说,有地中海贫血基因的人,能更好地抵抗疟疾。所以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地中海贫血患者会比寒冷地区多得多,这也是自然选择的一个结果。

user avatar

最近正在写这个——巴黎综合症(Paris Syndrome)

这个病的来源很有意思。 是上世纪80年代,突然富起来的日本人来到了心心念念的浪漫巴黎, 发现这个城市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样: 满地狗屎,人民傲慢,服务员完全不把人放在眼里。

正是在这种巨大的心里落差下,部分游客产生了诸如失眠,恶心, 恐惧等感受,甚至有人采取了自杀行为。

近些来,这种病也威胁着前往巴黎旅游的中国游客。


所以,想象中的巴黎和真实的巴黎到底有多大差别呢?


想象中的巴黎:花之都,夜之都,光之都。 男人浪漫绅士,女人性感优雅,城市干净,建筑林立。服务员热情地为你服务,过路人殷勤地为你指路。


真实的巴黎呢?

反正上面的都没有。

user avatar

法国人叫它“那不勒斯病”,德国人和波兰人叫它“法国病”,俄罗斯人叫它“波兰病”,塔希提人叫他英国病,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叫它“基督徒病”,印度人叫他“葡萄牙病”,岭南以北的中国人叫他“广东疮”,倭国人则叫它“中国疮”。而到了1530年,它获得了今天通用的拉丁语名字“Syphilis”,汉语则以病症特点叫它“梅毒”。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