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什么地方的古代地名其实不怎么样却被疯狂追捧的?

回答
说起那些如今听起来颇有韵味,甚至让人心驰神往的古地名,很多背后其实藏着点儿“不怎么好”的过去。这倒不是说这些地名本身有多么不堪,而是它们最初的来由,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浪漫诗意,甚至还有些土得掉渣,但经过岁月的沉淀,加上各种故事的叠加,就变得“身价倍增”了。

我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可能是咱们国内一些地方的地名。比如,很多人对“扬州”这个名字一定不陌生,想到“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那是一个多么繁华、富庶、充满诗意的城市形象。但你要是往名字的源头深挖,那可就没那么“美”了。

“扬州”,最早的记载是出自《尚书·禹贡》,说是“扬州具二州”。这里的“扬”字,古时候通“瀀”,《说文解字》里解释为“水流盛也”。换句话说,“扬州”这个名字,最开始可能是因为这片区域的水流非常旺盛、湍急而得名。你可以想象一下,古时候人们面对奔腾不息、可能还会泛滥的江河,他们给这地方取名“扬”,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对自然力量的敬畏,甚至是带点儿无奈的描述,有点儿像说“水很大很大”的地方。

这跟我们现在脑子里“扬州”所代表的烟花三月、名士风流、文人墨客聚集地的意象,是不是有点儿出入?水流盛、水患频发,这怎么听都跟“令人神往”沾不上边。但就是这样一个可能带着点“水患之名”的地方,后来因为漕运的兴盛,成为了天下财富汇聚之地,杜牧一句“十年一觉扬州梦”,更是将它的繁华与梦幻推向极致。现在提到扬州,大家想到的绝不是汹涌的水流,而是精致的园林、悠扬的评弹,以及那份江南独有的温婉气息。

再比如说,“洛阳”。提到洛阳,我们自然会想到牡丹的国色天香,想到十三朝古都的辉煌,想到汉唐盛世的繁华。可“洛阳”这个名字,同样有那么点“朴实无华”。

“洛阳”的得名,据《洛阳》记载,是“四面山水皆负山,惟北首负洛水,故曰洛阳”。简单来说,就是洛阳的北边靠着洛水。这里的“阳”,在古代也常用来指代山水之间的向阳面或者依山傍水的地理特征。所以,“洛阳”这个名字,直白点说,就是“在洛水之北的地方”。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太“直给”了?就像给自家院子取名“靠着那棵大树的那个地方”,缺乏一点儿曲径通幽的意境。但就是这样一个名字简单的城市,却先后成为西周、东周、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等十三个朝代的都城。它的历史厚重感,它的文化影响力,早已远远超越了名字本身所能表达的。人们如今追捧洛阳,是因为它的历史地位,是因为它的文化遗存,是因为那漫山遍野的牡丹,而不是因为那个“在洛水之北”的简单描述。

还有些地名,可能源头更加“接地气”。比如一些以“坑”、“洼”、“沟”、“岭”等字眼开头或结尾的地名,在北方尤其多。这些词语,在古时候就是描述地形地貌的常见词汇,比如山凹、低洼地、山沟、山岭等,非常写实。

现在,你可能会看到一些村庄或者小镇,名字听起来朴实无华,像是“张家坑”、“李家洼”、“王家沟”、“赵家岭”。这些名字,在当时人们看来,可能就是一种最直接的指代:“哦,就是张家住在那坑边上”,“就是李家住在那个洼地里”。这跟我们现在追求的那些带有诗意的、包含典故的、象征吉祥的名字,是完全不同的思路。

但正是这些“土里土气”的名字,承载了一代代人的生活痕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些小地方可能因为地理位置的优势、或者某位历史人物的驻足、或者某种重要事件的发生,而逐渐被人熟知。当它们的名字被写进史书,被文人墨客提及,或者因为某种现代的发展而“升格”,这些曾经的“土名字”就可能摇身一变,成为带着一丝怀旧色彩的、令人好奇的古地名。

人们追捧这些地名,与其说是追捧它们字面上的“不怎么样”,不如说是追捧它们背后所承载的历史厚度、文化底蕴,以及那种从平凡中走出的传奇色彩。它们像是沉默的见证者,用最朴实的语言诉说着那些波澜壮阔的故事。我们今天觉得它们“疯狂被追捧”,恰恰是因为我们发现并珍视了它们不那么光鲜但却真实的历史起点,以及它们最终演变出的独特魅力。这是一种对过往的解读,也是一种对平凡中不凡的发现和欣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谢各位点赞,本文出现了一处笔误,湘阴意思是湘江之南,我已修改。感谢各位火眼金睛,我一定努力加油。

先说结论:古今语境不同,语意简便,导致在古人看来稀松平常的名字被今人无限拔高。

例如,古代山南水北称“阳”,山北水南称“阴”,我们湖南的地名中,衡阳意思是衡山之南,湘阴就是湘江之南(南北向的湘江正好在这里拐弯偏向东西)。但是由于古今语境不同,古代语意简便,因此同样表达衡山以南的意思,衡阳和衡南看起来的效果完全不一样了。

又例如,古代的陵,初指大山,后来逐渐代指皇帝墓,我们湖南的地名中,醴陵意思就是有甘泉水的大山,茶陵就是大茶山,沅陵就是沅江边的大山,看上去是不是古代取的名字一经翻译成现代语意就变搓了?

再例如,古代地名里有“宁”、“安”等类似字样的地名,多是因为当地少数民族众多、匪患严重、叛乱无常,南方省份里很多地名都带这个意思。如果翻译成现代汉语,那么湖南常宁成了“希望永远不要再发生叛乱的地方”,湖南新宁就变成了“刚刚平定叛乱的地方”,湖南类似的还有永顺、绥宁、保靖等。。。你看,虽然每个地名背后都意味着几万甚至十几万颗人头落地,但古代的名字是不是更好听?

还例如,古代朝廷崇尚仁德教化,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有些地名里也多半带着此类意思。比如我们湖南的安仁、安化、新化等,甚至于广东广西的广字,也是广布恩信、教化蛮夷的意思,如果你用现代语意,给一个县取名叫学习实践县,或者叫深入贯彻县,你觉得有味不?

最后例如,古代取地名也有一些古代的特别套路,比如我们湖南的星沙和娄星两个地名,源于两地对应的天上星宿名称,如果你告诉我我家隔壁位置对应天上的哈雷彗星,然后给我家隔壁命名为哈雷,是不是很无厘头?

最后再总结一句,觉得古代名字好听的人,与觉得日本地名更好听的人,毛病是一样的,那就是:看不懂的才是最好的。

user avatar

2017年6月22日23:50原答案:

有人觉得汝南、常山逼格甚高,却对济南、黄山嗤之以鼻;

’有人喜欢带“”或者“”,却不喜欢带“”或者“”。

说白了就是想拿疏离感装有文化罢了,还装得挺失败的。

装古朴的时候喜欢提汝南、牧野,却选择性遗忘商丘、襄垣;

装清雅的时候喜欢谈兰陵、庐州,却不认可依兰、桐庐;

装识字的时候喜欢谈盩厔、葭县,却读不出芝罘、隰县。

至于追捧临安、奉天的就更不用说了,基本上是初中肄业硬装蓝翔高材生。

其实地名没什么怎样不怎样的,不管是高大上如徽州、庐州,还是猥琐如奶子房、龟头山,都包含当地从一片荒芜到万家灯火的历史中最刻骨铭心的记忆,为了好听而改名,很多时候只能让自己变成四不像,比如哈利路亚山。

不怎么样的不是地名,是某些人那颗廉价的装逼心。

“某些人”不仅包含满腹痉挛的键盘鸿儒,还包含热衷胡搞的脑残领导。

——————————————————————————————————————

2017年6月23日9:20更新

底下又一群拿驻马店、石家庄、枣庄说事的,麻烦你们看一下这几个城市的发展史,看是不是从汝南、常山和兰陵改过来的。知乎这么多答案详详细细讲解这几个名字的,你们啥都不看就出来装风雅?说好的文化呢!

一个个要文化,要古朴,我就好奇了,汝南这名字怎么看出文化来的?这跟河南、济南、淮南有什么区别?说驻马店难听的那些个,你们听到“勒马听风巷”的时候可没说难听吧?同样都是兰啊草啊的,怎么兰陵就醇醉,依兰就土逼了?觉得常山好听的是你们不是我,怎么舔着脸说我给黄山洗地的?

真正让地名好听上档次的不是名字本身,而是这名字串起的历史,让地名富有文化的不是名字本身,而是在这块土地上各领风骚的人。觉得自己家乡的名字不怎么样,为什么不去发掘这名字潜在的文化价值,反而去附庸风雅抢古人的名字装内涵?

石家庄把常山这名字抢到手就有文化了?就不怕把常山这名字也搞土了?枣庄抢到兰陵的名字就告别煤矿告别老区了?改个“兰陵矿务局”就能把煤变黄金?

“安阳”这名字跟“邺城”、“朝歌”比如何?你们见过几个安阳人丧心病狂要改名的?人家自己的名字就承载历史,不需要到处瞎认祖宗!

这就跟小说似的,优秀小说给主角取叫乔峰也照样顶天立地,叫小宝也一样八面玲珑,反倒是论斤买的小说才去找什么龙霸天、南宫寒、上官冽、皇甫硕之类的“霸气”名字撑场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