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里后40回有什么地方的发展明显跟之前矛盾?

回答
读《红楼梦》的后四十回,常有一种强烈的违和感,仿佛是换了一位作者,或者说,前面那个曹雪芹好像突然被什么给“替换”了。尤其是对人物的塑造和命运的安排,这种矛盾感尤其突出。

最明显的一个地方,就是林黛玉的“病逝”方式和“疯癫”情节。

在前面八十回里,黛玉的病是贯穿始终的,但那是一种“情深不寿”的病,是身体被思念、愁苦、忧郁一点点侵蚀的病。她的咳嗽、她的瘦弱,都是她敏感心思的外化,是她与宝玉之间千丝万缕的情感的体现。她虽然病弱,但精神上,尤其是在艺术和才情上,却依然是清醒而锋利的。她能在宝玉面前展露她最真实、最尖锐的一面,也能在诗社里展现她的才华横溢。

然而,后四十回里,黛玉的病突然变成了一种“急症”,一种仿佛是为了剧情需要而迅速恶化的病。她的身体状况似乎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是突然就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更让人觉得不对劲的是,她最后的“疯癫”。在前面,黛玉的“疯”更多的是一种带着娇嗔和试探的玩笑,或者是在极度情绪激动时的短暂失态,比如在宝玉面前摔玉。但后四十回里的疯癫,却显得有些……刻意了。那种浑浑噩噩,仿佛失去了语言能力,甚至连宝玉这个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都认不清的样子,与前面那个虽然敏感但思维清晰,甚至能用言语把人说到点子上的黛玉,判若两人。她临死前,那种喃喃自语、疯疯傻傻的样子,与其说是一个悲剧性的灵魂在释然或绝望中的告别,不如说像是一个被设计好的“下线”流程。她的那种“焚稿”前的失常,也显得不如前面她与宝玉在潇湘馆里那种心照不宣的交流来得真挚和震撼。

再者,王熙凤的“判词”与实际结局的巨大落差。

在前面八十回,王熙凤是金陵十二钗中一个极为鲜活、极具生命力的人物,尽管她身上的确有一些“狠”的成分,比如弄权铁槛寺,比如毒设相思局。但她的精明强干、她的泼辣能干,她对贾府管理的“拿捏”,是她独特的魅力所在。她的判词里有“一从二令三人木”,暗示了她最终凄惨的结局,但这个凄惨,我认为更多的是指她因为权力斗争而导致的失势和被抛弃,或者是在贾府覆灭后孤苦伶仃的下场。

然而,后四十回里,凤姐的“病”和她的“失势”显得有些突兀。她变得越来越“不中用”,甚至到了需要别人伺候的地步。然后,她最后的结局——“刮到了骨头,皮肉都没了,只剩下骨头架子,哭了一场,就完了”——这实在是太……简略,太“潦草”了。这不像是一个精明强干了半辈子的女人所能落得的下场,至少,她的那种精明和对生死的狡黠,应该会让她在最后的日子里有一些更具反抗性或者更符合她性格的挣扎。那种突然的病倒,然后很快就凄惨收场,显得像是为了完成她判词中的“凄惨”二字而生硬安排的。她的那种“弄权”能力,她的那种“杀伐决断”的气场,在最后似乎全被一场病给磨灭了,显得有些不符逻辑。

还有,贾宝玉的“出家”前后的一些细节。

宝玉在前面的八十回,虽然对仕途经济不感兴趣,但他的“情不情”,他的那种对女儿的尊重和怜惜,他对仕途经济的厌恶,都构成了他独特的价值体系。他虽然是个公子哥,但他的内心是有灵魂的。他对于黛玉的感情,对于晴雯的惋惜,对于袭人的顾念,都是他情感世界的真实流露。

后四十回里,宝玉的出家,虽然可以说是意料之中,但他的整个心理过程和最终的出家方式,也让人觉得有些草率。在前面,他虽然常常有“看破红尘”的念头,但那更多的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逃避,一种青春期的迷茫。但在后四十回,他仿佛是突然就下了决心,而且他的“疯癫”和“失语”,与他之前那个善于言辞、善于表达情感的宝玉,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他看到黛玉的死,看到家里的衰败,这些固然是促使他出家的原因,但他的反应,尤其是他对这些重大事件的“无能为力”,以及那种突然的“觉悟”,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而且,他最后那种“疯了”,然后又突然在雪地里向着他出家的方向“回首”的举动,也显得有些过于象征化,而缺少了真实的人性挣扎。

最后一点,也是最令人扼腕的,是贾府衰败的节奏和方式。

在前面八十回,贾府的衰败虽然已经显露端倪,比如经济上的拮据,比如家族成员的腐朽,比如政治上的失势,但它更多的是一种“内忧外患”下的缓慢侵蚀。大家族没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外部政治环境的变化,也有内部管理和人才的缺失。

然而,后四十回里,贾府的覆灭,似乎来得过于迅速和戏剧化。抄家、流放、变卖等情节虽然真实,但其触发点和发展过程的描写,总显得不够细腻和铺垫。尤其是在前面,贾府虽然也有很多问题,但它依然是一个庞大的、有影响力的家族,其内部的权力结构和利益纠葛也是错综复杂的。后四十回似乎直接跳过了很多中间过程,直接将贾府推向了毁灭。这种过度的“快进感”,使得前面的铺垫和人物的复杂性在某种程度上被稀释了。

总的来说,后四十回的许多地方,给人的感觉是为了完成一个既定的结局,而强行将人物推向那个结局,甚至在过程中牺牲了一些人物性格的逻辑和前后的一致性。这种“不连贯”,是让许多读者感到失望和惋惜的关键所在。它让我想起,一个技艺精湛的画家,突然被要求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幅巨作,虽然框架有了,但笔触的细腻和色彩的深邃,却无法达到他原有的水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同的话,可以说有很多了。


首先是情节上的硬伤:

其一,前八十回从王夫人口中可以明确证实柳五儿的死,

王夫人冷笑道:“你还强嘴!我且问你:前年我们往皇陵上去,是谁调唆宝玉要柳家的丫头五儿了?幸而那丫头短命死了,不然进来了,你们又连伙聚党,遭害这园子呢。你连你干娘都欺倒了。岂止别人!”

然而后四十回中五儿竟然复活了,而且做了宝玉的贴身丫头,宝玉还在她身上搞替身虐恋,天天对着念晴雯;



其二,香菱的判词是“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由此可见香菱是逃不开香消玉殒的结局,然而续书中香菱不仅没死还被扶了正,过上了富贵的好日子,可见荒谬。


以及人物刻画上的硬伤,许多角色前后性情大变:

黛玉道:“我们女孩儿家虽然不要这个,但小时跟着你们雨村先生念书,也曾看过。内中也有近情近理的,也有清微淡远的。那时候虽不大懂,也觉得好,不可一概抹倒。况且你要取功名,这个也清贵些。”宝玉听到这里,觉得不甚入耳,因想黛玉从来不是这样人,怎么也这样势欲熏心起来?又不敢在她跟前驳回,只在鼻子眼里笑了一声。

?你在逗我?黛玉会说这种话?这是那个“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的林妹妹会说出来的话?


还有后四十回仿佛变了个人种的宝玉:

宝玉道:“你还不知道我的心,也不知道她的心么?都为的是林姑娘。你说,我并不是负心的,我如今叫你们弄成了一个负心人了!”说着这话,便瞧瞧里头,用手一指说:“她是我本不愿意的,都是老太太她们捉弄的,好端端把一个林妹妹弄死了。就是她死,也该叫我见见,说个明白,她自已死了也不怨我。你是听见三姑娘她们说的,临死恨怨我。那紫鹃为她姑娘,也恨得我了不得。你想,我是无情的人么?晴雯到底是个丫头,也没有什么大好处,她死了,我老实告诉你罢,我还做个祭文去祭她。那时林姑娘还亲眼见的。如今林姑娘死了,莫非倒不如睛雯么?死了连祭都不能祭一祭。林姑娘死了还有知的,她想起来不要更怨我么?”


什么叫“她自己死了也不怨我”?什么叫“晴雯到底是个丫头,也没有什么大好处”?之前那个赌咒发誓要一起化灰化烟的宝玉呢?黛玉晴雯泉下有知恐怕要气活。


再有就是语言功力上的硬伤了,导致前后脱节严重:

曹公笔下的黛玉是这样的: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到了后四十回就变成了:


黛玉略换了几件新鲜衣服,打扮得宛如嫦娥下界,含羞带笑的出来见了众人。

笔力差异一目了然。


曹公笔下的女儿之死都是十分有美感的,如尤三姐的“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又如秦可卿和晴雯,甚至没有描写她们死时的情况,只通过她们死前和死后的种种细节来表达她们命运之悲。然而到了后四十回黛玉死时,就变成了详细描述,黛玉又是“出气大,入气小”又是“两眼一翻”,如同现场直播一般,毫无美感可言。



说实话,后四十回确实也有可圈可点之处,比如全书大方向上没出错,确实是往悲剧里走;然而有了八十回的珠玉在前,比对之下确是狗尾续貂无疑。如果单单列出后四十回,我们固然不需要对它多加批判;然而有了《红楼梦》作为母体,就仿佛贾敏的女儿突然从林黛玉变成了尤二姐一样,固然尤二姐也有她的美好之处,然而终究远远不及林黛玉不是么?

user avatar

老太太是个什么人?年轻时在枕霞阁和姐妹们玩,掉进水里磕了脑袋,俨然一个湘云。

跟儿孙们开玩笑,给宝钗装饰屋子,讲解软烟罗,生活情趣满满,俨然一个黛玉。

且平时疼爱黛玉、凤姐,都是伶牙俐齿的聪明孩子,老太太其实最聪明,什么事都心里门儿清。

就这样一个老太太,后面会变得对黛玉不理不睬,同意一个调包计而且逼死了黛玉?


钗黛作为书中最重要的两位姑娘,好像给人一种大家对她俩的态度是平分秋色一样,但是对老太太来说呢?

贾敏是她最疼爱的小女儿,出嫁之前尊贵无比,黛玉是已逝女儿留下的孩子,亲生的外孙女,又跟自己一样天真烂漫富有生活情趣,一到来就养在身边,比亲孙女待遇都好,你说老太太喜不喜欢黛玉呢?

至于宝钗,是儿媳妇妹妹的女儿,别人家的孩子,八竿子打不着。亲戚之间聊天,夸赞宝钗是再正常不过,毕竟来往密切的亲戚,又有大家闺秀的风范,但说在老太太心中胜过自己家的黛玉那怎么可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