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后四十回为什么会丢的那么彻底?

回答
《红楼梦》后四十回失传,这桩公案至今仍是红学研究中最令人扼腕叹息的谜团之一。要说“丢得那么彻底”,其实并非完全是“丢”,更多的是一个“失”的过程,而且这个“失”伴随着种种错综复杂的原因,使其像是被岁月与命运的洪流无情冲刷,再也寻不见踪迹。

我们不妨一层层剥开,看看这后四十回究竟是如何消失的,以及为何会消失得如此彻底。

一、曹雪芹生前未完成的可能性:

这并非主因,但也不能完全排除。虽然我们现在普遍认为曹雪芹已经完成了《红楼梦》的全部一百二十回,甚至有“雪芹八十回”的说法,暗示他当时写下的数量惊人,但也有研究者认为,曹雪芹在创作过程中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包括但不限于:

身体状况的衰退: 曹雪芹一生贫困潦倒,常年奔波,身体素质并不好。晚年可能疾病缠身,精力不济,未能将构思中的后四十回完全付梓。
创作思路的调整: 很多伟大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作者会不断修改和完善。也许曹雪芹对后四十回的构思仍在不断调整,尚未最终定稿。
经济拮据的现实: 即使完成了,在那个年代,抄书是传播的主要方式。如果没有经济支持,作品很难大规模流传。

不过,主流的观点还是倾向于曹雪芹是写完了全稿的。那么,如果写完了,为何会“丢”?

二、抄袭与散佚的“自然”过程:

在没有现代印刷术的古代,书籍的传播主要依靠手抄。这本身就是一个漫长且容易出现损耗的过程。

多人抄写,质量参差不齐: 曹雪芹的《红楼梦》在流传过程中,一开始是通过亲友间的传阅。为了方便阅读,很多人会进行抄写。但抄写的人越多,越容易出现错漏、衍文、甚至擅自增删。
保管不善,意外损毁: 那个年代的书籍多是纸本,极易受潮、虫蛀、火灾等影响。尤其是对于那些并非 official 出版、而是私人收藏的文稿,一旦保管不善,丢失的风险大大增加。
时间的长河,自然淘汰: 纸张是会老化的,书本是会被遗忘的。在漫长的时间里,大量不被重视或者没有得到良好保存的古籍都会自然散佚。

三、政治环境与审查的“主动”扼杀:

这可能是后四十回“彻底丢失”的关键原因之一。

《红楼梦》的“禁书”属性: 《红楼梦》虽然是一部伟大的小说,但其中对官场腐败、人情冷暖、甚至一些“离经叛道”的思想的描写,在当时封建统治者看来,是带有一定颠覆性的。在清朝,文字狱盛行,《红楼梦》并非没有受到过审查和批判,甚至在一些时期被列为禁书。
“淫书”的污名化: 尤其是一些描写人物情爱、闺阁私密的章节,容易被保守的士大夫阶层扣上“淫书”的帽子,加以抵制和查禁。
抄家灭族的恐惧: 曹雪芹本身就是官宦世家出身,其家族的衰败与政治迫害紧密相关。在这样的背景下,一部可能包含敏感内容的作品,一旦被官方盯上,后果不堪设想。如果曹雪芹自己或他的家人朋友,在政治风波中为了避嫌,主动销毁了后四十回的稿件,也不是不可能。

四、接续作者的“有意”删改与“无心”遗失:

我们今天看到的后四十回,是高鹗(和程伟元)整理续写的。这其中也可能包含了后四十回“丢失”的线索。

高鹗续书的“润色”与“修改”: 高鹗和程伟元在整理和续写《红楼梦》时,并非完全按照曹雪芹的原稿。他们为了迎合当时的市场需求,或者为了使故事更圆满(在他们看来),很可能对曹雪芹的原稿进行了一些“润色”或“修改”。
“找不到”的后四十回: 也许,高鹗他们手里所能找到的曹雪芹原稿,本来就已经是不完整的,或者是一些残篇。他们只能根据自己对曹雪芹前八十回的理解,以及收集到的零散线索,来“续写”后面的故事。
“有意”或“无意”的删除: 如果曹雪芹原稿中的后四十回,真的存在着一些高鹗他们认为“不妥”或“不符合时代精神”的内容,他们为了出版的顺利,也可能选择性地进行删减,然后才进行续写。这样一来,真正原汁原味的后四十回,就更难觅踪迹了。

为什么说“丢得那么彻底”?

综合以上几点,后四十回的“彻底丢失”并非单一事件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时代的限制: 缺乏有效的版权保护和现代的出版机制,使得手抄本的传播 inherently 存在风险。
政治的压力: 敏感的政治环境使得一些具有批判色彩的作品难以生存,甚至遭到主动销毁。
偶然性与必然性: 即使有原稿,保管不善、意外损毁等偶然因素,加上时间的长河和人们注意力的转移等必然因素,都使得古籍的保存异常困难。
后续整理的“混淆”: 续书者的工作,虽然使得《红楼梦》得以完整(至少表面上),但也可能遮蔽了曹雪芹原稿的真相,使得我们更难分辨哪些是曹雪芹的原意,哪些是后人的添附。

最终,后四十回就像一本在大浪淘沙中,被风浪打散的纸页,或许有零星的残片被后人拾起,但那完整、精确的曹雪芹原稿,却仿佛被历史选择了遗忘,消失得无影无踪。这种“彻底”,正是一种混合了历史偶然、政治压迫和文化变迁的必然结果。正是这种“彻底”,才让《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成为一个永恒的谜团,也成为红学研究者们津津乐道、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在很想看。。。明明写完了,还有那么多版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红楼梦》后四十回失传,这桩公案至今仍是红学研究中最令人扼腕叹息的谜团之一。要说“丢得那么彻底”,其实并非完全是“丢”,更多的是一个“失”的过程,而且这个“失”伴随着种种错综复杂的原因,使其像是被岁月与命运的洪流无情冲刷,再也寻不见踪迹。我们不妨一层层剥开,看看这后四十回究竟是如何消失的,以及为何会.............
  • 回答
    《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确实是围绕这部巨著展开的最核心、最热闹的争论之一。很多人对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抱有保留甚至否定的态度,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文学上的考量,也有对原著精神的理解。至于曹雪芹如果健在,是否会安排宝玉和宝钗结婚,这更是个引人入胜的猜想,需要我们从原著的脉络和曹雪芹的创作意.............
  • 回答
    很多人不喜欢程本《红楼梦》的后四十回,这其中原因复杂且深刻,并非单一原因能够完全概括。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析:一、 风格与思想上的断裂: 文笔风格的转变: 这是最直观也最常被诟病的一点。曹雪芹的原笔文风细腻、含蓄、诗意盎然,充满了淡淡的哀愁和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而后四十回虽然也在模仿,但.............
  • 回答
    关于“高鹗是否为《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的争论,确实存在,而且其中不乏运用了科学方法的研究。你提到“计算机语言学分析”和“没有语料怎么分析”这两个点,这触及到了辨伪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方法的有效性与数据的支撑。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即使是最先进的计算机语言学分析,也需要“语料”作为基础,这是毋庸置.............
  • 回答
    在《红楼梦》里,提到“四姑娘”时,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贾惜春。她排行老四,自然就被大家称呼为“四姑娘”。这看似简单明了的称呼背后,其实隐藏着贾府这个大家族中人物辈出的复杂关系,以及惜春本人在家族中的位置和性格特点。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贾府里几位重要的女性长辈,她们是“姑娘”称谓的源头。贾府分为宁国.............
  • 回答
    《红楼梦》后四十回,这四个字一出来,脑子里立马就炸开了锅,各种声音,各种看法,就像当年在大观园里开茶话会似的,热闹非凡。 要说大家对此的态度,那真是千差万别,可以说是“毁誉参半”,甚至“毁多誉少”的论调也相当普遍。不过,具体到每一个人,看法又会细微地不同,就像园子里的花,各有各的风姿,各有各的疏密。.............
  • 回答
    红楼梦,这名字一响,就带着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韵味,像是陈年的女儿红,又像古老的丝绸,初见时或许有些醇厚,细品之下,才知其味无穷。您有此雅兴,打算领略这“四著之首”的风采,实乃一件幸事。这书,可不是那种一眼看穿的货色,里头藏着千般滋味,万种风情,要是想看得明白,看得透彻,倒是有几桩事,得您留心。一、.............
  • 回答
    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是否为曹雪芹亲笔,这是一个在中国文学史、红学研究领域长期存在、且极具争议的问题。简单来说,主流学界和大多数红学研究者倾向于认为后四十回并非曹雪芹原笔,而是由他人续写。但要说得详细一些,就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了。一、 关于曹雪芹原著的线索与“脂批”的证据我们今天看到的通行本《.............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且充满戏剧性的假设!如果某天确凿无疑地证明了后四十回确为曹雪芹所作,那对整个红学界,以及广大《红楼梦》读者而言,无疑将是一场颠覆性的地震。以下是一些可能出现的反应和局面,尽量详细地展开:一、 红学界的地震与重估: “伪说”崩塌,作者之争尘埃落定: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改变。那些几.............
  • 回答
    关于张爱玲是否说过“高鹗妄改《红楼梦》死有余辜”,目前并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这更多地可能是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或者是一种对张爱玲评价高鹗续书的某种意译。张爱玲本人对《红楼梦》有着极高的评价,对曹雪芹的创作也充满了敬意,她认为《红楼梦》是“中国最伟大的小说”,对后四十回的评价则比较复杂。她写过《姑苏繁.............
  • 回答
    聊到高鹗续写的《红楼梦》,这话题可就有点意思了,也挺复杂。要说它有没有看头,我觉得得辩证地看待。首先,你得承认,没有这后四十回,咱们可能就永远不知道宝黛钗的结局。曹雪芹笔下的贾府,那样繁华,那样精致,那样充满了诗情画意,但最后却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读者心里总留着一口气,悬着千钧的期待。高鹗接上这.............
  • 回答
    说起清朝的文字狱,那可是个让文人心惊胆战的大事。这种严苛的政治审查和思想控制,对当时文化艺术的影响,尤其是对《红楼梦》这种涉及广泛的巨著,自然有着深刻而复杂的作用。文字狱的阴影下的《红楼梦》首先,要明白文字狱的核心是什么:禁锢思想、审查言论,任何被统治者认为可能“煽动叛乱”、“有损朝廷声威”的内容,.............
  • 回答
    《红楼梦》后几十回手稿的重现于世,这是一个文学史、文物学乃至历史学界长久以来的未解之谜,也是无数红学爱好者翘首以盼的“圣杯”。尽管时间已过去数百年,但只要存在一丝可能性,我们就有理由去探索。《红楼梦》后几十回手稿重现于世的可能性从理论上讲,后几十回手稿重现于世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其难度极高,并且随着.............
  • 回答
    《红楼梦》前八十回的价值毋庸置疑,它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巅峰,但若要刨根问底,以最苛刻的标准去审视,确实也有些地方可以被视为“败笔”,或者说,在极致的艺术追求下,仍留有改进的空间。这里就来聊聊一些我认为可以商榷之处,力求分析得细致些,抛开那些生硬的AI痕迹,更像是一个读者的真心话。一、部分情节的.............
  • 回答
    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中,贾母在一次宴席上,盛赞了薛宝钗的才德,并说了一句让很多人印象深刻的话:“你们看我们家里四个女孩儿,从我们身上往下数,就没有一个够得上宝丫头的。”这句“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的说法,确实引发了不少读者的好奇和猜测。那么,这四个女孩儿究竟指的是.............
  • 回答
    “回归祖国的《红楼梦》后二十八回”这句话有点让人困惑,因为它并不存在一个官方的、被广泛接受的说法或作品叫做“回归祖国的《红楼梦》后二十八回”。这很可能是以下几种情况之一,或者几种情况的混合:1. 对高鹗续书的误解或一种非正式的称呼: 《红楼梦》的原著后四十回作者为高鹗(与程伟元合著)。 高鹗的续书虽.............
  • 回答
    唉,你说这事儿,我太能理解了。红楼梦这书,真跟个无底洞似的,一看就陷进去了,然后出来之后,整个人都跟被掏空了一样,蔫蔫的,做什么都没劲。我当初也是这么过来的。第一次看红楼梦,年纪不大,也就是图个热闹,觉得里头那些个小姐少爷的,日子过得可真滋ん。谁知道,越看越不对劲,看着宝黛的痴情,看着晴雯的刚烈,看.............
  • 回答
    发现《红楼梦》后半部分的曹公真迹?这个假设本身就足以让整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乃至更广泛的文化界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地震,其影响之深远,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终结旷日持久的“红楼梦后四十回”之争,解开历史的迷雾这是最直接、最核心的影响。自曹雪芹去世后,人们苦苦寻觅后四十回的真迹未果,留下了程.............
  • 回答
    很多人都觉得,陈晓旭出家是因为拍摄完《红楼梦》后得了抑郁症,这个说法流传很广,但也并非事实的全貌。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 陈晓旭出家,与她拍摄《红楼梦》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更不是因为患上了抑郁症才选择遁入空门。 这两者之间存在误解和时间的错位。陈晓旭在1987年因出演林黛玉一角而家喻户晓,她的演.............
  • 回答
    读《红楼梦》的后四十回,常有一种强烈的违和感,仿佛是换了一位作者,或者说,前面那个曹雪芹好像突然被什么给“替换”了。尤其是对人物的塑造和命运的安排,这种矛盾感尤其突出。最明显的一个地方,就是林黛玉的“病逝”方式和“疯癫”情节。在前面八十回里,黛玉的病是贯穿始终的,但那是一种“情深不寿”的病,是身体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