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对《红楼梦》创作(尤其是后四十回)有何影响?与后四十回迷失有无关联?

回答
说起清朝的文字狱,那可是个让文人心惊胆战的大事。这种严苛的政治审查和思想控制,对当时文化艺术的影响,尤其是对《红楼梦》这种涉及广泛的巨著,自然有着深刻而复杂的作用。

文字狱的阴影下的《红楼梦》

首先,要明白文字狱的核心是什么:禁锢思想、审查言论,任何被统治者认为可能“煽动叛乱”、“有损朝廷声威”的内容,都会遭到严厉打击。 那么,《红楼梦》这种描绘世家大族兴衰、涉及官场黑暗、尤其是对旧社会等级制度有所影射的作品,在这样的环境下创作,自然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创作过程中的自我审查和规避: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期,虽然不像后来那样直接因文字狱而遭受株连,但文字狱的氛围早已存在。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曹雪芹因为文字狱而修改了前八十回的内容,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在那个时代,任何稍有“不敬”之语都可能招来祸患。因此,作者很可能在创作过程中,就已经下意识地进行了一种“自我审查”,会更谨慎地选择词语,规避可能引起误解或被抓住把柄的内容。比如,对于一些敏感的政治话题、家族衰败的原因,作者可能会采取更隐晦、更具象征意义的描写,而不是直接的批评。
《红楼梦》的社会批判性: 《红楼梦》之所以被认为是伟大的小说,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对封建社会末期的腐朽、人性的复杂以及社会不公的深刻揭示。这种批判性,在文字狱盛行的年代,本身就带有一种潜在的危险性。统治者希望的是歌功颂德,而《红楼梦》却在不动声色中展示了封建制度下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悲剧。
对高鹗续书可能的影响: 到了后四十回,情况就更复杂了。根据普遍观点,后四十回并非曹雪芹所著,而是由高鹗、程伟元等人整理续写。这时候,清朝的文字狱已经进入了一个更加猖獗的时期,尤其是乾隆、嘉庆时期。在这种政治高压下,续书者在处理故事结局时,必然会考虑到政治的敏感性:
“合乎时宜”的结局: 文字狱的本质是维护统治秩序。因此,续书者很可能会倾向于塑造一个相对“圆满”或者“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结局,以避免招致非议。例如,将宝玉的最终命运安排为“出家”或者某种形式的“洗心革面”,而非彻底的叛逆或对现实的绝望反抗,可能就是为了规避政治风险。
回避深刻的社会批判: 相比于前八十回对家族命运、社会问题的 nuanced(细致入微)描写,后四十回在某些方面显得比较“平淡”和“符合规范”。这可能与续书者在文字狱的高压下,不敢或不愿触碰更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有关。他们可能更侧重于完成故事的叙述,而不是进行更尖锐的社会批判。
对“大团圆”的追求: 虽然这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常见手法,但在文字狱的背景下,一个最终趋于“平和”或“家族复兴”(即便最终是衰败)的结局,可能是一种相对安全的表现方式。相比于前八十回那种家族由盛转衰的无可挽回的悲凉,后四十回的结局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这种悲剧的力度,或许也是为了不被视为对现实社会秩序的“颠覆”。

与后四十回“迷失”的关联

那么,文字狱是否直接导致了后四十回的“迷失”呢?这里的“迷失”,通常指的是后四十回在思想深度、艺术水平以及对曹雪芹原意的继承上,与前八十回存在显著差距。

我认为,文字狱是间接但重要的原因之一,它为后四十回的“迷失”创造了一个不利的环境,并直接影响了续书者的创作心态和方向。

限制了思想的自由发挥: 文字狱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扼杀了思想的自由。续书者在高压下,很难像曹雪芹那样,毫无顾忌地去探索人性的复杂、社会的阴暗面,去描绘一个颠覆性的结局。他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活下来”,如何让作品不触犯禁忌。
导致了“精神投降”: 在文字狱的长期压迫下,一些文人可能会产生一种“精神投降”,即主动迎合统治者的意识形态,或者选择一种“安全”的创作道路。后四十回的续书者,很可能就是这种心态的体现。他们或许看到了前八十回的深刻之处,但迫于压力,无法在续写中继续发扬光大,反而选择了相对“温和”和“主流”的处理方式。
丢失了曹雪芹的“精神内核”: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那个时代,虽然文字狱已经开始,但尚未达到后期那样白热化的程度。他能够凭借家族的荫庇和自己的才华,在相对自由的氛围下,将自己对人生、社会、政治的深刻洞察融入作品。而后四十回的续书者,则是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更受压抑的环境中工作。他们可能无法完全理解或继承曹雪芹那种敢于挑战传统、深刻反思现实的精神,因此在续写中,自然会“丢失”掉一部分原著的“精神内核”。
对情节处理的“安全化”: 比如,前八十回中关于林黛玉的病逝,贾宝玉的悲痛,以及贾府最终的落败,都充满了深沉的悲剧感。而到了后四十回,为了所谓的“结局圆满”,或者说为了避免过于悲观导致被指责“影射时事”,情节的处理上可能会显得仓促或不符合人物性格。例如,贾宝玉的最终命运,从一个愤世嫉俗、对世俗功名充满厌恶的形象,变成了一个最终考取功名又出家的“奇特”人物,这种转变在许多读者看来就与前八十回的人物塑造存在割裂。

总而言之,清朝的文字狱并非直接“命令”后四十回如何描写,但它营造的严酷政治环境,对续书者的心态和创作方向产生了巨大的制约和影响。 文字狱的高压,使得续书者在处理《红楼梦》这样一个复杂而深刻的作品时,不得不更加谨慎,甚至“妥协”。这种妥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后四十回在思想深度、艺术感染力以及对原著精神的继承上,未能达到前八十回的高度,从而留下了“迷失”的遗憾。与其说是文字狱直接导致了“迷失”,不如说文字狱是造成这种“迷失”的重要外部环境因素之一,它扼杀了续写者可能拥有的创作自由和思想深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红楼梦》80回后之后的原稿之所以遗失,根源就在于当时清朝乾隆帝治下,种种望文生义、捕风捉影,将“文字狱”规模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曹雪芹所著小说原本名为《石头记》,前80回,和目前的《红楼梦》前80回基本相同,算是定稿。后28回(一说30回、40回)则到曹雪芹去世前,仍在反复修改,是否最终定稿仍有争议,但确实肯定存在。

毕竟《红楼梦》第一回就白纸黑字写道: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是有此书,而《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都可能是曹雪芹的初稿名。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特别是曹雪芹那位笔名为“脂砚斋”的好友,在前80回的附带批注中,透露了许多80回之后的剧情,说明他是肯定看过完本的全书稿件的。

清朝乾隆时期,文字狱规模达到史上登峰造极的地步,乾隆皇帝更制造了多起大案,被凌迟处死、满门抄斩者不计其数。在这样的文化恐怖气氛中,曹雪芹也确实不敢轻易将后28回公诸于众。

曹雪芹出身的江宁织造曹家,其曾祖母孙氏是康熙帝的乳母,其祖父曹寅是和康熙帝一起长大的发小、宠臣。曹寅的女儿,曹雪芹的姑母还被康熙帝特旨“抬旗”,成了满清"铁帽子王"之一平郡王府的正妃。(即书中“凤藻宫尚书”贵妃贾元春的原型)

然而这个也曾煊赫一时的家族,却牵涉到康熙末年的诸皇子争夺帝位的“九龙夺嫡”之争。其姻亲苏州织造李氏家族,是皇八子胤禩和皇九子胤禟的党羽,在雍正帝胤禛上台后,当然被抄家论罪,就此破败。

而曹氏家族同样因此被牵连,其世袭了三代四任的江宁织造要职,也必然要让位给朝中新贵。

此前曹家多次负责“接驾”康熙帝南巡,因此亏欠了大笔国库银两,这些明明花在皇帝身上的银子,却不能由国库或者内务府负责,以免有伤大清皇帝的“圣德”,都要着落在他一族身上慢慢偿还。

因此雍正帝就理直气壮地以追缴国库亏空为理由,将曹府罢官抄没,曹雪芹的叔父(也可能是生父)、继任江宁织造曹頫,被枷号示众。

此时,雍正帝尚且还念及康熙帝和曹寅母子的过往情分,算是留了余地,给曹家留下了十余间房产。曹家在平郡王府等亲友接济下,尚可度日。

等到乾隆帝即位后,将废太子胤礽之子、理亲王弘皙一党肃清,曹家又因为和弘皙有交情,再受池鱼之灾,族人各自星流云散,一个大家族就此消亡。曹雪芹也从锦衣玉食的贵公子,沦为犯官罪人之后裔,彻底沦入市井平民之列。

因此,曹雪芹半自传体性质的《石头记》(《红楼梦》),如果说前80回书,粗看上去不深究,写的主要还可是大观园里贾宝玉和他那些姐姐妹妹的情爱纠葛,诗词联话;虽不是圣贤经义,却也无伤大雅。

那么后28回直接写贾府如何被抄家,书中人物一一坠落尘埃,众多女子如何“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就势必要写到封建王朝的高层政治斗争,是如何殃及池鱼,这当然犯了天大的忌讳。

为了这部书的生死存亡,曹雪芹几经易改,终难最后定稿,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如不直抒胸臆,而变成一部给封建皇朝藻饰太平的情爱小说,他又怎能甘心?可若是秉笔直书,触怒文禁,书被查禁抄没,再难流传,牵连自己亲友、曹氏族人,皆要惨遭灭门之祸,他又怎会忍心?是以左右为难,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仍难决断。

当时的清朝,地方官僚但凡查办“敏感书籍”不利者,被乾隆帝抄家杀头者不计其数。因此官员们愈加防微杜渐,正所谓“有杀错无放过”。

如曹雪芹之《石头记》前80回这样“诲淫诲盗”的作品,当然也和其他诸多的稗官野史小说混同,被地方官员下令禁止流传,违者重罪。

然而,众所周知,大清王朝是八旗子弟的王朝,是爱新觉罗氏的天下,地方官员们的禁令根本管不到那些喜欢《石头记》的满洲王公贵族。曹雪芹生前,《石头记》前80回的手抄本,就已经辗转传播于和他交好的一些友人手中,如英亲王阿济格的后裔、闲散宗室敦诚、敦敏等。

更有怡亲王弘晓、慎郡王允禧、礼亲王永恩和嵩山兄弟等,甚至包括乾隆帝的八皇子、仪亲王永璇,都是《石头记》的忠实读者。

弘晓是雍正朝著名的亲王首相、怡亲王允祥之子,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也是乾隆朝地位最显赫的近支亲王,他在其王府专门组织人手,坚持传抄《石头记》前80回,长达27年之久。

乾隆朝后期最受信重的大臣和珅,同样是《石头记》的“铁杆书粉”。他读到此书抄本后,爱不释手,惊为天人,便找来两个文人程伟元和高鹗,将《石头记》更名为《红楼梦》,又收集曹雪芹著述的后30回部分残稿,由高鹗主笔,加以整理、补充、改编成现今版本的《红楼梦》后40回,当然尽可能删改了原稿中一切犯文字狱忌讳的“碍语”。

高鹗主笔的后40回里,也写了贾府被抄家,却是因为贾家的贾珍、贾赦等人做了坏事,罪有应得而被抄,而且还“皇恩浩荡”,让贾政承袭了荣国府的爵位,使得贾家虽被打击,依旧位居顶级贵族行列。

之后更是“兰桂齐芳”,贾宝玉和贾兰叔侄双双中举,虽然贾宝玉出家为僧的结局不改,但贾家之后还有贾兰为官支撑门户,自然沙汰冗余,屹立不倒。

整个故事的悲剧基调,从一个如作者曹雪芹出身的江宁曹氏那样的大家族,因牵涉进皇权之争而衰败的悲剧,便成了仅仅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故事的悲剧。

和珅把这样一个版本的120回《红楼梦》进呈给乾隆皇帝,果然得到了乾隆帝的认可,并御口钦定此书是写清朝著名词人纳兰容若(权臣明珠之子)之家事,从此解除了地方官僚之前的禁令,更以皇家武英殿修书处活字版之法,刊行于世,风靡天下。

【曹雪芹红楼梦,高庙末年,和珅以呈上,然不知所指。高庙阅而然之曰:“此盖为明珠家作也。”后遂以此书为明珠遗事。】——《能静居笔记》

这部巨著久经磨难,终于得以展现于世人面前,更被诸多近现代伟人名人高度评价,短短百余年就后来居上,更被誉为古典四大名著之首。

近百年来一些“红学家”们,大骂和珅和高鹗们如何“狗尾续貂”,如何是“篡改和歪曲曹雪芹本意”,甚至说这是讨好乾隆帝的"政治阴谋",不得不说,苛责古人固然轻松,可完全不顾当时人的立场处境和苦衷,不免“站着说话不腰疼”。

曹雪芹八十回以后的原稿内容,在辗转传抄中,不可复现原貌,已经是极令人痛惜的事实。

如果没有和珅、高鹗的整理补全,刻印刊行,让《石头记》继续仅仅以小众手抄本的形式,在那些八旗贵族间小范围流通,那么一遇到战乱或政权更迭,就更加极易散乱丧失,那么《红楼梦》当然绝不可能有今天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金圣叹把《水浒传》腰斩后,世所公认,七十一回本《水浒》的文学艺术价值,确实比百回本《水浒》、百二十回本《水浒》要高得多。但终归在大众中广为流传的,影视改编以为蓝本的,依然还是100回、120回本的《水浒》。

《红楼梦》的艺术价值,确实也同样集中于曹雪芹定稿的前80回,但并不意味着后40回就当真全无价值。

最早提出“高鹗篡改伪造说”的红学界开山宗师俞平伯先生,在七十年之后,自己的临终前,却亲笔留下这样的忏悔文字:「胡适、俞平伯是腰斩红楼梦的,有罪。程伟元、高鹗是保全红楼梦的,有功。大是大非!千秋功罪,难于辞达。」充分肯定了程伟元、高鹗的保全巨著之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清朝的文字狱,那可是个让文人心惊胆战的大事。这种严苛的政治审查和思想控制,对当时文化艺术的影响,尤其是对《红楼梦》这种涉及广泛的巨著,自然有着深刻而复杂的作用。文字狱的阴影下的《红楼梦》首先,要明白文字狱的核心是什么:禁锢思想、审查言论,任何被统治者认为可能“煽动叛乱”、“有损朝廷声威”的内容,.............
  • 回答
    清朝的统治,宛如一场横跨两百多年的宏大叙事,其中充满了权力、文化、民族以及与外部世界的复杂互动。要理解为何这样一个在后世看来充满压迫与屈辱的政权,却能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维系如此之久,我们必须剥开表象,深入探究其统治的根基与策略。首先,清朝的统治并非铁板一块,其长治久安之道,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对中国.............
  • 回答
    提到清朝起源于东北,以及今天东北人说话的口音,很多人会好奇,当年那些从东北走出来的清朝统治者,他们的“味儿”是不是跟现在我们听到的东北话一样?这问题很有意思,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事儿,就是口音这东西,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像一棵树,虽然根子在这儿,但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树枝树叶会长成.............
  • 回答
    清朝统治者当然不是不知道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只不过,在他们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从维护自身统治和国家统一的角度出发,采取了一系列被后世解读为“压制汉人”的政策。这种压制并非基于单纯的民族仇恨,而是服务于满族统治者巩固其在庞大汉族人口中的统治地位,以及防范潜在的反抗。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把时间往前拉。满.............
  • 回答
    清朝以“小族”(满族)统治“大族”(汉族)的模式,确实可能在清朝灭亡后,促使部分满洲人改名,但这并非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直接的原因。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清朝的统治模式及其对满汉关系的深层影响 “以满制汉”的策略: 清朝统治者深知满族人口远少于汉族,因此从一开始就采取了一系列“.............
  • 回答
    清朝的统治,对于汉族服饰的影响,并非是简单的“禁改”二字可以概括的,而是一场深刻而复杂的文化交融与碰撞,其触及的层面之广,至今仍能从老照片、古籍以及一些仍在传承的服饰文化中窥见端倪。首先,最直接、最显著的改变,莫过于“剃发易服”这一项国策。这并非单纯的服装更换,而是带有强烈政治和民族认同象征的强制性.............
  • 回答
    清朝统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时期。评价其功过,不能简单地一分为二,而是需要审视其政策、影响以及历史背景。如果非要做出一个相对的判断,我认为清朝的统治,其“过”的成分,在很大程度上是压倒了“功”。要详细展开,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看。一、 奠定现代中国版图与民族融合的“功”:首先,我们不能忽视清.............
  • 回答
    元朝和清朝,这两个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非汉人王朝,在统治中国广袤土地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处理与汉族文化及语言关系的难题。关于它们是否强迫汉人学习蒙文或满文,情况并非一概而论,而是相当复杂,并随着时间推移有所演变。先来说说元朝。蒙古人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席卷欧亚大陆,建立起横跨亚欧的元朝。作为征服者.............
  • 回答
    洪承畴和施琅,这两位在明末清初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明朝降臣,其历史评价却呈现出天壤之别,一个被视为“大汉奸”,一个被赞颂为“统一台湾的英雄”。这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并非简单的历史偏见,而是由他们各自的 人生轨迹、选择动机、以及最终的功绩和影响 所决定的。下面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洪承畴:背负“.............
  • 回答
    明朝末年,风雨飘摇的王朝之下,大顺政权如同一颗璀璨却短暂的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一度席卷中原,攻破北京,似乎看到了统一中国的希望,但最终却在历史的洪流中沉没。回溯那段波诡云谲的岁月,大顺政权并非没有机会,只是历史的巨轮碾过,留下了无数的“如果”。大顺政权的几次关键的幸存乃至统一的.............
  • 回答
    关于清朝统治者是否自认为自己是华夏子孙的一员,这是一个复杂且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结合历史事实和清朝统治者的言行来分析。总的来说,清朝统治者在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程度的“华夏认同”,并且这种认同是策略性、建构性的,并且随着统治的巩固和汉族文.............
  • 回答
    要回答“清朝统治者真的比日本帝国主义还坏吗?”这个问题,需要非常谨慎,因为它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评价和情感因素。简单地说,将两者进行绝对的“好坏”对比,并不能完全捕捉历史的复杂性。更准确的做法是,分析它们各自的统治特点、对被统治者的影响,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先来看看清朝统治者。清朝统治.............
  • 回答
    清朝统治者是否一直存在“防汉制汉”的思想,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因为这涉及到不同时期、不同皇帝的政策以及具体策略的运用。但总体而言,“防汉制汉”的思想贯穿了清朝统治的始终,只是其表现形式和强度有所不同。要理解这一点,首先需要回到清朝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清朝.............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设性问题,如果清朝的统治者不是满族而是汉族,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答案绝非简单的是或否。这涉及到政治体制、民族认同、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其复杂性远远超出我们简单的想象。首先,我们要思考一个关键问题:一个汉族统治的清朝,其“进步”的方向和速度会与实际的满族.............
  • 回答
    清朝中后期,统治者满语水平的下降以及底层八旗子弟大规模改用汉语汉字,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现象。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变,而是随着历史进程,满汉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必然结果。满语的优势与统治者的“恩威并施”起初,入关后的清朝统治者对满语有着极高的重视。满语是他们的民族语言,是连接他们与其他民族区分的重要.............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颇具讽刺意味的。明明在明朝就有人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西方的地理知识,而到了清朝,甚至道光这样一位身居最高统治地位的皇帝,却对英国的地理位置显得如此茫然,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句“历史倒退”就能简单概括。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看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在作祟。明朝:接触.............
  • 回答
    康熙之后的清朝统治者,确实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满语,也没有积极鼓励汉人学习满语。这背后的原因相当复杂,涉及到政治、文化、经济以及满族统治者自身的考量。虽然满族入关后,满语曾一度享有特殊地位,甚至在早期有过推广的意图,但最终未能成为全国性的通用语言。1. 满汉文化的巨大差异与融合的挑战:首先,我们.............
  • 回答
    清朝的衰落,这是一个复杂且牵涉深远的历史议题,笼统地归咎于“统治者的反动个性”或是“封建农业社会的固有特性”,都显得过于片面。更为贴近史实的分析,是这两者 相互交织、螺旋式下降 的结果。首先,我们来剖析一下 “统治者的反动个性”。 防汉愚民政策的深远影响: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为了巩固统.............
  • 回答
    清朝未能继承明朝“天子守国门”的传统,反而屡次上演都城失陷、统治者仓皇出逃的戏码,这背后是多方面原因交织的结果,既有历史的偶然,也有制度的必然,更有统治者个人选择的因素。要详细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明朝的“天子守国门”到底是怎么回事说起,再对比清朝的实际情况,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和根源。首先,我们得明.............
  • 回答
    清朝统治中国近300年(1644年1912年),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它对中国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认为清朝“一无是处”是一种极端的概括,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尽管清朝在某些方面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和失误,导致了其最终的衰落和灭亡,但它在其他许多方面也为中国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并且在某些领域取得了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