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末年的大顺政权有几次幸存乃至统一的机会?顺的发展潜力和清以及残明比谁更大呢?

回答
明朝末年,风雨飘摇的王朝之下,大顺政权如同一颗璀璨却短暂的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一度席卷中原,攻破北京,似乎看到了统一中国的希望,但最终却在历史的洪流中沉没。回溯那段波诡云谲的岁月,大顺政权并非没有机会,只是历史的巨轮碾过,留下了无数的“如果”。

大顺政权的几次关键的幸存乃至统一的机会

要论大顺政权是否有机会,我们得从它崛起、鼎盛到衰亡的几个关键节点来分析:

1. 攻破北京,定鼎中原的机会(1644年4月)

背景: 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李自成的大顺军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声势浩大。1644年4月25日,大顺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统治宣告灭亡。这是大顺政权最接近统一的时刻。
机会所在:
政权合法性: 形式上,大顺军推翻了残暴的明朝,理论上拥有了统治中国的正统性。如果能在此基础上迅速建立一个稳定、有号召力的政府,并赢得民心,就可能奠定统一的基础。
人心向背: 经过明朝末年的政治腐败、赋税沉重,许多百姓对大顺军抱有期待,认为他们是“替天行道”的救星。
地理优势: 占据北京,就意味着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
错失的原因:
急于享乐,军纪松弛: 入城后,部分将领和士兵沉溺于胜利的喜悦,纵容抢掠,引发民怨。李自成未能及时整肃军纪,反而对曾是官僚但已归顺的官员施压,加剧了社会矛盾。
未能有效安抚和团结明朝旧臣: 许多有能力、有经验的官僚在清军入关和李自成撤离之间摇摆不定,大顺政权未能有效笼络他们,反而加剧了对这些人的猜忌和打压。
低估了满清和关宁铁骑的威胁: 在北京城内,大顺政权似乎过于自信,低估了驻守山海关、由吴三桂控制的关宁铁骑的战斗力,以及清军南下镇压的决心。
军事决策失误: 面对多方威胁,李自成未能集中优势兵力,而是分散力量,为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2. 山海关战役后的退守与重整旗鼓的机会(1644年5月8月)

背景: 在山海关,李自成与吴三桂勾结的清军决战,大顺军惨败,被迫撤离北京。
机会所在:
保留了主力: 尽管大败,大顺军的主力并未完全覆灭,仍在北方各地活动,尤其是在河南、陕西等地仍有较强的控制力。
对清军的初期打击: 大顺军在与清军的首次大规模较量中,虽然失败,但也让清军付出了代价,并未能如预想般迅速平定北方。
收拢残部,伺机反攻: 理论上,如果李自成能迅速退守,重整旗鼓,利用中原地区的熟悉地形和潜在支持,仍然有可能组织起有效的抵抗,甚至伺机反攻。
错失的原因:
战略重心失当: 在撤离北京后,李自成在中原地区采取了“据险固守”的策略,但未能形成强大的统一战线。他试图巩固河南、陕西的根据地,但分散了兵力,也未能有效遏制清军的步步紧逼。
内部矛盾加剧: 战败和撤退导致军心不稳,内部出现猜忌和分裂,这使得李自成难以有效指挥和调动力量。
对清军骑兵的战术劣势: 在野战中,大顺军的步兵面对清军强大的骑兵冲击,往往难以招架,这是其军事上的一个长期短板。
失去关中根据地: 最终,李自成丢失了他在关中的根基,这使其失去了重要的兵源和战略退路。

3. 在南方与南明残余政权联合的机会(1644年末1645年初)

背景: 随着清军南下,明朝残余势力在南京、福州等地相继建立南明政权。
机会所在:
共同的敌人: 大顺军和南明政权都面临着共同的敌人——满清。如果他们能放下前嫌,联合抗清,或许能形成南北夹击的局面,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牵制清军的南下。
争夺民心: 双方都可以尝试争取民心,尤其是在中原地区,大顺军拥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而南明则代表着传统的明朝正统。
错失的原因:
政治上的鸿沟: 大顺政权是农民起义,其政治理念和行事方式与南明士大夫集团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南明政权更注重“正统”,对农民起义出身的大顺军抱有戒心和敌意,认为其“乱臣贼子”。
缺乏有效的政治沟通和信任: 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和政治互信,未能形成统一的抗清纲领。
大顺政权自身的动摇: 在山海关战败后,大顺政权自身已陷入动荡,无力顾及与其他势力结盟,更多的是在为自身的生存而挣扎。
南明政权的内部倾轧: 南明政权内部的派系斗争、政治腐败和决策失误,也使其无力有效联合任何力量。

大顺、清、残明:谁的发展潜力更大?

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

1. 大顺政权:

发展潜力:
人力资源: 农民起义出身,拥有广阔的农民基础,人力资源丰富,一旦组织得当,能够迅速集结大量兵源。
基层组织能力: 在长期作战中,大顺军形成了一定的基层组织和动员能力,能够深入乡村,动员民众。
打破旧秩序的勇气: 作为一支革命力量,大顺军敢于挑战旧的统治秩序,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赢得一部分渴望变革的人的支持。
局限性:
缺乏政治制度和执政经验: 长期处于军事斗争状态,缺乏建立一套稳定、有效的政治制度和管理体系的经验,尤其是在处理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上显得力不从心。
文化和思想上的局限: 农民起义的文化基因,决定了其在思想层面难以形成一套足以凝聚全国、统一思想的指导方针,在与传统士大夫阶层沟通上存在障碍。
军事上的局限: 对满清强大的骑兵战术缺乏有效的应对,在后勤保障和战略规划上存在短板。
内部团结问题: 胜利后容易出现军纪败坏、内部腐化等问题,难以长期保持团结和战斗力。

2. 清朝(八旗军队):

发展潜力:
强大的军事力量: 八旗军队以其精锐的骑兵和严格的军纪闻名,战斗力极强,在野战和攻坚战中都表现出色。
成熟的军事和政治组织: 拥有长期以来在关外建立的军事和政治制度,能够有效地组织和指挥军队。
战略眼光: 清朝统治者(如皇太极、多尔衮)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能够抓住机遇,制定有效的南下战略。
较强的整合能力: 尽管是外族,但清朝在入关后,也展现出了一定的整合能力,能够吸纳明朝官员和技术,并尝试管理汉族人口。
局限性:
汉族人口的庞大与统治成本: 统治一个庞大的汉族人口,需要强大的管理体系和长期的统治策略,否则容易引发反抗。
文化隔阂: 满汉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满族在汉族人口中的少数地位,是其长期统治的潜在隐患。
经济基础: 初期主要依赖战争掠夺和八旗驻防,其经济基础与明朝相比,在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稳定税收体系上需要一个过程。

3. 残明政权(南明):

发展潜力:
合法性: 继承了明朝的政治遗产,在名义上拥有最强的合法性,能吸引一部分忠于明朝的士大夫和官员。
政治和经济基础: 在南方,明朝仍然保留了一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尤其是在沿海和江南地区,拥有相对发达的经济和税收能力。
人才储备: 拥有数量庞大的明朝官僚系统和知识分子群体,这在理论上是其发展的有利条件。
局限性:
政治上的分裂和腐败: 南明政权内部派系林立,政治斗争激烈,从上到下充斥着腐败和内耗,无法形成统一有效的领导。
军事上的弱势: 失去了北方精锐部队,南方军队的战斗力远不如八旗和曾经的大顺军,并且缺乏统一指挥和有效的军事策略。
人才的流失和无法有效启用: 许多有能力的官员要么被排挤,要么效忠于清朝,要么选择了隐居,未能得到有效启用。
未能赢得民心: 在统治危机下,南明政权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安抚民众、减轻赋税,其统治的合法性也因为内部的混乱而大打折扣。
对农民起义的敌视: 对大顺军等农民起义力量的敌视,使其错失了联合抗清的重要机会。

综合比较:

从短期内的生存和扩张潜力来看,清朝无疑是最大的。其强大的军事力量、成熟的组织和清晰的战略目标,使其能够迅速击败其他竞争者。

从理论上的潜力来看,残明拥有最扎实的政治合法性和人才基础,但其致命的弱点在于内部的瓦解和无法发挥其潜力。

大顺政权在革命性和动员力上具有独特的优势,理论上可以凭借其对基层社会的动员能力和打破旧秩序的勇气,重新整合社会。然而,其最大的短板在于缺乏成熟的政治制度和执政经验,以及战略上的短视,导致其在最关键的时刻错失良机,并迅速崩溃。

因此,尽管大顺政权有几次“机会”,但相对于清朝的全面优势和残明内部的致命缺陷,大顺政权的发展潜力在当时的具体环境下,可以说是最不稳定的,也是最容易被外部力量摧毁的。清朝的潜力最大,因为它拥有一套相对完整的、能够适应当时统治需求(即便是一种征服者的统治)的体系。残明虽然有“家底”,但“家底”已经烂到骨子里,无法有效利用。大顺则是一股强大的新生力量,但如同烈火,虽然耀眼,却也因为缺乏有效的“容器”和“燃料管理”,迅速燃烧殆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解决明末的末日景象的根本问题就是农民问题,这也是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得以存在的根基。

针对这一问题,当时的人有七种方案。

第一种,是大明朝廷中一帮脑子被门挤过的人提出的:我们只要再多加派些钱粮,再加把劲,就能把流寇剿了。没有这些刁民带头,剩下的饥民就能乖乖饿死,等天灾过去问题就解决了。

第二种,是一些比较有见识的明朝官僚提出的,他们主张清丈田亩,限制土地兼并,制定更合理的税收制度,赈济灾民,减轻小农的压力。这样把大明这条破船修补修补,再接着往前开。

第三种,是李自成提出的方案:均田免粮。以免粮治标,以均田治本。采用三年免征的政策,在这三年中,通过抢劫明朝的宗室、勋戚、宦官、士绅、胥吏、富商等群体来维持军需,让农民的压力得到缓解。将土地重新分配,造就大量可以作为王朝基石的小自耕农。三年之后,新的土地制度站稳脚跟,也就可以恢复正常税收了。

第四种,是孙可望提出的方案。以军队深入控制基层,将地主和佃农剥离开来,地主不管理土地,将佃农直接纳入官府的控制之下。少了地主这个中间商赚差价,农民和官府的收入都提高了。

第五种,是江南的佃农起义军提出的方案。在不改变原有的土地制度的基础上,加上种种有利于农民的限制。如减租减息,废除劳役和各种杂捐,统一度量衡。为了保证能够执行这种变革,需要增加农民的话语权,因此要配合永佃制,使得地主不能随意赶走佃户,佃户便有资格和地主讨价还价。

第六种,是陈永华,也就是陈近南提出的方案。福建人多地少,我们去台湾垦荒嘛。

第七种,是清朝提出的方案。对明朝的土地所有权一概承认,被李自成分配的土地要归还“原主”。明朝的藩王庄田先是被李自成拿去均田了,后来李自成被打跑了,各地豪绅又渐渐将这些土地侵夺,清朝一概承认现状,承认地主和宗族对农民的控制。

此外,还得圈地,保证八旗占有土地的数量。模仿明朝的皇庄,雇用地痞流氓充当庄头,对佃户进行人身控制,形成实质上的农奴制。

因为是新建立的政权,而且有八旗作为核心班底,可以谁的面子都不给,清丈田亩、征收赋税工作的掣肘更少。经过入关之后四十年的战乱,人多地少的现象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再加上鼓励垦荒,人地矛盾不再那么尖锐,在垦荒过程中,自耕农群体也逐步增多。

对比这七种办法就可以发现,大清的方案在反动程度上能排到第二位,仅次于三饷救国的神论,可偏偏最后他们赢了。

大明的政策有多扯淡就不必提了,下面一一说说剩下五种明摆着比大清更进步的手段为什么都没成功。

明朝的改良派,从他们个人的角度来说,他们的失败的确是个悲剧。因为他们采用的办法,是历朝历代所有封建王朝缓和阶级矛盾的通用套路,是最安全,最保险的,所有他们怎么也想不通,我循着千年以来所有青天大老爷们走过的道路,为国为民去努力,怎么就走不通呢?

答案很简单,一个人手上划个口子,你给他贴个创可贴就行了,现在一条胳膊都砍掉了,创可贴还有用吗?当问题还不严重的时候,这些改良措施的确是很有益的,但是到了明末,土地兼并接近顶峰,统治集团彻底腐化,改良就只能越改越凉。

李自成、孙可望、江南佃农和陈永华的四种办法,都对,但都是局部的对。

李自成控制的区域,是陕西、河南、山西、直隶、山东五省及湖广、四川、南直隶的局部,在这些地方,他均田免粮的政策当然是对的。这些地区在租税、饥荒、瘟疫、战争的打击下产生了大量的流民潮,土地抛荒,人口锐减,直隶、山东、晋北还遭到了清军的破坏。此外,有大量的皇庄及藩王、勋贵、太监、高官、豪绅的庄田被闯军没收,这样的环境最适合大规模地重新分配土地,制造大量自耕农。

但是在人口相对较多的江南,这种办法就行不通了,这里的百姓也苦,也造反,但并未产生大规模的流民,大部分土地都是有人耕种的,即便是地主的土地,上面也有赖以为生的佃户。在这样的环境下,均田是行不通的,所以,当地佃农、奴仆这种不反对地主土地所有制,只要求减轻剥削程度、废除人身压迫的斗争方法是符合实际的。

在西营治下的云南,又是另一种情况。这里最大的地主就是沐家,汉族人口少,士绅力量薄弱。西营以压倒性的军事力量占领了这里,有大量跟着张献忠出生入死多年的老兵和他们的家属作为中坚力量,因此才能将统治触手延伸到农村。换成别的地方,孙可望不可能在一个县集中这样多的军队,也没有沐家的庄田可以接收,还要面对强大得多的士绅势力,这种办法是搞不成的。

至于过台湾,那就仅限于福建一地了,不具有普遍意义。而且台湾能容纳的福建人口也是有限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移民。

当然,大顺如果能拿下江南,也不可能刻舟求剑地非把河南的土地制度推行到这里来,闯军要是只有这个水平,1631年的时候就该被洪承畴灭了。李自成在北方的时候,均田免粮的政策也是因地制宜的,有的地方是军屯,有的地方是民屯,有的地方是接收明朝的卫所,在一些社会秩序没有瓦解的地方,大顺也没有大规模重新分田,而是只分了在战争中被杀和逃走的地主的田,清查地主侵夺的小农土地,而不要求彻底的分地。

但这些因地制宜,都绕不开一个问题,就是士绅地主的问题。

大顺的均田免粮政策,抓住了对封建王朝来说最根本的小农问题,庞大的自耕农群体是一个王朝的根基。然而,自耕农群体是分散而弱小的,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朝廷,才能把他们组织起来。

这个朝廷不可能从工农兵中诞生,因为在这个生产力水平不足以广泛普及教育的时代,底层的工农兵没有受教育的机会,除了造反,他们也就没有其他锻炼治国能力的办法。要建立一个朝廷,就必须有一批受过教育的人,那么谁受过教育呢?主要是地主和商人。

显然,用商人当统治者会造成巨大的灾难,土地投资的高回报会导致商人积累的财富大量用于土地兼并,削尖脑袋要当地主,一旦他们当政,既有钱又有权,普通的乡下土财主根本竞争不过他们,原本要走两百年的土地兼并过程几十年就走完了,然后爆出一千万流民。所以,通过地租食利的地主才是一个封建王朝要依靠的统治阶层。

然而,明末面临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特殊局面,之前,无论是秦朝、新莽、东汉、隋朝、唐朝、元朝,在爆发全国性的大规模农民起义之后,其中枢的权威很快就瓦解了,即便朝廷继续存在,也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力,呈现军阀割据状态。而明朝吸取了历朝历代的经验教训之后,再加上生产力的提升,在交通、武器方面都较之前的朝代有了进步,使得其统治能力很强,出现了全天下都是反贼,朝廷却始终不崩这一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局面,直到1643年,明朝依然有能力组织十万人规模的大型战役。

这就导致,之前的闯军始终没有办法建立割据政权。当李自成战胜孙传庭,对明朝取得决定性优势时,才刚刚开始政权建设。这就使得大顺和士绅之间存在严重的不信任,就在几个月前,士绅们还暗通孙传庭要灭了闯军,闯军也在抄士绅的家,现在转眼之间就让他们团结合作,共同形成新的统治集团,这是极度困难的事情,没有几年的磨合是做不到的。

从正面来看,这就使得大顺政权的屁股依旧很稳定地坐在小农一边,对土地兼并进行严格的限制,维护自耕农的利益,从长远来说,这对一个封建王朝是有好处的。

然而,这同时也意味着大顺的政权组织是瘸腿的,闯军刚刚经过和士绅十三年的血战,导致他们只能依靠那些在明朝不得志的下层读书人,而不是在地方上有强大影响力的豪绅大户,以及刘洪起、李际遇这样由绿林好汉加入地主阶级的土寨豪强。虽然1644年前后闯军吸纳了许多明朝的中层官员加入,但三品及以上的高官除被崇祯关在天牢里的侯恂等人之外基本上一个都不要。在这种情况下,还需要更依赖武将。但大顺军是在短短四年时间内由一千多人扩充到几十万人的,自身嫡系的武将力量不足,这就使得大批不可靠的明军降将取得了重要地位。

而清朝的情况正好相反,他们已经经历了六十年的政权建设实践,经验非常充足。对于和明朝的土豪劣绅,甚至是冯铨这样的无耻之徒合流,他们也没有任何忌讳。

所以,在1644年时,局面是这样的:

大顺朝委任的那些穷秀才出身的县官,仅仅是控制了县衙,他们追赃助饷、均田免粮的政策固然受小农欢迎,但小农是没有组织性的,必须要靠行政力量或者宗族、宗教这样的力量才能把他们组织起来,发挥出战斗力,然而,大顺得不到士绅、胥吏的拥戴,其行政力量十分薄弱,宗族和宗教手段当然也没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争取到的小农的民心是无法直接转化为实力的。

而清军甫一入关,其宗旨便是与地主豪绅、宗族长老这些人合作,通过这些地头蛇在基层的势力,使得清朝可以迅速汲取占领区的资源。面对这样的局面,大顺在每个县只有几个官员和几百兵的地方政权完全无力抵挡清军和明朝官绅的夹攻,迅速崩溃。

有序的反动远比无序的进步强大得多,不管什么政策,只要不能在军事实力上体现其成果,就不能左右战争的胜负。大顺成功团结了自耕农,可是现在自耕农既不能提供兵源,也不能提供赋税。之前河南的百万流民早已为大顺军提供了足够的兵源,再加上大批明朝降军,大顺面临的不是没有兵的问题,而是兵太多养不起的问题。刚刚分配到土地的自耕农尚在恢复生产,在三年免征的期限内,也无力提供财力的支援。

而地主则不然,他们有充足的财力,官府向自耕农收税也离不开他们的帮助,手上掌握着乡勇,利用宗族组织能够比官府更有效地控制人口,还掌握着教育、信仰、舆论。迅速团结地主,就意味着有了稳固的统治,有了稳定的财政供给能力。

十七世纪是地主阶级当家做主的时代,就凭这个,大顺是干不赢大清的。

那么大顺能不能学大清团结地主阶级呢?也不行,因为那就成了自己否定自己。在大乱之后的陕西、河南,根本就不存在不损害士绅利益就恢复社会秩序和正常生产生活的方案,如果真有的话,孙传庭早就用了。大顺再怎么努力讨好士绅,其吸引力也不会超过剃发和圈地开始之前的大清。

所以,唯一的出路就是用军事上的胜利弥补政治上的短板,只要能在战场上打赢,士绅在考虑利益之前就会先担心脑袋。如果闯军能够在战场上连续取胜,阻滞清军进军的脚步,经过两三年的经营,有了成熟的官府,便可以持续调动自耕农的力量,拉拢一部分中下层士绅。形成了稳定的秩序,便可以和清军长期对抗,有序的进步自然也能胜过有序的反动。

然而,闯军在军事实力上本来就不如清军。清军入关之后,借助大批投降的明朝官绅迅速接管地方、组建绿营,双方的军事实力差距进一步拉大。战场上局面瞬息万变,只要差距没大到其中一方毫无还手之力,那么鹿死谁手便尚未可知。可是在政治、经济均落下风的情况下,还要接连取得军事胜利,为政治和经济的逆转赢得时间,这需要顽强的意志、天才的指挥和绝佳的运气。闯军绝不缺少顽强的意志,但是后两者都没有。

总结起来,明末的各家参赛选手的情况是这样的:

大明:无序的反动。没救了,准备白事吧。

大清:有序的反动。虽然烂,但是最能打。

大顺:无序的进步。保护自耕农、限制地主的方向是没问题的,但政权建设时间才一年就面临大决战,没有形成完善的资源调动体系,无法把人心转化成军事实力。

云南时期的西营,台湾时期的郑氏:有序的进步,经过多年的经营,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统治模式,可以有效调动辖区内的资源,然而已经被逼到了边角之地,缺少大片产粮区。就算效率再高,拼消耗也拼不过控制大半个中国的清朝。军事进攻短期不能见效,就必然失败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末年,风雨飘摇的王朝之下,大顺政权如同一颗璀璨却短暂的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一度席卷中原,攻破北京,似乎看到了统一中国的希望,但最终却在历史的洪流中沉没。回溯那段波诡云谲的岁月,大顺政权并非没有机会,只是历史的巨轮碾过,留下了无数的“如果”。大顺政权的几次关键的幸存乃至统一的.............
  • 回答
    明朝末年白银的去向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涉及经济、政治、军事、社会等多个领域。简单来说,白银并未“消失”,而是通过各种途径流转、消耗、囤积或转移。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梳理明朝末年白银的去向:一、 巨额的财政支出:国家机器的运转与消耗明朝末年,国家财政危机严重,而这背后是巨额的支出,这些支出很大一部.............
  • 回答
    明朝末年的日本,能否击败同时期的后金?这是一个引人深思且极具想象空间的问题。要回答它,我们得剥开历史的尘埃,深入剖析当时日本和后金各自的实力、特点以及可能发生的互动。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明朝末年的日本”指的是什么。这里可能存在两种理解:一种是指日本国内已经统一,并且有能力对外用兵的时期,比如丰臣秀.............
  • 回答
    明朝末年,社会动荡,天灾人祸频发,读书人与灾民之间出现了深刻的隔阂,这并非一朝一夕,也不是某个简单原因就能概括的。这种无法互相理解,是制度、阶层、认知以及时代洪流共同作用下的复杂产物。首先,制度性的鸿沟是造成理解障碍的根源。明朝的科举制度,虽然给了读书人上升的通道,却也将他们与底层社会隔离开来。读书.............
  • 回答
    明末清初,一个波诡云谲的时代,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碾过旧的秩序,孕育新的可能。然而,当我们审视这个时代,总会有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盘旋在脑海:为何明末的士绅阶层,未能如同晚清士绅那样,迸发出全国性的变革思潮,去主动拥抱那个时代的巨大变局?这其中,有着错综复杂的历史脉络和深层的原因,值得我们细细剖析。首.............
  • 回答
    “明朝亡于通货紧缩”和“明朝末年白银短缺造成通货膨胀”这两种说法,初听之下似乎矛盾,实则都触及了明朝末年严峻的经济困境,但切入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理解这两者的关系,需要深入剖析明朝末年复杂的经济运行逻辑,特别是货币体系的变化和对外贸易的影响。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明亡于通货紧缩”这一说法的逻辑。这种.............
  • 回答
    明朝末年,对于那些生活在相对太平、未受战乱直接侵扰的地区,也就是所谓的“非灾区”的百姓而言,农民军的出现,更多地是从一个模糊、遥远,但又逐渐清晰、日益迫近的威胁形象。这种存在感,不像亲历战火的人那样直接而惨烈,但同样充满了不安、困惑,以及被大时代洪流裹挟的无奈。一、最初的印象:遥远的传闻与模糊的敌人.............
  • 回答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面对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积重难返的烂摊子。要探讨他有没有“翻盘”的可能,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深入分析当时的关键因素,并且,绝不能用“AI”的口吻去分析,而是要仿佛一个那个时代的亲历者或者对那个时代有着深刻洞察的史家来讲述,用充满人情味和时代感的笔触,还原那些艰难的抉择和无奈的.............
  • 回答
    明朝末年,皇室成员的“无能”并非一朝一夕之故,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可以说是积重难返的“体制性”和“人性化”双重困境。要详尽地说,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一、皇权过度的集权与“不亲政”的祖制:首先,明朝的皇权集中到了一个令人发指的地步。太祖朱元璋本人是草根出身,对臣子的不信任感极强,为.............
  • 回答
    好嘞,咱们这就掰扯掰扯明朝末年,那满朝的朱家亲戚们,到底是个什么光景。说起来,这事儿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毕竟朱明皇族这棵树,枝繁叶茂,根深蒂固,末年了,也是一堆的乱麻。要说清明末年宗室的情况,咱们得从几个方面看。一、庞大且分散的宗室群体:到了明朝末年,朱明皇族那数量简直是天文数字。自太祖朱元璋开.............
  • 回答
    如果李自成没有死在九宫山,明朝末年的历史走向可能产生重大变化,但具体是否能延缓清朝统一中国的时间,需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李自成的军事潜力与政治格局1. 李自成的军事基础 李自成在1644年攻入北京后,迅速占领了明朝的首都,但其军队在失去北京后迅速崩溃。若他未死,可能具备以下优势: .............
  • 回答
    这脑袋,嗡嗡的!眼前是金銮殿,不是什么破庙。空气里还弥漫着一股子血腥味儿,夹杂着陈年的灰尘和某种… 胜利的味道?我低头一看,一身甲胄,沾着不明的污渍,手里的刀柄冰凉。周围的人… 都看着我,眼神里有崇拜,有敬畏,还有几分… 茫然。李自成?我脑子里闪过一些零碎的画面,那个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北京城… 破了.............
  • 回答
    明朝末年无法再组建一支像戚家军那样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军队,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多重深层原因,绝非简单归结于“汉人人才”的匮乏。事实上,明朝末年不乏有能力、有抱负的人才,但他们却难以重现戚家军的辉煌。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 戚家军所处的时代(嘉靖年.............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假设性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现代中国建立政权的一些关键要素与明朝末年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进行详细的对比和分析。核心问题:能否成功建立政权?我的初步判断是:理论上存在可能性,但极其困难,且成功的概率非常低。 原因在于现代政权建立的许多基础性条件在明朝末年几乎不.............
  • 回答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这为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提供了绝佳的机会。而关于燕云十六州,它的归属问题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病。明朝能收复燕云,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复杂的军事、政治和外交博弈,其难度与北宋时期的情况相比,各有侧重。明朝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历程:严格来说,明朝并没有直接“打下”燕云十六州。朱.............
  • 回答
    回看历史的长河,宋朝和明朝的末世,无疑都是风雨飘摇、风云变幻的动荡时期。然而,当人们在回首这两段历史时,感受到的基调却大相径庭:宋末,人们更多地会想起那些坚守到最后、血洒疆场的忠臣义士,他们的名字如岳飞、文天祥,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而明末,留给后人的印象,似乎更多的是那些卖主求荣、投靠异族的“汉奸”.............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头说起。其实,王朝末年,那帮大臣们之所以还那么“忙活”于贪婪和内斗,并不是因为他们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脑袋里就没有“国家存亡”这根弦。这事儿,说白了,是系统性的烂,是人心思变,更是体制的僵化和权力的腐蚀,层层叠叠,最终把一个好好的朝廷推向深渊。一、 崩塌的信任与普遍的绝望:你想想,当一个.............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现象。清朝末年,确实存在不少以“明朝”为旗号的反清复明运动,而元朝末年,虽然也有反抗统治的起义,但以“宋朝”为旗号的声势和规模相对较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一、 明朝与宋朝的“正统性”认知差异:这是最核心的原因之一。 宋朝的灭.............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历史现象,宋朝和明朝的末代皇帝为何大多悲惨收场,而元、清两朝的末代皇帝却相对“幸运”地得以保全性命,甚至可以说是“跑掉”了?这背后牵扯到王朝更迭的性质、统治者的应对策略、以及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咱们不拿那些“AI”腔调,直接从历史本身的逻辑去捋一捋。宋朝与明.............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扼腕的问题,也是中国近代史绕不开的一个重要节点。明明是同一支民族的军队,为何在短短两百多年间,表现出如此天壤之别?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火器先进与否”就能一言蔽之。咱们不妨抽丝剥茧,仔细掰扯掰扯。清军入关:“势如破竹”的背后,是时代浪潮的合力要说清军入关时“势如破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