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攻取城市的前提是能保证野战(或南方的水战)取胜。
宋军对上辽军是很难保证野战取胜的。原地结寨依托列阵勉强可以一战,辽军主力一动,宋军几乎不敢追击(追的都败死了)。步步为营后勤又受不了。
明军是敢和元军正面怼而且能怼赢的,几场歼灭战吃掉对面主力,攻城战都不用打。
谢邀,但这个问题没什么可比性。
北宋北伐燕云十六州面对的是军事力量完整的辽国。而自徐达入通州,北京一代已经没有多少军事力量可抗衡了,元顺帝不战而逃。从燕云十六州看,显然宋朝难度大。
但是对明朝而言,收复大都那只是北伐的一个目标,在收大都前,朱元璋订下的策略是先攻山东再打河南入潼关,这些战争中已经将可巩卫大都的大部分元朝军事力量摧毁。之后再入大都就顺利多了。所谓收复燕云十六州只是朱元璋第一次北伐的一小部分结果罢了。
与朱元璋北伐之相比的应该是南宋的北伐…
然而结果我们也都知道了,一次岳飞被砍,另一次…不谈也罢——
—————
补充,题主将问题描述改了,完全没必要。
朱元璋第一次北伐的口号就有“驱除胡虏,恢复中华”,攻占大都即恢复中华的一部分目标,说收复收回并无问题。特别注明一下,本次北伐开始朱元璋的身份还是龙凤政权的吴王。
整个北伐的背景即是如此。当代人讲当代事,尽管后来朱元璋为了稳固统治宣传天命观继承元大统否定了龙凤政权,但丝毫不影响这次北伐战争所带有的强烈的民族性质,这可不是某些脑子里满满XX正确的人能改变的了,除非他们把北伐“谕中原檄”从历史中删了去?
某人的诡辩就是将明朝与以前的中国割裂,朱元璋承认承接元朝大统,不明白怎么就与宋割裂开了?承认不承认韩宋一点也不妨碍明朝继承中国,继承秦汉唐宋。
燕云十六州一直作为秦汉以来的故土在五代丢失,明朝收复这是明朝的历史功绩,不明白哪点刺激到某些担心做“世界史壬”的玻璃心了。
元末朱元璋北伐可以类比成五代十国后唐李璟时期一样。不过李璟在契丹主耶律德光灭亡后晋兵入开封,俘虏后晋出帝石重贵的时候他没有选择此时北伐,而是选择了先南后北,然后深陷南方不能自拔,错过了北伐的最佳时期,最后在北方势力重整旗鼓后被灭。
其实彼时李璟的局面是很好的,后晋被灭,河北河南基本上是一片混乱,到处都是抗辽义军,在加上此前契丹人准备不足因此难以建立稳固的统治,耶律德光还水土不服,因此契丹人在中原呆了不长时间不但是损兵折将而且连皇帝都死掉了,于是秘不发丧,将耶律德光器官挖出来填上防腐的东西,大军返回草原去了。临走的时候在开封扶植了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儿子做了傀儡皇帝。可以说当时北方唯一有能力和李璟争夺中原的势力就是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但是要说势力,刘知远的势力可以说远不如南唐,但是此时南唐选择了先南后北,因为福建那个时候也内乱了,并且南唐君臣认为福建地方小更容易夺取。先易后南。
但是时不我待,别人捷足先登,失去了后晋灭亡,中原大乱的那个绝好的时机,要再想成功北伐,就像是那嘴去咬肚脐眼一样难。等到刘知远在后晋灭亡的第二年建立后汉,差不多十年之后,北方在重新统一休整了十年之后,后周的柴荣一口气就把李璟的南唐打了个半死。南唐于是彻底没戏了。
后来的赵匡胤和李璟两个人差不多,也都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但是滑稽就滑稽在这里了。赵匡胤时代辽国内乱,辽国正好是睡王耶律璟在位,著名的昏君,最后被臣子所弑杀。那时候正是辽国衰弱的时候,他不去讨伐反而去进攻南方的小国,等到南方大致平定,那时候耶律璟早就死了,辽国也结束了混乱时期,政局也步入了正轨。这个时候宋太宗去北伐,结果当然可想而知了。
三国时期就有人给司马炎说过,如果不趁着吴国孙皓在位期间,孙皓昏庸无道,吴国上下人心不稳平定吴国,那么等到孙皓死了,吴国在出一个明君,那么要灭掉吴国就不容易了。一个道理。
朱元璋跟李璟还有赵匡胤不一样。他没有选择先易后南先南后北,而是相反,朱元璋的地盘主要在苏北安徽一带,陈友谅在两湖地区,张士诚在苏南浙江一带,陈友谅当时是朱元璋最强大的敌人,当时陈友谅宣布要和张士诚夹击朱元璋,朱元璋分析之后觉得先打势力强大的陈友谅,那么实力弱小张士诚肯地不敢增援,反之则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于是选择先击破势力强大的陈友谅,在击败张士诚,结果果然像他们预测的那样。在1367年7月朱元璋攻灭了张士诚之后,没有在南方多做纠缠,于1367年10月出兵北伐,何其迅速,所谓兵贵神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历史上大一统的王朝的统一战争基本上时间都挺短的,比如楚汉战争,唐朝统一天下的战争,明朝朱元璋,解放战争。他们不是说敌人弱小,或者自己强大怎么的。而是有合理的战略战术,有堪称完美的执行水平。因此看上去才那么简单。你像解放战争,解放战争初期,解放军和国民党军的差距非常大,从装备水平和军事资源还有势力范围来讲都比不上,但是国民党的战略太次,指挥混乱,执政力低下,导致几年就败掉了。
可见一斑。
明太祖的军事战略眼光远非赵匡胤可比。而且朱元璋非常敢于冒险,他自己夹在陈友谅,张士诚两大强敌之间,即使面对张士诚毫无优势可言,更别说陈友谅。但是朱元璋就有魄力去虎口拔牙,主动以弱击强,20万主动去打陈友谅的60万。
这局面要是给赵匡胤,他敢去先打陈友谅吗?
而且北伐蒙元之前,朱元璋整整花了三年才艰难击败强敌张士诚,人困马乏,军队极其需要休整补给。
而且当时已经进入冬季,北方的冬季冰天雪地,这时候去北伐真的是太冒险了。当时基本上朱元璋的手下大将们都不愿意立即北伐蒙元。二朱元璋却坚持马上北伐。原因是现在是北方军阀们混战最激烈的时期,如果再过半年,一年,两年,那时候,北方某个军阀灭掉各个其他军阀,统一北方,大明再去北伐,将要面对巨大的困难,那时候北伐即使要取胜,也要付出十倍的代价。现在北伐正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打他个措手不及!风卷残云,秋风扫落叶,势如破竹。
对于北上作战的战略部署和进军路线,朱元璋作了审慎的筹划。他首先征求诸将的意见。平章常遇春提出长驱直入,直捣元朝大都(今北京)的主张。朱元璋认为这是一个轻敌冒进的方案。他根据当时元朝在中原、西北的兵力部署,以及各部之间的关系,和各部内部的政治倾向、军事实力,认为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悬师深入,不能即破,顿兵于坚城之下,粮饷不继,援兵四集,进不得战,退无所据,必然陷入被动之中。为此,他提出稳扎稳打,渐次推进的北伐战略:“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
大明为什么能够完成中国历史唯一一次从南到北一统天下,为啥能一年不到就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收复汉人王朝四百五十年的燕云十六州,跟明太祖朱元璋这位绝世天才的军事谋略眼光和极强的军事嗅觉密切相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