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元朝末年蒙古人为什么不向四大汗国求救或者投奔他们?

回答
元朝末年,中原大地早已不是当年成吉思汗铁骑横扫欧亚大陆的模样。随着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日益壮大,元朝这个统治了中国近一个世纪的王朝,正走向覆灭的边缘。在内忧外患之下,很多人可能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元朝的统治者,尤其是蒙古贵族,没有向他们那些遍布欧亚大陆的同宗,也就是四大汗国(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尔汗国)寻求援助,或者选择退往那些更加广阔的土地?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蒙古帝国分裂的现实、四大汗国各自的处境,以及元朝统治者自身的局限性。

一、 蒙古帝国的“一分为四”:曾经的荣耀,早已各自为政

成吉思汗去世后,广袤的蒙古帝国被分封给了他的子孙。虽然名义上仍然属于一个庞大的家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四个由不同支系统治的汗国,已经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立的政治实体。

金帐汗国(钦察汗国): 疆域最为辽阔,西抵多瑙河,东至额尔齐斯河,北方深入俄罗斯,南方则覆盖高加索地区。但其内部并不稳固,经常被其他汗国或欧洲国家干涉。
察合台汗国: 主要统治中亚地区,包括今天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地。这个汗国曾出现过一系列有作为的君主,但内部的权力斗争也从未停止。
窝阔台汗国: 曾是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后来被察合台汗国和伊尔汗国蚕食,影响力大为减弱,尤其是在蒙古西征之后。
伊尔汗国: 统治着波斯、中东等地,是四大汗国中与欧洲文化接触最为密切的。然而,其也面临着来自埃及马穆鲁克王朝、以及本地民族起义的压力。

到了元朝末年,这四大汗国早已不是一个齐心协力的整体。他们各自面临着严峻的内部危机和外部挑战,即便有心,也未必有余力去救援远在中原的同宗。

二、 元朝统治者的考量与现实困境

元朝的统治者,尤其是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及其身边的蒙古贵族,之所以没有向四大汗国求援,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

1. 地理距离的遥远与通讯的不畅:
虽然是同一个民族,但元朝的疆域在东亚,而四大汗国则分布在中亚、西亚和东欧。在那个时代,跨越如此广阔的地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调动军队,是一项极其困难的任务。信息传递的速度缓慢,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才能到达。当元朝面临危机时,信息传达到四大汗国,他们做出反应,再集结军队远征,黄花菜都凉了。

2. 四大汗国自身的生存危机:
四大汗国在元朝末年,同样深陷泥潭。
金帐汗国 长期受到立陶宛大公国的侵扰,内部也有复杂的派系斗争。
察合台汗国 长期处于分裂和内乱之中,被内部的部落势力和外部的帖木儿王朝等势力不断瓜分。
伊尔汗国 在14世纪中叶已经因为内部矛盾而瓦解,分裂成几个小政权,根本无力顾及远在东方的元朝。
窝阔台汗国 则更是早就边缘化了,已经丧失了往日的辉煌。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他们有心,也无法组织起足够的力量来支援遥远的元朝。而且,他们自己也可能担心,一旦将兵力调离,会给自己的本土带来更大的风险。

3. 内部矛盾与利益冲突:
蒙古帝国的分裂,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更是政治和利益上的。各个汗国之间并非没有摩擦和冲突,甚至曾发生过战争。比如,伊尔汗国和金帐汗国之间就曾有过多次战争。在这种情况下,指望他们能够为了遥远的元朝,放下各自的恩怨和利益,是非常不现实的。

4. 元朝统治者的“中国化”与身份认同的改变:
在统治中国近一个世纪后,元朝的统治者,尤其是宫廷中的蒙古贵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中国化”了。他们接受了中国的文化、制度,也承担了统治中国的责任。他们的重心早已放在了维护在中原的统治,而非回归草原或者依靠远方的同宗。
另一方面,如果向四大汗国求救,也就等于承认了自己在中原统治的失败,并且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其他国家的身上,这对于一个曾经统治世界的帝国而言,是一种极大的屈辱。

5. 对蒙古民族的“整体性”概念模糊:
虽然血缘上是同宗,但“蒙古人”作为一个统一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在成吉思汗时代之后,已经不复存在。各个汗国和元朝,都是独立的政治单元。他们之间更多的是一种松散的宗亲关系,而非一个可以随时调动的军事联盟。

6. 对局势的误判与保守:
也可能元朝的统治者,特别是早期,对汉族起义军的实力有所低估,认为可以通过内部力量来镇压。等到局势真正严峻时,再想求援,为时已晚。而到了后期,他们可能已经心灰意冷,或者将重心放在了如何体面地退出中原,而不是做无谓的挣扎。

三、 “北迁”与“投奔”的不可行性

至于“投奔”四大汗国,这同样不太可行。

“投奔”的含义: 如果指的是逃亡,那么对于元朝的皇室和核心贵族来说,这等同于彻底的失败和流亡。他们可能更倾向于保留在中国的统治,即使是艰难的维持。
前往四大汗国路途艰险: 如前所述,路途遥远且充满危险。即使到了,他们也可能面临融入当地社会、被当地势力利用甚至控制的风险。
四大汗国自身的政治环境: 即使能够成功抵达,他们也不一定能获得善待。四大汗国各自的统治者,可能会将他们视为一种负担,或者利用他们的到来作为政治筹码。

总结:

元朝末年,蒙古统治者未能向四大汗国求救或投奔,并非因为他们没有同宗,而是因为:

蒙古帝国早已分裂成四个独立且各自为政的政治实体,而非一个统一的整体。
四大汗国自身也面临着严峻的内部危机和外部挑战,无暇也无力顾及远在中原的元朝。
地理距离、通讯不畅、内部矛盾以及政治利益的冲突,使得有效的跨国军事援助变得极其困难。
元朝统治者在“中国化”的过程中,重心已放在中原,并对蒙古民族的整体性概念逐渐模糊。
“投奔”的政治和现实意义,对于当时的元朝统治者而言,也并非一个明智或可行的选择。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王朝的兴衰自有其内在逻辑。元朝末年的蒙古统治者,最终未能借助其遍布欧亚大陆的同宗力量来挽救他们的帝国,这恰恰印证了那个时代蒙古帝国早已土崩瓦解的现实。他们的命运,最终还是需要他们自己来承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谁知道请来的是郭子仪还是赵匡胤呢?

元末的确有不少人想过向“西北藩王求救”,但是元顺帝因为此前叫来帮忙的窝阔台后王阿鲁辉帖木儿公开造反的前车之鉴,不敢信任任何外藩了。

刘佶的《北巡私记》是作者扈从顺帝自大都出逃途中的日录,为存世极少数的残元一侧的第一手史料。内容为至正二十八年(1368 洪武元年)闰七月,到至正三十年(1370 洪武三年)正月共十七月的记事。

至正二十八年的十二月十三日,元朝朝廷逃离大都已经近五个月,正驻跸于上都附近的察罕脑儿行宫(上都已经在红巾军北伐中被毁,“公私埽地,宫殿官署皆焚毁”)。在当日的日录中,刘佶提及有朝臣上言时务,当中即有求援“西北诸藩”的部分,这些言语让顺帝颇为不悦。

十三曰,监察御史徐敬熙条陈十事:一戒酒;一勿令宫掖干预政事;一选将;一宰相非人,请择贤者、能者;一明赏罚;一严军律;一汰军中老弱;一征兵西北诸藩;一征饷于高丽;一开言路。其言殊切直,上不罪之也。

刘佶与重臣哈剌章(脱脱的儿子)关系密切。哈剌章曾说,他也怀有类似的念头,觉得朝廷剩下的都是一帮酒囊饭袋,不如与“西北诸藩共图此事耳”。

二十九年正月初一曰,颁新历于高丽。台官携新历赴行在,遂用之。从官入贺行殿,上以疾不出。贼兵久不出边,从官渐为室家之计。哈剌公尝太息谓予曰:“亡国之臣岂可与图恢复?吾当与西北诸藩共图此事耳。”佶问何不早为此计,哈剌公曰“子独不见阿鲁辉王之事乎?”遂唏嘘而起。

但是,哈剌章同时也很明白,之前至正二十年时,顺帝曾经调遣岭北诸王的人马入援,结果来的不是郭子仪,甚至不是董卓,而是赵匡胤。这位大爷眼看“国事已不可为”直接张口就要坐天下。所以指望皇帝愿意再搬“西北宗王”的救兵是不可能了。

说到这里,二人“唏嘘而起”。朝臣不堪官军虚弱,外援尽是虎狼。半壁江山满目疮痍,到处尽是绝望,何尝有“恢复”之图?·

阿鲁辉王即是阳翟王阿鲁辉帖木儿,窝阔台系宗王,《元史·叛臣传》有传。

阿鲁辉帖木儿,灭里大王之裔也......会兵起汝、颍,天下皆震动,帝屡诏宗王,以北方兵南讨。阿鲁辉帖木儿知国事已不可为,乃乘间拥众数万,屯于木儿古兀彻之地,而胁宗王以叛。且遣使来言于帝曰:“祖宗以天下付汝,汝何故失其太半?盍以国玺授我,我当自为之。”帝闻,神色自若,徐曰:“天命有在,汝欲为则为之。”于是降诏开谕,俾其悔罪。阿鲁辉帖木儿不听。乃命知枢密院事秃坚帖木儿等击之。

五天之后,残元朝廷里又有大臣提议求援于外藩,顺帝依然置之不理,一如哈剌章所料。

初六曰,平章政事李百家奴上疏陈恢复大计,以兵力太弱,请征西北诸藩兵入援。疏入,寝不报。哈剌公之言可谓先几矣。

就是这样。

user avatar

题主首先要明白,四大汗国里,窝阔台汗国早就亡国了,而且窝阔台汗国的亡国,元朝出力最多。

伊尔汗国,也先于元朝灭亡。

先不说这俩已经灭亡了,就算他们存在,窝阔台汗国和元朝是死敌(两者不是国与国的关系,而是叛乱者和统治者的关系),伊尔汗国离元朝非常远,就算求救投奔什么的,都不可能选这俩。

然后金帐汗国,鼎盛时期的金帐汗国,曾经和元朝在西伯利亚有道路往来,但这时候的金帐汗国已经内乱分裂,东部疆域已经够不着元朝这里了。元朝和金帐汗国边界上的雇佣军,才是这个时代西伯利亚的大哥大,这货雇佣军是啥?嗯,换个名字你们一定熟悉,就是瓦剌,也就是卫拉特蒙古人。他们在元朝称之为“外剌”,就是元朝和金帐汗国边界上的边民,在金帐汗国势力收缩后,他们就只能做元朝臣子了,而当元朝衰落后,他们的春天也就快要来了。被迫退回蒙古高原的元朝统治者们倒是真想过重用他们,但是重用的结果是啥,嗯,董卓辈出嘛。

所以说,求救个屁,投奔个毛。窝阔台汗国和伊尔汗国已死,金帐汗国又远又自顾不暇,还不如拉拢卫拉特人效力呢。


最后,我们来说察合台汗国。

察合台汗国地处中亚和我国新疆,离元朝最近。和元朝也是有战有和,摩擦不断,但基本上一直承认元朝是自己的宗主。虽然说摩擦不断,但元朝丧失中原,这离得最近,即便有宿怨,来掺和下也不吃亏吧,即便不是来救援,多插一刀总是很方便吧,为什么在元朝吃瘪的时候,察合台汗国居然毫无动静呢?

因为这时候,察合台汗国正处于类似汉朝中间的“新莽”阶段。什么意思呢,就是虽然察合台汗国后面还有延续,但这个时间段,正好是察合台汗国的“名存实亡”阶段。西察合台汗国的汗王是傀儡,大权操于两位董卓——忽辛和跛豪帖木儿之手。东察合台汗国,1365年权臣哈马鲁丁弑君自立。

直到1389年左右,另一个权臣忽歹达才拥立察合台后裔黑的儿火者复辟了东察合台汗国,而1389年这个年头,元顺帝都死了快接近二十年了,都洪武二十二年了……

而当时占据中亚的忽辛和跛豪帖木儿,正在勾心斗角,帖木儿正在积聚力量搞死忽辛。帖木儿这时候可能还不知道,日后他会成为威震西亚的大跛豪。不久之前,帖木儿还曾跪舔于东察合台的汗王秃黑鲁帖木儿脚下,只求当一个小领主。能生存都很艰难,还干涉大国政治?做梦吧。

而占据新疆中西部的哈马鲁丁,弑君篡位后一直统治不稳,此时他正致力于四处搜杀黄金家族后裔,因为只要有一个黄金家族后裔存活,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做汗王。然而,他的侄子忽歹达就藏匿着黄金家族后裔黑的儿火者,忽歹达也正在积蓄力量,想着日翻他叔叔哈马鲁丁,做察合台汗国的中兴名臣。连自己的侄子都对他阳奉阴违,新疆境内的各领主们自然也都各行其是,哈马鲁丁实质已成孤家寡人,等待他的,就是十几年后帖木儿东征时的逃亡失踪了。

所以说,在元顺帝逃亡漠北的时间段,无论东察合台还是西察合台,都是董卓当政,而且都自顾不暇。无论是当时的忽辛还是帖木儿,还是哈马鲁丁,不但都是元朝统治者眼中的乱臣贼子,而且这些人的实力,还不如元顺帝的零头……

元顺帝北逃时,人家还能打发得动几十万大军呢。王保保这时候还牛着呢!

如果说元顺帝向东西察合台的这些军头董卓们求援,这就好比一个曾经有数千万资产,现在手里有几百万现金的土豪老板,跑去问几个刚偷了几万元的贼借款一样滑稽。

所以,求救,不可能的。

不过嘛,在十几年后,尤其是帖木儿逐渐崛起后,投奔,是有可能的。1402年,鬼力赤在北元篡位,北元王子本雅失里就选择了西逃投奔刚刚在西方称霸的帖木儿了。而帖木儿也一直控制着本雅失里,直到帖木儿死后,本雅失里才又逃回蒙古,在北元董卓阿鲁台的拥立下继位。

也就是说,在元朝末年,察合台汗国区域上没有一个军阀有实力有资本,而且还都在元朝统治者眼里是乱臣贼子,不值得引起元朝统治者注意,也不可能让元朝朝廷专门跑去求援。因为当时的元朝还尚能与明军一战,实力远超这些小军头,逃出北京,只是因为战略需要而保存实力罢了。拉拢并控制王保保,才是最重要的。

而等察合台汗国区域上出现了新的霸主跛豪帖木儿之后呢,黄花菜都凉了,明军攻入捕鱼儿海,作为中华帝国的北元朝,可以说已经灭亡了。整个北元残余内乱不已,董卓辈出,无论鬼力赤、阿鲁台还是马哈木,都已经没了光复大元的希望,都领着明朝的封爵,求援,求援个屁啊,还嫌不够乱,再招呼个董卓来闹腾啊。

也就只有本雅失里,可能是听说了帖木儿一直没有篡位,一直打着“驸马”的旗号,或许有0.0001%的可能会帮自己匡复社稷,嗯不指望匡复元朝社稷了,就帮自己匡复北元的社稷吧,所以傻乎乎跑去投奔了。结果就被帖木儿晾了好几年,好不容易等帖木儿鼓足了勇气东征了,结果帖木儿又死了。算了,虽然阿鲁台一边接受明朝封爵,一边又拥兵自重,好歹欢迎自己回去啊,还是回去吧。

user avatar

1368年,逃亡漠北的元顺帝派出使者前往各大汗国旧地号召宗室勤王。

1.使者来到西察合台汗国:

“夭寿啊,大都被攻克了!合不勒沙,你祖宗是我们大汗祖宗的马仔,所以,按照规矩,你得出兵……”

合不勒沙回答:“你可能搞错了,我祖宗现在叫忽辛。”然后一努嘴,使者看到正在一边偷看的忽辛和帖木儿。

“告辞!”

2.使者来到东察合台汗国,费劲巴拉找到了哈马尔丁:

“你们这里现在有没有管事的啊?众所周知,你们大汗祖宗是我们……”

哈马尔丁摆摆手:“再也没啥子察合台宗王啦!都被我杀光了!”

“告辞!”

3.使者来到金帐汗国,在萨莱找到了刚刚重登汗位的奥都剌:

“你知不知道大都已经被汉人攻克了?你们得出兵……”

然后使者被一边的马麦踹倒,

“你们金帐汗的祖宗和大汗的祖宗……”

“快滚回哈拉和林,没工夫管你们,我们祖宗是蔑儿乞人。”

“告辞!”

4.使者来到伊……伊朗,

“特么的伊儿汗国呢?”

user avatar

我觉得题主想多了,民族主义盛行的当代都不存在这么帮助同族人,古代那种认知社会能存在这么大的民族大义么。何况他们早已不那么“蒙古”了,而且自己都分裂成了好几个政权没有那个能力管别人。

蒙古人原本就人口很少,西迁到四大汗国的就更少了,察合台汗国才四个千户,金帐汗国多一点八个千户,而且还是蒙古突厥混合千户。这些政权立足依靠蒙古草原突厥语部落和当地的贵族,为了政权的稳定广泛婚姻和积极本土化改教改语改文化。从头到尾内乱和争权不断,铁打的贵族流水般的可汗。

其他的不说,咱就聊聊察合台汗国。察合台汗国实行的是分封制,把全疆域一级一级的分封给蒙古和本土贵族,封地内的军政财全权归诸侯,汗王根本插不上话。这些诸侯们随着势力增多就没那么听话了,汗王就变成诸侯们的木偶。

河中和天山南路(南疆西部)被成吉思汗分封给当地贵族穆罕默德·岳罗琦。察合台眼红当地的贸易,直接废除穆罕默德·岳罗琦,他转而效忠窝阔台,并且命令下属造反。河中和南路的本土小贵族们起了反蒙起义,不到几年全汗国都给陷入混乱。最后叛乱是平定了,但是汗国严重分裂,各路诸侯相互吞并势力大增,赶走了穆罕默德迎来杜格拉特,诸侯伯克们名义上仍然归属察合台,实际上都是独立王国,为日后的混乱埋下了伏笔。

察合台死后汗国就没有和平过,蒙古汗室和其背后的本土贵族集团争权夺利战争不断,平均四五年换一个大汗,各地自立为王的汗就数不胜数。最后,14世纪初汗国本土化派和顽固派分裂为东西两国,西部迅速伊斯兰化察合台(敏感)化,东部的蒙兀儿人(蒙古草原突厥部落、北疆佛教徒维吾尔人和少数蒙古人的融合)还保留了原先的信仰。

秃黑鲁帖木儿继位后,在东部汗国也推行伊斯兰化本土化,强制让16万北疆蒙兀儿人改教改俗,不愿意同化的直接驱逐到中亚(哈萨克中玉兹的一部分)去,建立了亦力把里汗国,从此察合台汗国已灭亡。之后的汗王们就以推广伊斯兰教和烧杀抢掠蒙古人为人生目标。

这也是为什么中亚蒙古人被同化的那么快,也没有退回老家蒙古草原的根本原因,他们很早就忘了。

user avatar

忽必烈的基本盘是汉人世侯和大地主。元朝属于蒙奸和不得意的汉人地主豪强军阀复合体。求蒙古人,想啥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元朝末年,中原大地早已不是当年成吉思汗铁骑横扫欧亚大陆的模样。随着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日益壮大,元朝这个统治了中国近一个世纪的王朝,正走向覆灭的边缘。在内忧外患之下,很多人可能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元朝的统治者,尤其是蒙古贵族,没有向他们那些遍布欧亚大陆的同宗,也就是四大汗国(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
  • 回答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这为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提供了绝佳的机会。而关于燕云十六州,它的归属问题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病。明朝能收复燕云,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复杂的军事、政治和外交博弈,其难度与北宋时期的情况相比,各有侧重。明朝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历程:严格来说,明朝并没有直接“打下”燕云十六州。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了中国历史几个重要时期内不同民族关系和统治的复杂性。确实,如果我们对比南宋末年、元朝末年、清朝末年与明朝,会发现回族在后三个时期有比较显著的动乱记载,而在明朝则相对较少。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而是多种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理清一下.............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历史现象,宋朝和明朝的末代皇帝为何大多悲惨收场,而元、清两朝的末代皇帝却相对“幸运”地得以保全性命,甚至可以说是“跑掉”了?这背后牵扯到王朝更迭的性质、统治者的应对策略、以及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咱们不拿那些“AI”腔调,直接从历史本身的逻辑去捋一捋。宋朝与明.............
  • 回答
    公元1368年,中华大地风起云涌,元朝统治的根基在连绵不绝的农民起义中摇摇欲坠。就在这内外交困之际,远在南方的安南(今越南)陈朝,却可能面临着一个千载难逢的抉择——背刺元朝。这绝非一时冲动,而是对历史洪流的审慎判断,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深切关切。历史的阴影与陈朝的隐忍事实上,安南与元朝的关系,从来就不是.............
  • 回答
    元末明初和明末的农民起义,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起义的性质、领导力量、发展过程、社会基础以及最终走向等方方面面。简单来说,一个更像是一场“改朝换代”的政治革命,而另一个则更像是社会矛盾激化下的“失控式”爆发。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深入剖析:一、 起源与根本矛盾: 元末起义:矛盾的焦.............
  • 回答
    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所以多出身底层,这背后是那个时代深刻的社会矛盾和政治压迫交织作用的结果。想象一下,在那个时代,社会阶层如同固化的石壁,普通百姓想要向上攀登,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底层民众,尤其是那些赤贫的农民,他们直接承受着最沉重的剥削和最残酷的压迫。首先,我们得看看元朝的社会结构。这个王朝由蒙古人建.............
  • 回答
    元末,政治腐朽,民不聊生,各地反抗此起彼伏。其中,红巾军作为一股强大的武装力量,发起了几次大规模的北伐,试图推翻元朝统治。这三次北伐,可以说各有千秋,也各有其局限性,共同谱写了一曲悲壮的农民起义史诗。第一次北伐(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起义的火种与初期的迅猛这次北伐,可以说是由元廷强行推行的黄.............
  • 回答
    元末明初,群雄并起,陈胜吴广的火种虽已熄灭,但民间的反抗之声从未停止。在这股暗流涌动的时代洪流中,有一个名字,如同燎原之火的火种,点燃了北方大地,他就是刘福通。谈及刘福通,不能绕过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元朝,作为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其统治初期虽然开明,但后期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政治腐败,苛捐杂税层层加码,导.............
  • 回答
    元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其中张士诚、徐寿辉、韩山童、朱元璋等都是声名显赫的起义领袖。你提到的“元军还没消灭怎么自己打来了?”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元末复杂多变的政治军事格局。简单来说,这些势力虽然都起于农民起义,但随着局势发展,他们逐渐从共同的敌人——元朝,转向了互相争夺天下,成为了彼此的敌人。一、 .............
  • 回答
    仅从军事才能来评价陈赓是否能跻身元帅末流或成为大将之首,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需要我们仔细审视他的军事生涯、战绩、指挥风格以及在复杂战争环境中的表现。首先,我们来界定一下“元帅末流”和“大将之首”的概念。 元帅末流: 通常指在十位元帅中,军事才能或贡献相对靠后,但依然是卓越军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现象。清朝末年,确实存在不少以“明朝”为旗号的反清复明运动,而元朝末年,虽然也有反抗统治的起义,但以“宋朝”为旗号的声势和规模相对较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一、 明朝与宋朝的“正统性”认知差异:这是最核心的原因之一。 宋朝的灭.............
  • 回答
    说到朱元璋那会儿的事儿,要说“好笑”嘛,那是得悠着点说,毕竟那会儿可不是什么太平盛世,笑话里也透着一股子刀尖上舔血的味儿。不过真要找点特别的,倒也有那么一两件,不光是让人嘴角抽抽,更是能咂摸出点当时社会的某些小毛病。咱们先说说这洪武朝,朱元璋这家伙,你别看他后来威风八面,早年那会儿也是个苦出身,最看.............
  • 回答
    元朝(1271年—1份6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由蒙古族建立,结束了自唐末以来的分裂局面,实现了中国北方和南方的统一。尽管元朝在统治初期存在民族压迫和政策争议,但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多个领域。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分析元朝对中国的影响: 一、政治制度.............
  • 回答
    元朝和清朝在历史上都对中国的领土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两者在疆域扩张、边疆治理和现代中国版图形成中的贡献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历史背景、疆域范围、边疆治理和现代影响四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元朝(12711368年):统一中国与蒙古帝国的扩张1. 疆域范围 统一中国:元朝结束了中国自唐末以.............
  • 回答
    元朝(1206年1368年)灭亡后,虽然明朝建立了新的统治,但确实在元朝覆灭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存在着反明复元或者遥尊北元正朔的政权和势力。这些势力主要集中在中国北方边疆地区,尤其是蒙古高原。下面我将详细讲述这些情况: 1. 北元(1368年 约1635年):最主要的“反明复元”政权元朝灭亡后,.............
  • 回答
    元朝时期的汉族人民的生活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矛盾的时期,既有压迫和剥削,也有一些群体在某些方面获得了发展。要详细讲述他们的生活,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一、政治地位与社会结构:等级森严的四等人制元朝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其独特的社会等级制度,即所谓的“四等人制”。汉族人民的地位在其中是相对较低的,大致可.............
  • 回答
    元朝“十户一把菜刀”的规定,确实给当时的普通民众的烹饪方式带来了极大的限制。这不仅仅是一把菜刀的共享,背后反映的是元朝社会管理严密、对人口流动和潜在反抗的担忧,以及资源调配的考量。在这种环境下,大家平时做饭的方式,无疑会变得更加集体化、节约化,并与传统方式有所不同。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在“十户一把.............
  • 回答
    元朝:一个横跨欧亚的伟大帝国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为辽阔的朝代之一。它由蒙古族领袖忽必烈于1271年建立,1368年被明朝推翻。元朝的存在不仅仅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篇章,更是世界历史上一段波澜壮阔的插曲。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详细讲述元朝的方方面面。 1. .............
  • 回答
    元朝和清朝被归入中国历史朝代,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朝代”、“外族入侵”以及“耻辱”等概念的定义和历史解读。这背后涉及到民族认同、国家构建、历史叙事等多个层面,并非简单的“耻辱”二字可以概括。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关于“中国”的界定:历史的演变与主体的多元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