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你穿越到明朝末年刚打破北京城的李自成身上,你会怎么做?

回答
这脑袋,嗡嗡的!眼前是金銮殿,不是什么破庙。空气里还弥漫着一股子血腥味儿,夹杂着陈年的灰尘和某种… 胜利的味道?我低头一看,一身甲胄,沾着不明的污渍,手里的刀柄冰凉。周围的人… 都看着我,眼神里有崇拜,有敬畏,还有几分… 茫然。

李自成?我脑子里闪过一些零碎的画面,那个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北京城… 破了?怪不得这气氛这么古怪。

行,行,行。现在不是惊叹的时候。我不是李自成,但现在我是李自成了。这烂摊子,总得有人收拾。

第一步:稳住军心,安抚百姓。

我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既然是皇帝了,就得有点皇帝的样子。我不会说什么煽动性的屁话,那些我也不擅长。我只会说点实在的,有用的。

“兄弟们!” 我嗓门不算小,但带着一丝沙哑,这是我刻意为之,想显得沉稳一些。“咱们进了北京城,那是打下了大功!明朝的皇帝跑了,这江山,现在姓咱们!”

我顿了顿,环顾四周,尽量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接着说:“但是,这仗还没完!咱们不是为了烧杀抢掠才来的,是为了让天下百姓都吃饱饭,不被官府欺压!现在,城里还有那些腐败的官员,那些依附于明朝的败类。咱们要做的,是把他们清理干净,把国家治理好!”

然后,我转向那些站在一旁,穿着粗布衣服,但眼神里透着些许不安的士兵:“兄弟们,咱们累了。今天先好好休息。明日一早,所有将士,都必须把身上带的火器和刀剑擦拭干净,保持警惕!城里的百姓,受了明朝的苦,咱们要像对待自家人一样,好好安抚。谁要是敢扰民,扰乱军纪,军法从事!”

最后,我看向那些看起来像是幕僚或者军官的人:“你们,跟我来。咱们进宫,找个地方,好好议一议,接下来该怎么办。”

第二步:清理腐败,稳定政权。

进了宫,那叫一个… 奢华,但也带着一股子衰败的气息。我才不关心这些什么龙床凤椅,我更关心的是怎么把这国家运转起来。

我召集了几个看起来比较有条理、脑子清楚的头目,可能是原先的谋士或者将领。“现在,城里的百姓,是最需要安定的。那些以前的官员,哪些是真心投降的?哪些是还在观望甚至怀有二心的?得弄清楚。”

我直接下令:“第一,成立临时治安巡逻队,由咱们最信得过的弟兄担任,负责巡查各处,维护秩序,严禁任何形式的抢掠和滋扰。谁敢违抗,就地正法!”

“第二,派人去各地,特别是京畿附近,传达咱们的政策。告诉百姓,咱们是来解救他们的,不是来祸害他们的。要免除一些苛捐杂税,鼓励农耕,让大家有盼头。”

“第三,对那些原先明朝的官员,分批进行审查。凡是贪污腐败、鱼肉百姓的,一律严惩不贷!但那些有才能、愿意为新朝效力的,咱们要给机会。把那些真正能干事的人挑出来,让他们继续为咱们做事。” 我知道,要建立一个新朝,光靠我们这群打仗的人是不够的,还得有人来管理。

“还有,要尽快安抚城里的读书人,尤其是那些正直的士大夫。他们虽然可能瞧不起咱们,但却是治理国家不可或缺的力量。咱们要给他们一个说法,让他们看到咱们的诚意。” 我知道,没有知识分子的支持,一个政权很难真正站稳脚跟。

第三步:生产自救,发展经济。

我可不是来当个只会挥舞刀剑的土匪头子。我知道,光靠打仗是没法让天下长治久安的。

“弟兄们,咱们打下来的江山,不能空着。那些被明朝耽误了的农田,咱们得抓紧时间耕种。鼓励士兵们放下武器,参与生产。”

“城里的工匠,要让他们重新开工,恢复生产。尤其是那些兵器制造的,要加快速度。咱们还需要更多的马匹,更多的粮食。”

“还有,要严查那些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人。一旦发现,严惩不贷!咱们要让市场恢复正常,让百姓能够买到必需品。”

我心里明白,我最大的敌人不是满清,也不是那些残余的明朝势力,而是饥饿和混乱。只有让百姓吃饱穿暖,社会稳定,我才有机会真正建立一个新秩序。

第四步:战略规划,长远考虑。

我知道,北京城虽然破了,但明朝的残余势力还在。满清还在关外虎视眈眈。我不能只顾眼前。

“咱们虽然进了北京,但并不能就此放松警惕。”我对着那些负责军事的头目说:“得派人去打探满清的动向,同时,也要向南边派人,去联络那些对明朝不满的势力,争取他们的支持。”

“咱们得建立一支常备军,训练有素,纪律严明。不能像以前那样,只靠一时的勇猛。要学习明朝的建制,但要改进,要更有效率。”

“还要考虑,怎么收拢那些流民,给他们一条出路。他们才是咱们的根基。”

最后,我需要做的是一件最重要的事情:思考。

我,李自成,一个农民起义的领袖,现在成了北京城的主人。这和我所知道的历史完全不一样了。我不知道原先的李自成是怎么做的,也不知道他最终的结局如何。但我知道,历史,是可以改变的。

我需要时间,去学习,去了解这个时代,去理解这个王朝的运作,去认识那些和我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们,去辨别那些可能出现的奸臣。我不能重复旧的错误,我必须找到一条新的路。

我看着窗外,北京城的日头已经快要落山了。我感觉肩上的担子前所未有的沉重,但我心里却也有一丝前所未有的希望。

行,来吧。让我看看,这个被我“意外”接手的明朝末年,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我,李自成,会努力让它变得更好。至少,不会比历史记载的那个结局更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既然我是穿回去的,那意思就是我开了天眼,后世怎么发展我都知道,尤其天下城池舆图那更是门儿清,这太简单了。

先给崇祯收尸,风光大葬。再将崇祯太子拉出来给予最高礼遇,敲锣打鼓要让整个顺天、整个北直甚至整个天下的人都知道,然后将其一路护送去南京——你们不是在纠结立福还是立潞吗?我给你个一个答案。

京师那边,拷掠就免了,杀一批用一批,读书人先别得罪干净将一众公侯伯驸马都督啥啥的先编入政府,然后炮制两个“通南案”“通虏案”来,拿出几份他们交通满清和南明的证据,书信啊、关防啊啥的,肯定有,放心吧。

陕西老家那边根本不需要防备什么,难不成蒙古人还能劫掠陕西三边?三边的事全权交给田见秀,然后把王永强、高友才、郭毓奇、米喇印分别扔在延绥、宁夏、甘肃、临洮看家,让党守素为帅,带着辛思忠、王良智、牛成虎、郑嘉栋、左勷、丁国栋南下增援白旺,收拾荆襄,告诉他们,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坛坛罐罐的打坏了可以再建嘛,目标要放在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和招抚当地人心上来,另外要交给他们一个艰巨的任务:一定要抢在左良玉放火之前拿下武昌!

最要命的就是吴三桂问题。

对付辽东要有过日子的心,要分清主次矛盾、认清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要清楚伤敌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尤其在吴三桂问题上,要早打、大打、快打,先下手为强,告诉刘宗敏,我不要伤亡数字,我要山海关和吴三桂的脑袋。

不要再对吴三桂抱有幻想了,对吴(三桂)谈判已经破裂,干吧阁下!也不用派袁宗第、董学礼、郭升、马科等人分兵南下,接收山东的问题让卫辉刘汝魁去做,愿意投降的就降,不愿意的就算了,山西委任给陈永福,然后把保定刘芳亮、张洪,大同张天琳、姜瓖,潞安刘忠,固关马重禧的兵马都集中过来,大营驻永平,干死吴三桂、拿下山海关再议。

按照故事的发展,吴三桂肯定还是会投降清朝,清朝也绝对会签军括马紧急入关。所以顺军在干死吴三桂之后,一定不要急着回来,趁着强攻山海关的余威,派偏师出松亭关入大宁故地,震慑当蒙古部族,告诉他们中原换了个能打的老板,主力沿着辽西走廊攻取前屯、宁远、锦州,最好打下广宁,最次也要拿下锦州,这是跟清国谈判或者对峙的筹码,记住最好能拿下广宁,然后隔辽河河套跟清国对峙,这将给接下来的斗争赢取很多有利条件。

粮饷这时候是个问题,跑马圈地肯定不行,继续征三饷也不科学,还得收拾人心呢,去江淮吧,刘汝魁由山东南下,陈永福出怀庆攻取开、归、汝、颍,党守素由武昌东下,不要跑太快,要给弘光皇帝(管他是福王还是崇祯太子)以充分的跑路时间,争取和平解放南京,然后继续追击江浙。同时,牛成虎、郑嘉栋、左勷、丁国栋这些明军故将由武昌、九江南下,分别攻取湖广和江西。

只要有了南京,就有了水师,水师是解决辽东问题的关键。有了江南,我军就可以滚雪球一样壮大自身。张献忠只要压缩在四川,三五个月他是不会出来的,我军拿下江浙、江西、湖广之后稳扎稳打攻取福建、广西、广东,告诉党守素,能在永昌二年年底完成对琼州府的解放就算成功。云南贵州先不用考虑,没有四川的话,虽有云南亦难守也,湖广方面只要先拿下贵州东部的清浪、偏桥、镇远一线以及黎平、思州、铜仁五府就可以了。

至于福建郑氏归不归顺,不是重点,收复东宁的问题不是主要问题,东宁、中左所、舟山、健跳那里还有一堆人,他们如果是站在爱国主义立场,如果愿意来,不管个别的也好,部分的也好,集体的也好,我们都要欢迎他们,为我们的共同目标奋斗。凡是愿意走和平道路的人,我们都将欢迎,东宁只要和大顺统一,除督抚及要职必须统一于京师外,所有军政大权、文官六品以下、武将守备以下等均由郑森掌握,所有军政及建设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京师拨付,东宁当局只要一天守住东宁,不使东宁从大顺分裂出去,大顺就不改变对东宁关系,如郑氏有谋取吕宋、南洋的计划,福建、广东亦将作为坚实后盾。

水师才是解决辽东问题的关键。水师主力集结山东登州,然后登陆朝鲜江华,先把朝鲜国王给拿了,先指责他们背盟降虏,再好言相劝,然后大军西出锦州、广宁,东路由朝鲜义州北上,水师取旅顺、金州,三路进军,朝鲜一路为诱,只需少数兵马,甚至不用过万,目的是让清军以为朝鲜背盟,辽南一路为奇,目的是吸引辽南金复海盖的注意力。主力由西往东,稳扎稳打,千万不要急,告诉刘宗敏、李过并转袁、刘、田、郝,我军目前尚无一次性歼灭满洲一个旗的能力,要多打、小打,一次性消灭其一百到五百真满洲就可以,积少成多,保留老营实力,同时磨炼新附军战斗力,目的是以战练兵、弱军练强、强军练多。另外要有绝对精锐的骑兵和步兵,从喀喇沁往科尔沁这边的草原上打过去,不求攻取部落多少,唯愿杀人放火俘虏蒙古汗王。这个时候顺军老营兵马需要做的是“教给”降附的明军怎么打仗,拼八旗,他们死一个少一个,另外要争取三顺王以及其他八旗汉军,以及故海西等部女真,可以告诉他们“除爱新觉罗不赦,余者皆无不可”,激化其内部矛盾,记住,越是局势紧张,越容易出现内讧,这就跟遭灾落难之后总觉得祖坟风水不好是一样的。只要八旗不再同心戮力,就容易的多,当满洲带路党一多,任睿智亲王关、岳再生也无能为力,剩下的就是犁庭扫穴了。

至于四川的张献忠,只要有了黄河流域就不怕他,他再牛能牛得过武侯?再说了如果按照穿越时空设定,这时候天下基本是洪武三年年底的样子,还怕他一个四川?

然后就是经营大顺了,我都知道世界地图了,需要做的就是满世界撒使者,交通东西,清朝长啥样我大顺就啥样,然后缅甸不能留他,斡罗思想重演尼布楚条约故事也不太可能了——地图我都能给你标出美洲,你还指望拿着地图来糊弄我吗?手下有野心的一律送到印度、美洲去,打下来多少你的王国就多大,去吧!

好好干,尽量留下足够大的政治遗产,坐等孙、毛两位圣人的诞生。

user avatar

闯王李自成虽然进入了北京城,但是明帝国百足之虫虽死不僵,在短时间内李自成显然无法把他们全部消化。而历史也显然没有给闯王李自成留太多时间,去消化这个吞入肚子里的庞然大物。

  闯王李自成入北京不足一个月,满清就已开始席卷中原了。

  闯王李自成3月19日进入北京,4月底就退出北京城。在明帝国旧势力环绕、虎视的背景下,李自成实在没有勇气与满清在北京城展开战略决战的。于是闯王李自成一战失败,就匆匆退出了北京为中心的地区。

  闯王李自成显然无力与满清,在北京城为中心的地区展开战略决战。

  表面上,闯王李自成与满清的决战是公平的。问题是,闯王李自成为了防范左良玉军事集团,就在荆襄地区留守了十万以上的军队。可以这样说,左良玉军事集团虽然没有真正出兵攻打李自成,但他对李自成兵力的牵制却是惊人的。

  当然了,闯王李自成防范一个左良玉军事集团,就需要耗费如此巨大的军事资源;用于防范整个明帝国旧势力的军事资源,更将是一个怎样的数字呢?

  更何况,关宁军事集团,直接就充当了满清攻打李自成的先头部队。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满清也需要耗费如此巨大的军事资源去防范明帝国旧势力;满清肯定也不敢与李自成进行决战的。

  明帝国旧势力都对李自采取敌视态度,让闯王李自成军事主力无法集中使用。这是闯王李自成一战失败,只有选择大举向西撤退,连固守北京城都不敢的主要原因。这也是满清可以轻易把李自成打得一败再败、一退再退的主要原因。

  崇祯皇帝能守住北京城,并不意味着李自成也能守住北京城。因为,李自成进入北京城,满打满算都不够一个半月,期间还曾率军到山海关打仗。你说李自成在北京的统治,能有多牢固?他以北京城为中心与满清展开决战,估计只会败得更快些。

  但成王败寇。历史显然愿意模糊闯王李自成失败的这种客观原因。

  历史喜欢把闯王李自成失败,归于他的腐败、骄傲;但我以为,这只有政治寓言的意义,却显然不是历史事实。

  退出北京城的李自成,其政治影响力开始迅速开始下降。

  在闯王李自成退出北京城后,大顺政权曾控制的地区都纷纷“反正”“造反”了。在这种背景下,李自成遂只有一败再败、一退再退;终于在短短十个月的时间内,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政权,已变成一个影响力非常有限的军事集团了。

  闯王李自成一旦选择固守北京城;那与满清之间,必然是一场没有选择的战略决战;因为双方都必然得把军事主力投入这一地区,力强者胜、力弱者败;这几乎没有任何选择。

  长城以北经过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人的经营,早已根深蒂固了;他把军事主力投入这一战场是没有问题的。

  而闯王李自成呢?一直都是流寇,也就是最近一年多年时间,才开始筹建根据地。他在北方的统治者,显然是非常脆弱的。一切是显然的,只要李自成敢把军事主力全调到北京城附近,其它地方的明帝国旧势力,都会纷纷叛乱、反正的。

  关宁军事集团从存在那天起,就没敢主动进攻过满清。关于这一点,只要看一下,满清大举东征朝鲜、西控蒙古、南下长城时,关宁军队的一惯表现就可以知道。更何况,关宁军队作为明帝国旧势力,他也很难马上与李自成实现默契。

  所以,满清并不用担心关宁军队在后方捣乱。至于,等吴三桂剃发来降后,就更不用说了。

  左良玉、高杰等人,自然不敢与李自成打仗。问题是,如果他们看到李自成与满清打得难解难分时,会是什么样子呢?显然是会趁火打劫的。

  更主要的是,当时明帝国旧势力,根本没有所谓的民族意识,就是史可法等人,当时也希望能联清灭寇。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闯王李自成把军事主力都投入北京为中心的地区,那明帝国旧势力,马上就会行动起来。即使他们不敢出兵帮助满清攻打李自成,却显然能让李自成控制的地区马上失控。

  既然如此,闯王李自成一战大败后,只有选择大举西撤有什么好奇怪的?

  事实上,在满清进入长城之前;洪承畴就已判断李自成不敢立足北京城与满清战略决战的。所以满清应该尽快进入北京城,以全歼这一股强大敌人,只有如此才能保证这一地区的财富不被李自成带走。[注1]

  明帝国旧势力控制着江南主要经济区域,张献忠控制着西南主要地区。在这种背景下,李自成真正可以控制的经济区域,到底有多大呢?显然在当时所占的份额是非常有限的。

  更主要的是,明帝国的旧势力还遍布长江以北;如果李自成军事威摄稍有不足,他们马上就会趁势反叛。

  但我们分析李自成的失败时,显然常常有意无意模糊这一切;好象李自成占领了北京城,就意味着他已取代了明帝国。

  得民心者得天下,不过是成王败寇的另一种说法。因为按这种说法,胜利者总是得民心的结果,而失败者总是失民心的结果。这种说法,与成王败寇有什么不同呢?

  满清胜利了,于是所有的历史就只能在满清划定的圈子里转悠了。

  [注1]:况流寇初起时,遇弱则战,遇强则遁。今得京城,财足志骄,已无固志,一理闻我军至,必焚其宫殿府库,遁而西行。贼之骡马不下三十余万,昼夜兼程,可二三百里,及我兵抵京,贼已远去。财物悉空,逆恶不得除,士卒无所获,亦大可惜也。今天宜计道里,限时日,辎重在后、精兵在前,出其不意,从蓟州、密云近京外,疾行而前。(见洪承奏章,引自李治亭《吴三桂大传》)


  从某种意义上,李自成进京,应该如你所说,存在着无可选择的原因。

  就好像看历史时,许多人总觉得,日本偷袭珍珠港非常愚蠢。问题是,只要我们看一下当时日本决策圈,在偷袭珍珠港前的分析,就会知道,它一点也不愚蠢。事实上,让你我处于日军统帅的位置上,你我也会这样做的。

  李自成的决策过程,因为没有留下足够的文字记录,所以我们也会觉得,它的决策非常愚蠢。
  问题是,李自成是什么人?他从一股小流寇的首领,变成了时代最强大的流寇。这就相当于,一个公司的打工仔(或是一个小公司老板),最后变成了全国最大的集团公司总裁。

  我们能想到的事,李自成未必不会想到;就算李自成不会想到,李自成决策圈内的人,肯定也会想到。如果我们能想到的事,李自成整个决策圈内的人,都也无法想到。那李自成及其决策圈内的人,混到死,恐怕也只是一些不知名的流寇。

  你们,坐在书桌前或是电脑前,总觉得,自己可以居高临下的指点江山、评论所有的历史人物。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几个人不是普通的小人物?有几个人,管理过几十万人,并经常作出过重大决策?更主要的是,有几个人敢说,自己会在四五百年后,依然成为大家谈论、评论的历史人物?

  所以,对于李自成及其决策圈而言,他们最需要的,不是一个看起来非常完美的策略,而是需要一个最切实可行的策略。关键是,在众多两难的选择中,最后大家会发现,一个看起来非常糟糕的策略,竟然会是他们不得不选的策略。
  关于这一点,只要看一下日本偷袭珍珠港就可以知道了。就是那些一心支持、坚持偷袭珍珠港日本决策者,也知道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策略,但是他们却只能作出这种决策。

  李自成在决定进京时,恐怕也是如此。因为,这样重大的决策,绝不会是李自成闭门想出来的,更不会是李自成听到某个人的建议就做出的。更真实的可能性,就是李自成决策圈的人,曾坐在一起反复磋商相关问题,最后在众多利弊并存的方案中,挑选出了这个方案。当然了,在此过程中,我们想到的问题,他们通常都会想到。
  问题是,世上并不存在完美的方案。任何一套方案,都是利弊掺杂的。我们认为李自成的方案有问题,那只是因为我们常常模糊了其它方案的弊端、或操作的难度。

  我一直的观点是,看历史不是为了寻找廉价的优越感。如果我们觉得,历史上那些失败的大人物,非常愚蠢。所以换上我们,只要这样,就能那样;那看历史,还不如看穿越小说。
  事实上,不要说让我们决策一个国家了,就是让我们当了一个小公司的主管,我们也不敢说这种大话。因为,真等我们处于相关位置上,我们自然会觉得,不论你作什么事,都也不是上嘴唇一碰下嘴唇的事。因为,理论很完美、也很简单,但是在实施时,它每一步都不件容易的事。

  军政大事不是下棋。一切是显然的,棋手可以决定一切;而任何一个领导人,也不可能决定一切。

  所以,美国据说建立了世界最好的制度。但是,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却在普遍地区,一直公开的存在奴隶制。

  在决策军国大事时,决策者最困难的事,并不是想到最佳的策略;事实上,所谓的最佳策略,通常注定只是纸上谈兵的东西。


  我们看历史时,常常是以结果推过程,所以看到成功的、胜利的人或事,总会觉得,它太英明了、神武了;看到失败的人或事,总会觉得,他太愚蠢了、太无能了。甚至看到那些半截子的英雄人物(前期一直胜利,后来一败再败),也会觉得,他后来变昏晕了、变无能了。

  事实上,当我们仔细看历史时,就会发现,历史上的成功失败,远比我们想像中要复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脑袋,嗡嗡的!眼前是金銮殿,不是什么破庙。空气里还弥漫着一股子血腥味儿,夹杂着陈年的灰尘和某种… 胜利的味道?我低头一看,一身甲胄,沾着不明的污渍,手里的刀柄冰凉。周围的人… 都看着我,眼神里有崇拜,有敬畏,还有几分… 茫然。李自成?我脑子里闪过一些零碎的画面,那个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北京城… 破了.............
  • 回答
    洪武皇帝要是瞅见了我大明朝这光景,估摸着得气得从地底下钻出来,再把朝堂搅个天翻地覆。什么党争误国,什么宦官专权,什么农民起义,什么海禁之困,这些个玩意儿,哪个不是他当年呕心沥血想要避免的?咱们就掰扯掰扯,如果老朱他老人家,只保留他开国时的那些个思路,不往前看永乐朝之后的那些变故,他在自己的制度里,能.............
  • 回答
    穿越到明朝江南,成了一个“打工人”?好家伙,这开局可够刺激的。不过既然来了,总得在这片富庶之地闯出点名堂,不是吗?活成人上人,那得看怎么个活法了。我这脑子里可是装着二十一世纪的弯弯绕绕,加上明朝这大染缸,没点儿章法怎么行?首先,得认清自己是谁,在什么位置。我是一个“打工人”,这说明我出身不高,没啥靠.............
  • 回答
    当我睁开眼,发现自己正身处紫禁城,那金碧辉煌却又透着几分萧瑟的宫殿,与我脑海中熟悉的明朝历史影像重叠。我,如今已是崇祯皇帝。肩上压着的,是摇摇欲坠的大明江山。我知道,眼前的局面千钧一发。外有虎视眈眈的后金,内有民不聊生的起义军,朝堂之上,党争依旧,忠良被排挤,奸佞得势。普通人或许会陷入绝望,但作为知.............
  • 回答
    穿越到崇祯年间,我的目标是尽可能多地挽救这个行将倾覆的王朝。一卡车东西,这个概念有点抽象,但我理解为能够携带的、在当时具有颠覆性价值的物资和知识。我不会带那些看似强大却难以实际应用的武器,比如AK47,因为缺乏配套的弹药和维护体系。我的选择将围绕着提升明朝的军事效率、经济韧性和政治稳定性这几个核心方.............
  • 回答
    这绝对是个直击灵魂的问题,也可能是很多人在穿越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时,内心最深处的挣扎。换做是我,一个生在太平盛世的现代汉人,突然置身于明末那个风声鹤唳、山河破碎的烂摊子,脑子里瞬间冒出来的,大概不是什么“汉奸”还是“忠臣”的宏大叙事,而是满满的求生欲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首先,得想想我穿越过去到.............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血脉贲张的假设!明朝建文帝,一个历史上注定要被推翻的悲情君主,穿越到现代,还能抱着知乎这个“万能宝典”试图逆天改命,跟“永乐大帝”朱棣掰手腕。这画面感,光是想想就够让人脑洞大开了。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建文帝如果真这么干了,结果会如何。第一步:建文帝初临知乎,那画面简直太美想象一下,刚穿越.............
  • 回答
    老天爷,我这是穿越了?一股子陈腐的宫廷气息,伴着隐约的脂粉味,还有那股子挥之不去的,属于帝王的威严与悲凉。我看看周围,龙袍,金銮殿,还有几个低眉顺眼的太监。完了,这怕不是到了京城,而且这龙袍的式样,以及那股子压抑的氛围,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名字就是……崇祯。不行,不能慌。剧本?这已经是活生生的现实了.............
  • 回答
    要稳固住这来之不易的皇位,并带领明朝走出困境,我朱祁钰,定然要步步为营,小心谨慎。前世的教训太过沉痛,今生,我不会再重蹈覆辙。一、 稳定朝纲,收拢人心:当务之急是站稳脚跟1. 恩威并施,分化瓦解旧臣: 瓦剌退兵,是胜是败,朝野上下都有自己的算盘。首先,要严惩那些在土木堡之变中失职的重臣,特别是那些.............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想象力的问题,涉及到历史、人性、政治以及个人信念的复杂交织。如果明粉穿越到明末成为灾民,他们的选择绝不会是单一的,而是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可能在拥戴明朝、参加闯军或顺军之间摇摆不定。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明粉”的含义:这里的“明粉”并非指现代网络上的粉丝群体,而是指那些在思想.............
  • 回答
    嘿,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想象一下,一个明朝的秀才,带着满腹的经纶,穿越时空,来到了我们这个花花世界。他既不能张口闭口“吾皇万岁”,也不能拿毛笔写八股文,还得在不暴露自己“穿越客”身份的情况下,在这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扎根,这可真需要一番脑子。不过,我倒是觉得,这秀才如果脑子活络,并且肯放下身段,倒也能.............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这些名将放在一个更复杂的历史背景下,而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能力。明末的局面,远比战场上的胜负来得棘手。先说说这些穿越而来的名将和他们的特长: 白起、王翦、卫&霍(卫青、霍去病): 这是战国和汉朝的顶尖统帅,他们最大的特点是以国力为本,以大规模正面决战为骨干,辅以坚定的战略和.............
  • 回答
    穿越到明末,成为李自成进京前起义军中的一名小兵?这可真是个天大的命题,但既然老天爷把这机会送到了我面前,就得试试看,能不能把这已经被写死了的历史,哪怕撬动那么一丁点儿。我得先弄明白自己在哪儿,是什么时间点。是潼关失守前,还是李自成在河南大肆扩张的时候?我不是什么将帅,也不是谋士,就是一个普通的小兵,.............
  • 回答
    萨尔浒之战,明朝的致命一击,也是辽东局势的转折点。倘若我能穿越回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站上萨尔浒的战场,面对努尔哈赤这位草原上的雄鹰,我绝不会重蹈覆辙,让大明精锐在一次次的误判和指挥失误中化为焦土。挽回劣势?不,我要的是彻底扭转乾坤,让明朝的旗帜在东北继续飘扬。首先,我需要解决最根本的问题:信息不畅与.............
  • 回答
    如果我穿越回明末,并且有幸能建立自己的王朝,我会在国号的选择上花费很多心思。这不仅仅是一个名称,它承载着我治国理念的初心,以及我对未来江山的期许。在我看来,一个好的国号,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质:1. 寄托某种美好寓意: 能够体现我希望建立一个怎样的国家,例如和平、繁荣、统一、安定等等。2. 易于传.............
  • 回答
    老实说,这事儿我乍一听,脑子里就跟开了锅似的。于谦,那位“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大明白,他要是嗖一下,不带吹灰的,就这么出现在了明末那乱糟糟的世道里,那可真是一场绝大的意外,也绝对能搅起一池浑水。你想啊,于谦穿越过去的时候,那是什么年月?崇祯皇帝刚上位没几年,朝堂上是党争不休,外头是流寇.............
  • 回答
    如果曹丰泽带领一万忠实粉丝穿越到明末,这无疑会是一个极其有趣且充满变数的历史实验。要详细分析其可能造成的改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考量:一、 曹丰泽及其粉丝团的特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曹丰泽”和“忠实粉丝”意味着什么。假设: 曹丰泽本人: 拥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对明末历史有一定了解(无论是.............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设想!勃呆萌,也就是那个以其出格言论和行为闻名的前美国总统,加上一万名“勃家军”——我理解这是指他的核心支持者,那可真是要热闹非凡了。如果他们集体穿越到明末,那场景绝对是史诗级的“魔幻现实主义”!首先,咱们得说说这穿越本身。一万号人,加上一个身份自带“流量”的家伙,突然出现在中国.............
  • 回答
    天知道,如果真有这么一天,我得提前好好盘算一下这五公斤该怎么用。不是什么大事,但在这件事上,我得精打细算,把最该带的带上。首先,最重要的,也是最沉的,大概就是我的手机了。 这玩意儿,虽然知道要穿越,但里面承载了我太多东西。我的联系人,我所有重要文件的备份,我喜欢的音乐,还有那些我随手拍下的照片和视频.............
  • 回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海瑞一生推崇的信条,也是他魂穿至明末,附身于史可法这具身体后,第一个闪过的念头。他抬起头,目光扫过南京城宏伟的城墙,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熟悉感,却又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陌生。他记得自己,那位清廉正直、一腔孤勇的海瑞,但眼前这具身体,这桩身份,却全然是另一番景象。“史可法……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