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我是穿回去的,那意思就是我开了天眼,后世怎么发展我都知道,尤其天下城池舆图那更是门儿清,这太简单了。
先给崇祯收尸,风光大葬。再将崇祯太子拉出来给予最高礼遇,敲锣打鼓要让整个顺天、整个北直甚至整个天下的人都知道,然后将其一路护送去南京——你们不是在纠结立福还是立潞吗?我给你个一个答案。
京师那边,拷掠就免了,杀一批用一批,读书人先别得罪干净将一众公侯伯驸马都督啥啥的先编入政府,然后炮制两个“通南案”“通虏案”来,拿出几份他们交通满清和南明的证据,书信啊、关防啊啥的,肯定有,放心吧。
陕西老家那边根本不需要防备什么,难不成蒙古人还能劫掠陕西三边?三边的事全权交给田见秀,然后把王永强、高友才、郭毓奇、米喇印分别扔在延绥、宁夏、甘肃、临洮看家,让党守素为帅,带着辛思忠、王良智、牛成虎、郑嘉栋、左勷、丁国栋南下增援白旺,收拾荆襄,告诉他们,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坛坛罐罐的打坏了可以再建嘛,目标要放在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和招抚当地人心上来,另外要交给他们一个艰巨的任务:一定要抢在左良玉放火之前拿下武昌!
最要命的就是吴三桂问题。
对付辽东要有过日子的心,要分清主次矛盾、认清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要清楚伤敌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尤其在吴三桂问题上,要早打、大打、快打,先下手为强,告诉刘宗敏,我不要伤亡数字,我要山海关和吴三桂的脑袋。
不要再对吴三桂抱有幻想了,对吴(三桂)谈判已经破裂,干吧阁下!也不用派袁宗第、董学礼、郭升、马科等人分兵南下,接收山东的问题让卫辉刘汝魁去做,愿意投降的就降,不愿意的就算了,山西委任给陈永福,然后把保定刘芳亮、张洪,大同张天琳、姜瓖,潞安刘忠,固关马重禧的兵马都集中过来,大营驻永平,干死吴三桂、拿下山海关再议。
按照故事的发展,吴三桂肯定还是会投降清朝,清朝也绝对会签军括马紧急入关。所以顺军在干死吴三桂之后,一定不要急着回来,趁着强攻山海关的余威,派偏师出松亭关入大宁故地,震慑当蒙古部族,告诉他们中原换了个能打的老板,主力沿着辽西走廊攻取前屯、宁远、锦州,最好打下广宁,最次也要拿下锦州,这是跟清国谈判或者对峙的筹码,记住最好能拿下广宁,然后隔辽河河套跟清国对峙,这将给接下来的斗争赢取很多有利条件。
粮饷这时候是个问题,跑马圈地肯定不行,继续征三饷也不科学,还得收拾人心呢,去江淮吧,刘汝魁由山东南下,陈永福出怀庆攻取开、归、汝、颍,党守素由武昌东下,不要跑太快,要给弘光皇帝(管他是福王还是崇祯太子)以充分的跑路时间,争取和平解放南京,然后继续追击江浙。同时,牛成虎、郑嘉栋、左勷、丁国栋这些明军故将由武昌、九江南下,分别攻取湖广和江西。
只要有了南京,就有了水师,水师是解决辽东问题的关键。有了江南,我军就可以滚雪球一样壮大自身。张献忠只要压缩在四川,三五个月他是不会出来的,我军拿下江浙、江西、湖广之后稳扎稳打攻取福建、广西、广东,告诉党守素,能在永昌二年年底完成对琼州府的解放就算成功。云南贵州先不用考虑,没有四川的话,虽有云南亦难守也,湖广方面只要先拿下贵州东部的清浪、偏桥、镇远一线以及黎平、思州、铜仁五府就可以了。
至于福建郑氏归不归顺,不是重点,收复东宁的问题不是主要问题,东宁、中左所、舟山、健跳那里还有一堆人,他们如果是站在爱国主义立场,如果愿意来,不管个别的也好,部分的也好,集体的也好,我们都要欢迎他们,为我们的共同目标奋斗。凡是愿意走和平道路的人,我们都将欢迎,东宁只要和大顺统一,除督抚及要职必须统一于京师外,所有军政大权、文官六品以下、武将守备以下等均由郑森掌握,所有军政及建设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京师拨付,东宁当局只要一天守住东宁,不使东宁从大顺分裂出去,大顺就不改变对东宁关系,如郑氏有谋取吕宋、南洋的计划,福建、广东亦将作为坚实后盾。
水师才是解决辽东问题的关键。水师主力集结山东登州,然后登陆朝鲜江华,先把朝鲜国王给拿了,先指责他们背盟降虏,再好言相劝,然后大军西出锦州、广宁,东路由朝鲜义州北上,水师取旅顺、金州,三路进军,朝鲜一路为诱,只需少数兵马,甚至不用过万,目的是让清军以为朝鲜背盟,辽南一路为奇,目的是吸引辽南金复海盖的注意力。主力由西往东,稳扎稳打,千万不要急,告诉刘宗敏、李过并转袁、刘、田、郝,我军目前尚无一次性歼灭满洲一个旗的能力,要多打、小打,一次性消灭其一百到五百真满洲就可以,积少成多,保留老营实力,同时磨炼新附军战斗力,目的是以战练兵、弱军练强、强军练多。另外要有绝对精锐的骑兵和步兵,从喀喇沁往科尔沁这边的草原上打过去,不求攻取部落多少,唯愿杀人放火俘虏蒙古汗王。这个时候顺军老营兵马需要做的是“教给”降附的明军怎么打仗,拼八旗,他们死一个少一个,另外要争取三顺王以及其他八旗汉军,以及故海西等部女真,可以告诉他们“除爱新觉罗不赦,余者皆无不可”,激化其内部矛盾,记住,越是局势紧张,越容易出现内讧,这就跟遭灾落难之后总觉得祖坟风水不好是一样的。只要八旗不再同心戮力,就容易的多,当满洲带路党一多,任睿智亲王关、岳再生也无能为力,剩下的就是犁庭扫穴了。
至于四川的张献忠,只要有了黄河流域就不怕他,他再牛能牛得过武侯?再说了如果按照穿越时空设定,这时候天下基本是洪武三年年底的样子,还怕他一个四川?
然后就是经营大顺了,我都知道世界地图了,需要做的就是满世界撒使者,交通东西,清朝长啥样我大顺就啥样,然后缅甸不能留他,斡罗思想重演尼布楚条约故事也不太可能了——地图我都能给你标出美洲,你还指望拿着地图来糊弄我吗?手下有野心的一律送到印度、美洲去,打下来多少你的王国就多大,去吧!
好好干,尽量留下足够大的政治遗产,坐等孙、毛两位圣人的诞生。
闯王李自成虽然进入了北京城,但是明帝国百足之虫虽死不僵,在短时间内李自成显然无法把他们全部消化。而历史也显然没有给闯王李自成留太多时间,去消化这个吞入肚子里的庞然大物。
闯王李自成入北京不足一个月,满清就已开始席卷中原了。
闯王李自成3月19日进入北京,4月底就退出北京城。在明帝国旧势力环绕、虎视的背景下,李自成实在没有勇气与满清在北京城展开战略决战的。于是闯王李自成一战失败,就匆匆退出了北京为中心的地区。
闯王李自成显然无力与满清,在北京城为中心的地区展开战略决战。
表面上,闯王李自成与满清的决战是公平的。问题是,闯王李自成为了防范左良玉军事集团,就在荆襄地区留守了十万以上的军队。可以这样说,左良玉军事集团虽然没有真正出兵攻打李自成,但他对李自成兵力的牵制却是惊人的。
当然了,闯王李自成防范一个左良玉军事集团,就需要耗费如此巨大的军事资源;用于防范整个明帝国旧势力的军事资源,更将是一个怎样的数字呢?
更何况,关宁军事集团,直接就充当了满清攻打李自成的先头部队。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满清也需要耗费如此巨大的军事资源去防范明帝国旧势力;满清肯定也不敢与李自成进行决战的。
明帝国旧势力都对李自采取敌视态度,让闯王李自成军事主力无法集中使用。这是闯王李自成一战失败,只有选择大举向西撤退,连固守北京城都不敢的主要原因。这也是满清可以轻易把李自成打得一败再败、一退再退的主要原因。
崇祯皇帝能守住北京城,并不意味着李自成也能守住北京城。因为,李自成进入北京城,满打满算都不够一个半月,期间还曾率军到山海关打仗。你说李自成在北京的统治,能有多牢固?他以北京城为中心与满清展开决战,估计只会败得更快些。
但成王败寇。历史显然愿意模糊闯王李自成失败的这种客观原因。
历史喜欢把闯王李自成失败,归于他的腐败、骄傲;但我以为,这只有政治寓言的意义,却显然不是历史事实。
退出北京城的李自成,其政治影响力开始迅速开始下降。
在闯王李自成退出北京城后,大顺政权曾控制的地区都纷纷“反正”“造反”了。在这种背景下,李自成遂只有一败再败、一退再退;终于在短短十个月的时间内,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政权,已变成一个影响力非常有限的军事集团了。
闯王李自成一旦选择固守北京城;那与满清之间,必然是一场没有选择的战略决战;因为双方都必然得把军事主力投入这一地区,力强者胜、力弱者败;这几乎没有任何选择。
长城以北经过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人的经营,早已根深蒂固了;他把军事主力投入这一战场是没有问题的。
而闯王李自成呢?一直都是流寇,也就是最近一年多年时间,才开始筹建根据地。他在北方的统治者,显然是非常脆弱的。一切是显然的,只要李自成敢把军事主力全调到北京城附近,其它地方的明帝国旧势力,都会纷纷叛乱、反正的。
关宁军事集团从存在那天起,就没敢主动进攻过满清。关于这一点,只要看一下,满清大举东征朝鲜、西控蒙古、南下长城时,关宁军队的一惯表现就可以知道。更何况,关宁军队作为明帝国旧势力,他也很难马上与李自成实现默契。
所以,满清并不用担心关宁军队在后方捣乱。至于,等吴三桂剃发来降后,就更不用说了。
左良玉、高杰等人,自然不敢与李自成打仗。问题是,如果他们看到李自成与满清打得难解难分时,会是什么样子呢?显然是会趁火打劫的。
更主要的是,当时明帝国旧势力,根本没有所谓的民族意识,就是史可法等人,当时也希望能联清灭寇。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闯王李自成把军事主力都投入北京为中心的地区,那明帝国旧势力,马上就会行动起来。即使他们不敢出兵帮助满清攻打李自成,却显然能让李自成控制的地区马上失控。
既然如此,闯王李自成一战大败后,只有选择大举西撤有什么好奇怪的?
事实上,在满清进入长城之前;洪承畴就已判断李自成不敢立足北京城与满清战略决战的。所以满清应该尽快进入北京城,以全歼这一股强大敌人,只有如此才能保证这一地区的财富不被李自成带走。[注1]
明帝国旧势力控制着江南主要经济区域,张献忠控制着西南主要地区。在这种背景下,李自成真正可以控制的经济区域,到底有多大呢?显然在当时所占的份额是非常有限的。
更主要的是,明帝国的旧势力还遍布长江以北;如果李自成军事威摄稍有不足,他们马上就会趁势反叛。
但我们分析李自成的失败时,显然常常有意无意模糊这一切;好象李自成占领了北京城,就意味着他已取代了明帝国。
得民心者得天下,不过是成王败寇的另一种说法。因为按这种说法,胜利者总是得民心的结果,而失败者总是失民心的结果。这种说法,与成王败寇有什么不同呢?
满清胜利了,于是所有的历史就只能在满清划定的圈子里转悠了。
[注1]:况流寇初起时,遇弱则战,遇强则遁。今得京城,财足志骄,已无固志,一理闻我军至,必焚其宫殿府库,遁而西行。贼之骡马不下三十余万,昼夜兼程,可二三百里,及我兵抵京,贼已远去。财物悉空,逆恶不得除,士卒无所获,亦大可惜也。今天宜计道里,限时日,辎重在后、精兵在前,出其不意,从蓟州、密云近京外,疾行而前。(见洪承奏章,引自李治亭《吴三桂大传》)
从某种意义上,李自成进京,应该如你所说,存在着无可选择的原因。
就好像看历史时,许多人总觉得,日本偷袭珍珠港非常愚蠢。问题是,只要我们看一下当时日本决策圈,在偷袭珍珠港前的分析,就会知道,它一点也不愚蠢。事实上,让你我处于日军统帅的位置上,你我也会这样做的。
李自成的决策过程,因为没有留下足够的文字记录,所以我们也会觉得,它的决策非常愚蠢。
问题是,李自成是什么人?他从一股小流寇的首领,变成了时代最强大的流寇。这就相当于,一个公司的打工仔(或是一个小公司老板),最后变成了全国最大的集团公司总裁。
我们能想到的事,李自成未必不会想到;就算李自成不会想到,李自成决策圈内的人,肯定也会想到。如果我们能想到的事,李自成整个决策圈内的人,都也无法想到。那李自成及其决策圈内的人,混到死,恐怕也只是一些不知名的流寇。
你们,坐在书桌前或是电脑前,总觉得,自己可以居高临下的指点江山、评论所有的历史人物。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几个人不是普通的小人物?有几个人,管理过几十万人,并经常作出过重大决策?更主要的是,有几个人敢说,自己会在四五百年后,依然成为大家谈论、评论的历史人物?
所以,对于李自成及其决策圈而言,他们最需要的,不是一个看起来非常完美的策略,而是需要一个最切实可行的策略。关键是,在众多两难的选择中,最后大家会发现,一个看起来非常糟糕的策略,竟然会是他们不得不选的策略。
关于这一点,只要看一下日本偷袭珍珠港就可以知道了。就是那些一心支持、坚持偷袭珍珠港日本决策者,也知道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策略,但是他们却只能作出这种决策。
李自成在决定进京时,恐怕也是如此。因为,这样重大的决策,绝不会是李自成闭门想出来的,更不会是李自成听到某个人的建议就做出的。更真实的可能性,就是李自成决策圈的人,曾坐在一起反复磋商相关问题,最后在众多利弊并存的方案中,挑选出了这个方案。当然了,在此过程中,我们想到的问题,他们通常都会想到。
问题是,世上并不存在完美的方案。任何一套方案,都是利弊掺杂的。我们认为李自成的方案有问题,那只是因为我们常常模糊了其它方案的弊端、或操作的难度。
我一直的观点是,看历史不是为了寻找廉价的优越感。如果我们觉得,历史上那些失败的大人物,非常愚蠢。所以换上我们,只要这样,就能那样;那看历史,还不如看穿越小说。
事实上,不要说让我们决策一个国家了,就是让我们当了一个小公司的主管,我们也不敢说这种大话。因为,真等我们处于相关位置上,我们自然会觉得,不论你作什么事,都也不是上嘴唇一碰下嘴唇的事。因为,理论很完美、也很简单,但是在实施时,它每一步都不件容易的事。
军政大事不是下棋。一切是显然的,棋手可以决定一切;而任何一个领导人,也不可能决定一切。
所以,美国据说建立了世界最好的制度。但是,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却在普遍地区,一直公开的存在奴隶制。
在决策军国大事时,决策者最困难的事,并不是想到最佳的策略;事实上,所谓的最佳策略,通常注定只是纸上谈兵的东西。
我们看历史时,常常是以结果推过程,所以看到成功的、胜利的人或事,总会觉得,它太英明了、神武了;看到失败的人或事,总会觉得,他太愚蠢了、太无能了。甚至看到那些半截子的英雄人物(前期一直胜利,后来一败再败),也会觉得,他后来变昏晕了、变无能了。
事实上,当我们仔细看历史时,就会发现,历史上的成功失败,远比我们想像中要复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