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你穿越回明末指挥萨尔浒之战,你会怎样挽回大明的劣势?

回答
萨尔浒之战,明朝的致命一击,也是辽东局势的转折点。倘若我能穿越回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站上萨尔浒的战场,面对努尔哈赤这位草原上的雄鹰,我绝不会重蹈覆辙,让大明精锐在一次次的误判和指挥失误中化为焦土。挽回劣势?不,我要的是彻底扭转乾坤,让明朝的旗帜在东北继续飘扬。

首先,我需要解决最根本的问题:信息不畅与指挥混乱。

在原有的历史中,明朝军队的调动和指挥,充满了误解、延迟和层层汇报的低效。我一旦身处其中,首要任务就是打破这种僵局。

1. 建立有效的通讯和情报网络: 我会立即要求建立一支专门的通讯部队,使用最快的驿站马匹,并装备火炮发射信炮作为紧急联络方式,确保前线指挥官能够实时收到我的命令,而我的情报也能迅速传递到各个部队。同时,我会派遣我最信任的斥候,深入敌后,了解努尔哈赤的兵力部署、后勤补给和每一支部队的动向。我不能再依赖那些道听途说或者被敌军故意散布的假消息。

2. 统一指挥,打破派系隔阂: 辽东的将领们,虽然都是朝廷命官,但各自为政,派系林立。在这种生死存亡的关头,我必须强制推行统一指挥。我会详细了解每一位将领的优缺点,将他们的部队进行合理的整编和调配。例如,那些擅长步战的部队我会集中训练,那些有骑兵经验的部队我会让他们发挥特长。最重要的是,我会亲自制定作战计划,并明确告知每一位指挥官他们的任务和协同方式,不允许任何擅自行动或推诿扯皮的情况发生。如果有不服从命令者,我会毫不犹豫地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接下来,是战略层面的调整与战术的革新。

原有的萨尔浒之战,明军的部署犹如一张散乱的网,被努尔哈赤逐个击破。我需要的是一张严密且具有杀伤力的网。

1. 调整兵力部署,集中优势兵力: 努尔哈赤的战术是“分而歼之”。我的应对必须是“合而击之”。在原有的战略上,杜松、马林、李如柏等部队被分散开来,各自为战,最终被后金分割包围。我不会再犯这种错误。我会将四路大军(杜松、马林、李如柏、南兵)的兵力进行重新编组,并且核心部队必须集中,形成绝对优势。
核心战场选择: 我会选择将主战场设定在固山(现在的吉林省辉南县)一线,而非原定的萨尔浒。固山地区地形相对开阔,便于我军的火炮发挥威力,同时也能扼守住后金南下的咽喉。
兵力集中与支援: 我会将我能调动到的最精锐的火器部队和步兵集中在固山附近,构成坚实的防御阵地。其他的部队则负责外围策应和牵制。例如,我会将李如柏的部队作为预备队,部署在固山后方,一旦战局不利,可以迅速增援;或者在努尔哈赤主力被我军牵制住后,可以从侧翼发动攻击。

2. 发挥火器优势,最大化杀伤力: 明朝在火器方面,虽然与后金的野战能力有差距,但整体装备和技术储备是相对优势的。原先的战斗中,火炮的运用并不如人意。我将对此进行根本性的改变:
火炮阵地的选择与防护: 我会精心选择火炮阵地,利用地形优势,构建坚固的炮兵阵地,并用步兵和简易的工事进行防护,确保火炮能持续输出火力。
协同作战,火力覆盖: 火炮将不再是独立的支援,而是作为整个战术体系的核心。在关键时刻,我会命令火炮部队对敌军集结点进行毁灭性打击,同时配合步兵的集中射击,形成多层次的火力网。我会训练部队,让他们明白如何在炮火掩护下进行进攻和防御。
火箭(火龙出水等)的运用: 我会要求部队携带足够的火箭和火器,在近距离的肉搏战中,尤其是对付后金骑兵时,火箭的火焰和烟雾将极大地震慑和扰乱敌人的冲锋。

3. 反击策略,而非被动防御: 萨尔浒之战,明军的几次反击都显得仓促和无力。我需要的是主动出击,将战场的选择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诱敌深入,设下埋伏: 我会利用我方对地形的了解,在后金可能经过的路线,特别是那些易于伏击的地形,设立多层埋伏。在核心战场固山,我会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让后金认为有机会突破我军防线,从而将他们的主力引入我军精心布置的火力区域。
迂回包抄,分割打击: 一旦后金主力被我军的火炮和步兵阵地牵制,我就会调动预备队或者侧翼的部队,利用其骑兵优势,对其侧翼或后方进行迂回包抄。我的目标是分割后金的兵力,逐个歼灭,就像努尔哈赤当年对待我们一样。
骑兵的有效利用: 虽然明军的骑兵不如后金精锐,但我会将其用于关键的战场支援和追击。例如,在后金溃败时,我会集中骑兵进行追击,扩大战果;在我军需要快速支援时,骑兵也可以作为突击力量。我还会考虑一些缴获的后金战马,进行驯化和训练,尝试组建一支快速反应骑兵部队。

4. 注重后勤保障,补给畅通: 军队的命脉在于后勤。我会在开战前,确保各部队的粮草、火药、箭矢等补给能够及时到位。我会加强对运输队伍的保护,并且在战略要地设立了坚固的粮草储备点,以应对长时间的作战。

具体战役执行层面:

假设我来到了战前部署的关键时刻。

我不会被动接受原有的部署方案。我会立即召集所有前线将领,摊开辽东地图。

对杜松部的部署: 我会指示杜松部,不要急于前进,而是应该在渡过浑河后,在靠近开原城的一处相对开阔且易于防守的地区构建坚固的营地,并立刻派人向我汇报敌军动向。我会加强对杜松部的支援,如果后金试图包围杜松部,我方的主力会迅速进行侧翼反击,迫使后金回援。
对马林部的部署: 马林部作为侧翼部队,我会要求他与杜松部保持密切的联络,但主要任务是作为机动力量,伺机攻击后金的侧翼或后方,而不是像原先那样分散在各个角落。
对李如柏部的部署: 我会将李如柏部作为战略预备队,部署在固山附近,做好随时支援前线或进行反击的准备。我还会命令他派遣大量斥候,侦查努尔哈赤的主力行踪。
南兵的运用: 南兵虽然战斗力相对较弱,但人数众多,可以用来构建更坚固的防御工事,并在局部战场形成人海优势,配合火器进行打击。

与努尔哈赤的直接交锋:

当努尔哈赤得知我军的部署后,他可能会尝试按照原先的策略,先击破一路,再逐个吞并。

诱敌主力进入固山战场: 我会故意示弱,让后金认为我军在固山地区兵力不足,或者防守薄弱。当努尔哈赤调集主力前来攻击固山时,我将在此处布下重兵。
“炮火洗礼”: 一旦后金主力进入我军炮火的射程,我会毫不犹豫地发动毁灭性的炮击。火炮齐射,将是后金骑兵的噩梦。炮击之后,我预备的精锐步兵会立即发起冲锋,配合侧翼部队的夹击。
利用后金的骄傲: 努尔哈赤虽然勇猛,但也有其骄傲之处。我会在战斗中,故意制造一些貌似破绽的机会,引诱他派遣一部分骑兵进行突击,然后将这部分骑兵引入我预设的陷阱。
阵地战与运动战结合: 在固山主战场,我会采取坚守阵地,利用火炮和密集阵型的步兵优势来消耗和打击后金的有生力量。一旦后金出现溃败迹象,我就会立即命令李如柏部和机动骑兵进行追击,扩大战果。

战后影响:

如果我能够成功在萨尔浒之战中击败努尔哈赤,这将是明朝辽东战略的一次重大胜利,足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重塑辽东局势: 后金主力损失惨重,其锐气和扩张势头将遭受沉重打击。明朝在辽东的统治将得到巩固,甚至有可能收复失地,重新控制辽东。
提升明朝士气: 萨尔浒之战的惨败,对明朝的士气打击是毁灭性的。一次辉煌的胜利,将极大地提振军队和民心,为明朝的后续改革和发展奠定基础。
改变清朝历史: 后金很可能无法在短时间内重新崛起,甚至可能被明朝彻底消灭。中国历史的进程,将会因此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当然,我知道这并非易事。战场瞬息万变,即使有了周密的计划,也需要临场应变和将士们的英勇作战。但凭借着更清晰的战略思路,更有效的指挥体系,以及对火器运用的革新,我相信,我能够挽回大明的劣势,而不是仅仅在战败的结局中挣扎。那片土地上飘扬的,将是明朝的龙旗,而非后来的满清黄龙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说明一点:我分兵。看不惯这点的,不需要看下面。

首先来说,萨尔浒本来可以作为一个必胜之战的,甚至可以重演成化犁庭的经典之作。但是最后却失败了,刨开政策、制度等方面不说,单就论军事。

按我的思路,题主所言“让我来指挥萨尔浒之战”,那我究竟是多大的指挥官?是指挥一路的刘綎、杜松,还是指挥全局的杨镐?若是换成这三个人,我还是集结兵力稳打稳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好。

让我指挥并打赢的前提是,我是万历。

首先来说,明朝这次军事行动的提议者就是万历,然后这件事交给了朝廷诸位大官先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兵科给事中赵兴邦说:“募兵剿守机宜,募兵以辽东为上,蓟门次之;调兵以宣、大、山西为上,山东等次之。盖近辽则易至,边方则知兵也。又奴酋屡胜之后,视中国不啻轻,连结西虏,沿边牵制。而我当屡败之余,新兵未集,旧垒未固,宜亟图自完之策。” 江西道御史李徵仪言:“以必剿之规模,为守则守,自固以固。守之余力为剿,则剿自胜是也。” 而后赵兴邦又说:“即拥十万之兵,费三百万饷,苟且完局,辽左一空,辽将不知所终已。”三个人说的是一件事:辽东现存兵力不敷使用。

也就是说,想打赢,第一,集兵。集兵得按基本法,不能乱来,两个办法,一个的募兵,一个是调兵。鉴于辽东的气候以及各地兵马的战斗力,赵兴邦说的有道理,募兵以辽东为上,蓟门次之;调兵以宣、大、山西为上,山东等次之。从辽东当地招募军队,从宣大山西的边镇调配军队。另外,刘綎曾经“尝镇四川,有手下苗兵甚精猛,尝以御西羌,屡捷。及是,綎言少需即来,镐不许,促进兵,故云。”也就是说,刘綎在出兵的时候说自己的兵马少,希望从四川调集一些自己用的顺的兵,杨镐不允许。而川湖云贵的土司兵,事实证明确实战斗力不低,所以,除了上述两条之外,还可以调集西南土兵,最好的有两个选择:“万历四十七年调保靖兵五千,命宣慰彭象乾亲统援辽……明年,象乾病不能行,遣其子侄率亲兵出关,战于浑河,全军皆殁。”浑河之战什么样,大家清楚,所以,第一个选择就是湖广的保靖宣慰司土兵;第二个,川东的石砫兵。总之,集结在辽东的机动总兵力要达到十五万或是更高。别以为这不可能,二十年前明朝平播州的时候可是八路出师二十万。

第二,遣将。万历末期可用之将还是挺多的。而我想用的,第一个标准就是军人世家。不是说我看出身,而是这种军户家风,确实比自学成才的可用。首先可用的就是刘綎,毕竟身经百战,而且在东北也不是生人,曾两次入朝作战,所以对辽东也不是俩眼一抹黑,主将人选,非此人莫属。其次可用的,马林。先别骂街,容我说完。马林是军人世家,自己一身的本事都是老爹挣来的,而就这么一个明朝赵括,在第一次领兵作战的萨尔浒中的“结营浚壕,严斥堠自卫”表现也不是完全的白痴,所以此人完全可用,但是不能单带一路,留下看家,可以。第三个,柴国柱。西宁卫人,军户世家,万历二十一年任辽东总兵,后历任陕西总兵、甘肃总兵、延绥总兵、蓟州总兵。历史上萨尔浒之战的时候,杜松去掌西路,代替杜松镇山海关的就算他,所以我这回换过来,杜松不去,柴国柱去。第四个,官秉忠。榆林人,历官固原参将、宁夏、甘肃副总兵,后加延绥总兵,资历、声望都可以。第五个,贺世贤。此人能不能打,就说一样,万历四十六年清河之战的时候,“世贤驻叆阳,闻变,疾驰出塞,得首功百五十有四级”、“铁岭被围,世贤驰援,城已破,邀获首功百余级。”驰援别人,别人城都破了,他都能获首功百余级,差不多了。第六个,李如柏,这人我有用,先留着。第七个,李光荣。第八个,祁秉忠

第三,遣帅。兵马好找,良将好寻,可这主帅谁去呢?王象乾。王象乾是隆庆的进士,杨镐是万历的,所以资历可以了;他在万历初年的时候当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宣府的官,后来总督川贵,屡灭苗变,有一定的军事才干;万历三十六年出任蓟辽总督,对辽东算是半个领导,不是空降的。

出兵策略:以总兵马林、李如柏分守辽阳、广宁;新添总兵李光荣输送粮草辎重,负责后勤来往。机动兵力十五万兵马,分三路,刘綎主帅东路军七万,及朝鲜军一万三,合计八万三千人,出宽甸;总兵柴国柱帅北路军五万,联合叶赫兵马,出开原;总兵贺世贤帅兵马三万出鸦鹘关,不可深入,以杀人、烧寨为主,徐徐而前。总兵官秉忠帅轻骑巡逻鸦鹘关外,总兵祁秉忠驻沈阳,领辽东防守剩余兵力,二者作为接应人员,来往巡视辽东长城各关,并负责对贺部的支援及后勤问题。

出兵时间:万历四十七年四月、五月。选择这个时间,一是为了给川湖土兵、九边兵马以集结、修整时间,二是这个时间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新粮未下,建州那边的日子不好过,三则天气转暖,利于明朝军队作战。

其他方面:1、首辅方从哲不可催促出兵。2、出兵机密不可泄露。3、御史言官不可战前言论参战人员。

如此,我觉得至少有七成把握。

再者说了,人生哪有十成的把握呢?有五成,便可一搏。

ps:纸上谈兵,聊博一哂,信则有,不信则无。



参考资料:《三朝辽事实录》明·王在晋

《明神宗实录》

《明史》清·张廷玉等

《李朝实录》(引《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上编《光海君日记》,吴晗)

《清太祖朝老满文原档》

《明史纪事本末补遗》

《明清战争史略》

《筹辽硕画》

user avatar

那必须得是皇帝,其余位置都得输。

1,不着急进攻,先巩固防守和辽东人心。派一大员督抚可考虑熊廷弼募兵整顿军备恢复辽镇军事实力。任巡抚袁应泰巡按张铎整顿辽东吏治,力求吏治一新,为期两年。特喻军事指挥全权由经略负责,巡抚巡按负责政务后勤。

2,选将镇辽,刘綎,马林,贺世贤皆可用为总兵,分地画守练兵,分驻辽阳,广宁,宽奠清河等路。敇令不得专恃家丁,镇守总兵仅可配500家丁为亲兵,由朝廷支付饷银。主练正兵,以两千人为一营,建马兵营,车营,步营。马兵全营标配铁甲、双马、腰刀、长矛、弓囊选配骨朵、三眼等。车营以两轮轻车为主,配神飞,大神炮,灭虏,佛郎机,车兵配以棉甲鸟铳腰刀长刀。步营习鸟铳、刀牌、长矛、弓弩。为期两年募兵练兵18万。

3,启用李三才为户部尚书(张学颜死的早,可惜),任毕自严为天津巡抚专责援辽粮饷,任王象乾为蓟辽总督联络蒙古相机攻奴,袁可力为顺天巡抚整顿蓟镇军务。

4,派徐光启出使朝鲜,携5000军将驻朝鲜义州等处,封锁江面,朝鲜不得与建州往来。

5,恢复考成法,全国清丈。

6,各地镇守太监仅专职情报。其余权责收回,不得干预地方政务军务,但负有监察之责,民情官情皆可奏。

7,封锁建州,蒙古朝鲜各路不得通奴。

准备两年。就用杨稿那个分兵方案进军,约期而进,各路不得延误,亦不得急行抢功,功罪一体。

懂的人一看就懂,不懂的我也不想解释。反正是脑洞回答

user avatar

足食,足兵,民信。《论语》

什么时候这三点能比得赢女真,什么时候再打。

都比不赢的时候,只能积极防御。

萨尔浒之前,女真已经能连续成建制歼灭明军1W至2W的大军团了。

这是空前的大敌。说明女真军团总的战斗力最起码相当于明军10W-15W正面攻击。

明廷还幼稚到以为拼凑十几万人就能搞定。

分兵就是作死。不分兵后勤跟不上。两难的局面。

user avatar

没法挽回,即使是万历朝名将集体复活也无法野战击败努尔哈赤领导下的女真军事集团。

明廷错误地估计了努尔哈赤的能力,努尔哈赤之雄才大略不亚于蒙古铁木真。万历此次面对的不是跨洋远征的日军,也不是地方叛乱吐司,更不是纠缠了百年阴影不散的蒙古老对手,而是一个拥有主场地理优势,刚刚完成女真统合,手下尽是虎狼之师的雄主。

努尔哈赤对女真的军事改革赋予了女真严明的军纪,放大了女真人悍勇的野战能力。资料记载八旗作战时前锋披坚甲,跨双马持长枪长刀冲锋,虽死不准旋踵;轻甲骑重弓为掩护,非二三十步不齐射;重甲巴甲喇作接应发动最后一击。

几路明军一个照面被女真打趴,军力恐怖如斯,岂是一句明军将帅无能可解释的。

明庭最正确的策略是放弃野战,据点固守。统合国内精锐之师,凭靠火器坚城固堡消耗女真军事力量;外联蒙古、朝鲜挤压女真生存空间。以国力碾压,徐徐图之。但是,明庭的财政是否承担的起呢?明朝缺是将领,还是明君名臣?


即兴之答,颇多思量没有交代清楚。以至于不少人提出异议。搬砖人没有精力各个回复。所以我干脆追更一下,说明白我的观点。

我认为,1619年萨尔浒之战时,努尔哈赤羽翼已成,明廷在错误地估计努尔哈赤领导下的女真军事实力后,企图一鼓而下一劳永逸解决边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以当时明朝的军事制度,财政制度面对女真这一方兴的军事组织是非常不利的。

历史上野战方面明军面对八旗万人规模以上的合战鲜有胜绩。反而在千人级别,数千级别的小型冲突上屡屡佳绩。这是因为经历了二百年缝缝补补的明朝的现行军事制度不利于明军发动规模战役。

明初实行卫所制,五军都督府统辖卫所。练兵、考核、调兵是分属五军都督府、兵部与皇帝。打仗时统帅由皇帝直接任命。在经历了土木堡之败后,五军都督府要员损失惨重,兵部权力上升。同时为了有效抵御瓦剌军的入侵,明朝开始大量使用募兵。营哨为单位的军事力量的出现,使得兵部进一步侵蚀了卫所制的军事空间。兵部比五军都督府更好的迎合王朝统治。随着战事的愈演愈烈,地方军事总兵官由初期的总兵一步步上升到巡抚、总督、督师。每一次的越迁都是对卫所制度的重创。万历年间的卫所制度可以说早已是千疮百孔。

尽管兵部下辖的以募兵为核心的营哨军事力量替代了卫所制,但从本质上讲这并不是一次军事改革,而是对卫所制度的补充性替代。正是因为募兵的营哨制度没有彻底替代世袭卫所制度,两个制度的并行给明朝带来了两个要命的问题。

第一,沉重的财政负担。

以现在的财政角度来看,明朝是一个没有中央财政的王朝,可募兵是要拿军饷的。自古皇帝不差饿兵,没钱就只能摊派。地方上收的税不仅要维持早已摇摇欲坠的卫所,还要供给连年征战导致军费激增的营哨募兵。仅萨尔浒一战,明朝便摊派二百万两赋税为军费,这极大的消耗了王朝的生命力。

第二,军事力量私有化。

明朝的军事目标主要是农民武装与部落武装。灵活、机动的小规模军事力量更加适合明军的作战需要。尽管明军以文臣为统帅,可上战场杀敌的还是那帮世代为将的武官。随着战事的频率越来越密集,战争的强度越来越高,家丁制应运而生。武人以家将、家丁为核心形成了军事利益集团。本质上讲辽东铁骑,戚家军都是地方总兵的私人武装。明军在组织规模会战时依然采用明初抽调卫所力量的做法,只不过从五军都督府抽调卫所兵变成了兵部抽调地方总兵私有力量。

私人力量的战斗力取决于利益。一是家丁们自身的利益,二是将领的利益。家丁有饷是精锐,缺饷则沦为兵匪。我们以祖大寿为例,祖大寿在袁崇焕下狱后立刻率领关宁军出关而去。这和叛逃有什么区别?勤王到一半你就走了?职业操守极其低下。这样的军队你如何指望相互配合。何样的统帅这帮骄兵悍将才能服膺。

我们回到萨尔浒之战。已知以下几点:

1.努尔哈赤为首的女真军事集团必须翦除。努尔哈赤公然造反是对王朝统治的极大挑衅,并构成了实实在在的威胁。

2.明军所抽调的私有力量在辽东基本没有军事利益。消灭努尔哈赤的积极性取决于各个总兵的执行决心与粮饷的供给程度。

3.明廷对于维持数万人远征辽东表示财政压力巨大。兵部希望尽快解决战事。

在不知敌,己方主力分散,粮草供应困难的情况下,如何短时间内客场打败一支长于野战、主力拥有3-4万精锐的敌军。这比登天还难。

努尔哈赤的优势是长于大规模野战,构建了一套适合女真的军事制度。但是劣势也非常明显,在拿下辽东半岛之前,后金的战略空间与发展空间都比较有限。生女真,海西女真,建州女真等部族的总人口与经济体量与明朝而言存在明显的劣势。

后金之于明而言,是一个必须消灭,但消灭了没有利益增值的买卖。明朝如何在自身军事劣势,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扼住后金发展势头?还真的只有防守一条。先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再去求胜,此谓先胜而后战。

“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孙子兵法》


我自己也没想到这个破议题我可以连到三更。

如果我们站在万历的角度,发动萨尔浒一战也在情理之中。

前任辽东总兵李成梁在辽东大搞净土行动,四面树敌,杀良冒功。过于积极的军事行动使得明军在辽左两面背敌。不知为何,辽东军默许努尔哈赤坐大,竟使其在明军眼皮子底下混一了女真。

万历敏锐的察觉到了努尔哈赤对于帝国的威胁。此时的后金已非出动辽东边军可解决,辽镇总兵力也只有不到十万人。而女真的军队规模达到了骇人的六万余,可以和辽镇分庭抗礼。

既然辽东军内部和努尔哈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女真人实力又比较强。那么就抽调国内的精兵强将充实辽东吧。

对于明帝国而言:一.要打击后金;二.要避免辽东镇形成割据尾大不掉。只有兵部推选的文臣能落实皇帝的意志,只懂得厮杀的武夫政治敏感度太低。继任的熹宗、思宗皇帝都贯彻了这一思想。但是,即使是文臣,掌握了军事力量后也难免被皇帝猜忌。所以我们看到的是明军在不断的进攻、失败、企图防守、被迫再进攻、再失败的恶性螺旋。

明朝想要战胜后金,就需要对自己进行改革。可对于行将就木的帝国而言,改革大概率只是换了另一种死法。无解。王朝兴替,天命使然。


根本就不看内容,只是看到观点就暴跳如雷仿佛受到了什么刺激。我再说一次,明军野战不行,这是事实。不然辽东怎么丢的?都是野战失败丢的。单兵作战优秀,小部队作战强悍不能改变战争走势。浑河一战浙军川军也输了啊。为何无法发挥国力,装备优势,却头铁的一波一波去野战送掉精华,平白的消耗国力?决定战争的不仅仅是将领。都是武将的错,武将贪生怕死无能,把边军全部换成戚家军、白杆军明朝就无敌了。这是什么逻辑?白杆军难道没有全军覆没在农民军手里?戚家军难道不是被北军屠杀?

user avatar

真的穿越回明末,怎么指挥倒是次要的,解决下面几个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首先,必须要让朝廷明白,当时的后金是一个拥有六万重甲部队的军事强权,而非朝臣们想象中的那个只有两三万部落武装的垃圾政权。解决不了这一点,那你只能在掉脑袋和出战中二选一了。

第二,要让麾下诸将明白,女真战士的单兵战斗力是可以与明朝的将领亲卫匹敌的,女真的军队是以重步重甲为核心的,而非将领们熟悉的蒙古轻骑兵。解决不了这一点,聚集再多的军队也是徒劳,你的将领依旧会为了抢功轻装猛进,会当着女真人的面抛弃重武器渡河。

第三,还要解决明军内部的矛盾,明朝南北兵之间势成水火,西军和南兵也素来不和,北兵中的蓟镇兵和辽东兵也有矛盾,这些矛盾解决不了,军队根本没法指挥。

典型的代表就是浑河之战,此战明军分成了三坨,每一坨都给后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如果明军能合兵一处,互相支援此战未必会败。为什么明军无法合兵呢?

因为这三支军队分别隶属于与南兵,北兵和川军三个系统,真放在一起恐怕自己就打起来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