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你穿越成为朱祁钰你要怎么巩固住自己的皇位和发展明朝?

回答
要稳固住这来之不易的皇位,并带领明朝走出困境,我朱祁钰,定然要步步为营,小心谨慎。前世的教训太过沉痛,今生,我不会再重蹈覆辙。

一、 稳定朝纲,收拢人心:当务之急是站稳脚跟

1. 恩威并施,分化瓦解旧臣: 瓦剌退兵,是胜是败,朝野上下都有自己的算盘。首先,要严惩那些在土木堡之变中失职的重臣,特别是那些因为私心或畏惧而纵容奸佞的,例如那些跟着于谦一起迎立我的,要赏赐,但不能让他们觉得功劳盖过了皇上。对于那些过去依附也先的,如果他们表现出悔意,并且愿意效忠新君,可以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在新的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但要严加监视。关键是不能让任何一个派系形成一股可以威胁皇权的力量。

2. 扶持新贵,建立忠诚班底: 于谦无疑是我的倚靠,但不能完全依赖他。我要着力提拔那些在京城保卫战中表现英勇、对我有忠诚度的年轻官员,或者那些虽然出身不高但有才干、敢于直言的士大夫。这些人,因为和我一起经历了生死考验,对我的忠诚度自然更高,也更容易被我掌控。我要建立一个全新的、年轻有为的朝廷班底,他们才是未来明朝的栋梁。

3. 安抚宗室,堵住悠悠之口: 虽然我现在是皇帝,但英宗朱祁镇的宗室势力依然不容小觑。我会给英宗一个合适的封号,并给予优厚的待遇,让他安享晚年。同时,对其他宗室成员,要恩威并施,既要让他们感受到皇恩,又要约束他们的权力,防止他们再生异心。尤其是那些有野心的宗室,要时刻保持警惕,甚至可以考虑将一些潜在的威胁安排到边疆去做个藩王,远离权力中心。

4. 加强京营建设,确保京师安全: 土木堡之变的教训太深刻了。我要彻查京营的腐败问题,整顿军纪,提高训练水平。可以借鉴于谦在京师保卫战中的一些战术思想,加强火器的运用和阵地战的训练。同时,要保证军饷的及时足额发放,提高士兵的士气。京师的安全是皇位稳固的基石,绝不能有丝毫松懈。

二、 深耕民生,发展经济:让百姓安居乐业,才是王道

1. 恢复生产,减轻百姓负担: 连年的战乱和灾荒,百姓生活艰难。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诏,减免受灾地区赋税,赈济灾民,鼓励农耕,恢复生产。要严查那些利用灾荒囤积居奇、发国难财的奸商,严厉打击贪污腐败,让老百姓看到朝廷是在为他们着想。

2. 整顿漕运,保障粮食物资流通: 漕运是明朝的生命线,关系到京师的供应和全国的物资调配。我要彻查漕运中的弊端,比如官吏的克扣和地方豪强的阻挠。可以考虑改进船只、开掘新的水道,提高漕运的效率和安全性。

3. 兴修水利,防灾固产: 黄河、淮河等河流的水患一直是困扰明朝的难题。我要大力投入兴修水利工程,疏浚河道,修建堤坝,提高防洪排涝的能力。这不仅能保障农业生产,还能展现我爱民如子的形象。

4. 发展工商业,增加财政收入: 除了农业,工商业也是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我要鼓励对外贸易,但要加强管理,防止贱买贵卖和走私。可以鼓励官府组织一些手工业作坊,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并通过官方渠道销售。同时,要打击地方官吏对商贾的敲诈勒索,营造一个相对公平的营商环境。

三、 改革制度,强化中央集权:打铁还需自身硬

1. 重塑内阁,发挥辅政作用: 内阁是皇帝的助手,但不能让他们权力过大。我要重新规范内阁的职责,明确其决策和执行的界限。选拔真正有才干、忠诚于皇权的阁臣,让他们在政务处理上发挥核心作用,但最终的决定权必须掌握在皇帝手中。

2. 改革锦衣卫和东厂,但要驯服它: 这两个机构是皇权的重要工具,但也是滋生腐败和滥权的高发区。我不会废除它们,而是要对其进行彻底的整顿。选拔更清廉、更忠诚于皇上的官员来执掌,明确其职权范围,严禁其超越法律行事。可以将一些监控和侦查职能分散给其他部门,避免权力过于集中。更重要的是,要让这两个机构成为我控制朝臣的工具,而不是让他们反过来控制我。

3. 加强对地方的掌控: 明朝地方官僚体系庞大,容易滋生尾大不掉之势。我会加大对地方官员的巡察力度,派遣更加正直可靠的监察御史去地方任职。可以考虑建立一套更加高效的奏报和考核机制,确保中央的政令能够畅通无阻地传达到地方。

4. 完善选官制度,杜绝门阀势力: 祖宗之法不可轻变,但也要与时俱进。科举制度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但也要警惕考试中的舞弊现象。可以考虑增加一些考察实际能力的环节,或者鼓励通过军功、政绩等途径来选拔人才。关键是要打破旧的门阀势力,让有能力的人都能有机会进入朝廷。

四、 外交策略,稳固边疆:不战而屈人之兵

1. 与瓦剌保持戒备,但以和平为主: 瓦剌虽然退兵,但其野心犹存。我会加强边境的防御,但同时也会尝试与瓦剌建立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进行一些必要的贸易往来。避免与他们发生大规模的冲突,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发展国内经济上。

2. 处理好与朝鲜、安南等国的关系: 这些藩属国是明朝的屏障,也是朝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继续维持和睦的关系,加强朝贡贸易,但也要防止他们利用朝贡来消耗明朝的国力。

3. 关注北方的其他潜在威胁: 除了瓦剌,北方还有其他一些游牧民族的威胁。我要加强对北方边境的军事部署和情报收集,了解他们的动态,防患于未然。

五、 个人修行,以身作则:皇帝是国家的招牌

我不能只做个坐在龙椅上的装饰品。我要勤于政务,深入了解民情。要学习前朝圣贤的治国之道,也要有自己的判断。我要以身作则,勤俭节约,反对奢靡,让文武百官都能看到我的决心。我会经常阅读史书,学习前人的经验教训,并鼓励大臣们提出不同的意见,哪怕是批评性的意见。

我知道,要走的路还很长,挑战依然严峻。但我相信,只要我能够吸取教训,以民为本,改革创新,踏实前行,明朝一定能够重现往日的辉煌。我朱祁钰,不仅要坐稳这把椅子,更要让它成为一把能够安邦定国、泽被万民的椅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保重身体,多生儿子,有这两条就行了

user avatar

景泰帝朱祁钰想要巩固自己皇位,面临着诸多恶劣局面,非现代人可以轻易想象:

明朝是个极端注重理学、宗法和嫡庶的朝代。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六年(1373年)发布《皇明祖训》:【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毋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奸臣。

看看永乐大帝朱棣,明明是凭麾下兵将和手中刀剑打下来的江山,还得一直自称是马皇后的嫡子。

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都是嫡长子即位。

朱祁镇是明宣宗宣德帝朱瞻基的嫡长子,生下来3个月,就被封皇太子。为皇太子七年,御极天下十五年。其母后是明宣宗的皇后孙氏,是在后宫掌握实权的皇太后。朱祁镇的年号【正统】就是彰显着:他皇位的正中之正,无可争议。

朱祁钰只是庶次子。其母妃吴贤妃,是朱瞻基平定汉王朱高煦后,收入宫中的罪奴,因为生子才被特别赦免,不用和宣德帝的其他妃子一样去殉葬。朱祁钰还被朱瞻基从小养在宫外,临死前才被接回和封王。

整个朝堂文官集团,都是在永乐年间、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绝对信条,拥戴朱高炽击败汉王朱高煦集团的那群大臣的学生后辈。

所以,

如果不是土木堡之变,朱祁镇丧师二十万,信任宦官王振,坑死文武重臣无数,这种弥天大祸;

如果不是瓦剌大军即将兵临城下,三大营尽丧京城兵力空虚,眼看就要南北朝局面;

如果不是明朝以强烈民族主义立国,面临天子沦尘叩关这种开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

如果不是朱见深只是朱祁镇的庶长子,非钱皇后所出,朱祁镇在出征前都根本没打算立他为皇太子,年龄又只有两岁;

皇位和朱祁钰这个庶出亲王是不会有任何关系的。

孙太后一开始的想法,是调金牌请皇叔、襄王朱瞻墡进京。朱瞻墡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嫡五子。按朱元璋《皇明祖训》,【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甚至可以说,朱瞻墡的继承顺位,甚至高于朱见深这个朱祁镇的庶长子,更勿论朱祁钰这个明宣宗的庶次子了。他也是此时宗室里最有人望的藩王,此前同样担任过监国。

孙太后肯定不是放着太后或太皇太后不做,宁可去当冷宫皇嫂的大公无私之人。她一开始调襄王金牌,就是按照皇明祖训,非做不可的政治姿态。

此时朝堂群臣百官,大都是明宣宗时期提拔,他们当然不可能接受,帝系就此离开明宣宗一脉。然而国家危难、两岁天子又确实不可行,

所以,才会有群臣拥戴朱祁钰这个明宣宗庶子的一幕,要求孙太后立其为帝。

而以朱见深为皇太子,保证帝系正统将来回到朱祁镇一系,其实就是从孙太后到文武百官,让朱祁钰即位的先决条件。

这时的朱祁钰,作为一个从没被考虑过继承权的宗室,在朝野既无威望,又无班底,也完全没有能要挟太后与百官的资本。只是朝廷需要一个成年皇帝,来暂时稳定人心,才轮到了他。

【廷臣合辞请皇太后日:车驾北狩,皇太子幼冲。古云: 国有长君,社稷之福。 请定大计,以安宗社。 太后允之。】

而按皇明祖训,原本更有资格即位的朱瞻墡,当然就可以用“京师距离其封地襄阳,路途遥远,敌军犯境,缓不应急”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否决了。

朱瞻墡此时上书朝廷,是请朱见深即位,同时朱祁钰监国,是用最“政治正确”的态度,及时撇清自己,本在情理之中。

但是,在朱祁钰即位,迎回朱祁镇后,作为宗室藩王的代表,朱瞻墡还上书朱祁钰,要他对朱祁镇早晚问安,朔望也就是每个月初一、十五,率群臣朝见朱祁镇,“无忘恭顺”。

而且,在朱祁镇复辟后,朱瞻墡更上书痛骂朱祁钰,提议毁掉他为杭皇后所修陵墓,将汪皇后母女逐出郕王府等等。

从这个“素有人望、颇具贤名”的襄王,“挖绝户坟”“踹寡妇门”,也能看出当时各地朱氏藩王,对朱祁镇朱祁钰兄弟是什么立场。——他们是绝对不可能服气,朱祁钰这个庶子不但违背朱元璋的《皇明祖训》,即位为帝,而且还废立太子,试图将帝系永久转移到自己一脉的。

在朱祁钰之子朱见济夭折,朱祁钰病重且无子,储位空缺时,兵部尚书于谦和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濙、辅臣商辂等众臣一致提议的:复立朱见深为太子。「陛下宣宗章皇帝之子,当复立宣宗章皇帝之孙!」,

商辂:【十六日拟写二本,伏阙投进,本稿系臣在礼部朝房内写,主事俞钦抄誊。本内有云:陛下为宣宗章皇帝之子,当复立宣宗章皇帝之孙正位东宫,助理庶政等语。姚夔、邹干等皆称善。因写二本,大小官员佥名数多,封进不及。】

朱祁钰最信任的首辅王文,此前积极支持朱祁钰废立太子;此刻则用“安知上意谁属?请早选元良”,实际表达了另一种态度,也就是迎立外藩之子为皇储,选的只能就是襄王朱瞻墡的世子朱祁镛。也只有这样无可挑剔的嫡子之嫡孙,才能从名分上抵消朱见深这个太上皇庶长子的优势;

同时又以皇位为交换条件,赢得襄王代表的宗室藩王的支持,换取襄王世子即位登基后,不会和朱祁镇父子登位一样,去清算景泰君臣。

——对朱祁钰而言,王文才是真正为他的身后名,为他这派的臣子的身家性命和未来出路着想。而不是满心只有社稷稳定大局的于谦和多数大臣们。

【及易储议起,(王)文率先承命。景帝不豫,群臣欲乞还沂王东宫。文曰:“安知上意谁属?”乃疏请早选元良。以是中外喧传文与中官王诚等谋召取襄世子。】

但是,王文的谋划如果成功,就意味着朱祁镇朱见深父子彻底出局,而且作为新君的切实威胁,不止皇位,连身家性命也要不保。这肯定是宫中仍掌权柄的孙太后所绝不可接受的。

所以,掌握兵权的武清侯石亨,出谋划策串联文臣的左副都御史徐有贞、左都御史杨善,太常寺少卿许彬等“夺门一党”,才能通过宦官曹吉祥,联络宫中的孙太后,取得了复立朱祁镇,废掉朱祁钰的大义名分。

所以,同样以“谋立外藩”罪被朱祁镇杀害,于谦是“天下冤之”,王文是「且迎驾、复储之议不惬舆论,故冤死而民不思。」

朱祁钰的皇位,实际上是群臣临危难时推举,但从名分上,必须是孙太后所立,还对各地藩王、百官、属国宣示,取得了朱祁镇的传位诏旨做背书。

【奉书叔祖岷王楩曰:兹者大兄皇帝亲征虏寇,命侄孙居守京师,不幸大驾为奸臣所误,留陷虏庭。圣母皇太后欲慰安人心,已立皇庶子见深为皇太子,命侄孙代总国政。皇亲公侯、驸马、伯及在廷文武群臣,复以天位久虚,神器无主,人心遑遑,莫之底定,合辞上请皇太后,以太子幼冲,未遽能理万机,移命侄孙君临天下,又遇指挥岳谦因虏中回,口传大兄皇帝圣旨:宗庙之礼不可久废,我弟郕王年长又贤,令嗣大位奉祭祀。虽避让再三不获,又不敢固辞,恐负圣母皇太后与大兄皇帝付托,于九月初六日,即皇帝位。】
【不意大兄车驾误陷虏庭,我圣母皇太后,务慰臣民之望,属心朕躬,皇亲、公、侯、伯,暨在廷文武群臣,军民、耆老、四夷朝使,复以天位不可久虚,合辞上请早定大计。皇太后遂命朕君临天下,时有使自虏还,亦传大兄皇帝诏旨:宗庙之礼不可久旷,朕弟郕王年长且贤,其令继统以奉祭祀,朕虽避让再三,柰何俞允莫获,乃于正统十四年九月初六日,即皇帝位,大赦天下。虏奉太上皇帝还京,仍命朕奉郊庙,绍承大宝如故。】

正因为朱祁钰并非皇储,皇位也并非得自其父明宣宗,而是嫡母孙太后立朱祁钰为帝,嫡兄朱祁镇传位于他,所以,他在君臣名分上,也就永远是上圣皇太后孙氏、太上皇帝朱祁镇的臣子。

在朱祁镇还朝后,不止一个大臣和襄王一样上书,要求朱祁钰每逢月初一、十五,都要率大臣朝见朱祁镇,甚至直截了当地说:【太上皇帝虽然让位,仍永远是陛下的君主。陛下虽然登基,仍永远是太上皇帝的臣子。】——从儒家礼法角度,确实如此。

当孙太后要废朱祁钰帝位,朱祁镇想要复辟,从“程序正义”的角度,夺门之变甚至是合法的。

哪怕朱祁钰成功镇压夺门之变,他还是只能把石亨、徐有贞等人当做“谋大逆”的罪魁,对朱祁镇和孙太后,可以囚禁,让他们“被病死、被吓死”,但还是得给予庙谥,按帝后之礼安葬,而绝无可能以谋逆罪去废其名位。

朱祁钰对南宫的朱祁镇,虽然生活上谈不上如何虐待,还让他和五个不同妃子,生下3个儿子,7个女儿

明英宗:第五女淳安公主(景泰二年生,母万宸妃)。
第五子朱见澍(景泰三年二月生,母高淑妃)。
第六女崇德公主(景泰三年生,母杨安妃)。
第七女广德公主(景泰五年生,母万宸妃)。
第八女(早夭,生母无考,约景泰五年生)。
第九女宜兴公主(景泰五年生,母魏德妃)。
第六子朱见泽(景泰六年四月生,母周贵妃)。
第十女隆庆公主(景泰六年生,母高淑妃)。
第七子朱见浚(景泰七年六月生,母万宸妃)。
第十一女某公主(景泰年间生,母樊顺妃)。

但是,单单将朱祁镇隔绝于南宫,不带也不让朝臣拜见,又为更换太子,废汪皇后,立庶子朱见济等举措,确实在相当程度上是“大失人望”,凸显了他竭力想把皇位留给子孙的私心,一步步损耗了他在北京保卫战临危受命,所获得的政治威望。

朱见济夭折后,更有大臣上书,朝他心口上扎刀子:【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朱祁钰一怒之下将人打死,但杀一人易,要杀尽群臣百官心中的「以朱祁镇、朱见深父子为正统和天命」的观念,绝无可能。

参与夺门之变的主力,还有英国公张辅的两个弟弟,中军都督府右都督张輗,前军都督府右都督张軏,三征麓川战争的名将,以文臣进士之身,而凭战功封靖远伯的王骥。他们基本可以代表大多数公侯伯勋贵的立场。

朱祁钰实际上是被文臣推举为帝,重用石亨等新晋将领,信用于谦执掌军务,推行巡抚制度镇守地方,加强内阁制度、提高内阁地位等等,都注定他严重触犯了勋贵集团的利益。

而且,不止是信奉礼法的文官集团,公侯勋贵集团和宗室藩王集团一样,也都是嫡长子继承制的绝对拥护者。因为他们想要稳定传承爵位和家业,就必须如此。

比如某个公侯战死,其子尚幼,其弟年长,爵位给谁?因此,公侯勋贵们又怎可能真正支持朱祁钰,趁嫡支侄子年幼,作为庶弟取而代之?

英国公张辅在土木堡之变战死后,朱祁钰认为,其嫡子张忠残疾,张忠之子张杰生母低贱,疑似非亲生子,让张辅的庶长子,九岁的张懋继承爵位。

而张輗、张軏兄弟,与张辅一母所出,都是河间王张玉的嫡子,他们能服气朱祁钰这个“庶皇帝”么?偏偏张懋年幼不能主事,英国公府其实还是由张輗、张軏兄弟主持。他们积极参与“夺门之变”,为自己在政变后,谋得太平侯、文安伯爵位的动机,一目了然。

还有在鹞儿岭战死的成国公朱勇,其世子朱仪,是朱棣托孤老臣、担任礼部尚书三十多年的胡濙的女婿。朱祁钰认为朱勇“丧师辱国,以致误陷乘舆”,不准朱仪袭爵,也不准他去鹞儿岭祭奠。

直到景泰三年,朱祁钰改立太子,需要拉拢人心,又经胡濙求情,才允许朱仪继承爵位,但将其岁禄从三千五百石削减至一千石。三年后再“增赐”一千石,试问,朱仪难道会为此感恩么?

朱祁钰对英国公府、成国公府这两家勋贵之首,如此削弱打压态度,不加掩饰,他最信任的新晋勋贵石亨,偏偏又是个权欲滔天、心胸狭窄之人,最后惨遭饿狼反噬,很大程度上也是咎由自取

归根结底,朱祁钰在土木堡之变前,既无威望,又无班底亲信,他能即位为帝,靠的完全不是自己的能力和谋划,仅仅就是在皇帝朱祁镇被俘虏,皇太子朱见深年幼,被于谦等大臣强扶上位,作为临时稳定人心的招牌。

而指挥北京保卫战,打出盖世功勋和无上声望的,首先同样是于谦,不是他!他也没有凭此战获得临阵军功,培养在军中的心腹班底,

当然对帝位传嗣,他就不可能如朱元璋、朱棣这样的马上天子那样威福自专,一言而决。而是必须尊重从孙太后到朱祁镇的法统。这就是他的致命弱点。

虽然朱祁钰在位期间,信用贤臣,兢兢业业,勤奋理政,但是明朝当时极端注重嫡庶和正统的理念下,宗室藩王不支持他,公侯勋贵不支持他,文官大臣很大一部分,同样也不支持他。

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时,最好结果,是他放下执念,及早批准了于谦和商辂的《复储疏》,复立朱见深为太子,安定了内外人心,

这样孙太后就不会听信曹吉祥的谗言,不赋予“夺门之变”合法性,石亨徐有贞作乱时,于谦有足够大义名分去镇压,群臣拥戴朱见深即位,于谦王直王文等大臣联合辅政,朱祁镇仍旧在南宫当太上皇。以朱见深历史上性情的豁达和对叔父的宽仁,朱祁钰也能获得一个符合他历史功绩的庙谥:代宗景皇帝,其实就很不错。

次好结果,是朱祁钰为自己身后名,杜绝隐患,采纳王文等近臣的建议,及早召襄王朱瞻墡与世子朱祁镛入京,以朱元璋《皇明祖训》“立嫡非庶”为大义名分,传位“嫡中之嫡"的堂弟朱祁镛,由其生父襄王朱瞻墡辅政。

以朱瞻墡历史上为自保而不惜上书“挖绝户坟”“踹寡妇门”的狠辣,朱祁镇、朱见深父子,甚至朱祁镇在南宫生的那些幼子,恐怕都得“被病死”,孙太后也至少要被幽禁。朱祁镇朱祁钰的妃嫔们都会“被殉葬”。

石亨徐有贞等夺门一党都得以“谋逆罪”被诛灭九族,主张复立朱见深的大臣们,恐怕也会被陆续清算。于谦同样会被逼辞职,归老故里。当然,襄王父子只要稍有基本政治头脑,当不至于和朱祁镇一样,杀害这等护国功臣。

只有首倡此议的王文等人,可以获得“定策之功”甚至封爵,拿到大明朝的永久饭票。朱祁钰同样也能获得一个符合他历史功绩的庙谥,正常葬入皇陵。

那么,朱祁钰要怎么才能真正【逆天改命】,传皇位于子孙,杜绝朱祁镇复辟隐患,赢得生前身后名呢?

首先,左顺门之变,当文官们一哄而上,以诛杀王振余党之名,打死了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宦官毛贵、王长随等人后,不能如史实一般被吓得惊慌失措,从此给朝臣留下“怯懦胆小”的第一印象,

反之,要挺身而出,以朝堂法度怒斥其非,严惩带头斗殴的给事中王竑等人,让朝臣看到自己的胆量和担当。

其次,北京保卫战,不能躲在皇宫后方,一味仰仗于谦,而要亲下军营,亲临战阵,亲冒矢石,最好还能和后辈明武宗那样,亲自斩杀几个虏酋。

只有和军士们真正同食同宿,一起摸爬滚打,并肩作战,共历生死,才能获得真正的军心,培养真正的军中亲信,更凭借守住京师、力挽天倾的不世之功,与朱祁镇的丧师辱国形成鲜明对比,扭转自己出身庶子的先天劣势,获得宗亲藩王、勋贵武将、朝臣百官中相当一部分人的支持。

第三,对已经损失惨重的勋贵集团,不能盲信文臣意见,一味打压,而应尽可能安抚与拉拢:

比如,让朱仪顺利承爵成国公,让张輗继承英国公,追论河间王张玉的功劳,给张軏另封一个伯爵,这样,两大勋贵之首就被顺利拉拢了。

比如,驳斥文臣们对麓川之战的诸多非议和弹劾,对靖远伯王骥,不但不能追究他此前党附王振之罪,反而要大加褒扬,加官晋爵。历史上,王骥年逾八十,还要冒险参加夺门之变,很大程度上是为其子孙谋爵禄。那么,朱祁钰又为何不能提前给他?

至于其他参与夺门之变诸人,石亨也是一员沙场勇将,徐有贞也是一个治水能臣,让他们永在外任,不入中枢,自能化害为利,他们纵有野心,又翻得起什么波浪么?

第四,朱祁镇回朝是群臣百官一致期望,根本拦不住的。但是,朱祁钰历史上的消极应对,公开明显的极不情愿姿态,完全是损耗自己威信的无用之举;

让杨善这样满心功名的投机分子去迎接,事后碍于物议,不得不升他做左都御史,平白让朱祁镇多了一个朝堂大员做死党心腹,更是败笔中的败笔。

对此事,应该表面积极响应,派遣心腹锦衣卫和东厂宦官,比如历史上搞“金刀案”的范广,去迎接朱祁镇,然后,在回来路上不断威胁、暗示要除掉他,如小明王例。以朱祁镇的胆量,定然惶惶不可终日,——之后,就能威吓与哄骗朱祁镇,写下检讨自己信用王振、丧师辱国的《罪己诏》,答应举行正式禅让仪式了。

等朱祁镇一到京,就立刻举行禅让大典,照抄汉献帝刘协禅让皇位给曹丕,曹奂禅让皇位给司马炎的规章典仪,行“尧舜之事”。

从此,朱祁钰的皇位,就不再是孙太后所立,朱祁镇所传,而是朱祁镇直接禅让的。朱祁钰也就不再是朱祁镇的臣子了,反之,就如汉献帝要对曹丕俯首称臣一样,朱祁镇也要对朱祁钰俯首称臣,更不得再为太上皇帝。

这一点【正名位】至关重要!接着,就能名正言顺地,以朱祁镇自己写下的信用王振、丧师辱国的《罪己诏》为依据,贬其位号为沂王,将皇太子朱见深一并贬为沂王世子,令其出居外藩,严密监视,非有诏不得回京。

如果朱祁镇/朱见深就此安分了,朱祁钰也能在史书上留下仁厚的美名。通过否定其皇位合法性,反而让他这一系可以安享藩王富贵。

如果再有野心家裹挟其起兵造反,朝廷大军讨伐平乱,旦夕可至,此后废为庶人,永禁凤阳高墙。如此才是堂堂阳谋与王道。

而对嫡母孙太后,表面继续礼敬保其尊荣,如果她真要不识时务,如此局面还要勾结朱祁镇,图谋复辟,再处置就容易多了。——皇帝动不了嫡母,还动不了她的娘家兄弟子侄么?

当然,还可以学一下历史复辟后的朱祁镇,给被明宣宗废掉的元后胡善祥,加尊号改建陵墓,同时散布「宣德年间,孙贵妃盗宫女之子以为己子,欺瞒明宣宗,逼凌胡后,得立为皇后」的流言,到茶楼酒肆多排演几出《狸猫换太子》,尽可能削弱孙太后、朱祁镇的正统性。

——一如历史上,嘉靖帝朱厚熜作为外藩嗣位,为了削弱张太后和明武宗朱厚照的嫡出正统性,同样是大肆散布「明武宗为宫女所生」的流言。

第五:历史上的朱祁钰,在独子朱见济早夭后,就为了生儿子而广纳妃嫔,甚至从教坊司选犯官之女进后宫,结果是既搞坏了自己身体,又得了“以妓为妃”的恶名,成了朱祁镇一党着重抹黑他的一点。

其实,在完成上述五个步骤,将朱祁镇一脉彻底剥离皇位继承权后,朱祁钰对子嗣一事就无需太过心急了。

历史上的汪皇后,被废时才25岁,已经生育2个女儿,而且在那种绝望困境下,活到八十岁高寿,足见其身体康健,性情豁达。

反之,朱见济不止是早夭,其生母杭贵妃,二十多岁,年纪轻轻就去世了。

朱祁钰只要不太过心急,完全可以先让朱见深占着储位,等和汪皇后有了身体康健的嫡子,再行易储事,根本不迟。

第六,废除宫妃殉葬、释放建文帝和吴王后人,给建文帝与懿文太子朱标正名位,给被冤杀的众多开国功臣、建文忠臣平反等等,

其实都属于明朝皇帝举手可为、对威信损耗极小、反之能大收儒臣人心之事。

可惜,历史上只有夺门后的朱祁镇,为收揽人心做了前两件。

丢掉半壁江山后,南明弘光政权做了后几件。

朱祁钰既已凭北京保卫战之功,废了作为明宣宗嫡长子的朱祁镇父子,损耗了相当的威信,大可将以上诸事一并完成:

追复懿文太子朱标为兴宗康皇帝,建文帝朱允炆为惠宗让皇帝,连其皇后常氏、马氏、并上尊号和十三字谥号齐全。同时给洪武朝被冤杀的开国功臣冯胜、傅友德、廖永忠等诸公侯;靖难时被屈杀的建文忠臣长兴侯耿炳文、方孝孺、齐泰、黄子澄、景清、卓敬,一一平反昭雪、追加谥号。

参照历史上,朱祁镇仅有几桩给自己涂脂抹粉的善举,「上恭让后谥,释建庶人之系,罢宫妃殉葬」,就能被无良史官吹成了「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那么,朱祁钰完成上述这些事,足可以博一个"功冠尧舜”的评价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稳固住这来之不易的皇位,并带领明朝走出困境,我朱祁钰,定然要步步为营,小心谨慎。前世的教训太过沉痛,今生,我不会再重蹈覆辙。一、 稳定朝纲,收拢人心:当务之急是站稳脚跟1. 恩威并施,分化瓦解旧臣: 瓦剌退兵,是胜是败,朝野上下都有自己的算盘。首先,要严惩那些在土木堡之变中失职的重臣,特别是那些.............
  • 回答
    穿越回明朝,若是成了朱元璋或朱棣,这绝对是一个能让历史拐弯的机会。咱们抛开那些虚无缥缈的“光环”,就脚踏实地地想,以他们二位的魄力、眼光和手腕,再加上我们现代人关于地理、技术和管理的知识,能不能硬生生给大明开启一个“大航海时代”,甚至把目标定在发现并移民美洲?这事儿,细细道来,还真有几分可行性,但绝.............
  • 回答
    如果命运让我变成宋徽宗,那将是一个沉重到令人窒息的责任,因为我将肩负起拯救这个繁华却已然病入膏肓的王朝的重任。这绝非易事,因为历史的车辙早已压下沉重的烙印,我需要做的不是修修补补,而是刮骨疗毒,甚至是浴火重生。首先,我必须立刻斩断那沉溺于风花雪月的手脚,将重心完全转移到治国理政上。 众所周知,徽宗皇.............
  • 回答
    如果我穿越回二战,并且附身在一个日军高官身上,这绝对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身份。这身军服,我从未穿过,它象征着一段我所不齿的历史,一段充斥着侵略、暴行和无数生命牺牲的黑暗篇章。站在这个陌生的立场上,我首先要做的,绝不是继续前行,而是要尽一切可能,去拨乱反正,去为那段扭曲的历史找到一条新的、更少罪孽的道.............
  • 回答
    要是真有这么一天,我一睁眼发现自己正坐在简陋的军营帐篷里,身边一个英姿飒爽的姑娘正细致地检查着自己的铠甲,那姑娘,分明就是花木兰。那一瞬间,脑子估计得有那么一两秒是懵的,比刚上战场还懵。不过,反应过来之后,我大概率会先暗自咽了口唾沫,然后尽量用最自然的语气,像是老早就认识一样,凑过去打个招呼。我可不.............
  • 回答
    要是我,裕仁,突然发现自己回到了1936年,那可真是个令人措手不及的局面。我当时刚继位没多久,国家正处于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一边是欣欣向荣的现代化进程,一边是日益高涨的军国主义思潮,夹缝中求生存,真的不好过。首先,我得稳住心神。我知道历史上很多事情的走向,但穿越过来,我知道的是“未来”,而那个“未来.............
  • 回答
    穿越到明朝江南,成了一个“打工人”?好家伙,这开局可够刺激的。不过既然来了,总得在这片富庶之地闯出点名堂,不是吗?活成人上人,那得看怎么个活法了。我这脑子里可是装着二十一世纪的弯弯绕绕,加上明朝这大染缸,没点儿章法怎么行?首先,得认清自己是谁,在什么位置。我是一个“打工人”,这说明我出身不高,没啥靠.............
  • 回答
    穿越到民国,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袁世凯,这绝对是个烫手山芋。后世的骂名?那可真是“戴罪立功”的难度系数直接拉满。要不被贴上“卖国贼”的标签,那得费老鼻子劲,而且还得运气好到爆。首先,得给自己定位清楚:不能再是那个渴望权力、被晚清腐朽体制耽误的袁世凯。 过去的种种,恩怨情仇,都得先放一放,重点是,得把中.............
  • 回答
    1913年的欧洲,我,一个身无分文、两眼一抹黑的普通青年,脑子里闪过无数个念头,但身体却本能地让我先找个地方站稳脚跟,别被人当成疯子或者扒手给抓起来。第一步:观察与融入,保命要紧。我得先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突兀。身上穿的肯定是现代的衣服,这玩意儿在1913年绝对是惊世骇俗。所以,我得赶紧找到一个相对偏.............
  • 回答
    要是真有这么个机会,让我回到三国这乱世,当个不起眼的“路人甲”,然后还能使点儿劲儿改改这历史的走向,那可真是够刺激的。不过我这人,没啥大本事,也不是那种能横扫千军的猛将,更不是运筹帷幄的军师。所以,我得找个最“接地气”又最能产生涟漪的方式。想来想去,我不会去刺杀谁,也不会去屯粮积草,更不会去给谁出谋.............
  • 回答
    倘若我真有幸穿越回那风雨飘摇的清末,恰巧又身处慈禧与光绪驾崩、我临危受命成为监国摄政王的这般境况,我不会沉湎于命运的安排,更不会被这巨大的责任压垮。相反,我会咬紧牙关,将所有的恐惧与不安压抑在心底,目光如炬,直视前方,因为我知道,身后的,是岌岌可危的大清王朝,是无数黎民百姓的福祉。首先,稳住朝局,安.............
  • 回答
    我,赵构,一个被时代的车轮碾压得遍体鳞伤的现代灵魂,如今被塞进了这个名为“康王”的躯壳里。窗外,是昏黄的灯光,宫殿的廊柱在夜色中扭曲变形,而我的脑海里,却是二十一世纪的车水马龙、灯红酒绿。我睁开眼,一股陌生的熟悉感涌上心头。身旁,一双温柔而担忧的眼睛正静静地注视着我。“官家,您醒了。”是韦贤妃。看着.............
  • 回答
    老天,这绝对是我这辈子最疯狂的噩梦,也是某种程度上的终极“惊喜”。我?穿越到生化危机?而且还是里昂的队友?这听起来就像是把我扔进了我最喜欢又最害怕的游戏里,还给了我金手指——没错,里昂就是那个金手指。既然老天爷给我开了这么大一个玩笑,那我也不能辜负了这份“厚待”。我可不是那种只会惊声尖叫躲在里昂身后.............
  • 回答
    穿越成为王莽?这可不是件轻松的差事,甚至可以说是肩负着一个沉重而矛盾的任务。王莽,这位新朝的开创者,在我看来,他并非全无抱负,甚至可以说他的起点极高,有着改变当时社会弊病的雄心壮志。但最终,他的改革如同空中楼阁,绚烂却易碎,留给后世的,是无尽的争议与一个王朝的覆灭。如果我穿越回去,扮演王莽这个角色,.............
  • 回答
    这个问题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如果真有机会让我穿越到那片浩瀚的中土世界,我脑子里立刻会跳出几个选项,但最终,我的心会坚定地落在一个人身上——伊兰迪尔(Elendil)的儿子,阿尔诺(Arnor)的王位继承人之一,亚拉冈(Aragorn)。为什么是亚拉冈?这可不是因为他帅气,或者他是未来的国王,虽然.............
  • 回答
    穿越到英雄联盟,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我脑子里瞬间闪过无数画面:提莫蘑菇、小法的E、亚索的风墙……一个不留神,可能我就成了某个野怪的零食,或者刚落地就被敌方上单逮个正着。所以,第一要务,绝对是活下来,而且要活得有尊严,最终成为一名英雄,而不是一具“已送达”的尸体。第一阶段:落地生根,低调发育1. 身份.............
  • 回答
    如果我能穿越到崇祯元年,并且有幸成为皇帝的心腹,那可真是我的荣幸,也肩负着沉重的责任。我脑子里装满了历史书上关于崇祯皇帝的种种记载,那些他晚年孤立无援、在煤山上自缢的悲惨结局,历历在目。既然给了我这个机会,我就不能眼睁睁看着历史重演,也绝不会允许自己成为那个“帮闲”的陪衬。我会抓住一切机会,在最恰当.............
  • 回答
    如果我穿越成唐昭宗,面对一个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大唐王朝,我的目标自然是竭尽全力扭转乾坤,复兴大唐。这绝非易事,因为昭宗时期,藩镇割据已成定局,宦官势力根深蒂固,朝廷内政腐败,民生凋敝,外患也未曾解除。因此,我的策略必须是多维度、系统性的,并且需要极高的政治智慧和执行力。以下是我作为唐昭宗,会采取的.............
  • 回答
    如果我穿越成胡亥,并且亲眼目睹赵高指鹿为马,此时此刻,我脑海中会瞬间涌现出无数的念头,既有穿越者的理智和历史知识,也有一个年轻皇帝可能产生的恐惧、愤怒和不甘。以下是我会如何应对的详细过程:第一步:压制恐惧,保持镇定,迅速评估局势。 心理建设: 作为穿越者,我知道赵高这个人有多么阴险和有权势,我也.............
  • 回答
    穿越成刚水淹七军后的关羽,这个局面既是辉煌的顶点,也隐藏着巨大的危机。曹操虽败,但元气未伤,孙吴虎视眈眈。刘备集团虽暂时得势,却也暴露了后方空虚、兵力分散的弱点。我的当务之急,不是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而是迅速调整战略,弥补失误,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为刘备一统天下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以下是我将采取的详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